人生第一篇影评。
整体评价:故事简单老套,中间的跌宕全部为了推进情节而设计,无数次看不下去到暂停。
演员演技除了两位主演和陈西贝其余全不及格,不知道导演苗月从哪里找来这么一堆演技不如素人的演员。
对主题刻画的很悬浮,没内容,所有事情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两个小时的电影像散文一样,看完除了酸鱼和陈瑾的几段表演其他的什么都没记住。
值得夸赞的是电影画面,航拍的梯田非常美,像纪录片一样。
王学圻意外的比较失望,一直觉得他是演技特别好的老戏骨,但这部电影丝毫没看出他的演技到底在何处,一个当过兵的朴素农民被他演的像当官的。
陈瑾表演的各种细节,不看电影是根本想象不到的好,她的微表情、她的眼神传达出太多的信息。
戏份不多,但几个片段足以表现出她与一般演员不同的表演方式,更内敛、更细腻。
看得出导演本人也很偏爱她,这部电影她的瞬间都很精彩。
下面是观影过程中对影片的碎碎念。
先放一张整部电影最美的画面
开头非常惊艳,一只大公鸡,鸡叫的声音,一下吊起了人的精神。
摄影非常美,非常经典的乡村景色。
一个男的在人群里走,太刻意,没有融入人群里。
后面的那个扶贫工作者停车、看牛的动作也刻意。
杨英莲追逐顾又成还是刻意,非常传统的慢放,噼里啪啦砸一大堆东西,无聊。
陈瑾听到顾又成回来的那个眼神,秒了过去十分钟所有演员演出的惊慌失措。
一个睁大眼睛的瞬间,没有别的额外动作,换成别的演员,可能会是很浮夸的捂嘴或者别的什么大动作,可陈瑾就靠一个眼神。
王学圻湖南话很不标准,我一个北方人都听出来了。
和陈西贝对戏的时候非常明显,陈西贝声音清晰,发音更准确。
确实不喜欢这类节奏缓慢、进程套路的电影,上一次让我只看了十分钟就如坐针毡的电影还是独行月球。
初步感受是:这是一部一开头就剧情激烈但丝毫不吸引人的电影。
[此处是前十分钟]渐入佳境。
开会的地方讲的一般,主角不满意直接走掉,继续延续套路化。
主角杨英俊家里的场景拍摄还不错:一个个翻缸子,掏出本子来;两个人坐在桌子前分析家里资产的这段对话也很好。
这个镜头好
给陈瑾的特写1很吸引我的是陈瑾翻本子时候的一个小动作:用手沾一下唾沫再翻页,家里老年人经常是这样的,很生活化的细节。
谈到苞谷(好像是)烧酒的时候陈瑾多加了个动作指了一下后面的东西,相比较而言王学圻讲话时的添加的动作就不够贴合人物。
但这段两个人对戏没有谁特别落下风。
另外,不会说方言就别说了,这俩人对话台词听得我难受死了,陈瑾比王学圻稍好,但还是说的太认真显得有点不日常,一字一顿的像小孩子学说话。
画面一转,到扶贫工作者,我说这二位还是别演戏了,戴眼镜那个书翻开眼睛都没往上面认真看,翻书合书他这动作自己想过没有啊。
[此处到30分钟]陈瑾个子太高,和王学圻拉不开身高差距。
衣服是穿的当地人的吗,太短了,裤子才到小腿。
陈瑾出门扶着门边这个镜头也很好。
...看了三十多分钟我怎么感觉陈瑾这个角色表演空间更大呢,什么情况。
扒着门边到目前为止配乐不好,急促的地方给的很突兀。
最好的视觉表达是四个人坐在一个屋里讨论,麻妹和杨英俊对话也还行,打在陈瑾脸上的光线刚好看得清楚她的表情,旁边的杨英俊半边脸都是黑的。
在火车上那场戏,人潮里面挤来挤去,演员都该和陈瑾学学怎么演。
就要是放到人堆里面都认不出来的,要缩着身子,这动作很难吗?
早高峰挤地铁节假日去景区我就是陈瑾这表情和杨英俊一起回家的那十秒钟镜头,麻妹的笑,太美了。
重点还在陈瑾小南瓜的问题,发出无意识的呓语只在主演对戏不说话时才出现,就应该一直间断出现,当背景音,这里不自然。
麻妹的标准动作陈瑾已经刻画好了,坐在一个小凳子上,并着腿,手放在腿上,有些佝偻着身体。
洗澡喝水那里的音乐是到目前最好的。
伤疤太假了,几十年的伤疤咋可能是血红色的。
苗月是不是只是拍陈瑾用心啊,这几个主演说话的镜头很多时候脸上都是黑的,表情都看不见。
就陈瑾,50多分钟左右当背景人坐在那脸上都是有光影的,很好看。
戴斗笠追小龙的镜头,王学圻演的不好,着急赶路抬头看上面的那一秒,应该顺手把斗笠微微抬起,不然根本看不见路啊,这个细节不好。
还有和另一个扶贫工作者一起走在水田里,自己加的两个挥手的动作很多余,没有实际意义,不像农民,像当官的。
离谱了真是,苗月好像是拍陈瑾最用心。
陈瑾这个角色其实挺普通的,但陈瑾把这个人物发挥出来了,高光时刻目前还是最多的,有挺多镜头很经典,王学圻让我有印象的现在只有一个戴着斗笠夕阳打下来照着他的脸,他的那个眼神。
我觉得他演的有点太木了,冷静的人不是这么演的。
[1小时左右]
对他我唯一有记忆点的瞬间截图就能看出来,又是开个会,尽管黑,但陈瑾的大半张脸还是在光下的,就几秒钟阴影,镜头一转,陈瑾的脸又在光影之中了。
很美的光影和侧脸麻妹递杯子的表现也好,杯子给出去,手还伸着不缩回去,再加上担心的眼神,小心翼翼的样子,一个谨慎温和的农村妇女形象通过这个都能反应出来。
王学圻这部电影有在表演吗?
大段的台词,表现空间还是有的吧,哥们你除了低头看地,手上时不时比划几个领导人指点江山的动作,别的还有吗。
递杯子真是,好的演员能把没有表现空间的镶边角色演都能演的让人印象深刻。
不是所有人都演得好贤妻良母。
又看了二十分钟,这部分的剧情开始脸谱化没印象了。
太平了,怎么第一次开会不同意,第二次就又同意了?
太简短,这么不深刻的情节我说苗月还是少写点吧。
开会的地方,杨英俊继续没有高光点,苗月在没有陈瑾的镜头就拍不好是吧。
有个bug,杨英俊砸水杯的时候,杯子里好像没水。
话说递杯子这么细节的情节,不会又是陈瑾自己设计的吧。
画面重心还在陈瑾刷牙那演员,有人来了一口水没吐出来是这么演吗?
那满嘴牙膏沫愣站着自己不难受吗?
设计个动作很难吗?
这转场几分钟一个,断断续续的像播ppt似的,谁叫你这么拍的啊苗月!
不吐不快了,我现在五分钟暂停一次。
越往后槽点越多了。
绑人这无聊的事不提,杨英俊进门地上摆了个娃娃,那小南瓜呢?
没孩子光扔个娃娃在地上。
还有杨英俊把它捡起来拍拍,完全是象征性的,你哪怕把娃娃的脸拍拍呢,脸还是白的呢掉到地上都黑了!
放酒的白色塑料桶太干净了,这也是bug。
故事没讲好,杨懒同意修路这里太突兀,觉得自己是个罪人的理由不充分。
演员自己也知道这里是他的表演精彩处,有动人之处但不多,因为太努着劲想演好了,显得做作。
另外两个配合的演员,王学圻和不知名的一位,面无表情的样子也削弱了感情。
拿上面椅子那里,陈瑾说台词的时候三个人就她一个人翻眼睛往上看。
然后贡献了一个巅峰的表情,我觉得巅峰不在那个流泪,而在一个长达十秒钟睁大眼睛的表情的特写,这就是陈瑾说的电影与电视剧不同的地方,细微之处,言外之意,陈瑾演出来了。
前头给了王学圻好几个这种表现空间,我觉得他就一个让我有印象。
之前怎么没发现,陈瑾在电影中的眼睛是那么的好看。
陈瑾特写2
流泪陈西贝是目前演技排第二的,很明显能看出她的表演借鉴了陈瑾。
比如说进门的时候手扶着门框,和陈瑾一样的动作,但她有一个小细节没注意到,她的手没有扒着门框而是轻轻的扶住,就这一个小地方没注意到,表达的复杂的情绪就全没了。
(又想了一下,理解成见到父亲的试探、不安倒也可以)但我还是觉得她的表演有灵气。
干活的部分音乐还可以,稍微拍的真实点很难吗?
大太阳底下干活光膀子的身上连汗都没有!
陈瑾在做酸鱼,中间时不时喊两声小南瓜,非常有真实感,这肯定也是她自己加的。
在动中讲台词,这么基本的表演这电影里面的主演就陈瑾一个人能做到。
找小南瓜这段和电影主题有啥关系啊,这段真不是为了增加麻妹的戏份吗?
虽然故事依旧老套,但这段可以很好的对比出陈瑾表演的“先进”。
一般演员演孩子丢了找孩子就会边喊边找,但事实上极端惊恐的情况下声音都是发不出来的。
陈瑾一出门先有一个要倒下的动作,接着寻找的镜头里就是一连串的动作和表情传达,这一连串的找寻动作是没有声音的,后面发出“小南瓜”嘶哑的呐喊也不是为了让小南瓜听见(她也听不懂),是为了传达自己的绝望的情绪。
这段陈西贝的表演方式被陈瑾秒了,她成对照组衬托陈瑾了😂
要倒下的镜头那句台词,你活五十岁我活一百岁,陈瑾的声音一出来我的眼眶就有一点湿。
苗月又给了陈瑾一个长达几十秒的镜头让她发挥,可怜的王学圻明明是一番硬生生成陈瑾的陪衬了,他这部演的确实一般。
给陈瑾了一个长达十几秒的镜头老套的讲述,但当然此刻应该感动,仔细看,陈瑾眼睛里有泪。
泪镜头一切,陈瑾一滴泪刚好滑下来,我真服了,苗月,你真的,别太爱了。
看完了,补充一点点东西①群演演的很好,比某些主演要演的好,方言很好听。
②杨英俊说话的时候麻妹的眼神是一直跟着他走的,目光完全是粘在他身上的,细节太好了。
③这电影算群像,没有谁的戏份特别多,但三个主演的华彩部分我觉得只有陈瑾演出来了。
陈瑾的表演能把其他演员的演技加起来吊打十个来回,太自如了。
④公鸡在影片中成为了一个划分段落的过渡,多次出现反而没有一开始的惊艳感。
ps 麻妹部分优秀的表现和镜头让我猜想是不是陈瑾本人会向导演提出要求,在哪个时候需要给她个特写...
华表奖出来后立马找来看,看完后必须五星!
非常遗憾没给当初他们的票房贡献一份力!
现在有深度的片子真的太少了,看过好多影评人推荐的片子,有的看完之后感觉很棒挺好的,也有的呢就是鼓吹的通稿了!
尤其是致青春火了之后,国产电影跟风似等情情爱爱青春回忆片,真的是够了!
很开心现在方言化的本土电影也多起来了,无名之辈也是让我喜欢。
这两部给人最直接的感觉都是国产特色强烈,而且能以这种风格打出国产电影的特色之路也是个惊喜了。
毕竟流量明星的青春影片实在看够了,还有大量改编网络小说的,无力吐槽了,实在想接触到全新的东西。
《十八洞村》就和那些妖艳贱货不一样,背后描述的那种淳朴善良、互相帮扶的民风,十分贴合乡土文化,那种对土地热忱的爱相信每个人都有共鸣,很喜欢导演的镜头,很多人都说快镜头太卡,但是在第三个“卡”镜头也是最后一个,忽然想到铁人王进喜,像是一个回忆录,看过很多动漫或者热爱漫画的我,突然就明白这拧巴的快进背后,传递着一股对逝去的时间的敬畏。
强烈推荐给你们啊!!!
一个小小的苗族村寨,竟也有这样动人的故事我喜欢这部电影的配乐,自然得就像身处其中。
鸡鸣声,鸟叫声,小孩子的痴笑声,当地的人声笑语错落其间,有时是苗歌悠扬飘转,有时是苗鼓有力铿锵。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色彩,透过小孩子指间的暖阳,还有那村头一口井水的清冽,稻田里绿油油的秧苗,苗乡大娘藏蓝色的袖口……这部电影非常具有节奏感,情节急缓不同镜头语言也不同。
奔跑时摇晃的镜头让人恍然茫然,就像王家卫电影里一样。
观者此时的头脑也和主人公一样一片空白。
我还想到了《局外人》里面的默尔索日光下头脑昏昏沉沉的状态。
当杨英俊回忆过去的时候,电影那种快进方式很俏皮呢。
苗族的女孩好水灵电影结尾说的那种习俗超级可爱,男孩子轻踩女孩子的鞋面儿,她回首粲然一笑。
苗族的人们朴实又热心,平时有红白事儿互相帮衬,能无偿帮别人家种水稻,互相走亲访友送米送酸菜鱼,小孩子丢了全村女人帮忙找。
她们一队人在悬崖边儿上蹑手蹑脚接近小南瓜,一起紧张惊惧,后来抱紧小孩一起向后倒去的样子让人的心突然就柔软了起来。
他们重情重义团结一致,有一种喝血酒的习俗,绝不能容忍那种自私自利的行为。
他们的价值观让人肃然起敬:敬天敬地,尊重生灵,平等待人,爱惜粮食,不能放火烧树林……一个多么智慧而善良又勤劳的民族哟!
这些大山的子孙,由肥沃的稻土和蒸腾的云雾养就,景美人更美。
期待假期与他们的相遇
父母成婚的时候,家里有一排五间老瓦房,是更久之前八路军的连部。
风吹日晒很多年,毁了两间,一番修整后,按着政府规定的面积,整成了一个四四方方的院子。
母亲的家在十几里外,和大姑妈家中间只隔了两户人家。
按着女大三抱金砖的风俗,经由媒人介绍,与父亲成婚。
婚后以务农为主,闲时父亲会和他一起高中毕业的好朋友贩卖大米,一般都是4毛5进货,5毛卖出,一斤大米赚5分钱。
一是靠力气,二是靠结婚时买的自行车。
没过多久,父母觉得房子不行,得推倒重盖。
盖房子需要钱,主要是材料的钱,但当时的情况是有钱也不行,因为地的问题。
以前,为了盖连部的房子,村子里选的这块地地势略高但不平,胡乱用了些石头砖块什么的垫了一下,就起了房子。
当初胡乱填的东西,成了新房的主要阻力。
围墙什么的都还好,地基打深一点足以解决,解决不了的是地面,房间的地面和院子的地面,低出好大一截。
父母并没有觉得这事有多难,每天下地干活,回来的时候拉一车土就好了。
就这样,除了下雨,父母每天至少拉一车土回去。
后来姐姐和我相继出生,父亲也靠他的高中文化在农闲的时候搞养殖,除去模样惨淡的三间土瓦房,其他方面都是蒸蒸日上。
盖房子的钱攒好了,地平的钱也攒好了,劳工钱也相继攒好了。
父亲开始有些膨胀,和二叔(高中毕业的好朋友)出去瞎玩,一来二去染上了赌博的恶习。
某一日父亲彻夜未归,次日一早姐姐去上学,母亲故意锁了门带我去前面叔爷家吃早饭,然后又玩了好一会儿。
回家的时候,看到父亲站在院子里簸米,看到我们回来,也没好意思问为什么没有饭吃,母亲吃吃笑着领着我进了屋,等父亲煮饭煮到一半的时候跟他说叔爷给他留了饭,过去吃就好。
那一晚父亲赌博被抓,警察叔叔没有把他们带局子里去,直接把一群人拷在了路边的树上,被蚊子啃了整整一宿。
逃跑成功的人当晚就把消息带了回来,按照惯例,第二天一早就会放,因为赌得不大。
所以母亲故意锁门带我离家,以此惩罚父亲。
彼时父亲还不到30岁,很要脸面,所以赌博一事就此打住。
经由此事,父亲把心思收了回来,稻秧插完之后,憋着劲儿拉了几天的土,就着手准备盖房子的事情了。
1989年入冬的时候,父母开始盖房子,先盖了三间厢房用来过渡,然后打主屋的地基,之后把土填进去夯实,然后再起主屋。
劳工钱其实没多少,除了个别技术工种,其他都是本家兄弟叔伯帮忙,很快,腊月十六,我们正式迁入新盖的两层小楼中。
我和姐姐住楼上,父母住一间,留一间当客厅。
剩下的两间屋和厢房准备用来搞养殖,次年春天,父亲买了几本养蚕的书,托人转买了一张蚕种,30天之后,得蚕茧80斤,卖了1000元!
紧跟着夏蚕开了4张蚕种,得蚕茧近400斤,茧站的人开车上门以7元/斤收走。
乡里拉了横幅,县电视台来采访,父母狠狠出了次风头。
此后的时间里,除了种田和养蚕,父亲还教会了母亲如何养兔子。
每到要交学费的时候,母亲就会去信用社取去年交学费时存的1000元定期,把利息取出来,本钱再存一年定期。
利息足够我和姐姐的学费,以及全家一顿丰盛的大餐。
蚕茧数春蚕最好,最贵时近30元/市斤,父亲凭借技术,产量能做到90+斤/张。
一张蚕种约莫30003500粒卵,春蚕成活率低,容易生病,所以平日里最忙的时候,父亲大都在外指导其他养蚕户,家里只有母亲一人撑着。
印象中有三次,春茧卖到26、7元/市斤,别人春蚕最多2张,我们家能到3张甚至4张,别人一张出茧80斤,我们家一张出茧90斤,最多的一次卖了10000多块。
最大的优势是父亲的技术,养蚕是一,桑地是二。
蚕想养得好,首先得把桑树种好。
但随着养蚕的人越来越多,地越来越少,养蚕渐渐赚不到什么钱了。
父母开始养兔子,养肉鸡,养猪,但很快就被规模养殖挤得没了路。
父亲自学修伞补鞋,晃荡了一个夏天之后,开始去湖里做采沙工作。
二十多年后的一天,船上搅拌机卡住了,当时还在下雨,父亲拿了根铁棍,对准关窍处一捣,轻松解决了问题,但他没想到的是,搅拌机转起来,把棍子弹回来,正正打在脑门中间。
万幸被垫有硬塑料的帽檐挡了一下,帽檐粉碎,他眉骨骨折,迫不得已住院治疗。
我陪着他在医院的楼梯口抽烟,他跟我一句一句慢慢讲过去的事情,说家里地不平,每天下田回来带一板车土,也就两年就填平了;为了能把蚕养好,冒着倾盆大雨采摘桑叶,手麻到没有知觉,往桑树上狠狠甩几下继续采;养了个儿子,是村里那几年唯一的高中生和大学生,长了面子,但没想到结个婚把家底掏空了,你还欠了几十万的外债......他说现在种地不挣钱啊,采沙是个力气活,现在老了也干不动了。
你二叔赌博的恶习一直没改,过年的时候揣着十几万的公款去场子里晃悠,本来就是想去炫耀一下,没准备赌,谁知道刚好碰上抓赌,钱全部被当作赌资没收了,大过年的几十个劳力堵在他家要钱,你二婶气得当场喝了农药,送医院救了回来但人也没用了......他说以前啊,我和你妈妈都相信,只要勤劳,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他们也做到了,起了村里最高的房子,培养了最优秀的大学生,但到头来呢?
还是看不明白现在的世道啊,前两年你表姐夫赌博欠了20万,你姑妈让她离婚她不离,因为有两个孩子。
最后你表姐夫爷俩出去打工把钱还上了,看起来好像你表姐能过上好日子了,谁知道那狗日的转眼在外面就有了小三......他说我不知道你心里是有人,还是因为其他原因一直不想再找,但就是觉得如果不成家就不算个人啊,你姐姐说的对,你现在的样子就是我想把你培养的样子,现在,我把你培养成了我希望的样子,但是我后悔啊........................窗外的冬雨一阵一阵拍打在我心上,父亲佝偻的身形狠狠地印在我的脑子里。
我不敢告诉他我的前妻到底背着我欠了多少钱,我不敢告诉他其实房子是有的只是我为了孩子没说,我不敢告诉他我每个月还债要还掉多少钱,我不敢告诉他我又被女人骗了一次......事情并不能像电影里杨家班填土造田走上致富路从此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一样发展,父亲已经被时代抛弃,但他仍旧坚信勤劳致富的信念,采沙做不了,他就买了渔船打鱼,即便是因为眉骨骨折导致的脑溢血也没能击倒他。
我很想让他明白,我过的很好。
我还清了债务,辞职来到上海,工资涨了很多,也交了公积金。
我很快就可以攒到首付,然后用公积金在县城给他们买套房子。
即便是不再婚,我也可以活得很好。
我更想告诉他的是,我对勤劳致富,也有着坚定的信仰。
通过影片,我才明白什么叫做精准扶贫,它代表了什么.
01 简介《十八洞村》是由苗月执导,王学圻、陈瑾领衔主演的电影,于2017年10月13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这是一部反映现实题材,小成本制作的电影。
《十八洞村》 以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述了苗族人杨英俊及其所在的村人共同努力下,改变生存环境的故事。
带着眼镜的志愿者小王前来进行扶贫工作,他与帮扶脱贫的对象们发生了一系列故事。
把人们的苦乐悲喜爱情荣辱交织在一起。
《十八洞村》以“扶贫”为题材,而十八洞村是少数民族地区,因此影片也将是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编剧兼导演苗月三易其稿,最后才确定了故事框架.为了正式拍摄《十八洞村》,导演在2016年8月第一次到十八洞村走访,到2017年4月28日开机,开机后的四个月时间里,剧组为拍摄好当地原生态的自然景观,走访了很多湘西村寨,整个剧组全部进驻到十八洞村这个山村里,9月28日完成全片的制作,一共历经13个月,拍完之后又进行过多次修改完善。
02 当地的独特的文化十八洞村隶属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多雨,又冬暖夏凉,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光热偏少光。
因为自然环境的特殊与恶劣,农地少,出行难,信息闭塞,再加上许多旧有风气造成的农民惰性,是造成当地农村人口贫困的主要原因。
十八洞村有婺源乡村建筑模式,又有兔耳岭的自然景观。
位于湖南省西部,武陵山脉中段,湘黔渝交界处的湘西花垣县 。
地处素有花垣“南大门”之称的排碧乡西南部,紧临吉茶高速、209和319国道,距县城34公里,距州府38公里,距矮寨大桥8公里,高速出口5公里,全村辖4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225户939人,属纯苗聚居区,苗族风情浓郁,苗族原生态文化保存完好
03 影片的特点真实还原村民生活,陈瑾所穿的衣服是从十八洞村庄里搜集而来,而当地村民个子都比她矮,她穿在身上显得裤脚很短。
麻姑影片中大量使用花垣县当地方言,这对于北方人陈瑾来说无疑是挑战。
而四川话和花垣县方言同属西南官话,陈西贝成了陈瑾的台词辅导成员,两人利用空闲时间花了不少功夫练台词。
04 人物特点陈瑾饰演的苗姑温柔、坚强、踏实的感觉。
王学圻饰演的杨英俊,有着倔强、坚韧的地道苗家大哥性格。
杨英俊主人公杨英俊,生在土里,长在土里的典型代表,当过修飞机的兵,之后本来有机会去当油田工人,然而选择了回到土地上种地。
跟之前的战友碰面对话,战友说:“你也该出来了。
杨英俊常常说的一句话是“种了一辈子的地”,并且也有大篇幅的镜头描写杨英俊在土地上插秧的镜头,仿佛他半个身子也插进了土里,将绿油油的秧苗插进土地里。
05 主人公的性格特点①杨英俊拒绝被公家识别为贫困户-他有他的尊严在听见 ,妻子说家里被挂上一块牌子。
他为什么这么着急呢?
是因为村干部把他家确定为“精准贫困户”了,他急着回家要摘掉贫困户的牌子。
他无奈的是小孙女得了脑膜炎,只有三岁的智商,却对命运誓不低头。
他的脾气硬,当得知自己被列入扶贫对象之时,强烈的自尊心,驱使他采取拒绝的态度。
因为杨英俊扯掉了扶贫工作组在他家门框上钉的贫困户牌,工作组的小龙被认定工作不合格而离开十八洞村回了城。
当杨英俊的老婆翻开记录本,她一笔一笔地算,他们家每年收入在8550元的时候。
起初,杨英俊有点意外。
因为他每年省吃俭用,几乎看不到钱,没想到东加西加居然有大一笔。
当他听到年收入一万元以下都算是贫困户时,他才总算认识到政府没跟他们开玩笑。
一心一意种地,为什么越种越穷呢?
杨英俊种了一辈子地,他明白其中原因,因为村里的地太少了,仅够自家吃,如果有个大事,积蓄一下子就没了。
这时,驻村干部小王的一句话点醒了他“谁说种地,不能脱贫致富?
”于是,他坚持自己种地。
②杨英俊与妻子的感情---相濡与沫还有一个画面,让我感动。
是他杨英俊与妻子的感情。
像他们如此恩爱、夫唱妇随的夫妻,着实不多。
杨英俊坚持在家种地。
妻子,就是一个最大原因。
在杨英俊回忆中,他们夫妻在经济压力下,也是为了孙女,下定决定,让妻子出去打工。
可是,麻姑在上了火车之后,陷入了恐慌,在人群中哭着喊着要回去,就像离别再也不见面一样。
可以看出夫妻二人的感情非同一般。
杨英俊让妻子给山上的弟弟装袋米,妻子便准备了米、酒、鱼。
【树叶说】主人公的妻子是那样体贴。
人的一生能找这样一位可以与自己相濡以沫的爱人,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
我挺佩服主人公拒绝认定为“贫困户”的勇气,而他选择在家种地,更是对自己有一份期待。
而新一代的年轻人,要么是出去打工,要么是留在家里吃老本。
在他们眼里,这片土地跟不上时代,不能再浪费青春了。
没看之前,我觉得这是一部硬核主旋律电影,又红又专的那种。
看完之后,我哭的像一条丧家犬。
片里逃跑的小龙,也曾经是我过去生活的影子。
所以,我理解他的崩溃和退缩。
《十八洞村》确实拍的很好,值得一看。
不管是中间用来转场的美的触目惊心的大远景,还是充满隐喻意味的群像镜头,前后对照的找猪找孩子的桥段,都让电影更加耐人寻味,要真想找类比的话,大约是日本“小津安二郎”那一派(没有说这部电影可以直接比肩大神的意思)的风格,静谧的叙述之中自有动人的情感力量。
这种山水田的构图在电影中起到不多,但是真美
寨子里老人的群像,坚守仅存的古老风俗,只希望跟文明接轨
这种第一批在白茫茫大地上堆土的情节很难不让人想到“一穷二白”
只有我觉得他们很有男人味吗?
十八洞村的女人们一个拉着一个的衣角,要抓住在悬崖边上追光的小女孩本来写了很多影评,可是豆瓣抽风崩溃了,破坏了看电影留下的感动,等以后想起来再更吧~
影片《十八洞村》被导演苗月称为“诗意化的现实主义”,作为一宣教片中的“文艺片”和“风光片”,镜头散发着一种散文般的静谐与清香,勾勒出一幅美丽动人的田园生活画卷。
电影用诗一般的镜头语言,记录下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娓娓道来“精准扶贫”的中国故事。
影片运用了大量的航拍镜头,逼真记录了现实自然的生活和情绪。
影片一开始虽未运用常见的大远景引入故事情境,但之后的许多镜头都是通过航拍来向我们展示了十八洞村的自然美暴——村落掩映在崇山峻岭之中,被满山的绿色所环绕,从高处俯瞰,这里就是一个依山傍水的世外桃源。
大量的梯田、苗寨等原生态场景,美轮美奂的山水成为影片的一大亮点,运用了大量的航拍,展现了大自然的震撼之美。
当众人准备填土造田时,便运用了一个大远景航拍,展现了大自然的破坏已及艰巨的工程量,极具象征性。
在表现广阔的空间环境与显示人物渺小时都使用了远景来构图,画面清丽朴实,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大环境,渲染了气氛,还营造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
瞬间让观众忘掉了城市的喧嚣与纷扰,进入诗意的自然世界。
影片运用了大量的抽帧镜头,表现了一些意识化的表达。
当听说小薇薇回来时,将村民坐车下山等一系列活动运用抽帧镜头来展现,配合着手持镜头的摇晃感,营造出紧张的气氛,将悬念又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极具象征意味。
本片风格化地运用此镜头展现了一些回忆、慌张、惊恐或者充满干劲的画面,这是一种意识化的表现手法,增加了眩晕感,展现了大量具有冲突性的事件。
这类拍摄手法在王家卫的电影中更是大量运用,造成了视觉上的不连贯性,更是为了突出人物的心理活动丰富,极具象征性和表意性,表现了大量意识的想法。
影片运用了几个隐喻性含义的镜头,含蓄地传达出一些观念。
影片一开头便运用了一个长焦镜头去拍摄一只漂亮高傲的大公鸡,这不仅代表新的一天的开始,也代表着一切的开始。
村民按部就班地开始劳作,展现出田园里村民种植水稻的一片祥和景象,暗含着中国传统美学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它更象征着坚强、不屈,是对主人公杨英俊人物性格的隐喻。
本片以“雄鸡唱晓”作为开场叙述,在开场天空中带有魔幻主义色彩的凤凰飞舞为主题性的开掘作了寓言,不仅在湘西乡村风貌的描绘上增添了诸多魔幻和特色的地域色彩,还在乡村意境的营造上,更多呈现出一派和谐的田园诗情,象征隐喻了凤凰的涅槃重生,暗示着整个十八洞村也将实现脱贫,迎来“重生”。
《十八洞村》的每一个镜头都散发着稻禾的清香,写意般的镜头语言将影片空灵唯美的韵致展现得淋漓尽致。
导演让更多受众关注到中国乡村如今的面貌,让观众透过艺术的表现方式更直观地、深刻地了解了精准扶贫,同时也激发了对中华民族深沉的情感。
真的特别赞赞赞,好喜欢这种题材的电影,真的让我内心澎湃,看预告就特别激动,正式看的时候也感觉到很感动,终于看到自己喜欢的电影了,好喜欢演员的衣服,场景,特别赞导演还有配音演员,导演真的太有眼光了,挑的演员太敬业了,真的特别赞,中间有个场景太感动了,在水上划船的时候,好喜欢。
推荐大家去看看吧!
推荐一下,实力推荐一下。
一起看吧!
故事所蕴含的绝非只是“扶贫”这个单一主题,引发的也不是怎样才是真正脱贫的深度思考。
其实还有更为丰富的内涵。
施又成被全村人接纳,显露着对放下昔日恩怨的和解。
杨英栏卧倒在被矿物的土地上痛哭,体现着环境破坏的反思、对土地的热爱与依恋;而杨金三媳妇的归来,以及那载着座椅的车辆回乡路,都在彰显着外出这对精神家园的回归。
总而言之,影片在弘扬自强不息的正能量之下,做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在放清明假期之前的一天晚上,我打开电视,看了一期《故事里的中国》。
这一期讲的是《十八洞村》的故事。
通过影片,我才明白什么叫做精准扶贫,它代表了什么. 01 简介《十八洞村》是由苗月执导,王学圻、陈瑾领衔主演的电影,于2017年10月13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这是一部反映现实题材,小成本制作的电影。
《十八洞村》 以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述了苗族人杨英俊及其所在的村人共同努力下,改变生存环境的故事。
带着眼镜的志愿者小王前来进行扶贫工作,他与帮扶脱贫的对象们发生了一系列故事。
把人们的苦乐悲喜爱情荣辱交织在一起。
《十八洞村》以“扶贫”为题材,而十八洞村是少数民族地区,因此影片也将是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编剧兼导演苗月三易其稿,最后才确定了故事框架.为了正式拍摄《十八洞村》,导演在2016年8月第一次到十八洞村走访,到2017年4月28日开机,开机后的四个月时间里,剧组为拍摄好当地原生态的自然景观,走访了很多湘西村寨,整个剧组全部进驻到十八洞村这个山村里,9月28日完成全片的制作,一共历经13个月,拍完之后又进行过多次修改完善。
02 当地的独特的文化十八洞村隶属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多雨,又冬暖夏凉,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光热偏少光。
因为自然环境的特殊与恶劣,农地少,出行难,信息闭塞,再加上许多旧有风气造成的农民惰性,是造成当地农村人口贫困的主要原因。
十八洞村有婺源乡村建筑模式,又有兔耳岭的自然景观。
位于湖南省西部,武陵山脉中段,湘黔渝交界处的湘西花垣县 。
地处素有花垣“南大门”之称的排碧乡西南部,紧临吉茶高速、209和319国道,距县城34公里,距州府38公里,距矮寨大桥8 公里,高速出口5公里,全村辖4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225户939人,属纯苗聚居区,苗族风情浓郁,苗族原生态文化保存完好
03 影片的特点真实还原村民生活,陈瑾所穿的衣服是从十八洞村庄里搜集而来,而当地村民个子都比她矮,她穿在身上显得裤脚很短。
麻姑影片中大量使用花垣县当地方言,这对于北方人陈瑾来说无疑是挑战。
而四川话和花垣县方言同属西南官话,陈西贝成了陈瑾的台词辅导成员,两人利用空闲时间花了不少功夫练台词。
04 人物特点陈瑾饰演的苗姑温柔、坚强、踏实的感觉。
王学圻饰演的杨英俊,有着倔强、坚韧的地道苗家大哥性格。
杨英俊主人公杨英俊,生在土里,长在土里的典型代表,当过修飞机的兵,之后本来有机会去当油田工人,然而选择了回到土地上种地。
跟之前的战友碰面对话,战友说:“你也该出来了。
杨英俊常常说的一句话是“种了一辈子的地”,并且也有大篇幅的镜头描写杨英俊在土地上插秧的镜头,仿佛他半个身子也插进了土里,将绿油油的秧苗插进土地里。
05 主人公的性格特点①杨英俊拒绝被公家识别为贫困户-他有他的尊严在听见 ,妻子说家里被挂上一块牌子。
他为什么这么着急呢?
是因为村干部把他家确定为“精准贫困户”了,他急着回家要摘掉贫困户的牌子。
他无奈的是小孙女得了脑膜炎,只有三岁的智商,却对命运誓不低头。
他的脾气硬,当得知自己被列入扶贫对象之时,强烈的自尊心,驱使他采取拒绝的态度。
因为杨英俊扯掉了扶贫工作组在他家门框上钉的贫困户牌,工作组的小龙被认定工作不合格而离开十八洞村回了城。
当杨英俊的老婆翻开记录本,她一笔一笔地算,他们家每年收入在8550元的时候。
起初,杨英俊有点意外。
因为他每年省吃俭用,几乎看不到钱,没想到东加西加居然有大一笔。
当他听到年收入一万元以下都算是贫困户时,他才总算认识到政府没跟他们开玩笑。
一心一意种地,为什么越种越穷呢?
杨英俊种了一辈子地,他明白其中原因,因为村里的地太少了,仅够自家吃,如果有个大事,积蓄一下子就没了。
这时,驻村干部小王的一句话点醒了他“谁说种地,不能脱贫致富?
”于是,他坚持自己种地。
②杨英俊与妻子的感情---相濡与沫还有一个画面,让我感动是他杨英俊与妻子的感情。
像他们如此恩爱、夫唱妇随的夫妻,着实不多。
杨英俊坚持在家种地。
妻子,就是一个最大原因。
在杨英俊回忆中,他们夫妻在经济压力下,也是为了孙女,下定决定,让妻子出去打工。
可是,麻姑在上了火车之后,陷入了恐慌,在人群中哭着喊着要回去,就像离别再也不见面一样。
可以看出夫妻二人的感情非同一般。
杨英俊让妻子给山上的弟弟装袋米,妻子便准备了米、酒、鱼【树叶说】⒈主人公的妻子是那样体贴。
人的一生能找这样一位可以与自己相濡以沫的爱人,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
⒉我挺佩服主人公拒绝认定为“贫困户”的勇气,而他选择在家种地,更是对自己有一份期待。
而新一代的年轻人,要么是出去打工,要么是留在家里吃老本。
在他们眼里,这片土地跟不上时代,不能再浪费青
种了一辈子地,你们说贫困就贫困?不缺吃,不缺穿,要票子做什么?有钱就叫富裕??削尖脑袋发大财真的就比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更幸福??
精准扶贫 概念 主旋律,故事中的风景比人应景
央6在播,不是我的菜!
太红太专,表面上是对农民的尊重,实际上是对政府的尊重。政府的舔狗。你们突出贫困户的辛苦无奈心酸了吗?你们尊重农民了吗?没有。
拍的什么东西 看的时候想睡觉 睡醒了想骂街 一个不愿当贫困户 一个非要让人当贫困户 打肿脸充胖子 中国劳苦大众如此可怜 nmb 是人拍的片子吗 看完此片发现纯洁心灵是好片
减一星给清一色的四星好评……
一部文旅宣传片…
种田种出大土豪!
影片含有精神的钙质,把目光聚焦在农民的身上,且在构造戏剧冲突的上很有看点有亮点。老戏骨王学圻在陈凯歌的《黄土地》知青形象还记忆犹新,如今再次塑造这样扎根在乡土上的农民形象,是他个人的艺术生涯的跨越,也是中国乡村三十多年的跨越。
逆打工潮回村的样子不愧是咱社恐人士
虽然有很多明显的伪民俗不过也算有诚意了、
不算难看的主旋律,但票房注水太难看
我去过十八洞,那里没有路,他们真的属于世外桃源,男耕女织,而现在再去,你会看到那里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8.09.06
有些电影以政策做主题但还是电影,有些电影以政策做主题不只是政策宣传片还有点像央视广告,开头甚至像汽车广告。杨懒这个角色比较有意思。她活到五十岁,我们就活到一百岁,她活到一百岁,我们就活到一百五,很煽情,也像公益广告。景美,色调真的很有问题,以及那只更有问题的央视广告公鸡。
这个片子给我最生硬的就是这个剪的声音,把人听得难受,然后这样的主旋律太过于耀眼,反而影响片子的艺术价值
剧本要再扎实点,就不至于节奏拖。除了零散硬塞的情节和魔障跳脱的镜头,可看。
《无蝉的夏天》曾让我连续吃了一周煎蛋面,看完这部立马去下了苗乡酸鱼。苗月大概也只剩这点能耐了。诡异的配乐和频繁闪放是什么鬼?明明去年的片子弄得给八十年代老片似的。太浪费湘西美景与几个老戏骨了。
要是把最后那个啥
很难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