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出导演美好的初衷;但,整部戏只能给六十分感觉导演为了笼络各种不同口味的人群,拍了一部:伪纪实片+故事片+理想主义+文艺片的四边不到岸的四不像最感人的是江一燕气急败坏的控诉,那一定是蓝天发自内心的真实话语最跳戏的也是江一燕[捂脸],结尾那突兀的文艺插入实在是败笔最不爽的是虎头蛇尾,断粮越山,活着走出困境,应是最艰辛和最有毅力的部分拍得了了……导演心很大,而能力有待提升
这是一部户外探险类的片子,最好的部分是风光绝美,最差的部分是户外生存,最无聊的部分是两人的心灵鸡汤。
风光:雪山,神湖,沙漠,盐湖,草原,戈壁,风化地貌,各种大广角,航拍,全景展示绝美风光。
户外生存:对于一个极为资深的户外运动者,做了两年的精心准备,却在片中一点都看不出来;除了挖坑冷凝水和口含夹子放黏连两个小技巧外,似乎看不出来他做过哪些精心的准备了。
至少要有体能,心理,突发事件的相关准备吧,遇到沙尘不知道靠墙挖防沙坑,遇到狼就是各种慌张,遇到缺水,缺粮,洪水都没有有说服力的办法,导致户外生存的可信度大大降低。
最后65天左右就彻底断粮了,到第77天这十几天靠什么活下来的,每天还负重徒步那么消耗体能,片子完全没有展示,你要是把小狼宰了我都觉得更靠谱些。
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户外探险苦呀,各种危险我这资深驴都应付不了,你们就别玩了。
所以影片表现出男主的行动更像一个在家下班后想了俩礼拜要去横穿,一冲动就来了的小伙子,而不是一个精心准备了两年的资深户外探险者。
这是最不真实的部分。
至于心灵鸡汤部分:人人都有烦恼,欲望,迷茫,讲出来了,发泄一下就得了,明天还得继续好好活着呢,多说无益。
前几天,在一位朋友的提及后,看了《七十七天》这个片。
2017年的片,票房1个亿。
堪称文艺片里的成功作品。
老实说,看得有点膈应。
后在豆瓣的提示下,又找来看了《荒野生存》,2007年的美国片。
这个片我以前看过一次。
这次重看。
这才发现,《七十七天》从结构处理手法上,与《荒野生存》完全一致。
如果说前者是对后者的模仿,应该不冤枉。
但深度完全不一样。
观影体验也大不相同。
横穿西藏羌塘无人区,是《七十七天》的卖点。
我承认,有一个地方,美炸了。
就是水天相接的某处。
虽然片中江一燕饰演的残疾女人说:“不要给我喂鸡汤。
”但不幸,《七十七天》依然是一碗鸡汤,并且带着馊味,消费着中国大众的“西藏”情结。
江一燕的表演有点恶心到我了。
把一个花样作死的女人“美颜”成一个执著追求生活梦想的女子。
不知道原型的故事是怎样的,此片为什么不用原型人物直接上场演出,要用这么一个打文艺情怀牌的女星?
当然,我这样问也显出傻。
要不然怎么有好收成?
(至少按传统商业片思维来论。
其实,素人的真挚演出越来越成为电影的卖点,而不是千年不变的明星牌。
)尤其受不了的是江一燕角色在片中的自述,当自己为了拍照而从悬崖上跌落时,仰面下坠的瞬间她看到了“最美的星空”。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原型人物的真实瞬间,还是为了煽情而添加的“动人细节”。
这个细节非常恶俗。
哪怕把情节调整为:在看到最美的星空时,入了迷,不慎跌落,也要好一些。
男主角也基本上没啥演技。
好在生活中他是一位资深的户外极限运动爱好者。
这也是他自任导演一手促成拍摄的片。
他手中积攒的大量素材也用上了。
据说有西藏情结的陈坤想演这个角色,结果还是自任导演的这哥们自己来演了。
可以想象得到,陈坤来演,票房会更高,可能会翻番,不过,终究也强不到哪里。
因为确实没啥真东西,就是消费了一把“题材”而已。
难道想搞明白怎么活着非得跑羌塘无人区去体验把生死穿越?
本片的表演如果说是弱项,最弱的,还是文本本身,弱爆了。
立意低下。
迎合流俗。
一碗臭鸡汤。
相比之下,看2007年《荒野生存》,不仅是更强烈的视听震撼——镜头、剪辑和音效均是一流,提供沉浸感,相比之下,《七十七天》的音效很弱,尤其江一燕说对白时,明明在开阔空间,声音却是闷闷的(就像在是厕所里拿着手机对着嘴巴录的)。
这个片还是台湾几位大佬操刀把握技术细节的——摄影李屏宾,音效杜笃之,剪辑廖庆松,都是台湾侯大师的御用班底、黄金团队。
却搞出这么个二三流的影音效果来。
确实有点尬。
《荒野生存》的技术没得说——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影片最后十几分钟,那位青年临死前的一系列镜头、剪辑、音效,从前面还有些过于平整的工业化运作痕迹,一下子升级为“幽灵影像”的感觉。
可谓炸裂。
(全片音乐也配得非常融入情境。
)而文本才是《荒野生存》可称作一部好电影的基础。
一个少年,叛逆于家庭,与整个僵死的社会格格不入,大学毕业之后选择了流浪生活,最终流浪于无人的荒野,乃至死在那里。
一方面,这个少年对家庭、对社会、对整个生存状态的不满,透着哲学反思的高度。
包括这个少年与人交流、表达内心想法时,动不动就引用哲学家的著作中的经典语句。
少年提出了问题,这问题是非常真实的。
而少年用自己的行动,乃至以生命代价,去回答这个问题,试图找到契合自己灵魂的生活方式。
在此过程中,他结识了不同的人,感受到许多种人生里的快慰与不幸,并亲身经历了自己想要的荒野生存体验,最终在孤独的生活里得出一个感悟:还是要与人分享生活,缺乏分享的生活没有幸福可言。
你可以将少年的临终前人生感悟理解为一句鸡汤。
这没问题。
或者他的某种妥协。
经历了人生种种处境的艰难后,开始不那么“尖锐”了,开始心态变得更平和了。
但无论如何,这位少年用自己的叛逆行为来对抗他所讨厌的生活与社会——在他获得新的平和、丧失尖锐之前。
而当他产生新的、与原先持有的尖锐观点相背离的感悟时,他已经无法回头了。
自然阻止了他向人类的回归。
或者说他运气不那么好。
想要回归人类时,遇到了雨季的障碍。
而继续孤身一人在荒野时,他不得不觅食求存,最终误食有毒的植物,终致命丧荒野。
无论是他的出走,还是他的回心转意,都是一场悲剧。
他出走之际,他所唾弃的家庭,是他悲剧的承受者,当他无力返回、命丧荒野时,则是他个人与家庭的双重悲剧。
家庭永远失去了他,而他,也失去了拥抱新生活的机会。
电影用两条或三条叙事线,展示了这位少年的冒险之旅与内心之旅。
他因何成为如今的他,这其中他个人的性格原因,家庭悲剧的因素,均交待清晰。
而家庭悲剧——往往又是社会悲剧、生活普遍悲剧的一个缩影。
所以,少年乍看是反对家庭,反对被资本主义牢牢把控的社会格局现状,实际上,他反对的是命运,是“他之所在”的所有因素,是他无法摆脱的牢笼。
而他抱着少年的血气方刚和理想主义倾向,聆听大哲对生命本质的阐述,并试图在自己的人生中身体力行,找到新的“光辉图景”。
最终,大自然没有给他带来这种光辉图景。
他在大自然中体验过短暂的自由感觉。
毕竟那里山青水秀,动物们自由奔跑,没有人设的牢笼限制他的感受。
但是,他虽然生活在大自然中,却也不得不用资本主义制造的枪去猎杀动物,以获得食物,栖身于一辆被抛弃于荒野的工业产物——旧汽车里,来躲避风雨和寒冷。
他缺乏足够的荒野生存经验,成功地杀死了一头壮实的鹿,却不懂如何贮存鹿肉乃至肉坏掉生蛆,他在饥饿之际草草地拿着一本植物图谱去按图索骥寻找可食用之物,结果还是误食了有毒的东西,最终送了命。
他逃离的不仅仅是家庭和社会,他逃离的还有自己。
一路之上,他遇到了各种人,对他想要去阿拉斯加的想法给予了形形色色的情感反应与意见反馈。
可以说,导演的心思也体现在这些反应里。
这是一个悲剧。
然而,它只是一个无知莽撞少年花样作死的悲剧吗?
某种意义上说,他是一个英雄。
一个敢于直面人生中的问题并勇于探寻答案的英雄。
他的死,也是死于命运的无情。
死于自然的残酷。
当然,也死于他的选择。
他的选择本身,就是冒险的。
但这样的选择,以及这种选择导致的结果,被一部电影平摊到我们面前,带来我们的,是许多思考的素材,因此,不应该仅仅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他花样作死。
相比之下,《七十七天》远没有这样的厚重。
因为《七十七天》的影像所依托的文本,幼稚得可笑,只是肤浅地迎着“西藏热”“诗与远方”热。
好像勇敢地出走一回就能够找到或体悟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七十七天》里一大段情节是男主角与两匹跟随他的狼的周旋,貌似于杰克·伦敦描写荒野的小说。
但看这部电影,你绝对不会感觉到自己进入了杰克·伦敦那壮美而又残酷的世界。
你只感觉到导演为了所谓的看点和戏剧感,不断地把经念歪了。
任何一部成功的影像作品(无论是偏商业还是偏艺术表达),都需要有一个强大而严谨的内核 ,这就是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
当导演对此思考不深,就会矫情地加入一些看似戏剧性的桥段,或是多制造些美好的画面。
然而,灵魂缺失的苍白,是什么技术手段也掩饰不住的。
一些涂抹过度的行为,只会让作品看起来更恶心、更矫情。
虽然不知道什么原因请到几位大师帮助把关技术,虽然也小火了一把获得了一个不错的收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七十七天》这种东西就是个速朽的垃圾,而《荒野生存》这样的影像,会在时光里,保持着它的闪光。
记得是25岁去的西藏,当时对大自然还不太有敬畏之心,只觉得很美很震撼,路上还收获了一枚不出意外一生的挚交好友,后来也有一起旅行,今年更是共同喜得贵子。
2012年末日说前夕,在纽约经历美国数年来第二大飓风sandy,纽约州是重灾区,接近零度的气温,800万户居民断水断电,上万人失去家园在救灾点生活,机场地铁公共交通全部瘫痪,华尔街都被淹了。
我一个人在家,家里没有储备食物和水,就按计划吃点过期的干面包,一条面包吃了七天.. 纽约的冬天很长,每天晚上就点着蜡烛饿着肚子盼着电来,后来陆续恢复供电,有电的人家就会从家里接出很多根接线板到街边供大家使用,可加油站还是一直没油,每天每家都大几十辆车排队,跑都跑不了。
那是第一次不是在灾难片里看灾难,就切实的发生在眼前,每天都在饿与渴,害怕失去光亮和更害怕失去与外界的联系中度过,可美国人面对灾难的乐观精神真是让人很温暖,公寓楼上邻居还在家开party在楼梯贴告示说带薪休假邀请大家过万圣节,街上互不认识的人们也都主动互相帮助。
今天看了<七十七天>,让我想到当时那一段,对自然心生敬畏,感受更加强烈了。
这是部有美景有音乐有情怀有正能量的好片,有一定的人生阅历会更感同身受,它让我真正看到了人对自然的敬畏,对人生的坦然,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命运的不妥协。
好电影难得,可惜没有好排片,我总是想为这些电影呼吁票房,可艺术本就不应该与数据挂钩不是么,真正的艺术家在意的应该永远只是自己的作品不是其他。
电影让我想三十五岁再去一次西藏,带上小孩,那时他四岁,跟乐嘉带女儿穿越沙漠76公里一样大,男主角穿越的理由是“人生能有多少天,是按自己的想法活着?” 鼓起勇气做想做的事,成为想成为的自己,这样才不会三十岁就死了,八十岁才埋吧。
感谢杨柳松写<北方的空地>, 感谢赵汉唐三进三出羌塘自编自导还主演,感谢江一燕零片酬出演,给了我这么美好的晚上! 良心推荐!
看完,朋友说,江一燕演得太弱了,我认同,还要增加一点,情怀和场面相距甚远;等我刷了豆瓣评论,发现大家所见略同。
没错,论电影,只服摄影;剩下的,都是男主的无痛呻吟和女主的矫情。
具体说来,我不赞同的是电影里蓝天这个人设。
尽管江一燕对角色很投入,在冈仁波齐爆发的那一段尤为真挚,但由于铺垫不足,表现不当,令原本可以好好塑造的刚强坚毅的形象,毁成了一个情怀泛滥却外强中干的玻璃心倔强女。
还有男主那欠佳的野外生存能力,让人在担忧其安危的同时,难免质疑他执意徒步的初衷,多少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无知和任性。
总之,摄影和两位原型的事迹绝对值回票价,导演做电影之初心可敬可佩,独独可惜了故事没讲好。
#继续支持国产电影#
杨和蓝天举杯致意的那段,本该算作是电影的点睛。
自由、梦想、远方;——“去他妈的命运。
”然后,杨骑着车,为了自己的自由,带着蓝天的梦想,去了远方。
借此,一部纪录片下锅,加了三碗鸡汤,端上来就成了剧情片。
主线剧情是杨的穿越,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我想起那天阳光下的奔跑,那是我逝去的青春;第二部分:《狼图腾》;第三部分:人性拷问(划掉)主角不死。
感情线穿插其中,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好作文的第一要素——虎头;第二部分:木叶流之忍者奥义——幻术;第三部分:低分作文的共通病——蛇尾。
主线除了口述笔记外,多是画面。
这是电影最大的亮点。
天高地远,宇宙无穷。
诺大的场景里,杨或推车或骑车,什么喜乐、哀恸、癫狂,尘埃罢了,粒子罢了。
境由心生,从大幅的仙境来进入羌塘,再合适不过了。
可惜,这些华丽的场景,都被讲糟的故事浪费了。
然而接下来的“二狼传”就让人不敢恭维了。
两个狼眼中的镜头,是二狼的出场;接下来就是漫长的尾行,狼和人都无比耐心;最后,连藏棕熊都没能把它们赶出剧情的二狼,完成了为小狼铺垫的使命,直接蒸发了。
杨在整个穿越中,除了以肉投狼趁机缩回帐篷以外,其他时候都热情满分、蛮劲十足、看天吃饭。
作为一个打算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横穿的旅行者,即使不是最最出色的探险家(其实他就应该是),也至少该展现对地理、户外等全面而深厚的知识。
可惜,除了介绍了一下装备(还丢了俩驼包)以外,这方面乏善可陈,也使得整个电影过于倾向情怀,少了太多内容。
小狼的出场应该是高潮,电影能拉到两个小时,多亏了这一笔让观众重燃兴趣。
可惜再次被浪费。
无人区,没有人,也就意味着现代规则的真空,甚至是道德伦理的界外。
若是两人结伴,陷入绝境,可以有一出人性的大戏;哪怕一人独行,断水绝粮,也有内心的拷问(这一点在饮食崩溃上有所表现)。
影片中一人一狼,除了中间闪烁的火光和随后几秒的假象外,就只剩下“你走”和“我不走”了。
此处仅是一例,其实整部影片在碰到有可能深入挖掘的话题时,都浅尝辄止了。
再说二位出世高人的感情戏。
大段铺垫,突兀转折,莫名相爱,不知所终。
几处暗示都很明显,每当蓝天的人生背景又要加上一块拼图的时候,就差在演员的脑门儿贴张条儿,写上“此处又是我的故事”了。
杨在穿越途中遇险,每次都是恍惚中看见蓝天,搞得好像完成这次穿越是因为爱情的支撑。
总之,这部电影——有素材,有画面,有内涵(可挖掘),却讲了个糟糕的故事,把前三者都浪费了。
看过珠峰以后,杨靠在蓝天的车上,潇洒地说,喝水可以,喝鸡汤就不必了。
然而剧本自己打脸的速度太快;按蓝天的车速,到实现全面小康时恐怕都追不上。
再回到两个人坐在湖边的场景。
一个表面豁达内心痛苦,一个表面木讷内心坚韧,人物差一点就要立起来了。
结果喝了一瓶烈酒,吐出三碗鸡汤,一下又浪费了。
至于点睛么,我倒觉得电影中也有来着。
杨说的,大概意思是——无非就是做点自己喜欢的事。
如此观之,那位藏族老队长,年轻时做大地测量,年老后在客栈当个义工,都一样太酷了。
——去他妈的反抗命运吧。
应朋友之邀看了《七十七天》的试映场,结果她半途看不下去,抱头鼠窜了,留我一个人数着日子坚持到最后,出来后又想大嚎大叫又想当街暴走……如果以一个词来形容这电影主创和故事原型,那就是“找死”,而观影者就是来“找虐”……被虐完再面对这花花世界,明明白白地看到自己的怯懦,所谓的无畏、勇敢、披荆斩棘,只是为了寻找安全、舒适和应有尽有。
而这世上真的有人要放弃这所有,骑个车去荒无人烟的地方寻找自由……我在西藏走个路都呼哧带喘的,这些人拍了三年,主要景点还在无人区取景,大写的服[强] ps:感情线有点鸡肋 女主每每出现就秒变恐怖片 是否为了兼顾商业性 怕拍的文艺了太小众?
个人觉得直接拍成纪实片 让人与自然的冲突更猛烈些更抓眼球
千万别浪费时间看电影《七十七天》,和小说没什么关系,且从导演到编剧、演员一无是处,三俗大烂片,浪费了这么好的题材。
荒野里内心独角戏的张力才是好电影的核心,这些导演演员完全驾驭不了,就知道特效战狼,特效龙卷风。
还强化普及了大量错误的户外常识,与作者小说完全背道而驰。
杨柳松的《北方的空地》让人敬仰,远不止是自力徒步羌塘第一人,虽然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全能的行动力让人惊叹。
户外牛人很多,但通透有深度又能以淡然笔触将荒野和人生娓娓道来的寥寥无几。
七十七天的日记看似琐碎重复,其实恰如跬步成千里的任何一种伟大壮举。
无论是在都市感知幸福,还是在野外突围存活,核心都是要处理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孤独寂寞、随波逐流都是直面自己的难。
作者在控制自己生理和心理方面堪称登峰造极,冷静客观的强大,浪漫幽默的乐观,低调淡然的执着,让他一次次把握生命和幸福的主动权。
致敬不简单而自由的灵魂!
PS:不知道董洁和田震看过此书没有,若是知道各自也算尽过绵薄之力,该是如何欣慰。
也如同杨柳松这本书,应该也激起过多少人在荒野户外或工作生活的绝境中突围的勇气。
醉翁者,得之心也。
这大概是每一位户外探险者对待探险的——一个最危险且迷人的运动其乐趣的阐释,是只有自己亲身体会了才能享受到的乐趣,而且只有自己能感受到这种乐趣,没法分享。
至于这部户外运动题材的电影有很多非常糟糕的地方,所以我没法一句话概括,但导演也确实通过努力,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户外探险者的内心以及波澜壮阔的伟岸风景。
一举一动,草木皆兵。
户外探险最重要的,是前期准备,这是一切出发之根源。
我很想在影片中看到这种仔细再仔细的检查装备的画面,如同类型的《徒手攀岩》我认为这才是真正展现了一个要去做巨大挑战的心理活动的好镜头。
通过反复的放弃,又重新坚持来去塑造人物,之中也很好的展现了他对自己和女朋友的生活与参加挑战所可能造成的改变的取舍,更加的能切身体味到户外运动的乐趣与挑战。
而在《七十七天》中,支撑他独自徒步穿过羌塘的精神根源,竟然是一个才初次相遇的有梦想的轮椅妹,这不就是纯纯媚男情节吗?
就是突然出现一个你最喜欢的又会吉他又爱户外运动的妹子,但是双腿残疾,你就像她的光,她的拯救者一样,哇,一下子就互相爱上了。
然后,我在徒步最绝望的时候,也想的是你的脸,你就是我的精神依靠。
我只想对这种牛逼剧情扣666,你在干什么导演,我很想好好写文艺风影评,愣是没忍住吐槽。
这部影片毕竟大部分都是实景镜头,有一些地方确实很有挑战性,导演自身的户外运动爱好属性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
譬如有一个隔着沙丘的远景镜头,非常考验拍摄者的能力,大风的沙面上架相机本身就很困难,还需要考虑稳定性。
虽然我知道后面大多数都是靠特效,不过还是表扬一下这种敢于挑战的拍摄精神吧。
可是拍的再多美景,故事的碎片化真的让这些东西很不连贯,没有重点突出,导致这些美丽的风景就像废纸一样让人无法共鸣。
突然就沙尘暴,突然就龙卷风,突然就被洪水冲走,突然就被狼群包围,但我还好好的站在这里,我就是主角!我就是光环!导演你玩的真花,展示了这些情节,又不解释主角怎么解决这些困难,真是好假好无趣呀。
还有一些细节上的问题,那几个包裹到底装了些什么东西,说实话我除了看到一包面粉和一个后期用来装尿的水壶和帐篷,我真的没看过你打开背包用里面的工具做过什么。
而且为了展示没法控制饮食了这个环节,居然是用得了精神病一样把面粉糊的满脸都是这样的镜头,然后意识到了吃太多了就扇自己巴掌来表现,你没事吧导演?
在这种时刻不是更应该冷静吗?
这样一个意识到事情不对首先扇自己而不是想应对问题的方法的人,是怎么在这种挑战中活下来的?
看起来又蠢又好笑,也太假了。
扇自己巴掌的行为好像在为观众刻意解释,同时还配上了画外音解说他在干什么。
这一刻我真的没有觉得紧张严肃,只觉得好搞笑。
还有喝尿也是,为什么非要把这个镜头做的和壮烈牺牲一样呢?
我在火红的夕阳中往杯子里撒尿,留下了悲壮的剪影,然后我拿起杯子,苦涩强迫自己品尝。
然后这个镜头还没拍完整,压根没喝到,就是表现一下。
毕竟导演自己演主角嘛,可以理解,本来就是演员不是当事人,没必要真喝呗。
浮夸呀,浮夸,你好浮夸的假喝呀,真是有趣的电影。
为了仔细的搞明白这部电影为什么比原著《北方的空地》难看那么多,我看了一些书里的细节。
书很好,我明白为什么导演想翻拍。
户外运动爱好者嘛,自然想在自己喜欢的爱好方面用自己的专业做出点绩效,确实努力拍了。
但还是多加努力吧,讲故事的能力太差了,甚至于让我觉得《攀登者》真的是中国户外题材影片里顶好看的了。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没怎么激发我对户外运动的兴趣,我没干过这种挑战都觉得假。
但是还好户外运动本身就足够有趣。
我喜欢探险,虽然我不去攀那些高峰。
但是我很享受发现一处新的风景的过程。
在小谷围环岛骑行几个钟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不用在意终点,只管往前发现,打不了迷路了还能打车回校。
不用过多的花销,便可以轻松获得生活的愉悦与自由。
大概可以称为郊游,类似于《小石潭记》或《醉翁亭记》就是几个人出去走走停停,看看山怎么长,看看水怎么流,这件事就很有趣,因为每一片山和水都是不同的。
可以露营,可以野炊,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安歇,醒来是明月,醉后是清风。
当然要是想看到更加隐秘的风景,还得要去攀登那些厉害的山峰,但那是给上瘾的人看的风景,我看看照片就好了。
确实啦,我身为摄影专业的同学,也很想拍一些别人未曾拓展过的照片的,但是我的身体素质并不是特别强那种,没几斤几两还是吃不消的。
听老师的课程很有意思,知道这些户外知识也很有趣,我也算见了一小点点世面了吧。
定了个目标,下个暑假,去西藏好了。
啊,对了,还得讨论一下旅游的价值。
唔,什么价值嘛,足够自由不就够了吗?
一个人要怎样才能自制,才可以不感情用事。
或者即使犯错,也坦然自若,风轻云淡。
意识到自己犯了同样的错,心情糟糕,约不到朋友喝酒,回家看电影。
也许相对一场大醉,这是更合适的排遣,如果郁郁,不得解,喝酒又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风景真的很美很美,杨在浩瀚无垠的水域上骑行,消失在阳光里,不,应该是向那一片光骑过去,真的很震撼。
如果真有涅槃,这大概就是最好的诠释。
看到冈仁波齐,想到自己去年,应该是前年,买的冲锋衣和睡袋,还有几年前V给买的徒步鞋,一次都没穿过。
想着自己15年说3年内要去转冈仁波齐,今年已经是第三年,按照工作的现状,应该是没有机会去了。
好美的星空,已经不记得有多少年没看到过星星。
的确除了风景,其他都是莫名其妙,从开始到结尾都是莫名其妙,没看过原著也不知道真正穿越羌塘的杨柳松原本有什么经历,或者有什么情怀。
但是有风景就好了。
想起他们最幸福,想起艽野尘梦,为了生存选择走无人区,和为了追求自由,或者基于冒险,或者个人梦想,或者脱离现实,或者无所谓了,故事里的人的心态会有什么不一样。
皮皮陪着我看了三分之二的电影,前半部安安静静蹲在沙发靠背上,头往后靠就可以枕到这家伙,后面抱着他,还真是煞有其事地盯着屏幕。
被电话打断后果断出去浪了,但是很快就会乖乖回来吧。
小家伙真是越来越通人性,晚上也是安安静静靠着我睡,有时候还非得真枕着我的头睡。
意识到陪伴最重要,不知道是因为年纪大了,还是一个人在外面生活这么几年的觉悟。
江一燕不算漂亮,但是气质很干净,导演算是很有眼光了,花絮里面穿藏服跳舞真的很美。
质疑生活的意义不是一天两天了,原来对自己的解释是,人生本来毫无意义,人来到这个世界是被出生,不是选择出生,作为一颗精子或者一枚卵子并没有思想,即使结合到了卵子的精子,本身也是机遇,绝不是第一个出现。
大概是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至少正常环境下感知到的只是三维),生命的长度本身要求要匹配宽度和高度,立方体需要填充,才会推动人去经历,去感悟,去拓展,去筛选。
生活方式,不过是每个人的选择,选择就会有结果有后果有代价有取舍。
人有什么权利去评判别人的生活方式,又有什么立场去占据所谓的高点。
只不过是一场生活。
呵,还是要去转冈仁波齐,提上日程。
一星给羌塘风景,一星给故事原型;依赵汉唐的走法是走不出来的,后半段更是让我看得生无可恋。
景色5星 剧情4星
男主角和本人各方面都不一样,江一燕演得矫情,莫名乱入的爱情,胡乱演绎的剧情……赞都给原著和风景(虽然很多不是羌塘的)。另外盐湖取景地是哪里,好想知道。
感谢摄影团队在大荧幕上展现出来可能此生都无法亲身体会的羌塘美景,但不代表这是部优秀的电影,明明是一部公路纪录片,为了增加戏剧冲突强行加入的与狼搏斗戏,你都不明白这个长得像秦昊的主角到底怎么逃脱的。但是有幸能看到那羊湖,冈仁波齐,戈壁,海天一色,我愿意我这种诚意买单。
情节和对白比较糟糕,江一燕每次开口都尴尬到想死;但这是羌塘啊。大喊三声羌塘羌塘羌塘我都可以给三颗星。最后一颗星是给如下信息:福田越野车到不了珠峰去神山圣湖景区还可以再走叶城也难说;大部分景观在阿尔金山与可可西里保护区拍摄。最后那个52天横穿羌塘的牛人叫什么来着?
一部比较好看大型的户外用品广告片。但是故事讲述的还不错,因为个人经历所以感觉有共鸣,有些手法有鉴李安式的夸张感。哭了一半的剧情。其中两只狼出来的时候,我就才到狼一定救了男猪的命。女的出来的时候我就知道她一定是来自杀但是死不了。
最好的,就是风景了。江一燕在里面也太假了,全片去掉她这个人物一点儿问题没有!0片酬真是,豆瓣剧照里全是她的大片儿,干什么呢。而且明明男演员是绝对主演,她还挂个第一名。男主一直觉得眼熟,有点像廖凡……原来演过《好想好想谈恋爱》!武警官兵一句“狮泉河”,毫无防备地。击碎。安贞UME 3号厅
不想探究细节,只想去感受,现代人的内心确实太需要滋养了。
有的人在30岁就死了,还有的人在30岁得了失心疯
完成度还挺高,高原风光大赞。纯纪实的拍一匹户外孤狼? 没女人没小狼搭理的,野人一样,最后纯靠运气挣扎到被救,唉 ~
又是一部妄图炒作起来的伪文艺片,看着猫眼评分不错才去看,结果非常失望。没有岗仁波齐好,景也不是羌塘的景,无厘头,没有拍到真正的点上,看完没有向往的冲动。江一燕真是伪文青一枚。
为自由,虽败犹荣
1.满足了汉族文青对西藏的终极幻想。2.有这么好的景,这么好的摄影团队,为什么还要在有限预算内加五毛钱特效?3.与其这样的剧情,不如把整个片子整成魔幻片。4.原来给1星,不含特效的摄影加1星,男主角的演出态度加1星。
摄影赞,故事弱,演员差
星都给景了
好一部文艺风景片,靠弹幕刷完。
景色很美,江一燕很美,只是只是理解不了,怎么穿越了羌塘就证明你有自由你有勇气你有理想了呢?
硬伤挺多,情怀尚可,美到窒息。
【重庆电影社】公号11月4日组团观影,50张票,期待本片的朋友,快来领票吧
电影到底是什么意思?最大的惊喜是男主最后被狼吃了,打破了国产电影大团圆结局的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