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他们是老山战友;20年后,他们是江湖大佬--1984年,赵红兵和他的战友们在老山前线为保家卫国而把身家性命抛之脑后;1985年,他们复员返乡,在办公室开始朝九晚五的平凡生活;1986年,他们在家乡街头遭遇地痞挑衅,以暴制暴,一战成名,从此泥潭深陷;1992年,他们已经在当地独霸一方;1998年,他们已然成为江湖盟主,呼风唤雨,无所不能;2006年,他们死的死,残的残,有的洗心革面,有的牢底坐穿,有的亡命天涯,有的飞黄腾达、风光无限……
在那个社会经济还不甚发达,法律还没有健全的时代,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谁狠谁就是王法。
偷车猖獗的团伙成了当地的黑恶势力,而刘海柱就是这黑暗里的那道光,可能方式并不正确,但是他就是用自己的拳头告诉那些黑恶势力,不要太过分,不是没有人收拾你们。
见硬来得不到好,偷车团伙就想着法子阴刘海柱,到处污蔑他,诋毁他,“善良直率”的人们就这么信了,刘海柱成了众矢之的,最后只得在一处修车的地方打发日子。
但是偷车团伙不依不饶,最后刘海柱与团伙头目约定在一处决斗,目的是逼迫团伙头目开枪,让他好多进去蹲几年,当然是冒着生命危险的。
结局是一场恶斗,刘海柱制服了头目,警察赶到,把刘海柱和一帮偷车贼全部抓了。
偷车的团伙的头目都被判了刑,而刘海柱也被拘留,没了工作。
其实,老百姓心里都有一笔账,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公平正义。
但是这种人们以为的正义与法律往往是相左的,法律的铁面无私会让一些维护人们心中正义的人也受到打击,这常常会让人嘘吁,感叹,但又没有办法。
刘海柱是直男汉子的代表。
他嫉恶如仇,一双铁拳惩戒世间所有的不平,常常路见不平一声吼。
但是面对喜欢的女孩,却不敢直面,羞羞答答,连说话都磕磕碰碰,铁汉柔情,让人动容。
但是不解风情,不懂得女孩的暗示,结局就是爱的热烈却没有结果,最后女孩离他而去。
在风中消逝的爱恋可能只会留下思念、记忆、还有泛黄的日记本……一直不明白热血江湖对决里什么元素都不缺,为什么总没什么劲,后来才发现是没有脏话,没有什么鲜血淋漓的场面,这些都是因为要过审,这样的江湖片少了很多力度和真实。
还会让情节脱节,让人感觉莫名其妙,就像刘海柱的最后一句骂人的话竟然被莫名其妙剪断了,真是替刘大侠不值……可悲的电影审核制度,让敏感题材影片全都没有了魂,被压抑的电影文化衍生出的就是这样不伦不类的“四不像”,让人扼腕!
一个斗笠,一件棉大衣,灰灰土土的脸,一脸的蔑视和不屑,这就是人们心中的东北大侠“刘海柱”。
今天看了一部东北电影,印象之中,这还是我第一次看一部东北电影呢。
看完之后的感受就是:我要是厂花,我就距离刘海柱越远越好。
虽然刘海柱抄着手走过来的样子还是拽拽的,出手的动作也很流利,行云流水之间干翻了一众对手,我看到了之后...“厉害了,真的。
”然后一个人干翻了30多个人的场面,也是拽拽地,一个人,都没搞清楚状况的时候,就蹿到了人家的废品厂...这也就算了吧,还打人。
我就奇了怪了...他妈的有话就不能好好说吗?
而且这部电影很让我气愤的一点就是:为什么这些小流氓不讲道理就直接开打了呢?
不能好好说话的吗?
刘海柱: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这部电影比较震惊我的一点就是:遇到有人被冤枉的时候,我觉得大家的态度全部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些事情和我有什么关系?
” 然后这部电影之中,找事儿的人来到了厂房之后,大家一群人帮助刘海柱啊.... 反正我现在是看不到这样的境况了,我还不知道其实大家都是这么讲义气的呢!
然后刘海柱被大家冤枉的时候,群众们的眼睛也都是雪亮的;群众们相信这的确不是刘海柱做的事情;刘海柱因为小偷偷了厂花的自行车,而自己有非常地喜欢厂花...于是找到自己的朋友,找到了厂花的自行车...啥都不说,开始拿走自行车。
到了人家来厂里面找事的时候,刘海柱又是什么都没说,到关键时刻你说你结巴个啥啊!!!
混混们的大哥放话了:“刘海柱,我跟你没完。
要不然你就过来单挑,不然我让你天天出事儿。
” 我:“真的刘海柱,没有那么大的本事就别惹那么大的事儿。
” 但是其实群众们的眼睛都是雪亮的,群众们知道刘海柱其实是无辜的,刘海柱需要大家的同情和帮助。
最赞的就是这个地方了,大家在看到一个好人的时候互相帮助,你帮助我,我帮助你。
铁憨憨刘海柱:追女孩子就送日记本 刘海柱真的很搞笑,追女孩子的时候,就暗戳戳地送日记本,第一本写“好好工作!
”第二本写“天天开心。
” 字体之丑简直不言而喻。
然后内心深处暗想了一百遍牵起对方的手掌,结果开始牵手的时候还是吓得屁股尿流不敢递出自己的那只手...我:哥哥你倒是主动啊。
刘海柱也真的是一个钢铁直男了,追女孩子!
就只知道送日记本。
给女孩子修自行车,也不知道交待一句,然后就自己走了...虽然他是好心,但是如果他是我对象,我一定会生气的。
什么鬼!!!
大哥你做事情能不能有一句交待啊!!!
网友评论说:柱子哥把月老的钢丝扯断了。
激动的我赶紧做笔记。
打油诗黄中华:我的诗写的太好了吧!!!
诗人小冯不听话,惹了黄哥他不怕。
黄哥知道他地址,下班就去捅他爸。
圣手神偷二东子,谁知天生爱作死。
拉你入伙你不干,脑袋里面都是屎。
黄中华的诗也太感人了吧,虽然写的都是打油诗。
但是我看到他直男一般的迷之自信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笑出了声音。
我就在想:这黄中华咋这么搞笑呢。
就算是被大哥逼着七步成诗的时候,黄中华还喷了点唾沫抹了抹自己的头发。
这个时候“造型不能变的呀!!!
” 我:大哥就是大哥,玻璃碴子都渣到脚底板了,大哥还是“举止嚣张,丝毫不慌。
” 而且谁敢说我大哥的诗句写的不好!!!
冯朦胧也不能说我大哥的诗写的不好。
黄胶鞋,七分裤,近战法师刘海柱,山羊胡,迷踪步,中学门口修车铺。
这款造型深入人心,在那一部传奇网剧《东北往事之黑道风云20年》中,现象级角色近战法师刘海柱是定海神针。
他作为一个极具标识的特色人物,以其鲜明的人物特征,让黑色江湖中的暴力血腥中多了一些温良。
原著作者孔二狗在他监制的《东北往事:我叫刘海柱》中,更是以刘海柱为核心角色,向观众娓娓道来他如何从船厂轻工到下岗再就业的修车工人,他的暴力与和平原则、他的爱情与错过,他在1980年代初期的遭遇,是个人的奋斗与历史进程的结合。
他是不过分的豪侠,他是有节操的狠人,他是有自我法则的江湖传说。
许君聪饰演的刘海柱,从小到大被他爸打,越被打越来劲、战斗经验越足,当时间来到改革开放初期的那几年,苏联还在最后的光辉岁月中,中国国有企业尤其是东北还在按部就班的在企业办社会的惯性中前行,浑然不觉十年之内,远方和眼前的世界都将会天翻地覆,无数人的命运就彻底被命运改变。
而刘海柱也即将三十岁,大龄青年啊,人还结巴,不修边幅,除了能打仗,也不知道还有什么上进空间,这可咋整?
刘海柱的困境,就要从头说起。
他是个勇武有力的青年,除了没有女朋友和老爹关系不大对付之外,还有两个忠诚的跟班,也没啥缺点了。
周润泽导演的《我叫刘海柱》,与香港和日本类似题材的电影相比,更为在地化,毕竟香港和日本的江湖人物多数就直接来自于江湖,而刘海柱等人则是来自于从体制内溢出、抛撒,与1990年代的大下岗不同,刘海柱则是先行者。
刘海柱作为有单位的人,当他遇到难题,那是的单位已经无法保护他,甚至连相信他都不能,因为平日里是他一个充满暴力的人,谁能知道他能打,难道那些“眼见为实的劣迹”就不是真的?
这个看法,简单来说很有逻辑很有说服力。
刘海柱敏于行而讷于言,就连送给心仪的女孩笔记本也不会写赠语,第一次甚至直接用了知心警察的那本。
刘海柱在本片里的对头,是明面上开废品回收站的张浩然和黄鼠狼。
东北不愧是中国老工业基地、城市化先锋地区,就连黑社会成员都好读书、爱写诗(顺口溜水平),而且擅长辩论、蛊惑人心、歪心眼子一串又一串,单纯作为观众来看他们,甚至可以用“可爱的坏蛋”来形容。
当然,他们狠起来,那是可以当面诬陷、背后用铁锹派人,是单挑还是群殴,不在于约定。
《我叫刘海柱》是《东北往事》的前传,相当节制的铺展开三四十年前东北即将滑落前的社会生态,江湖人士躁动不安、大厂工人不思进取、外来者想离开、坐地户各种瞎折腾,内卷化的发条已经开始上弦。
等待刘海柱的舞台,正在迅速展开,我们即将看到一出出浩荡大戏。
东北往事系列之一。
改编自孔二狗的小说,从原著到影视剧,确实很成功,但由于题材原因,有些被禁播。
这部虽然没有不过审的内容,但应该也只会留存在网络上。
如果只是就本部电影而言,整体的摄影,画面,动作,男主刘海柱的刻画都很不错。
服装,道具,场景也算用心细致。
但是情节、逻辑、男主感情戏……都感觉比较牵强,不够严谨,不晓得是不是剪辑的问题,有时候会很突兀。
尤其男主感情戏,女主任等红色代表……不知道是不是那个时代(八几年感觉也没多久远),或者当时那里的社会人们意识形态就是那样。
影片时间设定1982年,算是东北往事八人之刘海柱前传。
而本片的结尾引出了赵红兵,估计想要拍系列。
题外话,孔二狗的《东北往事》从小说到电视剧电影,也出了不少。
查了资料发现2019年还有一部《东北往事之二十年》由胡军,夏雨,张静初等人参演的电影,这样的配置,但貌似也没有上映。
蛮期待,希望得以一见。
吸引我看这部电影的,是“东北往事”这四个字。
一个地点加上“往事”二字,这是个多么务虚的名字。
既可以是宏大的,也可以是细微的,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简直什么都可以往这个筐里装。
于是孔二狗,也有了他的东北往事系列。
这回讲的不是赵红兵,而是刘海柱的故事。
我从小在东北的厂区里长大,上的是厂子里的子弟小学、子弟中学。
那个年代,一个工厂就是一座城市,五脏俱全。
拥有自己的商店、医院、学校、浴池……还有最重要的精神社区——俱乐部礼堂。
我最初的电影记忆,都来自厂子里的礼堂。
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当所有人的现状都差不多,而未来又已经被按部就班的安排好了,人们也就安于现状了。
如果形容那时候以及之前的计划经济年代,我想“安排”这个词是最恰当的。
而对于依附于厂子里的人,最大的惩罚就是被开除。
尤其在计划经济的年代,开除就意味着失去生计,因为在厂子里呆的太久,人们已经失去了独立生存的能力。
直到九十年代的下岗。
所以在电影里,派出所长为了让刘海柱不再打架,就吓唬他可能会被开除。
而张浩然一伙为了报复刘海柱,也要想尽办法把他开除。
因为这的确是最大的惩罚。
影片就发生在1982年我记忆中的工厂里,刚刚改革开放,那会儿正流行朦胧诗,而张浩然一伙还在做着万元户的梦,刘海柱还当着造船厂的工人,暗恋着上海来的姑娘,一段注定无望的初恋。
故事本身并没有特异之处,让人动心的是它营造的关于那个年代的气氛。
还有东北冬天的那股子凛冽和粗粝。
电影中有一段戏,刘海柱跟姑娘说上海的冬天很暖和吧,姑娘却说东北的冬天更暖和。
这话耐人寻味,上海的冬天是湿冷,冷得像小刀子,而东北的冬天是干冷,冷得像大砍刀。
但东北有暖气,还有人情味。
对姑娘来说,刘海柱的心就是暖气,忍不住要亲近。
我们知道孔二狗的故事,一贯不会给什么温暖美好的结局,但有这么一瞬间的温暖,就特别感动。
而影片另一个有意思的地方,是我们并没有看到什么黑道风云,只是看到了一个铁憨憨除暴安良的故事。
刘海柱不是一个典型的东北人,磕巴限制了他那张嘴,失去了东北人能说会道的特质。
但就像看不见的人听力会越好一样,说不出的人拳头就越硬。
但这个硬拳头并不伤人,只有忍无可忍时才不再忍耐。
戴着斗笠的他真的就像是一个大侠,这或许是孔二狗,以及我这样的观众,在记忆中美化了的东北人。
我们把属于东北人的种种优良品种,浓缩在一个人身上,就变成了刘海柱,还有影片结尾惊鸿一瞥的赵红兵。
或许这是一个并不特别的故事,但是把这故事放到八十年代的东北,它就拥有了独特的气质,一种独属于东北的气质,粗糙的幽默、天真的直率和吹牛不上税的嚣张。
你知道和你不知道这些,看这个影片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而假如你有幸或者不幸曾经生活在这个背景之中,它会给你的一生刻下烙印。
让你抑制不住去回忆,去表达。
无论我们以什么方式表达,是孔二狗的东北往事,还是宝石老舅的野狼disco,是张猛的《钢的琴》,还是双雪涛的《平原上的摩西》,讲述的都是东北往事。
网上虽然褒贬不一,好多人喷这片是个大烂片,能理解,但我还是给了5星。
这片最大的问题就是太过于锁定观众群体,8090年代东北,满地地痞流氓小混混和所谓的黑道大佬,在那个年代,男生没后台还不会打架就铁定挨欺负,没后台会打架就会被小混混盯上,这就是事实。
那么什么是后台?
军区大院,重工业工厂,就是后台。
军区大院一群从小玩到大的兄弟,重工业工厂一群抱团的同志,但凡外面的小混混来找茬,大家拎起来铁锹就是干!
小偷去偷自行车,然后卖给废品收购站,收购站给擦的干干净净,再转卖二手自行车,收购站心里很清楚,来卖车的都是小偷,但就是纵容他们继续偷,因为有丰厚的利润回报,通常废品收购站都有很多合作多年的职业偷车贼。
这事在我们东北那个年代简直太常见了,在那个法律和认知都有空白的年代,无凭无据,无人能管。
我当年在离我家隔了2条街的废品收购站,就找到了自己丢的自行车,他们正在卖二手自行车,我想抢回自己的车,跟对方打了起来,没想到对方人多,屋里冲出来4个正在打麻将的壮汉给我一顿揍。
报警也没用,差点把自己搭进去,因为我也没法证明车就是我的,车骑了快1年了,小票早就扔了,而人家废品收购站有张单子,上面有收车日期,证明车是几个月前收的, 而我的车是前天丢的,时间对不上,而且那个年代也没有监控,最后的定论是:我拿不出证据证明车是我的,而收购站有证据,还说我肯定是认错车了(我自己怎么可能认错自己骑了1年的车?
)但我又没法证明他们的单子是假的,还是我先找茬,抢他们的车,因为我是挨揍的一方,而且只受了点轻伤,最后算民事纠纷,局里劝我们双方各退一步,医药费我自己担着,车还给废品收购站,对方就不追究我的责任了。
从那以后,我几天都没睡好觉,失眠,心里憋屈,我要回属于自己的东西,我还挨了顿揍,还得自己掏钱看伤,还要把我的爱车送还给偷车贼,对方才不追究我的责任,这就是王法?
我可去NM!
@#¥#“”%!!!
这口气,老子咽不下去。
我已经在筹划叫上一群哥们在周末休息的时候去收购站拼个你死我活了,结果还没到周末呢,我爸给我买了辆新的自行车,还是当时刚开始流行的山地自行车,告诉我看开点,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好说歹说把我约架的念头打消了。
虽然表面和解了,但小偷惦记上我家了,不知道是不是跟着我,这次新车我上了2个锁,锁在车棚里的柱子上,车棚门也有锁,没几天,又丢了,我当时都蒙了,还去了收购站去看,没有我的车。
隔了一天我爸去早市闲逛把我的车骑回来了,我爸说路过那个废品收购站, 发现了我的新车又出现在了那个废品收购站,我爸说看车没锁,冲上去骑着就跑了,他们几个人骑车追,没追上,绕了好远才甩掉,最后才把车骑回来,替我出了这口气,当年我很佩服我爸。
后来我怕车再丢,我天天把车扛三层楼,锁在自己屋里。
时隔20多年,那个收购站早就不在了,偶然跟我妈提起这事,才知其中真相,原来我爸当年是花钱把车买回来的,并且警告了废品收购站,我们家后台很硬,你们惹不起,只是我们的后台太高,轻易不想动用,互相各留点面子,别到时候弄得不好看(其实我家根本就没有什么后台)。
我爸怕我年轻气盛,如果告诉我是花钱买回来的,我肯定会再去收购站打架,后来我家的自行车再也没丢过,可能这就是成年人解决问题的方式吧。
所以当我看到这电影时,感触良多。
没在东北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看的一脸懵逼,觉得拍的是个什么玩意?
一出闹剧,瞎扯淡,东快傻!
烂片!
而只有在那个年代经历过的人才会引起共鸣,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看到了那个时代的自己,有时挥拳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有时挥拳是为了给自己的铁子哥们出口气,有时挥拳是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女生,永远有打不完的架,永远有打不过的人,认怂的委屈和无奈,记一辈子,只有自己懂。
现在大家都老了,成家了,回头看看,社会依旧如此,其实规则根本没变过,只是时代变了,方法变了,以前玩的是如何用拳头打倒对方,现在玩的是不用拳头如何战胜对方。
职业法师刘海柱,我挺你!
从2012到2020,从网络电视剧到网大,《东北往事》用了整整八年的时间,这八年对谁来说都不容易,主创艰难,作为观众的我亦是如此,打开电影的瞬间,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一个一个熟悉的人物纷纷登场,仿佛他们从未离开过,胶片的颗粒感,近乎苛刻的细节,让我很想说一句“好久不见”。
“黑色的土地叫沧桑,洁白的雪花叫迷茫”,影片里的这句话话很好的奠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调,冷冽的气候,彪悍的人生,热火朝天的船厂,那个东北重工业繁荣发展的时代一瞬间就在我们眼前展开。
熟悉《东北往事》的朋友对刘海柱想必都不陌生,刘海柱是一个古典主义的“流氓”,所以他是有底线的,就是“流氓”只跟“流氓”动手,整个故事里刘海柱自始至终没有因为个人利益去犯法。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主创团队最终选择以刘海柱为主角的前传形式回归,八年的时间早就教会了我们要知晓一个道理,你以为是开始但其实已经是结束。
回到影片: 黄胶鞋,七分裤,近战法师刘海柱, 山羊胡,迷踪步,中学门口修车铺。
刘海柱出场那一段话“ 给白傻子买瓜子去!
人家本来就傻,你还TM逗人家?
傻子不是人啊,傻子不是爹妈养的啊,傻子就TM活该让你逗啊!
扣痞子,挂马子,追疯子,操傻子,还有你们干不出来的吗?
谁要是在再欺负白傻子,讲话了,全TM给你们剁喽,滚犊子!
” 他还是那个刘海柱。
近乎于英雄主义的刘海柱在影片的一开始就无可避免的和张浩然团伙发生了冲突,由此带来了影片的第一场动作戏“独闯废品厂”,一打十的刘海柱几乎凭一己之力覆灭了盗车团伙,这段打戏没有华丽的招数,没有虚无缥缈的飞天遁地,“大侠”也没有经过祖师爷赏赐的秘籍,完全凭一腔孤勇,只有街头斗殴的拳拳到肉,粗粝却有质感,但这就是真实啊,不是吗?
架打完了,事却没完,本应该是个惩奸除恶的故事,但生活不是小说,“大侠”不能把人都杀了,那么等待着“大侠”的就是几倍的反扑,“大侠”再厉害也只是一个一腔热血的个人,这就是生活的无奈吧。
团伙头目张浩然,气急败坏要给刘海柱点教训,于是,与刘海柱有关的朋友、亲戚、工友、领导们纷纷遭殃,他也被各种栽赃陷害……这是一部让人很意难平的作品,坏人猖獗嚣张,好人争辩无门,唯有凭着一腔热血,与坏人决个你死我活了,都是被逼的。
“铁路桥”决战,刘海柱是以什么心情参加这场战斗的呢,我不得而知,大概就是抱着必死的信念吧,因为已经被逼到退无可退的地步了,至此这部《东北往事:我叫刘海柱》中最悲怆的一幕出现了。
刘海柱戴着斗笠披着军大衣和小混混们在狭窄的铁路桥上对峙,斗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直有种“侠”的意象,此时的刘海柱真的像个大侠一样,可惜生活不是武侠小说,刘海柱没有绝世武功。
他有的只是一个人一双手,最后刘海柱沿着铁轨往回走的画面成了最高光的背影,“大侠”终究是孤独的,“侠”的精神也随着刘海柱的离去而越来越远。
最后说一下爱情,自古英雄总有美人相伴,刘海柱自然也不例外,周萌这个上海来的姑娘,美丽清秀,可以说是照亮了刘海柱生活的一道光,但是时间的磨盘磨不平两粒砂,英雄也注定孤独,刘海柱最终还是放周萌走了,这样其实最好,让最美好的时光和记忆就留在那里吧,免得最后被生活磨穿了棱角的时候,再来抱怨曾经的选择,最后连过去的美好也一并失去。
江湖风高雨急,你我都在江湖飘,刘海柱,祝你好,我也好。
细节很重要:今日无事。
而事实上刘海柱因为用最简单的方式——拳头来解决问题,让警局抓了张浩然、黄中华一群混混,也因此刘海柱被船厂开除,随后周萌也调动回上海原籍。
我想诗情画意已经结束了,惨淡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细节很重要:今日无事。
然而,事实上刘海柱因为用最简单的方式——拳头来解决最复杂的问题,“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现象级,在现实中处处可见,虽然让警局得以成功抓了张浩然、黄中华一群混混,但是刘海柱也因此被船厂开除,从此自谋职业开始以修车为营生。
——江湖也从此有了柱哥的传说。
可是最后周萌也调动工作回了上海原籍。
我想诗情画意已经结束了,惨淡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或许这就是冯朦胧在诗歌会上朗诵的诗:“黑色的土地叫沧桑,洁白的雪花叫迷茫。
”
八年了,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刘海柱。
从一个只知道斗狠的狠角色,不断的成长,然后成长为一个依旧仗义,但也会讲法制的刘海柱了。
片子旋律很对头,小混混最终赶跑了大流氓,维护了法律也伸张了正义。
但是呢,从刘海柱刮了胡子的那一刻起,就感觉少了之前那种凌厉的眼神,好像被阉割了一般,怎么也狠不起来了。
即使后来带上了标志性的斗笠,穿上了七分裤黄胶鞋,留起了山羊胡子,依旧找不回当年东北往事的那股味了。
那个话不多说,只要我愿意,我往死里整你的那股感觉没有了。
狠人的时代就这样没落了。
故事正题框架其实还可以,但是整个叙述过程出现严重割裂,衔接的莫名其妙,比如说被我冤枉,比如受重伤,比如厂里人的意识醒悟认清刘海柱是好人,这些介绍都太生硬了。在一场可以拍的血气方刚,意气盎然的电影,结果变得莫名其妙,而那打油诗貌似却又成了全片最大的笑点,无误!
这分才5分多,怎么不值个6分?不厚道!
故事太单薄了,场景太现代,剧情推进的动机太足,情感太淡薄,哥太高大上,人物精气神也没有80年代那股劲,还戴斗笠扮大侠装叉,太失败了!
看的过程中一直觉得很突兀,大冬天的大家都戴着棉帽,怎么刘海柱就一席凉帽?可是真适合他啊。最后他走向欺负傻子的一群人,那个戴着凉帽的背影,真的很像古代仗剑而行的侠客。侠之大者,未必在乎为国为民,而在于历经百折而不变初心。刘海柱就是个侠士。
有点诗意的个人传
黄胶鞋,七分裤,近战法师刘海柱山羊胡,迷踪步,中学门口修车铺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东北,爱慕同事周萌的工人刘海柱因帮扶弱者,爱打抱 不平,招惹上了不良分子并给自己的家人朋友带来危险。在经历被坏人打伤, 被工厂开除等人生打击低谷后,刘海柱更面临危及生命的挑战。但此时,这个 神奇的男人竟然还能重新站起来,面对一个个惊天的挑战,令世人震惊的完成 着属于他的精彩传奇。
什么是电影,什么是好看的电影,我也不知道了
被剪得莫名其妙,导演受累了。一人撂倒五六十人,手起拳落,“咔咔”的;“削他”,“搞他”,“弄死你”,东北话真是自带喜感,说起来真带劲。
梦幻联动,所有黑道风云会有第二部吗?
男人可以不会说话但是得站直
照小说原本的一些改动还是可以接受的,尤其周萌和海柱的爱情故事,也算圆满了,但是给二东子和郝土匪未免改的太怂了,最后红兵出场还是挺亮眼的,期待能将东北往事这部作品完全呈现在荧幕上。
蛮有时代感的,不过强行洗白,众人砸自行车强行煽情有些不合情理,不过还算下饭
毕竟是网大,这样就不错了
现在的网大拍得越来越好了,这部电影既有笑点又有泪点。刘海柱跟周萌说“你爸妈打你吗?”这是什么直男发言?笑死我了!80年代的爱情真是令人向往,不需要多有钱,一本写着“祝工作顺利”的笔记本就是最好的礼物!东北话太有意思了,看完感觉自己被带跑了😂
2.5/5 编剧中学毕业了吗???跟着小说改编也能编成这样???冲着许君聪去看的结果就这???
职业法师刘海柱。
剪接的这叫啥玩幺
这电影的质量我也就给3分(满分10),但因为这是《黑道悲情》,是我最爱的二狗的书,我必须得给10分,这样才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它,拍它,无论拍的多差,只要有人拍,我一定看。
柱子哥就应该许君聪演,太棒了。二东子演员选的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