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
გადასვლა,Passage,Crossing,跨到彼岸寻找你(港)
导演:列万·阿金
主演:姆齐亚·阿拉布利,卢卡斯·坎卡瓦,德尼·杜曼利
类型:电影地区:瑞典,丹麦,法国,土耳其,格鲁吉亚语言:格鲁吉亚语,土耳其语,英语年份:2024
简介:退休教师来到格鲁吉亚海边小镇,带着家姐的遗愿,为了寻找疏远已久的跨性别侄女。人早已搬走,邻居少年告诉她,侄女去了伊斯坦堡,他知道地址但条件是要同行。教师不情愿地带着少年一同踏上前往土耳其的旅程,两人在伊斯坦堡的跨性别人士社区打转。寻人过程中他们结识了一位为当地弱势社群争取权益的跨性别律师,得她帮忙查探侄女在那里生..详细 >
可能queer这一题材的假如并不是障眼法,这一“第五世界”的群体本身便是拥有极高的包容性,阶级性和行动主义内驱力在里边的,正是这些属性让陌生人之间刹那却经得起来良心和信任考验的短暂伴生关系。城市,特别是实力十分悠久的城市就是几百万上千万人孤独诗意却又不尽人意地活着,人的逗留,长居,消失和离去可能是城市诗学的一部分,也是不可知的历史的一部分,很难用语言形容。
瑞典導演拍攝格魯吉亞離散族裔在土耳其跨性別群體社區的故事。元素塞得太滿,尋親大媽、無業青年、跨性律師,三人敘述彼此交錯,小心翼翼呈現性少數群體的生存狀態與生命歸宿。博斯普魯斯海峽的風、索菲亞大教堂的雲,等待著我們去親身造訪君士坦丁堡。
3.5,整部电影都可以感受到城市淡淡擦拭的海风。导演似乎学会了更多draw人物关系、收束多线叙事以及运用幻想的手法,格鲁吉亚情调浓郁的街景依旧动人,也还是娴熟地把握镜像与室内人物互动的张力,但总感觉失去了些灵气与举重若轻。
太有东欧西亚那边的风格,人们都有一种独特的气质,树挪死人挪活的气质。我被导演引导了两次,一开始以为那个姑娘就是姨母的侄女,最后又以为真的重逢了,侄女过得不错。真希望姨妈能够找到她,亲口对她说出那些埋在她心底的话。
蕞尔小国亦知道要将镜头投向性少数派,即便内核是关于谅解的老套故事,依旧有种静默中的爆发力。比如“等待”和“寻找”,比如“忠贞不渝”,像是贝克特的戏剧以及加缪的小说,他们的作品中总会贯穿这一类“以静制动”“长期主义”的母题,重点不在于某个可预期的结果,重点在于这些母题内在所主导的善良品格渴望被注视。这个时代,不希望自己被辜负的人却坦然去辜负别人,“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隐藏逻辑举目皆是、“心不甘情不愿”的某种仇恨大行其道,所以“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才会迫切地在虚构的故事中发挥效用:人们借助故事来强化善良品格的重要性。姨妈最终有没有找到侄女不重要,被抛弃的格鲁吉亚男孩会不会被他母亲所认领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对非主流群体的认知、包容和情感支持。不是非要逼到死胡同里才学会谅解的,可以边走边学。
#10288. 74th Berlinale-全景开幕片-泰迪熊评委会奖。我真有点怀疑导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想在伊斯坦布尔拍部欧元布丁式的电影,从而生编了这么个故事……城市风光拍得真挺好,尤其人流、夜景、海峡之类特别生动(片尾大娘站在船头,海风吹起衣服的大长焦镜头特别飒),但无论是格鲁吉亚大娘的寻亲故事,还是伊斯坦布尔跨性群体的故事看着都实在别扭。歌放得也有点多,好几个跳舞段落还真不愧是《然后我们跳了舞》的导演的新作……就当城市风光片看还是不错的。
想对立志在欧陆电影圈曲线发展的中国导演说一声,反映中国贫穷落后的影片已经没啥市场了,LBGT+社会话题才是新蓝海。hahaha……7
6.5-7吧。对tran身份认知导致的社会身份/认知身份的误差处境是有一些隐晦暗示的,但是电影节奏介于普通/还行之间,三条人物线的平行和交叉,设置放在这个故事里,也是显得过于浮夸了,因为每个人的故事都没有阿姨丰满。就好像完全没必要的一个技巧,为了一种导演和编剧水平的炫技被选择了。
除了故事比较老套,在手法、表达上均可圈可点,而且是渐入佳境,越来越好。“寻找”是公路片的母题之一,影片同样以寻找切入,将离家出走不被父权接受的跨性别女儿、脱离故土(历史)的退休女老师与当下的躺平青年,三种父权制下的放逐者汇聚起来上路,其实还是“边缘者同盟”之间的互相取暖,电影最猎奇也最核心的部分是伊斯坦布尔的跨性别性工作者生存状况,她们的社群、相濡以沫、理解以及同为放逐者的身份都是影片的意义所在,电影还搞了不少叙诡,最好的一笔莫过于最后女律师、穷小子和女主成为稳定的三角关系的段落,此时此刻,女主眼前的两人:被放逐的儿子与独立求生的跨性别女性,合起来就是她在寻找的那个“人”。电影手法上的优点是不断打破戏剧期待到最后一刻,不同语言的隐喻又构成了俄罗斯-格鲁吉亚-土耳其的关系,故事再打磨一下会更好。
退休女教师和败家小伙子结伴,在伊斯坦布尔的另一面寻亲,同时踏上寻找自己的旅途。这位格鲁吉亚裔瑞典导演继承了格系新浪潮的灵动(镜头飘到渡船上层就跟第二主角走了),同时也吸收了博斯普鲁斯海峡所赋予当地人的那种悠远忧郁的眼神。沉默经常长得让人凝重而尴尬,但一旦躁动起来,就会有悠扬的歌和放情的舞。和19年个性张扬的前作截然不同,这次从大龄视角讲了一个温柔的故事,饱含的耐心和人情味是接受新事物最好的引导。
好意难平的结局,在结尾惊讶的张大了嘴巴。导演也在花絮说希望看完电影后对爱的人说说话;现在看完无比的想念家里的长辈,想抱抱他们。惊讶于混音的质量,声音有强烈的指向性,准确的在心理期望的方向响起。这种准确的印象或许反而是声音夸张表达得到的,但是效果真的很棒。
加入LBGTQ反而分散了观众注意力
8.8分 自《美国甜心》之后最迷人的手持镜头。列万框住了每个有情绪的瞬间,向观众发射朴素而极富煽动性的感召。他理解人性冷暖、理解众生疾苦,才选择用暖的笔触去拍冷的故事,让细碎的阳光透过乌云,用温柔的想象覆盖残酷的时光。否则,也决计不能捕捉到如此迷人的伊斯坦布尔。叙事的魔力,是每一幕都各自成趣,而非功利地推进。两条平行线也并不一定要互相作解。 选角的魔力,是妇人的脸上写满了心灰,少年吐息间都蕴含着生气。彼此心照不宣的陪伴何其温暖、直对心灵。然后他们跳了舞。结尾选择了一种最浪漫而不失真的解法。 面对原生家庭与时代烙印,我们能做的并不多,请让爱为彼此留些余地。当镜头随着波浪起起伏伏,风吹拂起女主的大衣,我的心也随之漂向了很远很远的地方。2024最温柔的电影。导演下部该去主竞赛拿奖了。
是伤感异国亲情友情版的向左走向右走,最后结尾如幻如真,加分。
公路,少数,体认,寻找。看见你,再说一定要找到你
3.5 很流暢但沒啥亮點,土耳其街貓真多啊!
展示伊斯坦布尔的另一面
三星半多。故事挺好,可以揉得更紧凑戏剧性一点,尤其是里面那么多角色们。
喜欢导演拍的小细节 片尾字幕的两首曲子都听得舍不得走 / 两个月前在Istanbul住了一个晚上 走进了同一个清真寺 / 她说 人们来了Istanbul 就消失了 他们来寻找 又差点迷失 / 楼上的trans姐姐们给她喝土耳其茶 唱歌 她离开时瞥见她们的生活 / 人和人最初又温暖的连接 如一场美梦
迷失在伊斯坦布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