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迷起了香港导演邱礼涛,无论是惊悚片《三不管》、《头七》,偶像片《死神来了》,还是黑帮片《Laughing Gor之变节》和《同门》,每一部都高举Cult大旗,极尽阴冷、荒诞、黑暗、奇异之妙趣,比当年的《人肉叉烧包》更加得心应手,高产高质的的香港长发恶趣味导演邱礼涛制造出这些在怪异的电影迷宫,真正教人上瘾的电影。
原本以为恶趣味的邱礼涛只是香港的一个标志,永远不会进入内地电影的主流,没想到他却接连执导了两部内地的主流商业片,前者动作片《叶问前传》,后者就是这部刚出炉的——难得清新凌厉的传记片《竞雄女侠秋瑾》,影片讲述了大家都是听说过没见过的传奇女侠——秋瑾的豪情人生加悲情结局,很可能不止是巧合,两部电影都是传记片,一个是当下正热的功夫偶像,一个是几被遗忘的女诗人兼侠客,邱礼涛用时代、动作、传奇改写了观众,至少是国内观众对于历史传记类型片的印象,原来,革命题材的献礼片也可以这么生龙活虎。
强调一个其他影评人都阐述过的客观事实,黄奕版的秋瑾确是近年大大小小十余部看过的献礼片中最有章法、最具故事魅力也最商业的,秋瑾在电影里不仅仅有“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豪情,“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的忧国忧民,更有几分“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的儿女情怀,从天真烂漫的童年,到犹疑不定的婚姻大事,后来的留学,最终的身先士卒血战清兵,秋瑾的性格、灵魂和人生在这些故事过后变得掷地有声,除了黄奕的卖力表演,相信更多的功劳都是来自邱礼涛对影片整体的理解和把握都非常到位。
其实,我们在看历史题材片的时候,可能并不是很关注人物有过怎样的成就或贡献,对于电影来说,人物的亲和力和冲击力永远要大于题材本身的魅力,邱礼涛虽然没有给《竞雄女侠秋瑾》注入如以往香港作品那样多的Cult元素,但对于整体商业框架的树立却仍然显露出其在成熟电影工业环境下修炼多年的不凡功力。
最直观的体现可能是动作戏,黄奕一夜之间变成打女,和熊欣欣的对打热血翻飞,还有杜宇航的咏春拳经过《叶问前传》的“排练”,愈发精纯而刚健。
影片开场至结尾,场面戏和动作戏的制作一看就知道没有偷工减料,一场一场硬生生打下来,能力是有目共睹的。
有利有弊,太像动作片的动作戏或多或少影响了《竞雄女侠秋瑾》对于历史气氛的营造,使其不像历史片更像动作片,邱礼涛在文戏部分还是牢牢的捉住了历史的神韵而非形态,自黄秋生、夏文汐等老牌,郑嘉颖、黄又南等中间一代,陈嘉桓等新人所饰演的角色,都有立得住脚的个性特点,层次鲜明而且都对紧扣主题,看起来绝无凑数之嫌。
回到最前面的话题,邱礼涛进入内地电影市场之后,《叶问前传》还保留了一些Cult味,《竞雄女侠秋瑾》是完完全全的主流风格,间接说明的道理是,一个好导演应该能够驾驭多种风格,一部好电影也可以是各种题材。
希望在不久的以后,可以看到内地有题材更丰富、风格手法更多元的类型片。
无意中提前看到了这部电影,没想到居然挺好看的,很有上个世纪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味道。
1,剧本明显用了心思,倒叙、插叙,首尾呼应,一气呵成。
没有非常明显的BUG和漏洞,真的很难得啊。
2,演员表现可圈可点。
主角配角造型都很硬朗,跟当今流行的雷人造型划清了界限。
黄奕的秋瑾英姿飒爽,巾帼不让须眉,现在一看到秋瑾,就会想到黄奕的秋瑾造型。
没想到八爷穿越到了清末,摇身一变成了秋瑾的老公。
3,看到很多香港片的黄金配角,黄秋生、林雪、刘兆铭、熊欣欣。。。
还有几个叫不上名字的。
反正感觉很有亲切感。。。
4,武戏很精彩,没想到人物传记片也可以这样拍武戏。
打得很有力度感,拳拳到肉,步步惊心。
认真拍武戏的演员伤不起啊。
此片作为辛亥革命献礼影片,比《辛亥革命》更好看,更适合作为爱国影片进行推广。
秋瑾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临刑前提笔:秋雨秋风愁煞人。
七言绝句道不尽千古一女侠。
很意外,很精彩,所以四星推荐!
写得不好,请轻拍。
这片子是在回家的夜班车上看的,影评是在手机上写的。
这片子给我的最大印象就是里面的革命党真的很经打,怎么打就是不死,让人想起《海贼王》里面的蒙奇-路飞。
边看边为导演捏把汗,这片子要打到几时啊,真为导演感到捉急。
这部片子中的秋瑾和教科书中的秋瑾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从基调上决定了这部片子的反响不会太好。
每个人上学的时候都被教导秋瑾是为了苍生社稷,当成年之后再看到如是的照本宣科会做和感想?
人们想了解的更多,了解课本所不载的事情,显然这部片子没有满足这种需求。
这部片同历来的教育主义影片一样,是一部充满苦情叙事的革命影片,个中观点很难突破窠臼。
所以在《走向共和》之后很难看到如走向共和般反响较好的影片。
叶曙明的《大变局:1911》里面对于秋瑾、徐锡麟等人有更多的介绍,那个要是拍成电影会好的多,不过教育意义就没有了。
2011年的电影《竞雄女侠·秋瑾》中有一位山阴县令李钟岳,由黄秋生饰演。
虽然戏份不多,部分还原了史实。
更早的时候,还有一部《碧血黄花》,剧本同样呈现了这位县令的两难: 管带:(向士兵)上!
▲士兵冲前。
秋瑾:(向士兵)站住!
不要伤了学生!
士兵停止。
秋瑾:我跟你们去。
清官:(一躬到地)鉴湖女侠,果然敢作敢当!
请!
▲学生欲奋起抵抗。
▲秋瑾回身向学生,举手示意。
李钟岳,字崧生,一字申甫,号晴岚,山东省安丘县北辉渠村人。
十八岁中秀才,三十九岁中举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进士。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正月,出任浙江山阴县知县。
也就是说,他是百日维新那一年的进士,浙皖起义的年初才到绍兴做父母官。
秋瑾乃越中名人,李钟岳素仰其才,曾经用其诗文教育儿子:“以一女子而能诗,胜汝辈多矣!
”接到上级命令,他不仅没有第一时间去大通学堂抓人,反而乘轿赴绍兴府谒见知府贵福,向其报告说大通并无越轨行动,请容本县暗中侦查。
一再拖延,希望革命者能逃脱。
直到贵福亲临山阴县,把浙江巡抚张曾敭的催促电令拍到他面前,威胁再不执行一体同罪,才被迫前往。
并且身先士卒,制止了乱枪伤人,最终只逮捕了秋瑾等八名师生。
秋瑾过堂后,李钟岳不肯刑讯,像待客一样让她写下了“秋雨秋风愁煞人”。
此句出自清人陶宗亮的《秋暮遣怀》,在传诵中两字易位:人生天地一叶萍,利名役役三秋草。
秋草能为春草新,苍颜难换朱颜好。
篱前黄菊未花开,寂寞清樽冷怀抱。
秋雨秋风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出门拔剑壮槃游,霜华拂处尘氛少。
朝凌五岳暮三洲,人世风波岂能保。
不如归去卧糟邱,老死蓬蒿事幽讨。
如此“庇护女犯”,贵福大为恼怒,换人另审。
在没有得到确切口供的情况下,谎报张曾敭,以致巡抚7月15日凌晨下令将秋瑾就地正法。
李钟岳万般无奈,向秋瑾吐露实情。
秋瑾答道:“公祖盛情,我深感戴,今生已矣,愿图报于来世。
”提出三个要求:写一封诀别信、处斩不要剥去衣衫、死后不要枭首。
李钟岳允诺了后两条,因为第一条时间来不及了。
当日四点,秋瑾在古轩亭口就义。
三天后,李钟岳被革职。
离绍之日,绅民数百,长亭送别。
李含泪抱拳,慨诉衷曲:“去留何足计,未能保全大局,是所憾耳!
”他回到杭州寓所,终日郁郁寡欢,“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实由我而死”。
10月29日,乘家人不备,自缢身亡。
此事引起轩然大波。
晚清新思潮兴起,法律程序上的硬伤错位,使得浙江官府从一开始便处于遭受谴责质疑的被动地位。
正如秋瑾所期盼的那样,民众对清廷的憎恨更为强烈,“可使革命早成功五年”。
1912年,褚惠僧与吴芝瑛、徐寄尘将秋瑾遗骸移葬于西子湖畔,建“鉴湖秋侠祠”,并置李钟岳的神主于其中,一并奉祀,上书“清山阴知县李钟岳之神位”,下题:“李钟岳先生,山东安丘县人,秋案中有德于女侠。
”《新浙江潮》主笔王卓夫说:“李公为专制时代良吏,既因秋案如是,乃附祀秋祠以光泉下,该社均表同情。
”1936年,李钟岳之子《民国日报》记者李江秋,专赴杭州与秋瑾之弟秋宗章相见。
秋宗章告诉李江秋:“先姊在家,独居一小楼,所有与先烈来往信件,均藏其中。
六月初四(农历)大通被查抄时,全家均逃难,故一切未及掩藏。
令父李钟岳先生在查抄前,已问明小楼为秋女士所居,故意不令检查,否则必连累多人”。
今天我们看这桩大案,李钟岳的高风亮节,足以与东汉一干解印而去的县令媲美。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020年4月
本期待秋瑾能和《柳如是》一样给我带来惊喜,还是失望了。
当今国产古装片头等大伤:基本都要拍成武侠片,和《十月围城》一样,个个都是铁拳无敌孙中山,穿林北腿蒋中正,徐锡麟、秋瑾、陈伯平等一帮革命党人都成了能和鬼脚七较量的旷世武林高手,也许这本来就是一部很商业的片子,可要知道,商业片并非维有打戏包装才能留住票房的,像《刺杀希特勒》忠实还原当时狼窝刺杀场景的画面,我相信一定比大伙儿都飞檐走壁南拳北腿来得紧张刺激。
原本高潮的刺杀桥段,没用镜头和音乐表现手心捏汗的紧张场面,反而成了场人肉满天飞的武林闹剧。
现在还有个通病,电影不是戏剧,优秀的历史电影是能拍出完整人格的电影,虽然在王廷钧身上表达尚可,但我以为若能把主角秋瑾偏执、绝情的一面展现出来会更耐人寻味。
我们社会按需塑造的英雄已经多到麻木,屏幕上要展现的是还原历史的饱满人物,观众会对某个历史环境下内心复杂,有过挣扎的人们更感兴趣。
有些细节或许因为影片需要作了改动,比如陈伯平砸伤的时候,秋瑾和他应该已经认识了,陈天华不是跳下去,而是走向大海深处蹈海而死的,这些无伤大雅,但革命党人的理念没表达对,小船上徐锡麟对秋瑾说光复会料定慈溪不会真心推行新政,若非如此当年就不会杀害维新六君子,其实当时清廷早被庚子搞怕,已经在着手做各方面准备了,革命党人怕的就是慈禧太后推行新政,怕的就是清政府变得强大稳定,人心所向,他们起义革命推翻清廷的希望就渺茫了。
他们和维新派是格格不入的,刺杀的对象也都是朝廷里有能力有作为的官员,比如史坚如炸的德寿、吴樾刺杀准备出国考察的五大臣,包括恩铭也是徐锡麟的恩师,对徐颇为赏识提拔,他雄心勃勃、立志办学,政绩颇丰,不是电影中那样的反面形象,最后惨死在自己精心栽培的徐锡麟手下。
所以腐败无为的官员革命党人可以不管,这些为民为国的好官一定要杀。
感慨的是当时的革命党人太曲高和寡,平民百姓没有一定的学识没办法理解革命的意义,当然也不会支持革命,像十月围城里一大帮人为了江湖义气打打杀杀,到头来依旧完全不知革命何物,事实是,那么多学识渊博的年青人,花了十多年时间读书学习各种知识,最后一眨眼死在革命战场,人力成本太高了,像黄花岗远不止72人的烈士,大多学贯中西博晓古今,孙中山得知惨剧痛心疾首,太耗人才了!
所以民国政府后来抗战不到最后关头迫不得已都舍不得让知识分子“十万青年十万军”。
欧洲革命都要流血才能成功,所以维新志士和革命党人要从我开始流血,但法国大革命的主体也是工人大众啊,应该首先要让大众能接受。
可惜当年他们没法读霍弗的狂热分子。
什么革命可能闹起来,洪秀全半拉子能忽悠的宗教、我党能让百姓普遍接受的思想,有这样的武器才行。
首先片名让人很想吐槽,要么鉴湖女侠,要么女侠秋竞雄,竞雄女侠是怎么回事?
其次片中武打、戏说成分太多,并非一部严肃的历史人物传记片;最后片中的一些对白还是让人比较触动的。
虽然这部片子瑜不掩瑕,但正面表现秋瑾、以秋瑾为主角的作品实在太少了,我还是无法下决心黑它,鉴于我给了老版五星,给这一版四星吧。
周作人曾经在几篇文章中引述了赵梦白《笑赞》中的一个笑话:“郡人赵世杰半夜睡醒,语其妻曰,我梦中与他家妇女交接,不知妇女亦有此梦否?
其妻 曰,男子妇人有甚差别。
世杰遂将其妻打了一顿。
至今留下俗语云,赵世杰半夜起来打差别。
”男人梦淫可以,女人有此非分之想,那就要挨打一遭。
那是多么遥远 的一个时代啊!
莫说出门在事业上处处受羁绊,连一些男人有的想法女人都不可以有。
到如今,平权走了很远,这中间有很多人的争取甚至牺牲,如秋瑾。
昨天晚上看了黄奕所演的《秋瑾》,对于这个谜一般的女子,越发产生强烈的好奇。
过去我们从教科书上学到的秋瑾,包括历史书上的描述,和鲁迅《药》里描述的以 她为原型的夏瑜,都让我们感觉到她是一个革命家,但她也是一个诗人,西弗吉尼亚和我经常一起合作的彭达维斯教授对她尤其欣赏,多次和我提及,还在最近一篇 文章中写道她,把她当作中国诗人的一个代表。
秋瑾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女权主义者。
她不仅在中国,在国际上都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说美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影响了中国,是一种舶来品的话。
其实,早在1917年,伦敦的中国学社(原文为China Society) 曾有学者Dr. Lionel Giles 专门发布论文:《秋瑾,一个中国女英雄》,以秋瑾为典范,论述女性平等平权之路。
秋瑾那个时代所争取的男女平等,有着鲜明的、现实的需求。
比如女人裹足,这就是一种莫大的摧残。
她所吁求的,包括让女子读书,放天足,争的不是一口闲气,而是让女子真正受益。
在那个时代,她所争取的平等,是和谐共存的平等,如在交响乐团里,各样的乐器千差万别,但大家各从其类,发挥最佳。
反过来,倘若击鼓的非要学前排的小提琴手,就可能荒腔走调不靠谱。
真正思想上平等的人,就如同秋瑾和徐锡麟,能和谐共处。
不是说非要女人骑到男人头上,再踹上 几脚,才觉得是解放了,平等了。
秋瑾和徐锡麟说他们做的事,如同远方星辰发出的光亮,是要走过无数光年,才被我们看到,此时那星星或许都已经不存在。
前人的情怀,颇为超前,需要多少代人才能看到。
我们今天明白过来没有?
我想也未必。
中国的好多事情,一旦朝向某个方面去走,那么就死命地往一个极端去走,最终撞了墙,又开始寻思复辟,奔向别一 个极端,来来往往好比钟摆。
大家看到,一方面嫁入人家的女子在家“竞雄”,飞横跋扈,希望“一切尽在掌握”;同时我们也看到,在社会上,一些女子在“竞雌”, 驯养女子的“太太学堂“据说还颇为流行。
套用辜鸿铭的一句话,过去的女子放开了有形的裹脚布,后人又在心里裹上了无形的裹脚布。
秋瑾是个奇女子,她才华横溢,又有几分侠气。
这样,她在男女的阵营里,都有大量的支持者。
秋瑾之死,搅动了王朝末年的各种社会舆论,详见《从秋瑾之死看晚清民间社会的正义力量》 (夏晓虹教授著)一文。
夏教授觉得当时报界的正义感和勇气,足以让今人羞惭。
秋瑾的巾帼不让须眉,不是在厅堂里在生活中的那种计较。
她带着理想主 义,带着对平等的向往,追求真正让人发挥各自能量的生活。
她影响了好多人。
她的人格魅力,能让县令李钟岳在羞惭之中悬梁自尽。
她的好友徐自华、吴芝瑛,延续了她的精神,就连遭到通缉的时候都毫无畏惧,甚至敢直接向当时巡抚叫板。
顺便说一句,秋瑾这位结拜姐妹吴芝瑛还是我们桐城老乡。
我为家乡有此侠女感到自豪。
桐城常出文人,兴许宅男多了,女子多侠义。
除吴芝瑛外,还有一位是行刺孙传芳的施剑翘。
当年秋瑾被斩,秋风秋雨愁煞人,包括其家人在内,没人敢去收尸。
其结拜姐妹吴芝瑛,还有闺密徐自华,在秋瑾死后,不惧牵连,去让烈士入土为安。
当时幕前有人题词:十字碑题桐城笔,三弓建筑石门谋。
敢为寄语贵贤守,也到西湖一奠不?
为人若此,若找死党,还要哪里去求?
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
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
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谓何事。
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温和宁静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
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但牺牲之快,之烈,牺牲之价值,竟让我在这一刻自心底喜极而泣。
辛亥革命
还没有看这部电影。
根据这近两三年香港导演的民国片里面的事件对于我们伟大的正统历史观就是一个大的批判。
我常以为中国从此无历史,未及香港片里面却对我感受很深原来在那个黑暗的社会是允许百姓示威的,那个黑暗的社会中国人还是可以出国打仗的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比如哪里的军阀治会自己忏悔的,比如哪里的老百姓是可以维护自己的房子的、、、、哪里的百姓可以自己摆摆地摊不怕城管,哪里有自己的报纸,哪里的民主人士可以自己批判自己的政府官员。
不知道这一次会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期待伟大的网友快点发出bt种子
今天三模语文卷子很内涵:病句出现发改委有关负责人的神论,排序是有关中国南海的,小说是有关革命,传记是写秋瑾的。
所以我想起之前看过的电影。
传记没有说秋瑾怎么怎么样,可能作者也同情这个男人吧。
传记叙述了一遍秋瑾的生平,牺牲之前的壮烈还有李钟岳“因力保秋瑾而撤职,他走不出秋瑾的阴影,被巨大的悲情所击倒,三个月以悬梁自尽的方式而殉道。
”这是原文。
作者对秋瑾的评价很高,说他一定经过莎士比亚式的拷问,生或者死,生存,或者毁灭。
这还是原文。
本人很佩服秋瑾,一个女子竟有如此勇气,让我等男儿情何以堪。
看过电影,乃们还会抬头仰望45。?
还会我是一朵忧郁的女子么?
nc。
ps。
菲律宾建议全球侨胞举行反华游行,政府还表示强烈谴责?
谴责你妹啊,城管呢?
不是很牛咩,你丫倒是上啊,关键时刻一个比一个怂。
演员太差,滥到不想评价
这到底什么意思呢
主角气场不足才是最大诟病啊
补标。真是小时候看过的电影,好佩服那时的自己。
2012年的第一部电影叙事结构有些乱 给秋瑾5星
应该说是港味很足的革命题材电影,其实很好的题材的,编剧还是弱了点,不过现在国产片,编导演三个方面,编剧一直是最大的短板啊,中国电影现在不缺钱,但急需优秀的编剧啊
文戏部分比较贴合史实,比如秋瑾鄙夷丈夫能力不足以光大仕途,在日本与陈撷芬等发起共爱会,发表告女同胞演说,山阴县令李钟岳同情秋瑾等,也有秋瑾着男装看窦娥冤等设计的小亮点。但打斗过分脑残,又占据了过多篇幅,各种神掌轻功,大炮只能轰散人群,秋女侠当街暴打洋人和日警等糟点数不胜数。刘道一领导的萍浏醴起义太儿戏太滑稽了,夏文汐的吴芝瑛完全没有书法戏分,黄奕的秋瑾略等于李玉湖+小燕子+江姐。
尼玛,完全不伦不类
徐锡麟打的是咏春~
秋风秋雨愁煞人
其实片里,黄奕的表现比我想象的好
一个被神化了的人
导演是个想办事的人,但是你请的黄奕是个办砸事的人。给酱油配角的衮衮诸公加一星。
此片亮点:一是客观,尤对王廷钧和李钟岳;二是黄奕扮相有英气;三是倒插叙手法不错。缺点一是武打太玄;二是徐创光复会,并不认可孙及同盟会的史实未反映。但应算拍秋瑾与今年辛亥片子中最佳者。港人班底,叹息!绍兴访秋徐故居,徐显然被忽视,徐实为秋导师,不平。看女侠知我等皆鼠辈,惭愧之极!
演员整体差了点意思
情节紧凑,比我预想的好看,长历史知识真心不错,不过黄奕的台词功底感觉有点差
徐锡麟飞掉帽子高呼“大家随我革命”那段真是把我笑惨了,真TMSB。
剧本不错 剪得有点问题 演的也有点问题
这帮香港的编剧和导演真不着调。
这是最欣赏黄奕的一部电影,她演出了秋瑾的悲壮与无奈。几度哽咽,为秋瑾,为国家,为民族!豆瓣的评分过低了些,拍那个年代的电影又有几部呢?“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漆室空怀忧国恨,难将巾帼易兜鍪。”那一刻秋瑾哭了,我也眼眶湿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