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好的题材给弄成这样。。
失望。
征兵过程竟然是将军和地方官去拜请矿工,矿工爱答不理的态度让我尴尬的要死了,这尼玛是十字军东征去请得道的大法师么?
还是武王拜倒在姜太公的门下?
几个糙汉子好么?
戚继光当时招民夫就是取得他们“简单,好调教,不怕死”么,这边成了请大爷了。。。
事逼五六的还拿起堂来了。。。
还有,戚夫人的戏,也离题比较远,为了写女人而写,掰手腕。。。
醉了《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给我们好多的角度了解戚继光将军,我觉得比较客观还原了那段历史。
日本人组织严密,准备充分,武器精良让我们吃了大亏,我们师夷长技以制夷,戚家军后来的鸳鸯阵武器改造和对于部队焕然一新的管理和改造是致胜的最终保证。
本来抱着很大憧憬座进了影院,然鹅,影片该有的以上这些,都非常巧妙地躲过去了,我们只是看到了一个胖胖的身影和文卓兄在人潮人海中拿把剑砍来砍去,然后赢了。。。
日本人跑得跑,逃的逃,剖得剖。。。
完了。
文卓的原音配音让我想到了他的巅峰之作,“满汉全席”。。。
是的,他不用拳脚的片子反倒是挺好看。
以上
我看到电影名字的第一眼想起来的居然是小说《荡寇志》,这本书改写了水浒传的后半部分。
原来豪气干云、义薄云天的梁山108将在这本书里都成了“寇”。
所以我觉得本片叫做《荡倭风云》会更贴切一些,虽然名字上不那么顺口了……言归正传。
倭寇盘踞岑港,名将俞大猷久攻不下,无奈之际,胡宗宪表示要让新来的戚继光试一试,毕竟戚继光已经在龙山这个碾麦场率领大军打败了数十鬼子。
这个套路大伙很眼熟,三国演义的著名桥段,温酒斩华雄其实就是这样的,俞涉、潘凤之流自称名将却被华雄斩于马下,最终还得靠区区马弓手关羽前去了结。
这是很常见的名人出场的套路,武侠小说里也再常见不过。
只是这里用俞大猷做背景,真的好吗?
也许导演也是没办法,谁让这仗本来就是俞大猷和戚继光打的呢?
俞大猷这时候“讨贼不力”的锅已经背定了,这当口居然有人来分锅,简直求之不得。
不过戚继光是来砸锅的,并不是来分锅的。
戚继光在导演、演员以及群演的帮助下,轻而易举的就拿下了岑港。
虽然有部分倭寇逃跑,但是他觉得并不不影响大局。
但这只是他觉得,不几日,他就因为私放倭寇被免职了。
明代有些人就是这么闲的没事找事找存在感。
不像现在的公务员,上班没事可以斗地主打游戏。
免得给别人添乱,这是我觉得游戏对现代社会最大的贡献之一。
当然,立了功却被免职。
戚大将军是比较沮丧的。
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以至于后来听说倭寇又来,他满怀对长期奔波在外的倭寇身体的关怀,对胡宗宪说:“绝对不能让他们再跑了!
”
戚继光在家赋闲,似乎要浪费他的军事天赋。
好在戚继光自己不这么想,他带着自己的兄弟老婆微服私访当起了驴友。
一开始差点被自己的兵给揍了,幸好戚将军指挥若定,赶走了几个兵痞。
但是他知道靠这些兵痞是不能打赢倭寇的。
于是他经过了一系列我不了解的活动。。。
(比如扳手腕,看泥马???
)假装不小心到了义乌这个地方,当时的义务居民还没有开发他们小商品零售的天赋。
但他们依旧同外地人进行着生命上的往来——来就往死里打。
和以往打倭寇的明军简直天壤之别,这是中国人有史以来的伟大传统,“勇于私斗,怯于公战。
”他们的战斗精神感动了在一边看戏的吃瓜将军戚继光。
于是戚继光就想招这些人去当兵,他们去打倭寇那战斗力杠杠的啊!
但是义乌村民都不傻,谁放着安稳揍人日子不过跟你去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过刀口舔血的生活?
征兵遇到了一定的阻力。
但这难不倒戚大将军。
因为他发现,大家不能参军的主要原因是有一个叫大成(真姓大的话,说不定是大张伟什么远房祖宗。
不过历史上好像姓陈)的地头蛇,不让大家去,要让大家好好挖矿。
戚继光苦口婆心告诉大家参军的好处和挖矿的不好,可这个地头蛇就是不听。
最后戚将军无奈。
只好文的不行来武的。
还好我们的戚大帅文武双全,既吃荤又吃素。
终于强龙压过了地头蛇,地头蛇大成带着村民加入了戚继光的部队。
戚继光不仅有了自己的独立团,还捡了个张大彪!
可是打仗是件技术活,新兵蛋子们怎么训练呢?
戚继光对此也很有一套,他发明了几个兵种配合作战的新式阵法和战术。
于是戚家军闪亮或者粉墨登场啦!
不好意思,啰嗦了很久。
鬼子们,你们肯定久等了吧。
果然急不可耐的鬼子们,兵分三路,分别进攻宁海,新河和台州。
宁海和新河都是幌子,目的就是让戚继光自顾不暇,疲于奔命。
主力好进攻台州——江浙总兵胡宗宪所在。
戚继光在轻伤几人的代价下击退宁海的倭寇就发现,鬼子另有所图。
于是派一半部队驰援新河。
另一半兼程赶往台州。
结果在台州城外花街遇见倭寇,打的十分辛苦,胡总兵派来的“书记”都给战死了。
但最终还是歼灭倭寇。
寇首仓田保昭最后说了一句中国著名兵法——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瞬间提升了这部打杀剧的内涵,不过一个倭寇显得比我们戚将军还有文化,这还了得?
于是片尾用一个戚夫人无语的镜头来做结尾,估计是要在倭寇跟前扳回一城。
这部电影的人物设定还是可以的,几个主要人物,戚继光、俞大猷和胡宗宪都选的不错。
赵文卓的戚继光像一个初出茅庐但是精明干练的将领,要是能“儒”点就更好了,须知我们历史上的戚大将军不止领兵打仗,武艺高强。
还有很多传世作品,其中包括数十首诗作。
洪金宝的俞大猷除了体型不像常年转战南北,久经战阵的将军之外,就属配音不能接受。
胡宗宪确实像一个深谙官场之道的大明官吏,长得像,台词像,演的也像。
其实我更想说一句,在那个戚继光、俞大猷和谭纶出生入死、大杀四方,誉满天下的时候。
真正忍辱负重的英雄是总兵胡宗宪。
剧情上大概是可以接受的,毕竟这部剧名字是《荡寇风云》而不是《戚继光传》。
所以只讲抗倭,特别是戚家军创立之后一战成名的这几场是没有问题的。
只是有些细节上不敢苟同。
第一:很多镜头之间衔接不够顺畅,很多显得繁冗。
也许是导演跳跃性思维比较高。
但是这样容易导致故事的连贯性差,电影首先要照顾观众的感受,不懂这段历史的可能会看懵。
不必要的镜头也经常出现。
戚继光打完兵痞后扳手腕和看泥马??
泥马啊!
哦这个泥马后面还有大用,但是这个扳手腕实在是。。。
放在这里简直太突兀。
也许就是为了显示戚继光“惧内”的高尚品格。
但是全片描述戚继光“惧内”的镜头已经不少,这里就显得太过啰嗦。
我们戚将军就这一个优点吗?
居然反复来炒。
巧妇有米只做炊饼?
全片的结尾也很突兀,似乎苍田保昭兵败自杀之后就实在没得演了。
匆匆一个镜头就结束了,,,来两句旁白也好啊!
第二:戚家军之所以强悍,不仅在纪律严明。
而且各兵种配合作战,天衣无缝的攻防系统是其攻击力强悍的主要原因。
鸳鸯阵是它的代表。
影片里只在训练的时候展示了一下鸳鸯阵,实战的时候就成了常规普通阵法。
这…………不能理解。
花街之战,简直就成了双方相持不下的情况,以至于戚家军死伤惨重。
这跟史书记载大相径庭啊,这一战实际上疲于奔命以少敌多的戚家军仅阵亡三人而已。
那打仗还不是跟砍瓜切菜一样就把小鬼子报销了。
也许导演是鉴于之前抗日神剧的风评不太好,束缚了手脚。
其实完全不用担心,戚继光在抗倭的时候那就是“神”。
这个导演倒是可以去横店取点经。
第三:两军交战,要描写战场细节,一般都是三个方面。
兵对兵、将对兵和将对将。
本片这三个方面描叙都挺全面,看得出导演功底还是有的。
不过我觉得戚家军完全没有必要如此描写。
占领绝对上风的正规军打这些跨国流寇哪里还用主将亲自出马,更何况,戚继光设计的战阵根本没有他的位置。
他只能居中调度,这才是主帅最主要的职责。
我这个人比较喜欢有样学样,用一个和电影一样的结尾方式吧,6分,剧终!
小的时候,喜欢看《地道战》《小兵张嘎》《董存瑞》等歌颂英雄的电影,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一遍遍激情澎湃。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再有类似主旋律的电影上映时,我们像是要报复那个思想和精神世界被严重束缚的时代一样,心里情不自禁的抵触,拉低分数,鸡蛋里挑骨头。
所以《荡寇风云》票房惨败了。
最近在读《万历十五年》,由于作者眼光的犀利、阐述的深刻,以及历史本身的复杂,整部书显得压抑、低沉,唯看到戚继光这一章时,人的情绪才有所回升,不禁对他超强的管理指挥能力佩服至极,由此得出“战神戚继光”的说法,不虚也。
简单了说,这场抗倭战争就是两种武器的对抗,一种是刚硬锋利的倭刀,一种是枝枝节节的狼筅。
何出此言?
在开始的时候,这支由倭寇以及中国海盗组成的入侵者进出沿海各地烧杀抢掠,如入无人之境,开路先锋就是一把把金光闪闪的倭刀,其刀身坚固,刀刃锋利,独特的造型极其适合砍杀,史载可连续砍断六根长枪枪头。
倭刀品质的优越,往往付出巨大的人工力量,据说,制造一把传统倭刀,需要一个工匠以及副手们花费几倍于制造普通武器的时间,加之材质的优良,精打细磨,愈战愈锋,倭刀一时间成了第一杀人利器。
接着,再看倭刀的使用者。
彼时的日本国内正处于四分五裂的战乱时期,各藩主间相互仇杀不断,而藩主手下的武士一生唯一的目的就是练习各种杀人和作战的技能,以为藩主服务,因此,他们平时不事农耕,不懂得怎样维持生计,他们一旦失去所依附的主人,就等于失去了生活来源,所以失业的武士们聚集在一起,经过一定的组织,来到中国沿海侵扰以谋利。
所以《万历十五年》如此总结抗倭最初失败的原因:“不论官方文件如何强调这一战争是政府的官军围剿海贼,实际上却是外行的中国的士兵对付职业化的日本军人。
”总之,这些倭寇的战斗力、凝聚力,以及战斗意志,仿佛形成了一把锋利无比、机动灵活又嗜血成性的倭刀,在一定的时间里,它所向披靡,让军备松弛,趋于末路的大明王朝措手不及。
直到戚继光以及他应时发明的狼筅的出现。
狼筅代表的是一种战斗方式,这种战斗方式聚集了藤牌、腰刀、长枪等多种武器,而狼筅是戚家军的独创,是战胜倭寇的一大神器。
史载它长一丈五六尺(古代计法),枪身选用毛竹,它的顶端装上铁枪头,四周围有数层带刃的附枝,呈节密枝坚状。
据说,还可以灌入桐油,敷上毒药。
最初的对抗,大明士兵屡屡惨死在倭刀之下,每交战,心中早已产生了羊近虎口般的感觉,戚继光在他的《纪效新书》中这样写狼筅的作用:“士兵虽然平时用心练习杀敌之技,但是一看到倭寇就已经心胆摇动,忘记了本领,以致丢了性命,而狼筅枪头锋利,旁枝茂盛,可作遮身之用。
”如此一遮,就好像把那把白光闪闪,沾满鲜血的倭刀给挡在了身外,加之前有手拿藤牌腰刀的战友,后又有数把长枪,左右两个手持“镗钯”的士兵担任警戒、支援,于是,团队里每个士兵的安全感陡增,胆气都壮了起来。
倭刀一向以快刀斩乱麻为宗旨,是为刚,而狼筅藤藤蔓蔓、枝枝连连,是为柔,刚之倭刀在柔之狼筅中耗费体力,迷失注意力,纠缠不了几个回合,战斗意志涣散,就被手持长枪或者腰刀的戚家军刺死。
所以,如果说,倭刀崇尚的是快准狠,那么狼筅就是要钝化它、柔化它,使之陷入犹如泥沼般的纠缠中,丧失战斗力,直至刀断人亡。
从1559年戚家军走上抗倭之路的那一天起,敌我的形势就进行了大换位,大大小小一百场战斗中,戚家军竟然没有一场失败,不仅如此,每场对抗,戚家军无不是以极其微小的代价甚至零代价将倭寇消灭殆尽。
这场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神话自然是主帅的综合能力以及其他因素集中发挥了作用,而狼筅这种武器的使用似乎可以管中窥豹,以一推十。
鸳鸯阵由此可断,无论是《荡寇风云》,还是《战神戚继光》,都是贴近历史,以史实为依据的,与那些惊人耳目的抗日神剧不是一个等级的产物。
2021-1-7 荡寇风云 小米盒子明嘉靖 海禁 安徽人王直骚扰沿海 王直被关押 王直义子毛海峰与上千倭寇占据沿海 明军俞大猷将军攻击 倭寇用火铳抵御 明军每日均打败仗 日将深谙孙子兵法 少主看不惯自己人玩弄女人奸淫掳掠 将军说他们的需求就是女人和金钱 而主人要的是统治世界 各取所需胡宗宪命戚继光代替俞大猷 俞大猷水师出身不服气 戚继光率领几倍于倭寇的明军进攻只打了平手 戚继光请求操练新军 因为明军一见倭寇就跑雨夜 戚继光命令休息 倭寇花天酒地 早晨命令攻击 明军掀翻瞭望哨塔 日将冷静的命令撤退 戚继光攻入 发现村里很多被关押的老百姓 俞大猷发现有诈救了戚继光一命 戚继光追杀被倭寇殿后的部队攻击压在木栅之下被部下救出因为俞大猷抗倭不利被锦衣卫带走戚继光私访未带夫人 夫人不悦 戚继光赶紧备马带夫人出行 酒楼 不识元敬的士兵们喝醉骚扰戚夫人被戚继光打并不承认是自己的兵 义乌村民为挣金矿协斗 戚继光去找胡大人 戚继光私下里曾说过胡大人不利之言 胡大人没有忌恨戚继光找到村民带头人大成 大成撕掉征兵令拒绝当兵 戚继光与大成比试 大成打断柱子几个孩子险些掉落 戚继光扛起柱子 大成心悦诚服 练兵场村民嫌累戚继光与属下在家聚餐 因为回来了晚了被戚夫人当着属下挠戚继光并抽大嘴巴 属下想帮助戚继光长脸 戚继光却让老婆看阅兵倭寇两万大军兵分三路 少主不解 日将是要让戚家军疲于奔命 并攻击戚继光家眷 看他如何应付让他疲于奔命戚继光三千兵马遇到小部分倭寇 倭寇在壕沟遇阻被杀 倭寇进犯新河家属区 士兵们要求回去救援 戚继光无谋无策分掉一半兵力去保护家眷以及属下家眷 戚夫人不同意撤退带领大家守城 倭寇一直暗中监视 明军却毫无发现巷战 戚继光部队陷入包围 明军盾牌 倭寇长竹竿 倭寇在房顶用弓箭和三眼铳攻击 戚继光被困在盾牌里前后被夹击 援兵前来用火铳击败倭寇 戚夫人率领明军以及老百姓坚守 城池被攻陷 明军援兵前来日将带少主撤退上船 明军继续追击 泥地里用木筏划过去 倭寇逃跑 日将让少主乘小船离开 少主知道自己没有听从日将安排战略影响到战役失败而知错离开 戚继光对阵日将 日本刀削断戚继光武器 戚继光战败日将 日将自杀
影片的对真实的抗倭还原度非常高,我是不理解为什么分这么低。
各方面展示非常全面,鸳鸯阵是戚继光为抗倭专门发明的阵法,倭寇浪人面对鸳鸯阵基本无解,鸳鸯阵为什么这么厉害,以前只是书上看,现在有了直观的感受,三眼铳,狼筅,盾兵,江浙一带不似北方平原,江南水乡,野外多是田埂湖泊,城镇也是巷子和桥比较多,所以北方那种展开很大,平原步兵集体冲杀基本不可能,没有鸳鸯阵之前,狭小的路口或者巷口,长矛使用不方便,武士刀砍起来却随心所欲,鸳鸯阵出现后,盾牌在前,狼筅次之,狼筅较长,一般倭寇很难近身,不小心被狼筅刮倒,拖进来就是乱刀砍死,这样一个小队,即便跟大部队分开也很难被攻破,电影里,戚继光在巷子里被围那段就很明显,阵法很讲究,很真实,也不敷衍观众,明明白白的告诉你,不像有些剧,所谓的阵法就是派几队兵跑跑装装样子。
朝堂之上的事就更真实了,历史上胡宗宪依靠严嵩,胡宗宪不是清官,却也是做实事的官,开始的时候,戚继光要训练新军,胡宗宪不肯,后面戚继光说这样可以节省军费,胡宗宪就欣然同意,可以想象当时的朝廷财政已经糟糕到何等程度了,但是好几个镜头都在表明胡宗宪这里银子可不少,可也不是他自己的,上下打点费钱无数。
锦衣卫无处不在,言官为政治斗争胡乱弹劾,前线俞大遒拿命抗倭,朝廷还给他抓了,要不是胡宗宪护着戚继光,戚继光日子也不好过,贪污腐败,倭寇已经泛滥到这种程度了,朝廷楞是拿不出多少钱,也拿不出多少兵来抗倭,抗倭的军费都要从贿赂的钱里拿。
有意思的是戚继光是有名的怕老婆,老婆守城这一段也拍出来了,而且戚夫人还是我的万茜女神,感情戏也是恰到好处,其实光戚继光跟他老婆的事拍个几十集的古装言情戏都完全没问题。
而且还有一点我很喜欢,历史上的戚继光不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相反是一个很会做官做人的人,贿赂上司的事也没少干,影片里专门写了他拜访唐大人,其实也侧面表现了戚继光的这个特点。
开头俞大遒身为总兵带头冲锋有点不合理了,总兵是明代地方武官的最高职位了,总兵之上,就是胡宗宪这种地方大员了,不过这也是文官职位,最高军事长官冲锋怎么也说不过去了吧。
我总是会把赵文卓的戚继光跟郑成功搞混,没办法,赵文卓的郑成功真的也很成功,这么多年了就是忘不掉。
总的来说,我觉得荡寇风云拍的还是不错的,历史还原度很高,基本的人物特点也很真实,但也确实不是那么出彩,对我这种对明朝历史有点兴趣的人来说还是不错的
大家好我是一个盗版观影者,大家一定会说你没花钱去电影院看你没资格说,首先我承认看盗版电影不对,是不道德得,这是毋庸置疑得!
但话又说回来,对于电影感想每一位公民都有话语权!
我不了解历史,我只说我的感受,《荡寇风云》演员中有我喜欢的赵文卓,我特别喜欢看赵文卓主演的《英雄郑成功》这部电影很感人也很振奋人心!
参演《荡寇风云》的中外演员演的都很真很好,特别是赵文卓和沧田保昭都演出了大将风度。
但就《荡寇风云》的剧情来说我就觉得像看日本电影《乱》,这片带有太多的日本原素,也许是荡寇得原因吧,也许有太多的日本电影人参与导致的吧,特别是戚家军身后背着军旗像极了黑泽明的《乱》这样的电影让我很失望,服装上看倭兵将领的衣服穿的如此华丽而且是典型的中式半披式 罩袍,这是给倭将乱穿衣,身为统帅的戚继光却穿着普通的山文甲,战神戚继光的铠甲没有护心镜这我完全不能理解,统帅级别的戚继光应该穿着明光铠吧。
影片过分洗白倭军,如果真想真实还原历史,倭兵将领与倭寇的行为是没有区别的都是畜生,日本武士真实的写照应该像日本动漫《剑豪生死斗》一样冷酷无情残忍至极。
电影大多战斗场面中规中矩,但在巷战时作为统帅的戚继光,却独自一人在房顶与敌人战斗这也太不负责任太过冒险了吧,这是兵家大忌,擒贼先擒王这是敌我都明白得,战神戚继光一人扛塔这样的做法简直就是送人头,我要举报!
中国人拍电影我们可以雇用日本演员,但是服装道具摄制组导演制片人什么的完全可以用全华班,何必雇用日本人呢,难道中国就没有这样的人才吗?
拍历史史诗类电影一定要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更要的是符合历史逻辑!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抗日电影,可以说非常贴近历史史实。
在表现抗倭事业的艰难困苦的同时,展现出明朝朝廷坚决抵抗来犯之敌的决心和毅力。
同时也毫不晦涩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官府腐败,军心不整等等。
赵文卓饰演的戚继光还是非常经典的,从外貌到动作,再到穿着,几乎都完美和精彩地还原了历史上最最真实的戚继光。
片中每一场动作戏都被描摹地非常细致,每一个动作刚劲有力,干脆爽快,尤其是片中那两场动作戏:第一次是戚继光与俞大猷的正面切磋,另一次是戚继光与后藤副将的巅峰对决,绝对是全片最精彩的两个部分,深刻表现出戚继光的英勇无畏。
但影片没有只注重描述戚继光的故事,几位配角,比如洪金宝饰演的俞大猷、王斑饰演的胡宗宪、万茜饰演的戚夫人也都在片中有非常出彩的表演,他们的故事也都能很好地衬托主线剧情。
狼筅、藤编盾牌、泥马,戚家军三大法宝。
至于剑,只让继美去研究就没后话了……至于戚继光的近代战术,最大的发挥是杀了近三百流寇。
戚夫人后来的深明大义让我怎么也想不通之前她咋能在众目睽睽之下给了戚继光那么多小粉拳以及一巴掌,嗯,想不通,可能被宠坏的女人就是这么任性吧
导演一定要这样安排才能证明戚继光爱夫人吗?
戚继光想拿剑吓唬夫人时,戚夫人用现代感十足的睡衣成功感化老公。
看在衣服的份上不杀你了。
大成召集众将士想给戚夫人个下马威那段,我笑了,期待了,然而没有出乎意料的白瞎了。
还有,守卫新河一战,妇孺在城墙上扔石头,看得我尴尬癌又加重了,捂脸。
我要报仇!
得知倭寇进犯新河,戚继光丝毫不担心老婆的表现和此前的恩爱差距太大,你老婆再天下无敌,该担心还得担心不是么?就因为导演说没事你就连眉头都不皱一下这样真的好么?
戚继光请大成参军,大成躺在梯子上,以及再明显不过地想要打一架的剧情需要,导演还非要戚继光来一句,大成熊,到底要我讲什么道理,你才肯跟我呢?
小少主那张正义的脸,还有那心疼妇孺的眼神,让我一度以为他会大反转……
当武士就不要再奸淫掳掠了,可以杀人。
最厉害的是日本将军,他让小少主逃走说了一句学到了就好。
接着留下来给戚继光上了堂实战课,最后心满意足的剖腹了。
真是学生无国界,到哪都是桃李满天下,哈哈!
我是最棒的!
洪金宝不知道是来干啥的,嗯。
每个倭寇角色都有鲜明的性格,有自己的看法。
对比之下,戚继光带领的军队背负腐败朝廷的诬陷还要冲锋陷阵,并且是一群之前为了守矿大打出手的村民,前后矛盾,角色的刻画严重缺失。
日本演员我给十分。
服装美,美,美,明朝的服装好看是真的。
甜
主要是对戚继光感兴趣,然而整体的感觉像不是没有能力拍好,但就是太不走心了,有的细节其实还是蛮讲究的,但却极其刻意随意地拼凑在一起,完成任务一样。
最后出来个四不像,武打不武打,纪实不纪实叙事不叙事,尤其是那一段倭寇死三百戚军轻伤的字幕真是分分钟出戏。。。
真当自己拍纪录片呢,那意思就像是:反正就是(大概大家都知道的)一段历史,干脆就走走程序得了。
前因后果都不认真讲清楚。
很不错的电影,电影赢在内容上:从戚继光率领一支只会逃跑的兵,到训练农民成为新兵,再到自创鸳鸯阵法,自创武器。
从怕老婆,到老婆也抗倭。
每段都是历史记载的还原。
不能用电影的拍摄技法来评价这样的电影,没有意义。
由于电影时间问题,戚继光的故事无法在两小时内完全表达出来,能表现出这么历史故事已经很不错了。
喜欢历史,喜欢人物传记的朋友,很推荐你们看。
这是一部从服装道具美工布景和演员表演都很有诚意的电影,虽然剧情上有厚此失彼,但比世面上那些烂片可敬多了。而且故事发生在我的老家义乌,实在太亲切了。
抗日神剧之古代版本
非常电视剧,也就投资大点
赵文卓是个可造之材,仓田保昭每一个眼神和脸上每一个褶子都是戏,但巷战和城墙保卫战拍的太窝囊,更像是古装版八路军游击战抗击日本正规军,简直怀疑导演到底研究过历史没,还是就拿几个戚继光名声上的元素贴个标签,好好的本子拍成英雄人物差点被全部围剿的样子,哎~还战神,日,丢人~
大约是本世纪最好的陈嘉上?细节好,无论文戏武戏,比如最后的单挑戏打到二楼镜头一挪远就表现部下都冲上来;比如吴樾打中炸药一转头城墙就被突破的节奏张弛;比如戚与俞、胡交接中三言两语对明官场和人物性格的描画,这些做的都很舒服了。剧情上没有神话初出茅庐的戚继光,人尽人事赢靠天命
快结束的时候有个人大喊了一声黄继光…笑翻了
1.攻寨、巷战、攻城,棍、枪、刀、火枪,各种类型的战役和兵器,应有尽有,看得下去;2.没想到戚夫人承包了笑点;3.比想象中的好很多,鼓励一下。
戚夫人不错呢,帅气
挺好的,不像豆娘那么躲躲藏藏、干尽下三滥的事儿那种猥琐劲儿。柳如是如愿以偿上阵杀敌,日本糟老头子最后也对得起日本武士道精神,剖腹自杀了。#对不起,我剧透了#
一部很不错的商业电影。
这样一个题材,被拍的实在是太一般了。或许香港导演就是没有办法驾驭大气魄的战争片
细节还是不到位
“补录”
广电赞助的戏,现在都是挣快钱,各种刷ip,刷小鲜肉,这种没赞助的估计没人拍了。主题不错,不过既然要交待这么多东西,应该拍成电视剧才对,拍成电影太赶了。那个历史顾问是南师大教授郦波,在百家讲坛开坛说过戚继光。赵文卓身材还是那么棒,哈哈哈给
戚的女人,真搓弃。影片倒是把日本人的团结一致和衷心爱国给展示得很完美。浪人们都梦想着当武士。中国兵,都是穷得为了银钱,在搏命。
很一般的片子,如果不是家人正好在看电影频道播这电影的话,我应该不会想看
以为是烂片,其实没那么烂,当然也不好。优点:戚家军的阵法、武器等还原是合格的,虽然打得过于荧幕化,但是从比烂角度简直太好了,历史事件也有还原,比如坐牢、义乌征兵等。缺点:离谱操作还是太多了。戚继光各种逆天战绩,甚至打出过1000比0,那怎么拍电影呢,电影改编了岑港,然后初练新军,是个合理的吃瘪点,但是后面把小鬼子buff得太逆天了,竟然有正规军远征,人数多达2w打大型战役,扯淡呢,结尾变成武侠片让电影瞬间崩盘。
优缺点同样明显的片子,最大优点反主旋律,变着法儿的借古讽今官场险恶那些事儿,最大缺点电影质感太差。三箭退敌,女人守城,季常之癖你越是觉得扯淡的东西越是有史可查,我觉得说这片挺好看的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儿,它和那些抗日神剧真的不是一路货,起码我们的人不是战无不胜的,这特么就是进步啊!
万茜牛逼和黄一之及他的女朋友
服装道具都很用心了,觉得如果长一点拍成电视剧之类的将故事讲述完整,更有层次的话会更好一点。选择看这个大概是有一种爱国之意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