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根据一位女性的日记改编,也许因为里面记录了太多的人性丑陋的地方,所以至今该女性的名字也没有被透露。
故事发生在苏军完全占领柏林前夕的某个街道,为了躲避炮火大部分平民都只能躲进地下室。
这里所说的平民实际上都是些老幼妇孺,大部分都是妇女,即使有男人不是小就是老,因为适合打仗年纪的男人都去当兵了。
苏联士兵最终占领了这个街道,面对手无寸铁又惊吓过度的女人们,苏联士兵被战争压抑了许久的动物本能被激发了。
只要是女人无论老少,苏联士兵们恣意的淫乐。
在这里强奸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苏军的军官们不说是纵兵劫掠,至少也是对眼前发生的事情熟视无睹。
倒不是说这群战胜者的军纪有多败坏,因为德国人在苏联的土地上也是这么做的,而且有过而无不及,现在的一切只不过就是报复。
其实令人寒心的不是苏联人的行为,而是本国人的冷漠。
德国人在看到自己的女人被强奸的时候表现的大多是无动于衷,更有甚者为了自己的安全把女人推出隐蔽地点暴露给如狼似虎的士兵以换取自己片刻的安宁和苟延残喘,其中不乏男人们。
女主角-Anonyma在经历了被强奸的痛苦之后,决定找个靠山帮自己度过难关。
最后苏军在该地区的最高长官少校安德烈走进了她的生活,女人们终于可以在自己的房间里过上安全的日子了。
并且少校还带来了食物,让这些或老或少女人们在谈论自己身边、床上的苏联士兵的时候可以满足胃口的需要。
不久Anonyma所住的房子就成了苏军军官们聚会的场所,人们在这里喝酒、唱歌、跳舞,享受攻克柏林的喜悦。
然而好景不长,这所房子里发现了藏匿的德国士兵,少校并没有按照当时的命令杀光房子里所有的人而被宪兵带走了。
Anonyma的靠山没有了,不得不回归原来的生活,提着水桶在列队的苏军官兵中穿行。
故事是真实的,由于暴露了过多人性的丑恶使得本片争议颇多,很多人不喜欢,因为本片情节既不浪漫,主角也不漂亮,只有对现实的描述。
而我很喜欢这部片子,是因为它的真实。
真实的呈现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痛苦,无论是侵略方还是被侵略方、战胜方还是战败方。
不单单是血腥、杀戮,而是对人性缺点的展现与放大。
只有战争才可以剥去人们身上伪善的外衣,向他人呈现出自私、猥琐、贪婪的内心。
我想这才是本片真正要表现的东西。
影片的场景务求真实,基本上是在瓦砾堆中拍摄的,到处尘土飞扬;声音还原的也不错;语言上是德语、俄语交互使用。
在英语片满天飞的今天,做到这点非常难得。
演员虽然没有长篇大论的台词,但是表情、动作足以表现痛苦的内心世界。
非常推荐这部片子,当然如果对于历史、人性的话题没有兴趣还是不要看了!
又是二战的题材,德国电影最喜欢的主题之一。
只不过这一次,主角是那些平凡的、经历德国战败的女人们。
片名如果逐字翻译,则是《匿名者——柏林的一个女人》。
匿名者,可以理解为这个女人只是一个代表,代表了那个经历柏林战后的女性群体,所以无需具体署名。
但这个匿名最初的来由,则是因为这个女人无法署名。
电影中的故事来自于她的日记,在日记中她详细地记载了自己战后的经历:屡次被强暴,为求生存,她委身于一位苏联军官以寻求保护,并与其发展出了情感上的联系。
不难想象,这样的自传一经出版会引起各方什么样的反应。
有着同样经历的女人们会觉得耻辱,这不仅仅是因为身心上受到的折磨,也对自己当时的无力反抗,对自己的委曲求全的懊恼。
羞耻感是如此强烈的一种情感,它能让人把与其相关的经历打上封条,沉入记忆最深处,妄图生生地斩断这种联系,否认自己的过往。
女主不是这样的人。
作为女记者,她在多个国家生活过,能讲好几种语言。
她并非没有羞耻感,只是她深知,抵抗无用。
面对那些被苏联士兵裹挟着路过的女人,那些大声对她说“你能讲俄语,告诉他他不能这样做”的女人,她没有言语,说了又能怎样呢?
所以,她决定和自己和解,和自己的羞耻感和解,为了生存下去,暂时的苟且并不是什么问题。
人生哪有截然的非黑即白,而苟且生存也并不代表要丢掉尊严。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也在看Viktor Frankl的书...trotzdem ja zum Leben sagen。
生活中真正的勇者,是那些经历过了苦难,却仍敢回过头审视这些过往,带着伤痕却顽强生存下来的人,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
女主的丈夫回来了,她让他读了自己的日记,读完他说:“光是看着你就觉得恶心。
”他不庆幸他的妻子存活了下来,而是觉得她脏。
这种社会主流式的观点,可以是最后一根稻草,压倒历经苦难存活下来的人,无论是来自最亲近的人,或是大的社会环境。
幸好我们的女主够坚强,有自己的想法。
两天后,他丈夫走了,不知道还会不会回来,她说:“神奇的是,他走了,我并不难过。
我还要去找打火石,还要修复工作室……”是啊,生活还是要继续,能依靠的一直都是自己,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会是。
这个故事虽然发生在二战这个背景下,但是,电影中对生活的思考也适用于当下。
除了生存与苟且,这个故事也再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故事的情节算是紧凑和有逻辑的。
个人觉得有一点很可惜,电影中没有详细描述两人之间的情愫是如何发展出来的,虽然有一两个情景的铺垫,但仍然不够,所以当上校提着自行车进来,问女主选他还是选另个的时候,显得有点突兀。
不过整体而言,算是德国电影中的好片了。
昨天是无意间选到了这部电影来看。
深夜里裹着棉袄冷的哆嗦也没有Pause的看完了这部电影。
画面最终淡去。
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一部很棒的电影,一部无比真实的电影。
关于二战的电影,太多。
而如此视角的,我仅知道这一部,以一个德国战败前夕在柏林等待丈夫归来的女人的视角,用十分克制缓慢,但又爆发力极强的方式讲述一个直击人性的故事。
作为多年的德国粉,我一向敬佩德国人关于战争的反思,不仅仅是对于错误,亦关乎伤疤。
他们敢于直面真实历史的态度和客观严谨的思辨,亦体现在了这部以小人物为主题的电影中。
从影片的开始到最后,我都没有对女主人公产生过同情或者轻蔑,而仅仅是认同与敬意。
当你为了生存,当肉体遭受凌辱成了生存的必须,你会怎么选?
我无法给出答案,因为幸运如我,从未经历过战争。
而影片中的女人,那些无法左右战争而只能被战争左右的手无反抗之力的,战败国的女人们,在国之尊严尽失,家庭支离破粹的日夜里,选择了坚强的活。
是的,坚强的活下去。
为了生,这便是人性的力量。
无关乎高尚,而只是蒲草一般的顽强,是活着所需的最本质的品格。
我讨厌有的人用“丑陋”或“苟活”这样的字眼形容她们。
当她们反抗无望、求救无望,有一些选择了赴死,有一些以自身肉体为代价,换取食物、换取有限的和平、换取活下去的希望。
这一些女人们危害了谁么?
国因她们而亡么?
没有。
坦克制造的废墟、血肉飞溅的士兵、被焚烧的德意志国旗……太多因战争而起的悲剧,她们不是原因之一,而只是孱弱无奈甚至绝望的结果之一。
电影不去叩问为何是这些女人承受不义之战的报应,因为和平世界里的所谓道德规范,无法适用于战争时期,更何况德军当年攻入苏联时所犯下的暴行,足以让苏联士兵终于踏入德国时带着巨大的恨与复仇心理。
所以女主在向少校控诉士兵的暴行后,得到一句”那就几分钟而已“的回应,再无说什么。
她明白,她们只能为鱼肉。
这样的”明白“,却不是对于尊严的放弃,而是为了生选择的坚强。
就像女主所言,再不会有人可以伤害她了,外部无论怎样的摧残都不能击倒她内在的坚强。
而当她们好久不见,以一句“wie oft?‘作为对彼此问候的开头时;当她们可以在下午茶时间,以寻常口吻谈及自己与苏联军官的性经历时;我想,她们已经在自己的内心达成了某种平和。
这不是不解世事未涉险境的平和,而是将肉体与灵魂抛于无底的残忍现实里铸造出的平和,是坚不可摧的平和。
而至于男女主人公那段无疾而终的爱情,我并不觉得画蛇添足,而更让我感叹作品的真实性。
一个有才亦貌美,另一个强大且温存;如此的才子佳人,相遇在命运的洪流中,有何不可相爱?
更何况他们同样是不义的战争里,深深受伤的两个人。
爱情,本就无关乎法西斯、无关乎苏维埃。
只是真实的人生,从来无法为爱情所谱写。
她回忆着曾经与丈夫共度的曼妙时光,踏着男主给的单车,是那样饱满而复杂的情绪啊;而她终于见到他,却只是轻轻一句,谢谢你。
唯有那双紧紧握在一起的手,是怎样的用力,恨不能将最后一滴情挤尽。
她最终问了:wie können wir leben? 少校未答。
那坚毅的眼神里写满了苍茫。
战争产生了这部纪实小说,eine Frau in Berlin. 遗憾写就历史的笔从来无法握在她们的手中。
也更加感谢原作者,有这样的心意与勇气。
标准的德国美女,金发、硬朗、高挑。
是的,美女总是事件的诱发原因,却不是本质。
本质是贪念,贪念引起战争,战争造成死亡,死亡引起恐惧,而恐惧导致卑微……女人,红颜,祸水,古今中外,从不幸免。
历史从来都不能完全复原,因为真相永远都是那么惨烈。
会讲多语的美女记者到了战时依旧无依无靠,除了肉体还有什么,除了去寻找依靠还能怎样。
错位时空里的爱情来的突如其然,貌似真爱都不能永恒,不是时间不对,就是地点不对,难道这就是永恒的条件?
一本书里说过,爱分三个阶段,迷恋之爱,关爱之爱,家人之爱,那么真爱到底属于哪一阶段?
如果都追求第一阶段,算不算贪?
道德约束社会行为,约束得了思想么?
战争里的爱情,从来都是题材,只不过大多是悲剧的、扭曲的、不完整的。
虽然是真是事件改编的题材,也是很久以后才被拍成电影。
真相,总是那么触目惊心!
在极端的环境中,女性柔和似水的性格反倒能使她们适应周遭的变化,从而生存下去。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一种高尚和完整的美,但是谁又能说“宁为瓦全,不为玉碎“是一种残缺呢?
这或许是在不同环境下,我们道德参考线高低不同罢了。
当她们相聚,她们在街上带着微笑问到彼此“几次了?
“,就像是问对方”吃了吗?
“一样妥帖、自然,给我的震撼是无以复加的。
是怎样的韧性,能让忍受肉体的凌辱后,依然带着笑意活下?
或许这样的微笑带有”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的信念,她们让我想起悬崖峭壁上的花骨朵,迎着料峭的寒风,也绽放着生命力。
电影没有以非黑即白的态度来描述这位苏联军官和柏林女人,放眼来看,他们都是在战争阴霾下的无辜人,一个妻子被德国人残忍杀害,一个饱受异国男人的凌辱,但是求生的本能使得他们小心翼翼地走近、温暖彼此,甚至产生了一种类似于爱与依恋的情愫,就像是落水的人儿拼命地在水中挣扎,拼命地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从而获得一丁点生的可能性。
相比之下,这里的男人们反倒是更加脆弱了。
女性用身躯换来了一时的安全和温饱,小心翼翼地跟苏联士兵保持着密切而不紧张的关系,但是她们的丈夫,有的前往西伯利亚(逃避)不成,含毒自尽,有的回家得知真相后,内心崩溃,只得责骂妻子道德沦丧,可这能用平常生活中的道德标准来要求吗?
生命是自己的,人都有选择活下来的权利,有让自己的生命不遭受外界毁坏的权利,底线在哪里?
这就得取决于具体的情形,于我而言,只要是不损害国家的利益,不危害社会的安危,在一定情形下,都是可以接受,值得尊重的。
她和苏联军官的情谊,可以说是This is not a love story; this is a story about love. 是对于自身生命的爱,对于战争下周遭不幸命运的悲悯和感同身受。
覆巢无完卵,说的就是人类同体大悲的悲惨境遇吧。
但当你把这股悲哀彻底放大,看到这幽暗的底色,又忍不住感受到她与军官间的温情,仿佛有着神圣的纯洁感,超越了国仇家恨的大悲怆,只是两个个体之间的相互温存和联结,在某个瞬间让我看到了一点真爱的影子,但这可能不是爱吧?
只是一个在异乡保守肉体和精神孤独的折磨,一个囿于对安全感和求生欲的渴求,走到了一起,这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一丝希望,即人还是渴望温情、关怀和陪伴的生物,那是否所有的争执、战争和反抗都是这类诉求的宣泄和追求呢?
柏林的女人为了生存,为了减少被强暴的次数,不得以寻求庇护,向权力最高的苏联少校提供性服务,从而获得片刻的宁静,而苏联少校是个有知识有修养的高级军官,他的妻子被德国人杀害了,虽然他对苏联士兵的强奸行为漠视,但当发现房间里藏有德国士兵后,并没有按条例将全楼的人们杀害,而女主在与少校的交往中逐渐产生了爱情,他们之间的人性之善触碰了各自国家的利益,德国女人们为了食物闲言话语之间互相问候多少次被强奸,调侃床笫之欢,野蛮的战争过后,男人被打光了,剩下的女人就是胜者的财产,她们要活下去还是为了所谓的国家民族精神继续战斗?
她们忍辱负重的苟活,就是对战争叫嚣者倡导的大义最有力的回击!
而少校对待敌人善良的一面自然被契卡定义为叛徒而剥夺军衔。
法西斯主义和GC主义都是对人性无情的摧残,都是打着民族国家的旗号为独裁者的权力和野心进行背书,而他们所谓要保护人民,男人沦为炮灰,女人沦为工具,但人性之光永远不会被野蛮吞没。
理解本身代替不了痛苦。
苏联大兵的经历和困难,大战胜利后能不释放本性吗?
换做是德国胜利了,一样的人性。
战争,使得战场上的每一个人身心俱疲。
女人,在男权社会,在非常时期,除了枪杆子,谁能保护自己?
女性的作用是性和情感需求,男性一旦被战俘,只有死亡和被奴隶了。
所以反战才是主题,而不是单一女性视角。
一段没有未来的爱情伴随着战争的进程一起发展,男女主双方都动了真情,但这爱情有点来的太突然了说一下感受:1.我看了完整版175分钟带西语字幕,和删减版131分钟带中英字幕,对照的看了几遍,推荐看完整版,完整版的情节上更合理更连贯,删减版太乱了,不但删了,还把关键剧情都改了,其中一段苏联士兵听到阁楼上有声音,冲上去看到那位女孩子,完整版是他看到女孩身上全是淤青,又掰过她的脸看到她是个年轻的女孩子停止了施暴,正要离开时被德国新兵射击,而删减版则比较简短,刚要开始施暴时,被德国新兵射击2.整部电影平平无奇,缺乏张力3.不知道是不是由于字幕的原因(中英字幕其实还好)很多角色的立场,情绪和心里活动很突兀,我都不太理解,导致剧中的人物塑造并不成功,比如那个拉小提琴的女人在最后的舞会的时候关上门后为什么泪流满面?
4.人物群像太多太杂了,都不够丰满,印象最深的是那个蒙古兵5.整部电影描述的苏联士兵,感觉很散漫又低俗粗鲁6.无效剧情太多了,中间部分苏联人一直在庆祝,唱啊跳啊喝啊庆祝啊欢呼啊拥抱啊的画面太多了,人物对话的部分又很多,有点拖沓了7.那对躲在阁楼的小情侣也是奇怪,女孩刚安顿好,德国新兵突然就找过来了,而且这么近距离德国新兵开枪的子弹居然没射中苏联兵。
8.有三次吐口水的镜头细细分析很有意思9.最后一场舞会,因为战争已经结束了,德国民众也变得硬气了,舞会上双方反而相敬如宾了,好像之前的侮辱都没发生过一样
此片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女人们,战争中人性被无限放大,剥去人类伪善的外表剩下的只有丑陋的,恶毒的人心。
剧中安德烈军官看到安娜熟练的褪去衣服心中应该有被刺痛,曾几何时他的家人,亲人亦或是同胞,也同样遭受着这一切。
所以他转身离开了。
无论是侵略方还是被侵略方都会给普通人给带来难以磨灭的伤。
电影最后安娜独自挣扎在柏林这片土地上,保护她的俄国军官和厌弃她的未婚夫都离开了。
虽然忍辱偷生,但是在战争里勇敢的活着何尝不是一种勇敢。
影片中没有善恶,更多的是互相伤害。
可是安娜和安德烈的爱情却跨越了国仇家恨,跨越了敌我界限,同样是战争的受害者。
从互相理解到最后的和解,可是现实中真的能和解么?
当时柏林有200多万女性惨遭苏联侵犯。
面对这样的羞辱德国人不愿意承认,因为这是奇耻大辱。
苏联也不愿承认,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是最抬不起头的控诉。
近期看了些二战的电影和书, 让我对战争中人性的扭曲有了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柏林的女人,反映战争中女性做为弱者所遭受到的肉体和精神摧残,看后久久不能平静。
- 女主作为当时的精英知识女性,在苏军入驻柏林后,经历苏军集体性暴力事件,刻画从最初的恐惧,愤恨,屈辱,到精神上自愈,寻求解脱的过程。
在经历许多非人的暴力事件后,她明白肉体可以被征服,但精神上只要足够强大是无法被征服的。
所以,她主动找到上校,既然肉体被占有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至少可以自己决定被谁占有。
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持她从完全被动到至少有一些主动权。
- 性,美貌和知识在任何时候都是资源,是可以用来交换其他的资源。
资源的稀缺性决定能够交换的资源价值,也许是生命,也许是久违的美酒和美食,也许是对方的爱。
- 女主的丈夫回来后,看了女主的笔记,愤恨的说,你让我恶心。
女主淡淡的说,是吗。
和她在战后的经历相比,丈夫的这句话已经毫无意义。
在战争中的经历苦难和战后的创伤是那代人无法忘记的,这也是战争片的意义。
轻易挑起战争的人,千百万人将要遭受的苦难和他们玩于掌股之间的权力相比,可能根本不值一提。
愿世间永远和平
😓😓谁要看爱情片
现实中女主找到军官没?
不能说的历史。
对德军投降后苏军欢呼的场景深有感触
在意识形态上,这是一个非常不客观的故事,同类型题材更喜欢《黑皮书》。
想起一部纪录片里德国老兵说自己姐姐被一车的苏军lj致残扔下车……不过这部里并没有铺天盖地揭露苏军兽性而是克制、和缓地找到一种在扭曲环境下带着韧性坚强乐观生存下去的可能,或许这也是女性的本能,不被生活的苦难压垮,忙碌认真密密稠稠做着实事,一步步重建家园。无论多残破折辱也有自我修复的信念与行动力,也有望见美的能力,大概这也是女性的一种浪漫,一种理想主义。
这个角度很值得深思,人都是怎么挺过来的。
感觉浪费了我132分钟
拍的过于克制了,我相信这帮死人堆里滚过来的老毛子更加禽兽疯狂,这才哪到哪啊!要知道,仅仅攻克柏林,苏联人就折了几十万。毛子的军歌确实很洗脑很有鼓动性,东方某小弟学的有模有样,青出于绿胜于蓝。
没有看完,,
试图揭露苏联红军强奸妇女的丑恶罪行,其实只能说明一个道理,就是翻身农民比财主都恶毒。能把这题材拍得这么难看,这导演算是有点道行。
2012-11-11 电影作为载体充满技巧和深度,镜头音乐对白节奏剪辑……俱匠心独运。人性之善恶不因战争而起,战争赋予人性特殊舞台,让人在极端情况下审视自身。我并不倾向于将电影看作控诉战争罪恶或歌颂女性精神作品,电影成功之处在于运用丰富成熟电影语言的技巧。
算是被字幕所害吧,那字幕就像是看着画面猜上去的。
一个战败国,有脸评价伟大卫国战争的正屋,和平主义者真牛逼!
面对暴力活下去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只要能活什么都可以做。也是因为这部电影我了解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血淋淋的战争史,用这么克制和温柔的拍法,欣赏不来!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活着才有力量。
故事是真实的,根据德国女记者同名日记体作品改编。在小说最初出版后,经由作者的要求下,封面上的署名为无名氏,以保护她的安全。记录了二战的最后几个月,苏联红军进驻柏林的真实境况,里面记录了太多的人性丑陋的地方。只有战争才可以剥去人们身上伪善的外衣,向他人呈现出自私、猥琐、贪婪的内心。
惯有的矫情
敌人的女人的悲催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