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官兵眼中的芬兰收复卡累利阿地峡之战;也被史书上称为“继续战争”,这里的“继续战争”不是一个动词而是一个名词,特指1941年—1944年间的苏芬战争,可以看作是冬季战争的后续;1939年,芬兰在苏芬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停战条约,这纸和约对于芬兰而言是灾难性的;领土的丢失、民众的流离、民族的屈辱感成为芬兰人心中无法抹去的伤痛;同时在苏芬战争中,芬兰的军费飙升到了恐怖的45%,因此在苏芬战争结束后,芬兰陷入了巨大的经济困难;此时又是德国抛来了橄榄枝,给予了芬兰可观的经济扶持与项目合作,而SL则只是不停的干涉芬兰内政,因此当苏德反目后,芬兰会倒向谁不言自明;苏德战争爆发后,芬兰也于1941年6月25日,跟随德国踏上了败则收复故土,成则大芬兰之路;但二战的惨烈不是芬兰这种人口稀缺的国家所能玩得起的,巨大的伤亡使得芬兰最终停下脚步,与北线苏军展开了长期对峙;从1942年一直持续到1944年;1944年6月,为了配合巴格拉季昂行动,苏军同样对芬军展开大规模攻势;此时的苏军已不再是1939年时的苏军,因此在攻势初期,苏军进展迅速,迫使芬军全线溃退;这一次苏军的主攻方向仍是卡累利阿地峡,接连攻克芬军数道防线;但随着战线的深入,苏军的进展越来越缓慢,而芬军的抵抗越来越顽强;同时德国为了防止芬兰单独投降,也派出了少量部队前来助战,苏芬双方在第4道防线内展开拉锯;而此刻,巴格拉季昂攻势已进入关键时刻,急需更多的兵力投入后续作战,而已现在的方式显然在短期内无法征服芬兰;于是在当年7月12日,SL主动向芬兰提出和平谈判,而非此前的投降协议,芬兰本来也打不下去了,于是便接受了谈判;谈判持续了2个月,双方边打边谈,最终于9月19日达成协定:芬兰交还1940年边界以外的所有领土,割让波特萨莫区给SL,同时将帕尔卡拉半岛租借给SL50年(这一租借的半岛至今也没有归还);同时德军必须离开芬兰;关于这一点德国显然是不愿意的,虽然德军大部都是和平撤离,但少量顽固派拒绝离开;于是芬兰与德军之间又爆发了战斗,最终将德军驱逐至挪威境内;相比其他被SL蹂躏过的土地,芬兰是幸运的,不仅相对体面的退出了战争,更是保留了自由!
这种自由离不开1944年对苏军的血战!
瑟瑟发抖的年轻指挥官刚开始匍匐在地上怕得要死,打了几场胜仗后就不顾士兵死活,变成了勇敢的疯子,最后被乱枪打死。
刚才还和苏联少女互相生情,由于抢救战友被炸瞎双眼后被伏击而死。
一直笑面虎的小兵看到伤员痛苦地挣扎悄悄把枪踢给他,使得伤员拿到枪开枪自尽。
新兵蛋子愣头愣脑地把头探出战壕被一枪爆头。
抓到苏联俘虏没耐心押送回去直接背后开枪击毙,却向长官谎报这个俘虏要逃走。
特别是那个有儿有女的老兵,他的作战风格老练、机敏、聪明、勇敢,尤其擅长战壕战,与队友配合手榴弹开道,闪击那些被手榴弹炸晕炸跑的士兵,屡获战功,但他对待长官的态度不卑不亢,我不是来这向你立正敬礼的!
我来这也不是被杀而是杀敌的!
他对受伤的战友不离不弃,在河边被流弹击伤。
他有美丽的妻子可爱的儿女,他们有一大片农田需要播种和收割,他参战的目的就是保卫家园,赶走侵略者,正是这些无名战士们的努力与牺牲保证了芬兰在二战时期唯一没有被占领的欧洲大陆国家。
这是芬兰第三次翻拍这部电影,毕竟近代战争芬兰参与不多,但是对苏联的两次都是虽败犹荣。
电影是苏芬两次战争的第二次“继续战争”的记述,所以我得先科普一下他们的第一次战争,冬季战争。
苏联作为侵略者,在1939年进攻芬兰,调动54万大军,芬兰全国只有12万人应战,1比10的伤亡比例调侃由此而来,1个芬兰人顶10个苏联人。
苏联22万人伤亡获得惨胜,芬兰就此在森林练兵以求反击。
1941年机会来了,因为芬兰人在冬季战争的表现,希特勒觉得苏联不堪一击,于是巴巴罗萨计划开始,芬兰和德国一起进攻苏联,芬兰开始收复失土,电影就此开始,没有波澜壮阔,而是如实记载战争的残酷,最终1944年苏联反攻,芬兰又败了,不过苏联付出58万人的代价,芬德联军22万人,老修又是惨胜,因为深知战争的残酷,芬兰人最终选择了中立,调转枪头又干了德国人一仗后从此成为了中立国。
小国战争片总是这么精致而无懈可击,融合了一切战争片应有的元素,作为近几年唯一一部拍苏芬战争的电影算是非常成功的,时长三个小时,镜头缓慢而富有诗意,没有过分渲染缺也拍出了马利克的感觉。
战斗没有用血浆来填充却也感人至深,随着主人公们一个个死亡,触动我们的地方便越来越多。
其中步兵反坦克战和丛林突袭战是亮点,没有大爆炸,依然很燃而且近几年以法西斯国家为视角拍二战的电影越来越多了,这部就是个典范,没有过分的政治倾向人物刻画虽不够详细,但是其实也没有这个必要,慢一些,简单点,很好,不需要过多的煽情。
北欧战争片的情感表达方式的确那里的环境——寒冷,寂静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剧情的简单和片长的过长,本片看起来会感觉全片剧情没有一点进展,而且不喜欢战争片的人会觉得非常无聊,但其实我个人还是相当喜欢的总之,推荐一个
5星,很精彩,堪称“小兵们“的战斗史诗颂歌, 看惯了帝王将相们的战争大片,阅过无数的千军万马,枪林弹雨的浩荡场面。
再来看这个片子,却有一番别样的动情感触,本片最大的优点就是真实感极佳,如同身临其境一般。
没有宏大的场面,更没有灯光爆炸特效的炫技。
有的只是底层军人的奋战、煎熬、还有挣扎。
没有英雄的豪言壮语,没有无敌的勇士屠杀,有的只是新兵蛋子愚蠢的热血赴死,和老兵依靠经验与技巧的绝地求生。
看多了戏剧作品,淡漠了生命的可贵,只有身在战争中,才能体会到人有多么的脆弱和生命的可贵。
对于战士来说:活着才是最重要的,而对于两国纷争已久的苏芬战争,数百年来的恩怨,已经不能用正邪来评判。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杯热土一杯魂,在今天感受和平的我们,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
只有无数先烈们曾经负重前行。
无数战士没有留下名字,但历史不会忘记他们,本电影就是对无名战士的颂歌。
其实觉得这是一部九分电影,北欧风情浓厚,看之前可以先了解一下苏芬战争,以及(芬兰和二战)的历史背景。
服饰很不错,道具很真实,很用心;其次战术展示真的很好,尤其是堑壕的争夺,冲锋枪加手榴弹金不换;除了对主角的刻画,对其他人的刻画也很细腻,没有脸谱化,人物表现、事件都是发展的。
相比较美国的爱国主义主旋律电影,没有太多的对人物的赞颂和可歌可泣,更多的是通过小人物的表现和想法来烘托大背景,也表现出在芬兰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无奈,反战的意思也是通过鲜活的人物的逝去娓娓道来。
影片没有主角,但是每个人物都刻画的很真实,特别是老兵。
影片最后的溃退,长官歇斯底里般督战没有任何效果,挡不住敌方的坦克和进攻,所谓兵败如山倒。
我想这可能是战争真实的面目吧。
苏芬战争需要做功课,否则不了解背景看此影片估计只有子弹乱飞血肉横飞的感官了。
但是无论胜利的战争还是失败的战争都是罪恶的,只有百姓是无辜的,士兵是无辜的。
像是历史教科书一样的电影,很全面的囊括了芬兰士兵在战争中的立场。
电影《无名战士》讲述了一队芬兰士兵经历整个苏德战争的故事。
影片中的军人主要分为两个群体,军官们和普通的百姓兵,他们对战争存在着不同的理解,而每个群体里的人物也各有特征,是刻画的很优秀的群戏。
戏码最重的两个代表人物,是一位从农民中来的老兵和一位在战争中成长的年轻军官。
老兵不服管理,因为在他的理解中,上战场就是杀人,保证自己活着回家,继续生活,而不是来听令于军官。
战争对他来说是不得不接受的任务,那就只好麻木的完成。
年轻军官初上战场时非常胆小,他的上司在鼓动他时殒命,他因而接受了自己的使命,热诚的投入战争报销国家。
影片通过普通士兵的口多次提到“资本家”,提供了上述两人不能够建立完全的战争全貌。
电影通过台词提醒观众,战争是资本家的游戏,他们有学识无人道。
从结局来看,影片可以算是给了两位最重要的主人公圆满,愧于长官之死的军官牺牲战场,老兵成功的生还回家。
这场没有特效的战争,却让人看的灵魂颤抖,冬天能把战士民族都打趴下的只有他们了!这场没有特效的战争,却让人看的灵魂颤抖,冬天能把战士民族都打趴下的只有他们了!这场没有特效的战争,却让人看的灵魂颤抖,冬天能把战士民族都打趴下的只有他们了!这场没有特效的战争,却让人看的灵魂颤抖,冬天能把战士民族都打趴下的只有他们了!这场没有特效的战争,却让人看的灵魂颤抖,冬天能把战士民族都打趴下的只有他们了!这场没有特效的战争,却让人看的灵魂颤抖,冬天能把战士民族都打趴下的只有他们了!这场没有特效的战争,却让人看的灵魂颤抖,冬天能把战士民族都打趴下的只有他们了!这场没有特效的战争,却让人看的灵魂颤抖,冬天能把战士民族都打趴下的只有他们了!这场没有特效的战争,却让人看的灵魂颤抖,冬天能把战士民族都打趴下的只有他们了!
也算是看了许许多多战争片了,越来越喜欢这类冷门佳片。
虽然三个小时之久,故事也十分平淡,但有着十足的代入感。
电影中,没有军国主义般对战争的颂扬,也没有上帝视角中对大战役的刻画。
有的更多是战士们在前进时脸上的惊恐,休战时插科打诨等战争细节。
无论是丛林中的一场场遭遇战,还是堑壕中一天天的等待,一个又一个的人挺身而出,为了各种事情流血流汗。
回想来他们似乎不是为了勋章和荣耀,只是在饱受煎熬的环境中,面前唯有被杀或者消灭敌人这两条路。
战争从不是庞大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现实的痛苦,施加给每个人的痛苦。
在这里,原本寂静的山林和宁静的雪原不再凸显美丽的一面,转而释放出自己的冷酷。
一场场让人提心的战斗中,士兵们无声的死去,没有壮美的音乐,也没有撕心的痛苦,只是死去。
当你扣下扳机,灵魂就此消亡。
准备去补55版和85版的电影
之前看过的,2022.2.24看到乌克兰新闻想起来了。
战争那有正义,只有输赢
满分!三小时的片长让很多人觉得剧情平淡,少了荷尔蒙和刺激的大场面,但只有这样的战争电影体现的才是真正的战争!没有主角,没有热血,没有酷炫特效,战争有的只是磨人的煎熬和绝望,漫长的等待和活下去的希望。一个人的死是悲剧,一百万人的死是个统计数据。
我看书少,只知道芬兰在二战时挺讨厌的,国家小,实力弱,又不安分,跟着德国打苏联,苏联来了又跟着苏联打德国,这个国家的领导人特别不靠谱。这电影倒是非常忠实的反应了当时的情况,起因就是苏联占了他们十分之一的土地,然后国家领导就让这些士兵跟德国打苏联,抢土地。最后被苏联揍回来,一个不剩,都给灭了。研究历史的观众可以看看,我觉得还是比较真实的反应了二战的情况。我实在不喜欢芬兰政府的这种行为。所以我只给3.5分。
不顾剧情,四星全给残酷的战场.
8分,芬兰人不容易。
可以简短些的。
能说又臭又长么?
很真实但有点乏味
老兵就是战地精英怪...
没啥感觉
苏芬战争第二阶段:继续战争。
以芬兰视角呈现的二战时期的苏芬战争。基本呈现了那个时代芬兰🇫🇮社会的构成、世道人心,以及战场心态……
又平又长,剧组穷得敌方坦克主炮都不开了吗?
人如蝼蚁啊。
叙事零零落落有一搭没一搭,情节东一榔头西一榔头缺乏焦点,但摄影处理得很好,视觉上还是很有感染力。一星半友情入一下
小说改编,又是第三版,同时作为纳粹战败国,拍出来的电影,还有个人英雄主义,国家主义,其实是有点为战争开脱罪名的嫌疑。就好比德国拍个电影,说他们发动战争只是为了夺回以前的领土,战士们只是爱国以及服从命令,德国只有希特勒一个人是罪人,他死了就可以了,那么将引发无数的声讨,也是从出发点就是根本错误的。如果原著,也没有从根本上指出“战争本身就是错误的”,同时也在试图用个人英雄主义和国家主义来为自己美容,那么这个国家是值得重点关注的
保家卫国者,皆是无名英雄。就39年苏芬战争这一块,魔怔精苏壬还是别洗了…
芬兰战斗力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