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缸

Fish Tank,90后·少女·性起义(港),发现心节奏(台),90后突围少女,鱼缸里的青春

主演:凯蒂·贾维斯,迈克尔·法斯宾德,凯利斯顿·韦勒英,丽贝卡·格里菲斯,哈里·崔德威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荷兰语言:英语年份:2009

《鱼缸》剧照

鱼缸 剧照 NO.1鱼缸 剧照 NO.2鱼缸 剧照 NO.3鱼缸 剧照 NO.4鱼缸 剧照 NO.5鱼缸 剧照 NO.6鱼缸 剧照 NO.13鱼缸 剧照 NO.14鱼缸 剧照 NO.15鱼缸 剧照 NO.16鱼缸 剧照 NO.17鱼缸 剧照 NO.18鱼缸 剧照 NO.19鱼缸 剧照 NO.20

《鱼缸》剧情介绍

鱼缸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5岁的米娅(凯蒂·贾维斯 Katie Jarvis 饰)性格叛逆而古怪,惹事生非的她不仅被学校开除而且连她最好的朋友都离她而去。米娅热爱跳舞,然而身边却似乎并没有多少人在意她那充满热情的舞步,直到一个叫康纳(迈克尔·法斯宾德 Michael Fassbender 饰)的男人出现。康纳是母亲的男朋友,在他与母亲同居的日子里,米娅被这个英俊而又友善的男人所吸引。在康纳的支持和鼓励下,米娅得到了一次舞蹈面试的机会,而且与康纳的关系也更进了一步。然而,现实世界并非想像的那样的美好…… 本片由在2006年凭借《红色之路》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的英国新锐女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Andrea Arnold)执导,是她的第二部电影长片。作为2009年戛纳电影节竞赛影片,《鱼缸》在2009年英国独立电影节获得8项提名。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魔女之旅晚唐花语苏沐瑾蜡笔小新:呼风唤雨!战国大合战情色小说家不义之财地中海厨娘命运交织绣娘兰馨奇美拉布拉加的课程清道夫第三季一个好人异形:人族的统治天佑吾王血战江城主角无光环F20海鲜陆战队神之塔第二季忠犬情缘初恋红豆冰一见不钟情鬓边不是海棠红篮球之心每天回家都会看到老婆在装死我的怪人父母毒品生意花好月又圆怪谈晚餐温暖的抱抱

《鱼缸》长篇影评

 1 ) 割礼

大一的时候上视听分析课,老师问我们”成长的代价是什么“,我们当时的回答还是莫衷一是的,最后他跟我们说:成长的代价是牺牲。

这个回答到现在,我仍然没有找到更贴切的答案去替换。

只是,我有时候常常想再问一句:牺牲什么呢?

其实我不认为《鱼缸》里面的米娅牺牲的是贞洁,或者说是身体,除非是死,我不觉得身体可以成为实际意义上的牺牲。

你把身体交给一个男人的意义,实际上是最大限度的、最单纯的、最小心翼翼的,信任。

而那种牺牲,就是遭遇背叛,你对最信任的信任,被这个人玷污了,你看着你交付出去的那个愿意爱、愿意信任的、单纯如同小孩的自己在他的眼眸中忽然变成了一个可笑的傻子,并没有丝毫的珍惜,更可怕的是,在他眼中不知道有多少多少个你这样的傻瓜,你甚至是一个不具有任何性格任何特质的——人,你只是,只是某种一闪而过的情欲映像。

而在经历之一切之后,失败的成人就是成为那个玷污了你的信任的人的副本。

你去以他的方式行事,去背叛,继而认为这个坚硬而狡猾的人就是所谓的成人。

这就不是牺牲,而是经历了彻底的摧毁。

所以说,真正能够成人的非常之少,就像《大逃杀》里幸存的也不过两个孩子。

牺牲,是惨痛的升华。

或者,盗用别人影评里的那句话:如果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英雄主义的话,那就是认清生活的残忍,但仍然爱它。

拍青春期的电影非常多,但是真正能意识到成长的根本的影片非常少,我们的就更少。

很期待一部类似《鱼缸》的电影,不只是因为它做的非常”合情合理“,更是因为我相信这是所有人最具共鸣最具同一性的时刻。

 2 ) 又见鱼缸

片子貌似口碑不错,但我难以承认喜欢它。

可能因为它是英国电影我一开始便给了点期望,然后发现灵气没想象的多最后产生了些失望,又或者我离青春已经太远,共鸣走了音。

影片的质感还是比较天然的,就像女主角,都分不清那股生涩是来自她的演技还是角色本身了。

鱼缸里的鱼能看见诱人的海,可不顾一切投向汪洋的怀抱时碰到“嘣”的一声才发现面前还有玻璃的阻隔。

也许主角就是这样一条鱼吧。

而这片诱惑的蓝色便是那些青春期别样的孤独、不算轻易的萌动……

 3 ) 生活就是无法挣脱的鱼缸

《鱼缸》是一部反映英国问题少女的现实主义作品。

它并没有用戏剧化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来冲击观众的感官,而是从现实环境说起,娓娓道来。

Mia是个乖戾叛逆的15岁少女,有个同样乖戾的10岁妹妹。

她们的单亲妈妈目测也没过30岁,每天过着荒唐的生活。

周围也同样是一群毫无希望的年轻人,Mia的世界就像一个鱼缸,她想挣脱出去,强硬的表现只是为了掩饰内心的挣扎。

这个鱼缸世界似乎有了转机,那就是妈妈的新男友康纳(迈克尔·法斯宾德),他带着母女三人出游的时候,Mia似乎找到了父亲的所在,接着又被另一种感情取代。

另一方面,她热爱的街舞似乎得到了赏识,获得了一个面试,似乎是通向梦想的曙光。

然而这不是一部励志片,‘父亲’并不是来做父亲的,更不是真爱,面试也看中的不是她那其实很糟糕的舞姿。

一切都破灭了。

在绝望中Mia做了别人也会做的事。

闯进欺骗了自己的男人家里,在客厅里撒尿。

我甚至能理解这种行为,这只是对受到的侮辱的一种卑微的发泄和报复。

也想让伤害自己的人尝尝大的苦痛,但最后还是对无辜的人下不了手。

那只有逃离。

心理和行为的匹配非常到位。

非常现实,没有视觉冲击和起承转合,到头来却给予观众更持久的冲击。

生活就像鱼缸,我们满以为总有一天会有更广阔的天地,但其实我们永远也无法逃脱。

电影没有呼吁社会关注,也没有交代Mia远行后的结局。

这只是一段人生的横切面,它没有任何诉求,只是让你感受那鱼缸中的绝望。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4 ) 《鱼缸》青春,他利用了她的悲苦

全麦无糖面包看似粗粝,却很有嚼头,而且营养丰富,越嚼越有味儿。

电影《鱼缸》似有这样的特质,粗糙晃动的镜头,无拘无束的光,纪实式的成长日记,非惊天地泣鬼神,却带出一种“稻草盖珍珠”的亮眼感受。

而且故事节奏把握得精准,像一条牵引情绪的隐形线,使观众跟着女孩子疾驰不羁的脚步走完两个小时,却未觉无聊。

故事从十五岁小姑娘Mia独自练习完街舞的喘息中开始,接着用电话留言交代Mia的友情陷入危机,然后用母女对骂的场景诠释家的概念。

三张照片,童年的幸福,亲密的友情岁月,还有乖乖女的学生照,把曾经的美好轻轻地从Mia与观众的眼帘翻了过去。

Mia走路的样子,像风一样扫过的步伐,为整部电影的镜头注入了青春焦躁的脉动。

这能营造“访客”被邀请参与到剧中人物的人生舞台的亲近感,在看影片的过程中,我一直幻想自己就是坐在阳台上,或跟在Mia的身后,看着Mia生活的友邻。

满口脏话,用脑门磕破另一个女孩子的鼻子,Mia愤怒叛逆的性格被定格。

两次偷白马未遂,直至白马被宰杀掉,自由与死亡紧密相连。

翻钱包,偷窥,对Connor若即若离,到后来献身、报复、回归,呈现了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子面对情感漩涡,复杂而又危险的心理变化。

Mia趁母亲醉酒,无意或本能地接近母亲的男朋友,拍摄成了有美感的情感互动,对导演及观众而言,都是一种挑战。

这样的处理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Connor的关怀取代了母亲的自私冷漠;Connor的鼓励给了Mia追求梦想的信心,这一切都是正面的积极的,因前面做足了情节铺垫,到后面一切可追究的原则都被羽化了。

成长中充满阴郁的,无需负责任的人生态度滋长在这个家庭的角落里。

所以女儿可以随意地叫老妈荡妇,母亲也会一边揪着女儿,一边恶狠狠地咒骂。

Mia的妹妹Tyler与朋友在房间里看着真人节目秀扯皮,抽烟喝酒,娴熟的动作,出色的表演,一个镜头强有力地展现了“家庭教育”的全貌。

有时这不分阶级,谁都不能找借口自甘堕落,但沿袭又是复杂的现象,是循着“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物理变化,还是等待能够引起化学质变的羽翼丰满后,找到希望?

的确,糟糕的环境、条件是催生悲剧的温床,而为此负责的,除了社会,还有放任自流的灵魂。

所以在本片中,看不到导演对贫富两极导致的社会问题指手画脚的影子,却能听到更多来自精神世界的、不同声音的战斗。

说实话,Mia的舞蹈跳得并不美,这也反映了现实与梦想之间存在的不完美的“美”。

BobbyWomack 翻唱的《California dreaming》有沧桑不羁的味道,那是Mia身上的,也跟Connor有关。

Mia在厨房第一次撞见Connor时,裸着上身的迈克尔.法斯宾德一下子把我带进了《饥饿》中惨不忍睹的画面里,演技没的说,就是感觉有点瘦,那阴影怕是根深蒂固了。

Connor 这个人是全剧的亮点,像掷入平静湖水中的石子。

内敛而又丰富的性格特征极具戏剧张力,不好定义他的好与坏。

是他玩弄了Mia,还是惯有的轻佻心态演变成本能的迷恋追求?

两种意图都不甚明显,安德里亚.阿诺德似乎很了解“神秘感”孵化出爱恋的过程,也深知如何左右观众的心理变化,循序渐进地完成前奏,继而表现更加残酷的现实。

Mia从Connor身上得到的全部是有条件的施舍,为了满足欲望,获得征服的快感,Connor殷勤地周旋在母女三人中。

当然,注定不是完满的结局。

等到鸣金收兵时,“叔叔的年纪太大,不适合你。

”一句话就能把Mia从玩家的身份推入小朋友的队列,顺带着把Mia的老妈一起踢出去,然后他继续新生活。

这是中产阶级男人玩弄底层人的悲剧?

钱、资产的确是好东西,然而要谈论变质的情感,一定有真正的罪魁祸首。

Mia跑到Connor家,无意中探明真相,并掳走Connor的小女儿,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不可预见的“意外”,这正是整部剧的高潮,也是阿诺德在《红色之路》中探讨犯罪与救赎后,在此片中继续探讨的话题。

Connor的掌印留在了Mia永远的记忆里,坏人是这样的,他永远没有错。

影片没有对“不伦恋”进行刀光剑影地讨伐,但在全片结束时,绝对能感受到不寒而栗的惩罚。

生活不会恢复原状,书写过的创伤、悔恨,一辈子要装进行囊,即使去远方,也要带着。

而留下的人,也只能继续寻找着跳出鱼缸的勇气。

为Mia设置的最后一个小高潮是令人欣慰的。

Mia收到舞蹈面试的通知,拿着Connor给她的CD,走进了她曾梦想拥有的舞台。

音乐响起,梦却醒了,Mia潇洒地留下了一切,割断了与Connor及小镇有关的一切。

最后,母女三人在音乐中舞动身躯的特殊告别很新鲜,像在鱼缸中游泳的鱼,画外音是未知的美好。

她们仍然有希望,明天会更好。

或许,这依然是临时止痛的安定片,离开这个鱼缸,若找不到大海,会不会困入另一个鱼缸。

 5 ) 少女的白马,青春的河流

(Spoiler Alert! 以下内容有细微的剧情泄露,可能影响观看) 回头来看,米娅一开始便失去了朋友。

尽管无从去分析对方是弥足珍贵还是可有可无,然而失去本身已是青春成长的一阵痛。

说到这里,我们还没加入她的个人背景:单亲家庭,风骚母亲和粗野妹子,一个没有太多保障的困难户。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米娅想不成为一名太妹还真是难。

她的性格在前面五分钟就基本确立了,惯使粗口,冲动易怒,直接暴力,无所事事。

这样一名女孩看似建立了强大的防御机制,可以将外界对她的刺激伤害逐一反击,然而这也注定她是落单不合群的命运。

米娅回到家,镜头扫过家里的装修摆设,普通之余更见凌乱。

边上人掉头一问,这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低保户也好不到哪去啊,我连忙点头道是,天下落难人都是一家。

米娅在家里也好不到哪去,三个人就像是扎堆的刺猬,同住在一个窝里,挨得太近得要保护自己又不得不刺伤对方。

那些被认为是下流不堪的粗口词汇被这一家人用得生动无比,完全不用虑及母女或姐妹的对象差异。

在路上的时候,米娅看到一匹被铁链拴着的白马。

老迈的白马毛色不怎么好,看上去没有太多的活力生气,然而栅栏外的米娅结结实实被打动了,她想放它走。

为什么,不为什么。

有人说这白马未免太虚了点吧,其实更虚的是鱼缸,从头到尾只见鱼不见缸,那鱼还被活生生的穿肚破肠。

提到白马总要想起之前谢晋作品展,一到表现男女主人公坠入爱河或者时光美好之类,白马骏马就会适时出现,飞奔驰骋。

那么,《鱼缸》里的白马是不是起到这一功能,被囚禁与奴役的青春正在老去,最后难逃一死?

当然,问题可能没那么复杂,白马的出现存在只为带出米娅一朋友,就那修车的傻小伙。

如果她要恋上一个人,势必有个人得充当下垫底,让她在爱情失败时还有退步的余地。

因为以这少女的性情描述和爱情遭遇,她成功的可能性等于零。

而从剧作角度上考虑,假设只有风度男(《无耻混蛋》:最后一个混蛋是迈克尔·法斯宾德)一异性角色,整部电影就会出现天然的结构失衡。

因此在与风度男交往的过程中,白马只能暂时退避。

米娅和风度男之间忽冷忽热,其实那跟见不得光没大关系,相反在一份短命的青春期爱情里,此番情况实属常见。

为了体现少女的感觉变化,《鱼缸》几次用到了听得见的呼吸喘息声,两个人肢体亲近,联系紧密。

另有当面跳舞,展现自我的一面,这些都是两个人往前一步走的象征。

有趣在于米娅自学街舞,可水平真不怎么样,然而风度男说她很棒一定会成功之类,事实证明这亦是谎言。

之前的配合捕鱼和脚上伤口都有弦外之音,如果从具体意象上入手,这鱼、脚和水都包含了私密的情感信息。

她会在黑暗中寻找对方的身影、声音和味道,又会飞跑出去、不达目的不罢休地追赶,这些都是青春热恋的外在特征。

当米娅发现了风度男的秘密,她又一次来到了青春的河流边上。

还是言语发泄和恼羞成怒,然而这次没人来教她怎么做,相反她要及时出手去搭救别人。

然而正如流水的不可逆,米娅还要提防被卷走。

黑夜里的追逐后,她再一次气喘吁吁,惊醒梦碎。

通往成人的道路上,米娅发现了真实想法与周围世界的巨大落差,有人说这是阶级不对等的必然。

她所习惯的装扮,她所喜欢的街舞,她所狂恋的男人,事实上都那么不切实际,她的勇敢和骄傲不堪一击,一败涂地,就像哭花了的眼妆。

安德里亚·阿诺德活用了手持跟拍的技术手法,米娅有着风一样的步伐和不服输的性子。

一连串的压抑和痛苦过后,导演在结尾留下了属于女性人物的光辉闪亮。

你可以认为这是积极向善,或许这也是迫不得已的跳出去,跳出那个看不见的鱼缸人生。

【北京青年报】  ■入评理由:2009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英国90后单亲少女的“跳出去”。

  ■片名:《鱼缸》  ■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  ■上映日期:2009年9月11日(英国)  ■读家:木卫二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写实风格的《成长教育》,生活化的人物气息,底层边缘的成长残酷。

 6 ) 残酷的青春,也是粉红粉蓝

刚开始的时候,这是部多么冰冷的电影。

MIA穿着灰色的外衣,黑色的T恤。

整个人再怎么桀骜不驯,依然显得湿淋淋,有着像是被大雨浇透后的狼狈。

当她轻抚那匹瘦削的白马,镜头里是MIA温柔的指尖和怜悯的眼神,她要凿开它的枷锁,让它自由。

不论它是不是老得不能再跑。

这应该是MIA内心对自我的体认,她是个在桎梏中生存的生命,她渴望生命的自在。

贫穷,边缘,父亲缺席,母亲不成熟,没有朋友。

一家里三个"BITCH”,妈妈首当其冲,中间是她,后来是她嚣张的妹妹,在CONNER带她们出游之前,这一家仇雠之气,烟酒弥漫,互相发泄着不爽。

MIA以为遇到了爱情,那个温暖柔情的CONNER,对她说:我必须走,你知道我喜欢你,但是你只有15岁。

她说:爱一个人,有什么可怕的?

完全就是一个纯真烂漫的少女。

当她发现CONNER从头到尾都是个骗子,她似乎更为嫉妒CONNER的女儿而不是她的妻子,那场两个女孩追逐的戏,极尽好看,当keira用土块扔她,MIA立刻扔了回去,吼道:你以为只有你会啊!

keira有幸福的家庭,像骄矜的公主,同样都是人,为什么一个家境殷实,父母宠爱;一个贫困潦倒,被母亲弃如敝屣?!

还要被她的父亲欺骗,为什么?

为什么?

你以为只有你有脾气?

你以为只有你娇贵如公主?!

当MIA将keira摔进河里,又将她救上岸,小女孩无助地抱着MIA,而MIA只是温柔而担忧地紧紧搂着她。

她们和解了,更是MIA对自己和解了。

第二天,当她来到理想的舞台展示自己钟爱的舞蹈,才发现人家需要的不是舞者而是舞娘。

MIA只是平静地离开了。

接受了爱与理想带给她的极尽残酷。

MIA最大的失败,是她那本身就失败的母亲,只渴望一个白马王子来拯救自己,以至于丧失了一个母亲基本的品质,淫乱,不负责任,除了片刻的温柔,很难看到她对女儿的爱,或者说只有恨,当CONNER走了,她躺在床上抽泣,对MIA说,你知道吗?

我没有打算把你生下来,我连堕胎医生都约好了。

当这个失败的母亲,还年轻的时候,是否像今时今日的MIA一样?

只是她在年轻的时候就走向这条折腾没有尽头的道路。

她不是在CONNER走后才毁的,她的人生已经毁了很久了。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她遭遇过多少次被抛弃,遭遇过多少次理想的破碎,我们不得而知。

当MIA发现CONNER撒谎时,明白一个破烂的人生所能破烂的程度,在为自己不平的时候,她一定也渐渐同情了母亲。

当MIA要走的时候,母亲在听她的CD,憔悴崩溃的脸,扭动着的身躯,她不是不爱女儿的,只是生活将她的心撕碎了,“快滚吧!

”——但那一刻她不是几乎要哭了嘛。

MIA没有冰冷地离开,却走到了她的面前,和她一起跳动起来。

也许经过CONNER,经过舞蹈面试,她才明白,一个人所能经历的险恶和困难,竟然可以比最糟还要糟。

眼前的母亲,只是一个没有成功的她。

而她那鬼人精的妹妹,在MIA离开的时候终于哭了,却也只是一瞬,不会说我爱你,但却可以说我恨你。

就像CONNER说,你们一家都很爱喝酒。

酒就像这一家的食物,而“恨”就是她们的爱。

妹妹会不会变成MIA,变成母亲?

变成一个恶性循环的悲剧人生?

我们只能希望。

在那片冰冷的住宅区,人们充斥着无聊不满和抑郁。

却总能有人走出去。

就像MIA那不堪的家,还有粉红粉蓝的抱枕。

当她和妹妹抱着那一片粉,谁说不是一派甜美景象!?

就像海报上迷茫的MIA,为她做底的依然是永远青春美妙的粉红与粉蓝。

无论青春有多残酷,它也是青春,无论它是多么不堪,每个少女,每个少年,都能拥有这样的甜美,无论你是keira还是MIA,都可以配上这样粉嫩的颜色。

当车厂里的男孩跟MIA说:那匹马16岁了,已经活够了。

15岁的MIA终于痛哭起来,但是但是泪水再浑浊,活着再辛苦,活着永远不能够!

 7 ) 【插曲】电影周边

"Me & U"Composed by Ryan LesliePerformed by Cassie Ventura (as Cassie)"Life's A Bitch"Performed by Nas"Your House"Performed by Steel PulseWritten by Alphonso Martin"Juice (Know The Ledge)"Performed by Eric B. & Rakim"Down 4 U"Performed by Ja Rule"Baby Girl"Performed by WileyWritten by R Cowie"Show Me Love (Stonebridge Club Mix)"Performed by Robin SWritten by Allen George / Fred McFarlane"Broadway Jungle"Performed by Toots & The MaytalsWritten by Toots Hibbert (as Frederic "Toots" Hibbert)"Cool Down The Pace"Performed by Gregory IsaacsWritten by Gregory Isaacs / Sylvester Weise"Get Up Offa That Thing"Performed by James BrownWritten by Deanna Brown / Deidra Jenkins / Yamma Brown"California Dreamin'"Performed by Bobby WomackWritten by Michelle Gilliam / John Phillips"Don't Sweat The Technique"Performed by Eric B. & Rakim"Jah Rule"Performed by Rhythm & Sound with Paul St. Hilaire"Just to get a rep"Performed by Gang StarrWritten by Keith Elam / Chris Martin"In The Fading Light"Performed by New DeviceWritten by Philip Kinman / Robert Wybrow / Daniel Leigh"Ride It"Performed by Jay SeanWritten by Jay Sean / Alan Sampson"Original Nuttah"Performed by UK Apachi & Shy FXWritten by Andre Williams / Abdul Wahab Lafta / Johnson Ettienne / Winston Riley"Bleeding Love"Written by Jesse McCartney / Ryan Tedder小女孩最后录像哼唱的歌曲

 8 ) 为什么,一部成长片可以让人这么难过

舔屏向,有剧透。

我觉得,法鲨主演过的电影又可以称为“让你难过的要死又哭不出来系列”。

其实我一开始主要是奔着戛纳评审团大奖和下面这张图片去的↓↓↓<图片4>后来发现,这部电影主要情节就是一个叛逆少女爱上母亲男友后发现男人有家室一气之下差点杀掉男人女儿后来良心发现同时心碎一地最后和同龄少年一起踏上新旅程的故事。

一句话就剧透完了。

那么,擅长女性视角导演是怎么表现这个女孩逐渐爱上法叔,同时又在一个瞬间把女孩对男人彻底失望以至于在他家地上便溺的高潮推出得这么自然的呢?

主要就是靠细节了。

而且,这部电影完全就是本色出演,代入感很强。

且不说戏外都爱上了法鲨,在戛纳颁奖的时候都没来去生孩子了(不是法鲨的!

)的女主,导演本来是想请没有表演经验的、她家附近公园清洁工来出演这个角色,之前也没有看过法鲨的任何电影,但她就是凭着“女性特有的敏感嗅觉”认定了法鲨。

所以,那谁后来就在饰演渣男的路上一去不复返了......还有啊,这部电影摄影极佳,光线什么的没的说。

配音也是,以少女的喘息声开始,在被男人甩了一巴掌后喘息声达到顶峰,那种时值夏季的年轻的躁热不安的感觉,就全出来了。

放图吧。

嚯!

这胸口!

<图片6>嚯!

这手!

<图片7>嚯!

这一背!

还有最上面贴出过的欧洲第一腰。

哪个女孩会不心动?

特别是一个从小就不知道自己父亲是谁、最好的朋友分道扬镳,和母亲姐妹厮打相骂的女孩。

有一个性感的、赏识她的成熟男人出现在她的生命里。

特别喜欢这个镜头,男人刚刚喷过古龙水让女孩闻,暧昧把握得刚刚好,让人以为两人要接吻。

故事到这里,都很微妙,正如女孩所说的:“爱上对方就是一种感觉,和年龄无关对吗?

”之后法鲨就开始渣了。

他作为女孩母亲的男友,睡了女孩。

你说睡就睡吧,要命,他还问和女孩男友比自己的大不大,我的妈,我们都知道你都可以打高尔夫了好吗。

<图片9>之后一把推开女孩和她的家庭,以“我那晚喝醉了”“叔叔年龄太大不适合你”开脱玩失踪。

但女孩直接找到了男人的家,发现他早已成家立业,曾说是自己前任名字的纹身也被女孩发现是他的女儿。

女孩气极,在男人家地上便溺,用最原始的方法羞辱他,同时恶上心头拐跑了男人的女儿,争吵一番后将无辜的孩子推入水中。

那一瞬间我在心里祈祷着,导演你不要这么残忍啊。

还好女孩良心发现,或者说是不敢,尽管嘴上说着“你和你父亲一样坏”,还是救了孩子。

和男人女儿的这一抱,非常自然,也算是女孩的一种赎罪方式吧。

回家路上,她被男人狠狠地甩了一耳光。

背景乐里,只剩下女孩在黑暗里无助的喘息声,越来越大。

要是没有这一耳光,作为自带滤镜的法鲨脑残粉,还是可以原谅之前角色一切所作所为的,女孩已经打算就此别过了。

只不过这一巴掌,让她死心得更彻底。

同时还很喜欢的一些细节:

这条捉上来被男人残忍戳死、本来说要烤着吃最后被狗啃了的鱼。

<图片12>女孩的手和白马微颤的肌肉。

白马死于16岁,女孩成长为女人也是16岁。

女性对动物的同理心表现的淋漓尽致。

<图片13>从小就脏话连篇、却在最后离别追着车子跑大喊“贱人,记得给我发短信”的小妹。

最后那支舞,女孩是和曾经痛恨的母亲妹妹一块跳的。

舞姿不美,却很真实自然。

三人就像鱼缸中的鱼,以为自己找到了理想的跳舞的工作却发现是脱衣舞俱乐部,以为遇到了欣赏自己的真爱却是玩弄女性的渣男,以为幸福就在眼前,谁知还是隔了一层玻璃。

希望女孩跳出鱼缸后,等待她的是一片大海,而不是又跳入另一个鱼缸,甚至被人捉住无助地死去。

 9 ) 另一种成长教育

观赏鱼只能生活在鱼缸里,尽管生来美丽斑斓,身处之处却处处都有界限。

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但无法触及一丝陌生的空气。

而人类世界呢。

世界本身看起来就像一个巨大的“鱼缸”,无数的人在其中游动,看似好像在同一个硕大的“鱼缸”中,其实各自有各自的“鱼缸”,“鱼缸”是身而为人的局限,身处在夹缝中处处局促,因为得不到自由。

于是心也变得日渐麻木起来。

《鱼缸》里出现的人物并不多,围绕着女孩米娅的成长片段,剧情开始逐渐展现出来。

影片一开头,争吵、暴走、脏话等就显现出来。

青春在米娅身上看起来不那么友好,它总是和烟熏妆、伤口、愤怒、神经质的母亲还有任性刻薄的妹妹联系在一起。

只有在跳舞的时候,会有短暂的明亮和雀跃。

电影里,米娅的家庭也和米娅这个人一样,无时无刻不处在愤怒和暴躁中。

她们彼此之间习惯了针锋相对。

互相辱骂和攻击对方,似乎这就是在那个看起来贫穷并一无是处的家中获得快乐的唯一方法。

不难看出,这也是个残缺的家庭,没人知道缺席的男性角色——米娅的父亲在哪里,他又是否在年轻的时候就抛弃了她们。

影片里,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在狭小的鱼缸中相依为命,也互相看谁都不顺眼,她们不懂得如何尊重对方,更别提如何表达和释放爱意。

就像米娅的母亲常做的一样,酒精是她们逃避现实获得暂时的满足的良好办法。

却也想不到更好的方法。

鱼缸虽小,孤独却无处可逃。

Conor的造访,如同鱼缸外一抹新鲜空气来到了这个家。

他其实并不年轻了,却也并不影响他的温柔体贴以及成熟男人特有的魅力,还有不同于米娅她们家的生活情调,像一束温和的光线照进了她们的生活。

对三个人合乎时宜的处处讨好、带她们去野外玩、捉鱼来吃、喝酒聊天、送给米娅跳舞用的摄像机,夸赞她跳舞跳得好。

不管是否狭带目的到来,总之,这个男人的出现,让这个家中的女性原先觉得无足轻重的存在变得跟之前不一样了。

这个男人给予的东西使存在显得贵重起来。

不必探究情感深处到底是什么。

也许是依赖,也许是陪伴。

米娅对Conor的依恋还是产生了。

影片里的几处细节刻画里,因为长久以来家中男性角色的缺席,对男性的陌生与好奇,似乎连Conor肌肉的线条都能引起米娅关于性的联想,重要的是,这个男人看起来可以信任。

说是喝醉酒也好,蓄谋已久也好,黑暗中与成长相关的仪式终于还是完成了。

本以为是两颗心之间的靠近,相互之间戒备的瓦解。

可是,没有什么承诺,从来都没有。

黑暗中肉体的欢愉与片刻之间的温存是刹那间的电光石火,等酒精的效力减退,清醒之后的落荒而逃才是司空见惯的场景。

所以他才在欲望满足过后对米娅说道,我喝多了,我们做了不该做的事,这是我们两之间的秘密。

合情合理,不留余地。

米娅尚未清醒过来,男人已经在脑子里计划退路。

害怕的不只是少女无辜的身体,还有某种禁忌之恋和少女苏醒过来的爱意。

毕竟,米娅只有十五岁。

和米娅去向不明的父亲一样,在米娅的家中,教育也呈现出缺席的状态。

有时候,精神上的危机比物质上更为严重。

影片里米娅的身上有一种原始的叛逆与冲动,还有道德感的缺乏。

她未必是有意去引诱母亲的男友,就像那匹无意中发现的白马一样,只是对于米娅,它和Conor都同样温暖,所以米娅才会跟随着本能一步步靠近,想要解救那匹白马,使它得到自由。

想要得到Conor,即使付出身体的代价。

Conor这个角色在《鱼缸》中的设定耐人寻味。

他就像一个符号,少女在男人身上寻找到温暖并产生爱意,之后便是毫无防备的抛弃与离开,甚至连正式的告别都不会有。

其实仔细想想,是不是在每个少女的生命中都存在过这样一个男性,他是谁并不重要,只是出现过这样一个人。

因为他而产生爱意,尽管在这爱中总是伴随着疼痛,并且结局也从不由自己掌控。

也许有过快乐和温暖,然后伤害,离开,告别,泪水,欺骗。

似乎这才是记忆的主要构成部分。

也许爱过就长大了,只是眼泪还未擦干。

情感的爆发集中在电影的后半部分,本来是无心的走近,而Conor有家庭的事实却不由自主地浮出水面,这个男人,自始至终都没有想过要负责,每一个讨好的动作都带有心怀不轨的目的。

这对于米娅是毫无防备的打击,想要做个坏人狠狠报复这一切,却又坏的不够彻底。

最终救出了小女孩。

当下的愤怒消退后,内心深处的欺骗与失望也无处化解。

死去的白马是最后一颗稻草,眼前的这一切终于分崩离析。

再也没有停留在此的理由。

《鱼缸》的好,在于它没有过度渲染情感。

就连引诱少女的大叔看起来也没那么坏,它只是那样发生了。

被遗弃后的失望、欺骗后的清醒、受到伤害的感情、还有原始家庭的困境、无处不在的孤独像一个狭小逼仄的鱼缸一样围困着米娅。

哭过一次,烟熏妆哭花了,让自己彻底狼狈一次,然后就长大了。

或许温暖是曾经有过的,Conor对于米娅的喜欢也是存在过的,只是它就像天空中突然涌起的密云,敌不过现实强大的力量,一会就消散了。

无论是跳舞这件事还是Conor,它们都是米娅灰暗的生活中曾经出现过的希望,当希望消失的那一刹那,心里也有什么在分崩离析。

然后天亮了,酒醒了,就要清醒地走下去,带着还未愈合的伤口。

尽管已经努力地在克制,《鱼缸》中成长教育还是从另一个侧面不动声色地反映出它的残酷性。

相比较性上初步懵懂的尝试,米娅受到的伤害显然不止于此。

原生家庭的残缺和冰冷、Conor逃跑之后母亲对她说的那句“我有没有跟你说过原来我想把你打掉的,那时我连医生都约好了”、黑暗中那个无处躲闪的耳光,身受的委屈无处倾诉终于筋疲力尽、最终因为年老生病被宰杀掉的美丽的白马、舞蹈面试上想着要怎么跳舞而他们只想看到衣着暴露的性感女孩来赚足客人们的眼球。

那个女孩无论是谁都可以。

也是成年世界里躲不过的阴影。

走的时候关系一直紧张的妹妹拥抱了她,这也算是《鱼缸》中展现出的少有的温情。

想要释怀这一切笑容里还带着疲惫和牵强。

这场特殊的“成长教育”本身就脱离了青春的青涩和稚嫩,打上了另一层阴影。

却还是不由分说经历了这些,酸甜苦辣都一一尝下去,暗中回味。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成长过程中,每一场蜕变总是伴随着疼痛和无法被估量的伤害。

想要拔出心上的那根刺就可能要付出血肉模糊的代价。

带着破碎的心出逃,不论去到哪里都好,只要离开眼前这一切。

米娅的选择未必是最好的,重要的是离开的勇气。

跳出“鱼缸”,跳出疼痛与执念、探访未知世界的勇气。

尽管抵达之处也可能会是更大的“鱼缸”。

但是一定有什么,跟之前不一样了。

 10 ) 从视听语言、叙事风格和主题来浅析安德里亚阿诺德的影片

安德里亚阿诺德是当今英国炙手可热的一线导演。

她的短片《黄蜂》曾获得2005年奥斯卡最佳剧情短篇奖,2006年的处女作《红色之路》和2009年上映的《鱼缸》均获得了同年戛纳颁发的评委会特别奖。

在《呼啸山庄》之前,她总是凭借极度个人化的电影语法围绕着得不到爱和受到创伤的女性,细腻生动的塑造出这一类英国社会边缘人物群像以及发生在她们身上富有戏剧张力的故事。

本文将以安德里亚阿诺德电影创作的时间线分析其影片的独特的电影语法、叙事方法和主题。

独到而不可复制的电影语法安德里亚阿诺德之所以能创作出属于她独一无二的电影语法,根源在于她的影片主题和影片主角大多具有其高度自传的色彩。

所以她能探索、匹配出符合其影片角色状态的影像方式。

其实,在阿诺德的处女作《牛奶》中,阿诺德电影语法的个人痕迹还不明显,更符合一部中规中矩的按照工业标准的电影短片的常规影像语言。

大量的固定镜头、中特写镜头配上少数的轻微摇镜头、空镜头和推镜头几乎构成了整部影片。

影片前半段中给出女主乳头流出乳汁的特写,呼应结尾女主借助跟少年的性爱和哺乳来释放失去孩子的伤痛。

在阿诺德往后的影片中,几乎所有影片的第一个镜头便是展示第一主角,然后让观众带入第一主角的视角跟随故事的节奏。

唯独《牛奶》的第一个镜头是一个煎鸡蛋的特写兼空镜头。

到了短片《狗》之后,影片充斥广角镜头,并且此时的固定镜头被手持晃动的影像取代,而影片中人物的真实生活质感也被捕捉得更生动。

并且从《狗》中,可以看到一些《鱼缸》里也用到的相似镜头。

如女主会见男朋友过马路时,中景-女主主观视角-大远景女主过马路-跟男友一起走路这一组镜头与《鱼缸》里米亚在街上碰见男二时的视听方式如出一辙。

唯一不同的是,由于《狗》在这一组镜头中男主与女主当时是情侣关系,因此女主会到男主之后,相机从演员正面进行拍摄造成主观镜头;《鱼缸》里的相似组镜头中,女主会到男二号后,一个偏女主主观视角的客观镜头从侧背面进行拍摄,是因为此时的女主对于男二而言是一位陌生的熟人,因此这一处镜头营造出对于男二避开女主的心理而女主依旧主动追击的状态。

在《狗》的这一处镜头中摄影机也开始跟随着角色的步伐移动起来——晃动长镜头跟拍的风格初成形。

女主跟随男主到朋友家中后,演员的表演相较《牛奶》中的表演没有那么克制,更收放自如、更自然流露。

因此,有人评价阿诺德的影像风格具有纪录片色彩,正来源于此。

但在《狗》当中,导演对于主角情绪的捕捉还没有达到后期那般的细腻。

到了导演第三部短片《黄蜂》,影像语言延承了《狗》所形成的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一些如女主角视角下男主嘴唇这种具有性暗示色彩的特写,使人物的欲望被强化,以更加细腻的方式刻画出来。

由于《黄蜂》塑造了一个被丈夫抛弃同时某种程度上依旧具有少女心、带着一群孩子的女妇人角色,因此导演的另一个电影语言也在此成形——通过展现孩子房间内饰物的特写镜头来反衬亲情支离破碎的暴力家庭成长环境下孩子内心的童真和美好。

《红色之路》是安德里亚阿诺德的第一部长片电影,这一部影片的角色相对而言具有一个特殊性——女主是中产阶层。

但与之前影片主角存在一个共性:女主惨遭孩子的失去或男友丈夫的抛弃之类这种丧失亲人的经历。

《红色之路》的表现性在视听上也增强,如低沉阴郁的影调,有德国表现主义摄影风格的倾向,大量采用伦勃朗布光法,全片的氛围都跟随着女主的情绪陷在对过往悲痛无法自拔的状态中。

除此之外,长镜头跟拍人物在此片中与变焦开始产生融汇。

也是从此片开始,阿诺德标志性的电影语法开始成熟:当人物在走路的时候,阿诺德往往使用长镜头变焦跟拍人物来取代蒙太奇分切,使人物走路的动作行为具有连贯性;当人物静止在某一处地点与其他角色互动时,镜头则会采取蒙太奇分切的正反打来表现。

《红色之路》的视听有一个阿诺德其它影片所不具有的特点,而造成这个特点的原因也是因为女主角的性格设定所致。

《红色之路》中在女主和自己公公对话的镜头中,有王家卫式的构图和站位,人物与人物之间眼神并不对视,而是给人以角色望向定位模糊的某处并沉浸在自己过往回忆的观感。

使人物间疏离的关系被呈现出来。

由此也可见,阿诺德对于人物的把握极其细致讲究。

《鱼缸》融汇了之前所有影片的主要技法。

如米亚和女主母亲男友发生关系的那场戏,男主被安排喝酒,这与导演处女作的《牛奶》中女主最后和男孩发生关系前男孩喝酒的手法一致。

但在《鱼缸》中,这场戏的技法更丰富。

为了铺垫人物之间的情绪,导演不仅安排男主喝酒,还安排女主跳舞,制造一幅喝酒助兴的图景。

导演安排这场戏在晚上发生,在屋子的窗外打了一个主光,借着逆光拍女主跳舞,营造出迷离浪漫的氛围。

使得两者发生关系在情感上显得更顺理成章。

由于《鱼缸》女主不似《红色之路》女主那般阴郁,而是性格豪迈、霸气、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因此这部戏的白天戏份增多,导致画面质感整体而言回到了《黄蜂》的质感,比如布光不像《红色之路》中那般刻意精致、影调低沉,而是兼用自然光和人工布光来表现。

在保持导演风格成熟后标志性的影像语法的同时,《鱼缸》在某些场戏中对于好莱坞商业片的经典构图手法,运用得更加自如。

比如在表现女主和男主之间萌生情愫时,导演使用了人物脸部轮廓线相交构图法,传递出性暗示的观感。

这个手法曾在经典黑色电影导演约翰休斯顿《盖世枭雄》(1948)出现过。

以及当米亚一家人和男主抓了鱼之后,米亚上厕所之时,导演透过厕所里如同马赛克的半透明玻璃窗来拍在外面打电话的男主。

借助现场的窗户作为表现元素,营造出此时男主在米亚眼里显得很神秘的气息。

《鱼缸》的美术也更加精致,如为了塑造女主母亲为母之后仍明显具有公主心的心理特点,对于母亲房间的布置上,采用了粉、紫色,并放置许多化妆品,尤其是梳妆台前面的蝴蝶模型,寓指这个带养育着几个孩子的母亲十分向往爱情。

之后的《美国甜心》,是导演风格的一再延续。

最显著的不同在于,导演使用了很明显的滤镜效果,使《美国甜心》画面的色调具有一种别样的浪漫气息。

并且打造成了一部公路片。

在《呼啸山庄》中,由于该片是一部名著改编的商业片,因此导演虽然继续使用了她丰富的个性化影像方式,但整部影片的画面精致度非常高,比如布光明显按照行业工业标准的精致度去打造的。

经典叙事方法的运用阿诺德影片容易出现得不到爱的人、单亲母亲与不得不寻求独立的女儿、复仇、救赎等元素。

在情节设置上,经常使用经典情节的模式,人物以及人物关系的设置上也颇具有情节剧特征。

因此在叙事层面,阿诺德的电影趋于主流。

影片人物的家庭环境往往设置得支离破碎,因此这些人物都渴望寻找爱来弥补自身家庭爱的缺失。

《鱼缸》和《美国甜心》的女主角甚至也渴望靠自己的能力独立谋生。

无论是处女作《牛奶》,还是《鱼缸》、《美国甜心》、《呼啸山庄》,人物之间都设置了一套经典的三角或四角恋关系,戏剧性也从中产生。

前面分析到导演很擅长捕捉人物的内心情绪,从而表现出人物的欲望。

这些人物的内心欲望驱使着他们有着强烈的外部动作。

比如《鱼缸》中女主痛失好友之后,加之多年父爱的残缺、母亲奇特管教方式所积累的情绪,她看到一匹被锁住马便触景生情,把自己对自由、成长、独立的渴望,通过砸马链的方式发泄出来。

在这种多角恋的模式基础上,故事往往先展示角色的原生环境,也是引起戏剧中的起因。

承接起因之后,让第一主角产生情愫的人物便会出现,并随着剧情的发展,两人之间的感情也不断往上推进。

但是往往,第一主角会在这段感情中受伤。

《鱼缸》里女主和男主发生关系后,男主消失,接着女主发现男主已有妻女,是个名副其实的渣男。

在《美国甜心》中,女主爱上的男主,男主同时和女二号有奸情。

在《呼啸山庄》中,男主所爱的女主嫁为他妇,恋爱受到强烈的阻力。

于是,这些主角在其后开始他们的复仇行为。

比如《鱼缸》里的女主差点淹死男主的女儿。

实际上,《鱼缸》具有典型的三幕式结构,如果像戈达尔那样给影片每个部分加一个标题,则大致为“米亚的爱情”、“米亚的复仇”和“米亚的自我成长”。

如同《鱼缸》结尾的救赎部分,在阿诺德影片的最后段落,这些主角总是幡然醒悟,找到了生活的另一个出口,得到救赎,仿佛黎明前黑暗的最后时刻迎来曙光。

《红色之路》也是如此,尤其最后一个镜头,俯拍街道的大全景,仿佛一条原谅之路。

就这一点而言,导演的叙事方式也是符合好莱坞主流套路的,好莱坞商业主流电影往往为了迎合观众,而在戏剧推到最高潮之后,采取较为温馨治愈的方式收尾,如合家欢的结局。

隐喻中表达主题前面提到的《鱼缸》中的被拴住的马实际上也是《鱼缸》里的一个核心象征物。

导演非常擅长在影片中设置一个贯穿始终的象征物来对每部影片的主题进行隐喻。

马在《鱼缸》里象征自由,砸马链最初既是女主发泄情绪的出口,也是遇见男二的引口。

马最终的死亡,预示着米亚在与男主感情中以某种结束(死亡)带来一个新的开始(成长)。

又比如《牛奶》这个电影的标题本身就是整部影片的核心象征物。

牛奶在影片里并不是喝的牛乳,实际上是指女主乳房流下来的乳水,而这乳水总是不断的提醒女主的丧子之痛。

所以,牛奶指代的是丧子之后作为一名女性的无助和脆弱,无论从生理层面还是精神层面。

用一个贯穿影片的象征物作为线索,用以表达的主题往往是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成长和通过展现英国某一类边缘人物群像来反映现实。

阿诺德非常忠实于自己,她的作品具有高度自传色彩。

阿诺德出生于英国Kent,出生时阿诺德的母亲仅16岁,其后母亲作为单亲家长抚养包括阿诺德内的四个孩子。

阿诺德在十岁左右就开始关注人类历史的黑奴问题,在少年时期就喜欢背诵安妮·弗兰克的日记。

高中毕业后的她在电视台的节目中做舞蹈演员,后来她离开达特福德到伦敦,在一个儿童节目秀里做主持人和电视演员干了差不多十年,之后获得了人们不少的关注。

之后萌生当导演的想法,于是就远赴美国电影学院洛杉矶分校学习电影和写作,并开始了自己的导演生涯。

阿诺德的原生经历在英国并非特例,而是具有代表性的折射出英国的一种现象。

英国曾在某些年份是西欧青少年怀孕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每1000名15岁到19岁的少女中,就有31人怀孕。

因此阿诺德总是在影片中塑造出一个成长在支离破碎原生家庭环境下的人物。

《红色之路》的女主相对特殊一点,她的惨痛经历并非丈夫的背叛,而是一次交通肇事造成了其丈夫和女儿的意外死亡,那次意外彻底摧毁了女主美满的生活。

从此女主活在一个凝视(监视员)他人的状态中。

而在《鱼缸》中,透明的玻璃鱼缸可取意为来自社会上无数只眼监视下的生活圈,在这里,无数的双眼有着父权体系目光的意味。

在《鱼缸》中,从视听语言、演员表演都可见母亲把自己女儿视为情敌。

没有享受过父爱的米亚与自己母亲的恋人坠入爱河某种程度上米亚成为了男主的情人、母亲真正的情敌。

当她看清男主真面目之后,女主试图通过伤害男主女儿来进行报复。

但是最终女主走出了狭隘的复仇,救起女孩的那一刹那也标志着她自身的成长。

当她遭遇了男主的耳光,并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发现俱乐部招聘竟然是脱衣舞娘之后,事业和爱情的双重打击让她彻底醒悟,这一切都是男权社会的嘲弄。

凝视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早期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有提及,之后经过拉康、阿尔杜塞、福科等人的研究下,其内涵不断被丰富、延展。

后来理论家开始从性别角度来研究凝视的理论。

其中学界普遍认可的一个观点是女性是男性凝视下被观赏的物体,女性是服从父权体系的。

显然,这种凝视是男性自己主观意识下的凝视,因此物理属性特殊的鱼缸非常生动隐射出通过折射产生的扭曲、变形的物像的意义。

一开始米亚深陷其中,当她看清了现实后,她实现了自我救赎。

导演借此表达被凝视的女性需要通过成长来对抗父权社会,摆脱从属地位。

最终,米亚和一个依旧青涩、年龄相当的男生一起探索人生道路,迎来了一个正常的爱情之路,是一次破茧成蝶的蜕变。

阿诺德运用自己细腻的女性视角对女性极其关怀。

即使,《呼啸山庄》的男主是男性,但这位男性与主流父权社会中的其他男性格格不入,不具有一般父权社会中男性的普遍特征,属于男权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的代表。

并且为了把男主的弱势特征强化,导演把男主的种族设置为黑人。

从惨遭抛弃、得不到爱、复仇等情节来看,《呼啸山庄》的男主无论在现实遭遇还是在心路历程上都与阿诺德其它影片的女主如出一辙。

阿诺德的电影现实意义极高,有助于观众了解、走进这些边缘人物,感受他们在现实生活里的呼吸声并给予关注。

或多或少,这些影片对现实具有一定的警醒作用,如对孩子的责任感和孩子成长中原生家庭的创造等等。

在真实的刻画和细腻的塑造下,让观众切身体会到某一类民生的艰辛,留给观众和社会无尽的思考。

《鱼缸》短评

马在16岁时死亡。米亚在步入16岁前选择离开现在的生活环境。死亡预示着新生,换环境亦是。

4分钟前
  • 默|Samuel
  • 还行

每个少女成长之前都是被渣玩过的,但拒不成长的永远都会被渣玩……

5分钟前
  • D K U N
  • 推荐

有些镜头还可以,姑娘跳舞太难看,一边看一遍吐槽一边跟着姑娘学有些精辟的动作 = =。差点笑岔气啊!!!2B啊·······女猪脚只演了这一部电影么,正确的选择。

9分钟前
  • nana
  • 较差

结果还是不伦恋啊 虽说看不懂的太多了 但是那只马应该就是女主的象征吧 它死掉了 过去的女主也死了

14分钟前
  • 🤡
  • 还行

Everyone has a fucked-up teenage life . Deal with it. 现在再看这种论调的青春片真心毫无感觉了啊。虽然导演始终抽离冷漠的视角还是爱的。女主这舞跳得也太糟糕了吧。虽然法叔的角色是个混蛋 ,but he is so damn smoking-hot !!!

18分钟前
  • joxxc
  • 还行

“她已经十六岁,是时候了。”对于马和女孩,同样的年龄,不同的时间。

20分钟前
  • 狐狸牌葡萄
  • 较差

少年人的精力总是凝止在一个重心,其它一切都可以妄然不顾。成人以后罕有的奋不顾身,所以出名要趁早嘛……镜头蛮有真实感,又响起了MCR那首TEENAGE. 前半段更好看。少女终归是少女。用鱼缸形容青春期真的很贴切,当然只是某些人的青春。是值得的。

24分钟前
  • 白驹在空谷
  • 推荐

可能因为真的是不懂小女生的心思吧很多所谓自然只觉得做作,老法是好演技,沙发那场戏不怪小女生演的时候差点爱上他,但少女的舞跳得真的也太丑了= =真的丑

25分钟前
  • Dive@
  • 还行

成人礼永远是个沉重的话题,多少人披荆斩棘鲜血淋淋才能成熟起来。摄影大赞,不仅显现在考究的构图和影调,更在于它让观者能从女孩的视角感受她身上发生的一切,毫不做作。

30分钟前
  • 未来有限事务所
  • 推荐

2028fuck fuck bitch bitch T榜上这玩意儿真丢人

33分钟前
  • 临泊
  • 较差

鱼缸的意象之于青春,似乎是放之四海皆准。很普通的成长电影,却还是放置了惊喜。放弃喧闹和尖锐的矛盾,对准少女时对时错举动,你能理解她,因为你也想这么干过。节奏把握的非常有气质,情绪绷得很好。敢于把所有的高潮都放在最后,也算是一种与青春的气质相符的勇气。另外,法斯宾德真的没有认出来。

34分钟前
  • 萨罗迈拉
  • 推荐

为法叔而看,不是我的菜,也许我根本不懂也欣赏不来吧。美好的叔,虚伪的叔,是我我也会沦陷。

39分钟前
  • 金 魚 花 火
  • 较差

比起education精致的说教,我更喜欢鱼缸散发的indie气息,当然一部分原因归结于Michael Fassbender优美的臀线- -|||| 虽然更爱他在无耻混蛋里的纳粹军官扮相,但这部里展示了不一样的魅力。整部片子将青春的萌动刻画的如此细腻,让每个人都有身临其境之感。

43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原地尿尿那个我真是想不到

44分钟前
  • 今生、唯爱
  • 较差

红路范儿...so UK...青春期那些破事儿...问题儿童...家庭社会背景...

45分钟前
  • pksky
  • 还行

在我心中不可撼动的纪实风格影片,惊喜的是老迈叔的表演。平淡的记录却充满张力,不断走向失控的过程,女孩闯入男人家小便、将孩子扔进水里,不动声色中撼动人心。法鲨和小姑娘那段在昏黄的光线里失控的片段反复看了好多次。

48分钟前
  • 西楼尘
  • 力荐

远离人夫。。。拍得无大问题亦无大精彩,只是题材不喜欢

49分钟前
  • 小九儿
  • 较差

你妹,脑残的电影

53分钟前
  • A-Mian
  • 较差

81/100。现实的世界到底有多残酷?《成长教育》那种垃圾都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了啊。

57分钟前
  • 猪大腿
  • 推荐

我没有看出洗礼救赎成长什么玩意儿 我只知道我们都在十五六岁的时候 被身体里混乱的激素蹂躏过 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所谓残酷青春

59分钟前
  • may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