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诬陷为小偷挨打挨骂后,他们决定互相打骂来锻炼自己的身体,能够不流眼泪的忍受所有皮肤痛苦。
在追兔唇女的时候知道了有不偷窃活不下去的人,所以他们学会了偷窃,他们也了解到要不怕任何事才能活下去。
他们练习直面心中恐惧,联系失明失聪。
他们看到因为饿死士兵时,害怕像士兵一样死去,所以练习挨饿挨冻。
记住母亲信上温柔语言很沉重伤人,他们不想再受到伤害,所以烧了信,忘了信上的语言。
他们不喜欢杀戮,但是他们得习惯杀戮,直面杀戮。
在杀死女佣被抓时,他们意识到他们害怕分开。
他们才直接面对分开,和父母分开,和外婆分开,和朋友分开,两兄弟分开。
他们直面了他们能遇到的所有恐惧,没有选择逃避。
最后的弑父情节,就是他们的成人礼。
《恶童日记》是匈牙利作家雅歌塔·克里斯多夫在1981—1991年所作的三部曲。
分别是《恶童日记》(1986)《二人证据》(1988)《第三谎言》(1991)。
很久以前曾读过第一部,印象还是很深,作家雅歌塔以其独特的简单、冰冷、不带任何感情的语言,精准表达出两个孩童用顽强的毅力和无畏的精神和面对现实的残酷困境的冷酷态度。
作家雅歌塔是从自己孩子的习作本取得灵感的,她发现12岁女儿写作业用的简单句式、结构很适合用来表现她的小说主题。
这种手法后来成了读者与评论家讨论的重心,甚至被视为小说写作的经典范例。
她用两个小孩的童稚言语,勾勒出在战争中被腐蚀的变异的孩童纯真的世界。
阅读小说时,感觉更像是穿越噩梦的一次惊险之旅,让人在深受震动之余,久久不能忘怀。
如今,第一部被拍成了电影,搬上了银幕。
当然要一睹为快。
看得出,电影拍的非常用心,非常努力地贴近原著,最大限度上的还原了原著的精髓。
精心选取的场景,两个“恶童”的扮演者,服饰,影片的色调,都是经过了精心刻意的营造。
其实,无论当时看小说和现如今看电影,我都不觉得这对双胞胎有“恶”的因素,甚至,还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善的一面。
他们“恶”,是因为当时恶劣严酷的环境造成的,战争,离乱,贫穷,缺少父母的爱,两个原本纯真的孩子被母亲带到乡间,投靠他们的外婆。
这位“外婆”粗鄙,肮脏、吝啬、凶恶,小气,外婆把“小杂种”天天挂在嘴上,对他们呼来喝去,让他们干重活脏话,两兄弟在每天打打骂骂,干的多吃的少的困苦的的环境中捱着一天又一天,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坚强更经得起考验,两人每天以互相殴打对方、绝食等各种方式锻炼生存本领。
他们练习心灵之痛,是因为外婆和别人经常辱骂他们,他们希望能“快快适应这些辱骂和伤人的字眼”。
同样地,通过这种练习,他们以“适应环境”的、理性的名义,把感情降至最低限度。
至于那些“温柔的话语”,对于母爱的回忆,他们则“不断地重复这些话,让这些字眼逐渐丧失它们的意义”。
同时,他们将每天发生的事情仔细记载在一本大笔记本中,那些他们所经历的,他们内心深处的仇恨和忧伤,统统倾吐发泻在每天的日记中。
战争的残酷,让人性变异,变得扭曲,丑陋,贪婪。
在乡下外婆间的这段时间里,他们遇到了各式各样的人:邻居长着兔唇的丑陋女孩,为了换取一天吃的,可以去偷去抢,甚至不惜和神父做性交易;有同性恋倾向的纳粹军官对他们不怀好意;生性风流浪荡的女仆对他们的勾引,当然还有暴虐的外婆。
在这样严酷的生存环境中,两兄弟从震惊到害怕,慢慢地适应了。
恶童们是早熟的,残酷的生活教会他们近乎本能、不惜一切地保护自己。
电影的色调刻意的偏冷,外景的暗绿,屋内的暗棕,阴郁,灰蒙蒙的,像蒙着一层雾。
两兄弟的脸一直是脏兮兮的,头发乱糟糟,但一双眼睛却异常炯炯有神,还有倔强地抿着的嘴角,象征他们对抗生活,对抗环境的毅力和不服输。
日子一天又一天过去,他们也在磨练中成长了,变得坚强,不易摧毁,甚至和巫婆一样的外婆建立了感情,以至他们的找了新老公的妈妈回来找他们,要带他们走,他们都不愿意,两个孩子紧紧地依偎着胖胖的外婆,妈妈哭着过来拉他们,他们都不愿离开外婆的家,最后妈妈和怀中的婴儿(她和新欢所生)不幸被炸弹炸死,就死在两兄弟和外婆的面前。
他们只是震惊了一小下,然后平静地把他们的妈妈给埋了,没有流下一滴眼泪。
导演处理这几段情节时,都展现的非常犀利,比如那突然爆炸而冲天的火花,孩子们惊恐的脸,肥腻的外婆的笨拙的身体,不遗余力的展现出来战争的无情,扭曲异化了人性,两兄弟也变得冷漠无情,甚至后来,他们的父亲回来找他们,他们也毫无激动开心的表现,视父亲如同陌生人,直至让父亲做人肉铺垫,用父亲被埋伏的炸弹炸死,为自己铺开逃亡的道路。
这已经是到这部影片(也是书的)结尾了,兄弟两各奔东西,挥手告别,第一部曲结束。
没有任何的煽情的配乐,反而更有力度,压抑到底。
想来,他们威胁邮差,去杂货店偷窃;他们勒索神父,把捡来的子弹混入柴火杀死女仆;在故事最后,他们甚至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但其实他们的“恶”都是有据可查,有理可依:也算是另一种形式上的以暴制暴,以这样的方式回应残酷的对待他们的外部世界:他们威胁邮差,是因为邮差藏匿了他们母亲寄来的信和钱;他们勒索神父,是因为神父和小兔子间的性丑闻;他们杀死女仆,只因为女仆用面包调戏了饥饿的士兵;他们害死父亲,是因为只有这样他们中的一人才可能通过边界——他们自身却在一种“以恶制恶”的逻辑里,嬗变为一种戴着“理性”面具的、更强大更有欺骗性的“恶”。
这几段的表现,有的很具体,比如女仆被烘炉炸死的场面,过程表现的非常具体,开始还兴高采烈的女仆,用火柴点燃暖炉后,“叭”!
一声非常巨大的声响,火花四射,屏幕上一片白花花,坐在位置上也不由得给震跳了起来,处理地非常的突然,冲击力很强;但兔唇女孩被纳粹轮暴的场面完全没有展现,而是通过她赤身裸体奄奄一息地躺在家里床上的画面,通过她母亲口中的一句话而一笔带过,但冲击力依然不小。
的确,是战争年代的大环境把理性“恶”意推到了极致。
看完电影后很压抑,一如当年看施隆多夫的《铁皮鼓》、哈内克的《白丝带》,都是这样类似的题材,战争的残酷,是如何扭曲人心,把一个个原本应该在这个年纪天真纯洁孩童嬗变成为一个个没有人性的怪异小恶魔。
神父的一席话意味深长:“他们只是这个糟透了的世界里迷失的羔羊,他们是不幸的,是可怜的,他们都是我们这个堕落时代的受害者。
” 孩子,这一切都不是你的错。
坐等导演接下来拍第二,第三部。
《恶童日记》是匈牙利作家雅歌塔·克里斯多夫【女】(Agota Kristof)在1981—1991年所作的三部曲。
分别是《恶童日记》(Le Grand Cahier,1986)《二人证据》(La Preuve,1988)《第三谎言》(Le Troisième Mensonge,1991)作者已于2011年7月23日去世。
【一】《恶童日记》描写的是在一次战争后双胞胎兄弟两人被母亲送到外婆家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在第一部中,作者还尚未给两个主角起名字。
双胞胎兄弟的外婆曾经用毒药毒死了自己的丈夫,文中描述则用:外面都流传着外婆毒死自己丈夫的事情。
(这让我想起别人讲的写作技巧—他人视角。
所谓这个人很好,不要“我”来叙述,而由别人叙述,“我”来转述。
)外婆天天骂双胞胎兄弟”狗崽子“之类的东西,对两人不加管束,进而促发了后来的故事进程。
双胞胎兄弟为了在挨外婆打时可以忍受皮肉之苦,学着自虐,像是互相殴打;为了忍受饥饿,则模仿苦行僧来使自己饥肠辘辘,他们还去行乞,但把得之不易的食物和水果再扔掉。
当然他们的生活还不至于太无聊,他们认识了一个外号称作”小兔子“的女孩,小兔子为了换取食物,在神父那里忍受了很多猥亵,成人世界过早的介入小兔子的生活,使她性早熟,把自己的身体换做交易的介质,后来小兔子就死了。
“性”在这篇小说里隐晦而多量,像是女仆和传令兵的的情事和表姐和她男朋友的情事被双胞胎兄弟偷窥,女仆对双胞胎兄弟的猥亵······,似乎是战争让“性”变得随机和任性,每个人都把握时机参与了进来。
双胞胎兄弟还去偷窃,体会牢狱之灾。
战争快要结束时,双胞胎兄弟的母亲带着自己的情夫和他们刚出生的女儿决定私奔他国,但遭到双胞胎和外婆的反对,母亲和双胞胎兄弟同母异父的妹妹死于家门前炸弹的爆炸。
情夫走了,而双胞胎的父亲还在牢笼之中。
外婆后来也死了,后来双胞胎决定逃离国境,在父亲出狱后,他们三个走向了边境线上。
兄弟两人决定让父亲先走过去,目的只有一个,而后来的结局为这一行为提供了解答——父亲被边境线埋藏的炸弹炸的片甲不留。
兄弟两个决定一个出离此地,一个决定留在原处,将来再见面。
现在小兔子、爸爸、妈妈、外婆都去世了。
【二】《二人证据》讲述的是留在故园的路卡斯的单线故事,路卡斯遇到了一个女孩雅斯蜜娜,雅斯蜜娜勾引他父亲生下一个残疾小孩玛迪阿斯(畸形驼子),这是雅斯米娜为了防止别人发现,在怀孕期间紧缚腹部导致的恶果。
雅斯米娜带着这个孩子留在了路卡斯的家里,路卡斯和女孩发生了性关系,决定要养活这三口之家,路卡斯15岁了。
路卡斯在酒吧表演,来争取家庭日常开销,在这期间,路卡斯认识了一个图书馆馆员,30多岁的少妇克萝拉,因为丈夫汤玛斯是一名作家,并被战争后占领的当局定为“叛国罪”而被吊死,路卡斯觉得克萝拉长得像自己去世的母亲而对克萝拉迷恋不已,尽管他们之间发生了性事,但克萝拉一直怀念着自己的丈夫。
雅斯米娜后来离开了,死在某地,这是在很久之后了。
马迪阿斯上学了,但受到很多排挤和欺凌,后来马迪阿斯自杀了。
在这一部中还有几个主要人物,如文具店老板维多,他喜欢观察文具店对面失眠者的情形,他的梦想是能写一本小说,他酗酒,酒精中毒导致的妄想症让他杀害了他的姐姐,并在杀死他姐姐的瞬间完成射精 ,维多与他姐姐在儿时还曾发生过性关系。
彼得是一个党组书记之类的官员,年轻帅气,他给与了路卡斯无私的帮助,那是一个风声鹤唳的年代,他后来的命运与双胞胎兄弟无法剥离,他爱上了路卡斯,但是毫无结果,曾经有一次路卡斯在彼得家避难,路卡斯向彼得伸出了橄榄枝,但被彼得拒绝了。
他们之间存在着很多矛盾,比如阶层的差异,和革命者与被革命者的关系,但在作者的笔下,这些鸿沟都无法将爱隔绝,尽管路卡斯没有喜欢过彼得。
【三】《第三谎言》的情节迷离难清,比如逃离家乡的克劳斯后来回到故乡,被告知此地没有路卡斯,但在另一个说法的版本中,当路卡斯发现马迪阿斯把自己吊死后就离开了,他的家被官方收回,他盘下的文具店交给了挚爱路卡斯的彼得照管,而路卡斯爱上的克萝拉也在彼得的照顾下,但那时,克萝拉很可能已经神志不清了,她还在幻想她被吊死的丈夫已经回来了,但那却是路卡斯的双胞胎兄弟克劳斯。
吊诡的是第三部推翻了先前的各种结局,比如他的父亲母亲并没有死,父亲出轨和一女人安登尼雅生了孩子,而父亲被母亲开枪射击而亡,在这过程中,路卡斯被射中背部而住院,克劳斯则被父亲的情妇安登尼雅照管着。
显然这还不够迷幻心智,逃离国境的是路卡斯,他去找寻自己的克劳斯兄弟,结果发现克劳斯并不承认有兄弟路卡斯的存在,或者说他的兄弟路卡斯已经死了,于是他用克劳斯·路卡斯的名字来写作,这导致路卡斯绝望的离开。
克劳斯后来回到自己母亲身边,在克劳斯与他父亲的情妇安登尼雅相处时,他爱上了自己父亲与其情妇安登尼雅所生的女儿莎拉,遭到了情妇的拒绝,双胞胎的母亲不停的念及路卡斯,而克劳斯在路卡斯找上门来时,却决绝的不与其相认,并使用药物让自己的母亲入眠来阻止路卡斯和母亲的重逢。
后来克劳斯又遇见了那个小妹妹莎拉(克劳斯曾哭泣着抱着自己的妹妹莎拉,腿脚缠绵,而达到性高潮,被安登尼雅发现后导致了克劳斯的离开)。
见面正是尴尬时刻,小妹妹莎拉依然爱着克劳斯,克劳斯却没有回应······路卡斯的死亡是三部曲告别的最后时刻,他的墓被安放在父亲的坟墓旁边。
他们将会生活在一起。
在《第三谎言》中真真假假难辨难分,比如到底父亲死于国境线上的爆炸还是母亲的枪击,比如母亲死于和情夫逃离的爆炸还是活了下来,比如妈妈出轨还是爸爸出轨,比如路卡斯还是克劳斯离开了故园后又返回,比如路卡斯(或者克劳斯)见到还是没有见到克劳斯(路卡斯)。
你愿意相信哪一个故事呢?
用小说中的一句话结束这篇文章吧:他们经历了人生,结果一无所获。
······················································································如有错误,请指正,谢谢。
谁给了你在安稳时期去判断特殊时期善恶的道德制高点,道德本来就是一虚假的玩意儿。
没看到“恶”也没看到“童”。
看到的是一种从忍受到练习到征服的自我完善过程,这不是一个在任何时期都被宣扬的精神吗?
学习、疼痛、饥饿、反感情、性压抑……那些违反人自然追求的一切成为追求,不管原著还原如何,至少电影克制的呈现并深刻的挖掘了超越时代的人性辩证,我想这应该也是原著力求表述的。
看畢,午夜剛至,走出戲院,滿肚子裝的是長春系列甜到倒胃的爆米,滿腦子塞的則是種種比對原作與電影異同的細節,反倒對螢幕中單純的惡童形象愈顯模糊。
基於對原作小說有超過十年以上的震撼回憶,我姑且算是自以為老屁股的屁孩粉絲吧。
看電影的《惡童日記》,總會拋不開小說的《惡童三部曲》,用愈顯刁鑽的品法去讀去看電影的種種呈現。
對於導演 János Szász對小說節奏的取捨,我是不大能苟同的。
請得到原作的改編權(本作同時也兼具紀念作者過世的意義),不一定能拍得出原作的每份情。
但,這還是個很棒的電影。
電影有電影的三幕劇節奏,對改編物的剪裁無可厚非;節奏的公式本身並不決定影片高下,它只是讓觀眾比較容易進入電影的一種系統。
小說原作本身的題材相當上好,但如何用一百二十分鐘的影像去呈現,就會透露出電影工作者的觀點取向,無可避免。
當然誰都知道「去蕪存菁」的道理。
只是甚麼部分該是「蕪」?
甚麼部分該是「菁」?
而「去」的捨失,「存」的求得,又是基於現實的時間考量亦或觀點的統整?
這些細節,比知道去蕪存菁本身要容易讓人切身去想去賞。
一言以蔽之《惡童日記》,就是樁童言童語的戰爭眾生相。
在匈牙利前後遭遇德俄占領的時期,兩個來外婆家逃難的雙胞胎,一面收著遠地母親的信件,一面觀察戰爭下的村落,並逐漸眼變出了極為有意思的行為模式,逐漸成了不介意說謊與傷人的「惡童」。
當戰爭結束,父母與雙胞胎重逢時,惡童與價值觀正常的雙親,已經出現了強烈的對比,分隔兩者的那層代溝,就是戰爭在匈牙利劃下的,另一道無形的占領線。
《惡童》小說的文字是童言童語的,因為文本上假設這是篇寫給孩子的日紀。
給孩子看,並不等於騙小孩,我認為小說的文字之所以這麼成功,也就是作者把握了這最關鍵的分界,這並非是一個單純以下看上的黑色童話,而是比黑色更汙濁的髒灰,讓孩子也浸淫在人性負面的醬缸中,逐漸主動得去互動,去接受,最後攪和在一起。
善與惡的二分法,在孩子與大人的標地中徹底被顛覆,且同化在一起,成了別於黑與白的灰色地帶。
透過日紀這種筆法,去說一個老調卻殘酷的灰色時代,這是《惡童日記》對話的神品,也是最出色之處。
電影語言當然不能全照小說去跑。
電影開頭加入了一段原創的劇情,雙胞胎在老家尚未離開前,從父親手上收下空白的一本日記,要雙胞胎把自己在逃難時期的遭遇一一紀錄,以待未來能在戰爭結束後回憶。
這改編,當然是為了讓「視覺」介入故事,好發揮的媒介。
電影中的日記不限文字,也能用昆蟲標本與手繪圖案等等方式,呈現雙胞胎面對飢餓或納粹入侵時,以最純粹的方式去傳達他們的心情。
這樣的改編能不能盡如人意?
我沒有甚麼想法,因為這純粹是出於兩種藝術媒介轉換上必然的衝突,所想到的改編之道。
電影語言依靠鏡頭,小說語言仰賴文字,當一本刻意玩弄無所不在的文字敘述體「日紀」建構劇情的骨架要改成鏡頭下被觀看被聽取的戲劇,勢必要有視聽覺的介入。
電影幾個較大的劇情取捨點,有:一,配角群的出場在原作中匆促出場的配角刪剪到僅僅與主角有正面接觸的幾個方有登場。
猶太教父跟教會修女的戲份則意外的大增,原作中只是象徵戀童的修女,在電影中增添了她反猶太的強烈傾向,因此被惡童報復,以麵粉炸彈活活毀容。
這段演出未免過了頭,讓雙胞胎的惡意變得具體有了恨某個個體(奶奶除外)的方向。
因為這件事,惡童被警長逮上門,狠狠教訓了一番,這場酷刑戲包含了雙胞胎心靈深處最難面對的分離焦慮,還有德國軍官在匈牙利的惡霸,至關劇情重要,但也還是有過頭呈現的觀點。
此處約是電影中段,是改編幅度最大的一段,前後倒是與原作接軌,正好是惡童從天真變成純灰的轉折面。
二,小兔子的詮釋被軍人輪暴至死,是不是被視為劇情的禁忌?
不得而知。
在少女小兔子的結局上,電影非常隱晦,甚至沒有暗示是輪暴還是過失殺人。
看電影,再回頭把小說重讀,對作者安排小兔子這麼一個啟智兒四處丟晃的定位認識的比當年清楚了許多。
小兔子就是有別於低齡的惡童們,將性話題呈現而出的象徵者。
修女雖然也反應過她戀童還替小孩口交的惡行,但卻不如無職又弱智,毫無保護自己能力的如此妙齡少女,要更能刺激加害者的惡質想法。
所以小兔子必須存在於小說中,僅管她總會讓人看到性難堪的面向。
電影去掉了性的終極罪惡「輪暴」,也等於割去了小兔子登台大半的意義。
有意乎?
應該吧,因為小兔子在電影中好像也不是弱智的設定了,自然在力道上也遠弱於小說的楚楚可憐。
前前後後,我大概料想得到,導編想將整部電影的焦點放在兩位主角身上。
經過這樣刪剪,劇情的眾生相性質被大大消弱,餘下最多也至深的,是惡童為惡多端的過程,以及最後的人倫慘劇:他們出賣了雙親,以求存活。
在活下去面前,人能拋棄甚麼?
惡童的選擇,或許也解答了這個底線。
結局中,一個惡童逃出了匈牙利國界,抵達另一面的國度。
但他有沒有逃出寄宿在匈牙利上的灰色道德地帶呢?
沒人能回答。
這樣的劇情觀點,就是導演選擇的最後結果。
我不喜歡劇情的眾生面相被大幅度修改的想法。
在我讀來,《惡童日記》雖看似傳記體,卻更多包涵的視整個匈牙利的影射縮影。
惡童雖惡,是甚麼致使了兩個十歲孩子,變成敢偷敢打敢殺人的惡魔?
這罪惡的溫床,其實就是由這些配角的點滴行為建構出的氛圍。
少了這些配角,惡童之所以惡的理由,就失於小說的細膩,略顯粗糙。
不過,這也是無從避免的就是了。
就像前文提及,電影有電影的三幕劇節奏,對改編物的剪裁無可厚非;節奏的公式本身並不決定影片高下,它只是讓觀眾比較容易進入電影的一種系統。
這仍是個有將道德灰暗地帶呈現而出的精彩故事。
只是這筆精彩該歸於導演的取材得宜?
還是作者先天給了太好的素材?
就較以爭議了。
續集,很可能會拍喔。
我覺得導演應該是很熟悉原作,而且是對三部曲連續下來的敘事陷阱了然於心,因為細節太刻意了。
仔細看全片,雙胞胎的出入,都只有「一個人」代表發言,在兩人齊聚的畫面中,也時不時讓構圖形成一前一後,一光一影的形式。
這很重要嗎?
是的,因為雙胞胎的身分,在小說第二集《二人證據》,續集《第三謊言》中,都讓作者玩出了個任人解讀的敘事翻案,在此不暴雷。
而電影《惡童日記》在取鏡上給了如此寬大的空間,不讓我聯想到續集的拍攝可能,實不可能。
這又是導演精熟原作,最後選擇了某種觀點的隱藏彩蛋。
寻常,除了生死,都不是个事。
对于战争而言,生死是寻常,活着全是羁绊。
《恶童日记》,匈牙利作家雅各塔在1986年写成,通过双胞胎的口吻口述二战时童年噩梦般的成长。
间中,多有作者和哥哥在战时被家人从瑞士送往匈牙利避乱的童年生活映射。
该书于2013年亦即雅各塔离世两周年之际改编成电影。
导演杨洛·萨斯采取以日记绘本特效迅速翻页贯穿始终,故事剧情和演员的表演皆遵循原作冷静、凌厉的特征展开,全片压抑至极又且细致绝伦。
开篇,战事已至,一家人其乐融融作别,父母商议,将双胞胎送走。
军官爸爸在他们床边送出空白日记本作为临别儿子们的礼物,嘱示在他离开以后他们依然在一起,在一起的方式,是在本上写日记。
SO,未来发生的大小琐事,只要是真实的,都要记下来。
妈妈说:“只有你们是我的最爱,我永远不会遗弃你们。
”可是,他们却被妈妈从城市一火车带离穷乡僻壤的地方——国界线附近的农村,那是双胞胎从未知晓的外婆家。
外婆,看上去肥胖、笨拙并且邋遢的老妇人,被当地居民称作巫婆,传说因为她曾杀死了他们的外公。
她对妈妈存有很深的敌意,放佛蓄谋已久的仇怨,不可逾越。
或许,也只有战火纷飞的年月,妈妈才会求助于她。
她那么吝啬,自然不会给予双胞胎好脸色。
她把双胞胎挡在门外,忍受饥寒交迫的滋味,叫他俩“狗崽子”。
妈妈义无反顾地丢下他们走了。
外婆推车,外婆提水,外婆在喂猪,外婆在劈材。
偶尔,外婆会鄙夷地瞟他们,说:不干活,没饭吃。
在外婆的眼皮底下伫着,面面相觑,心怀鬼胎,肚子好饿,只好抡起斧子干活劈材。
外婆说:“你们终于懂得干活。
”双胞胎直言:“我们不喜欢干活,但旁观别人干活,是耻辱。
”外婆又说:“你们是真的同情我了?
”双胞胎语出生硬,且超乎年纪的成熟。
泠然答道:“我们是对自己感到羞耻。
”外婆愣了个神。
从此,外婆与双胞胎,生活在同一座破屋,像是猫和老鼠日夜不停的斗法。
主要表现在吃饭上面,土豆汤,番茄汤,汤汤水水没有一丁点油水。
外婆甚至凶残地按住锅盖,拒绝他们伸向盆子饥饿的手,三对眼睛恶向。
总是要崩溃崩溃不了的德行,镜头切掉,画面又是另一幕惨戏。
双胞胎躺在脏乱昏臭的阁楼上,狭小的空间只容得下两人瘦弱的身体,连翻身都不能够。
每天天没亮,外婆提着灯就将他俩赶下床开始一天的劳作。
古怪的外婆性情暴怒,酗酒,谩骂,动不动以湿抹布虐打他们。
备受摧残的双胞胎,在缺衣少食的外婆家,从干净整洁的模样变成了又脏又野的样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话说,人类,包括一切有生命的活物,最终存活下去的,一定是在环境改变中迅速反应、调整、适应、习惯的那部分。
这在双胞胎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童年并不都是娇弱被呵护的,挨打和挨饿,这些日常要经历的过程,就算是非常痛苦,也得学着承受。
于是,他们开始互殴,打得吱哇乱叫相继昏死过去,令到借住在外婆家的纳粹军官对他们产生了好奇与喜爱;烧掉妈妈的信件和照片,刻意忘记她甜言蜜语舐犊情深能让他们感到更加痛苦的话,记住学习,记住坚强,记住活下去。
他们学习圣经,熟知七宗罪和十诫,却要练习抵抗饥饿的意志力、偷盗、杀生、暴食、敲诈勒索以牙还牙。
譬如,当他们在村子边的森林里发现逃兵死去,惊恐之余不忘慌忙掠夺一空逃窜而去,开始戒饭四天以期千万不能同逃兵一样被饿死;外婆心生狐疑,杀鸡诱惑,终不敌两人吞口水喝白水;当他们在市集遇见唯一的邻居女儿小兔子偷盗,穷追猛打被揍之后抓住小兔子在玉米仓里暴揍复仇,却又了解到小兔子是因为母亲聋哑人而偷窃心生怜悯,既送吃食还陪小店卖艺讨生活;饥饿如此强大,他们再也不愿意苟且忍受;夜里,就着昏灯,捉住活鸡扯毛怒斥,命令外婆给他们烤鸡,外婆大惊失色之后就犯……在得知他们唯一的好朋友小兔子甘愿被性骚扰只为一口食物的时候,双胞胎决定去讹诈神父,神父提到圣经,他们面不改色。
然而,小兔子最后依然因性而死,不是神父,是混蛋纳粹兵。
原来,小兔子妈只是因战装疯卖残苟活,他们一把火送了她最后一程。
所有灰飞烟灭都被外婆看在眼里,有寒意,或是欣赏?
当他们遇见好心的女仆,原以为遇见了一个妈妈一样爱他们的女人。
殊不知,女仆的无知和残忍毫无悔意。
她竟然揭发害死了帮助过双胞胎的犹太皮匠。
善恶胆边生,任何一边都有其生发的理由。
双胞胎果断用逃兵的炸弹炸死了女仆。
败露后被抓去毒打,纳粹军官出现,他俩得救。
战争接近尾声,纳粹军官一夜之间不告而别。
硝烟渐远去,妈妈抱着孩子与情人一同出现在外婆家。
双胞胎质疑妈妈此时出现异于从前的模样,他们宁愿与恶外婆生活在一起,死也不跟随。
飞弹乱入,妈妈被炸死,外婆挑灯就地掩埋。
显然,戏到这里一目了然,外婆的暴力凶残吝啬,实则是为了活命,出于对抗乱世的无奈。
外婆老了,累到中风,她仍不忘劳作;嘱托双胞胎,若死,要给自己体面的离开。
战乱平息,爸爸归来,质问外婆妈妈的去向时,外婆把瘫痪了的半边胖躯体顺势隐藏在门后与他对话。
那一刻,不难看出,外婆与双胞胎之间,倔强的何其相似……外婆终于还是死了,双胞胎给外婆净身、下葬,还以尊严的颜色。
反观战争中被俘战后返乡的爸爸,双胞胎问:”为什么不跟我们一起在外婆家待下去?
”爸爸表示死也要离开。
双胞胎心冷了,就像他们在日记扉页写出的那一行:”学习残忍是生命的第一课”。
对,残忍。
从忍受到习惯痛苦开始,从互殴到互助的命运中间,他们曾一起战胜疼痛、饥饿、寒冷、欺骗、冷漠,面对炮火,互为对方的耳目,知道为谁挺身而出,知道有些事不能不听、不能不看;却惧怕分开。
双胞胎心意合一。
此时,村边的森林中,越国界之路,必得用爸爸的死路来完成他们之间最后一课:『分离』,他们真的做到了,和想象中的一样决绝。
恶童,全片没有一滴眼泪。
我看到的恶童,是成人直面现实的猎杀。
恶不恶若好不好,早晚都得搞定兵荒马乱的成长和起伏衰败;就像冷酷、残暴、恐惧、惊悸、厌烦……一切整不死你的东西,都能在接下去每一时刻提醒你:外面有一整个世界,因你而活。
恶童日记海报 两个在战争年代的折磨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的“恶”源于“善”,即使对女仆的好感也不能阻碍对其人格的痛斥;烧了小白兔家的房子给予母女二人悲惨命运的解脱;尊重意愿帮助外婆安乐死,并为她入殓(其实还挺想专门探讨一下外婆这个人物的)。
外婆或许并不“恶” 在残酷的环境中,人人都只为能生存下去,兄弟二人并不喜欢痛苦、饥饿和寒冷,但是他们必须征服这些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
他们看似做了许多打破伦理道德的事情、有过一些冷漠无情的言行,实则全然生活所逼迫、一切只为了能够坚强地活下去。
兄弟互殴锻炼毅力和体魄 生活要求他们收敛住自己的感情和怜悯,生活要求他们适应命途多舛和蹉跎。
母亲、外婆、父亲相继在眼前死去,影片想说这还不够,只有经受了底线的打击才能在那种动荡的年代完全地成长。
最后,从未分开的兄弟俩头也不回地诀别,只留下遍地野草荒芜,空荡的天空中响彻着人生的凄凉。
当彼此都经受了最后的历练,都在痛苦中成长得更加强大,还有什么能将他们打败,生离死别、悲惨屈辱通通变得一无是处。
战争年代孩童的坚韧
痛苦伴随着一生的成长 不论是哪种人生,也许不会像影片中这般悲惨,却都会遭受着一次又一次底线的考验,不断历练着人的韧性。
许多曾经无法接受的事情、行为、思想,都在惨痛无情的遭遇中一点一点地接受、习惯甚至利用和喜欢。
有些触及底线的情况,也不得不被现实需要所屈服。
如果想要使自己轻松地适应生活,就不得不使自己变得坚韧,忍受住痛苦才能够使人不断成长。
说到底,也许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
人生终究需要自己坚强地走下去
想活下来只能吃人,否则就会被吃!
想活下来只能吃人,否则就会被吃!
想活下来只能吃人,否则就会被吃!
想活下来只能吃人,否则就会被吃!
想活下来只能吃人,否则就会被吃!
想活下来只能吃人,否则就会被吃!
想活下来只能吃人,否则就会被吃!
想活下来只能吃人,否则就会被吃!
想活下来只能吃人,否则就会被吃!
想活下来只能吃人,否则就会被吃!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君君电影院],ID:TVwanda君君以前听过一个关于“狼孩”的真实故事
狼孩,就是从小被狼养大的人类小孩他们的生活习性和狼一样——用四肢行走,不会讲话;怕火、怕光;不吃素食,只吃生肉,而且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
这些孩子即使被救回也很难再回归社会可见,儿童阶段是人类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而环境对人类,尤其是对儿童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今天君君要和大家分享的电影,更是进一步印证了这个道理——《恶童日记》I 2013 A nagy füzet
这是一部与战争题材有关的电影改编自匈牙利著名女作家雅歌塔·克里斯多夫的长篇处女作
小说《恶童日记》和《二人证据》、《第三谎言》一起并称为“恶童三部曲”,目前第一部已经被搬上了大荧幕而且在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上代表匈牙利入选为最佳外语片前九强
电影通过一对双胞胎兄弟的口吻,讲述了战争时期两个年幼的孩子童年噩梦般的成长他们用日记记录下了可怕的战争与畸形的家庭豆瓣评分 7.6
影片背景是在二战时期,在一座被外国军队占领的城市里,粮食短缺,人民生活艰难困苦而电影一开始,是双胞胎兄弟的父亲从战场上回家,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父慈子孝的情景
在残酷的战乱时期,这一切显得是那么美好不过,这也是全片中唯一的一点美好
随着战争愈演愈烈,父亲重返战场母亲为了躲避战乱,只得把年仅十岁儿子们寄养到了乡下外婆家中从此,兄弟俩开始了噩梦般的生活
外婆,一个看上去肥胖、笨拙并且邋遢的老妇不仅肮脏、粗鄙、吝啬、凶恶,而且还是一名凶手
她对兄弟俩的母亲存有很深的敌意仿佛蓄谋已久的仇怨,不可逾越
传说这为外婆曾亲手毒死了自己的亲老公,就埋在屋外的院子里邻居们都叫她“老巫婆”
外婆把兄弟俩叫作“狗崽子”,对他们呼来喝去,非打即骂并且逼着他们干各种重活、脏话
两兄弟每天的食物除了番茄汤,就是土豆汤,外婆甚至凶残地按住锅盖,拒绝他们伸向盆子饥饿的手在每天的打打骂骂、干的多吃的少的困苦环境中,兄弟俩捱着一天又一天
除了外婆的虐待,战火下的世界同样充满恶意他们要遭受来自邻居的诬陷,紧接着是一顿毒打
还要承受来自教堂女仆的“性骚扰”,并且她还害死了帮助过双胞胎的犹太皮匠备受摧残的双胞胎,在缺衣少食的乡下外婆家,从干净整洁的模样变成了又脏又野的惨状
然而,一切有生命的活物,包括人类最终存活下去的,一定是在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激发出来的迅速反应、适应习惯的那部分
这一点在双胞胎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对于这一切的痛苦、折磨和虐待,他们只能学者去适应,甚至习惯于是,他们开始互殴,打得吱哇乱叫相继昏死过去
并且开始绝食,四天内不吃任何东西让自己逐渐习惯饥饿的痛苦
即使外婆故意在他们面前大口吃鸡,他们也可以做到不为所动
对于暴打和施虐,他们终于学会了隐忍和习惯
在残酷的自我训练下,他们脱胎换骨,彻底把自己变成了“恶童”他们学会了放火杀人
学会了报仇雪恨
更学会了冷酷无情即便母亲被炮弹炸死在自己面前,兄弟俩也没有流下一滴眼泪
战争的无情,彻底扭曲了人性它甚至把一个个原本天真烂漫的孩子变成了冷酷怪异的小恶魔......看得出,整部电影拍的非常用心,最大限度上的还原了原著的精髓电影的色调刻意的偏冷,外景的暗绿、屋内的暗棕、阴郁,都像蒙着一层雾
两兄弟的脸一直是脏兮兮的,但一双眼睛却异常炯炯有神始终倔强地抿着嘴角,就像是他们对抗生活和环境时的毅力和不服输的决心
这就是电影的另类之处没有直接去描写战争下的枪林弹雨、炮火连天,而是通过对战争之下小人物的描写,反衬出战争的残酷犀利而透彻
恶童们是早熟的,残酷的生活教会他们近乎本能、不惜一切地保护自己两个懵懂的少年就如同刚刚融化的铁水,战争这个模子把他们铸成一把尖刀,最终刺穿世界的身体
的确,是战争年代的大环境把理性的“恶”意推到了极致战争的残酷就在于让人赤裸裸接受人性的鞭打
这就是环境的力量再回到之前说的“狼孩事件”。
不论是狼群环境,还是电影里的战争环境,亦或是生活中的各种负面环境都在潜移默化的把人们铸造成“恶童”
没有人是天生的恶魔,尤其是孩子,都说孩子学坏是大人教的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势必与家庭环境、教育环境息息相关
有时候,他们的迷失和堕落可能恰恰反映了所在环境的不健全社会在指责他们的同时,或许也有必要看到背后更深层的因素
就像影片中神父所说的那样——“他们是一群迷失的羔羊,他们是不幸的,是可怜的,他们只是不堪环境下的、孤独的受害者.......”
把在城市生活的一对六七岁的双胞胎兄弟放到战时的村子里,会发生什么呢?
外婆和其他的人对他们不是打就是骂,于是他们开始互相辱骂殴打,来练习对于打骂的忍受力;看到一个逃兵饿死,他们开始练习忍受饥饿。
没有人来给他们道德教育,虽然学习圣经,他们也不能遵守十诫中的‘不可杀人’,因为他们看到现实中存在太多杀人事件,他们开始杀昆虫,杀鸡,到差点杀掉一个女人(我对于这件事是认同的,因为这个反犹情绪强烈的女人,导致了曾帮过两兄弟的犹太鞋匠的死亡)。
整个环境就像地狱,死亡不断的发生着,逃兵,鞋匠,他们的邻居“小兔子”,“小兔子”的妈妈,兄弟俩的妈妈和妹妹,外祖母,父亲。
最后的结尾实在无法接受,也许两兄弟不是成心让他们的爸爸送死,但两兄弟中的一个直接踩在他们爸爸的尸体上,理智上,我能理解是为了防止踩到地雷,但情感上我不能接受。
就像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环境对人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试想两兄弟生活在和平年代肯定不会变成这个样子。
希望各国当权者们能够珍视和平。
有些流水账了,不如原著。
20140612 看了心里一颤!
好发达好美的农村
小说首部曲还原度很高,吊诡的兄弟俩,情感如小说人物般浓烈,选角都很到位,全片配乐氛围营造出色,看得人心发毛,初次看小说时的回忆被不断唤起...后面两部还会拍麽...
不喜欢,太压抑了
一般
大家还是去看小说原作吧
旧闻大名,很久以前就想看了。小孩子在战争中一点点学习求生本领
看小说在先,没办法了,电影力度远远不够。
母亲就算跟其他男人生了小孩,死在面前也毫无反应。。?父亲就算不愿意留在这儿(也没说不可以一起走啊),就骗父亲去死。。?不知道这部电影是想表达冷血还是什么的,国家打仗父亲当兵,小孩子送到农村去是那时候大部分家庭无可奈何的选择,哪怕外婆凶了点,生活贫穷寒冷饥饿,也不至于要变成这样吧?
对原著还原度还是挺高的。不过只拍了第一部,也许第二部和第三部用文字来表述更让人震撼,还是希望不要再拍摄续集了。恐怕拍了我也不敢看,毕竟第一部虽然残忍,但也是三部曲里最温馨的了。
看了两眼
不寒而栗的纠心
实在没必要拍成电影
作为原作党,电影实在没把最真实的拍出来,还是那句话任何杀不死你的东西,都会令你更强大
生存环境不仁以梦魇为常识,特别的童话。
从头疼到尾
画面构图非常漂亮,像水粉画。情节令人窒息,以至于每隔十来分钟就想停一下,非人类,压迫感。很早就看过原著,看书还行,可以跳着看,影像太过直白,很容易就沦为概念至上的形式主义了。小孩变成了符号。
两个小孩连名字都没有出现过,战争中城镇上空低飞的轰炸机,太可怕了。
抑郁,两个小男生太邪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