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喜欢猎人这部影片。
通过威廉.达福的表演,把原本对白不多的一部电影,用完美的表演呈现给了我们。
通过他的视角和心态让我们看到了关于人性、社会和环保这些问题。
其中威廉和小男孩杰克的剧情显得有些薄弱,但是两个好演员仅用眼神就表达出犹如父子间的感情。
当主人公猎杀到塔斯马尼亚虎的时候,随着眼泪流出的是无奈的伤痛。
影片需要我们静心去看,体会电影中要表达的内容。
看海报还以为是《兰博》那样的动作片,但实际却是讲真正捕猎动物的故事。
整部影片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威廉·达福一个人的独角戏,这有些难为他了。
塔斯马尼亚虎的噱头很不错,但编剧的处理方式过于草率了,把老虎杀了就能阻断人的贪心了?
如果我是红叶公司,肯定继续派人过来,有一必有二嘛~
威廉.达福,第一次在电影里见到这位长相浑不似好人的老哥是在《蜘蛛侠》里,那时候只是把这老哥当做坏蛋的专业户。
优秀的导演,优秀的演员,优秀的摄影,反而拼凑出一部让人一知半解的影片。
尽管是改编小说的影片,单就情节上讲没有什么可供创作的地方,于是导演专攻摄影和拍摄手法,这是这部影片唯一的也是最大的亮点。
甚至盖过了达福老哥的精湛演技。
情节上不吐槽,拍摄手法上无槽可吐,只好吐一吐片中几个关于猎杀野生动物的镜头了,先不论这些镜头是真是假,野生动物保护组织没找主创的麻烦已经是大幸了。
其实,真的不推荐意图在本片寻找好莱坞痕迹的人看,你什么都不会看到的,而且看完之后还会大喊大叫说这部片子垃圾,浪费了你的时间。
起码,美景养眼了不是么?这里什么都没有。
剧情一般,并无出彩部分。
配角Sam Neill 我倒认识,演过侏罗纪公园》,以及N多美剧,比如电视剧《恶魔岛》
一个为了利益而来小镇的猎人,却伪装成为一个科学家,那些小镇的环保人士同样如此,在音乐party时候他们都心知肚明那只老虎的存在都想找到它赚一笔大钱。
随着剧情的发展发现女主人的老公也不像前面说的那么伟光正,同样是假环保人士。
最后,真实的为自然为环保而来的女主却成为这场围绕利益角逐的牺牲品。
男主最后痛心杀死最后一只老虎也算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对为了这只老虎无辜而死的人来说),可对于塔斯马尼亚虎来说是真正的灾难,对于大自然同样如此。
可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如果男主真的没有把这只老虎杀死,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猎人前来送命,与此同时更多无辜的利益圈之外的人只怕也不能幸免。
在信息话时代到来后,不可否认我们生活的世界的发展速度和反战成就。
但是,随之而来也带来了人类精神层面的一些负面的东西,既然人类好的思想能够乘上信息化这条高速通道,那么人性的弱点同样能够在这条高速通道上快速的聚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成果和恶果同时壮大自己势力的时候,它们都走在自己的路上,都在走向天平的两端,离中心越来越远。
在这样的世界中,有时候我们为了遏制一些恶果蔓延的时候,同时会销毁我们所创造的一些成果,我们必须为其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副作用付出代价。
很难讲,我们在这样的社会中究竟比以前进步在哪?
如果说你可以衣食无忧,你可以长命百岁,或者你可以整天无所事事,这些就算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话?
这些只是让我们变得更加的自私,更加的自我,那我想说,先进的生产力其实是在让我们的社会在倒退,因为我们只是“行尸走肉”。
所以说,自然的生活有什么不好,我们得到了电脑,得到了iphone,但是我们却失去了“塔斯马尼亚虎”,我们失去了真正的自然,无所谓正进步,如果我们不能再精神层面有所突破的话,我们为什么不能说“我要去看风景”呢?
剧情流水账:红叶公司(类似雇佣马丁去猎杀传说中的塔斯马尼亚虎,并取得各种标本,(关于塔斯马尼亚虎的珍稀,请自行百度之),马丁在塔斯马尼亚联系人介绍下,借口是研究塔斯马尼亚魔鬼(袋獾的外号,“塔斯马尼亚魔鬼”是欧洲人取的名字)的科学家,住在了一个寡妇家中,寡妇家中两孩子,因丧父,对马丁很有感觉,马丁也很有人情的照顾了寡妇,(寡妇的丈夫也是追寻塔斯马尼亚虎而死于非命的,具体是为了不让红叶公司得逞而意图灭杀最后一只塔斯马尼亚虎而死,还是没找到塔斯马尼亚虎而被红叶公司灭了的,没说明)马丁追寻塔斯马尼亚虎蛮有成就,发现了洞穴和足迹等,没想到塔斯马尼亚方面的联系人觉得马丁和当地人联系太深,被关注度太高,就给红叶公司去了电话,告知情况,可联系人也万万没想到红叶公司心狠手辣,居然派了杀手来灭马丁,还好马丁机灵反灭杀手,但杀手之前已经趁马丁上山之际纵火烧死了寡妇和其中一女儿。
最后马丁终于发现了最后的塔斯马尼亚虎,为了不让红叶公司再派人来追杀塔斯马尼亚虎,侵扰大自然,毅然开枪杀掉了最后一只塔斯马尼亚虎,并将最后的塔斯马尼亚虎焚烧并撒掉了骨灰,然后电话告知红叶公司,他们要的东西永远消失了,最后就去找到寡妇的小儿子,一起离开了!
与他一起看的最后一个电影,在此片的拍摄地---塔斯马尼亚的菲尔德山附近,没有手机信号没有网络没有其他住客,门前是一大片羊驼牧场的山村木屋酒店里,用最原始的dvd放映机一起看的全英文无字幕电影。
二个月后,我只能依稀记得这是个节奏慢到剧情不重要的片子,在那个无聊寒冷没有其他娱乐设备的夜里,依然是很无趣。
可我们还是继续看了下去,大抵是,我们都知道分开已在眼前,心里却还抱着一丝丝的希望,不忍打破这绝望前最后的温存。
影片本身不值得浪费时间,可我还是一遍又一遍的刷着,回味最终决裂前那稀薄的爱情,毫无意义。
语出《春秋左传-桓公十年》:“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
弗献。
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
’乃献之。
”但我们耳熟能详的是和氏璧的故事,卞和发现此璧向楚王献宝,两次被诬为石头,左右脚皆断,最后一次他痛哭了三天三夜,新继位的楚文王也终于证实此璧确实是绝世珍宝,命名之为“和氏璧”,成镇国之宝,战国时期和氏璧辗转到了赵国,秦王想要所为己有才有了蔺相如的完璧归赵故事,但最后赵国也没有保住此璧,秦始皇统一六国改和氏璧为传国玉玺,秦亡归汉,代代传承……上面废话这么多,只是要说电影中的塔斯马尼亚虎——即袋狼——与虞玉和和氏璧何其相似,袋狼本身兼着“璧”和“匹夫”的双重角色,它本身就是稀有物种并且他体内有公司需要的资源,因此也就有着这双重角色的双重悲剧。
做为世界上最后一只袋狼,她面对着的是自己注定的死亡和种族的灭绝,她要在旷野中面对大自然的艰苦环境捕食求存,还要躲避猎人们的追捕陷阱,而最后她还要承担由她而起直接或者间接被杀的人的部分责任。
为什么?
难道就因为她太美丽太珍贵?
因为中国人对象牙和犀牛角的特殊偏爱,在捕杀光了中国境内的大象和犀牛之后,非洲的大象和犀牛们惨遭不幸,亚洲狮在英国人的狞猎中销声匿迹,非洲的大猩猩黑猩猩由于科研需要而被捕掳,棕熊因为其美丽的皮毛濒临灭绝,中国黑熊们则由于莫名其妙的中医药理论被活取熊胆……美丽和珍贵既然带来了不幸,倒不如毁掉这种美丽和珍贵,白璧微暇或者更能长久。
记得《唐朝好男人》里讲的李世明故事,一批完美的瓷器皿,李将其中一个碗敲个豁口留做自己用,却将完好的赏赐给别人。
这种十全九美的哲学能用到为人处事和器皿财物上,却难以用到电影中的这只袋狼身上,所以猎人只得将这最后一只袋狼杀死。
令我惊异的是,袋狼看到猎人之后并没有逃开,而是在长久的对视之后放松了身肢低下了头颅安然赴死,也许她太疲倦了不愿意再逃避也许是她看到了这位猎人的善意。
倒是猎人跪在地上长哭不起,他在哭什么?
这个美丽物种的灭绝,她死前的高贵从容,那一对被烧死的母女,他为此做出的牺牲……“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故事还没有完,“(虞公)又求其宝剑。
叔曰:‘是无厌也。
无厌,将及我。
’遂伐虞公。
故虞公出奔共池”,显然虞公最后也没有保住抢夺来的璧玉。
而和氏璧今安在?
据说在唐后这个传国玉玺失传,也许最后持有此璧的人也像本电影中的猎人一样将璧给击碎了吧。
至善!
威廉达福老了 更有气质了!
面对利益与人性,兽性和尊严,怎么选择!
威廉达福饰演的角色在寻找猎物的同时,也在寻找心灵的归宿!
射向最后一只塔斯马尼亚虎的子弹,像不像人类的自杀!
影片本身显得很乏力!
Tiger is silent like a cat.
这宣扬的是一个什么价值观~
掺杂了作者太多的想法,想表达清楚又混淆一气
一部悲剧片,一般般
一半是兽性,猎杀频临灭绝动物;一半是人性,拯救孤儿。坏人专业户威廉达福也有正面形象。
恩...整个片子很压抑 拍的有点儿无聊 不过也算是个不错的故事
典型的澳大利亚三星片
如果加到4倍的速度看 会是一部好电影。原速的话,实在是太。拖。沓。
空白无力
啊。。。睡神的点好奇怪 不知道意义在哪。。。 澳大利亚旅游宣传片吗-_-||
喜欢看动作、场面的就别看这片子了,都没的。片子主题有点感悟环保,人与自然关系的感觉
结局很闷的电影,看过原著,所以看看
纯爷们儿
最后怎么还是打死那动物了?~
感觉有《更美好的世界》的调调
孤独是绝望的,遭遇频繁追杀的塔斯马尼亚虎也看透了疲惫了不再反抗,心甘情愿的死在了猎人的枪下,自由翱翔彻底回归自然。
剧情略显单薄无力些,但是强大的自然人物下的魅力锐不可摧。
想去塔斯马尼亚隐居
看一部安静的电影,可以静一静自己的心!
风景秀美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