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人是相似的,纠结的人则各有各的纠结。
试想:你的事业如日中天,只因为过去一点小小的瑕疵而受到质疑,这时候知道这个瑕疵内幕的人被你“误杀”了,你是该良心不安、还是暗自庆幸?
与自己的偶像共事,却发现他的污点甚至劣迹,你是坚持原则还是为他文过饰非?
一直以为很喜欢你、尊敬你的人,实际上只是把你当作小丑,你是选择安静地走开、还是该勇敢留下来……杀了她?
片中人,经过纠结,要么变坏,要么变态。
几个人的纠结纠缠在一起,就成了一个精彩的故事。
这是一部诺兰作品,但不是他自己编剧,而是翻拍。
好莱坞选择了他,这是对他的一次考验。
这一次他没有玩非线性,在剧情的推进上,从始至终都是按照时间线进行的。
也许是剧本实在太好,已经有太多细节和心理戏,诺兰没必要再在叙事上做文章。
不过更可能的是因为这是一部好莱坞电影,当时的诺兰作为一个被考验的新导演,他没有太多的发挥空间。
不过尽管如此,本片还是能看出导演的功力。
作为一个主要讲述心理的故事,相对于文字,影像有着天然的劣势。
可是导演通过很多手法,比如光线的运用、镜头的快速闪回等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呈现出来。
当然,演员的精彩表演也功不可没。
本片主演包括阿尔·帕西诺、罗宾·威廉姆斯、希拉里·斯万克,绝对是奥斯卡级别的。
每个人都奉献了不失水准的表演,很好地诠释了自己的人物。
本片中的纠结,实际上是面对道德问题的两难处境。
影片把难题展示给观众,最后一定要给观众一个明确的交代。
结局不能说是最合理的,但是是最能为观众所接受的.这不是一个好故事的结局,只是一部商业片的结局。
《失眠症》的名字吸引了我,因为我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失眠患者。
电影的情节并不复杂,威尔•多莫(艾尔•帕西诺饰)是洛杉矶警察局一个老练的、敬业的探员。
他受命与搭档哈普到一个偏远的阿拉斯加小镇,去调查一个关于17岁少女被谋杀的案件。
在来这里之前,多莫为了让一个没有证据可指控的罪犯落入法网,不得不用伪造证据的方法来达到目的,却不幸被上司发现。
和他一起办案的哈普,和上司妥协,这意味着罪犯将逍遥法外,但若不如此,两名警察要承担起相关的责任。
带着着内部调查组未完成的调查,他们到达了小镇,这里由于地理环境特殊,永远是白昼,太阳永远不落,没有黑夜。
多莫和哈普通过某种手段吸引犯罪嫌疑人到达了案发的小屋。
他们跟踪罪犯来到了礁石林立、雾气弥漫的海滩,而罪犯却突然消失在了迷雾中。
正当他逃离多莫的视线时,一声枪响,哈普到在了血泊中。
是多莫误杀了哈普,带着内疚的心情,加上极昼的影响,他连续几天陷入了失眠的境地。
幻听,幻觉,焦躁,恐惧,他在清醒与模糊之间摇摆,但是对于误杀哈普的真相,却被他隐瞒了下来。
在迷雾中,罪犯看到了多莫的所为,他在夜半的时候打电话给多莫,通过此事要挟多莫。
多莫在死者留下的证物中找到了罪犯的线索,即隐居小说家沃特•芬茨(罗宾•威廉斯饰),他匆忙的赶到了芬茨的家中,在追捕中被芬茨逃脱,当他再次回到芬茨家的时候,录音电话响起,芬茨在电话里冷静的跟他分析着事态的发展,要求和多莫达成协议,即两个人互不揭发。
多莫逐渐落入芬茨的控制中,失眠的症状越发严重,他一面为自己的行为深深自责,一边为了怕事情败露而一次又一次的帮助芬茨。
此时,新搭档,当地的一个女警察慢慢从多莫的行迹中发现了端倪,然而在她找到证据时,死者的男友经过多莫和芬茨的设计,成了替罪羊,案子结束,多莫可以返回洛杉矶了。
在离开的时刻,女警察去芬茨那里取得死者的信件,多莫突然惊觉不妥,飞速赶往芬茨的小屋。
他赶到的时候,女警察已经被芬茨打晕,两个人在争执时,女警察醒来,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局面变的混乱,多莫在女警察的质问下非常羞愧,这时候芬茨拿起猎枪,攻击两人。
多莫将自己的枪给了女警察,在和芬茨的对抗中,双双身亡。
影片的结尾,女警察痛苦的望着多莫,那个她非常崇拜的好警察,准备将指控多莫的证物扔掉,却被奄奄一息的多莫拒绝了,他告诉女警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然后在平静和满足中,终于闭上眼睛,摆脱了失眠的困扰,长眠在这个小镇。
影片的气氛非常压抑,音乐也低沉悲凉,多莫内心的挣扎通过电影语言的叙述紧紧抓住了我的心,他最终通过死亡获得了解脱,因为他最终的话是:“让我好好睡会吧!
”可是,死亡就是最好的结局吗?
多莫解脱了,却把困惑留给了我。
我们不断被灌输着好与坏的标准,是与非的原则,然而,真的那么容易判断吗?
谁能做一个纯粹的好人呢?
实际上,我多么希望看到多莫说出真相,在心灵的解脱中坦然承受一切,这也许就是我们对所有好人的期望。
可是,如果他心理承受能力如此强的话,又怎么会患上失眠症?
原因或许很简单,他算得上英雄,但他同样是人。
是啊,人是多么的复杂啊!
很多时刻,一个念头就会造就不可挽回的结局,多莫一直在问自己他是真的误杀哈普吗?
有没有哈普死了一切就解决了念头?
而在芬茨的叙述中,他也并不是有意要杀害女孩的,只是当他意识到女孩已经死了的时候,一切都晚了。
或许,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理性的生活,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死者最亲密的好友背着她和她男朋友约会,该女孩在葬礼上没有掉眼泪,但在多莫带她来到发现死者尸体时却泪流满面;多莫明明内心痛苦,却还是冷静的调换了证据,洗清了自己。
一个念头,最初的念头,很可能带着人浑噩的走下去,一错再错,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醒悟。
在多莫闭眼的时刻,我的心down了下去。
我不知道,导演安排这样的结局,是否是他认为,只有死亡才能洗清错误,或者说罪恶。
导演太强,彻底研究过犯罪者心理。
本片最巧妙的部分。
就是心理描述出自于flinch 的口,但是描述的是domer的心理。
flinch 以为自己备受尊敬有机会,被羞辱后老羞成怒杀人,是有心还是无意?
domer迷雾之中看到搭档开枪,是鬼迷心窍还是真的没清楚?
flinch 巧妙的描述了他们共同的心理:有时候杀人就是这样,我是无心的,当我醒觉时,人已死了
#Insomnia白夜追凶#是ChristopherNolan自#Memeto记忆碎片#后进军荷里活执导的首部商业长片,讲述由阿尔帕仙奴饰演的警察调查一宗少女被杀案件,凶手有可能是由罗宾威廉士饰演的小说家。
客观的说这片Nolan做得很谨慎,作为他的作品中规中矩、不过不失,以致不少观众会认为是最不Nolan的电影,但其实深究该片主线—正反派的心理角逐以及主人翁正与邪的信念摇摆就很有日后Nolan电影的理念,加上如梦般的日不落的阿拉斯加小镇,不断的记忆画面穿插,还有最后的水上小屋,怎样看都是Nolan风格,唯一不足是由善良的罗宾威廉士演反派真的一点恶感都没有呢~但还是值得推荐给喜欢Nolan的朋友!
《白夜追凶》论睡眠的重要性。
焦虑的警探、冷静的罪犯、并不复杂的凶杀案。
崭露头角的诺兰开始受到华纳的青睐,改编了1997年的挪威电影《失眠症》,更是请来了阿尔·帕西诺和罗宾·威廉姆斯两大影帝加盟。
影片的完成度还是挺高的,尤其对威尔·多莫警探的人物塑造,把那种因为案件与失眠带来心理和生理的痛苦与煎熬表现的十分细腻。
很有可能是这时资历尚浅的诺兰,面对这样的大阵容失去了原本的话语权,而这也是他迄今为止唯一一部没有参与编剧的导演长篇,致使影片完全沦为好莱坞的标准化作品,丝毫看不出诺兰鲜明的个人风格。
6分。
ps:这可能是诺兰长篇里分数最低的一部了。
就片尾的这句话,有些印象。
诺大叔虽然犯了错,但在最后关头还是迷途知返重拾正义,年轻的女警官想要为他销毁罪证,他却说:不,你别走错路…… 一个前辈对弟子最后的教诲莫过如此,他是一名好警察。
失眠症 (2002)7.62002 / 美国 / 剧情 悬疑 惊悚 犯罪 / 克里斯托弗·诺兰 / 阿尔·帕西诺 希拉里·斯万克 一直以来都有诺兰是否“作者”的讨论,显然比起一位艺术家来说,他更似一名技艺精湛的类型片匠人,但纵观他曾经的这些作品,没有人会不承认其“个人风格”的鲜明性。
而这部被称为最不诺兰的片子其实某种程度上仍带有不少诺兰的个人烙印,如迷茫不知所措、内心矛盾挣扎的男主角,在两难选择中面对身份危机,受至亲死亡的影响而常处于痛苦内疚之中(大多数片子会是妻子),往往也会在一定的自我毁灭之中完成自我救赎。
当然,若不了解诺兰的其他片子,单看这部确实更像是好莱坞时而会出现的某部类型佳作,叙事花样变少,其中的哲学意味也去掉不少,大概也是非诺兰亲自编剧以及翻拍的原因吧。
但抛开这些讨论,光看诺兰功力也足够沉浸,每每展现恍惚状态时,就通过剪辑炫技,快速的闪回插入配上跳剪,宛如失眠中。
场景的使用与氛围感营造也是首屈一指,大雾之中的迷失,对于地貌等环境的使用也叹为观止,宛如一出光天化日下的“黑色电影”。
最后台词的“let me sleep”也是让人直呼别太会写了。
正如多莫警长说的一样:“其实所有的犯罪中的人的表现总是一样的,谎言和错误,这是人的天性。
”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犯错这种事情在我们身上发生在所难免。
电影从片头就反复出现的滴血场景不过是多莫在内心深处被自己曾经干出的事情来一点一点侵蚀着灵魂。
真的是他来了这个不夜城才发现自己的错误的么?
其实那由内而生的罪恶感从他一年半前犯错的那一秒开始就出现了。
多莫对于其他人来讲就是一个从警多年、破获无数大案的好警察。
他也是这么不停地告诉自己的,但这不过是他为自己那黑暗的一面来不停洗白罢了。
就像虽然身处极昼的不夜城,旅馆里被他搞的其实已经非常黑了,但在他眼里,每一束从缝隙映射进屋内的白光都是那么刺眼,他渴望黑夜的来临,他需要漫长黑夜给他带来的安逸感。
可一个个白夜让他无处可逃,始终使他曝光在充满正义感的不夜城。
在这个城中的每一个警察都信赖他,希望他能破获案件。
可谁能想到在案件还没破获的时候多莫就失手杀了他的搭档哈普警官呢。
片尾多莫诉说了1年半前的一起案子,突然,哈普的死一下说得通了。
那1年半前的案子和现如今他失手杀了哈普警官之间的联系呢?
其实两件事情虽然表现出的不一样,但结果映射出的一面确是一模一样。
一个是他在心中认定通过栽赃来抓捕罪犯是正确的,一个是他在心中认定了是自己误杀的哈普。
每一个事情的发生都是他潜意识里作出的判断。
人们总是会选择逃避一些事情一些责任,虽然好多时候由不得我们自己做出选择,但它毕竟是发生了,我们无法改变。
虽然这部片子由不夜城的凶杀案引起,但凶手作家给了多莫一个重新看清自己的机会。
当最后艾丽警官问多莫是否是你故意杀死哈普的,他的回答却是我不知道。
答案在他灵魂被彻底吞噬无法再做出挣扎的时候发生了改变。
人肢体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由大脑受控的,凶手作家可以在10分钟残忍杀死小女孩事实说成是意外而不是故意,那千分之一秒的枪杀呢,如果其实多莫已经看见那迷雾里的人不是作家而是哈普了呢?
但他接下来的动作却是杀死了哈普。
没有人会在那按下手枪的一霎去剖析一个人当时的大脑里在想些什么,会不会是内务部的事情,会不会是1年半前的那起案子,会不会是作家凶手,还是哈普。
此时他脑电波的频率一定非常快。
那毫厘之间的决定完全不会影响到多莫认为是自己误杀了哈普的事实。
然后去用谎言不停的验证谎言,再用谎言去验证自己的错误。
反反复复,内心的煎熬与摧残使多莫无法难眠,旅馆老板的话也使他认识到了在是非之间,自己其实早已被是非左右,没有什么事情非黑即白了。
如果从一个警察的角度来说,通过栽赃让一个罪犯绳之以法的手段违背了道德低下,可难道就真的让那个罪犯得逞逍遥法外么?
一个好警察睡不着觉是因为茅塞顿开,一个坏警察睡不着觉是良知自责。
可是好警察就不能干坏事么?
干了坏事的就一定不是好警察么?
最后多莫牺牲了自己杀死了作家,是他再也无法忍受这些事情给他带来的所有痛苦,他临死前不让艾丽警官迷失自己,其实是他对自己的一种救赎。
可说到最后,谁又会做到不再在谎言和犯错中徘徊呢。
又有多少事情是我们明明知道这其实是错的,但却再心里告诉自己这是个意外,甚至告诉自己这也许是对的呢。
谎言不过是人类对自己犯错的一种自我保护。
但这就是人,终究还是无法从谎言与犯错这汪泥沼里逃脱出来。
0-13分 主要人物上场,介绍极昼的背景,介绍凶案背景,杀手可能是女主的情人。
13-16 B线索,警局内部的政治斗争。
男主和朋友有一些污点。
朋友要自首,男主不愿意。
男主下决心要把案子结了。
(更极致的“侦探类型”电影,直接一开始主角就有污点,并且在触碰自己的底线)16-34 找到被害人的书包,在用书包钓鱼的过程中,朋友被男主失手杀死。
男主自责。
34-39 男主喝酒,失眠,想起一些非常模糊的之前破案的碎片记忆。
警局警长认为是凶手杀死了搭档,男主只能顺着他的话往下说,虽然他知道不是真的。
39-41 一方面女主在找男主搭档被杀的证据。
另一方面男主在找凶手更多的线索。
41-46 男主调换了搭档身上的子弹残骸。
46-50 男主接到凶手电话, 凶手称他看到男主射杀搭档。
他要和男主合作,他需要男主的帮助。
女主发现搭档死亡的现场疑点。
50-57 男主找到死者的最好的朋友,她透露了疑凶的名字。
通过死者的背包,他找到疑凶的地址。
59-66 男主找到疑凶住处。
两人追逐,凶手逃脱。
(浮木上的追逐和掉下水的窒息感还不错)疑凶约和男主见面。
66-74 女主告诉男主她查到了线索,是疑凶的名字。
男主和疑凶见面,他是一个当地的悬疑小说作家。
疑凶挑明他和男主的状态一样,男主误杀搭档,疑凶只是给死者洗了尸体而已。
疑凶希望两人联合。
男主同意了,疑凶离开时告诉男主自己录音了,以此威胁男主要合作。
女主找到了搭档之前带来的报纸,她发现了男主和搭档之间可能的冲突。
75-79 男主和疑凶通话,疑凶承认了自己杀人。
80-85 疑凶被警局叫来审问,男主也参与审问。
(戏非常精彩,因为面子和里子都有戏,两个人心怀鬼胎)因为疑凶暗示枪在被害的男友家,男主愤怒不已,爆发。
85-90 警察开始搜查被害者的男友家,男主提前到了男友家,但没有找到枪。
警察找到了枪,抓住了男友。
男友成了最大的疑凶。
90-94 男主去和疑凶对质。
并决定坦白一切。
但被疑凶说服。
女主在搭档的案发现场找到了另一颗子弹,是男主的。
94-97 女主验证了男主可能是搭档的杀人凶手。
97- 102 男主在失眠状态下,向酒店前台诉说他之前和搭档制造伪证的一起案件。
前台告诉她,要做出忠于内心的选择。
103- 结尾男主冲进疑凶家,找到了新线索。
女主前往疑凶的湖边小屋取男友疑凶的物证。
女主被疑凶打晕。
男主前来拯救女主。
女主质疑男主,最后相信了他。
男主和疑凶大决战,双双被枪击死亡。
闪回和对话中的陈述。
很有意思,大反派代表的就是男主内心的邪恶,他是男主的反面,他引诱他,与他合作,最后企图杀死他。
这是一种典型的隐喻做法。
一人两面。
by.旸夜就犯罪这类型的片子来说,本片比较平淡,也不太“类型化”,正因为如此,反倒给了我一个惊喜,实在是出乎意料。
本以为是个福尔摩斯式的破案电影,没想到扭头一个意外,前后连接,突然主题就浮出水面了。
虽然我也有没看懂的部分,一个是前面提示关于伪造证据案件的事,一个是小姑娘怎么从子弹推理出老警察杀了同伴。
不过,古人说不以词害意,不影响主旨的话不去深究也无妨。
一个好警察睡不着觉是因为没有线索,一个坏警察睡不着觉是因为心虚。
做了一辈子的好警察,最后怎么落得这样下场?
就是因为当初踏错一步,从伪造证据开始,就已经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离目的地也越来越远了。
正义和邪恶,总是相对而言的,在每个人心里,又有不同的诠释,我们无法评判一个虐童并杀害孩子的人被无罪释放是否公正,面对这样的事实制造伪证又是否是另一种补充的正义。
讨论这个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不会有结论。
正义无法固定存在,和世界上很多法则一样,需要用各种辅助条件来逐渐调试,例如司法环节的监督、法律完善等。
我们不一定能等到完全公正的世界来到,甚至可以说那只是一个没有未来的梦,但绝不可以在那之前,就丧失追求的勇气,和走错路。
这就是结局想说的,不要走错路。
隐瞒一个人的失误,成全他一生清白,看似是一种悲悯。
但那是一种大悲悯吗?
不过是把一个好警察走错路这一选择放大,并且延续到另一个充满慈悲的姑娘身上而已。
这颗子弹,这个教训,这一场声名狼藉,只是为了警醒这个走到了犯错边缘的姑娘以及其他相似的人,不要走错路。
无论为了什么,不要忘记初衷。
为了正义辜负正义,永远不会得到正义。
为了善良辜负善意,永远不会得到真正的善。
2015.8.26
【D+】脱离编剧的诺兰,总觉得被好莱坞限制了手脚,完全是帕西诺的表演主导,导演意识则被隐没了,如果换维伦纽瓦和芬奇拍可能精彩很多倍。
诺兰早期电影还看不出什么特色。男主人公因为因为杀了同事而得了失眠症到剧情后来每一秒都在煎熬。弄得观众也有煎熬的感觉。七天不睡觉卧槽泥牛逼了好吗。善与恶之间的挣扎有那么纠结吗警察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呢。话说这女的又碍事又丑哪请来的演员啊。这个片子还告诉我们要好好睡觉
其实诺兰和老帕的搭配 还是走简情节配神演技的路子 见短评说老帕的演技 包括在魔鬼代言人等片中的演出 都是走的嘶吼流痞子路线 而诺兰这部包括在imdb几个长评中 也被批评为沉闷 实际大约还是被看低了 片中四个瞬间:误杀搭档时的犹疑 强遮阳光时的无奈 看罗宾沉底时的复杂 及HS最终的坚定 便值得四星了
很久没有看这类讨论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的电影了,放以前上学的时候可以想到脑子爆炸最后勉强得出一个经不起推敲的结论。但就像充满了争议的Will死去一样,这个问题的答案与反而与问题无关,搁置它可能是唯一的选择。也正如Will死去时如同瞌睡遇到了枕头一样坦然甚至有些释然,这个问题或许也不需要答案,因为不存在绝对的正义,当下你做出的是你认为对的选择,并愿意去承担你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就能够从不同方向推动程序和结果不断接近人们都能接受的正义。
没有黑夜 白天即是黑暗
不记得内容的片儿都打两星。
片子一般,要给两位老戏骨加分
do not lost your way! NORLAN早期作品,摆着手指头数数帕疯子没演过几次好人。
好无聊的电影
看时没细想,不过总觉得有些地方还是有点说不通。但是,故事好看。
诺兰拍这片子太失水准了
剧本所限,主线叙事少有诺兰印记,但我喜欢这个因信念而入歧途,最终挣扎着(不够清醒)地自我清算的故事。构架圆融。暗示性的闪回和不稳定的镜头极具张力,此类格式规则却精确细致的表达正为我所好。角色塑造也很妙,似乎一切都直白摊开,内里却有复杂变化。远景冷近景暖,恍惚不激烈,却是透明的入侵
分虚高,就一普通的中小成本电影,还看睡了,可能是2000代老电影的缘故,就一老炮警察因误杀与目击罪犯交易最后败露的破事。。。电影不好看。楼上一屋光脚乞丐噪音垃圾,全户口本早死早超生,浪费地球资源,看个电影也来咚咚咚影响心情。
那种级别的警察却想不到别人有可能录音? 一大堆破绽
这估计是诺兰电影里最不诺兰的一个了
不是他自己编剧的后果!
早在蝙蝠侠之前诺兰就已转攻义警故事,且同样以翻拍方式将主题逆反。黑暗骑士老管家开导韦恩少爷那段话用到本片作家身上,毫无违和非常贴切,“不是你的错,有人天生就是坏蛋”几乎就是 “海滩上发生的事情,要怪就怪那个你要捉拿的人”的理念重述!威廉姆斯的大咖地位与莱杰的小丑魔力,只是掩护“恶即是恶”这一直白理念的修饰手法。男主的塑造,乍看上去好像更为复杂裂变(深陷调查与交恶搭档),更疑似滑向了人性深渊(雾中开枪有意还是失手?)。可转念再想,既然对核心坏蛋的道德定位,表象如何魅力十足,本质依旧恶贯满盈。那么作为对立面的多默探长的所谓阴暗面的展示,再怎么浓墨重彩极力渲染,自然也不过是针对观众的叙事障眼法。任你情节如何复杂反转,也无非弓弦直达与弓背曲进之别,最终还得殊途同归于二元对立善恶分明的主题名下!三星半
Maura Tierney和Nicky Katt是当时最好的电视剧演员之二。三位主角随着剧情而紧扣,可惜总是觉得差了点什么,也许女主始终太弱吧。变奏不错。
除了阿拉斯加的美景,没了
男主工作做的挺失败,迷雾中还敢乱开枪,电影无聊程度不亚于记忆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