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段印度拍得特别好,真实贴近,快赶上纪录片。
后半段到澳洲就失控,男主的挣扎颓废来得没头没尾,那种亲情的呼唤没拍出来反而把情绪耗尽,回家的过程不再让人觉得激动,各种闪回也救不回来,非常可惜。
导演适合拍风光片,本来真事挺有优势,结果拍成了《社会纪实》是怎么回事,但依然哭到瞎真没救。
小saroo演技真好,结果25年记错了家乡名字还说错自己名字!
好心疼小孩一个人那段时光。
缺点是铺垫太长,到后来就是给google earth打了个广告。
说结局老套的,这是真实事件改编不是故事,而且他想象他哥弄丢他很痛苦,然而哥哥却在他走失同时被撞死了…什么故事都没有真实更戏剧。
以为一个人包场,看完发现后面有个哭得白发蓬乱的老伯在抽泣,真希望我老了也能像他一样还进影院仍然感动。
科技改变命,最后变公益片。
比较套路,但胜在真实。
一个在加尔各答走失的5岁印度男孩萨罗,迷迷糊糊登上一列火车,这一走就走了好几千公里。
小萨罗刚开始十分惊慌,但很快就又平静下来,之后他进入了一所福利院。
在那里,一对没有孩子的澳洲夫妇苏和约翰·布莱尔利收养了他。
二十多年过去了,长大后的萨罗在一个酒店管理项目中遇到了女友露西,开始了成年的生活。
忽然,一个偶然的契机之下,原本被他遗忘的童年回忆再次闯入了他的脑海。
已经拥有了新的名字、新的家庭和新的人生的他,面对身边人的不解,通过现代科技,寻找最开始的家园。
作为一个中国观众,这部澳大利亚导演拍的寻亲电影,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
影片开始我就被吸引:几声狗叫后,低沉的音乐缓缓响起,大视角广角镜头慢慢扫过炊烟轻绕的村庄,薄雾渐渐散去的森林,被长长的公路隔开的蓝色海岸线,用谷歌地图视角慢慢推近的浪花、山脉、铁路、树木,慢慢便看到了这个小小的人儿,这个在成群飞舞着的蝴蝶中的小孩儿,那一刻忽然感觉,人在整个大自然中是多么的渺小。
然后整个上半部分,我都在看他的独角戏。
看他和妈妈哥哥妹妹,过着艰苦贫穷,温暖而快乐的日子。
看他帮哥哥偷煤块换牛奶,看他帮妈妈看护妹妹,看他陪哥哥去做工,看他和哥哥走散,坐上离家越来越远的火车。
看他在人山人海的火车站无助地寻找,看他飞快地逃离人贩子的魔爪,看他偷吃祭祀的贡品,看他聪明地摆脱居心不良成人的控制,看他不停思念妈妈温柔的笑容和温暖的怀抱、看他衣衫褴褛在垃圾堆中翻找勺子、看他在餐厅外面模仿食客的吃饭动作(若是我是那个食客,也会被他的可爱打动)、看他被好心人带到警察局寻求帮助、看他被送进收容所、看到他被澳大利亚的养父母收养。
看他明亮的眼睛长长的睫毛下,自然流露的喜悦、悲伤、无奈、迷茫,让我的心瞬间化成一滩水。
在养父母关爱下长大的萨罗,儒雅优秀有教养,从事酒店管理,前途光明,和养父母、弟弟相处融洽。
然而有一天这一切忽然就变了,萨罗因为在朋友家偶然看见的糖耳朵想起了家乡的妈妈和哥哥,却因为记不得回家的路而备受煎熬和痛苦,他仿佛失了魂魄,再不是那个在澳洲温暖阳光下长大的青年,不能和女友好好相爱,不能容忍弟弟的缺陷,再不能和养父母开诚布公的交流。
不知道他从哪里来,找不到回家的路,他再也无法平静正常的生活。
他从一个阳光儒雅的青年一天天变成憔悴敏感的异乡游魂。
好在福至心灵,他终于从谷歌地图上找到了回家的路。
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妈妈,却不知心爱的哥哥就在他走失的当晚就被火车撞死了,结局令人唏嘘。
后来萨罗才知道,他一直念错了自己的名字,他的名字其实叫雄狮。
电影的下半部分其实挺出乎我意料的,导演没有把矛盾着眼点放在养父母和亲生母亲谁重要的矛盾上,没有刻意渲染离开养父母去找亲生母亲的纠结和伦理情结,偶然的一次交谈轻描淡写地点出了养父母收养他和弟弟的原因:“我能生孩子,我们选择不生,领养你们两个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希望你们两个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这是我们的选择,这也是我爱上你们爸爸的原因,我们都认为,世上人已经够多了,多生一个并不能保证世界变得美好,但领养一个像你们这样的孩子,给你们融入世界的机会,更有意义”。
不求回报的没有条件的付出爱,让得到爱的人,没有负担,没有负罪感,这才是我们想要得到的爱。
故事虽然平常,但场景唯美富有质感,配乐大气舒缓,余音袅袅,主配角都有出彩的表现,桑尼•帕沃(扮演童年萨罗)表演真实自然不失灵动,戴夫•帕特尔(扮演成年萨罗)高大帅气、儒雅稳重,大胡子的造型更是富有味道让人欲罢不能。
这几天一直在单曲循环《雄狮》的片尾曲:Never Give Up
本片在整体情节上并无出彩之处,但很切实的体现了一些社会问题,有指出一些社会问题,例如,在半夜人贩子抢睡着的走失儿童,从手法来讲,绝不是初犯,当人贩子追saroo时,一旁的警察无动于衷,明显是纵容。
当然,它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希望,看到最后才知道养父母是为了帮助这些孩子拥有正常人的生活,我也是通过本片才第一次认知到世界上有这么一群人 ,他们的灵魂会令你颤抖。
但,童年的阴影并不是那么容易就抹去的,那将是一生的创伤,就像saroo的弟弟。
漫漫寻家路,因为不记得来处的人,他的灵魂注定漂泊一生。
没有因人生的意外而远离亲人和故土的人是很难体会男主这种感受的。
梦里千万次的遍寻不见,可以纠缠几十年!
我六岁时父亲车祸去世,七岁时永远离别了那个长大的地方。
童年的回忆在长大的过程中一点点忘记,但那个小村庄无数次地出现在我的梦里,每次都是寻父亲而不得,哭着醒来。
梦几乎都是一样的,但一做近三十年,直到三十几岁才不再固执地做。
但这几年还用百度地图实景看过那个小村庄。
离开后一共回去过四次,如果不是这四次回去,也许那梦会更固执地一直做下去。
第一次回去是7岁多,跟着我大姐回去给我父亲上坟。
去到坟前,我大娘说跪下给你爸磕个头吧,我跪下的一瞬间突然泪流满面!
他葬礼的时候我还不明白这个人再也不会出现在我的生活里了。
后来我初中时爷爷死又去过一回,因为那人冷漠自私,所以完全没有感情,也就没留下什么格外的记忆,只记得他躺在棺材里,腿无法伸直,屋里的墙土掉落很多,可以看见里面的芦苇席。
大三升大四的暑假,因为当时在附近的大学参加考研政治班学习,同学陪着我去了一次。
找到了那个小小的院子,当年父母二人不分白天黑夜累死累活盖起来的泥土房已倒塌了一半,左右的邻居新建院落时把我们曾经的院子挤到不能再小,只原来的一棵掉皮杨还在。
我看到房子又是泪流满面,静静地坐在院子里好久才离开。
最后一次是又过了很多年和我二姐一起去的。
我们凭着记忆找了好久,只是印象里的那个小小院落再也不在了。
那块地应该是被重新分配给了别人盖了新房了。
物不是,人已非。
男主还能回到梦里的地方,见到母亲,也算是一种幸福了!
对于领养男主的夫妇 我真的被感动了 他们明明可以自己生孩子 却去收养了孩子 甚至收养了精神不太对的弟弟 弟弟没法控制自己而伤害自己 伤害母亲 男主一直对母亲感到抱歉“我很抱歉你不能有自己的孩子,我们并不是白纸一张,像你的亲生孩子一样,你领养的不只是我们,还领养了我们的过去,我感觉我们在害你” 养母却说“我可以生孩子,我们选择了不生孩子,我们想要你们两个,那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你们两个出现在我的生活中,那是我们的选择。
这也是我爱上你们爸爸的原因之一,因为我们都觉得,这世界上的已经够多了,生个孩子并不保证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但是接受一个像你们这样处于困境的孩子,给你们一个机会,那意义非凡。
”不止男主震惊了 我也震惊了 他们竟然选择不生孩子而去帮助那些困难的孩子给予他们希望 大爱啊
1、漫漫回家路(Lion,2016)是七年前看過的電影,昨天回家時正好電視台播放,從男主角在澳洲被領養後長大,和女朋友相遇之前看起。
從成年後的男主角故事,看他充滿徬徨迷失的人生,看得自己淚流滿面。
或許人到中年,才能稍微深刻的去感受他人的生存狀態吧!
七年前的我是這樣幼稚的去寫的:「為什麼已經成為澳洲人的主角非得找到回家的路呢?
看到被領養的弟弟成為不定時炸彈折磨養母,這一幕在他的心底種下一顆種子;這個伏筆在二十年後家庭聚餐中,以一句憤怒的心述爆發:我痛恨他折磨妳。
你所深愛的人是否被你折磨著?
揮之不去的自我質疑逼迫他不得不做出彌補。
更何況,收養了一個弟弟,他才能體會做哥哥的心理,體會哥哥因為在車站和弟弟走失那種焦急、慌張不安和內咎。
」2、自男主角幼時在車站與哥哥走失後,就進入「迷失」的人生。
即使有了家庭、女友、事業、興趣,他仍然感覺一無所有;即使過了二十五年,他仍未成長為一獨立成熟的個體,在他不斷的回憶和閃現的夢境中,他認為自己還是那個迷途的兒童——他失去了他的生存座標。
按照佛洛姆在人類新希望(The Revolution of Hope: Toward a Humanized Technology,1968)4、人性是什麼意義三、方向座標與奉獻座標之需求:人不僅有一個頭腦,並需要方向座標,以便使他從環繞他的世界中見出某種意義,並將這個世界建構化;同時,他又有一顆心和一副肉體,而這些則需要在感情上同世界連結——向人連結,並與自然連結。
前面已經說過,動物與世界的韌帶是自然給予的,是由其本能所連接的。
人呢,則由於他的自我認知(自覺),以及他感到孤獨的能力,而與世界分開,因此,設若他不能找到情感的韌帶,以滿足他與超越於他自身之世界間的關連與結合的需要,他就成了一粒無助的微塵,任風吹掃。
……人的締結最容易而又最常見的形式,是他所由出之事物的「原始締結」——與血、土地、部族、母親或父親之間的締結,或者在更為複雜的社會中,與他的國家、宗教、階級之間的締結。
這些締結其首要的性質……是為了滿足一個尚未成長為自己、尚未克服那不可忍受的孤獨之人的渴望。
……人在其對於一個優越的權威關係中,尋見其感情締結,那麼對於那些優越的權威,他是盲目服從的。
由於仍舊同自然、同母親或父親締結在一起,人確實是感到的在世界如家室,但為了這種安全感,他卻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也就是屈服、依賴,並阻礙了他的理性與愛之能力的充分發展——當他應當變為成人之際,他卻還停留在兒童階段。
3、第二次看這部電影,而且從下半部看起,才驚覺這電影剪輯功夫、鏡頭敘事能力出群,而且即便妮可基嫚作為一配角飾演中年母親,幾個餐桌上的鏡頭呈現出其細膩、動人且爐火純青的演技!
一直把这部电影标记在想看里面,等着上映,后来无意中电影发现已经默默上映,没有做大张旗鼓的宣传。
我看电影的习惯,是在看之前尽量少做功课,避免被剧透,希望自己有更多被惊喜的可能。
《漫漫回家路》的剧情,在瞄过两眼之后,我一直期待这是一部“找路”的悬疑片:身为路痴我常常活在这样的悬疑片之中!
因此提前对主角的心路历程心有戚戚,又特别期待他破解线索的过程……又暗暗期待这部电影就像莫迪亚诺的《暗铺街》一样隐晦神秘而动人……然而看了之后我对成年后主角的这一段追寻是很失望的。
用Google Earth,以及回到出生地,这是一段很顺利的过程。
主角的茶饭不思和封闭自我,主要还是因为他自己内心有一些人际关系障碍。
后来看到大家都在说这一段电影很不好看。
——是的!
这部电影是有点不好评价,可以明显分成“非常好看的”和“不好看”的部分。
好看的是开头,小人儿冒着生命危险在火车上偷煤,穿行在印度尘土飞扬的街道,年轻的妈妈搂着三个孩子,小哥哥带着他半夜去铁路上……然后是无意中随着火车走了几千公里,来到加尔各答之后的流浪,以及小人儿在孤儿院的压抑和慌张。
这个叫桑尼·帕沃的来自贫民窟的小演员,实在是演得太好了,谁能不被他亮晶晶的大眼睛打动呢!
这一大段贫儿印度旅行记,我以为是本片的精华所在。
澳洲塔斯马尼亚的风光也非常美,拍出了人在其间的渺小,和印度的拥挤嘈杂恰成对比。
回到印度之后的剧情也很动人,主人公回到当年的地方,穿过街道,穿过树林,回到小村子。
暖黄色的夕阳下,手摇镜头晃动不定着,表达人的激动害怕的心情。
后来终于见到了,我也跟着主角和他的老妈妈一起哭。
年度温情催泪,前一段小Sheru一个人穿越大半个印度艰难存活求生的经历拍出了印度的脏乱美和浓浓情感维系。
我这几天一直在想destiny什么意思结果在电影里找到了答案,妮可流泪解释她为什么可以生育却要领养孩子的那段,“我站在海边等着被吞噬却看见一个棕色皮肤的孩子向我跑来,那一刻我才感到内心的平静”,某种意义上也是destiny做出的选择了。
“我们多创造一个孩子不一定可以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但是去解救一个你们这样受苦的孩子一定可以行一件善事。
”
看完电影后我花了好久从电影里小Saroo走丢那一段走出来。
夜晚的车站,躺椅,1500公里,两个月,一个人,五岁,陌生的城市,无法沟通的语言,拥挤的人群,街头流浪,人贩子,孤儿院……整颗心都是揪着的。
我想到了自己第一次去读大学的情景。
父母送到浦东机场,还有约好的初次见面的同行之人,进检票口的时候,同行的女生哭的稀里哗啦的,她也是第一次要远离父母。
2500公里,两个人,18岁……下飞机后,站在陌生的城市,两个人抱住哭,那种恐慌至今难忘。
比起小Saroo,自己是羞愧的。
小Saroo他是勇敢的。
他怕过么,怕过,无助过,却没有大哭过,一直努力活下去。
这一路虽然遇到很多冷漠,也有欺骗,也很幸运遇到了善良的人。
分给Saroo一张纸板的小男孩,用餐的青年男子,给Saroo介绍养父母的女子,直到领养他的澳洲父母,他是幸运的,也是聪明的。
就像Saroo的名字Sheru的寓意——雄狮,小Saroo就像一头小狮子跟命运斗争,活下去。
不放弃。
长大的Saroo,踏上了寻亲之路,过程坎坷,但也不负所望,他的养父母也很支持,他找到了原来的家,找到了生母和妹妹。
结局遂了观众的心愿,唯一遗憾就是哥哥再也看不到了。
“我能生孩子。
我们选择不生。
” “我们都认为,世上人已经够多了,多生一个并不能保证世界变得美好,但领养一个像你们这样的孩子,给你们融入世界的机会,更有意义。
” 虽然我做不到像澳洲这对父母一样,但是我可以像Saroo一样,坚强,不放弃,勇敢,感恩,坚持;也可以像电影里的一些好心人一样,善良,帮助别人。
自己的观后感,写给自己看。
2021.01.03
去了澳洲以后是怎么回事?拍着拍着就成了Google Earth加长广告了?如果花更多笔墨去刻画男主内心的话应该会更触动人吧,现在这样完全看不到情感变化啊。不过这个结尾已经很感人了,配乐也不能再煽了。小演员真不错,幕后真实故事更有力量。还是挺喜欢片名的,幼崽成长为雄狮,花了25年。
人生啊。「这个世界上已经有太多人了」。
自我身份认同真是一辈子的难题
噙着眼泪最后终于在结尾泪奔,但是擦干眼泪觉得节奏还是有问题的,结尾过于简单草率,始终渲染着浓重的情愁,这事不是应该很积极向上吗,它的纠结和悲伤太大了,不过印度素人演员真的不错,小孩太灵让人心疼,男主成熟有魅力多了,演技也见长
韦恩斯坦力推的冲奥之作一年不如一年,还不如冲一把the founder。影片前后两部分感觉不像同一个导演拍的,后半段澳大利亚的部分很糟糕,谷歌或成最大赢家。妮可的演技算撑住了,小演员sunny pawar是最大的亮点
电影的立意挺好,无论何时何地,人对于根源的溯求以及对爱的共鸣,是人类唯一也是永恒的共同语言。但电影就一般了,过度着墨于男主的困惑和挣扎,让电影其他部分显得索然无味;也让除了男主以外的其他角色沦为了炮灰。
Dev越来越帅了!他幸亏没遇到小萨那么执着非送小盆友回家不可的,否则澳洲梦就表想了。。。。Dev也不炫炫舞技致敬下宝莱坞QAQ印度题材中间沒歌舞好不习惯[摊手]
致我们终将接受的自己
前二十分钟实话不错
前一小时和后一小时的情绪是割裂的 像预告片里一样穿插叙事比较好 男主女朋友这样的角色真没必要找玛拉来演 看到她和导演还有两部待上映的片子瑟瑟发抖了
一流的题材,二流的表演(小演员的印度部分最好),三流的叙事剪辑,把一个动人的故事搞成了平铺直叙的流水帐,真心不如trailer里的倒序法好。成年的自我发现的深度没表现出来,造成寻根之旅较剥离生硬。
高开低走 Google广告
印度的部分挺好哭的~
“世界上的人已经够多了,如果我也生一个,并不一定会让这个世界更好。而选择领养,至少可以让两个孩子更好地看看这个世界。” 印度每年有八万失踪儿童,如果选择帮助他们,真的会改变他们的命运。希望自己以后做一个好人,给这个世界带来一些不同。也更坚定了自己以后不结婚,要领养小孩的想法
大型google earth广告片。印度的部分拍得蛮好,小演员特别出色。澳大利亚部分节奏就有点问题,演员也比较出戏……为什么要浪费鲁尼玛拉来演这个角色?!
前半段能看,主要得益于小孩选角成功,后半段几乎完全崩坏,充满神经病式的闪回,而且鲁妮玛拉像被绑来拍床戏的……
好大一个google earth的广告:google改变人生
就电影本身来讲,前半部分的印度篇拍的实在是好,特别写实,小男孩也很有灵性,而澳洲篇却急转直下,那种飘忽感仿佛穿越到了泰伦斯·马力克那里,不过片尾母子相聚还是很感人的。而抛开电影不谈,我想说如果哪天我迷路了,我到死也要找到回家的路。
说真的,极度无聊。就是那种预设了,“我们要催泪啊,你赶快哭啊,不哭就显示不了你善良的内心啊”的那种低级烘托情绪的片子
The story is quite slow and the best part is the last 10 minu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