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尼采哭泣

When Nietzsche Wept

主演:贾米·埃曼,阿曼德·阿桑特,Andreas Beckett,本·克劳斯,Ayana Haviv,凯瑟琳·温妮克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7

《当尼采哭泣》剧照

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2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3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4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5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6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3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4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5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6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7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8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19当尼采哭泣 剧照 NO.20

《当尼采哭泣》剧情介绍

当尼采哭泣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改编自心理治疗畅销作家欧文‧亚隆的同名小说。 十九世纪末的维也纳,正逢四十不惑的医学大师布雷尔,突然接到一封意外的来信。寄信人竟然是社会名媛路·莎乐美(凯瑟琳·温妮克 Katheryn Winnick 饰)。虽然突然布雷尔犹豫过,但还是如约前往咖啡馆。莎乐美此番的目的是希望布雷尔能帮助她的亲密朋友——存在主义大师尼采,有一种刻苦铭心的“痛苦感”每天伴随着他。为了医治根本不愿接受治疗的尼采,布雷尔唯有假意装成需要尼采的帮助。整整一个月,布雷尔和尼采在不同的场所进行着深入的交谈。于是,一场一场不知谁是病人,谁是医生的心理治疗就此展开……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小白的男神爹地间谍兔洞精武战士水母看世界南极大冒险文森特与世界的尽头太空堡垒卡拉狄加第一季外星精神病重返十七岁忘记尼克跨国大追捕: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枪声初恋红豆冰机械陪伴金城档案沉没的镜像于星降之夜康熙微服私访记5脸盲少女的未知爱情逃出生天循迹线索毛驴县令之赌命考官午夜之子死亡游戏星河战队3:掠夺者闪点行动第二季全修。好事成双600公斤纯金事出意外爱的理想生活

《当尼采哭泣》长篇影评

 1 ) 尼采的,太尼采的

就像《情遇尼采》这本书的序中所说:尼采不需要辩护,而是理解。

历史上只有弱者才需要辩护,而尼采不是弱者。

这部电影,将尼采下降到怎样的一个层次?

我也不是说要将尼采抬到如何一个虚无缥缈的境界,只是,这部电影里,谁真正抛弃了信仰?

无非是重新审视了信仰下的生活,生活乏味,而信仰鲜活,而那个主角正是重新在信仰下找到了生活。

他打破了多少?

不过是生活。

有人认为尼采说“上帝死了”是悲伤的,他想让人们再找到上帝。

相信这也可以是拥护者的说辞之一。

那强力意志的绽放呢?

最终绽放到了家庭生活了?

最终绽放到一直以来的无聊和忍受了?

主人公若是真遇到尼采,有如此这般的一段交流,他能获得的永远只能是他们第一次见面时的愤怒与嘲笑。

这部电影或使人感谢尼采,就像西方国家感谢马克思一样。

马克思帮助他们摆脱了经济危机,“尼采”解决了人们的人生问题。

但是,不论是尼采还是马克思,不过是被人把自己学说中有利于他们的东西拿来用用,而那些不利于他们的,他们会装作没有看见。

或许,这部电影改成一个人看着尼采的书,有如此这般的感受,那反倒无妨,任何人可以用自己的生活去理解尼采。

但是当遇到尼采,还企图有如此的感动,那简直是妄想。

再说说弗洛伊德吧,一个基本被心理学界抛弃的人,一个开创者,而非奠基人,当然了,奠基人也被心理学界“抛弃”了。

多好玩的一个学界。

若真如电影所说,他能有机会接近尼采,估计他会是第一个疯掉的人。

弗洛伊德一直不看尼采的书,因为他发现自己所谓的原创早就被尼采说透了。

一个可悲的人。

或许这部电影应该改成:当弗洛伊德在哭泣?

这个弱者需要辩护。

 2 ) 上帝其实从未死去,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来过

这真的是一部高深莫测的片子。

最耐人寻味之处,莫过于观察一个心理医生如何治疗史上最强悍的哲学家——尼采。

一个好消息是,伟大的弗洛伊德先生以年轻帅哥的形式在本片登场;而遗憾的是,在本片中弗洛伊德仅仅是个配角。

电影采用了大量对梦境的描写——不仅包括睡眠中的做梦,也包括片中角色被催眠后看到的幻景。

这些段落看似简单,实则相当考验导演对视听语言的把握能力——你不仅要把梦境视觉化地表现出来,还要加入充满隐喻的文本。

本片在这些方面做得相当成功。

估计一般人会看不下去这部电影。

它不是一部娱乐片,反而带有很多学术探讨的成分。

心乱如麻的人们也可以从这部片中获得一定程度的自省——即使你不如尼采那么强悍,人类很多想不开的地方还是共通的。

最后,尼采哭了。

尼采是一个特别孤独的人。

尼采是个天才,可他也是个凡人。

是凡人,就必须承受人类的有限性。

有时候你记住一些事情,往往是因为你选择忘记了更多的事情。

人心其实就是个狭小的容器,它因为平衡所以脆弱、因为不平衡所以坚持。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孤独本身并非某种际遇,本质上还是自由意志个体选择的必然结果。

所以我觉得,那个上帝其实从未死去,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来过。

http://www.leeforce.com

 3 ) 当尼采哭泣

“千帆”组织的一场电影,我莫名而去.是播映[当尼采哭泣].进来也看到”千帆”自己对自己的思考,很桎梏地在怀疑自己的想走的路与正在走的道路上的冲突,乃至想法较单一化,刚好这样的一部影片或多或少能帮助或是警示自己思考的方向与定位.也能起到一些作用的.入场时我迟到,因此留低座位时已经开播了一小节.但约莫能理解出个大概.影片开初的时候反复地提到一个词:整合.是因为医生布雷尔是抱着一个目的性去治疗大师尼采.但可能只是尼采当时的名声噪起,而非了解而不能治愈.因此,布雷尔需要整合,整合尼采存在式的诗歌般地思想,以利于对症下药.而一开始提出的,也是当场被预言为现代精神疾病治疗的一种方法:谈话治疗.而整合的具体对象是在于对行为准则的整合.即产生出一套可循的路子.就如现在的律法,指导方针,SOP等.都可以这样来归类.继而是在治疗开始时候对事情的发展做不断地假设.即不断地切换镜头,更换场景.在这方面没有影片[罗拉快跑]做得好,后者对于假设的切换能做到很纯粹地重演情节.而该部影片采用的也是纯思想假设,就是不抱目的性地假设,不会为着结果的更好方面而去假设,亦不会朝着结果的反方面去假设.只是在于事物的表象展开,对发生的状况进行场合的变更,或者是年龄段的变更.从而冲击大脑中的思想变动.这一点,很像王小波先生的作品文章.进行反复假设,演绎,再假设,再演绎.因此过程非常之精彩.影片中采用的音乐更多的是交响乐,因为播放单一音乐时的背景人物往往只是1-2个人的场景,而争执与吵闹预示着音乐是能激起某种情绪化拨动的,而交响乐的存在则让较多人数的情绪整合.就如尼采疯狂地指挥着挥瓦格纳音乐的场面,他表现很极端.可能是瓦格纳的音乐是极度受叔本华先生的思想影响,而叔本华是悲观主义者,而更甚的是尼采自己本身就是当时反悲观主义的代表人物,激昂的演绎场景可见一斑.影片中还提及到的一种治疗方式是对现实进行否定.就如对自由地思考.布雷尔医生就一开始就自问,如果像尼采这样活着,没有家庭,没有责任,那能给他的定义就是自由.后来布雷尔也有直接向尼采讨教关于自由的问题.直到布雷尔自己离开现有的家庭.因为他也将自己的生活现状进行着否定.看片的时候我想起着 The Eagles 的歌曲[Desperado]“And Freedom, oh Freedom well, that’s just some people talkin’ “,不禁自己对自己笑了一下.以上这些是当场写下的零碎.无耐着观众有人吃面,有人凌乱地唠嗑.我没看完结尾部分径自退场.想起”千帆”近来不断地重新审视着自己,想起自己曾站在起跑线上(也没有去和别人抢着争先),却往着自己曾经看到的道路上一度跑偏.而后又看到他的关于[当尼采哭泣]的影片评论,不禁黯神起来.我以为的精神领域的研究在于对人,对事物表现状态的分析,而非对心灵的分析,因此那在一定高度时无章可循.但可以做的是揣测他人的心灵,夺度他人的想法.这,即可进行精神分析和研究.因此,在这个领域,自己对自己的深层次的思考也是需要避讳的,是禁忌.你无法想象着自己需要的终极关怀是什么,终极目标是什么,因为人类探索自身的方向之一也无非是”人从哪里来,为什么而来,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至于我自己今天晚上吃什么当然是可以自我商讨的)回到影片中去,弗洛伊德的出镜让我冷不丁了一下.因为我对他的理解执着与他对”性”高度的认知.包括他创立的”自我,超我”等意识.而我谨记着的他的思想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动机来源于对性的探索.这可能是他理论的最高高度,所以我紧紧抓牢的是这个.影片中弗洛伊德的学生对尼采进行催眠,一并同事提出意识和无意识两个概念.这对于存在主义的尼采来说是很大的冲击.意识的存在性与尼采土生土长的存在观点能较融合,但是无意识的状态出现后不断地冲击着意识状态生活,也同时冲击着被催眠状态下的尼采.这…我偏执地想到这里面有着寓意,但我说不出来.想起影片伊始,布雷尔要求尼采给彼此相互治疗的时候,尼采说着:我只是个文人,但不是医生.我嘴角微微翘起.来源:http://net.hiing.net/2010/08/when-nietzsche-wept/

 4 ) 幻象与孤独

很不错的片子,讲述了哲学家与心理学家的一次心灵探险。

看到前3/4时,感觉心理学家弱爆了。

尼采指出了布洛伊尔不堪忍受平淡的生活,转而去追求身边的诱惑与刺激,但这也使自己深陷黑暗的泥潭。

这其中虽然隐含着布洛伊尔对母性的渴望(细想一下,确实爱情与母性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有那么一个人永远在意你、抚慰你,不论狂风暴雨她都能给予你永恒的安慰,不同的只是男人在母性面前可以偶尔脆弱,但是在爱情面前则要担当坚强的角色),但更多的是布洛伊尔对按部就班的生活的不堪忍受和对尝试别样生活的渴望。

布洛伊尔被尼采的思维所引导,但尼采却依旧是摸不透探不明。

不禁暗想,尔等区区心理学毕竟too young too simple,人家哲学家经历过多少矛盾与挣扎,才能形成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和生活理念,堪称铁板一块。

你们心理学不就是通过与病人的接触,尽快地分析病人内心深处的想法嘛。

毕竟不如人家哲学水深。

但是,到最后1/4时,感觉就完全不同了。

布洛伊尔通过弗洛伊德的催眠去追求自己所渴望的别样生活,却发现这样只会让自己亲手毁灭自己的生活。

心中滋扰不休的幻象被击破了,如何面对生活的诀窍也就不言自明了。

布洛伊尔的痛苦解决了,尼采的孤独在这二人的对比之中就浮出水面了。

布洛伊尔放弃了对安娜·O忘乎理智的追求,还有一个美丽的妻子、三个可爱的孩子、一个幸福完整的家庭在等着他。

但是尼采放弃对莎乐美的爱慕,余下的就只有孤独了。

尼采的孤独因其思维的深邃伟大是难以消弭的。

毕竟,有几个在个人生活里如鱼得水的交际达人会去思考这些幽微深邃的哲学问题、穷究人性和伦理而成为哲学家的。

(中国的哲学偏重于对生活的感悟,不在此列)马克思是一个主张工人运动的思想家,罗素是个半道出家的哲学家,能够免俗,但其他大多古典哲学家则多半忍受着深邃思想与之相伴的孤独。

这点倒和我国古代“人生不幸诗情幸”的情形有些类似。

布洛伊尔对尼采敞开友谊之门,意图消解尼采的孤独。

而尼采因哲学家的使命却不得不与之分道扬镳。

看到尼采读自己小册子上的记录时,心中为他伤心不已。

我宁愿世界上没有那么多深邃的哲学家,也不愿世上多几个孤独的灵魂。

希望所有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而不是在孤独里游荡。

有时候,浅薄一点也未必会损失什么。

毕竟,不论深邃还是浅薄,最终所要面对的生活都是同样的。

与其驻足思考得出神,倒不如积极勇敢地迈入。

PS 莎乐美真是个西方的婊,撩动这么多的人心自己又能回应多少呢。

弗洛伊德倒是和布洛伊尔的夫人有点暧昧的意思,但未必真有什么。

 5 ) 当孤独哭泣

失语的痛苦啊,明明很想说什么,却什么都说不出。

我喜欢这个电影,正好和我上学期看的一堆书联系上来了,哈哈。

只能随便说点,失语真痛苦啊各位同学。

 6 ) When Nietzsche wept

we are more in love with desire,than the desiredI am facing death without having lived my life.Isolation existsonly in isolation.once shared, it evaporates.We'll have friends, and have become strangers to each other.This is as it ought to be. We do not want either to conceal or obscure the fact as if we had to be ashamed of it.We are two ships, each of which has its goal and its course.We have to become strangers toone another, because it's the law to which we are subject.

 7 ) 思想的轮回

这是一部相当成功的改编作品,即便我还没有看过原著小说,但导演完全是在独立的讲故事。

影片的美术很清澈,让我们在观看时更为冷静,这对于需要理解的大段台词是有帮助的。

片中通过几次嵌套,使影片在结构上更为立体。

有意的安排将人物关系相互转换,尤其是那个绝对的主角约瑟夫·布雷尔(主角并不是尼采,相信每个人都知道),他在影片中是一个最多彩的人物,不仅扮演着尼采的医生以及尼采的病人,同时也扮演了我们——尼采的读者,他代替我们经历了一遍在尼采世界中的奇妙旅程,这个过程被真实地呈现了出来,我相信很多读过尼采著作的人会颇有同感,这种感受需要亲自阅读理解才能体会。

尼采最终留下了热泪,一个最能忍受孤独的人也会本能的向往与别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的,即便那很短暂,当尼采发现这种短暂其实是种常态时,他被激怒了,疯狂的非理智的给卢·沙乐美写那些恶毒的具有攻击性的信,发泄他作为一个非超人的情绪,这说明人永远不可能成为超人,那只是一个被平面化的书本上的概念罢了。

影片有好几段都很精彩,但我最喜欢的是布雷尔被弗洛伊德催眠的一段,开始时不经意出现的怀表到了后面成为我们认清嵌套的关键道具。

医生抛弃了妻儿坐上了火车,这和我们在初读尼采时所感受到的一样,仿佛开启了一道自由之门;随后他来到了贝莎的面前,发现他对贝莎的情感和认识只是一厢情愿的幻觉,这和我们企图认为尼采就是真理之时却听见尼采对我们说“世间根本不存在什么真理”时的感受是如此的相似;医生在返回家中的途中和想象中与尼采对话,尼采告诉他“你要想变得更坚强,首先要一无所有。

”这里的确显示出了尼采惊人的心理学天赋,无论是电影中的表达还是我们在读尼采的著作时,都能发现,我们的心理变化一早被他掌握了,并且他会恰到好处的辅导我们从这种彷徨和空虚中继续向前走;通过这次催眠,医生最终走出了此前的焦虑,正视了眼前的现实生活,并泰然处之。

这个过程看似是多余的,甚至一些人会认为是自取烦恼,但真正经历了这个过程之后,一切虽然没有变样,但一切都被赋予了生命。

 8 ) When Nietzsche Wept

这是我的小感,因为人生阅历的缺失和对痛苦的感受有限,看电影的感受往往也只能映射到自身发生的一些事情上。

尼采的哭泣是否体现了人类对于人性抗争的艰难甚至挫败?

尼采始终活于自我的幻想中,用语言,用行动,用意志,渴望体现自己是无限自由的,不受原始的欲望的束缚,甚至连友情都没有,多么自由。

即使在他真的遇见朋友,也愿意暂时屈服承认这是友情,他又选择了离开,选择了陌生,因为一旦他接受了熟悉,便是对自己所有思想的背叛。

瓦格纳背叛了他,似乎所有都不是那么迫近的,生命于他是自我,所以思想的亲近是他活着的潜在支撑。

所以,思想是不会背叛他的。

他是得到了快乐,也确实享受着自由?

却为何摆脱不了孤独?

为何人还是会觉得孤独,不断地抗争,与内在,激素或者某种结构,那些构成人的根本的东西在抗争,快乐不能是整份的,而且痛苦越来越激烈,最后陷于疯癫。

超人?

我倒是希望那个医生离开他的家庭找到什么新的,当他说生命只有一次。

最后却是领悟到既在的才是真实的幸福。

寻觅新的应该不能与逃避等同吧?

可惜,在这里和在那里,都是生活这一件事,有什么区别?

嗯,在电影之前的这段时间,我也思考过,但是就像那个医生妻子所说的,陷于词语是愚蠢的,生活还是充满希望和愉悦的,只有你不愿屈服,心里是骄傲的,不想这些,真正实现快乐的感觉,一切思考都是多余的。

最近突然觉得,语言是最没有用的东西,实用主义才能帮助你回答人生的难题。

09.07.14

 9 ) 莎乐美的前情人和弗洛伊德的老师能不能愉快地聊天

《当尼采哭泣》改编自欧文·亚隆的同名心理治疗小说。

影片开头,在尼采眼中已变成“披着宠物外衣的掠食者”莎乐美出于把前情人尼采甩掉的内疚和关切,求助弗洛伊德的导师医学家布雷尔,救救承受着深切绝望要自杀在生死边缘的尼采。

莎乐美这名字相当于我们提到褒姒妲己,仿佛爱上这样的“致命女人”都得发生点杀人流血的恋爱故事。

在王尔德根据《圣经》新约改编的戏剧《莎乐美》中,犹太公主莎乐美因施洗者约翰的坚拒和无视,请求希律王砍下他的头。

最终,公主捧着约翰的头颅如愿占有了他的吻。

公主莎乐美用残酷的方式攫取爱,现实中俄国贵族莎乐美则“残酷地”拒绝爱她的男人们,这位受过良好教育、人格独立的女作家堪称“欧洲先锋思想收割机”。

尼采在她身上看到了“可以和自己匹敌的智慧与自由意志”而为之狂热,因她与好友保罗·雷断交,与她分手第二年写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比她小十四岁的情人里尔克,在她智慧成熟的精神引导下,成为上世纪最重要的大诗人之一;她还是弗洛伊德的密友,与瓦格纳、列夫托尔斯泰也有交集。

德国作家萨尔勃曾说,莎乐美是一位“具有非凡能力的缪斯,男人们在与这位女性的交往中受孕,与她邂逅几个月后,就能为这个世界产下一个精神的新生儿。

”简单说就是每一个敢跟莎乐美谈恋爱的艺术家最后都被莎乐美搞怀孕了,产生了伟大的艺术作品。

所以电影里也把莎乐美的魅力再度放大,布雷尔难抵她的半强塞半诱惑,答应了做尼采的医生。

表面上看,尼采受困于莎乐美的情网,布雷尔沉迷于和病人贝莎移情性的迷恋关系中,可背后牵扯出的是四大终极关怀母题——死亡,自由,孤独,无意义。

影片多处用意识流意象呈现了这几个主题的具象画面,如天鹅湖上天空巨大时钟,隐喻了对时间吞食一切的无力感;快登顶却发现爬错了山而身后不断塌陷,无路可退的不自由和无意义感;地面液化坠落进兔子洞似的深渊底棺材旁,隐喻了死亡焦虑。

尼采与布雷尔互治互疗的第一阶段,试图通过调教思想让妄想消失。

尼采用哲学化的理性分析直接攻击布雷尔的妄想,但这些完全是不得要领的热心劝诫,因为我们理智上知道某事与情感上接受某事之间,有一个巨大鸿沟。

尼采又提出厌恶疗法:想象贝莎屎尿屁、发病等不悦的意象,骂出对她的10项侮辱,没有一个能成功退去贝莎对布雷尔的魔力。

第二阶段尝试了行为疗法,试图通过控制行为让妄想消失。

想到贝莎就吼“停下来”,掐自己;指定时间去想她;想她就投钱币捐给反犹太人(布雷尔是犹太人)的公会。

这些别具巧思的小小惩罚,像驯兽师训练一只用后脚站立跳舞的熊,但人的心智太复杂了,不能用以对待动物的方式来与人类的忧虑交手。

影片用1882年作为叙事背景年份,是巧妙的时代设置,因为在这会虽有精神科医生但还没有心理治疗这一说呢。

比如维多利亚式对待女性“疯子”的疗法触目惊心,包括监禁入收容所,用水蛭放血,阴蒂切除,频繁性交,或来自“关心的”丈夫的一顿好打,都是把症状病理学化,却无视她们怎么会“变疯的”。

也就是说精神机能障碍,要么赋予超现实的解读,被视为魔鬼附体;要么施以道德治疗;要么被单纯看作生理器质性病变,用药物治疗或辅以催眠暗示,压根就没有我们今天两张舒服的座椅上,心理治疗师跟病人面对面,以谈话的方式释放疏导精神或心理问题这回事。

于是在电影中,莎乐美的前情人哲学家尼采和弗洛伊德的老师医学家布雷尔抛开听诊器、检耳镜、眼底镜这些传统医疗器材,通过十几次不是那么轻松愉快地“聊天”,触发了谈话疗法,完成心灵的交换和自我存在的解脱,启示了后来开创了现代心理治疗的弗洛伊德。

 10 ) 哲学哭了心理学又赚一笔

看到中途还是尼采解剖着布雷尔占了半壁江山,心想这是老爸哲学对心理学儿子青出于蓝的反攻。

不过到最后尼采总算哭了,才了解再烂的电影也是要点题的。

哲学哭了,心理学又赚了一笔。

超人败退,犯错的犯人最后把家又圆回去。

孤独哲学是孤独的,绝不止尼采,只要想想苏格拉底是如何死去的。

哲学家多少孤身而立,苏格拉底虽有个悍妇老婆——如果是一种陪伴的话,身为妻管严他在老婆面前也是孤独的,所以天天上街找卖鱼卖肉的吵架……哲学家在心理学家眼里满身是病,但也这种诊断是基于一种心理学家式的常识先断,即孤独生存是在自然交往中形成的。

什么样的人能使周围人都放弃他?

有缺陷是可想而知的。

但哲学家是做了选择的,他们选择了孤独。

心理学在生存方式上基本提倡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要健康要安全感,必须群居,必须小时依赖父母,青春时获得群体认同,老了还要受尊重,不然就不健康就问题多多。

所以心理学家的孤独是一种与陪伴相反的形式。

但是至如尼采的生存方式,本身就是对抗常识的,未必是这样活着更快乐,而是必须如此。

软弱尼采到最后才哭,可是根据心理学尾应效应,你一定记得尼采的软弱多过布雷尔多一点。

布雷尔最后家庭圆满,笑着送走眼泪涟涟的尼采。

但是尼采对自己的软弱是自知的,至少是有预知的,他亲口导出自己的软肋;但布雷尔先是惊慌失措了好一阵(关于这一点倒觉得表演太浮了,布雷尔即使没有尼采那么沉得住,也不必那么露骨地后知后觉吧),后来又游戏式地离家出走。

选择自由私以为,这种形式上的中年出走根本也实现不了真正的选择,因为即便身体挣脱了,道德上仍是有羁绊的,特别是家庭还无法原谅你的时候。

若要选择,在最初明眼摊开来比较,而不要走到中途才说我拖家带口被迫走了不归路。

看过尼采文更看过弗洛伊德,倒没有很认真看这电影。

意外发现有人质疑心理学和哲学没有关系,儿子和老爸怎么会没有关系……至于精神分析对尼采式的存在孤独能做些什么?

存在主义心理学——比如罗洛梅,把哲学中的孤独,在后来就研究成了“焦虑”——也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关键字。

P.S.这是心理学的时代了,没有活得那么勇敢的哲学家了;心理学家们总是在强调安全、健康、合作、陪伴,可是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保守的怯懦?

《当尼采哭泣》短评

感觉拍得有点业余。几个梦与象征还是有点冲击力的,原著也是以几个大人物为卖点,但亮点永远是心理治疗。老实说这片里很多治疗方法都初见雏形了,甚至有精神分析的死对头行为主义。另外人物走形严重,莎乐美像个狐狸精,弗老师太温柔了。

6分钟前
  • 库尔特怪笑着
  • 还行

如果尼采学会催眠,会把更多的人推向自己的对立面

11分钟前
  • 戴莫卡
  • 较差

第一次看到一个跟小说几乎一模一样的电影,作者实在有点恶趣味,就要看强人被情感折磨到崩溃,另外这个故事也完全是杜撰出来的,跟尼采生平一毛钱关系也没有。

15分钟前
  • 雪茄客
  • 还行

课上看的,三度想要睡着。。。

16分钟前
  • 逃跑大拿普鲁托
  • 推荐

尼采 莎乐美 弗洛伊德 布雷尔。 或者书比较好看?

17分钟前
  • 虚弱橙
  • 还行

非真实的历史 但我喜欢这种表现方式

19分钟前
  • 愤怒的煮菜锅
  • 力荐

恶俗无知

23分钟前
  • 蝉鸣知了
  • 较差

实在缺乏想象力,画面表现捉襟见肘。除了摘抄几句名言,根本无法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27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较差

分明就是两个情场失意的老男人在敦伟大基情,却搞得信息量很大的样子!!

30分钟前
  • 伤感菌
  • 推荐

简直是垃圾,胡编乱造也要有点根据唦!尼采成了第一个发明脱敏疗法的人了,天!全片剪接太现代了,一点魏玛时期的精致和浪漫也不讲。

32分钟前
  • 一粒家田米
  • 很差

危险就在于平安过日子。(平安过日子的伪装)袒露让我感到宽慰。未曾经历的生命,永远在你内部。(自由联想,释放压抑)nothing is everything ,为了变得强大,你必须根植于虚无。学会面对你最孤独的孤独。你必须准备好用你自己的火焰烧掉自己,不焚成灰,你怎能涅槃。孤独只在孤独之中,一旦分享出来,它就蒸发了。我们会有朋友,然后会渐渐形同陌路,这就是它应当的结果。我们不愿彼此隐瞒或遮蔽真相,就像我们必须为它感到惭愧。我们是两条船,各自都有各自的目标和路线。我们必须成为彼此的陌生人,因为这是我们必须遵守的定律。尼采,又一个让人心疼的人物,或许也是一种投射吧。

34分钟前
  • 狂想族
  • 力荐

把那个时代这几个风云人物的碰撞放在105分钟里多考验功力,电影本身不好看,可算扫盲。部分潜意识的视觉化太也粗陋,让人出戏。

38分钟前
  • 小东邪
  • 还行

来看看尼采吧。来当一个疯子说上帝死了吧。来反思自己吧批判自己吧。一个绝望孤独的灵魂只需要自己。他会爱,但不会被爱,因为他总是在伤害。

42分钟前
  • 猫苦艾。
  • 力荐

“服从他人比支配自己要容易,容易得多”可以拯救别人却无法自救。和书相去甚远

46分钟前
  • 春花
  • 较差

整部电影就一个亮点,尼采试图用离开来做最后挣扎的时候弗洛伊德没追上来。

50分钟前
  • 粥艾
  • 较差

学英文不错,一直觉得哲学相关作品学英文应该很在点,因为充满了逻辑。

53分钟前
  • 萨拉珍宝
  • 还行

今年第一次为电影打了满分。生老病死是我们内心最深切的孤独。当青春逝去,不禁自问,我的人生就这样了吗?想抓紧时间体会未曾得到的美好,却同时意味着对既得一切的放弃。医生最后发现,人生真的不值得颠覆,把当下的不完美变成完美,才是圆满的人生。仅言冰山一角。ps。剧中的女人都好美艳……

58分钟前
  • 不说
  • 力荐

演员的功力,我的哲学还没看到家

1小时前
  • Chicology
  • 推荐

当尼采哭泣,他的眼泪说明了什么?孤独一旦被分享,它们就蒸发了;或许寻找真正的自由并不困难,但是,如果这份自由需要付出代价,并且这份代价多于自由的意义,那么后悔是必然的。

1小时前
  • uin*
  • 还行

这是哲学还是装逼,这是高深还是矫情?

1小时前
  • 杂食动物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