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尼克松》这是我昨晚看的一部电影,里面可以说没女人,如果算有女人,只有一个长得很像苏菲玛索的美女,是男主持人在飞机上的艳遇女友。
尼克松因为水门事件下台后,虽然后来被新上台的福特总统特赦于刑事审判,但是他给美国人民造成了很严重的信仰危机,所以国内媒体基本都对他进行屏蔽,他相当于被美国人民流放了,信息流放。
一个英国脱口秀主持人很敏感地把握到一个机会,发现尼克松宣布下台的那天电视的收视率奇高,他想要采访尼克松,想要挖掘水门事件里面的真相。
尼克松的助理看在合同费用吸引人的前提下答应了。
当然他们内心里也相信一个浅薄的主持人不可能从他们这里得到那些所谓的真相。
主持人想在美国本地拉到很多赞助,不过形势不容乐观,于是他自己自费垫了不少,虽然他的合作团队中有不少人对他这次的采访结果非常怀疑,但是主持人总是很自信满满的样子,于是他的团队如履薄冰地更随着他的步伐。
一共有四次采访面谈机会,但是前三次主持人和尼克松对阵,一看就不是对手,这个狡猾的美国前总统毕竟是老谋深算,当主持人一提出尖锐的问题,尼克松就会很快饶过这个问题到另一个不相干的问题上大谈特谈。
主持人经常呆若木鸡的在那里,不知道如何处理这样尴尬的场面。
而尼克松却在那里意气风发。
他的压力极大极大,他的团队已经开始很沮丧了,因为录像的成效远不如之前他们所想象的那样顺利,也许他们认为本来不会顺利,但是这已经变成了尼克松团队说的已经11:0了,他们连一分也没有得到。
他们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主持人也好不到哪里去,但是他还是强颜欢笑地给他的团队打气。
他在主持节目之外,还不得不到处带着自信满满去拉赞助去扩大影响力。
最后一次采访之前的某个夜晚,主持人接到尼克松的电话,尼克松喝了一点酒,所以很得意地打电话给主持人,告诉他,这次采访肯定不会成就他,只会成就自己。
还说了很多激昂的驳斥某类人是人渣是应该被控制之类的言论。
主持人听到这个以后很敏感地意识到了某些东西,于是他招集助手准备一些材料,助手之前提示他,但是被他不以为然的一些才水门事件前后的内幕材料。
终于到了最后一次面谈了,这回主持人很自信,一上来就告诉尼克松,这回的面谈会和那晚的电话一样激昂。
尼克松大吃一惊,因为他根本不记得自己曾经打过这样一个电话,在这个政客非常惊诧的时候,主持人提出了关于水门时间中尼克松蓄意包庇的一些明证,而且连珠炮似的念出了一些电话记录。
尼克松已经开始无法招架了,然后电视又插播尼克松发动柬埔寨战争的一些悲惨画面,而尼克松在这些镜头前面开始失去理智,说战争是正确的,说总统个人的意志可以凌驾在一切之上,即使当时被人认为某些决断是错误的。
主持人看到尼克松已经开始失去了心理防线,尼克松开始在电视上很激昂,说不会道歉,对美国人民,政府和其他的国家的人民,然而他的表情开始出卖了他,开始陷入了沉思,他的政治理智被他内心的某些真性所击败了。
他的表情很凝重,然后很沮丧,混杂着悔恨和失落。。。。
这些镜头在电视前面是那么地真切。。
这次节目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因为人们看到一个开始誓死不愿意说自己错误和道歉的尼克松却最后开始由衷反悔,因为水门事件,人们要的就是他对公众的道歉,道歉于他对那些选举人的伤害,那些权力的滥用。。。
当然主持人也获得了他曾经就设想渴望的成功。
,最后只剩下了一个失落的老人,面对着大海,思索自己是怎么被一个毛头小伙所轻易击败的。
其实这部电影,里面会谈过程中的对战是很精彩的,那些气氛让人很紧张,虽然只是一个人在那里叨叨唠唠不停地说,但是里面的气势非常逼迫人。
而按照一般观众的心理,希望那种气场可以得到转换。
所以带着期待的紧张,是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
里面其实很大一部分讲到营销学。
主持人敏锐地发现了一个市场,他要把那个产品做出来,于是要找合作团队,要找赞助,然后在营销过程中,不断给团队打气,还要承受很多别人想象不到的压力,面对强大敌手时候的奋起反击。。。
还有人和人之间微妙的情感关系。
尼克松虽然下台了,但是他对自己的辉煌过去还是很怀念,也还是梦想有一天能重回那个政治舞台。
他的助手,一直像对父亲一样地爱着他,相信他的实力,并给予了很多温暖语言的关怀——其实他知道这个前总统永远不会东山再起了,但是安慰一个人,一些美丽的充满希望的话语,能伴随他走过人生剩余之路,又何必吝惜?
还有那个飞机艳遇女友和主持人之间的关系,最后一次面谈之前的那个夜晚,主持人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赞助拉不到,节目进行地极为不顺利。
女友想在边上安慰他,但是这个时候,任何人的肤浅的安慰其实都是无用的,女友于是借口出去买食物走了出去,让这个男人独自一人留在房间里,冥想也好,发泄也好,沮丧也好。
总之,有些情况下,一个人比两个人呆在一起要好很多。
当然还有主持人的制作团队,那个导演朋友,从头到尾一直支持他,相信他的能力能力挽狂澜,也多次劝阻团队中的另几个人不要给主持人那么大的压力。
我觉得,他是因为相信主持人的能力,从头到尾的相信,所以才能那么坚定。
某些时候,一些人的选择,即使中途也会认为自己错了,但是坚定地朝前走,谁说不能绝处逢生?
一部政治题材的电影,但里面,绝对不仅仅只是有政治。
水门**距今已经有些遥远,这一事件给今日世界带来的影响无非是拉链门,艳*门等等的大小丑闻,都能传承有序。
其实说白了,水门是个多大点事儿啊,无非是N的竞选班组有人被权力感毒害,感觉可以为所欲为,自作主张去竞争对手的大楼安装窃听器,行事不密以致被抓。
而N在获悉事件发生后,出于“一个领导者做事,需要有心”保护下人,试图运用手中的权力湮灭证据,抹平此事,上海话叫做“搞定”。
试想,N可是米国的总统,世界上最有权力的人,又不是谋财害命,把X*户关进精神病院。
只是在后知后觉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些并不算过激的行动“稳定局势,做应该做的事”。
这个对中国人的政治观来说,是个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在边际范围内,甚至略微超过底线的程度上,做成一件大事,这在我们这儿叫“有手腕,搞的定”!
这是中国式的以成败论英雄,不管手段是否合法是否道德。
而N呢?
一个向毛XX中国伸出橄榄枝,与周总理跨越时代的握手,任内将X战气氛极大缓和,将几十万美国青年从越战泥潭中挽救出来的民选总统,人类终于在其他星球迈出了伟大的一步,这样一位伟大的“和平缔造者”,人类进步的领路人,就因为这点芝麻绿豆的“小事”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在任内辞职的总统。
多会小题大做的国家和政制,7分功,3分罪都不妨碍成为永垂不朽的伟人,劳苦功高的N实在只能用苦命来概括。
难怪当年毛XX热线电话接通Nixon,“水门不就那么点事儿么,我来帮你平反”这就是中国和中国伟人的气魄。
但是美国之所以是美国,就因为他们拥有能够挑战权力的制度,有凌驾于一切权威的契约,有人人平等的法律。
所以N这样的模子成为了赤佬,美国的精神长存。
任何人不能够凌驾于X法,每个个体都值得国家用一切去捍卫,无论那个对手是la登还是sadam,是街拐角一把明晃晃的匕首,还是Nixon,或者 McCarthy,每个公民都是顶天立地,每个个体都能够理所当然的挑战任何侵害自己的事物。
哪怕那是一个总统的权威。
而这个伟大传统的传承之中,传媒的作用值得永远铭记。
在每一个美国历史的关键时刻,媒体往往担当了至关重要的角色,Goodnight&Goodluck,反应的是新闻人Edward R.Murrow独立调查麦卡锡,以事实为依据和依靠宪法所赋予每个人的神圣权力,让麦卡锡的法西斯逆流从美国的主流社会彻底清除。
而这部Frost/Nixon则让一个走下神坛的总统“认罪”。
回到影片,五项奥斯卡提名名至实归,史实感极强的氛围营造,行云流水的运镜,缜密精彩的剧本,精到细致的表演,各方面都是上乘佳作。
尤其是N的扮演者Frank Langella,把Nixon的落寞,倔强,孤独,傲慢,颓丧、狂妄,游刃有余和无法自处表现的恰到好处,不偏不倚,只要这一个演员,就足够你聚精会神看完全片。
没有对于总统罪行的道德说教,也不仅仅是金钱至上的媒体人,象牙塔里的学究也有人性丰富的一面。
忠实的展现新闻史上伟大的一幕,就是这部影片的全部,与其说水门是影片的中轴,不如说水门的背景下,两个富有才干,充满欲望也进退维谷的人之间的故事。
不过相对于Frank Langella,Michael Sheen的表演和戏份,就显得略为轻浮,配合他那张无比轻浮的笑脸,更让影片有些失重,或许改为Nixon/Frost来得更为贴切。
PS:当年真实的访问,Frost并没有那么的脓包,之前他也有过采访美国总统的经历,而Nixon也并非电影所刻画的那样心理防线尽溃,真情流露。
最接近事实的可能是,Nixon得到了特赦之后,也希望借此机会向美国人民道歉。
而Frost正好跟他一拍即合,因为除了所谓的60w美元之外,Nixon还享有此次访谈 所有收益的20%,也就是数百万美元的收入。
因此,一场两个聪明“演员”的Show,两个人的商业成功,才是真正的Frost/Nixon
1972年的某一期《新闻简报》里,美帝国主义头子尼克松出现在中南海,出现在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身边。
这是一件大事,成为当时人们关心的大话题。
我那时候六岁,对新闻短片里尼克松的长相和他那只大鼻子印象很深,而且记住了尼克松的名字,于是,当大人们张口闭口“尼克松”的时候,我总会及时纠正他们,大声喊着“不对,不是尼克松,应该是理查德·尼克松,还有一个M”。
大人们于是很惊奇,因为一个六岁的鼻涕孩子居然记得尼克松的全名,这在当时很显然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
这件事情,直到今天还会有一些老人家津津乐道地向我提起,老人们模仿着那个六岁孩子的口气,啧啧言道,“你小时候可真聪明”。
但我,却一点儿也不记得他们说的这件事情。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后来我之所以对尼克松抱有浓厚的兴趣,1972年看到的那期《新闻简报》应该是起到一点作用的,因为尼克松的鼻子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如此深刻,以至于后来当我对历史、政治、新闻发生兴趣的时候,首先奔向的就是尼克松,还有基辛格博士,当然还有水门事件。
无他,脸儿熟耳。
不管别人怎么评价尼克松,我总是觉得尼克松不失为美国历史上一位还算伟大的总统,也不失为一位靠谱儿的美国政治家。
虽然说水门事件让他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辞职的总统,让他一时间灰头土脸,惶惶然如丧家之犬,但他后来东山再起,而且不停地著书立说,并以外交战略权威的身份重新在美国以及国际政治舞台活跃起来,这一点经常让我想起海明威的那篇《老人与海》,——老渔夫桑蒂亚哥怎么说来着?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在我看来,尼克松就有那么股桑蒂亚哥的劲儿。
从1972年6月水门事件曝光,到1974年8月尼克松辞职下台,前后闹腾了两年多,倒霉的是尼克松,但很多人因此或获利或出名或名利双收,譬如继任的福特总统,譬如《华盛顿邮报》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譬如“深喉”。
而水门事件本身,也对美国政治和历史的走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随着水门事件的爆发和尼克松的辞职,1930年代以来在美国政治中日渐式微的国会权力重新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之前日渐膨胀、缺乏制约的总统行政特权自此得到了有效的制衡,从而结束了尼克松当政以来总统掌控最大权力的“帝王总统”时代。
直到今天,水门事件仍然产生着影响,仍然是一个让人感兴趣的事件,——朗·霍华德导演的电影《对话尼克松》获得2009年第8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一大堆的提名,就很说明问题。
虽然《对话尼克松》一个小金人都没拿到,但我仍然认为它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毕竟小金人不是检验电影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只是一个参考系数。
有人把这部电影形容成“猫捉老鼠”,但我觉得还是用“老狐狸遇上小狐狸”来的更准确一些。
“斗智”这事儿,非得针尖对麦芒才好看,——阿凡提对傻巴伊、阿庆嫂对草包司令胡传魁,那不叫“斗智”,叫“逗闷儿”,所以,阿庆嫂非得对上刁德一刁参谋长,这茶才有味儿。
所以,老狐狸尼克松vs小狐狸弗罗斯特,这才叫势均力敌,电影也因此有了张力。
1977年,距尼克松辞职已经过去三年,离水门事件也已经过去五年,然而,那个时候,水门事件仍然是一件足够吸引人们眼球的事情,毕竟在过去的那些年里,尼克松始终保持缄默,既没有对水门事件做过评价,也没有表示过忏悔。
于是,对于水门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尼克松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人们仍然抱有极大的兴趣。
而尼克松怎么想怎么说,其实是人们很想知道的。
值得注意的是,电影本身所采用的访谈台词,完全照搬当年的访谈对话内容,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我们这些没有亲历当年这次采访的后来人来说,这部电影甚至可以算作是一部纪录片。
那是一次完全可以载入新闻史、政治史的电视访谈。
说实话,作为媒体从业者,我很羡慕弗罗斯特有那样的机会直面尼克松,并且欣赏他的智慧、他的聪明以及他的技巧。
面对尼克松这样一个久经沙场的老政客,没有几手葵花宝典般的绝招,根本抓不住他的狐狸尾巴。
同样,当你事先不了解这次访谈的结果时,你会替弗罗斯特捏把汗,因为在高潮到来之际,他始终处于被抑制的一方,整个访谈似乎已经完全被尼克松主导了,而那个得来不易的访谈机会似乎就会这样被浪费掉,成为尼克松的独角戏。
然而,果真如此,就真的没什么戏可看了。
弗罗斯特的技巧,在于先抑后扬,在于只抓重点不计其余,所以,他放纵尼克松炫耀他曾经的辉煌,譬如与周恩来的历史性握手,譬如登月计划的实现,譬如结束美国的越战噩梦,等等。
这当然是尼克松不可磨灭的政绩,如果没有水门事件,他甚至可以凭借这些辉煌成为美国历史上的伟大总统之一,然而不幸,他毕竟是被水门事件绊倒的,而水门事件的真相以及尼克松本人对这一事件的评价和态度,恰恰是弗罗斯特所需要的,也是美国政界乃至国际社会、美国民众所期待的。
于是,弗罗斯特前三天的放纵,以及他所表现出来的漫不经心,让尼克松放松,而这恰恰是小狐狸给老狐狸挖的一个坑。
惟其如此,当弗罗斯特突然尖锐起来、触及他真正的目标时,尼克松才能脱口而出,于是,高潮来了,——尼克松不仅承认“我让美国人民失望”,而且还出人意料地说出“一旦总统窃听就意味着窃听不再是非法”这样的话来。
那一刻,弗罗斯特的表情实在是令人玩味,既有意外,又有惊喜,还有不解。
我曾经设身处地地想过,假如当时我坐在电视机前看到这一幕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我想应该是惊呼,继而是震惊,然后是愤怒,再然后就是齐秦的一句歌词,——“我有一种被欺骗之后的疲惫”。
当老狐狸终于败给小狐狸的时候,你会发现弗罗斯特之前对尼克松的放纵以及漫不经心,其实上既是暗藏机锋,也是一种赌博。
而这赌博的输赢,全在于看谁更能不为人性所左右。
尼克松毕竟不是没有缝隙可趁的完人,在最关键的时候,他毕竟没有控制或者说战胜他人性中的弱点,于是,弗罗斯特赢了。
正如编剧皮特·摩根所说,他的切入点是“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人,而这个人的自然属性又会制约他的社会属性”,尼克松作为政治家,他的“消极、内向、多疑的性格牵制了自己”,所以,水门事件才会发生;也因此,他才会在与弗罗斯特的交锋中输下阵来。
那个时刻,大约是自尼克松辞职以来最黑暗的一刻。
电影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然而,我之所以说尼克松有股老渔夫桑蒂亚哥的劲儿,是因为在这些事情之后,尼克松以极大的耐心和忏悔的态度做且做成了一件几乎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改变自己在美国民众心目中的恶劣形象,挽回自己的声誉。
二十年过去,他真的做到了,——1994年4月21日,81岁的尼克松在纽约去世。
时任总统克林顿和前任总统福特、卡特、里根、老布什,以及朝野政要出席了隆重的葬礼。
“世界和平的缔造者”、“举世无双的战略家”、“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外交政策总统”,这些评价让尼克松享尽身后哀荣。
而当年那场精彩的访谈,在《对话尼克松》这部电影里,既非对历史真相的探寻,也不是还原当年的历史情境,而是从人性的角度来体味对话双方,并且从中探究人之所以为人。
也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酒醉的尼克松会在深夜打电话给弗罗斯特、说了那么多平日里他可能绝对不会说出来的话。
今天HBO的Lunch movie是《对话尼克松》,电影在近两个小时展现了两位主人公在截然不同的职业背景,年龄与人生境遇下对成功的追逐。
理查德尼克松在水门事件后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迫辞职的总统,那时候的尼克松一方面并没有向公众道歉,另一方面仍难掩对返回政坛,掌握权力的欲望,于是他接受了这次看上去极为不靠谱的访谈,想利用这个看上去轻浮愚蠢的脱口秀主持人,一位英国花花公子重新树自己的立公众形象。
饰演尼克松的弗兰克兰格拉惟妙惟肖地刻画了这位备受争议的总统,缓慢前倾的身体,意味深长且咄咄逼人的眼神,扭转乾坤的谈话技巧,政客的老道,机警和狡诈,和对权力,成功永不疲倦的追求。
大卫福斯特,英国脱口秀主持人,看到电视里尼克松在机舱门口向民众挥别时微妙的面部表情,产生了采访他的想法,目的很单纯---名利,几乎遭到所有同行的不齿。
所以当他找来的愤青顾问问他你此番折腾的目的是什么的时候,福斯特难掩自己的尴尬,反问说你来到这儿是啥目的呢?
气得愤青当场掀桌。
但随着第一次见到尼克松,他才明白自己的对手是个多么难搞的老怪,更明白了如果自己最后被尼克松耍了,不但是偷鸡蚀把米,来一次纯粹地自取其辱随之身败名裂,更会让尼克松彻底掩盖自己的罪行,而这才是他造的最大的孽。
麦克辛在《女王》里饰演那个urgly版布莱尔让大家记住了他的一脸谄媚和囧相,《对话尼克松》里他的媚笑更加灿烂。
但他表现出了另一种追逐成功者的特质:虽然哗众取宠,甚至轻浮,但永远积极,乐观,忙碌,承受压力接受质疑,不屈不挠。
结局我们都知道,尼克松在这场较量中最后承认:自己滥用了权利,辜负了美国人民。
大获全胜的福斯特名利双收。
整场故事的转折点出现在最后一次访谈的前夜,一个尼克松打给福斯特的诡异电话,一个尼克松第二天完全不记得的电话,导演对这通电话的处理如此关键又如此恍惚,但就是这通电话让我们对俩人的境遇和信念恍然大悟,也是这通电话让福斯特横下一条心不成功便成仁。
什么样的人才欲火焚身的追求成功,什么样的人才追求巅峰荣耀又时刻在不甘的烈火中煎熬,摘录这通电话里的一段,就是答案。
尼克松:那些剑桥的势力鬼也瞧不起你吧?
福斯特:当然瞧不起 尼克松:这不正是我们的悲剧么,福斯特?
无论我们爬得多高,他们还是看不起我们. 不管你得过多少奖,有多少专栏写过你,或者我当选的职位有多高,都不够,我们仍然觉得我们是小人物,就像那些输家反反复复告诉我们的那样。
大学里那些自以为是的家伙,那些身居高位的,那些出身名门的,他们所享有的崇敬才我们真正想要的,那不正是我们今日玩命工作,分号必争,不择手段向上爬的原因么?
让我们都别再装了,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往内心那个叫做灵魂的阴暗角落瞥上一眼,那不正是我们有今日的原因么?
找一条路重试阳光,成为大众的焦点,再次坐上赢家宝座,因为我们感觉到他正在渐行渐远,而我们正朝真尘埃而去。
势力鬼总说那就是我们的下场。
我们灰头土脸,干得越多,羞辱就越多。
好吧,随他妈去吧!
我们绝不会让他发生!
我们要让那些白痴看看 ,让他们在我们不停的头条,不断的奖杯权势和荣耀面前喘不过气!
尼克松的心声与贫民子弟的无奈 尼克松:你长在遵循宗教的家庭,出身贫寒,然后读了名校,那里尽是有钱的、时髦的人。
尼克松:什么学校来着,牛津?
福斯特:剑桥尼克松:哪里的势利鬼也瞧你不起吧?
当然看不起了,那是我们的悲哀,难道不是吗,福斯特先生?
无论我们爬的多高,他们还是看不起我们。
福斯特:我真的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尼克松:不,你知道。
算了吧,无论得了多少奖,有多少专栏文章写了你,或者我当选的职位有多高,还是不够,我们仍然觉得自己无足轻重。
就像那些输家反反复复告诉我们的那样尼克松: 大学那些自以为是的家伙,那些身居要职,出身显贵的人。
那些人享有的尊崇,我们曾孜孜以求,热切渴望。
那不正是我们今日艰苦工作,分毫必争的原因吗?
不正是我们不择手段向上爬的原因吗?
让我们坦诚片刻,让我们各自反省片刻,让我们往内心那个叫做灵魂的阴暗角落瞥上一眼。
那不正是我们有今日的原因吗?
我们两人?
寻找重回阳光之下,再度成为公众焦点,再次坐上赢家宝座的方式。
因为我们感觉那一切正渐行渐远,我们,我们两人,正朝着尘埃走去!
势利鬼门总是说那就是我们的下场!
我们会弄得灰头土脸,忍辱负重,艰辛努力越多,受的屈辱就更多。
那就随他妈的去吧,我俩决不能让那发生。
我们要让那些白痴看看,让他们在我们的屡屡成功中喘不过去来。
头条反复报道我们,我们永享嘉奖,权力和荣耀!
要让那些干他娘的喘不过气来,我说的对吗?
福斯特:对,只不过我们之间只有一个人能赢!
尼克松:是的,而我会成为你最凶狠的对手,我会竭尽所有攻击你。
因为聚光灯只会照耀我们之中一人,对另一个人来说,只剩一片荒芜。
一无所有,孤身一人,但那些声音却留在记忆之中。
这是节选自美国影片《福斯特对话尼克松》中最精彩的一段,看到这里,我理解了尼克松,理解了一个贫民子弟不断上进过程中的苦闷和懊恼,更加理解前段网络流行的“奋斗二十年,能和你一起喝杯咖啡”的故事,也终于理解了越来越贵的教育是如何堵塞着贫家子弟上升的正常渠道,如何在垮塌国家的基石。
尼克松,可怜的尼克松!
可悲的尼克松!
没有像毛主席那样敢于打破旧的世界,去建设新的世界!
只是成了利益集团鼓掌上的玩偶,成为污浊与屈辱加身的孤独者。
编剧Peter Morgan在2006年写过The Queen。
导演Ron Howard在Frost/Nixon之前的作品是2006年的The Da Vinci Code,之后的作品是2009年的Angels & Demons。
演Frost的Michael Sheen有点眼熟,后来才想起来他是在The Queen里面演那个搞笑的Blair的。
Frost/Nixon获得了第66届金球奖的五项提名,包括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编剧,最佳原创音乐,并且被AFI(American Film Institute)评为2008年度最佳电影之一。
扮演Nixon的Frank Langella,据说长得比较像勃列日涅夫,真实的Nixon要更魁梧一点。
看电影的时候,浑然没有发现这位老人家是个演员,他不是在模仿一个落寞的下台总统、一个童年自卑晚年偏执的老人、一个想登在权力的最高层俯瞰众生却被愤怒的众生掀翻在地的政治领袖。
他就是他。
眼珠的转动,眉毛的微微扬起,嘴角的每一次抽搐,缓慢的步伐,微微躬着的身躯,自信的笑容,骄傲的挥手,无法隐藏的霸气···这些都不是演出来的,而是一个人化身为另外一个人,从内散发出来的。
正因为Frank Langella,更愿意相信这是一部纪录片。
本片在叙事和角色塑造方面都很有特点。
首先是叙事。
导演以纪录片手法反复穿插了对两位参与者,同时也是尼克松的坚定的反对者的访谈,大有一副要还原历史本来面目的架势。
可真正的采访过程是在照在搬美式法庭剧类型片模式:初出茅庐血气方刚的年轻律师(偶尔也会是嗜酒意志消沉的过气老律师)一定要出师不利处于明显下风。
随后也一定要因受到了某种精神力量的感召鼓舞,或是某位正义人士的鼎力相助而发现强有力的新的证人或证物从而一举反败为胜打赢官司。
诸如我的表哥尼文,义海雄风等……。
本片中的脱口秀主持出身的英国人福克斯显然就相当于年轻律师,而他的采访对象——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则是老奸巨猾的检控官或控方律师。
角色塑造方面的有趣之处则在于,福克斯和尼克松两位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出现了戏剧性的互换。
作为知名的英国脱口秀主播,福克斯似乎并没有表现出英国人所特有的幽默感和善辩(当然后者多少因为他临时改变跑道所致)。
这一角色在片中被极力刻画的反而更像是他的对手尼克松所应该具备的。
他不计较对方的冷嘲热讽而将山姆·罗克韦尔所扮演的美国记者招入团队,可谓心胸宽广、知人善任;第二阶段采访效果依然不佳罗克韦尔再度发难时,果断平息内讧。
“如果你们当中有人心存怀疑,请现在就退出!
”,更显成熟稳重的领袖气质。
而尼克松,这位美国前总统,反而却在片中提供着本该属于福克斯的幽默与观察力:访谈开始前戏谑评价一把对方的女友(福克斯的女友一角,不知是照搬真人真事,还是纯粹虚构出来的。
如果是后者,似乎有花瓶之嫌。
因为此女在影片后半程唯一可能具有的戏剧性功效,即以爱的力量鼓励初战失利的主人公振作精神重新再战,还被酒后失控的尼克松所取代),同时,对于对方脚上的那双无带意大利名牌皮鞋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热情。
但遗憾地是,法庭剧模式所提供的情节上的跌宕起伏,以及角色性格特征上的“颠覆”,并没有使得影片的两位主人公的塑造更具感染力。
其中,福克斯的问题在于,所谓的领袖气质与其在故事进程中所作所为发生了矛盾。
照理,自掏腰包百万美元、被各大的电视网拒绝所带来的巨大压力,足以促使其从一开始就全力以赴。
可从头三天的初战表现来看,这个英国佬更像是一种心不在焉和敷衍了事,而并非出于经验不足。
此外,他慧眼识得罗克韦尔,却在大段时间内不与其进行深入交流,不知对方握有对尼克松一击制胜的杀手锏。
而非要等到那个诡异的电话之后,才如如梦初醒般地深夜电话联系?
对于尼克松一角,观众看到的则已不是单纯的人性化,而是非常明显的“戏说”痕迹。
比如,因情绪失控而失言并最终导致满盘皆输的情节,便很容易使人想起5、60年好莱坞影片《写在风中》和《叛舰凯恩号》。
特别是后者。
精神状态失控下的尼克松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细节都和鲍嘉所扮演的老舰长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唯一差别是他手里没有那对铁球。
虽然必须承认,这种表现手法使角色本身更为生动。
但同时不可否认,也会让人开始怀疑此角色在“神似”方面较之真实的尼克松相去更远。
即使那些并不在意演员是否形似的观众。
而尼克松当时的精神状态,也正好呼应了之前他打给福克斯的那个电话。
这个纯粹虚构出来的情节,除了在叙事上面较夸张地挽救了逆境中的福克斯之外,也巧妙地在历史层面上美化了一把这个美国历史上唯一辞职下野的总统形象。
因为当酒后行为失常并且事后还不知道自己干过什么的秘密曝光后,人们便会不自觉地将尼克松在水门事件中所作所为与此精神状态进行联想,并进而推论出他是在一时糊涂才渎职犯罪。
是否应该以某种虚构的艺术手法为尼克松这样真实的历史人物进行开脱,身为局外人的中国观众其实并不在意——更何况在打开中美外交大门这一层面上,尼克松的确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相反,本人倒是更加注影片通过访谈所透露出的某些让第三世界人民十分敏感的美式理念和价值观。
当福克斯尖锐指出“柬埔寨”问题时,尼克松平静答道:无论当时如何心存怀疑,首先想起到了还是费城的建筑工人。
因为他对我说,如果你早点介入,就能发现打死我儿子的武器!
所以我不会对入侵柬埔寨感到后悔。
相反,我甚至认为应该更早更有力!
这段情节给让人印象深刻的原因并不在尼克松的回答本身,而是之后福克斯的哑口无言,及其罗克韦尔的“他很有自信”的评价。
他们的反映充分说明了即使是那些最强烈反对尼克松的美国人,在是否应该仅仅是出于怀疑自身可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即可对外动用武力甚至不惜牺牲大量无辜平民这个问题上,都和美国政府持有相同的立场。
而正是因为上至政府下至普通民众,对于战争本质的思考都是建立在错误立场(至少是从美国人之外的角度上看)和较低的道德立足点上,所以才造成了尽管半个多世纪来涌现大批的各种艺术形式的反战作品,美国这个国家却是越反越战,从韩战一直打到了伊战……
这其实是一部有点奇特的电影,一部包裹着纪录片外衣的剧情片。
片头一段史料剪辑后紧接着的一组采访把厚重的真实感天衣无缝地带入了影片,而Nixon在最后一个采访日前一晚的电话独白又把戏剧性发挥到了顶点。
必须得说,至少从导演郎•霍华德的角度看来,Frost和Nixon在摄像机前的交锋已经和对于民主或公正的诉求之类的玩意儿扯不上太大的关系了。
两个人分别站在各自的立场、为了各自的利益明争暗斗、针锋相对。
一边是赌上了自己的家当和前程,渴求荣誉、地位和掌声的脱口秀主持人;另一边是刚刚带着满腹愤懑郁郁不得志地退下高位之余依旧拒绝高尔夫生活的美国前总统。
一边饥渴地追逐着明天的荣耀;另一边还沉浸在往日的荣光之中。
在开机后的第一秒,Frost和Nixon就像听到了铃声的两个拳手一样冲向对方,一个尝试挑战,一个试图捍卫。
就是这样一个成王败寇的游戏,成为胜利者的唯一条件就是必须踩到失败者的脑门上去。
当聚光灯熄灭、大门打开之后,Frost和Nixon才表现出了卸下重负后最真实的一面:前者隔着玻璃带着大获全胜后的复杂表情看着Nixon迈着蹒跚的脚步离开,他使得Nixon说出了他从来没有说出过而又有无数人期待听到的话,通过摧毁一个老人最后一道防线的方式;而Nixon再也不复先前一副任你标语口号横飞,我自招手微笑的政治家派头。
从那一刻起,前总统Nixon终于隐退了,只剩下了一个被免去司法追究后孤单落寞地抚弄着腊肠狗的老头。
无论是Nixon忆及与勃列日涅夫的见面还是酒后在电话中的独白又或是当Frost离别拜访时流露出的角色错位的感慨,似乎都在证明这个永远处在你争我夺、势不两立的残酷世界之下惊人的一致性。
然而不管怎么样,不再去纠结于当事人的动机与初衷究竟如何,重要的是一个曾经是号称为这个星球上最有权势的人,哪怕握有现任总统的特赦保证却依然避不开所有普通民众的拷问,不论是当年投过他一票的还是没投过的。
虽然这个世界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好,但民主终于还是小小地获胜了。
我们怎样去面对历史是一个经就不衰的话题,去年看完《女王》之后我被震惊了。
竟然有这样一批电影人可以以近十年内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蓝本,以现今依然处于政治高位的一大批政治人物为主角,拍摄一部传记题材却高潮迭起剧情不输于任何一部电影的影片。
历史是讲述的历史,是众家之言,只有以一种冷眼旁观的客观观感来冷静地评述才能够不引起争议,而想要做到这一点非常的困难。
从话剧本身剧本的着笔点来看,似乎编导力图透过丑闻外衣来窥探当事人真正的内心,从而书写一个更加人性化的尼克松。
历史就是历史,是由很多机缘巧合构成的,所以真相到底为何并不是唯一的追求。
编剧也并没有试图将自己主要的精力花费在如何真实地还原历史,摩根在采访中也表示“我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那就是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人,而这个人的自然属性又会制约他的社会属性。
尼克松,是个政治家,可是他的消极、内向、多疑的性格就牵制了自己,所以才会有水门事件。
而福斯特却是个天生的和别人交流的高手,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的喜欢他。
所以,在我看来,他做一个主持人是再合适不过的”。
也正是如此,大银幕版的《福斯特对话尼克松》的注重点既不是追求历史真相,也不是力求真实还原当时的情境,而是从人性的角度来深入体会这一历史事件下对话的双方。
其次,从影片本身来看,还是保留了摩根编剧以往的风格与导演霍华德的执导功力。
虽然编剧极力避免,但此片还是不可避免地算入了政治影片的行列,也正是因为此,本片仅仅只在美国地区上映。
拍摄政治电影需要制作者对当时时代背景有极其深刻的了解,只有这样才会使导演能够更好地发挥。
这一点上霍华德导演做的很好,影片从头到尾紧密地围绕着大卫·福斯特对尼克松进行的那场为期四天的访谈,几乎没有任何的冗余。
再次,因为影片本身的访谈形式以及客观历史的存在,片中所有的台词内容都得照搬当年的对话原文,这样就极大地限制了编剧的发挥。
不过我们依然可以看出编剧的功力,故事的重心在不经意间被移放到了访谈之外,访谈前后对阵双方心里变化的加入与访谈本身相得益彰,从而全然起到了《女王》中行云流水的故事效果。
最后,正如前文所述,由于影片体裁和内容的限定,这部影片从头到尾都是台词、谈话、独白以及人物内心交代,但一如《女王》故事的出彩,观看的过程中并没有丝毫的沉闷或者是乏味之感。
其实只要做到了这一点,这部影片就已经成功了。
不论是出于对历史的沉迷,还是对影片本身的兴趣,它都值得我们关注。
影片主要讲述尼克松辞职后的第一次电视采访,展现在政治上强势自信的落败总统其矛盾、为难、压抑的一面,影片没有像《水门事件》着重细节化,也没有过多强调任职其间越战、红色高棉等国际问题,而是较为柔和地表述尼克松在当时也有其两难的客观条件以及自身的性格主观问题,但是这个视角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影片前一半部分的采访铺垫比较拖沓,始终游移在福斯特的采访以及尼克松的表述不能着重笔墨而缺少出彩的重头戏。
没看出来那个电话的转折意义在哪
建议去看看外交风云,重新拍一次对话尼克松…而不是艺术人生!真正需要为越战负责的,怕不只是一位总统吧…
在中国,一个政客犯了罪,他后悔和恐惧的永远不会是这些。
台词很精彩
一般
尼克松的老谋深算刻画得还不错,可以感受到政坛巨擘的charisma。不过有很多缺点:剧情的转折没有说服力,尼克松酒醉之后打电话向对手吐露心声?拜托!另一个主角Frost也没有光彩可言,看过全片,他展现出什么能赢尼克松的素质了吗?总之硬伤很多,失真严重,对读书几乎没什么参考价值。
Frost.Nixon.DVDRip.XviD-DASH
节奏完美,情绪上还差一点|又是谁在不经意间造就了谁。
破釜沉舟, 千钧一发之际 他小冷静了下!这么长的故事,太单薄了!
故事还是有点趣味的,可看,Nixon的演员很到位。
没太懂 需要细细品味吧 如果是部纪录片可以给四星以上 但作为电影不知道要干嘛 无聊 没把事件说好 虽然事件挺激动人心
后半段太突兀了点,还是很好看
群众对信仰的愚昧倾注成就了一次无情的落井下石
50
我没看出这个访谈的连贯性,貌似电影更多的是告诉我们这位花花公子主持人的幸运。倒是让我记住了Frank Langella。
流畅 自然 行货
今年提名里其实我最爱这部
比想象的好很多,很精彩
又是真实历史,尼克松的演员长得一点也不像尼克松,但是演出了他所理解的尼克松的内心世界。中国人对水门事件不感冒的一大原因是,他们无法理解这样一件事何以引起如此轩然大波和长久影响。
09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