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片子真挺好的,Danzel Washington演技也得以充分发挥,因此也拿到了最佳男主的提名。
第一场在房间里的戏就很棒,简单明了扼要的就告诉了我们很多,机长熬了通宵,女人、酒、还有毒品,然后一个电话告诉了我们他马上有任务。
为后面好多都设下了铺垫,很棒。
拯救飞机这段戏当然也是紧张刺激,很棒。
再后来戒酒也很牵动人心,他一个人被关在房间里,百无聊赖,这种时候往往就最容易想干些什么,而那些有瘾的事情当然是第一选择,我以前也抽烟,我知道那种感觉。
而后开始在房间里东翻西找,打开房门看看有没有机会出去,而后终于找到通向隔壁房间的门,那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虽然不知道一定会有酒,但就是想那么去做,而当打开冰箱门,拿出了酒,想想又再次放下的时候,我心里也在纠结,他到底会不会破戒去喝,镜头定格在冰箱上那瓶被放下的酒,然后一只手进入屏幕,刷,拿走了酒,屏幕暗,很棒。
至于最后在法庭上坦白一切,这对于喜欢腹黑的我来说,弱了一点,但电影的基调在那,机长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混蛋,而且自我救赎也许比男主瞒天过海更好些,不知道,反正不坏,4星推荐。
丹和美乳美腿空姐打了一晚炮吸了口可卡因去开飞机,上天后因飞机本身硬件原因差点坠毁,后经丹“本能”反应当机立断翻转,保住了大部分人的命;虽被歌颂为英雄,但被各种调查,他也脱罪,但不争气他只是个酗酒的自大狂;最后听证会还是过不去自己的良心,坦白交代,“哥感觉这辈子都不会说谎了”,以主旋律结束。
原来宿醉吸个可卡因就活力无限了啊...娜丁·维拉兹盖兹开场露奶至3点毕露吓一跳,够正啊...中间太过冗长,开头坠机和听证会那段都很不错,雀斑吸毒女真的只是个可有可无的过客啊...
7分。
片头20分钟航班迫降拍得很精彩,但同之后的故事节奏完全不搭,还不如直接就让男猪回忆当时的场面呢~飞机落地以后的故事拍得无比沉闷,让人昏昏欲睡,完全没搞清楚女猪这条线的意义,纯粹是画蛇添足。
但还是很喜欢Denzel Washington的表演,最后的结尾既过于理想化,又显得铺垫不足。
把《Flight》翻译成“迫降航班”真的很有意思。
一方面毫不留情地剧透了最惊心动魄的情节,一方面有成功地做起了电影营销,让在电影院徘徊的人们找到了为之买单的理由。
实际上电影更多的讲的是迫降之后的事情,丹泽尔华盛顿饰演了一位永远把“明天再说”挂在嘴边的酒鬼机长,在成功化解迫降危机之后,还没有来得及享受英雄凯旋,就陷入了人生中最后的一道抉择。
很有趣的是,在看到一半的时候还在骂影片翻译者坑爹的我,在电影结束后不得不佩服他们在片名上的处理——迫降航班——绝妙的隐喻,浓缩了whip的自我毁灭和重生的所有要素。
丹泽尔华盛顿通过松紧有度的表演,很好的诠释了一位空中瘾君子的角色。
在云端时,他是恶魔,即使坠落也没有让他失去骄傲的劣根性,寄望于酒杯的忘却还是躲不过上帝的眼神;在地狱时,他是天使,洗尽铅华的老人在面对儿子问出“who are you?
”的时候已经经历了再次涅槃的人生。
作为同样是《阿甘正传》导演的泽米吉斯,这一次没有通过历史全景化的视角去观察人生。
导演通过影片开始糜烂穷奢极恶的画面亲手为主人公点燃了走向毁灭的导火索,然后像旁观者一样退到观影席上去观察众生。
颠覆式的结尾尽管被猜出个八九不离十,你依然无法轻松地拍拍屁股,关上播放器走人。
面对丹泽尔的眼神,我感到深深的眩晕。
每一个被阴影笼罩的角落,都在滋生腐烂的种子。
每一个活在明天的承诺中的人,都需要一场暴风雨来迎接新生。
当世界倾覆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活在当下的勇气——
本片是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时隔12年之后重新执导真人影片,作为曾经拍出过像《阿甘正传》、《荒岛余生》等佳作的导演,12年确实等得太久。。。
影片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都算是一部制作精良的片子,要演技有演技,要人性内涵有人性内涵,可节奏上稍微缓慢拖沓了一点,如果能更紧凑一些就更好了。。。
片尾的反转没太大悬念,倒是丹泽尔华盛顿的表演可以好好欣赏一下,这个角色给了他足够发挥的空间,可以说,影片在很大一个比例上都可以看成是他的个人表演。。。
本片应该是一部标准的美国主旋律式影片。
不得不说华盛顿的演技非常好,不得不说影片的视觉冲击力极强,不得不说情节的铺垫与反转极为抓人心肺,但我不得不说——片中男主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极不负责的渣男!
影片最后的男主多么感人啊:为了内心的平静、为了不再辜负公众的期望、为了他人的清白,他不愿也不能再撒最后一个谎,说出了事实真相,从而放弃了原本唾手可得的荣誉、优沃的生活、高大上的职业,并承担了一切应该承担的责罚。
太TM高尚了!
绝对是一个诚实的、有担当的、瑕不掩玉的、标准的美国式英雄。
但是——以航班机长为职业的男主酗酒、吸毒——不管是在休假期还是在工作日,甚至是在飞机驾驶仓内。
他可曾想过要为几百名乘客的身家性命负责?
在听证会的头天晚上,当看到冰箱中散发着天使般光泽的精致酒瓶时,他可曾想过要为第二天极为重要的听证会负责?
在听证会最后关头承认自己是个酒鬼时,他可曾想过为了自己仅有的一次诚实,一家航空公司将要倒闭、拥有几百名飞行员的工会将会垮台、几千名公司员工将要失业、而事故的真正元凶——飞机制造厂商却得以逃脱惩罚。
而男主说:我接受这一切,起码我戒了酒!
这就是美国的价值观?
首先还是说说看完影片后自己的第一想法:说谎不难,甚至习惯了脱口就是谎言,真正难的是承认自己说谎,因为你要首先认识和面对真实的自己。
从标题也可以看出这是一部与空难有关的电影,但如果天真的以为这就是一部灾难片或者纯粹表现飞行技巧的片子就大错了。
影片首先讲述了一个品行不端的机长如何镇定自若地迫降一架濒临死亡的飞机。
引发事故的外因是机械故障年久未修,机长用自己天才般的技术拯救了航班上大部分乘客,但同时机长平时酗酒过度,不仅飞行前酗酒,还在飞机飞行过程中酗酒。
这给后面的公证出了难题,发生事故总是需要找个人或机构负责任的。
一方面因为机械故障制造商少不了责任,但另一方面机长“酒驾”,航空公司和机长个人都逃脱不了责任。
律师给机长的建议是公证时把酗酒推脱给跟机长有染但已遇难的空姐。
我觉得影片到此一直比较精彩,情节紧张,让你有深挖下去的欲望。
接下去基本是丹泽尔个人秀了,戒酒-酗酒-戒酒-酗酒,反反复复,直到站在公证席上的最后一刻,机长一直是处于酗酒的状态,处于谎言的世界。
在这点上出乎我的意料,以为在之前的某个瞬间,譬如女孩子的离开、妻儿的驱赶,机长至少会在打开冰箱面对酒精的那一瞬间成功醒悟和戒酒,然后踏上公证席诉说真实的自己。
但罗伯特一直把高潮拖到了最后一刻,公证人员要求机长回答是否将飞机上的酗酒事件归责于跟自己有染的空姐时,那才是机长的顿悟时刻。
最后机长顺利入狱,认识自己。
影片后面大部分主要看丹泽尔的表现,一边想着戒酒重新做人,一边又借酒消愁,最后发现一直活在自己的谎言中。
看完公证席那一幕,让人觉得说谎真心不难,甚至习惯了脱口就可以是谎言,真正难的是面对大众敢于承认自己说谎,承认自己需要帮助,意味着真正面对真实的自己。
前一晚,和极品空姐大战一宿,几乎彻夜未眠,而且醉酒加嗑药,怎么疯狂怎么来。
第二天,准点起床登机,照常执飞国内航线。
按理说,这样的飞行员,不误事才怪。
是的,和我们通常所认为的一样,这位飞行员不仅在飞行途中睡着了,而且还摊上了更大的事儿——遭遇空难,差点坠机。
但最终结局却并非如此,甚至发生了根本逆转。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紧张刺激却又发人深省的故事,就是美国电影《迫降航班》所讲述的内容。
作为一部2012年上映的好莱坞灾难片,《迫降航班》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并由知名黑人演员丹泽尔·华盛顿担纲主演。
虽然如今已算作老电影,但该片在当年还是广受好评的,不仅获得了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创剧本提名,同时还获得了第70届金球奖电影类-剧情类最佳男主角提名,可谓实力佳作。
片中,丹泽尔·华盛顿饰演的飞行员维普嗜酒如命,经常烂醉如泥,而且酒后还喜欢嗑药。
老婆儿子离他而去,他又和性感火辣的空姐同事搞在了一起,整天醉生梦死。
某天,和极品女友通宵“战斗”后,身为机长的维普和往常一样登上了执飞的航班,女友则是乘务员。
飞机起飞不久,突遇暴雨天气,剧烈颠簸、险象环生,维普凭借着丰富的经验驾驶着飞机迅速爬升穿过了云层,化险为夷。
看着险情过去,维普将飞机交付给了副机长,在把两瓶伏特加兑到饮料中喝完后,呼呼大睡起来。
不想飞机又突发机械故障失去控制,开始快速下坠。
在九死一生的紧要关头,维普本能地做出了一个几乎不可能成功的决定:将飞机“打个滚”倒着飞,避免飞机在市区坠毁,造成更大伤亡。
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操作,飞机最终成功迫降在一片草地上。
这次事故,大部分乘客获救,仅有6名乘客及机组人员死亡,其中就有男主那位同样爱喝酒的空姐女友。
这下子,维普成了英雄,各路记者争相采访他,但他一直避而不见。
与此同时,美国交通安全委员会也开始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
在所有机组人员中,只有维普和女友的血液中含有酒精成分。
更要命的是,调查组还在飞机的垃圾桶里发现了他扔掉的那两个空伏特加酒瓶。
因为该航班并没有为乘客分发食物和饮料,所以这两瓶酒就只可能是机组人员偷偷喝下的,要么是维普,要么是他女友。
为了减少赔偿责任,维普所在的航空公司聘请了资深律师为他辩护。
在为维普扫清了多项对他不利的障碍后,律师告诉维普,他只需要在听证会上一口咬定酒不是他喝的,他就可以无罪释放。
毕竟,死无对证嘛。
是继续当英雄还是成为阶下囚,维普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无比的煎熬。
为了缓解压力,泡妞功夫了得的男主很快就搞定了一位金发美女,甚至还想开飞机带她逃到牙买加,可惜对方最后不辞而别。
不仅如此,一度下定决心要戒酒戒毒的男主又重新靠酒精来麻醉自己,哪怕是在听证会举办的前一天,依然喝得烂醉如泥。
一切似乎都在表明,男主已彻底放弃自己。
在决定他命运的听证会上,面对法官的问询,维普按照律师预先的安排,一个谎言接着一个谎言地回答着。
在面对那个最重要的问题,也就是他是否喝了那两瓶酒时,尽管法官已做好了铺垫引导他做出否定的回答,但维普在经过一番挣扎后良心发现,出乎所有人意料地承认了酒是自己喝的。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
最终,维普被投进了监狱,人生跌落到谷底。
然而,面对这一结果,维普却如释重负,因为他再也不用为撒谎而遭受心灵煎熬了。
在狱中,他和狱友们分享着自己的故事,他告诫大家,不要违背自己的内心,活得坦荡最重要。
而这,也正是这部电影想要传达给观众们的主旨,一个古老但常新的话题。
如今,距离上映已过去10年,当再次看这部电影时,依然会有很多感悟。
这不仅是该片所呈现的空难应对以及紧急迫降镜头在今天看来依然堪称经典,更在于当我们为生活的迷雾所困扰时,这部影片为我们的内心所带来的洗涤和抚慰。
整个故事并不复杂,不加赘述,何况本身这部电影就已经略显累赘。。
给它力荐,就是因为这是一部打进我内心的片子,这影评可能说是电影带给自己冲击后对于自己心理的交代可能更合适。
基于以下影评与电影的情节没什么相关,不喜绕行,3x~Whip是一个酒鬼+瘾君子,这种设定有点凶残,我只是有烟瘾罢了,但是他每一点关于戒瘾的情景,都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样子。
情境不尽相同,相同的是都有过戒掉它们的冲动和行动。
Whip在航班出事后回忆,如果自己不是醉酒可能会将航班迫降处理更得当的想法使他痛苦,因而他开始第一次戒。
倒掉家里所有的酒和大麻(量真的相当惊人),做一个非瘾君子,但是因为突然自己的过失杀人的指控而崩溃,再次掉进去。
在他倒酒的时候就想到了自己,因为自己喜欢的女孩子不喜欢我抽烟,于是我去戒了,第一次的我只持续了一天整。
这个事情我记得很清楚,因为那种戒烟的痛苦我从来没有想到过那么的难受,那个时候自己身边还有烟,简简单单的抽起来,就这样就结束了。。
因为这个,被一个很好的哥们鄙视了,一个男人的承诺就这么点价值,啧啧。。
这个时候,跟女孩还是很亲密,每次她问我的时候,我都会说自己已经戒了。
但是因为她对于烟很敏感,我尽量避免跟她所有的接触,结果在半个月之后,她认为我对她不真诚。
那是毕业季,劳燕分飞何其多,大家都担忧着未来,我们都不例外,晚上吵架吵到两点,结果是她没有再去管我的抽烟,我也没有再去解释,只是偶尔谈到的时候我会说我不愁了,但是可能她也明白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就这样,因为烟这个东西,两个人距离渐行渐远,所幸毕业了,她去了美国,我还在国内,她即便到了美国还在关注我抽烟的事情,我就假装不知道,间隙越来越大。
Whip过程中遇到了Nicola,没头没尾的两个寂寞的人纠缠在一起,一开始就觉得没有什么尽头,只是没有想到是Whip是那个不可救药的(我对于Danzel Wahington还是挺信赖的)。
然后就是没完没了的Whip超级混蛋的表演,包括那个听证会之前的酗酒夜等等。。
我知道酒会降低人的理智,只是没太有见过真正酒鬼是怎样表现的,是不是可以说Washington大哥的演技很赞呢。
再回到自己,之后跟那个女孩因为烟的事情,其实纠缠了很久,她一直通过旁敲侧击希望我去把它戒了,我呢,一直在说自己可以控制啊,没有问题啊,这就戒啊之类的话。
我很爱她,也愿意为了她去改变,但是真的是改变不了,我可以控制一段时间,像一个星期是可行的,但是一旦自己有一丁点的机会,还是会去再度陷进去,爱这个词,说出来的没有效果,但是自己又没有办法用行为表现出来,两人的误会越来越深,结果都是因为烟。
这期间,我又戒了很多次的烟,每一次都会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荒废掉,没有持续超过两个星期的成功戒烟,每一次抽烟都是痛苦加快乐,小时候作文常用的痛并快乐着,在这样的场合里市场回响,真实充满了对于自己的讽刺。
抽烟之前,我没有想过自己会对于一个东西上瘾到自己无法自拔。
但是这之后我知道了,自制力不是足够强的人,不要给自己太多的机会接触诱惑,否则自己就进去了。
但是这些马后炮的话,有什么用呢?
她已经不会去听你的解释,而看到的都是你满嘴谎言,除了会敷衍和欺骗,没有一点爱的行为,两个人就这样分崩离析。
反省回来,假使我不戒烟,我就直接跟她说,这个烟我真的戒起来好痛苦,我可不可以不戒,我觉得她会理解我的,我也会尽力去控制,大不了不在她的面前做这件事情,然后勤加清理自己的口腔和衣服之类的,会导致到最终的这副模样?
那作祟的不过是心里的魔鬼,骄傲罢了。
从小就被灌输,一个小男子汉,就要压抑自己的情感,不去喊苦和累,渐渐的习惯性的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而用谎言来掩盖自己的真实的一面,仿佛给任何人看到自己的崩溃和难过就是非常丢人的一件事情。
“我很好”“妥妥的”“没有问题,我会的”这类话仿佛就是口头禅一样,思考都不需要就能够说给别人听,别人问一下,然后自己敷衍一下,待到了真正爱自己的人的时候,反而无法习惯敞开自己是怎样的方式了,就发展成了误解、争吵和冷战,最后就是分开。
Whip最后的confession中,“可能我这一辈子的谎言的量已经达到了,我再也说不出任何一个谎了”,在我看来有些是谎,但更多的只是可怜的骄傲罢了。
一切自命不凡的人,都会愿意把自己裹在骄傲的外壳中,做出一副无所不能的样子,而把所有人,包括那些真正爱你的都隔在自己之外,待你脆弱的内部被触到的时候,骄傲崩溃了,身边还是围绕着很多人,不过可能再也没有了那些爱你的罢了。
“一切真正伟大的作品,不管多么阴暗,它最后总会有一个积极的主题,让你对于这个世界保持着希望。
”所幸,最后Whip还是因为偶然的机会(in prison-0 -)做到了自己之前没有做到的事情,他的骄傲卸去后,还是有了自己的幸福的机会,至于把握住否,不抱遐想,毕竟故事已经结束。
自己的还没有结束,卸去自己的骄傲和谎言,把好像没有结果的恋情再坚持那么一会吧。
如果还有明天,你想怎样装扮你的脸如果没有明天,要怎么说再见
法律边缘系小类型片。
一夜之间,从英雄变为犯罪嫌疑人,如同载有一百多名乘客的客机从一万多米的高空坠落。
情感与制度程序的对抗,往往难辨对错,看点在于男主通过直面真相来救赎其沉沦已久的灵魂。
适合人性揭示控和心理分析控的口味。。。。。。。。。。。。。。
请教,短评为啥加不上?。。。。。。。。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导演曾执导过《阿甘正传》,也执导过《贝奥武夫》;开场的坠机拍得惊心动魄,酒鬼主角的灵魂救赎则拍得中规中矩。印象最深的是男主角开庭前在酒店那一晚的戏,居然也拍出了坠机时的惊心动魄。
所有的成本都在开头空难的几分钟,余下一个半小时塑造这个职业道德不合格的机长。我认为本片不及萨利机长,在于叙事重点偏移,没有把律师跟反复质询当做重点。因为这片是教育、警示电影,酗酒加药物的机长不管他是不是拯救了空难,都是不合格的机长。这点上毋庸置疑,也使得挽救事故本身变得毫无意义。当庭道德感召承认自己不具备职业道德的戏份,然后服刑期间失去的家人生活又回来了,道德老套得无以复加。
这译名不让人误会是灾难片才怪呢!酒精能让人成瘾,我是真不理解!不过,最后机长放弃了利与弊的选择,直面真与假的场面还是挺令人动容的。小丹不错。
內心對美好生活有希望的人才會經不住良心的拷問,用懲罰自己的方式告別被自己搞砸的人生。總覺得電影還缺少點什麽,大概是因為風格太沉穩平實,內心戲很多,好在看丹澤爾華盛頓必不會失望,心裡轉變的過程表演得很自然。
刚开始还可以,看到后面就发现导演开始传道授业了,再怎么样也脱不出哲学人生教育片的调子。尽管导演牛逼得拍过《荒岛余生》和《阿Q正传》这种拉风得无以复加的牛逼片子,但是仍旧摆脱不了浓厚的教育意味,甚至到最后让丹泽尔.华盛顿来了一个忏悔的独白。导演你是多想讲道理啊。全片仅中规中矩。以上。
Who are you? That's a good question.
缺乏空难片紧张气氛orz...
华盛顿这次饰演的角色我非常不喜欢也是他演的太好了吧就飞行技术要不是他的飞行技术 很明显一飞机的人都要死可酗酒宿醉到底对事故有多大影响呢尤其是看到最后等待最后庭审的他无意中在宾馆的房间里发现了各种酒样在冰箱被打开的一刻 真让人彻底的失望
这就是美国机长嘛?
非常烂。。拖拖拉拉2小时,简简单单的一个故事硬是撑到2小时,完全看不出心灵转折的原因,目的要打动人,但是毫无泪点。开头15分钟纠结一下,最后5分钟小震撼,其余时间裹脚布,又臭又长。。开头几近全裸的镜头也只能是噱头。
宗教说教的痕迹太重,但飞机从暴雨中起飞到迫降的过程拍得太棒了,镜头剪辑得恰到好处。。估计又得有段时间坐飞机会有阴影了。
我觉得导演陷入了个两难境地,一方面要确保男猪能够认错,因为他酗酒吸毒导致危险,另一方面又要确认的确是飞机硬件因素导致空难。其实这个问题就是,机长吸毒酗酒是否是导致空难的原因?是的话就该抓起来,不是的话,顶多只能说他不称职而开除,不能抓他啊,这个问题导演就一直没讲清楚。
泽米基斯老头最喜欢说教了!
开头的坠机和结尾的听证会两段超赞,中间有些拖沓。丹泽尔华盛顿演的真好。嗯,看片的时候一直想起723所以有点出戏。。。可是真没什么能说的了。。。
果然还是来看影帝
前三十分钟营造的飞机坠毁的紧张气氛非常到位,让我当下立刻产生再也不要坐飞机的想法;后半截丹泽尔华盛顿的各种心理挣扎也刻画得细致入微,影帝的演技没得说,女主那永远暧昧的眼神也很特别;整体感觉与《逃离德黑兰》不相伯仲,但同样的,情节都在意料之中,没有惊喜也难以留下什么持久的情绪,实未
坠机那段太帅 甚至感觉抢了丹泽尔的表演的风头 题材可能吸引奥斯卡但不吸引我
技术狂人罗伯特·泽米吉斯总算没有摆弄他那些高科技玩意儿,实景拍摄了部新片,开始航班迫降的特效场面让人震撼了一把,之后丹泽尔·华盛顿的个人秀也称得上年度最佳表演之一。严谨的剧本,标准的类型片节奏,强有力的个性表演,影片一副老派沉稳的气质,又可以拿去当类型片的教科书了。★★★★
6.0(7.4)。雞筋的電影。散、慢,主題不深刻
最后十分钟的人性觉醒让我有种"妈的又被耍了"的感觉,之前的一切虽然略显冗长,但着实精彩:开场震撼的飞机迫降,问题缠身的灰色英雄,信手拈来的黑色幽默;虽然人物类型重复了老路,但华盛顿的表演还是足以撑起这部戏,当然最喜闻乐见的还是泽米基斯他老人家终于不在动作捕捉的泥沼里挣扎沦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