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忙于理自己的心绪,那就帮他理一理人际关系吧。
颇似一个婚礼带出4个友情葬礼其实当年那个5人小组里,布拉德不是c位,可自认为自己在圈里很重要。
其实大家都是因为尼克才聚到一起的吧,然而戏里这个人物交待得最少先看看他们的身份:1尼克(建筑-搞艺术-导演)2费舍(政治-搞公关)3比利(退休-搞科技)4杰森(企业-搞钱)vs布拉德(社会-搞慈善or搞理想)1很显然,按照身份关系尼克和费舍应该不亲近,但都是有头有脸,尼克的婚礼米有请布拉德。
剧中暗示,尼克是gay,不请布拉德可能是觉得他太传统了,有可能是尼克曾经很喜欢布拉德,但布拉德没有回应,因为搞艺术的和搞理想的总是很发展空间。
或者尼克觉得现在的布拉德太正经了不是一路人。
so尼克背布拉德而去。
2在与费舍的饭局中可以验证,费色就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看上去没有很功利,但是他从来不跟(不需要)人真正交心,不真正关心他人。
只是交换八卦,卖人情念旧情不假,但是也可能是属于那种共赢逻辑why not。
费舍应该是个能力超强的自恋型人格吧,非常自我,非常良好。
而且费舍可能把杰森视为最大假想敌。
然后这场饭局费舍是叙旧不假,但不是认真准备过的,更像炫耀,像极了女学生的反馈。
交流中可以得知费色老是贬损其他老同学,让布拉德极其不适,我一开始认为是布拉德自己心态崩了才离席,实际上是他真的有把这种人视为敌人,只是不知怎么还击或者怎么去关怀,软硬兼失。
但话说回来,费色其实没有贬损布拉德一点点。
可能转头谈资习惯地会跟其他人贬一下吧,但对他来说没有必要。
因为他在尼克的婚礼上就已经忘记布拉德了。
可是,费舍的举手之劳可能是真心的。
就像他说那个教授真的是个大好人,帮忙是应该的,但是他们的关系应该还是很表面的。
或许他真的是一时间想不起布的精神导师是这个教授而没有通知他。
但其实他记起了,也说明布拉德只是他曾经觉得重要的人。
可早out圈了因此,这里可以开个脑洞,就是费舍故意让布拉德保持与教授与朋友断交集。
因为他确实不关心这个老同学,而且他们确实是竞争关系,在成就之外的竞争关系。
因为在人品上似乎布拉德比自己受认可。
为什么这样讲?
3因为沙滩上那个老同学比利,说忘记谁在尼克的婚礼上问起布拉德。
一个可能就是其他人问的,这个人可能跟布的状态类似,但不是很有好的老熟人,按理说,相聚会提及共同熟知的人。
要么大家其实都没有很熟,而且这个人认为比利跟布拉德比较熟,假设费舍在场,他就是明知却故意忽。
另一个可能是费舍问的,那说明比利不在意费舍(所以费舍也极贬他还有点小妒忌的那种,或者他们志趣相投),但是比利有费舍的新号码(可能是基本礼仪)。
也有可能是杰森问的,那比利是看不起靠老婆起家的杰森吗?
(这个假设非常不充分)虽然比利似乎对人对己都很潇洒,可他发现布拉德并不是真的要跟他聊天而要费舍的联系,就称要捡狗屎要挂电话,但没有这个镜头交待。
所以这里可以有个新脑洞,就是比利是认可布拉德多于费舍的,而且比利跟尼克很可能是走的比较近。
理由:1.搞艺术和搞科技也很有发展空间,而且大家都闲。
2.因为比利愿意跟布拉德聊尼克(or因为以前尼克跟布拉德很近而提)。
所以隐若可以确信:费舍把布拉德视为旧情关系里的竞敌。
4杰森的电话最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还会关切布拉德,或者是这个时间就是需要朋友的声音。
而他开口就是非常尊重布拉德,道明是太忙所以迟回。
杰森之电话里完全没有忽略尼克和其他人布拉德似乎很在意尼克,也推测布尼二人原本可能很铁,差距大了就不愿意面对,和出于讨厌而不愿意面的费舍不同。
布拉德和杰森的差距更大,但是按照打电话顺序,布拉德是先打杰森电话(没有给镜头),然后是比利,然后没理由去联系尼克了。
开头布也提到杰森是个慈善家,布对杰印象比较好吧。
也有理由相信现在是布杰感情最好。
然后布拉德跟杰森和比利的开场白逻辑是一样的。
但是面对比利,布还是有点要强,心态也不佳,以为富人都那样的所以,这通电话也没接好。
可惜了.最 后 结 论年轻的5人都非常喜欢理想饱满的布拉德,但一直维系大家的搞手是尼克。
布拉德和费舍是一对很有张力的友谊关系,工作范畴类近。
而且他们性格都比较自我中心,与那种所有人都会有的忙于自己的事而自我有区别。
二人最大区别是,布拉德非常honesty诚恳,他只是有一些盲点。
也许布拉德的潜意识告诉他,他就是5人小组里的核心。
所以他非常介意这种中心塌陷。
anyway,大家虽都渐行渐远,但用心还是可以拉近彼此的。
辛辣,尖锐,温情。
布拉德的中年危机比常人高级,他不像常人那样一地鸡毛,伴随家庭危机,他上有老却不必操心,下有小也很出息,还有个爱他的妻子。
他的问题恰出于此,两口子分别就职于不同的非营利性组织,正因妻子容易满足的性格,使他长达数十年丧失了野心,居于小城市,过着四平八稳的日子,见证着大学同学一个个飞黄腾达,非富即贵。
直到他47岁、儿子选大学这年,他的心理天平彻底倾斜了。
他陷入沉思,深刻检讨自己的人生,感觉比衰老更可怕的事是他的人生尘埃落定,可能性越来越少。
他有意无意将自身交际圈固化在大学校园里,臆想着与昔日同窗之间依然保持着适度紧张的竞争关系,殊不知早已不再有人视他为竞争对手,当年大学的朋友圈早已没了他的位置,尽管大家依然珍视与他的友谊。
可想而知,一个人如果将竞争对象时时锁定为那些金字塔尖上的人,其挫败感会有多强烈。
他因此而变得异常敏感,害怕被人忽视甚而轻视。
他陪儿子去波士顿择校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儿子的诸多优秀之处,他甚至开始担心将来自己会嫉妒儿子的成就。
他遇见了儿子因音乐而结识的女孩,从女孩的视角他发现,自己其实是个幸运的人,拥有得已足够多,所有的危机与不快乐皆来自于心理层面,那里面是一个扭曲的世界。
可尽管如此,他依然难以放下那份纠结与敏感,仍以刺猬的形象游走于自认为仍该有他一席之地的同学“朋友圈”,仍未放弃以世俗的标准去赢得“朋友圈”的尊敬,直到在宾馆房间里性格内向的儿子跟他道出了这样一番话。
“人都是自私的,没有人会记得今天我因为你在校园里的所作所为而感到尴尬,因为他们都只关心自己的事,而唯一关心你的人是我,所以假如你一定要在意某人的看法,那就是我的看法——我爱你。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I am still alive.Thought thousands of time about quiet the same doubts. Am I successful? Did people respect me? What did I own and what do I own now? Do I hate this fucking world or do I still love it?He said, so many times I popping myself up and tearing myself down, but forgot I still love.Actually looking back, it is really warm when the wife and the son said, I don't know, I love you.I like the young actor.
将近两个小时的电影,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一个人到中年还没活明白的纠结大叔。
布拉德毕业于名校塔夫茨大学,曾经也是个理想主义者,希望可以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世界。
然而自己的非营利组织事业并没有带给自己想象中的满足感,47岁的布拉德整天沉浸于脑海中大学同学的good life并鄙夷自己当下的日子,在无数个夜晚辗转反侧,因为在内心攀比别人在朋友圈发的美好生活而心理失衡。
布拉德真的遭遇了中年危机吗?
他虽然比不上同学之中成为商界精英的大亨,政界翘楚,在小岛退休的那些名利场上发光发热的人有权有势,但他妻子温柔善良,有理想并懂得知足,儿子优秀到哈佛耶鲁随便挑,性格温顺且不世故,家产虽然不及上流社会但也是个幸福的自食其力的小康家庭。
但布拉德的确遭遇了中年危机。
他的中年危机不在于没有混到像老同学那般出人头地上电视,不在于年近半百没有资本开豪车住豪宅,也不在于自己的事业做的不尴不尬,而是在于他对自己与世界的认知出现偏差,在于他不懂得于自己的内心和解。
我十分欣赏片中那位哈佛女大学生在深夜的酒吧给他浇的那盆冷水:你都这么大的人了,居然还相信世界是围着你转的。
的确,布拉德所抱怨的,真的是个事儿吗?
被老同学忘记、没有被曾经的导师联络、觉得自己混的不如别人……对于一个曾经品学兼优有理想的作为青年来讲,比较出来的别人的成功或许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但这一切并不是别人在伤害他,而是他自己在脑海中搭建了无数个戏台和剧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排练着别人的美好生活的虚幻场景,而忽略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点滴幸福。
故事的最后生活依旧继续,布拉德在音乐的洗涤下似乎明白了一些道理。
然而他能否真正学会与世界、与自己的内心和解吗?
或许这是我们每个人活着都会面临的问题。
但我想借用他妻子在机场告别对他说的最后一句话为警醒:be present. 永远活在自己内心小剧场里的人是无法抓住、体会到真实生活中的美好的。
其实根本没有那么多人会关注你过得怎么样,与其天天刷着朋友圈羡慕嫉妒别人的人生,不如踏实的反思一下,难道自己拥有的还不够多吗。
少给自己加戏,别矫情,生活还是很美好的。
一个中年男人可以有多讨厌—电影《布拉德的中年危机》前几天,同学群里有人转关于这部电影的文章,引起了一群马上就要步入“中年危机”的大叔们的感慨。
我当时并没有看过这个电影,凭着文章里的信息,断章取义发表了一通感慨。
大意就是说这个男人“太作”,不知道珍惜感恩。
今天从头到尾看完这部电影,发现他的问题真不是“作”。
他的问题比“作”大多了。
简直可以列一个“最让人讨厌的人”的清单了。
- 惦记着丈人丈母娘去世后的遗产,让老婆现在就去和大舅子争财产去。
- 成天想着当年的同学现在多么成功的事,并和自己的生活进行对比,并陷入低沉的情绪。
- 当年为了“理想”而投身的职业,后来发现没有如自己所愿带来社会地位和尊重。
因此对别人和自己的职业不满。
- 对“发达了”的老朋友们聚会不叫上自己而耿耿于怀。
- 对自己社交圈里愿意跟自己交往的人心存不屑。
- 羡慕能给老公带来资源和事业心的老婆。
觉得老婆耽误了自己的事业发展,因为她没有企图心、乐天知命。
- 忽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细节。
很少体会到抚养孩子的过程带来的快乐。
- 体会到抚养孩子带来的成就感的时候,是意识到孩子可以给自己带来荣誉的时候。
- 为了自己的虚荣,对孩子投入过分的关注,不考虑孩子的感受。
- 当孩子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感受的时候,只顾讲自己的一些大道理。
-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发怒并指责孩子。
深思一层会发现,情绪失控更多的原因是发现自己的虚荣可能变成一场空。
- 错过了面试时间希望得到通融。
求人帮忙的时候觉得别人帮他是理所当然的。
不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 鼓起勇气承认自己对朋友的嫉妒,觉得自己敞开心扉就是对别人的认可和恩情,对方并不接受,转而心怀怨恨。
- 预定餐厅没有得到好位置。
对社会中不公平的现象看不顺眼,自己愤愤然,然而却也想不出办法来解决。
- 并不真正关心“朋友”。
朋友成功,自己嫉妒;朋友倒霉,可以让嫉妒稍微缓和。
- 满腹抱怨,平时不敢说也没人可说。
遇到天真善良愿意倾听的人,把对方当成情绪垃圾桶,说个没完。
- 求朋友办事请吃饭,菜还没点就跑路了。
发生了自己不愿面对的情景,就一走了之。
完全不考虑自己留下的摊子如何收场。
- 对有恩于自己的教授,多年来没有任何哪怕很小的实际行动,比如打个电话,寄张明信片。
只是打算顺路拜访,就给自己制造出是一个“感恩的人”的幻觉。
还因为发现自己“失宠”而心生失落。
- 不重视衣着,不讲究场合,不管什么出席什么场面都是一套灰蒙蒙的衣服。
方便、舒服、省事、耐脏就好。
嗯…这个清单列着列着,开始觉得有点不对劲儿。
这些难道只是在说布拉德这个主人公吗?
人近中年,周围的人,包括我自己,估计都可以在这个清单中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实在不愿承认,但这个清单的名字确实可以改成“我可以多讨厌”。
电影中有两个我特别喜欢的人物。
一个是儿子的学姐,一个印度裔的哈佛政治系学生、长笛手。
她真是一切美好品质的化身:美丽、聪明、善良、正直。
在以我无法理解的耐心听完布拉德的长篇抱怨后,她一语直指问题的关键,“你太幸运了”。
我本来还以为她会说些像我之前评论的那种“有这么好的老婆孩子工作”之类的。
可是我错了,她说的是“在经历了这么多之后,你还以为这个世界是围绕着你转的。
你是个多么幸运的人。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个姑娘是涉事未深的天真。
但真正天真的是这个47岁的中年男人啊。
是有多幸运,才可以让他活过47年后,还没有被生活教会世界上有命和运这回事,还认为自己的努力和愿望都不应该被辜负,还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可以躲在自己的世界里咂摸心灵伤口…是有多天真,才会觉得这一切都理所当然啊。
这个姑娘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她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了感恩,对周围的世界投入关怀。
她的善意不仅会给她自己力量,也会让她周围的人更幸福,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这样一个20岁姑娘拥有的品质,是任何一个中年男人、任何一个中年人、任何年纪的一个人,都不应该放弃的。
我们平庸生活的解药,不是金钱、地位,甚至不仅是妻贤子孝、身体健康。
而是每个人自己内心的这种力量。
没有这种力量,即使拥有得再多,也治不了“作”的病根。
电影中我最喜欢的另外一个人物就是布拉德的儿子。
他曾经怨恨父亲在校园给他丢脸,但想通了每个人都是只在乎自己,没人会记得,最在乎自己的人就是父亲。
同样,最在乎父亲的人是他这个儿子,因此布拉德只要在乎儿子的看法就好了。
他的看法是,“我爱你”。
这是电影的最后一句话。
看得我直想哭。
谢谢你,谢谢你让我相信。
即使“令人讨厌的自己”也是值得被爱的。
我永远还有机会。
X同学告诉我,在她丈夫老家,男孩儿一万块一斤,如果家里没男孩儿,就去买个七八斤的婴儿来好了,十万以内能成全一家人的梦想。
在城市里,钱能解决的都不叫事。
远在美国,布拉德的苦闷是,他47岁了,还混的相当平庸,而他的大学同学有做好莱坞导演的,有做基金富的流油的,有卖了公司提前退休在小岛安度晚年的,还有在白宫上班天天上电视的。
布拉德觉得,这个世界在针对自己。
他带儿子去参加艺考面试,银卡会员需要排队,只有金卡和白金卡才能走无障碍通道,想升级个商务舱,犹犹豫豫下定决心拿出一千大几,还被告知特价票无法升级,而且,卡里的钱还不够。
在婴儿啼哭不断的经济舱里,银卡会员布拉德对儿子抱歉,儿子倒是并不在意呢。
布拉德在空中拼命脑补别人是怎么坐私人飞机到处游玩的,自怨自怜地想着:这个世界在那些人眼里是游乐场,是梦工厂,是人间仙境。
而自己,只能给儿子买七块钱的薯片。
后来被告知一个同学再婚居然没有请他,他很绝望地想象婚礼场景,非常坚定地认为自己已经被边缘化了。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而布拉德无法停止这种思维惯性。
上大学的时候,深爱世界,世界也深爱他。
现在呢,卑微到只有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布拉德看来,儿子是天才键盘手,会自己作曲,考哈佛很有把握。
他已经想好了儿子登上TIME杂志封面后的事。
转而,自己会不会被儿子唾弃,一个无用的老爹,然后开始疯狂地嫉妒起儿子呢。
布拉德的症结在于:在意别人把自己看成或想成一个LOSER。
儿子安慰他:哎呀,没人惦记你哦,大家自己的事情都忙不过来。
看完《你好布拉德》你会觉得哦全球真的一体化了,十几二十年前的中年危机片《美国美人》、《杯酒人生》更美国。
所以布拉德的问题还真不是钱能解决的,至少不是单纯钱的问题,很多有钱人也会担心别人小看了自己,而穷人自大狂也并不少见。
布拉德YY完了儿子的准学姐(两个颇有姿色的姑娘)后,试图告诉自己,我可以一直爱着她们而不去占有她们,就如同我可以一直爱着世界而不去占有世界。
一碗鸡汤,没有出路。
中年人,看开点啊。
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都会归于平凡,只有少数幸运儿会成为人中龙凤。
也许你在学校里是佼佼者,然而数十年后还是会被中年危机所困扰。
世界不是绝对公平的,许多事情我们无能为力,即使你对别人的成功眼红、不服气,但事实就是事实,真实的世界没有标准答案。
爱和别人比较是我们的天性,它可以有正面的刺激作用,但如果眼中只有竞争,凡事都要争个高下,就会失去人生的趣味,陷入一种不断自我吹捧或者是自我否定的情绪中。
我们时常可以静下来,感受生命本身,可以去爱这个世界而不想着占有它。
虽然有些事我永远没法完成,但我已经拥有了许多东西,我依然爱这个世界,最最幸运的是——We're still alive, I'm still alive.
很有代入感。
对人物心理及情节配合刻画的非常细腻影片。
一开始拿着航空公司银卡,买着打折机票不能升舱,当空姐拿上帘布那一刻,nnd。
主角干的是非营利组织(很高级)的工作,是社会精英和理想主义者干的事,但人不能免俗,和比尔盖茨比,前者是精英,主角只剩下大学时代的理想主义。
当大三老乡女同学批评他时,现实生活中阶层阶级种族问题一股脑抛出来,仿佛食物链,有人在上面,有人在底层,中间还分很多层。
男主内心的焦虑和不甘心一直在,却不知有多少是外在环境加的,有多少是自己的。
结局处的和解———你爱着世界和他者,却不需要拥有他们,也许更多是导演的表达,而非男主的正常逻辑。
因为纠结贯穿人的一生,不过是中年人因为生理和事业到了中段,心理冲突的爆发力强罢了。
这页翻过去,人们依然会沮丧、纠结、不甘心,一者,千百万年人类的基因里种着宿命的进化程序即奋斗和竞争,二者,文化演进的洪流里,折腾并快乐的榜样们会把你的心里拎出来,让你每时每刻都在自省,我布拉德是不是该再承担点啥。
也许,真正的觉醒恰恰是放弃的那一刻。
看到一半的时候有个错觉,如果主角有任何异常优秀的一方面,观众一定有发言权。
因为我们看到了他的人生,听到了他自己的阐述,也能看见他对别人的评论之后心里的种种感触。
我带着这样的心态看完了整个影片,我在等一个高潮部分等一个把主角的性格心理推向巅峰的时刻,但我并不觉得自己等到了。
看完电影之后,再去回顾它,如果曾经出现过几次中心句的话,我想可能是酒吧里女生和她说你都这么大了还觉得自己是全世界的中心,你比大多数人都过的好,你这些问题像是白人问题,上等人问题,男权问题…另一个是他的同学在饭店里和他说我从来没有把你当过竞争对手,或者说很短的时间可能是。
以及结局的时候儿子和他的谈话,大家都只关心自己的事情,没有人会一直记得你,就算有,也只是我而已,那你就只要在意我的想法就好啦。
当我把这三个片段连起来看的时候,我可能明白了一点主角为什么会难以和自己和解,难以和这个世界和解。
他一直关注着自己的不如意,去和成功的人想比较,哪怕因为这些成功的人是他认为的可以用来比较的对象。
他被这些失意吞没,他甚至在幻想中害怕儿子的成功。
他将自己的失意放大,大到觉得周围的人也会因为这个去否定他或者去觉得他是个无名小卒不屑一顾。
但其实会在意他的都是那些爱他的人,只有这些人在意他。
而那些剩余的人,对他不在意才是常态吧。
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他。
活着,感受生活,然后用你喜欢的方式去生活去爱这个世界,就好。
我想,主角在这一次东海岸选校之旅后会获得一点自己与人生的和解的。
我也会在生活中去感受心灵的平静。
(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取了这么个名字)
我总是睡不着我怀疑是不是只有我的明天没有变得更好。
这首中年人的主题曲,仿佛就是布拉德的写照。
他每晚都睡不着。
曾经的大学挚友都混得风生水起,留下自己,高不成低不就。
作为教授当年的得意门生,竟连教授的死讯都没收到——因为压根不在邀请名录,受到邀请的是“那个圈子”的人,连替别人忧伤都没资格。
真够讽刺的。
昨晚莫名想起,读书时有个小清新网站,叫十年后。
网站宣传片做得蛮动人的:十年后,你在哪里?
那时虽然二十好几了,但中二病还未痊愈,大半夜的热血沸腾,注册了账号,还信誓旦旦写下了自己的愿景。
然后,就再也没登录过了。
热血燃烧后,把我的记忆也烧糊了:我竟然怎么也想不起当年的美好心愿了。
倏忽十年已过,回头看时,好像和当年读书时,也没什么改变。
该密茫的,还是迷茫;没钱的,还是没钱。
有次听说我一高中同学成了抖音网红,特意下了APP接着去视奸。
看了一会,索然无味,带着醋意骂了两句,卸了软件。
接着我躺下来,毫无睡意。
我也是布拉德。
每个人到中年,一事无成的男人,都是布拉德。
P.S. 男主的导演朋友帕斯卡尔,就是本片的导演,也是差不多十年前石头妹那部超喜感丧尸片《丧失乐园》的导演。
非常文艺的小品,这次本是个爱胡思乱想的中产老爸,所谓的中年危机,其实的确是该有的都有了,够令人羡慕的,还是得知足常乐。最后的室内乐表演,录音和镜头很真实。
有粥吃粥,有饭吃饭,不必强求,也不必自哀。倘若你是离群的孤星,那便自己远行;没人会在乎你,所以你又何必在乎别人。关心爱你的人,所以我们仍然活着。电影确实在探讨中产中年危机,但不是在贩卖焦虑,而是在普世性内声诉人情世故和功利心。其实最后导演给到的答案视角还蛮虚无的,更愿意看见男主竖起中指,给这操蛋的自己和社会骂一声“FUCK OFF”。
衰老更可怕的事是他的人生尘埃落定,可能性越来越少
47岁的布拉德却脆弱到需要一个哈佛大学生的鼓励和点醒,只能说舔狗找权高位重的同学帮自己的儿子走后门这件事挺生活化的,也确实能够碾压布拉德的自尊心了。其他的,估计就是布拉德失眠矫情了
挺失望
三星半,话痨片吧,个人觉得有些牵强。这种比较我从大学毕业就开始经历了,根本不用等到中年才发现自己一事无成。
When bellied petit bourgeois has nothing better to do. 最后的结论决定让我给他不打一星,但没啥意思。
中国的教育一直让人往前看,不是说不对,而是有时候要学会往后看。是的,我们班有好多人都混的比我好,全中国有好几亿人混的比我好。同样的,我们班更多人混的还没我好,全中国比好几亿还多几亿的人混的没我好。生活真是非常的无趣啊。但活着真好,因为能看电影。
中年人慎看,有脑梗风险:尤其是喜欢比较,结果大学时期的老铁们都比你混得好,更慎看。如果有孩子面临升学,不得不拉下脸去找有混得好的同学打打招呼,果断选择别看了。如果已经拉下脸找同学打过招呼了,要跟对方吃个感谢饭,内心依然为自己没对方混得好而不甘,想让对方配合自己找到那么点存在感,最好看到这片名就赶紧划拉过去。
贵在真实,基本上是真实地把一个人在某个时刻思考人生意义的内心全部独白都事无巨细地完全写了下来,倒也不显得琐碎。除此之外竟什么都没留下。
世界上竟然有这么无聊的电影……………………
发人深省的电影。人的攀比心,焦虑感是无时不在的。虽然我没有到中年,但也能体会那所谓的中年危机。
洋屌丝,意淫整场,无病呻吟。
弦乐配乐好
没错,是我本人。
本来就自我意识过剩,还是个中产阶级,还是个名牌大学毕业的。都五十了还拿自己当宇宙中心。真是人到中年,油腻感由内而外自然而然
#2018北影节#非常值得一看,男主那些形态各异的想象、摇摆不定的心态和对旁人成功的嫉妒都是曾经我或多或少有过的,很能感同身受。但什么才是绝对的成功?你认为的不足在别人眼中也许就是幸福,生活毕竟是自己的,脚踏实地,与自己和解,你过得挺不错的,we are still alive.
生活在第三世界的人民,看这些白人男士的所谓精神危机。大概就是吃不饱饭的劳苦大众理解不了林妹妹吧。
觉得别人过得更好,哪个中年人不是呢?
故事很暖心,但视听没啥意思,3.5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