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讲的是日本曹洞宗的祖师道元法师的故事。
道元入宋取法,得汉地禅法之精髓后弘法于日本。
这部电影对道元法师的生平刻画得不是很多,重点在于对佛理的阐释以及寺院生活的展示。
在影片一开始,道元法师的母亲去世的时候,母亲说到人死后去极乐净土,小道元说:“只有死后才能登上极乐净土实在是毫无意义。
”这也是道元一以贯之的理念——要在人世间寻求解脱。
可是这个世界纷争竞起,痛苦不断,在这个世界中,当真能找到所谓的净土吗?
在影片后半部分道元法师与内心充满痛苦的将军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对这一问题的解答。
将军认为自己被冤魂缠身,问道元法师那些冤魂该如何驱赶,,道元法师说:“那些冤魂是驱赶不了的,而要普度它们。
普度就是接受。
冤魂的痛苦、悲伤、怨恨,其实就是他自己心中的痛苦、悲伤和怨恨,要将这些苦恼全盘接受。
不过,若不舍弃自身的全部,便无法做到接受,也无法消却苦恼。
”接受。
没错,就是“接受”二字。
正如庄子“用心若镜”的境界,“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来就来了,走就走了,不迎接也不挽留,让自己的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只是如实地应照万物,但不随万物而转,这样也就不会为万物所伤。
看起来是很朴素的道理,要能做到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影片中的女子抱着自己的将死的婴儿让大师救命,大师让女子问村里尚未有亲人去世的家庭要一粒豆,如此便可拯救她的婴儿,但走遍村落,没找到一户这样的人家。
看似荒诞,但却是大师在让女子接受“人死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这一个道理。
“春开见花,子规鸣夏,月当秋夜,隆冬茫茫雪送寒”,当道元大师被问到什么是禅的时候,他如是回答。
可是这不就是世间的常态吗?
春天花开,夏天虫鸣鸟叫,秋夜明月当空,严冬白雪皑皑,如此平凡的道理,谁会不知道呢?
还要我们苦苦追寻吗?
可是身处其中的我们,当真知道这些道理吗?
我们当真知道什么是事物最真实的姿态吗?
如果真的知道什么是真实,我们又何来各种妄想计度庸人自扰?
其实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它就是那个样子,并不因谁而改变,妄想均源自于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内心,我们总是带着自己的偏见去认识世界,于是我们活在自己的观念所建构的这个世界中,我们也便无法看到真实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
坐禅的意义便在于此。
禅要我们剥落自己的观念,如实地去认识这个世界,如实地去认识生老病死,如实地去认识爱别离、怨憎会与求不得。
如实认识便会发现这些所谓的苦难就是这个世界本身的模样,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无法改变的,既无法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直面它,接受它。
道元法师对生死的态度:“生时,以生为贵;灭时,但愿灭去”也是对这一理念的实践,生死不由我,但我可以在生时如夏花之绚烂,死时静静离去。
佛法的根本在断除烦恼,禅亦如此。
有人或许会说,我活在自己观念的世界中挺开心快乐的啊,认识世界的时候必然是带着自己的观念去认识的,那个真实的世界必然是无法达到的,那我何必去管那个真实的世界是怎样的呢?
自己快乐就好,真真假假何必那么在意。
其实真的能达到这样的状态,也行啊,反正目的是没有烦恼,看起来洒脱,可说到底这不过是一种逃避的态度,这种逃避总有露馅的一天,毕竟我们不是一直生活在自己的观念所构想的世界中,在我们和现实世界交涉的时候,总会有和自己的观念不相符的时候,那时候又该怎么办呢?
所以还是得回到禅这条坦途上来,在日常的柴米油盐中不断破除我执,没有了自己的执念,世界也便能如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自我的执念又是什么呢?
冬天下雪,这本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却因为寒冷抱怨天气,甚至气恼,这就是执念;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丧失,这本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却将此视为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于是无法接受悲痛不已,这也是执念;痛苦的时候就痛苦好了,痛苦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却因自然而然的痛苦变得更痛苦不堪,这也是执念;善恶本是一体两面的东西,因为善恶皆来自一心,源自我们自己的价值判断,可是我们却喜善恶恶,遇到善就欣喜,遇到恶就愤怒、颓废,甚至自暴自弃,这也是一种执念。
说到这里有人或许会说,无善无恶岂不是会造成道德的混乱?
世界本身的确是无善无恶的,但我们目前还很难做到超越善恶二元对立去生活,那我们又该如何面对所谓的恶呢?
星云大师的态度我觉得是很睿智的,他说,既然恶注定是消灭不了的,因为善恶是同一个东西,那就不要去管它了,我们负责弘扬善就好了。
看到禅学大师如此积极阳光的态度,还会有人说佛教消极吗?
佛说八苦,但八苦不是我们拒斥世间、拒斥生命的理由,相反,是要让我们在无常中更懂得珍惜,更努力去爱。
一句话:这部电影拍的“正点”。
道元禅师偈句: 生死可怜休又起 迷途觉路梦中行 虽然尚有难忘事 深草闲居夜雨声 《繼燈錄》 青原下十七世 天童淨禪師法嗣 …… 日本永平道元禪師。
姓源氏。
本國村上天皇九世之裔。
骨相奇秀。
七處平滿。
目有重瞳。
七歲讀毛詩左傳及諸經史。
不由師訓自然通曉。
時以神童稱之。
居母喪。
每觀香煙繚繞念念散滅。
悟世無常。
遂投舅氏台山良顯法師出家。
時年一十四矣。
尋稟具戒。
究大小乘諸經論。
聞大宋有老宿傳佛心印。
乃特附船舶航海入宋。
抵明州。
當寧宗嘉定十六年也。
首登天童見無際派和尚。
既而遊雙徑禮浙翁琰。
又謁宗月月堂無象諸大老。
莫不機契。
將理歸楫有耆德勉之曰。
當今宗門具大眼目者莫如長翁淨和尚。
現應詔住天童。
子盍往見之。
師如教即造天童。
一見懽若平昔。
師乃啟曰。
道元自幼在本國發菩提心。
參諸知識。
繙閱經論徒滯名相。
不明大法。
後入大宋見諸尊宿。
獲聞臨濟之宗。
今得造法席。
誠多生之幸。
願和尚慈悲聽道元不時入室咨問法要。
蓋生死事大時不待人也。
淨憐其誠忻然許之。
師於是晝夜精勤。
脅不沾席者將及兩載。
一夜淨巡堂見僧打睡。
責之曰參禪要身心脫落。
何得只管打睡。
師從旁聞之。
當下身心脫落廓然契悟。
天明入方丈燒香。
淨曰子作麼生。
師曰身心脫落。
淨曰身心脫落脫落身心。
師曰這個是暫時岐路。
和尚莫亂印某甲。
淨曰我不亂印。
師曰如何是和尚不亂印底。
淨曰脫落身心。
師於言下釋然。
得大無礙。
由是服勤四載。
盡得洞上之道。
於是告歸。
淨付以伽黎頂相。
囑其弘揚。
師既歸。
首住興聖寶林禪寺。
德風遠播萬指圍繞。
其禪林軌則一取法於天童。
上堂。
山僧歷盡叢林只是等閒。
最後見天童先師當下認得眼橫鼻直。
不被人瞞。
便乃空手還鄉。
總無一毫佛法。
只是任運過時。
日日日東出。
夜夜月沈西。
畢竟如何。
良久云。
三年逢一閏。
雞向五更啼。
上堂。
身心脫落聲色俱非。
箇中無悟何處著迷。
座中誰是江南客。
聽取鷓鴣聲外詞。
上堂。
興聖久不為眾說話。
佛殿僧堂溪聲樹影總為諸人說了也。
諸人聞得也未。
若道聞得。
說個甚麼。
若道不聞。
辜負自己。
雲州太守義重公刱永平道場。
請師居之。
當開堂日有山神出現。
因號其山曰吉祥副元帥。
時賴平公從師受菩薩大戒。
執弟子禮甚恭。
緇素弟子得戒者遍於東國。
後嵯峨帝賜以葚服徽號。
師奉之高閣未嘗掛體。
一日示微疾。
辭眾書偈坐化。
荼維獲舍利無算。
即塔於永平。
閱世五十有四坐四十一夏。
所著有正法眼藏.叢林清規.學道用心集並語錄共若干卷。
流行於世。
景定間無外遠和尚嘗為序其語錄。
靈隱退耕寧。
淨慈虛堂愚二老俱為題跋。
嗣法弟子慧奘僧海詮慧凡三人。
師在日國為洞宗始祖。
今三十六州界內禪剎。
凡稱洞下雲仍者。
莫不事其香火禮其靈塔。
猗歟盛哉。
道元禪師得法天童淨祖。
為日國洞宗始祖。
續傳燈失載。
近有逆流禪德是其宗裔。
特作書以師道行碑文附商舶寄示。
所載悟由法語甚詳。
書中又引宋文憲護法錄贈日本範堂儀公藏主文中。
覺阿之嗣佛海遠。
道元之承天童淨二語為證。
余於是知古今得道散處於此界。
他方或出或處。
名德不表彰於世。
如道元禪師者何限。
余於是重有感焉。
乃特採碑文立傳。
列於先師繼燈錄天童淨祖嗣下。
庶不沒古德幽光。
亦使讀者有所攷鏡云。
住福州鼓山涌泉禪寺道霈謹識。
注:道霈为元贤之徒,元贤(1578~1657)辑《繼燈錄》时并未收入道元禪師事迹,道霈重编时补錄。
何正太推荐的 我看了 中文对白很雷人 看管笑话的我感觉有点萌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是宋代禅宗「无门禅师」的一首诗偈,述说了内心想望的自由心灵,同时扣合了心经所传达的「观自在」。
采自江南民谣曲调的「春歌」,以高达八百余人次的大合唱呈现人间荣景,和谐歌声由远而近,有着雨过天晴后的清新透亮与盎然生机。
较之道远的修行本人认为无门禅师的悟性更高更透彻也更为深刻一些。
道元的稍逊的地方就在于以此物观彼物。
究竟还是什么也都没放下!
本人是俗人,向往的是陶渊明的悠闲和自在,松下抚琴,喝酒观花,溪边赏月,南山访菊,檐下问雨的生活。
本着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日本的纸张和执毛笔的方式是蛮有点意思的。
XD
学习佛法是为了认识自我,认识自我是为了忘却自我,忘却自我是为了悟。
静是外部的条件,坐禅是方式。
所以当今众多寺庙过分入世的做法,可能更适合这个时代的要求,但于佛法不刻意追求的做法多少有所不同。
在为数不多的佛教电影里,《禅》算是比较出色的一部了。
节奏不急不缓,情节推进从容安和,把一代高僧的故事娓娓道来。
拍摄方面,几个镜头的处理也可圈可点。
尤其演员好看(*^◎^*)佛法的奥妙义理讲的虽然不多,但还是有带来会心一笑的正知见。
但导演的兴趣似乎更倾向于出家人的慈悲关怀。。。
慈,与一切众生乐;悲,拔一切众生苦。
道元三次落泪,彰示了出家人非冷漠遁世之徒,而时刻心系众生,爱怜、教化。
没见过出家师父落泪。。
既然万缘放下,生老病死苦都已堪破,怎么还会被世事触动呢?
我所担忧的,当终于达到端正平和心念稳安的状态之后,是否就无法体会人所特有的绵密丰富的情绪、是否就不再获得悲喜——在看到了道元法师的泪水后,释然也许,自性之中的明净之心,原本就是柔软的。
堪破与放下之后的自在,并非再也不悲不喜,反而因菩萨般的慈悲大愿,更加容易动情--当然不是凡夫之情,而是如同佛陀对众生的,爱怜与悲悯。
俊了师父杯具了下。。
觉得他的角色最后处理得有点仓促。
结尾小女孩的手势蛮有趣让我想到了释迦牟尼证道时为他挡雨的大蟒蛇
在新宿那家小小的影院看了这部电影,佩服导演忠于历史的态度。。。
竟然要求演员们讲那些日本人不懂,中国人也不懂的中文。。。
不过电影本身很精美,演员也无愧于他们的名气。。。
影片最后,道元在圆寂时,给弟子定了八戒律:一、少欲二、知足三、乐寂静四、勤精进五、不忘念六、修禅定七、修智慧八、不戏论佛家的戒、定、慧,是以戒为先,由戒入定,因定生慧。
我也给自己定四条戒律:诚实第一;自律第二;少欲第三;精进第四;人生之事的简与繁,也就一个“禅”字了!
佛于灵山,拈金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错。
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世尊称道,“(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迦叶。
” 佛拈花,传心印,迦叶通,禅门之始,禅道之端。
此去经年,历廿八祖,传行达摩,东渡震旦,弘法大乘,梁帝不悟,一苇渡江,面壁少林,终日默然,禅观九载,以待因缘。
神光求道,山门立雪,志心不退,祖师见曰,“汝雪中立,有何求耶?
”神光悲泣,“唯愿开示,甘露法门,广度群品。
”祖师语云,“无上菩提,远劫修行,小意求法,终能得乎?
”神光闻言,则取利刃,自断左臂,置于师前。
师感神光,“诸佛菩萨,求法问道,不以身命,汝虽断臂,亦可在也。
”遂改法名,昔为神光,今下慧可。
可求和尚,以安己心。
祖师言道,“将汝心来,与汝安心。
”慧可觅心,了不可得。
师且进曰,“觅得其心,岂是汝心,汝心以安,今且见不?
”慧可大悟,方证菩提。
祖师东来,经劫数载,机缘果熟,大化兴教,二入四行,不立文字,以心传心,内授法印,以契证心,外传袈裟,以定宗旨。
慧可得法,顶礼授记,是为二祖。
祖以偈示,“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化缘已毕,传法得人,祖师圆寂,只履西归。
禅开中国,法传其世。
可遇居士,不说年几,不称姓名,乃至礼师,称其风疾,求请和尚,代为忏悔。
可师言道,“汝将罪来,与汝忏悔”居士觅罪,不可得见。
师点其机,“为汝忏竟,应依三宝”居士不假,“但见和尚,则知是僧,未审世间,何者是佛?
云何是法?
”师且再道,“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汝知之乎?
”居士大悟,“今日始知,內外中间,罪性不在,如其心然,法佛无二”师知是器,与之剃发,汝是僧宝,宜名僧璨。
是为三祖。
三祖立世,著<<信心铭>>,理超古今,直指人心。
信自心佛,心外无佛,是心作佛,念念铭记。
禅继弘乘,门集群品,普雨正法。
沙弥道信,十四礼师,且问于师,“何是佛心?
”师且答云,“今什摩心?
”道信对曰,“我今无心。
”师以点机,“汝既无心,佛有心耶?
”道信知缚,唯愿和尚,求救解脱。
师再点机,“谁人缚汝?
”信说无人,师以棒喝,“既是无人,何求解脱?
”道信闻此,言下大悟。
了知无缚,解脱究竞,是为四祖。
四祖传法,再敞禅门,蕲州造寺,依然山行。
黄梅路上,小儿言异,师乃问姓,小儿答曰,“姓非常姓”师且奇之,“究是何姓”儿说佛性,师再试之,“汝勿姓也?
”小子机智,“某性空故”师谓左右,知子非凡,留于座下,辅机以禅。
孑名弘忍,闻言察理,解事忘情。
一去三十,四祖灭度,忍开东山,继兴禅门,是为五祖。
岭南慧能,新洲百姓,远来礼拜,不求余物唯求作佛。
大师遂责,“汝为南人,又是犭葛獠,堪为作佛?
”慧能答曰,“人有南北,佛性无二,身与师异,佛性何别!
”师知慧能,根性大利,更欲与语,但见左右,乃令随众,槽厂作务,破柴踏碓,以磨其性,经八月余。
师传衣法,令徒作偈,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若悟大意,当为六祖。
上座神秀,百般思维,是夜三更,书偈南壁,呈心所见,“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
”师知神秀,未见自性,喚秀入堂“汝且自去,更作一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礼去,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自不安。
有童过坊,唱诵秀偈。
慧能一闻,知未见性。
虽未教授,早识大意,乃求引至,偈前礼拜。
能未识书,求请代读,江州别驾,恰临其地,与之高读。
慧能闻己,“亦有一偈,还望君书”别驾不然,“入亦作偈,其事希有!
”慧能答言,“无上菩提,不可轻人,下有上智,上有未识。
且若轻人,此非罪乎?
”别驾惊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
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
”慧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书此偈已,徒众惊嗟,师见众怪,恐人损害,遂擦此偈,“亦未见性。
”众以为然。
师心已了,传法慧能,次日至坊,杖击三下能会祖意,三鼓入室。
师说经解,令悟《金刚》,慧能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师知悟性,谓慧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本心,见自本性,既名诸佛。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衣法,“汝为六祖,善自护持,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
汝须速去,恐人害汝,逢怀则止,遇会则藏,吾自送汝,出得江口。
”相送九江,师令上船,把橹自摇,慧能以言,“请和尚坐,弟子撑船”祖且云道,“当吾渡汝。
”慧能跪言,“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
蒙师传法,今已得度。
只合自度。
”师心会然,“如是如是,汝去三年,吾方逝世,今且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经劫度难,法当大行。
”慧能一去,劫载十五,归于曹溪,顿教大开,是为六祖。
……有道是,佛祖拈花迦叶通,次第承传皆可数。
达摩一苇渡江来,示真见性慧可悟。
三祖僧璨信心铭,心佛不二超今古。
四祖五祖黄梅道,衣钵慧能禅亦无。
禅宗六代祖师图
不论禅定解脱,但求见性成佛这是六祖禅风。
虽然打坐也是一种很重要的修行方法。
不过也许如净的方法适合日本人。
关于是顿悟还是渐修,六祖坛经里面神秀和慧能较量的就是这个。
我还是喜欢那个火房的老头啊。
而且日本人还好坏一事不落地学。
如静喜欢打人,道元也学,禅堂里哪个坐的不端正,犯瞌睡,就打。
发展到后来,变成用大木棍子打人了。。。
哎。。。
于是想起禅宗最兴盛的宗派临济宗的开山祖师的故事:临济在禅堂睡觉,黄檗来了,敲了下床头,临济睁眼看了他一眼,继续睡。
黄檗再轻敲了一下,意思是:你继续睡吧,就往里走,发现首座在打坐。
黄檗说:你看你!
前面后生在修禅,你却在妄想。
原来临济天下,曹洞一角,那一角在日本啊。。。
俗话说得好:谁自己的觉,让日本人打坐去吧。。。
喜欢一切与内心和佛教有关的东西;喜欢每一个佛教故事中所揭示的人生智慧。
《禅》是一部适合一个人静静观赏的影片,它讲述了日本“曹洞宗”的建立者道元法师的一生。
片中没有国界、没有野心,真心寻求佛法的人无论你身在何方都是一家人。
整部影片色彩清新、节奏平和,即使在打破影片平静基调的三个故事中,透过道元平静的内心也会让人立刻超脱出来。
影片开头是8岁的道元,在母亲即将离世之前与母亲的一段对话,母亲的话让年幼的道元从此踏上了在这纷乱的世间,寻找极乐净土的道路。
成为比丘的道元在追求佛法真谛的道路上来到了中国。
在机缘巧合下结识了童山阿育王寺如净禅师,从此得到禅师的指引, 不久就做到了身心脱落,廓然证悟。
影片中没有详细的去描写如何才能做到身心脱落,只是以道元仿若置身荷花之中直上天庭作为比喻。
这大概是因为所谓得道是只能意会而无法言传的东西,导演的比喻也做到了恰如其分。
得道的道元回到日本,开始撰写《普劝坐禅仪》,但此时的日本纷争不断,即使是宗教界的同僚们也无心像佛,道元受到了孤立和追捕。
越是乱世人们越需要寻找脱离人间炼狱的方法。
道元带回的信念正是指引和解救迷途的人们的明灯。
这部影片中所诠释的禅和我自己以往的了解的禅宗略有不同,它并不去说明很多的大道理,就只是放下心中的恶念、杂念,安心的坐禅。
极乐的世界不在外面,不在身后,也不会在另一个世界——它一直都和你在一起,在你的内心深处看你自己如何去找到它,这大概就是我理解的影片中的“禅”。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影片也杜撰了一个妓女阿玲的故事。
自幼被遗弃的阿玲为了生存不得不成为了妓女,每天如行尸走肉般出卖着自己的身体还要养活无能的丈夫,本来有可爱的孩子可以成为她的希望,但神把她最后的希望也夺走了,身无可恋的阿玲自杀了却被道元救了起来。
他说:你怎么能死呢,自杀了你就永远的切断了和佛相遇的道路,永远无法到达人生的极乐。
因为佛一直都在我们的身体中只是等待你去与他相遇而已。
阿玲活了下来,忘记了她曾经憎恶的自己,开始另一段没有怨恨的人生。
影片中还有另外两个小故事,但我觉得阿玲的故事是能最好的阐述“坐禅”真意的故事。
是呀人人都是佛,只有遇到和没遇到的差别而已。
影片终,道元禅师在和弟子们一起坐禅静观的时候离开了人间。
完成了他寻找极乐大道的人生。
只管打坐
白描了一遍,过得去。
中国人也有听不懂中文的时候
画面配乐段落甚至莫名的特效,都与佛道不甚相符。道元参禅与顿悟过于简短单薄,何以成佛?并非所有传记片都应遵从叙事的规则与逻辑,比如《吴清源》与此片,吴一生追求围棋与真理,田壮壮拍得温而淡。而此片却像是给某个历史风云人物作传,导演功力尚浅。
2010年看的,很感动,当时在QQ空间发了日志。
冶心。
【八大人觉】:其一 少欲 ;其二 知足;其三 乐寂静;其四 勤精进;其五 不忘念;其六 修禅定;其七 修智慧;其八 不戏论。人心有佛,妄欲蔽之。
真惊人,里边说的中国话几乎听不懂
背负很干净整洁,衣服很干净整洁,屋子很干净整洁,庭院很干净整洁,厨房很干净整洁,刚好够用,此外无余物。要么没有或不做,如果要有或做就要做到干净整洁。
感动……音乐尤其赞。
可惜今日的日本佛教面目已非。OST真美。
很好的题材,但是拍得流于表面,可惜了,而且,那些蹩脚的CG技术实在没必要采用,毕竟禅的本质是最实在的东西,搞得那么玄密反而失了真味。音乐日本部分应该让久石让来做,中国部分请赵季平来做,摄影的色彩和构图都不好,应该用宽银幕,演员选得也不好,太皮相了。
生之时•••当生,死之时•••当死。
对外汉语教学片
好奇怪的中文对白 哈哈哈哈哈笑声好奇妙
了解自我,忘却自我,证道,解放自我(真正的自由)
日本人说普通话 好别扭的感觉
分享他人喜悦,苦痛,不因得不到的欲望生气犯傻,去除杂念,活即活,死亦死
日本的大师,都是师出贵族的呀,一休也是如此
少欲;知足;乐寂静;勤精进;不忘念;修禅定;修智慧;不戏论。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行住坐卧,无非是禅。春花秋月夏杜鹃,冬雪寂寂溢清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