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对这片子很期待的,它在Oscar最佳外语片上应该是挺有竞争力。
不过外界说是太激烈不一定入Oscar眼,美国人的眼光我一直怀疑的。
它还是2005年柏林电影节的欧洲蓝天使奖,这个奖项经常给人惊喜。
加上本来这次电影周有考虑过放一个新片,想着这片应该挺适合,字幕也刚出来,片子长度适合,题材敏感也引人关注,于是先行看下。
看完发觉它真是题材电影投奔柏林的典型,换话说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都比较一般.....与其说是《天堂此时》艺术上的成就不如说是选材上面的成就来得更大些。
只能说要么我对政治题材实在是心存排斥或者漠不关心,要么是缺乏所谓正义感;或者说我这样的人根本不需要有什么立场,那影片和我显然没任何关系。
片子倒是干净,富有中东特色,也不拖泥带水(必然的,一个半小时不到还拖个鬼)。
故事直奔人体炸弹主题,只是早早猜到了两个主角必然会完成性格转移...在出发时候两人表现反差太强烈了,而导演肯定不敢玩火去拿血肉横飞的东西来当卖点。
在这种情况下彼此完成互相转移的几率实在太大:一个从犹豫转为坚定,一个从视死如归转为反思质疑,看到小伙在讲述父亲事情时已经产生了观看的疲惫感觉,而这正是影片最重要的主线。
看完后发现果然。
加上题材问题,确实没有太多惊喜。
还是2003年黎巴嫩那部《风筝》来得更符合我的品好,差不多的背景,铁丝网,戒严……。
与《天堂此时》里的人体炸弹相比,当然要来得缓和些,也有浪漫的色调。
一个很土的比喻,我在那里能看到“人”字,《天堂此时》更适合给以色列人或者有立场的人....2006.03.13
对于宗教和政治,我无评论可写。
对于剧中人的命运,除了唏嘘还是唏嘘。
生活在那样的地区,背负上那样的身世,不是几句言语也不是几部电影能够改变他们的思维,能够挽救得了他们的生命的。
只是我们都希望,无辜的人不要成为牺牲品,世界本就残酷,但愿还有天堂。
影片的很多细节是颇值得玩味的,比如那段录像场景,辛酸而又讽刺。
而我更要提一下两次巴士上的不同境遇。
一次,赛德正准备走上公车引爆炸弹,可他犹豫了,看到一个孩子后,更是选择了放弃;一次是在片尾,赛德还是义无反顾地坐上了巴士,为影片画上了一个无奈的句号。
没有天生的人肉炸弹,人其实都有血有肉,都有着自己的七情六欲,只是没有人给他们享受真正人生的机会。
珍惜生命,珍爱和平,一句大话,却也是实实在在的真理。
新闻天天报道恐怖分子的恶行,这部片子就站在“恐怖分子”的角度去看战争。
如果这些恐怖分子是我们生活中的朋友和亲人,结果发现他们都是人而已。
男主是个普通的汽车维修工,家人关系和睦,刚刚遇到喜欢的姑娘,正是要开始生活的年纪。
这是最打动人的地方,原来他们也是有血有肉,被生活困扰的普普通通的人。
男主某天晚上接到消息后就要慷慨赴死,导演把临行前最后一餐以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布局,所以在后来朋友退缩的时候毫不奇怪。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的爱和抗议。
电影处处提到真主,宗教的信仰充满了这些青年的生活,他们以真主的名义用偏激的方式追求自由和平等。
男主和朋友希望自己死后可以回归真主的怀抱,男主家的门上都是伊斯兰教的标志,这样虔诚的信徒最后决定伤害自己伤害别人。
看似处处都是宗教,导演却清楚的告诉我们没有天堂。
片子从开始不到二十分钟男主就带上炸弹,一直到电影结束也没有预期的爆炸和一片血肉模糊,含蓄压抑,却有着比爆炸真实来临更强烈的震撼效果,片尾男主坐上公交车后坚定又绝望的眼神,只能扎根在你我心里。
女主给男主和他朋友都讲过她对战争和自由的看法,明明一开始特别坚定的朋友最后改变了主意,而男主却没有。
其实从一开始录像机下宣誓的时,朋友讲了妈妈,有个牌子的滤水器更便宜...的时候就能看出来,朋友是冲动但又深爱着家人的,他在最后改变了主意却一心想男主也能改变主意。
但男主给他们恐怖组织的头讲述他身世的时候可以知道从他10岁父亲被当作通敌分子被杀了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思考,思考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活着。
在逃跑的途中他也动摇过,在厕所里拍打自己的脸,告诉自己是被真主选中的人。
电影讲了巴以关系,以色列导演以巴勒斯坦的角度看待问题。
和平究竟是什么,信仰纠结是什么?
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电影全篇无音乐,却没有苦闷,有人觉得对白昂长,主次情节不突出,这种半现实主义的表达却是最贴合生活的。
都是为了活下去。
换个角度,世界原来还是讲得通,生活还是逼迫着你我喘不过气。
天堂是个好地方,没见有人争抢去地狱的门票,问题是,谁够进天堂的资格?
如果各据一理,自己都认为我就该着占着天堂的一个门号,对方理当该往地狱里送,那即便拿了天堂的户籍住着也不会安生。
吵吵闹闹的天堂还是天堂吗?
如此多冤家对头分从不同路径全挤进天堂里来,试问:天堂到底有多大?
其实是问:迈进天堂到底有没有个标准和说法?
天堂是生者的念想,集善行,结善缘,尘世了断后上帝想必会给我等凡人安排一个座次的。
但谁也别想用消毒水洗我的脑,自杀炸弹的事情怎么着也觉得不该干!
我一直想知道Said那晚和紧紧贴在身上的炸弹一起躺在父亲的幕碑前的时候,他是不是看到了自己短暂的一生,或者只是满天的星星,或者是父亲的灵魂,或者是,永恒的天堂。
因为那之后的他,仿佛已经死去,当他麻木的坐上了那辆满是以色列士兵和平民的公交车,当特拉维夫高楼林立阳光沙滩的景象与巴勒斯坦难民营中的贫困嘈杂零乱拥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的时候,他小心翼翼的擦拭着和炸弹交接处身体的汗水,他温柔的吻了吻暗生情愫的女子,他从母亲的窗口逃开,他放弃了一切生的希望,只是不能再回去难民营,这个人间地狱里,他梦见了自己会身处天堂。
色调大部分时候偏黄,就像陈旧的电影,或者只是难民营的黄沙,但是线条是那么的清晰,就像那并不遥远的历史尘埃战争矛盾压抑在辛苦过活的现代人身上一样,讽刺着,无法避免的伤痛着。
Khaled和Said,让他们成为人肉炸弹的动力已经不全是宗教信仰,Khaled都在Suha的逼问下承认“我们在生活中已死,我们用死来逃避苦难”,这是怎么样的痛苦和绝望,是身在安宁之中的生命所永远无法体会的,电影的作用,就是让你感受你从来未曾经历的感受,经受未曾设想过的痛苦,思索单调生活中不曾意识过的问题。
所以当你看到Said照片上凝固的表情和汽车上空洞的眼神的时候,才会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你是宇宙中多么脆弱却又多么顽固的灵魂。
巴以冲突到现在持续了半个多世纪,耶路撒冷,已经丧失了宗教的神圣意义,变成了战争分子和反抗组织的精神信仰所凝固成的怨念,真主安拉与上帝耶和华的距离,隔着的是人类永远无法放弃的自私暴虐仇恨和杀戮。
可笑的是,宗教的教义,总是让我们放弃这些恶,以便求得救赎,以便升入天堂。
熟知,每一刻的天堂,都被我们无情的摔碎。
《天堂此时》在2005年横扫各大奖项,电影讲述的是巴勒斯坦的人肉炸弹,导演却是一个荷兰籍的犹太人,他们都身陷在这场争斗的泥沼之中,疑问着战争中被杀死的生命、人肉炸弹下死去的平民,意义到底何在。
只是看过电影之后,我更加疑问了,他们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我们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忍耐与非暴力的反抗背后,难保换来的不是蔑视和更肆虐的侵犯。
如此就是现实,如此就是本性的话,我们真的配拥有伊甸园、乌托邦,我们真的配拥有天堂吗?
我们已经麻木,每天总有爆不完的炸弹,流不完的鲜血,停不了的冲突,和遮挡不住的政客们虚伪的说辞。
已经不再有人会意识到,电视里的一句播报,报纸里的一行字,网页里的一个链接,每个的背后,都有一条鲜血淋淋的生命,和你我一样曾经挣扎着想要活下去的生命,已经丧失了任何选择活下去的生命。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的只是明星炒作的八卦,泛滥的低俗色情,和各种变态话题的“社会新闻”。
我看到这样的现实时总会听见John Lennon唱着Image,每次有什么全球性的和平宣传活动,这是无法让人忘记的配乐,可是就是他,就是那样的他,就是那样的被射杀在纽约的街头。
我总是忘不了我永不曾经历过的这一幕,也许那一刻,天堂已经将我们永远的抛弃。
May God forgive us all.
打五星不是因为我支持恐怖袭击,而是因为这部电影让我理解了,一部分人做这种事情的原因。
虽然,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电影,但是形式的表现手法也用得很好。
从修理厂突然沸腾的水壶,对应接下来的砸车;到布置任务时深入狭窄的走道,最后定格在一个拥挤的角落;在男主对任务抱有犹豫时,他背后苍白的断壁残垣;还有亲吻时不均衡的画面,右边一大块空白暗示男主的离开;直到最后,镜头推移到男主眼睛的大特写,声音被默默掐掉,无声的白光象征着死亡。
看电影之前,我对恐怖袭击者是存在偏见的,认为他们愚蠢又暴力。
但是我看到了他们在工作,他们与家人相处,我发现他们和我们并没有什么差别;看到了他们穿上在西方社会代表文明的西装,又高又瘦又年轻,对他们被恐怖组织洗脑产生了惋惜之情;阴差阳错任务受阻,跟着他们跑了一天,获得了多看多想一点点的时间。
原本相信天堂和公平的朋友被挽救了下来,对世界失望的男主牵连一批无辜的人走上了绝路。
悲剧可以为人们无法宣泄的情感找到一个出口。
我相信这部电影的制作目的,是为了给那些在暴力侵害中受伤的人,一个缓和伤口的可能。
而不要任伤口恶化,走到无法挽回的境地。
http://rogerebert.suntimes.com/apps/pbcs.dll/article?AID=/20051103/REVIEWS/511030305/1023The director is himself a Palestinian, born in Israel; his crew included Palestinians, Israelis and Westerners, and during the filming was reportedly threatened by both sides in the conflict. It hardly matters, in a way, which side Abu-Assad's protagonists are on; the film is dangerous because of its objectivity, its dispassionate attention to the actual practical process by which volunteers are trained and prepared for the act of destruction.巴以冲突,纠缠数十年,人肉炸弹,已经不再吸引新闻的头版了;可是,我们对于恐怖袭击背后的故事,所知仍然如此少得可怜。
我选择这部电影,首先是当一部纪录片来看,其次,这是一部讲述生死抉择、理想与妥协的影片。
很遗憾,很多人的评述中,似乎都把导演的身份背景混淆了,而且只是当作普通的剧情片来评述。
按知名影评人Roger Ebert的介绍,导演出生在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演职人员也包括来自巴以双方以及西方人士。
影片拍摄中,剧组据说也收到对立双方的威胁——因为影片的客观、不动声色地讲述志愿者训练、以及准备恐怖活动的故事。
志愿者甘当人肉炸弹,他们究竟是出于怎样的驱动?
很遗憾,影片的中文字幕翻译得有些马虎,我觉得错过了很多细节,尤其是在父亲耻辱之死的长期阴影笼罩下,Said如何立定决心,更重要的是,我仍然难于体会,宗教信仰对于他们作为“圣战士”的内心安抚。
结局中的大爆炸,把Said放置在以色列大兵中间,怎么看来都觉得唐突,在我看来,恐怕是出于对于回应巴以双方的“政治正确”压力,才安排了如此一个“完美”的结局。
当然,无形中,也美化了Said这个角色的形象。
毕竟,这是一部剧情片而已。
其实片子在一开始还是挺轻松的,甚至还有些搞笑,俩人在修车厂修理喋喋不休挑三拣四的老头,在山坡上喝外卖的茶却只给一个人的钱,还用非常牛逼的动作示意送外卖的小鬼滚蛋。
在看到这些镜头的时候,我以为这会是一部轻松的电影,然而紧接着,事情急转直下,二人被派去执行自杀爆炸,我这才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发生在巴勒斯坦的故事,在那里,是没有什么轻松和搞笑可言的。
于是,我揪着心看完了这部两个小时的片子,连片尾的字幕都全部看完,因为我想听一下,导演会用什么样的音乐来给整部影片结尾,很显然,导演和我一样沉重,他在片尾没有用任何音乐做背景,只是黑色的背景色和白色的用阿拉伯文写的字幕,这时,我又一次突然意识到,整部影片里好象都是没有音乐的,原因还是一样,在那样的地方,不管什么样的音乐都会显得很突兀。
可以这么说,这是一部非常简单的电影,没有复杂的线索,没有纠葛的感情,没有错综的人物关系,没有枪战,没有追车,没有裸露,只有巴勒斯坦那些破败的城市,被炮火炸得百孔千疮的建筑,飞扬的尘土,行色匆匆的路人,和一个个手执武器的大胡子。
然而,影片却在最细微之处,一次次的让人无法呼吸,比如行动前夜的家庭聚餐;比如Said弟弟的那件上衣;比如凌晨四点的的那杯加了四勺糖的茶;比如临别的最后一吻;比如Said那双深不见底却异常坚决的眼睛。
Said最终选择了与他父亲相反的路,他身背炸弹,坐上了满载以色列军人的汽车,镜头拉近,屏幕上只有他的双眼,此时,天堂在何处?
真主在何处?
2021.07.11
巴勒斯坦青年沙迪和卡莱德
沙迪女友苏哈黄瓜切成片,番茄旋成段,没有沙拉和各种调味品做佐料,最多沾点盐,用手捏着吃,还说好吃,不知道咋好吃的,反正今天的中国人是不以为然的,可这是片子里巴勒斯坦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人体炸弹
人体炸弹组织上派亚马尔通知沙迪和卡莱德两个青年作为人体炸弹,去执行一次自杀式恐怖袭击活动,命令宣布后要贴身监护人体炸弹直至去执行任务止,因此而吃住在人体炸弹家,大概也有不让他分心没时间走神的意思吧,想想都恐怖,和亲人马上要诀别了,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表现出来,多么残忍和冷酷。
反抗有很多种,用人体炸弹来制造恐怖袭击属于泯灭人性的极端行为,再高尚的事业也不应该成为理由。
宗教的洗脑还真的够强大,足以让人心甘情愿的赴死。
临别前,组织领袖阿布•凯伦亲切的接见了这两个有去无回的人体炸弹。
仪式搞得庄重而神圣,但是难掩虚假的谎言和残忍的行为。
领导接见
最后的晚宴最令人不寒而栗的是捆绑炸弹的皮带居然涂上了强力胶,即使反悔也没有退路了,只有一死。
毫无人性道义可言。
且不说中国有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语,躲在后面让战士们去送死,咋看都像极了当年的国军将领们。
甚至还不如国军将领,国军急了还知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道理呢。
临别赠言
两个人体炸弹一路的持续洗脑“只有不怕死的人才掌握着命运”,咋听都有点扯,不怕死的人也只能是去撞大运,根本不可能掌握命运。
真希望两个青年人能对滔滔不绝的亚马尔问一句“说的辣么神圣,要不咱们一起……?
”不知亚马尔会当场吓尿裤子不。
两个青年人提出“爆炸以后会发生什么?
”时,亚马尔显然没有准备,愣了一下,旋即随口回应“两个天使会来引领你们,你们看着吧”,又拿宗教糊弄人,这也太扯了吧,死球了还咋看着?
也不知是巴基斯坦青年是单纯好糊弄还是他们的教义太肤浅,反正上帝和神忽悠不了佛系的中国人。
开弓没有回头箭
衣着奇怪的沙迪在穿过铁丝网和中间人阿布•察包波汇合时以色列军警不期而至,慌不择路的沙迪和组织跑散了,身上绑着炸药到处乱逛了一天,才被找到。
沙迪女友苏哈成功策反了卡莱德,沙迪却义无反顾的走上了不归路,在以色列特拉维夫,上了一辆坐满以色列军人的公交车……。
可以想象,一道白光,血肉横飞,尘埃落定,两个巴勒斯坦年轻人的生命伴随着几个以色列军警的生命一起永远的逝去,一切恢复平静,明天太阳照样升起。
很少有一部让我打满分的片子了。
这部片子真好,真好,看到20分钟便开始唏嘘不已。
这个故事讲的真好,之前说过Hitchcock那个说法,这个故事便是第一流的故事,两个准备去以色列当人肉炸弹的巴勒斯坦恐怖分子,从十多分钟就揭出了他们的身份,然而后面70分钟,虽然镜头较长,叙事平缓,但给人造成的紧迫感和压抑感却有增无减。
看似徐徐的讲述却是无比扣人心弦的效果。
一直预期一个血肉横飞的爆炸场面,而导演的处理却甚为出色,一直压着,压到最后一秒,然后一个闪白——影片在此结束,无声的片尾字幕,黑底白字——就这么简单,放弃了一切视听元素,造成的积累许久的感情终于瞬间宣泄——不由得被感动了。
写这种被深深触动的影片总会语无伦次,我大概是在那个叫萨义德的小伙子被告知明天要去当人肉炸弹的时候瞬间被秒的。
组织告诉他,明天你去。
他的眼里闪着亮光,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去见家人最后一面。
尽管这个时候,他的爱情才刚刚开始。
那是多么难过的一夜!
他看着丝毫不知的家人,看着依然忙碌的母亲和依然跟他斗嘴的弟弟,他的目光是那么饱含神情——当然我知道这是我想象的一种投射,我完全可以体会他的心情,于是我就能感觉到他的目光和他所凝视的家人那种复杂的感情,可是我确实愿意相信。
而在行动出了差错的时候,他的同伴退缩了,而他却一直向前——尽管他有机会放弃,有机会活下来,尽管那段刚刚开始的爱情在向他招手,可是他放弃了。
他踏上一辆满载着以色列士兵的公共汽车,然后是那道白光闪过——故事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天,他在向女友诉说他的身世,他必须做为一个殉道者来洗刷他在难民营的记忆和父亲作为叛徒的耻辱。
由此,影片的双线叙事结构彻底地变成了伪双线,导演将观众的认同强有力地导向了萨义德这个小伙,这个跟我们想象中拉登式的恐怖分子完全不同的、充满了人性和温情的恐怖分子。
他的行动出于他的信仰,但又不完全出自信仰,更多的是他自身的一种牺牲的愿望。
我看到他的眼神闪耀着光芒。
影片导演Hany Abu-Assad身为一个以色列人,却站在巴勒斯坦立场上拍摄了这么一部电影,这件事情便很奇怪。
导演的视角大致是站在苏哈的角度,说萨义德的生活像“一部日本先锋艺术电影”,而当这个外来者在反复地探讨之后,改写了卡勒德的人生观,并在某个层面上说服了萨义德。
这明确地传达了导演的立场,因为主张和平和人道主义的苏哈毕竟是亲以色列的,她说,被你们炸死的以色列人难道没有亲人朋友?
她说,为什么非要用暴力手段?
她说,我们可以谈谈——她反对的是巴勒斯坦极端民族主义。
但是导演却将观众的认同拼命地导向这两个恐怖分子,他试图传达的信息便很明确:希望巴以冲突两方都能看得进去,是的,我们都没错,错的是历史,我们置身于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被携裹着,无法不沿着那条路继续走下去……在反复的争论之中,对主题的开掘深度完全不亚于Ken Loach的金棕榈影片《风吹稻浪》。
看过不少以色列的短片,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个角度,猛然见发现CCTV所有的叙述在我心中崩塌,哦,听得太多了,多到让我忽略了另一面或许可能应该的真相。
影片花费了相当大的篇幅在谈到巴以关系,并且毫不客气地指出,以色列人同时在扮演着受害者和刽子手的角色,而另一方面,又借“英雄之女”苏哈之口在反思着巴勒斯坦的极端民族主义。
并且,用卡勒德的反复和软弱消解了所谓坚定的信念,用萨义德出于其他原因的义无反顾消解了这个行动的意义。
是的,除了给亲人朋友带来伤害,杀死几个以色列士兵并给以色列口实之外,还有什么用呢?
那么萨义德的行动便指向了更高层次的追求。
影片反复渲染的宗教情绪以及由此衍生的极端民族主义在告诉我说这些东西叫做信仰,可导演分明在片中告诉我们,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天堂。
影片细致地刻画着这两个天真纯朴的小伙子行动前的准备,他们理发、刮胡子、换衣服——所有阿拉伯人的表征都被去掉。
他们祈祷,颂经,录像——摄像机卡壳的真好啊,当所谓坚定的信仰和誓言在被重复两次之后便变得无比的可笑:举枪宣誓的时候,卡勒德忽然说,哦,妈妈您下次买另外一种滤纸,那个便宜——难怪,那份誓言本来就是写在纸上的一个外加的约束,而非出自内心。
正如片名和题目所言,天堂此时。
殊不知此刻和现世就是天堂,你们说的那些都是浮云,你们所谓的天堂,我真的去了,炸弹响起的那一刻没有天使和真主,什么都么有,你们说的全他妈是假的。
那一瞬间的白光——我不知不觉流泪了……
这么俊俏的小青年执意寻死,我很不舒服。断壁残垣,人活的只剩家人的时候还要自杀做人弹。被害者、迫害者,人类竟会活出这种诅咒。觉得自己没有尊严就要去复仇,漫无目的的生活里只剩对假想敌的仇恨,因为自己判断阿拉会高兴就去杀掉别人,别老把阿拉挂在嘴上了。
的确是题材上的取胜。电影揭露了巴以冲突和人民之间的各种矛盾。虽然不太了解他们各种人的遭遇和他们的想法,但是从said这个角色中可以看出一点端倪。电影的节奏十分平稳,连高潮部分都可以波澜不惊。但是角色刻画相对不太完全。
淡然无味
人肉炸弹成长史
题材是有挖掘的,但没做好,前面磨磨唧唧不知所云,后面到了主题又疲软无力。文艺。
关于人体炸弹 ,这类影片中的经典 || 最后那个镜头还在我那脑海中 ,公共汽车上 ,无声 , 恐怖气息的弥漫
最后晚餐其实就是你吃着煎饼,我录下遗言,一片白色,悲悯荒唐。很复杂严峻的国度问题。
啊这
ZZZQ
看看生活战争中的人们,你就会觉得自己实在是很幸福
似乎大家都对结尾处的闪白印象深刻,但最吸引我的一幕却是主角放走那辆公车后,主角阴暗的脸终于被阳光照亮,象征意义十足。
节奏处理得有些沉闷,但我们也需要沉下心来去倾听某部分世界的发声。
9.5 近乎完美的一部影片,没有配乐,同样也可以营造非常的压抑和紧张气氛,极具震撼力,看到非常揪心。命运就是这样,看似有选择实则逃也逃不掉。这或许也是两个“恐怖分子”最后的不同结局,萨义德最后的选择并非因为宗教,也无关乎复仇,更多可能是一种自我的牺牲和解脱,渴望摆脱难民营的回忆,洗刷父亲叛国的耻辱。影片政治色彩非常浓烈,描绘了另外一种巴以关系:以色列是自杀式袭击的受害者同时也是巴勒斯坦难民的施害者,巴勒斯坦极端民族主义是恐怖分子但充满了人性和温情,或许这才是被忽略的真相吧。
印象中这是我第一次看巴以战争的片子,很沉重,很沉重,很沉重
以色列还是厉害啊,从与到有,曾经1V5,都快把巴勒斯坦蚕食完了,阿拉伯人只好像电影里这样了(63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打败了功夫)
【3L】配乐缺失,流畅至简的定框取景;冷峻带点日常温暖,只是废区驻人心,破烂缺笑,有人“向往天堂”。
我才知道这是以色列拍的,杀人还要诛心啊
冤冤相报何时了
;鐘錶店老闆出租或出售烈士錄像帶和「巴奸」錄像帶的一幕跟釣崎清隆的死亡之旅的其中一個章節不謀而合。
?? 一头雾水 我觉得好像这个电影不完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