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遗忘的节奏 / The Beat That My Heart Skipped评介:★★★这是一部电影没有影片名称好的作品,尤其是中文的译名很富有诗意,可以令人遐想到某些事。
可电影的本身并没有像影片介绍中“令人过足戏瘾,欲罢不能的电影”的那么优秀。
充期量这是一部思想正确带点某些说教意味的作品,主题依然是救赎。
1、人性的两面善恶本是人性的两种极端,在Tom的身上就这么融为了一体。
也许我理解错了,在Tom的生活中只有惊险刺激的旋律,谈不上善恶的区分,有的只是在江湖上的腥风血雨和托卡塔中的刺激演绎。
从跟随Tom的音乐理解,只有激烈的音乐跟着他,海顿的作品只有在母亲生前弹作过,虽然Tom现在回归了本源,从赋格和托卡塔开始,但是我觉得他可以在海顿的最后几首奏鸣曲中可找到些许灵感,可是他并没有弹。
而现实中Tom听得最多的只是摇滚乐。
性格决定爱好,爱好反映性格。
2、奇怪的中国人、越南人和俄罗斯人从全球化的语境抑或是追求境外市场的票房来讲,越来越多的国外导演在片中加入了异国的人种。
就象当年伟大的Mozart在Sonata那样加上了土耳其格式。
这部影片中同样如此,中国人、越南人和俄罗斯人就这么突兀的在片子中出现了,分别对应了引荐者、教育(感化)者、国际化的资本大鳄,从影片的介绍中说那个出现几率最多的是越南人,那为什么又要中国人作为引荐呢?
这真是令人非解的事。
3、我爱上了朋友的老婆当那晚送朋友回到家看到朋友老婆的那一瞬,我就觉得有戏。
老外拍这些情色的构思真是手到擒来,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那怕是一通电话都拍的那么情欲十足,但又不暴露,真是叹为观止。
反观国人至今还在争论着什么“裸体是否替身”一事,真是贻笑大方的事,那些情色的经典镜头又岂是靠脱获得的。
看看那只楼梯上红色的高跟鞋和黑色的丝袜,我们的那些“影星”好好回去琢磨琢磨吧。
音樂片似乎一定要看歐洲片,畢竟歐洲是可靠演奏音樂過活的地方片中主角因為父親之故,得做為小混混,為父親房地產事業問題執行暴力手段。
但他內心留了片淨土給音樂,也夢想用音樂轉行。
於是一邊是高雅彈奏巴哈精神生活,另一 邊是低俗暴力的現實生活本片有些觀眾嫌混亂,但我很喜歡。
現實生活本來就是混亂的,可能會被主管、同事精神虐待;就算你是老闆,也有客戶來精神虐待。
一片混亂中,你不得不為五斗米折腰,但音樂撫慰了你的心
“我心遗忘的节奏”是一个美好的译名,法语原文直译为“心脏停跳”,讲述了一个子承父业的年轻房地产商在偶遇母亲生前经纪人后,经人介绍找到一位越南裔钢琴家练习演奏,准备重拾音乐梦想的故事。
在好莱坞类型片中,这样的开头通常意味着一个不懈追寻梦想的励志人物的美满童话,然而这部法国电影毫不留情地向我们揭开了卑微而破碎的真实。
钢琴家母亲与房地产商父亲象征着他生活中理想与现实的两面,而母亲的早逝伴随着没有继续下去的钢琴深造,把他从梦幻推向了残忍的现实,他也成为一名房地产商人,大多数工作内容是通过骚扰和暴力驱赶流浪汉和欠债租户,通过灰色交易牟取暴利,以及收拾父亲生意上的各种烂摊子。
勾心斗角和疲于奔命的生活让他变得暴躁,然而面对音乐,他依然表现出一种落魄的心高气傲,努力维护那些残破的自尊碎片。
他与乐手和钢琴老师的争执让人感到一种真实的刺痛,曾经的骄傲少年突然感觉到的落差,是很久以前被改变的生活轨迹中迟来的一击重锤,精准地指向破碎的梦想。
理想与现实表现为了一种不加掩饰的对立,那双在明亮房间里优雅弹奏的手下一秒可能在幽暗的走廊里用于殴打,像他弹奏的古典音乐和耳机里的流行音乐一样分裂成鲜明的两面。
在历经艰难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在试奏的那天,他却没能在台上演奏完,那首深情流畅的曲子突然拦腰折断如同年少时戛然而止的钢琴生涯。
“这太可惜了,你很有天赋。
”当惋惜压倒赞扬的时候,曾经的那些天才的过往会更让人心碎,那些一闪而过却被人记住的光芒更衬托出现实处境的黯淡。
两年后他成为钢琴老师的经纪人,演出时在后台与自己的杀父仇人相遇,复仇却在理智的最后一刻被阻止。
他洗干净血迹坐到台下,不由自主地随音乐动起手指。
然而新鲜的伤口却提示着不会轻易愈合的过往。
他从“想找一个经纪人”最终“自己成为经纪人”,不知道坐在舞台下,会不会有那么一瞬间感到过落寞。
但毫无疑问,至少他脱离了作为房地产商的令人厌恶的生活,与杀父仇人的恩怨终结也预示着他挥别过去的人生。
无论把这种结局称作一种积极的平衡还是悲观的妥协,很显然都不是好莱坞那种皆大欢喜的圆满,这种模糊性赋予了影片无限接近生活的特质。
所以我甚至会想,如果是我在那个落魄而倔强的身体里,是不是有一种可能,继续待在阴暗与堕落里才是麻木的舒适,而近在咫尺地站在聚光灯外缘反倒会不断揭开伤口和挫败自己的尊严。
在这种心理尺度上,人类并不是趋光性的动物,但无论如何,站在光明的地方就意味着最终对自己的接纳。
愿意继续生活下去的人,可能有不愿和解的过去,但在某种程度上,它们都是被接纳的,因为发生过的一切都会以一种无法抹去的方式真实存在着,如同人本身的存在一样,是不可抗拒无可辩驳的、无比清晰残忍的真实。
很多人讨论这部影片中理想与现实的对立,然而追溯起前因后果,更像是一种因命运无常而破灭的生活。
如果没有发生意外,他会顺理成章地成为钢琴家,根本不需要在历尽艰苦与挣扎后,重新追寻当年的梦想并最终接受失败。
然而生活充满着不可避免的意外,随着引领他钢琴生涯的母亲离去,仿佛心脏漏跳了一拍,尖锐的楔子突然嵌进柔软的生活里,生生斩断了最后一个音符。
对于很多不能遗忘的人,那枚楔子一直钉在心脏上,萦绕着不能消逝的节奏反倒成为了一种折磨。
我心遗忘的节奏是对停在过去、无法前进的自己的饶恕,而重新拾起的节奏则是奔向生活的希望,和拥抱此刻自己的温柔。
公众号/影调radio
他的工作是破坏,眼神似饥饿的狼,深邃又迷茫。
当音乐照进时,瞳孔似乎回到了清澈与透明,对现实的愤怒与妥协,对过往的追忆与渴望得到的宁静,使他在变幻的节奏中迷失;投老鼠、电子乐、破坏、宁静的音乐、上朋友老婆、舒缓的音乐、打架、轻柔的音乐;他的手指,在光明的钢琴前,在黑暗的车窗里,在狭小的过道中,在宽广的大厅里,弹动。
最后,左手那深深的齿印就像现实狠狠敲打的印章一样,刻在灵魂中……
天空飘着细雨,冷飕飕的风吹个不停,梧桐的枯叶在风中乱舞,落得满地都是。
在这种凄风苦雨的时候,总喜欢打电话回家。
母亲说家乡从昨天就开始下雪了,现在地上的雪大概有两寸厚了,他们正坐在火炉旁看电视呢。
乐天诗云,“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可能他们也在边看电视边说着我吧。
父亲又说起毕业回家乡工作的事情,到时候再说吧,我每次都这样敷衍。
大概父母总愿意孩子们在身边,过着安定而幸福的生活,但对我来说,可能生活在别的地方的时候,总能以自己的记忆和想象重建故乡,使她具有一种温情脉脉的气息。
但要是真让我回到故乡去生活,可能我就会厌烦了,会忍受不了她的落后和愚昧。
大概人总是这样生活在别处吧,当你要走向某些东西的时候,总会有来自现实的力量让你踌躇。
可能人总要在现实和梦想之间徘徊,摇摆不定,直到某个契机的出现。
托马斯•森尔,母亲是个钢琴师,父亲是个靠收取房租享受奢华生活的人。
母亲去世后,曾经喜爱音乐并且被认为具有钢琴天赋的托马斯成了一个以收债为生的打手,他的职业就是打扰别人的生活,放蛇,扰人清梦,破坏生活设施已迫使人们就范。
他似乎也很享受这种充满刺激和暴力的生活。
但那些被我们的心灵遗忘的节奏,其实只是随着时间沉淀在内心的某个角落,犹如深深埋入土壤中的种子,只要碰见合适的温度和水分总会在某一天发芽。
偶然的机会托马斯邂逅了当年母亲的经纪人,他允诺可以给托马斯一个机会视听。
托马斯内心的节奏被这个突如其来的机缘触动了,从此现实的一切对他来说虚无缥缈起来,在奔驰的汽车上,在喧嚣的酒吧,在每一个时刻那曾经被遗忘的节奏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让他的生活重新获得了意义。
但父亲的死,又把他从音乐的世界拉回了现实。
后来在女友的钢琴演奏会之前,他发现了杀害父亲的凶手,他与之展开殊死搏斗,都却在最后时刻放弃杀死他,重新回到演奏大厅,音乐的节奏慢慢让他平静下来。
在我们被现实打磨得越来越靠近那象征现实的“父亲”而远离象征梦想的“母亲”的时候,那些来自的内心的节奏,能让我们从琐碎甚至无聊的现实中解脱出来,重新找回自我。
有人说,我们和我们的梦想,就像树和它在水里的倒影,让我们痛苦的是我们爱上了倒影。
可能人总要在现实和梦想之间犹疑不决,左右摇摆,就好像我们总是在父亲和母亲之间难以抉择一样。
在现实的阴影里,大概只有凭借着那些来自内心的曾经被我们遗忘的节奏,我们才能找到冥冥中的生命之光。
早几个礼拜就看完了这部电影,老实说,和最近看过的众多电影相比它实在算不上起眼:慢悠悠的节奏,平淡无奇的情节,杂乱无章的拍摄,还有根本谈不上帅哥美女的主角。
奇怪的是,就是这样一部在家里电视上无意瞥到的电影令我念念不忘,比起许多所谓的大片,这样一部法国电影更让我心有戚戚然。
故事很简单:一个做生意不光明磊落的蹩脚房地产商,靠偷偷放老鼠发家致富,无意间遇见了自己母亲从前的经济人,被邀请参加钢琴比赛,于是拭去了家中钢琴上蒙的那层厚厚的灰,开始重新练起了钢琴。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眼神渐渐变得柔和,动作渐渐变得轻快,对于过去习以为常的商业伎俩开始心生厌倦。
当他最后来到音乐厅,观看妻子的演奏,在台下用沾满仇人血迹的手轻轻在空中跟随音符弹奏的时候,我的眼睛居然微微有些发酸。
我就这样在电影里找到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共鸣,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让我感同身受。
作为曾经的琴童,我也有一段被音乐包围着的童年:没有游戏,没有伙伴,没有书本,没有自由。
我曾经对这种生活那么深恶痛绝,在每天的练琴间隙,总是一个人趴在阳台的扶栏上望着楼下嬉戏的小朋友羡慕不已。
还记得在小学的那篇作文《童年》中,我仅仅写下了一行字:拉琴的孩子没有童年。
那句话足足令我的语文老师回味了好几年。
和Thomas一样,后来我也放下了手中的琴,那几年,我连音乐都不敢听,我小心翼翼地躲避着一切可能接触提琴的机会:看电视时一见提琴就快速换台,匆匆走过琴行,再也不去听任何音乐会……我以为这样自己就可以忘记所有烂熟于心的旋律,可以逃离提琴带给我的所有不幸。
可是,越是这样我就越感到不安。
即使手上的琴茧换上新皮,即使肩上的烙印渐渐退去,即使偶尔听见音乐脑中不再反映出指法,我还是无法忘却提琴,无法停止在梦中反复出现的所有关于练琴的场景……我终于意识到,自己是逃不掉了,一辈子都逃不掉了。
提琴带给我的,早在拿起它的那一秒,就已经在我的灵魂中深深打下了烙印。
那近十年的音乐生涯带给我的绝不只是提琴技艺,更多的是一种对音乐的依赖。
原来音乐就像鸦片,令人欲罢不能。
但当我重新拾起琴时,那种心情正如同面对钢琴无能为力的Thomas一样不甘,我们一样拥有音乐家般的姿势,也一样再也找不回乐曲的节奏。
当他又一次投入音乐怀抱时正值人生的低潮:父亲的再婚,对好友妻子的迷恋,商场的世俗……所有的一切令他厌恶,曾几何时,他也有自己的梦想,他也追求单纯的生活。
那么,到底是什么改变了我们,是什么让我们对现实一次又一次地失望?
是时间?
还是那被我们遗忘了的音符?
也许每个学过乐器的孩子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音乐的纯净让我们将这个世界想象得太过美好。
但还是要谢谢音乐,至少我们有了一个心灵的庇护所,在现实的残酷面前,是它让一切还原到本来的模样。
生命中很多的人或事,都只是擦肩而过,抑或是自己因为各种理由无奈的错过。
像是爱、像是理想、像是我们有能力而放弃的一切。
我们以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曾经闪闪发光的东西,会渐渐的褪色,淡然,遗忘,就像从来不曾遇见过。
直到有天,我们的指尖在此处碰到她的温度,这些被深埋在记忆最底部的情感,会铺天盖地的翻滚而来,让我们惊愕不止,措手不及……生活对于Thomas来讲,想种摆脱不了也割舍不掉的毒瘾,紧紧包裹着他的生活的每个环节。
赖以为生的龌龊肮脏的父亲,伴随着的“诈贫穷住民、炒地皮、不劳而获、与同事的老婆上床,与债主的情人发生关系……”。
男主角空转内耗的消极人生环境,一切都像法国雨季的空气,粘湿烦闷,像沼泽一样一点点吞噬着人们人格的亮光面,令人不自然的绝望。
就是在如此污秽的泥潭之中,某个机遇下Thomas再度坐在钢琴前,以某种未知的勇气支撑自己辛勤练习,只希望再度能成为一名钢琴乐手他像一个战士一样勇敢,又像一个孩子一样脆弱。
导演极其准确的把握住了表现人物内心的细节。
暴徒的颓败与绝望,面对理想的尊敬与自卑,两者形成的鲜明对比令观影者为之动容。
电影的配乐优美且真实,在一片晦涩泥泞的冷色调中,始终像一个倾诉者一样伴随着主人公的生活,与电影冷蓝色的氛围相得益彰。
男主角Romain Duris动情细腻地表演,令人过目难忘。
他像一株混合着泥土气味的带着些许污泥的鲜花,平静潮湿的枝叶下包裹着极其浓郁的芬芳与按捺不住的生命力。
脏旧的皮夹克、发黄的白衬衫,总是有些褶皱的细条纹领带,修长的冷冷的手指,毫无生气伏在额头上卷曲的深褐色头发,满面胡渣的颓废的面庞以及那冷漠忧伤满满的眼神……绝望的优雅气息,像雨后弥漫的泥土气息一样,粗糙却清新。
同样是励志,相对于好莱坞那些令人振奋的自我救赎类影片,这部电影显得谦卑平和的多。
没有像圣经一样的教条,没有虚假的西方极乐,没有感动,没有煽情,没有讴歌,就是这么平静的低沉的娓娓道来,让我们在不察觉的平静后才发现,一种感动的力量已经慢慢的注入心中。
这样的韧性与手段的婉转,像极了故事中的女人,谦卑、平静、持之以恒、娓娓道来,却刻骨铭心。
法国人,总是喜欢玩点与众不同的浪漫,他们不求轰轰烈烈,似乎总要在一句不愠不火的C'est la Vie后,在你心头轻轻点下一颗朱砂痣,细腻流转。。。
梦想,一个虽然说得太多太滥的词,却仍然套着光环的词语,每个人心中都曾经有过一个寄予希望和信念的梦,如果你能实现这个梦,那是很幸运的。
可是,对许多人来说,那往往都会真的成为一场梦,或许我们做梦的时候都太天真,在与现实角力后才能明白什么叫做无奈。
这个梦也许只能一直深藏心底,直至年老的时候,再次把它翻出来嗟叹唏嘘。
或许在电影《我心遗忘的节奏》里,我们能找到另一种接近梦想的方式。
男主人公是一个经常套着黑色皮外衣,打着深色的领带,穿着细斜纹的衬衣,脸容英俊素净,斯文中带点忧郁气质,可你不能想像这么一个人竟每天游走暴力与罪恶之间。
他的工作,我理解的就是像一个打手般为房地产商赶跑那些不合心愿的住户,他们半夜放老鼠,使用暴力,破坏住宅,为的就是要欺压这些跟他一样在生活底层的人群。
他的父亲呢,不停地利用感情要胁他,要他去做各色各样肮脏的,暴力的,非正当的事情,他不能抗拒。
这一切使得他生活陷入一片无序,他喜欢戴着耳机,听着强劲节拍的重音乐,逃避现实生活的烦乱与心灵上的燥动。
直至有一天,他在街上重遇了当年他母亲的经纪人。
他母亲是钢琴演奏家,他自小也跟着母亲学习,当年曾跟母亲的经纪人说过要弹一段海登的曲子给他听。
可惜由于母亲早逝,逼于生活他不得不将这心愿沉在心底处。
这次的偶遇,那经纪人给了他卡片,安排了时间让他过来试演。
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再次把他的梦想翻腾出来,让他能够摆脱那种混乱的生活。
他找了一位越南女子指导他弹琴,为此他耽误了工作,精神完全投入在音乐中,甚至在嘈闹的酒吧中,他的手指却随着心中的音乐轻轻叩压。
只是,人生常常不如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完美,也许是一种近乎迫切的渴望,他是那么地在乎这次试演,以致于真正坐在钢琴面前的时候,他终于还是无法完成那首梦想中的乐曲。
他冲出演奏厅,重新带上耳机,让世界仍旧塞满混乱。
故事到了这里并没有完,电影的结局我很喜欢。
两年后,他最终与那个越南女子在一起,他成了她的经纪人。
虽然他不能如愿地成为演奏家,但他却每天能以经纪人的身份接触古典音乐,出入演奏厅。
他选择了一种最接近梦想的方式,那就是一直游走在梦想的旁边。
当成长以后,我们都终于明白我们可以作主的越来越少,人生像看电视,虽然遥控器掌握手中,但可选择的范围就只有那么多;我们做梦的时候可以异想天开,实现的方式却不得不局限于现实。
各自退让一步,在有限的选择里,获取最接近的实现方式。
我们不能成为顶级大厨,但可以自己随意点评,有点心得的时候还可以自己煮食,与朋友分享;我们也不能成为出名的摄影师,没有作品发表,但可以随行随拍,把感动自己的感动别人的画面记录下来,找寻志同道合的朋友,依然能感受摄影的乐趣。。。。。。
只要我们仍然坚持,那个梦想就不会走远,就一直在我们身边相伴而行。
我心遗忘的节奏人过了一个年纪,就更相信保守带来的安全感,相信人生有限的精力,要贡献在有价值的事儿上。
与其和不同人缠绵悱恻,不如对一个人用尽余生。
看电影也是这样,与其以身试法博览烂片,不如选信任的导演,挑几部靠谱的老片儿。
全年最好的看片感受来自于重温2005年的老片儿《我心遗忘的节奏》。
《我心遗忘的节奏》的故事不复杂,28岁的Tom正式身份是商业地产开发公司拆迁办的打手,楼道放老鼠、狠揍钉子户之类的。
Tom需要不断给他捅娄子的爹揩屁股,与此同时,并不成功的音乐家母亲遗传给了Tom对音乐的热爱——偶遇了母亲生前的经纪人,Tom希望重拾钢琴演奏的事业。
Tom一边儿在琐碎灰暗的生活里拼杀,一边儿跟着来自中国(越难)的苗琳练习钢琴,等待试演那天的来临。
如果按照主旋律的价值观来理解,影片讲述了小人物坚持追求梦想的不易。
但《我心遗忘的节奏》不落窠臼的地方在于,一不渲染坚持之清苦,二不虚构成功之回报。
强化这两点是所有励志片惹人烦的软肋,前者奋力催泪,后者猛打鸡血,说白了都是滥情。
诸如对电影、音乐、文学的追求,期冀和成功学挂钩,就无法脱离鸡贼,就只配每年立春的时候等风来。
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拆迁办的Tom都不算生活在正常轨道,但影片中你看不到纠结和不满,他对待生活有一种孩童式的简单和任性:搅黄父亲的婚事又试图挽回,帮乱搞的哥们儿把风、把哥们儿老婆给上了,去对付俄罗斯黑帮老大,和其情妇调情。
不埋怨命运出身,不用道德感压迫自己,罗曼杜里斯将这个血液里饱含愤怒因子的青年演绎得出神入化。
与Tom混乱匆忙的生活相对比,他和苗琳学琴的过程,能看到他抛却生活琐事之后,沉醉在古典音乐中的放松,这和他平时戴上耳机听现代音乐来逃避生活也形成了对照。
学琴时,他为失误而不耐烦、焦躁,他为进步而欣喜、快乐,一切反应都来得自然无掩饰,对古典乐缺乏鉴赏的观众也能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他和苗琳之间超越语言的互动,也含蓄轻巧。
影片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Tom在试演失败后,一贯脾气暴躁的他,反倒没有任何的失态,而是礼貌的致歉,再来,再弹错,再礼貌的道歉,起身静静离开。
梦想破灭的时候,矜持而克制,这个总是行为粗暴的年轻人,表现出了对音乐、对艺术足够的尊敬。
才华欠奉、不哭天抢地、不自怨自艾,这多难得。
从电影手法来说,本片导演雅克欧迪亚真是个伟大的导演,10年只有三部作品,每部都是心头好。
《预言者》凌厉,《锈与骨》绵长,回头再看本片,发现三部电影镜头语言完全不同,他的作品完全突破艺术和商业的藩篱,也没有类型结构的限制,技巧熟稔得不露任何痕迹。
《我心遗忘的节奏》通片跳跃割裂,每一段的情绪,都是刚刚撩人就迅速转换频道,却给了一个情绪极其连贯震撼的结尾。
三观正、又有办法,这样导演的作品就是品牌保证。
所有纠结于梦想的人,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音乐的魅力从不在于成就音乐家。
我怎么还没成功?
我不该这么惨?
你怎么还不认可我?
你知道我多不易?
——所有的怀才不遇,不是自视甚高,就是本末倒置。
什么叫做我心遗忘的节奏?
做了想做的事,却忘了它本身的好。
印象最深刻的那部分是在结尾。。。
他送越南女人去音乐会,帮她拿伞,关车门,感觉到的是有些无奈,无论怎样。。
感觉到的是,那是一个典型的法国男人。。。
琐碎中的平静。
音乐最后真的救赎他了吗?I doubt that. 第5063人看过。
觉得剧情略混杂,但是名字起得太美,找到了音乐的节奏,就是找到了我心遗忘的节奏。为了梅拉尼罗兰两分钟的镜头来看这部电影,发现男主角居然是《巴黎》里面对梅拉尼充满兴趣的男主。
血污中的钢琴家找不到行为的理由,镜头外的欧迪亚也不认为世界有什么真相,于是在看似无逻辑的相似桥段叠加中,我们只剩下的也只是对现实感同身受的干呕。所以我故意不记得樱桃的名字,既当不成道德骗局中的既得利益者,又让卑微的自尊感囚禁了欲望的滋生。
6.5。來自美國的底本注定了整體架構中存在強烈的戲劇衝突,歐迪亞高效的視聽至少保證了幾處靈巧的處理。
感觉太过用力了,剧情交代不清
贴题的海报。
高迪亚其实就拍过一种电影... 不过明显他这几年水平还是在涨的。 罗曼杜里斯演得很好!
有点小失望,但罗曼好帅
放荡不羁的迷途青年,扮演着拆迁大队长一样的房地产商,游走于几个女人之间,在琴键的曼妙中分裂又自愈。导演是在讲艺术拯救人生吗?抑或只是一场荒唐的经历。
音乐的力量能改变人的性格
搞拆迁的小混混想成为钢琴大师未遂的故事。
无感...hand held不错,结局不错
啊这个片都下了八个凯撒奖……查了查是个翻拍(美国原版: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300480/)。罗曼·杜里斯扮演的小混混/钢琴师的气质跟[预言家]里塔哈·拉希姆的主角感觉很像,带一点神经质、执着且不安于现状。虽说影片的故事比较水不过拍得还是很凌厉的,欧迪亚的视听太有效率了。
本来还以为是个闷片呢
怎么看都不属于励志片吧。。只是说。。不道德房地产商人。。重捡过去幼时因母亲而习得的钢琴技艺或记忆。。。从而减少了暴戾乖张的气息。。从而。。木有杀死。。杀父仇人。。
还不错的电影~男猪脚的自我救赎。法国人真是奇怪的物种,一个眼神就能颠倒众生,一句动情的话就能有一段浪漫邂逅。唯一的遭点就是明明交代的事中国人却一口越南话,好难受
這部片子是第一次看,正好是聖誕節,多應景。跟《唇語》一樣,音效師和作曲家都該奧斯卡。之前看過78年美國原片,怕會失望,結果是神作哪!所以歐迪亞也是一路下坡拍出《鏽與骨》、《先知》這種平庸之作嗎?
我心承受不起的节奏,这节奏乱像伊纳里图的节奏…
14th July 2007,@home,CCT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