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发生的时间是19世纪 那是女性主义刚刚萌芽的阶段 不同于之后的女性摄影师对男权社会的反讽和揶揄 摄影还没有女性宣泄和反叛的工具 成为情欲空间和个性空间的开拓武器,更没有走向身体叙事的极端 玛利亚的拍摄的照片 充满了母性的光辉和温情的人道主义光环。
玛利亚给邻居家的女儿拍摄死亡的留念照是整个影片的华彩篇章。
片段温柔细腻 特别是配乐丝丝入扣地塑造了女性摄影情感表现的细腻性 女性感性存在的微妙性 以及母性情怀的伟大和永恒。
玛利亚的照片构图大胆 视角独特,形象突出醒目 二维的照片营造出一个永恒的时空 留存了年幼生命的至美至纯,以及死亡的庄严、肃穆与安详 映射了拍摄者的母性情怀在死亡面前的温柔无畏。
照片上安详的死亡面孔美丽纯洁 如同沉入一个最美的梦中 给予了邻居莫大的安慰 也赢得了照相馆老板塞巴斯蒂安的至高评价整个影片在时代的苍凉中透出怀旧的温情 导演“用16mm胶片拍摄,然后放大到35厘米 颗粒般的画面质感映射出上世纪的时代气息 以及与早期默片相通的气质。
我故意调暗颜色 用了Victor Sjöström(维克多·斯约斯特洛姆 瑞典著名导演,演员,代表作《幽灵马车》《野草莓》)电影中相似的暗棕色调。
”这种暗棕色调色调降低了明暗对比强度 让整部电影呈现出油画般的古典气质 缓和了影片中的阶级 性别等各种矛盾,决定了电影的怀旧氛围和温情的情感基调
看到最后,隐约意识到这是部根据真人改编的电影。
Maria,有着坚忍的性格,这一点在电影当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虽然她一次次忍受了命运,忍受了丈夫的出轨与暴行,然而她似乎一直从未后悔过,她接受了命运给她的一切,因为她做出了选择,并且做好了承受后果的准备。
片尾maya的发问也是我的疑问,我想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也会在思考:究竟是什么让她的父母相守一生?
我想可能是“”爱“吧。
字幕对“爱”这个字打上了引号,我认为,是的,当然不是爱,起码不是我们认为的真爱的“爱”,这种爱或许是对人生的热爱,Maria对人生的热爱。
一边是琐碎繁重的生活,7个孩子,家务,做工,一边是精神的追求,平静的光影世界。
我想Maria是疑惑的,她不知该怎么选择。
两条截然不同的路,究竟该怎么选择。
Maria父亲的那句话,上帝立下的誓约,没人能反悔的。
Maria应该有着虔诚的信仰,这一点从一家不断出现的祷告上可以看出。
但我不敢肯定Maria的选择仅仅是基于这誓约,她借助着上帝的力量在和生活抗争。
但这并不容易,她很清楚的意识到,虽然我们无法改变命运,但生活掌握在自己手里。
Maria曾几次想放弃摄影,但对生活依旧被动,电影中出现的两次家暴,Maria都说出了“动手吧,结束这一切吧”,但终于还是“为了孩子”,她再一次接受了几乎要把她杀死的丈夫。
她挥别了 Pedersen,成功了让家庭继续圆满,孩子们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想这正是Maria的愿望吧,作为一个母亲,她是称职的,我想她的一生里,她对这一点应该是没有遗憾的。
然而,看到最后,我心中依旧有一个疑问,是关于那段似曾相识的小提琴曲,直觉告诉我,这可能有关电影主旨。
果然,这首马斯奈(Massenet)的《沉思》(Meditation),以下来自新浪博客 “作曲家马斯奈(Massenet)在1894年根据法国作家法朗士同名小说创作的歌剧《黛伊思》中的间奏曲,也称《黛伊思冥想曲》(Meditation from Thais)。
小说《黛伊思》取材于古埃及的一个宗教故事,亚历山大城中有位才貌双全的名妓黛伊思,其旧时好友、年轻的高僧阿塔纳尔,因怜其堕落,亲自到阿历山大城苦劝她脱离苦海,皈依上帝。
在这场灵魂的拯救和被拯救的过程中,黛伊思渐渐厌倦了醉生梦死的生活,开始诚心忏悔,最终进了修道院。
而阿塔纳尔却反而被黛伊思的美貌所征服。
为了摆脱自己的罪恶感和逃避对黛伊思的思恋,他到处流浪成了行云僧。
多年以后,这位灵魂的拯救者重返修道院,匍匐在黛伊思脚下,向她倾诉压抑多年的爱情时,已经奄奄一息的黛伊思却手指苍天,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这是宗教与感情的冲突,精神修行与物质诱惑的冲突,感人至深。
据说作曲家为了创作这部歌剧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 宗教与感情,精神与物质,灵魂与生活。
矛盾,人生从来不缺少的部分。
这首曲子让Maria与Pedersen相遇,也是在这曲子中,她眼泛泪光的看着Pedersen的背影渐行渐远。
后来,一切归于平静,生活变好了,孩子们长大了,她和丈夫跳着年轻时的舞步开怀大笑,最后,她在一片灿烂的光影中回归永恒。
正如这首曲子,从平静走向激越,从激越走回平静。
就好像一切的激情与苦难都归于时间里,像树影般随风摇曳,偶尔唤起一些旧照片似的记忆。
《永恒时刻》,我想,永恒的不是流水般的日子,是日子里那些短暂的激情与痛苦,正是它们,组成了我们的命运。
如果故事再推后五十年,Maria的自我意识苏醒得更多更早,她会不会有勇气选择另一条路?
因为《莫娣》的影评而慕名来观赏《永恒的记忆》,女主人公更加普通,一个干各种女佣杂活儿的劳动人民,有个酗酒好色会家暴的丈夫和7个子女。
女主人公没有离开丈夫的原因也许就是因为丈夫还在为这个家干粗活赚钱,就像丈夫要去参加社会党罢工一样,女主问没有钱谁在乎我们?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虔诚的天主教信仰,相信上帝的安排并承担家庭的责任。
父女之间也严肃的交流过十戒中的第七戒:不可奸淫。
对女主来说,放弃跟照相馆老板爱情的希望,正是由于家庭的责任。
就像她被丈夫用刀抵住脖子的时候,她说你想想孩子。
面对照相馆老板的表白,她也想到了自己的孩子。
即使是被丈夫强暴生下的孩子,她也会懊悔自己曾经想放弃这条生命。
背负着生活的重担,人总是会向往自由,就像丈夫被关进监狱时,女儿怂恿母亲没有爸爸大家可以活得更好,就像没有爸爸的时候,女主带着孩子们去看卓别林的电影,回家相互模仿卓别林的其乐融融。
人总是有选择的,女主一直可以选择抛弃丈夫。
如果她真的这么做了,丈夫是否就会像他最好的朋友一样,在妻儿离家出走后自寻短见呢?
但是,女主选择了更艰难的那条路,原谅丈夫。
生活有一时的对错,也有一时的原谅和包容,但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没有绝对的原谅和包容。
信仰给女主精神上的支持,道德上的指引,但选择权一直在女主的手里。
她选择在生活中做一个坚强的人,在感情上选择带给她照相机的人,而不是教她使用照相机的人,即使她的选择最后让她痛苦,她选择信仰上帝给予她力量。
上帝爱世人。
原文出处:http://www.sweden.cn/about/latestupdates/detail/article/-cf8e37c073/一部瑞典电影,三个北欧演员——分别来自瑞典的米克尔•佩斯勃兰特(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获得者《更好的世界》的男主角),芬兰的玛利亚•海斯卡涅(与本片导演合作过另一部柏林电影节银熊奖获奖影片《船长》)和丹麦影坛常青树加斯帕•克里斯滕森(是个老帅哥)——这就是《永恒时刻》,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瑞典南部城市马尔默。
故事的发展徐徐而进,稍显缓慢,但不沉闷,可谓波澜不惊——常常是仿佛风暴要来了,但却被现实的妥协或者说是家庭这一情感+社会纽带给不声不响地冲淡了。
但正是在这种不紧不慢的节奏中,细腻的情感散溢出画面(这或许是许多欧洲电影的风格,或者说,特色)。
影片的女主角是平凡主妇Maria,原本丈夫和孩子是她几乎全部的世界,在遇上摄影之后,却发现了另外一个自己和另外一份情感。
男主角,从角色的重要性上说,有两个:好色、酗酒、粗暴、感情外露的丈夫Sigfrid和照相店老板——绅士Sebastian,虽然后者的戏份没有前者多。
Sigfrid 与Maria之间的情感很值得玩味。
Sigfrid占有欲比较强,自己在外面沾花惹草,却不许妻子的照片出现在照相店的橱窗里。
Maria在遇上摄影以后,对Sigfrid还存在着多少爱(抑或是亲情,抑或是对子女的责任感),很难说清楚。
只需记得当她看到Sebastian与一女子携一小孩在林中漫步,回家便把相机重重地扔在箱底,呵斥目睹这一行为的女儿去睡觉,并在此后的五年中不再使用相机或涉足照相店,就可知她那时心中的嫉妒、愤怒以及失望,也可知她对这一埋在心底的婚外感情投入之多。
然而,正是Maria与Sebastian之间这段“发乎情、止乎礼”的情感让我在看完电影之后倍感惆怅。
这个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瑞典故事似乎与《小城之春》一类讲究传统道德或情感克制的东方电影异曲同工,描写细腻而不张扬的感情,欲言又止的悸动,以及身不由己的遗憾。
然而,爱情静谧的美又正源于这种精神上的共鸣、心灵的碰撞与行为上的克制。
此时,如果男女主角中的任何一方在行动上迈出更主动的一步,那么,整个故事或许就变成了浓墨重彩的爱情私奔,而这份感情也就失去了遗憾的美——或者说造就美的遗憾,那便也不再是我们所熟悉的瑞典风格,而变成激情的弗拉明戈或者沦为廉价的快餐速食。
其实,女主角是非常勇敢的:有一个在多方面令人失望的丈夫,却仍然坚持为这个家(或者说,为自己的孩子)而付出;丈夫因对她暴力相向而入狱后,又因为责任(或者亲情?
)对他不离不弃。
她的勇敢不是盲目或者不顾一切的,正因为这种勇气,她在阻止 Sebastian说出自己所期待的表白的同时,主动吻了心仪的人——也是唯一的一次吻,然后转身离开。
这一吻似乎使得这段感情不再显得那么遗憾。
但是,Sebestian最后的离去却让Maria始料未及,她脸上的痛苦、失望甚至懊恼说明了一切,或许此刻她才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遗憾。
我记得Kierkegaard在哪部作品里说永恒存在于瞬间之中。
Maria眼前有一只蝴蝶在飞,摄影师拿一个透镜将影子折射到Maria的手心里,这是一种不真实,但是不真实又多于我们能看到的真实。
我们能看到的真实是我们想看到的,是一种低倍率的真实。
然而如果用摄影、绘画、音乐、文字将这些我们眼中的真实记录下来,展现出来的居然是一种超越物理体验的真实,不可言说的东西。
Maria还是选择和她的丈夫生活在一起,哪怕她被误解,挨打,被背叛。
她看到Sigrid抱起她的孩子的时候快哭了,因为她做了对她的孩子好的选择。
她想要放弃摄影也是因为摄影让她遗忘了自己作为母亲的身份,她觉得非常危险。
她的丈夫最后和她一起开照相馆,然而一开始他很不屑她摄影。
摄影师告诉她当他们看进镜头里,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世界,他们没有办法闭上眼睛。
看到过另一种世界的人是没有办法假装无法看到的。
酒精让Sigrid做蠢事,但是酒精对Maria来说也是一种spirit。
她没有喝过,但是她和摄影师一起喝了一小杯红酒。
Maria抬头看到挂在屋檐上的冰晶折射出彩虹色的光芒,她的女伴直接走过她。
摄影师说不是所有人都有“看见”的天赋。
Sigrid参与工人罢工,Maria去拍摄社会主义运动和国际歌游行。
Revolution no longer exists.Ingeboug看着远处的影子,茫茫大雪盖住了她的背影。
下一个画面是三轮车载着她的尸体驶过。
我在想她看到了什么?
Maria帮她照遗相,她的眼皮好像动了一下。
Photograph brings back live.
12008年,出了一部国产片《立春》;同年,还有《永恒时刻》和《塞拉菲娜》,它们分别被称作瑞典版和法国版的《立春》。
在我的一位老师看来,如蒋韵李樯之辈热衷于书写的80年代的文艺青年,热衷于描绘的那种与现实打得头破血流的理想主义,某种程度上带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自恋自怜的味道。
然而《立春》如此走红,仍然可以受到今天的“瘟疫”青年们的热捧,个中缘由是值得思考的。
理想和现实的对立及解构的可能性是另一个大问题。
仅谈《永恒时刻》。
得知这部电影是在《看电影》的“审片室”栏目,那篇评论仍然不脱理想主义的味道,认为此片与《立春》的共同点在于主人公都是“女性+无产阶级”,即双重受压迫者。
但差异在于:《立春》将“去生活还是去文艺”的问题看作一种to be or not to be式的残酷选择;而《永恒时刻》则调和了两者,琐碎的生活之中洋溢着浓浓的温情和艺术的光辉……(如果可以继续挖掘恐怕可以搬出海德格尔式的艺术观了)然而,这真的是一部“立春”式的、关于生活和文艺的影片么?
它真的调和了“立春”的问题么?
这种解决又是如何可能的?
2影片中非常明显地展示出一种传统的图式:男性/女性,被划分在公共领域/私人领域之中。
Maria Larssons的丈夫,一个地位卑下、粗俗不堪的工人。
然而,即使这样一个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仍然忙着投身于“公共领域”的“伟大事业”。
他热衷于“社交”(虽然那不过是与他同阶级的伙伴们喝酒吹牛),罢工,甚至参军,加入了世界历史的滚滚洪流;当然,找情人这种事情也是男人的社会属性的体现之一。
相比之下,Maria固步自封,被困在家庭领域之中,默默承担着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责任,宗教——真的像马克思所说的鸦片——既是迫使她自我认同的强大力量,又是能够间或舒缓心灵的福音。
那么,艺术在哪里?
Maria的艺术首先诞生在家庭领域,摄影,只有作为amateur自娱自乐的方式才是被欣赏,作为一个家庭妇女宜室宜家的点缀才是被赞许的,也只有在附属的意义上,文艺与世俗生活才是可以调和的。
一旦这“文艺”要跨出家庭一步,要独立,要进入公共视野,冲突就立刻浮现出来。
譬如女儿玛雅指责母亲只顾着照相机而忽视了家庭;譬如当照相馆老板提出聘用Maria为专业员工时,她自己都受宠若惊甚至茫然失措。
束缚不只是外来的,而是内化于每个女性个体心中,包括她自己。
她的男人再微观再幼稚的“政治生活”都是宏大叙事,而她自己再有价值的艺术创作(虽然是不自觉的)也不过是生活琐事。
正如罗兰巴特在《神话学》中对女性作家排行榜的分析:仍然是男性的权力赋予女性“越界”的合法性,将其视作一种可允许、可欣赏的景观;她们被推崇的原因不仅在于公认的艺术成就,同时在于一个暗含的前提,即在家庭领域的表现同样完美——她们被赞美的同时还在被提醒,不要忘了自己的本分。
所以我不认为《永恒时刻》调和或解决了《立春》的矛盾——尽管矛盾当然存在——而是它重点不在于此;它对矛盾的展示远不到《立春》的程度,而是《立春》前史的一个可能的版本。
与其说这是一个“去生活还是去文艺”的选择,倒不如说仍是一个关于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故事,这一次,扮演解放力量的是艺术。
不过,这个觉醒是暧昧而柔和的,也是不彻底的:没有冲突,没有斗争,没有离家出走,没有变成一个疯狂的大龄女文青。
我不知道艺术史上Maria何时被看作第一个女摄影家,但是在影片中,似乎终其一生Maria都没有被当做一个专业的摄影师,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无论在他人还是在自己看来。
结尾处的蝴蝶和玻璃窗的意象耐人寻味:在那个透明的障碍之外,便是更广阔的世界,Maria打开窗子让蝴蝶飞走,似乎传达出她朦胧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期待。
电影就停在这里,一个觉醒的萌芽;而不是觉醒后的行动,残酷而歇斯底里。
或许,这就是它的温情?
3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角色——作为启蒙者的照相馆老板佩特森先生,以及一个有趣的细节——Maria拍摄国王,他拍摄Maria。
拍照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看。
Maria拍摄国王来访,拿起相机记录时事,意味着她在看,她摆脱被看的客体位置而成为看的主体。
但是,她的拍照行为又是被佩特森先生看在眼里、记录下来的。
正如这部电影、这位伟大的女摄影家的故事是被“导演的摄影机-(或许是男性的)历史叙述”所展示的。
佩特森先生拍摄Maria的细节彷佛一个反讽,实际上是摄影机的自我指涉和自我暴露。
佩特森先生的角色可能是中性的么?
很细腻,很细腻,仿佛触得到脸边已经变凉的泪水。
一个家因为谁都不能离开谁,所以没有散。
夫妻二人都在寻找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出路,但是他们都不曾离开过这个家,因为这个家还有孩子。
两个人如果不是因为爱情在一起,那么他们还在一起的理由就是他们已经变成了亲人。
人总要为自己找个理由活下去,爱这种东西不能维系什么,维系的力量来自于责任,一个人对于家庭的责任。
简单的生活需要细腻的去挖掘,为的是生活地越来越好。
在家庭上的成功意义在于你可以拥有值得回忆的过去以及幸福的当下,做想做的事,最后安心的离开。
幸福不是别人给的,幸福的能力来自于责任心,“爱”太不可靠。
每个人也许在生活中都在寻找一些释放的途径,这扇窗有人正在找,有人已经打开,你的生活变成什么样是因为你成了什么样。
你不仅可以在照片中看到自己,还可以从生活周遭中发现。
也许是将电影投射在自己身上,才感觉如此的真实。
外公外婆是这样,爸爸妈妈也是如此,家庭总是在复制上一代的生活中延续并保留自己特有的产物。
喝酒这块,让片子略婊,女主似乎《钢琴课》附体。
不过我觉得这是时代氛围,并非导演性格染上的色彩。
女性追求可预测的、干净的生活,不过对于男人对于世界对于酒之于男人,她们并没有完全深透的认知吧。
里面许多渣情节是真实的,在我父亲身上也看到过,到这样抑此扬彼,似乎是人性天平上别有用心的表达。
我看明白了,这片子用两个小时表现男人的渣。
女权主义者拍的?
片子本身对时光的刻画是有意义的,但是这存在感里面掺进了许多对错的潜意识影响,有试图操控的痕迹,没有节制。
从弹幕评价好坏、渣烂就看得出。
现实是,没有完全的好坏区分,渣与婊也不应当作帽子。
仅凭一部电影,要达到这样丰富、深厚信息的传递,还太清浅了。
尤其,当女主的脸看上去并不加分,犹如《钢琴家》的布洛迪。
2008年瑞典电影《永恒记忆》是部描写20世纪初的瑞典首位女摄影师玛丽亚·拉森的传记片。
同样是欧洲的电影,和我上次看的《当我们离开》不同,这次女主人公选择忍耐和坚守。
她有7个儿女,丈夫酗酒好色暴力,在那个年代,一个女性成功的不易。
她也曾受不了丈夫的好酒外遇和家暴,带着孩子回娘家,她母亲只是劝她回去,慢慢会好起来的。
她听从了,等待她的还是生育、漫无边际的痛苦,有一天她找到了她生命中的闪光点,一部相机,当然她只是想去照相馆卖掉它,补贴家用的,这时她又遇到了生命中的伯乐,教会并鼓励她照相,人生就是有那么多因缘际会,也领会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道理,女主人公就是有摄影的天份,成为了一名摄影师,留下了许多永恒的作品。
电影是从玛雅的旁白开始的——“遇到我父亲一周后,母亲买彩票中了一台相机,父亲认为相机是他的,因为他出了彩票钱,母亲则表示要想拿相机就得和她结婚,于是他们就真的结了婚……”颗粒感十足的画面里,玛雅的父母——玛利亚和西格——正在跳舞,配乐是一曲略带哀伤的华尔兹,这是玛利亚生前最后的一次野餐,他们跳得很陶醉。
然而,开场这段俏皮的“引子”,外加一段温馨的“视频”,立刻被突然插入的不安所取代——西格是个酒鬼!
这部电影的剪辑风格有些“粗鲁”,某些片段显得有些唐突,有一种从睡梦里被惊醒的感觉。
西格在清醒的时候不会打人,甚至算得上是个爱家人、负责任的丈夫和父亲,他是戒酒协会的一员,却由于酗酒的恶疾经常被协会开除,然后再次加入,循环往复。
他会在唱那些“戒酒励志歌曲”时热泪盈眶,以此证明自己并未放弃治疗,但大醉酩酊撒起疯来也是粗鲁得吓人。
西格的男性身份,使得他在家中处于强势的一方,再加之本身身强力壮,找个体力活简直易如反掌。
而玛利亚呢,她具备一些优良的品质:善良、勤劳、有礼、坚毅(这一点,从演员的外形而言就很有说服力),她靠给富人做女佣赚钱,还替人缝补衣物,外加带四个孩子。
在西格又一次大开酒戒并打伤了玛利亚之后,玛利亚带着孩子们回到了娘家。
玛利亚与她父亲(玛雅外公)之间的谈话,使她对自己的生活第一次产生了疑问。
显然,外公是个虔诚的教徒,认为“上帝安排了一切”,“违背与上帝的契约”便是行逆天之道,他认为玛利亚“应该和西格相守到老”。
在外公那里,玛利亚显然没能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她同样也没有选择离开西格,而是带着几个孩子踏上了回家的路。
雪地里,玛利亚一人守护着四个儿女,远离“代表危险”的火车的景象,暗示了玛利亚苍茫如雪的前路。
玛利亚在储物柜里发现相机的桥段,是影片的一次重要转折,包括之后与佩特森先生的相识,直至学会摄影。
如果西格对酒精的无助渴望令人嘘唏,那么玛利亚与摄影的接触则足以令人欢呼雀跃。
玛利亚在“拥有一个消遣”这一点上不仅与西格平起平坐,还因为“喝酒只会坏事而拍照却不会”这一点上胜之一筹,这也使得西格很不是滋味,他要求玛利亚将相机典当了。
但当玛利亚拿出早已洗印完毕的相片时,西格也难掩激动之情。
电影其实一直不吝啬刻画西格柔情的一面,无论是电影开始不久,他自豪地告诉玛利亚自己滴酒未沾,还是之后看着暗房里专注的玛利亚时悄悄地将门关上(令玛利亚专注的正是西格的独照)。
玛利亚对摄影的天赋,以及对捕捉事物的灵敏嗅觉催生了一系列佳作:邻居女孩的遗容、慵懒的猫咪、奏着“英特纳雄耐尔”的游行民众……西格的酒瘾好久都没犯了,但他背叛过玛利亚彻夜不归也是不争的事实。
在那次庄园宴会上,他好色的本性又暴露了出来,不过,那更像是一场向玛利亚的宣战,他想借此告诉玛利亚他仍旧是那个可以为所欲为的人。
目睹了这一切的玛利亚,夹杂着因为见到了同样赴宴的佩德森一家的和睦景象而产生的失望情绪,带着孩子们离开了宴会,并收起了佩德森先生的相机。
第二天一早,又一次喝高了的西格,兴冲冲地叫醒了全家人,预备驾着马车出去游玩,却在半路险些酿成车祸以至计划泡汤。
一家人败兴而归的画面讽刺地点出了这个家庭的境况:一个酒驾的父亲带着全家人横冲直撞一番之后睡着了,而母亲不得不接过缰绳赶着马车回家。
战争动员吸引走了壮丁,玛利亚这样的妇女挑起了养家糊口的担子,要说战争为玛利亚带来了什么,那应该是西格在赶赴前线前为了拍照留念,而促使玛利亚翻出了那部于箱底躺了许久的相机……由于所拍的照片被报社刊登,玛利亚成了一位出名的摄影师,归来的西格看到自己家成了一间“摄影室”而万分恼火,这时的他已然对这个家失去了控制力。
玛利亚也在外人面前让西格下不了台。
西格自然又一次地选择酒精和女人来麻醉自己,试图忘记自己所丧失的掌控力。
如果说迷上摄影是玛利亚追求平等的开始,那么与佩特森先生的深交,则能算做是完全回应了西格的“肉体出轨”,从而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平等。
讽刺的是,正搂着别的女人逛街的西格看到挂在照相店的玛利亚的照片时,竟愤怒地冲回了家质问玛利亚,在得到“相机不会给你的,你这个小心眼的胆小鬼!
”的回答时,他懦弱得只能通过暴力来找回心中的平衡。
为西格的行为埋单的,依旧是玛利亚,她继续尽心抚养着计划外出世的第七个孩子。
同时她也担心自己对摄影的迷恋也会像西格的酗酒一样为家人带来灾难,她因为自己的作品被小儿子不小心破坏而大发雷霆。
在沉迷的同时,一个人的性情往往会随之大变。
之前的玛利亚进行摄影或许有佩特森先生的原因,但现在玛利亚是真的迷上了摄影本身。
而在不久后的某天,西格拒绝同家人一起去看卓别林的电影,他不自觉地成了局外人,不仅失去了对这个家的掌控,连带着存在感也一并消失。
看着所有人都画着卓别林的小胡子沉浸在欢乐海洋里的模样,西格又一次地,下意识般地,将气撒在了玛利亚头上,忍无可忍的玛利亚终于夺门而出,愤怒的西格操起了刀片,虽然架在玛利亚脖子上的刀最终还是没有划下去,但西格还是被送进了监狱。
以这种比较特殊的方式,玛利亚总算是摆脱了西格,但她却没有离开他,而是继续撑起整个家庭,连西格收养的那匹起名叫“克鲁泡特金”的马也为他保留着,甚至因为保全丈夫的声誉而没有领取救助补贴。
当她迎接西格回家时,仿佛能看到她周围发出的圣德之光,而西格的转变也如重生般不可思议,他开了自己的公司,他为家庭找了更好的住处,还有他对家人的爱。
电影给了一个积极向上的结局:受伤的马儿重新开始拉车,这匹叫做“克鲁泡特金”的马不仅代表了死去的理想主义将继续前行,也成了西格的影子。
玛利亚这个名字和她的品行会令人不由自主地与“圣母玛利亚”联系起来:她的仁慈和博爱、坚毅和信心。
玛利亚从不把上帝挂在嘴边,而她的所作所为又是那么的虔诚。
当她因为不知该如何面对生活的时候,她将一切交给时间来解决。
宽容、忠诚和勤勉都是对时间的信任,她知道生活从没许诺给她什么,所以她也从未要求更多,无论是更好的生活环境、一份更快乐的工作,甚至是可能更适合自己的伴侣。
照片记录的是不平凡,而玛利亚正是在平凡的一生中保存住了那些不平凡,当看着镜中的自己,身体的疼痛和内心的遗憾都实在太微不足道。
伍迪·艾伦在《罪与错》里说:“喜剧就是悲剧加上时间。
”岁月的变迁,会让人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待、去诠释那些过往、那些曾经,要么你等到你的悲剧变成你口中的喜剧,要么你的悲剧最后成了别人眼里的喜剧。
与玛利亚相对的,是西格的好朋友英格兰,他是一个被信仰毁灭的人,起初他憧憬了太多美好,但他又太容易摇摆,当他所追崇的一切都一一破灭的时候,他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他相信了一切,却唯独不相信时间。
其实时间未曾真的做了什么,它只是什么都不做而已。
大部分的人会像玛雅那样无法想通“为什么玛利亚没有离开西格”,也许玛利亚与生俱来对美好瞬间的嗅觉令她成了出色的摄影师。
她果真是一位出色的摄影师——构图,摆好架势,耐心地等待着最完美的时刻出现,她等待着,等待着……2013.12http://i.mtime.com/fabzany/blog/7753209/
摄影,服装道具都不错,可片子真的很难看
镜头用得太好了,演员的面部细节也很出色... 细腻的情感描写,唉... 欧洲电影... 仔细包裹好物件里夹的一朵小花,投影在手心、最后飞向阳光的蝴蝶,冥想曲...
这部关于瑞典首位女摄影师玛拉拉森的电影,摄影本身也非常精彩。职业的伟大与个体的渺小
北欧片一如既往的冷静、细腻和无聊。虽然很文艺,但缺乏冲突点的时间太久,靠琐碎的细节串联不起该有的剧情张力,有慢慢熬着看的感觉。当然,高潮放在了结尾,前提是能熬到结尾才行。不过电影暗含的问题很让人印象深刻:精神出轨和肉体出轨一样吗?如果精神出轨是以艺术为名,而肉体出轨只是简单的好色呢?有优劣之分吗?在上帝面前,都算是犯了第七戒吗?如果有,那理由是什么?在拍照和看电影都要郑重其事的年代,在个人主义还没有消解掉责任和家庭的年代,人们奋斗着的幸福未必就比现在享乐着的快感差。也许,爱并不止一种,爱自己和爱他人都并不纯粹,谁想把爱分得一清二楚,谁就不是真的懂得爱。
发乎情止乎礼
从过去到现在 从国内到国外 女性对自己道德感的束缚一直都很强烈 和摄影店老板的情愫止乎于礼 让人看了难过
想不明白为什么要去忍受家暴又出轨的男主,一个接一个的孩子,不过女主万幸遇到伯乐,有生之年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
“为什么妈妈和爸爸能相守在一起,这个问题,我永远得不到答案。”男的家暴无能,易怒狂躁,出轨多次,女的生了八个,感觉她生孩子像噗噗一样轻松。。。。。我也在想,怎么还不离婚要被这狗男人气死了。家里缺钱,女主本是要变卖相机,但是照相馆老板教她照相,让她留下了相机,而且还买她的照片,称赞她有拍照的天赋,鼓励她继续,他是她的伯乐,沉着稳重温柔儒雅有格调,女主也欣赏他仰慕他,于是日久生情,可惜这对中年人的感情最终不了了之。多年后推开窗遇到的那只蝴蝶,树荫下的斑驳光影,把我的思绪拉回了从前,有一只光影蝴蝶曾被我紧紧攥在手心。
以为是女摄影师的传记 其实是一位家庭主妇忍耐 压抑 辛苦五味杂陈的一生
男人们真的很神奇,《弗里达》老公前后明着来几十个出轨对象,甚至她亲姐姐也不放过,她心碎后的一次出轨他都能发自肺腑地质问她‘why,you broke my heart’。这里的老公自己在外面和一个女人多年了,发现玛丽亚和照相馆老板只是有有君子之交都能立马拿刀家暴她…光打得很美,摄影赞,可以压缩到90分钟。女人是多么坚强的物种啊,生养七八个孩子,靠瘦削的身体哺育一大家子,隐忍坚韧,牺牲,为了一段已不算爱只是捆绑的关系,为了孩子们,付出自己的一切。婚姻给女人带来了什么,压抑对艺术的向往和志同道合友人的情愫,在生活的重压下苟活,石缝里开出花却次次被自己掐灭,变成一个保姆,一个被榨干生养,个人价值甚至生命的沧桑个体。
啊,原来是真人传记片。看的人真心压抑,这样的家庭环境造就出的女人可真不一般,坚强、隐忍,有点儿像旧式中国家庭的女人,唯一的区别是玛丽亚最终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理想!佩服!
一边是千疮百孔的家庭 一边是灵魂伴侣 时光永远的留在了照片里
整体不太推荐。看到最后才知道这是一部女性传记类电影,瑞典史上首位女性摄影师玛丽亚·拉森的传记。怎么说呢,一直没有太看进去。电影对人物的刻画貌似在有意的轻描与写实,对这位首位女性摄影师的成就仅仅简单几笔带过,对家庭与那个照相馆的男人之间的纠结也没有刻画太多。重点在哪儿有些莫名,过于平和
题材和讲故事的方式不是我喜欢的,43分钟弃剧。
也只有这样的画面和配乐才可以为摄影师做传。演员很动情。但除去这些,情节不足丰满人物。。。传记影片,最关键的却被忽略,真可惜。
[永恒时刻].Everlasting.Moment.2008.BluRay.720p.x264.DTS-MySiLU
有《芬妮与亚历山大》的影子
太冗长了,没有什么非常吸引人的地方。
镜头确实很美,音乐也很棒。
太过平淡,虽然这个传记或许也就是这么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