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一支反恐小队驻扎在阿富汗某处,每天巡逻辖区,自从一名队员被地雷炸死后,年轻的队员们情绪有些波动,指挥官Pedersn决定亲自带队巡逻。
有一次他们帮助了一家的小姑娘治疗烫伤,通常夜里塔利班会来,威胁这家人,男人带家人来驻地求助,指挥官让他们先回家,第二天一早去那儿的平民居住点驱赶塔利班。
然而第二天这家人已惨遭杀害,队伍在民居内被塔利班伏击,有一名队员颈部中弹,生命垂危。
混战中无法确定敌人具体位置,指挥官呼叫了轰炸,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机,队员们得以安全离开。
但轰炸造成11名平民死亡,Pedersen面临军检方的起诉。
调查起诉六个月后,在队员“屠夫”有利的证词下,Pedersen被判无罪。
Pedersen自己也有三个孩子,影片在妻子照看的家庭与丈夫的营地房间切换。
一支文园社会的强大战斗力的队伍与野蛮的恐怖势力交战,而文明方却受各种军法和交战规则的限制,任何失误都会导致军事法庭的审判,而恐怖势力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及。
这本身就不公平。
同样的规则在《鬣狗之路》里也有体现。
<图片1>若非这部电影,世人恐怕很难将波罗的海沿岸的童话王国丹麦与万里之外的阿富汗战争联系在一起。
影片成功入围本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提名激发了我一睹这部北欧文艺范儿战争片的好奇心。
影片的剧情结构清晰明了的分成前后两段,前半段采用双线叙事,彼得森是北约驻阿富汗军队中一个巡逻小队的连长,他一面要安抚因战争焦虑而情绪失控的部下,一面又忍受着这场毫无意义的战争带来的孤独。
偶尔给家人拨打的卫星电话是这场孤寂战争里唯一的精神慰藉。
此时,远在丹麦的妻子要独自承受着儿子的叛逆,爱情的缺失、生活的重压令她日日企盼着丈夫的归来,双线情节的对照直观的反映出战争带来的家庭失衡,但又有些老生常谈的沉闷感。
<图片2><图片3>影片后半段情节突转,彼得森在执行任务中为拯救受伤的战友,下令轰炸一处据点,意外的造成十一名贫民的死亡,他因此被军事法庭控诉,提前解职回国。
影片至此双线叙事合而为一,故事的焦点脱离战场,集中在控辩双方激烈争论的军事法庭,这场审判戏构成剧情里最激烈的矛盾冲突,一方面战争本身的残酷性与人道主义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是彼得森内心懊悔却又渴望逃离法律制裁的心理矛盾。
两种矛盾构成了影片的主题——战争中的人性。
本片导演托比亚斯•林道赫姆曾是虐心影片《狩猎》的编剧,后者对儿童本性的“天真”与“邪恶”刻画的入木三分。
在《战争》中对人性的表现同样细腻,令人印象至深的是军营中士兵们一起观看受伤战友拉斯发来的视频,短片里拉斯用写满幽默词句的卡片鼓励着战友的士气,这一幕是残酷战争里不可多得人性闪光。
影片对主角彼得森的人性塑造更为复杂,当法庭宣判他无罪释放时,他的战友都在为他呼唤,此时镜头给到彼得森的特写,我们看到的却是一张迷茫的面孔。
在人道主义者眼中,彼得森在战场上做出选择的那一刻是人性的自私,但对于他的部下而言,那一刻他们看到的是一个为拯救小队而不惜一切的勇敢上司。
<图片4>战争片向来是好莱坞的热门题材,而本片虽为丹麦电影,但却讲述着一个极为美国化的故事,只是导演在题材表达上比较克制、内敛,缺少好莱坞电影的商业性与娱乐化。
北欧电影向来疏离、荒凉的气质赋予这部战争片严肃、沉重的观感,这种观感恰好符合老成持重的学院派口味,但这种工整严肃的态度却也制约影片挖掘更深次的主题,对战争的反思依旧是老调重弹的讨论战争对人的影响。
或许战争会令人变得自私、冷血、残酷,但这并不能断定人性的自私与丑恶,因为本恶的只有战争。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个丹麦驻阿富汗军队的一名连队指挥官,这部电影的线索我认为就是选择,影片中,主人公一共经历了三次这样的困境与选择。
第一次是关于是否接纳一家四口进入军营庇护,这一家四口之前已经受到了塔利班的多次恐怖威胁,当时的主人公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我们可以自然地想到其中的原因,让平民和战斗人员生活在一起这显然不妥当,收留一天可以考虑,那么平民如果要求长期收留又该如何处理?
考虑到这种规则或者说是惯例,也是自己内心中的侥幸心理在作祟吧,男主人公选择了拒绝收留。
可以想象后面的剧情,那肯定是侥幸心理被击碎,一家四口均被杀害,男主人公的心里受到了重大的冲击,他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想法和做法,自己在律和情之中选择了律,但结果却有点不能令人接受。
虽然这是电影,肯定具有很强的戏剧性,但我们抛开这些想一想,是什么使得主人公面临这样残酷的选择,是战争。
第二次的选择出现在军事行动中,男主的一名下属中弹生命垂危急需抢救,但此时,己方火力被压制,战场的形势无法得到有效的观察,在这种情况下,却只有呼叫空中支援才能脱离险境。
主人公再一次面临选择,这一次,他选择了不顾规则——坚持要求空中支援不管是否可能会造成平民伤亡,为此不惜进行欺骗,谎称自己确认了作战区域。
此时的男主人公,也许是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训,这一次的他,将规则放到一边,先把眼前人救活。
但同样的,这一次依然还是存在着侥幸心理——认为平民已经撤离战场。
军事行动之前对村庄进行侦查的结果(村庄异常安静,预判平民已经撤离)无疑也为这一选择增加了砝码。
结果是他们被救了,死了11位平民,那么6区里面到底有没有敌人呢,如果有敌人,那这11位平民就是官方可以存在的战争的牺牲品了吗,事实上,无论有没有塔利班在,平民都已经是牺牲品了,杀死他们的与其说是男主人公,不如说是战争。
然而,回国后妻子的一番话让主人公第三次面临选择:为那11个平民8个孩子赎罪,还是为了活着的三个孩子逃避。
如果拒不认罪,诚然,逃脱法律制裁的机会很大,但是随之而来的精神上的制裁——无尽的自责与负罪感构成的心理包袱将无时无刻不压在主人公的心上。
如果接受制裁,诚实的承认,做一个敢作敢当的人,就意味着,在今后的岁月,主人公将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只能独留妻子一人照顾孩子。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我们看到,由于男主人公的工作,孩子们很少见到父亲,很想念父亲,男主人公几乎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职责,如果他认罪,那么意味着他就再也无法弥补,无法对妻子、对孩子、对家庭尽到亏欠已久的责任。
战争带来的创伤是挥之不去的,本想着认罪的男主最终选择了接受律师的安排,已无罪释放为目标。
而在法庭上,当他面对律师咄咄逼人的发问时,男主的自我辩护也包含了面对困境和选择两难的无助,彷徨与负罪感交织而成的情感宣泄的成份。
最终的结果是无罪释放,但是,主人公凝重的表情与战友欣喜的表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疑,虽免去了牢狱之灾,但男主的心灵惩罚才刚刚开始。
被塔利班杀死的一家四口,被空袭杀死的十一位平民以及逃避制裁的负罪感将成为伴随其一生的精神枷锁。
一生都无法摘去。
人情与军纪,保命与规程,战场与人权,在战争这个极端的情况下,这些冲突的存在都显得理所当然了,这个故事没有谁做错什么,只是这样发生了,如果真要找一个谁错的话,那也许是战争吧,战争的开始就是最大的错误。
而当战争开始,当卷入战争的那一刻起,这一切便注定无可逃避,无论如何选择。
cueb
科斯特纳在电影中饰演了一位经历了越战的父亲Stephen,在越战中,Stephen所在的连队受到了攻击,当把好友背到了营救他们的直升机跟前时,直升机里面已经坐满了,最多只能再带走一个人,于是Stephen自己上了飞机,而把好友抛弃在了战场。
战后Stephen一直由于这件事情以及战斗中所受的伤痛使得他身心倍受折磨,不得不经常出入精神病院接受心理的治疗。
而这一切又导致了他无数的失意,他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了也由于进过精神病院而很快被辞退,他们的房子被没收了,住在极其拥挤的小屋里,他的妻子(谢天谢地,他有一个温柔、坚强的妻子,撑起了整个家的重担)每天要干两份工作,以维持家庭的开销。
儿女们和邻家的孩子始终不能友好的相处,经常打架斗殴。
Stephen终于又从医院回来了,他恢复了不少,并鼓起勇气向儿子敞开心扉,告诉儿子那些让他倍受折磨的事情,并且告诫儿子,不要轻易的让自己卷入战争,要尽量的和别人友好的相处,尽量用友爱之心对待别人,控制自己的冲动,争斗只能带来伤害,带来一生都无法弥补的错误。
这些话当是Stephen在经历了无数伤痛后得到的血的教训,用看似平静的语调道出,让听者感到辛酸。
毕竟这世界不是所有人都能像阿甘那样能够把打仗当成一次度假的。
不过这些话对于孩子而言,显然过于深奥和严肃,也太过沉重,他们没有经历过流血、没有见过满地的尸体、没有听过枪炮声、没有听过伤员的嚎叫,也没有经历过那些在无奈中作出的违背人性、道德和勇气的事情,因此他们不可能真正理解这些话背后的意义。
电影节观摩北欧学院派导演作品《战争》至今将近一个月,一直犹豫怎么码字写点感想。
因为“学院派”这三个字把我难住了,尤其在电影领域。
好吧,我仔细品味下来,赶脚学院派就相当于服装中的黑色或白色正装,放在大部分场合都不会怎么出错(别跟我说特殊场合),中规中矩地把故事讲给你听,然后你陷入三观的刷新整合,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除非你有与生俱来的学究气质。
八卦一下发现,《战争》的编剧和之前的虐心电影《狩猎》是同一人,难怪“作案手法”雷同——结局都是事儿摆平了,但是当事人内心涟漪难平。
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只是着眼于一支驻扎在阿富汗某省的丹麦部队,学院派就是那么稳扎稳打,2小时不到的电影着力点越小越容易把故事讲明白。
画面没有太多夸张的修饰,因此视觉感受更偏向纪录片。
剧情走向基本是Y字型,前半段是阿富汗战场和丹麦家庭生活两条线,后半段主角被遣返回丹麦接受审判并行成为一条剧情线。
相对简单的线性结构,对于一般观众更容易理解,学院派也许不会轻易触碰烧脑片吧。
影片开头就让观众切实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巡逻时不幸踩雷的战士因为失血过多牺牲,而当时巡逻小队无法获得及时的医疗援助。
军心不稳,Claus作为老大不得不以身作则,亲自参与到巡逻任务中。
此时,Claus内心对于生命的看法和态度一定有了微妙的变化。
因此在巡逻时面对当地老乡的求助,Claus带着士兵们冒着风险搭救老乡的女儿。
然而老乡一家由于接受Claus部队的帮助,被塔利班盯上了,可谓性命堪忧。
老乡提出要全家住在军营时,Claus这次没有选择相信老乡,而是选择遵守军纪,其实也是选择保证整个军队的安全。
但是第二天在老乡家看到的是一片血肉模糊的惨状,部队也遭到了塔利班的突袭。
士兵受重伤,这次Claus选择抛开一切顾虑,在没有完全确认6区是否为军事目标的情况下请求增援,结果造成6区的11名阿富汗老百姓死亡,士兵成功获救。
那边厢,Claus后院状况不断,妻子Maria一个人独挑大梁,不仅自己有工作还要负担起照顾三个孩子的任务。
这里有个观影细节,当荧幕上Maria带着最小的孩子去医院洗胃,并且淡定得让老大照顾弟弟,影院里爆出了赞叹声。
中国家长可能是三、四个成年人围着一个孩子还忙不过来,大家看到了差距或者说是奇迹,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在这里,我用拙劣并且不合逻辑的算数来总结下Claus的功过得失:士兵踩雷而亡-1,Claus无能为力;救助老乡女儿+1,Claus尽心尽力;老乡一家被杀-4,Claus有心无力;士兵负重伤得救+1,Claus倾尽全力;无辜平民丧命-11,Claus始料未及。
最终有十六条鲜活的生命消失,挽回了一条性命的同时误杀了十一条人命,这笔生命的账算是一笔坏账,而Claus可能终生都要默默偿还这笔账。
从Claus救助他人的过程来看,在最后一次救助时他是最费心力、最义无反顾的,当然他也绝对没想到反而因此造成了更严重的伤亡。
两次成功的救助,第一次救下了小女孩Claus是完全站在正义一边,第二次救助士兵他是站在相对的正义和绝对的仗义之间。
最后出庭的士兵更改证词,Claus无罪获释,对于无辜的十一条生命,正义已经哑然。
影片中出现了三次小脚丫子,第一次是老乡的女儿脏脏的脚丫,第二次是被误炸的平民血淋淋的脚丫子,第三次是Claus获释后帮自己孩子盖被子时看到的白嫩脚丫,这其中的对比大家都能get到。
在多次庭审之间,Claus备受心理煎熬,其中有一次瘫坐在阳台上,把帽衫的帽子耷拉在头上,这样的侧影有点像耶和华。
同样影片《狩猎》男主备受冤枉,在教堂那意味深长的回眸,也是用到了宗教元素。
我个人YY可能是编剧惯用这样的表现形式来突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冲突。
战争的殇是看得见的,而正义的痛却是隐匿的。
味道在后面,片头软趴趴的巡逻软趴趴的军营气氛,是虚晃。
当然,片头各种解释为何来战,似乎要么是洗地资本主义价值观要么是大兵真蠢。
70分钟已经可以给男主贴上程心的标签。
这价值观,真是成心啊。
easy社会中成长起来的,既不完全世俗化也没有完整、平衡哲学心的男人,简直了。
7.2铺垫过去,重要的笔墨展开来。
我明白这里在试图刻画心里天平、文明天平(平衡性,进化的可能性),可是有些东西太不适合刻画。
这样的刻画与描写,我在杰克伦敦的文字中体验过,往往,文学家能够创造一个隔离的环境,全心全力去描写影响人心影响选择的变量、轨迹。
而带有人际关系的日常社会太复杂,每个人每件事都被多条隐形的线牵扯纠缠,没有绝对的好 没有绝对的坏,刻画起来是卖力不讨好,多数观众也看不清楚。
甚至这一部片子的导演已经尽力弱化了许多因素,凸显出来的内容还是不够清晰,弹幕的撕扯就是极佳明证。
激进的讲,这类片子在价值观上有倾向表现文明优越性的嫌疑。
文明的平衡是一回事,文明的健康是一回事,文明的进化是一回事,可是,文明规则适用范围一定不是无穷大,为何基督教子民还是顽固、可爱的如百年前千年前传教士一样,推广自己呢。
你们的文明有其价值,你们的文明有活力在进化,你们的文明没有短板?
你们的文明洁白无瑕?
金玉、庄严的外皮下,吸收、同化其他文明(文明也是资源,这样看)的手法手段非常aggressive。
人的弱点,人类的弱点,也毫无疑问是文明的弱点。
欲壑难填。
这里再讲几句。
生存没有面临危机,人们就会去追逐(面临生存危机的人看来不切实际的)东西。
对完成原始积累并完成工业化的国家,这样的潮流更加清晰吧。
然而,在任何一个历史阶段,文明的任何一个进化阶段,力量,才是支配一切的。
弹幕里开始探讨法律的存在,我发上一条弹幕「法律完美么?
法律适用一切人一切事么?
法律不必进化么?
——吾日三省吾身」。
以我现在的理解,法律管理着人类的混乱,细致一点说,是人性的恶,群体的恶,是止损工具。
法律是文明在人类社会的止损工具,不扬长只抑短。
当一个人玩法律玩到幽深,往往有失去自我的忘我感,迷惑在精细美貌的建筑里,忘记自己的出身、根源,忘记自己从何来、为何事、去何方,忘记熵有多么强大,忘记力量。
会这样的人,不仅数量不会少,格调、能力都相较《头文字D》中的馆智幸差不止一个段位。
再聊一聊心里落差。
前些天在浙江宁海,和大宝、小龙、林子的一次聊天中,几个人提到赛事体验。
我讲了港百,落差控制,尽可能将一落千丈(比喻义)变为100、200、300、400这样缓降的形式。
而在我的认知系统中,这一方面,西方文明是要弱于东方文明的。
其实人、群体、民族、文明都是不喜欢落差的,一旦感知到并意识到(落差)不会停止,会本能止损,采取各种工具甚至暴力。
同化、吸纳,这样看,也是存在于东方文明体内的基因,只是表现的更加柔和。
弹幕很能看到一些东西。
对立很多,有价值的观点也不少,比如“博弈困境”什么的。
时间所限,不能展开思考、讨论、分析。
资源留一下,b站3805754这片子还是值7.2的,没有奥利弗的反战片精彩,甚至难望《熄灯号》的项背。
2023.06.14
丹麦作为一个北约国家,2001年开始参与阿富汗战争,派往阿富汗的士兵最多时达到760人。
丹麦为什么要不远万里来到阿富汗参与一场与自己国家毫不相干的战争呢?
具有讽刺意味的真实一幕是面对阿富汗小男孩的灵魂拷问,丹麦士兵无言以对。
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对于阿富汗战争,丹麦就是来打酱油的。
似乎丹麦政府一直喜欢干这种无聊的事,近年爆出美国通过对欧盟国家丹麦进行援助获得许可,在丹麦海底光缆中间建了一个监听站,把欧洲盟友的秘密监听个遍。
丹麦军队的连长克劳斯·迈克·佩德森率领着他的士兵驻扎在阿富汗的一个省。
在田间地头巡逻的丹麦士兵安德斯仅仅是偏离了前面同伴的足迹一点点,就不幸踩上了一枚简易爆炸装置,随着爆炸声倒地,士兵们立刻卧倒在地,并大呼小叫的招呼医护兵紧急救护。
医护兵来到后发现安德斯的双腿被炸飞了,现场一片血肉模糊。
这种情况下,再顺畅的通讯联络,快捷的直升机救援也救不了安德斯的命,战友们看着他渐渐的没有了呼吸和脉搏,一命呜呼。
巡逻队提前结束巡逻,灰溜溜的回到了营地,大家心情沮丧极了,形容“我们就像行走着的靶子,毫无防御之力”,士兵们对巡逻的目的和意义,以至于对参加这场战争的意义产生了怀疑。
这对于作为基层指挥官的连长克劳斯来说也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恐怕他自己都不明白。
要知道军人是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命令只能服从不能求解释,更不能质疑。
在简报会上,克劳斯连长还是要说些冠冕堂皇的大话来给大家加油鼓劲“我们是来保护和帮助阿富汗老百姓的,让他们重建家园,过上正常的生活,我们正在获得民众的认可”,这样往自己脸上贴金的话别说士兵们不信,恐怕连他自己都不信,所以连长寥寥数语就草草收场了。
连长克劳斯是个责任心很强的人,他知道这样很难说服士兵们,所以决定从明天起和他们一起巡逻。
其实克劳斯还有更多的烦恼和后顾之忧,自己远离家乡在异国他乡搏命拼杀,妻子玛丽亚带着三个孩子承担起家里的一切事情,尤其是对三个孩子的抚养和教育,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是那么缠人,还要辅导大女儿芬尼家庭作业,常常让她一个头两个大,疲于应付,真够她喝一壶的,就凭他妻子一个人,真有点分身乏术。
尽管生活压力是那么大,但是每次丈夫来电话,妻子还要强颜欢笑,粉饰太平,以此来安慰比自己更艰难和危险的丈夫,唯一让他们夫妻俩开心的就是展望未来,期盼丈夫早日回到家,全家人团聚,由丈夫来对付这帮疯狂的熊孩子。
就是这样的欢愉时刻也是短暂的,常常被孩子们的哭叫声打断和中止。
克劳斯连长早晨一睁眼就发现士兵拉斯泪眼汪汪的坐在他床前,几天前战友安德斯的被炸死吓着他了,另外安德斯是替了他的位子出事的,这让他心存内疚,不能释怀,因此他提出要回家。
连长拒绝了他的请求,但是批准他两个星期不去巡逻,以此平复心情,克劳斯安排拉斯给他妹妹马吉达打个电话,然后再一起喝一杯咖啡来安抚一下。
村子里的孩子们倒是不怕丹麦士兵,看到他们来了就围上来嬉闹纠缠,有的士兵喜欢小孩,教孩子们放风筝,有的不喜欢,就驱赶小孩。
一个阿富汗男人冲着丹麦士兵大喊大叫,丹麦士兵惊恐不安,喊来翻译斯托弗才知道是他女儿被烫伤胳膊向他们求助,医护兵给女孩处理了已经化脓的胳膊包扎好。
荒野里搜索到遥控炸弹,等待塔利班派人来取走,500米距离狙杀骑着摩托车来取炸弹的持枪塔利班,拍照存档。
连长的儿子朱利叶斯正处在懵懂调皮的叛逆期,因为见不到父亲一直心情很不好有情绪,惹事生非,在学校闯祸,妻子玛丽亚千方百计试图安慰他,可是不怎么见效。
小女儿埃利奥特误吞了什么东西,玛丽亚急急忙忙抱着她去医院,看着女儿洗胃的痛苦,玛丽亚强忍住自己,等一番折腾出来已是深夜。
回到家里的玛丽亚在和丈夫通话中泣不成声,这让连长心神不安,心情烦躁不安。
巡逻队救助过的那家人来到营地寻求帮助,塔利班知道了他们曾经得到丹麦军队的救助后威胁要他们加入塔利班组织,否则就杀了他们全家,克劳斯连长答应明天早上就去村子里驱除塔利班,可是男主人阿萨拉姆·阿来库姆却提出要留宿在营地,被连长拒绝了,看着这家人失望的离开,尤其是那个小男孩像洋娃娃似的两只一眨一眨的大眼睛真的让人于心不忍。
阿富汗人男人面对丹麦士兵的检查表现的非常倔犟,即使是赤手空拳的平民面对荷枪实弹的士兵也是面无惧色,而他们歇斯底里的大声喊叫由于语言不通,常常让丹麦士兵高度紧张。
第二天早上连长克劳斯带领他的士兵来到了村庄附近,发现情况不对,周围异常宁静,村民们都离开了村庄,他们决定突入村子去那家看看,结果看到了悲惨的一幕,全家人全部被枪杀,现场惨不忍睹。
就在巡逻队准备撤出村子时,不远处传来爆炸声,他们被困在了村子里,塔利班从几个方向同时开火,还连连投掷手榴弹,火力异常凶猛。
真是“黄鼠狼专咬病秧子”,倒霉的拉斯先颈部中弹,危在旦夕,可是救援直升机却迟迟不能到来,气的连长大发雷霆。
为了拯救他的士兵,克劳斯做出了一个会给他自己以及他的家庭造成难以想象后果的决定。
有强大的空中火力掩护支援,丹麦士兵们不太在意阻击塔利班的攻击,反而是一人受伤,一群人围着忙乎,尤其是拉斯的好友斯托弗急的大呼小叫,连长及时安抚他,让他平静下来。
被送回英国的拉斯给大家录制了一个视频,他的幽默让所有人开心大笑,他真心的感谢连长克劳斯救了他的命让大家感动,这段视频胜过任何宣传口号,比什么样的政治说教都能鼓舞人心和士气。
连长克劳斯被控告屠杀平民,在那次拉斯受伤的战斗中下令攻击和他们正在交火的敌人,结果在被攻击区域,轰炸了一个平民居住点,造成11名平民死亡。
很快克劳斯收拾行李回家了,不知是否是因祸得福的好事,反正一家人在机场久别重相逢了,丈夫克劳斯的提前平安归来让妻子玛丽亚很开心,甚感欣慰,她的眼睛一直没有离开和孩子们玩耍的丈夫,一家人团圆才是最重要的。
夜深人静的时候,克劳斯告诉了妻子事情的原委,看来克劳斯的军人职业生涯岌岌可危,面临着一次严峻的考验。
杀害平民面临最高四年有期徒刑,现在的关键是当时克劳斯亲眼看见敌人没有?
而恰恰就是这一点克劳斯无法确定,偏偏克劳斯又是个诚实有担当的男人,不愿意撒谎,执意要承担后果,这样就使案子对克劳斯非常不利,妻子从现实出发,和他意见相左,可是克劳斯不想一辈子背负道德的负担和良心的谴责。
法庭开庭审理此案,克劳斯的战友参加了旁听,本案的焦点就是克劳斯是否有确认的信息才下令轰炸的,公诉人认为克劳斯下令轰炸缺乏依据,说白了就是克劳斯当时下令轰炸时看到敌人没有,其实这就是一个只要当事人一己之言就可以确认,当事人说看见了就看见了,说没看见就是没看见,无法客观佐证的事情。
士兵们在法庭上都做证没有在被攻击区域看见敌人,而要命的是克劳斯忘记了是谁告诉他的攻击区域有敌人,这一点对克劳斯非常不利。
克劳斯的军校同学和好友纳吉布做为证人出庭,他竟然落井下石,做证克劳斯因家庭烦恼导致指挥能力下降,分不清主次,不适宜继续带队,让克劳斯一下子看清楚了这个和他们非常熟络的所谓挚友原来是个背后捅刀子的卑鄙小人。
纳吉布的证词一下子至克劳斯于死地。
但是俗话说好人自有好报,关键时刻绰号“屠夫”的通信兵肯尼斯·简森出庭作证是他告诉克劳斯发现攻击区域有枪支射击发出的闪光,引起法庭现场一片哗然。
他的证词非常有说服力,因为他当时一直跟在连长身边,最有发言权,屠夫的指控完全有可能推翻对克劳斯的指控。
现在该轮到公诉人发狂了,失控的有点语无伦次,胡言乱语。
强制给被告扣上了一个为营救自己的士兵而不在乎平民生死的大帽子,接着又是一通违反人类道德,维护法律尊严的冠冕堂皇的空话。
被告克劳斯的辩护律师敏锐的抓着这个十分有利的新证词反驳了公诉方。
在法庭休庭商讨审判结果期间,克劳斯一家人来到海边戏耍,孩子们都很开心,但是他们夫妻俩却强作欢笑,心里惴惴不安。
法庭再次开庭,主审法官上来就直接宣布判决克劳斯无罪,而且是一致通过的,法庭观众席上传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尘埃落定,如果说这场意外的磨难对克劳斯来说有什么深刻教训的话,应该是人心叵测,小人可能就是你身边最亲密的人,防火防盗防小人。
丹麦明显在给美国佬的滥杀辩护。
本片显然是在一个小的冲突中,本军被袭击,人员伤亡后发起的空中打击。
但就这样了一个小小的战斗,导致的平民伤亡却让前线指挥官陷入了法律的纷争中。
我想问如果每个一线指挥官都要上法庭。
军心怎么办?
所以明显丹麦在小题大做。
丹麦的目的是什么呢?
为了美国佬辩护吗?
的确非常的像。
不过本片也反应了西方局部小规模战斗的特点。
1、情报 2、火力!
战争是残酷的!
1、军队不相信当地一家人的话(塔利班威胁要杀害全家)赶他们回家,结果一家5口全部被杀,看到这里让我深深的感到悲伤。
2、班长远在家乡妻子每天独自一人带孩子,一天其中一个孩子误食药物,立刻能接受治疗。
战地的女孩胳膊的烫伤差点丧命,接受了军队的治疗后,却因塔利班不能容忍接受敌人治疗的背叛而杀害了全家……影片用这2个家庭的类似的境遇,鲜明的对比了战争中的残酷,和塔利班的无人性。
真是让人悲伤、愤怒。
3,男主被控告杀害11名平民,当导弹攻击过后,如何确定死了几个人?
现场的情况又是如何确认的?
4,男主是否有罪关键在于是否发现敌人,同伴差点死了,还不能证明是发现了敌人,难道要全死当场才能算发现敌人?
5,男主说我不能说谎,我要承担责任?!
我去,男主脑子是进水了还是短句了,还是正义感爆棚了,即使真是因为导弹攻击炸死了平民,那也是敌人攻击的后果,在四面八方受敌的情况下选择空中支援是情理之中,不然等全军覆没??
说回男主,你坐牢并不是承担了责任!!
人死不能复生,你的坐牢与否对无辜死去的平民没有任何意义,顶多是让你减少负罪感!!
男主应该把精力总在照顾妻子孩子身上,她们才是你应该放在首位考虑的!!
哎,男主这种想主义者真是让人生气!
6,重点说一下那个诉讼方的女律师,律师有时真是一个毫无人性的职业啊!
义正言辞的说什么知道当时情况紧急,但也不能无视交战准则,什么不能凌驾法律,哎…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啊,讲起理论来好像真事似的,不就是为了你的业绩嘛,装b!
法律大部分时候并不能维护正义,也不能真正的惩治恶人,更多的是钱权强势一方的工具而已。
女律师这样道貌岸然的主,真让她处于那种险地没绝对会用平民换自己的命,一点没跑!
这种人就该死啊!
现代文明的产物!
交战准则是要遵守,但真正打起杖来还不是各种阴损奸诈,胜者为王!
就像最后提供伪证就了男主的战场兄弟一样,生存下来才有资格发言。
平民的伤亡让人心痛,但真的不能怪男主,况且男主真的不知道有平民在,因为男主一行人进到民区后发现了被屠杀的一家后就收到了全方位的攻击…
托比亚斯·林道赫姆的电影穿插在哥本哈根的家庭生活和阿富汗冲突之间。
战争既发生在国内,也发生在前线。
家庭和妻子的痛苦。
丹麦导演托比亚斯·林道赫姆(《劫机》)的《战争》,横切了哥本哈根的家庭生活——一个妻子/母亲和三个孩子——和阿富汗之间的关系。
在那里,留着胡子的年轻连长(《权力的游戏》中的皮卢·阿斯贝克饰)正带领他的士兵进入塔利班的炮火和更糟糕的地方。
随着暴力的蔓延,冲突区域从战争的创伤和悲伤延伸到丹麦的法庭,在那里,电影上演了最后一幕。
阿斯贝克轰炸平民大院的致命决定达到了高潮。
可悲的是,这是最弱的。
正义的运作似乎被剧本对我们英雄的同情所感染。
令人不安的、手持的、低分辨率的视觉效果——在战争迷雾中如此有效——开始尖叫“电视剧”。
真正吸引人的是战斗场面。
危险像沙漠的风一样吹在我们的脸上,近在咫尺的简易爆炸装置,致命而又无形,让人惊慌失措。
最后是陷阱般的危机,和《卡贾基》一样有力地捕捉到了这一点,这部电影的近亲很快就会看到丹麦的最佳外语片角逐。
By:Nigel Andrews
感同身受,去你妈的法律,去你妈的人性。
后半程的审讯一直出神让我想起Oresteia里Athena对Orestes的审判 倒是不论从案子本身到原告被告的说辞再到最后的结果都有几分相似 道德困境真是亘古不变的主题
从《劫持》对峙,到《战争》火拼,包括《狩猎》和《酒精计划》在内——观看林道赫姆的电影需要「陪审团」冷静的头脑、持久的耐性和超强的心理素质。因为他不仅习惯将虚构的人物放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来激发他们真实的求生本能,还擅长将这些被指令派遣到十字中央的「替罪羊」放在令人精神高度集中的「瞄准镜」下近距离观察,而那些已为人父的「狙击手」也通常面对「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生死式抉择。毕竟,引爆戏剧冲突的那枚炸弹通常能将狭隘的正义和唯一的真相双双粉碎:选择杀人抑或救人不再靠内心之法,而是凭所在立场和角度。你瞧,在战友眼中,男主是一个救人者,但在指挥官那里,他却成了杀人犯,而让残酷的《战争》变得荒谬的恰恰是战后的「依法」审判环节。最终的无罪判决是广义上的正义结果,它给企图发动战争的最高指挥官带上了简易的道德枷锁。
细节很真实。
两场战争,其实一胜一负。入围最终五强,有点牵强。
一般
故事很简单,角度不错。对有罪无罪的推定很有趣,最终男主没有获罪也比较贴近大家的观感。
男主傻逼。跟兄弟连里的那个教官一个德行。不冷静。战场上缺乏判断力。把人一家子送回去就是让他们死。所以后面的都是报应~~~
记者问:“我们在伊拉克死了4800名士兵花了2万亿美元,最后没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中东也一团糟”;布什总统:“我仍然相信因为伊拉克战争世界变得更好了” #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丹麦小哥心理素质太差,你才误炸了11个平民就心神不宁了,看看美国总统!
看着挺累的。电影从1小时的地方开始看吧。
战争早已失去了正义与邪恶的意义,只有杀戮和伤害。影片到是换了一个视角来窥探战争。即使打着正义的名号,也无法抹灭战争带来的伤害。消灭恐怖分子的烈士我们铭记,难道战争国百姓的死就该被漠视?导演对于战争的思考很有独创性,虽不算太深刻,但却引发思考!
所謂解放阿富汗、保護平民、宣揚人道主義精神的口號統統是扯蛋,戰爭中兄弟的性命才是最重要的。從另一個角度揭示戰爭的荒誕性以及戰爭帶來的道德困境。
一声叹息。非美国视角的现代战争,拍得很扎实,甚至有点像纪录片。立意和角度都不错。关于内容的感想还是不说了,有空自己看一看再下判断吧。
略沉闷,胜诉并没给观众带来什么冲击,反而觉得戏剧高潮不足,但是这是讨论法理与道德,每个陷入战争中的人都要考虑的问题,战士,家人,国家,律师,那个选择在不同人眼里代表着不同含义,结局也无所谓胜诉败诉,处在人性路口,法律怎么能抵抗人情呢
写成两三句话的法庭案例分析可能都比拍一部这样的电影更有价值,那些被导演拿来铺垫和制造转折的人情对于给故事增添血肉可一点帮助都没有。
奥斯卡的片子越来越没法看了,外语片提名,快进看完,无聊,晃动厉害,头晕
这也能获提名?492
由战场过渡到法庭,丝毫感受不到剧本和表演的用力,不喜欢战场牵连故乡妻儿心的设计,法庭部分主要看结果,Tobias Lindholm是个道德主义者。
写实很好,尾部分显平淡。
有点太碎,想说的事太多就抓不到重点,另外最后在叙述上过于单方面表现连长这一边,如果能够对因此死亡的平民再多些着墨,也许能加强这种道德困境,让观众更感同身受,现在这个力道还是太浅尝辄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