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的小姑娘可爱的跟精灵一般,热情的拥抱别人,爱笑,爱奔跑.她是被这个世界所爱着的,即使她那支离破碎的父母,即使是一面之缘的餐厅员工,无时无刻,大家都会轻声对她诉说,看到她不安的大眼睛会心软,会俯下身会蹲下来会抱她.不幸的孩子有很多,例如他的同学,电影里尽量不去触碰那些过于复杂的场景,孩子所看到的,就是我们能看到的.所以在乱的毫无头绪的生活中,能体会到最多是爱,只不过爱通常伴随着无奈和遗憾.小暖男lincoln一出场像个gold digger,没想到原来是个真正爱maise的好人;而保姆margo盯着青春的金发也似乎是一个怀着野心的小三,最后她却是那个对maise不离不弃的人.愿生活始终美好,愿所有的maise都不会长大.
我们如今观看的故事片,阅读的小说通常是虚构的文本(Fiction),它们都是一种想象的结果。
一种区分小说和历史(或者也可以用于区分故事片和纪录片)的说法是:历史记录的是特定且唯一的人和事,小说则是通过看似特殊的故事讲一种普通人的普遍生活。
但这并不是说虚构的文本就是不真实,毋庸置疑,很多优秀的小说和故事片恰恰更可以展现生活的真实,这种真实可能是客观生活(服饰、饮食习惯等)的真实,也可能是内心情感(心理、道德)的真实。
上述两种真实分别代表虚构文本真实性的两个极端,如今分别被称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而大部分的虚构文本徘徊于这两个真实之间。
在分析这些不同程度反映真实的虚构文本时,需要注意其基本的组成要素:情节、人物、背景等。
这篇文章打算以改变自亨利·詹姆斯(Henry·James)中篇小说《What Maisie Knew》的同名电影来分析虚构文本中的上述组成要素。
在正式开始分析之前,简单介绍一下作家:亨利·詹姆斯被称为19世纪美国继霍桑和麦尔维尔之后最伟大的小说家,也是美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大文豪。
我现在所在的某日本大学的图书馆中有两整套英文原版亨利·詹姆斯全集,和他的各个小说的单行本、信件集,以及关于他的研究的著作,这些书摆满了图书馆的一整个书架,在日本寸土寸金的图书馆中,这种阵势不容小觑。
亨利·詹姆斯的很多图书也有被翻译成中文,只是我尚未找到《What Maisie Knew》这个中篇小说的中文翻译版本,所以一直不太确定这本书的中文译名。
同名的电影分别被翻译成《单亲小小姐》(港)、《梅西的世界》(台)、《梅奇知道什么》(豆瓣),“单亲小小姐”这个译名已经完全脱离了原著的名字而更加重视故事人物的身份,“梅西的世界”显然受到了《苏菲的世界》的影响,而豆瓣词条上的名字看起来很像翻译软件的直译,但是(以我浅薄的英语知识看来)原题目表达的似乎不是一个问句,即不是在问“梅奇知道什么”,而是一个陈述句,所以觉得将日文版译名《メージの知った事》翻译成中文——梅奇知道的事——或许更贴合题目的原意。
《梅奇知道的事》「人物」人物可以说是一个故事的核心要素,人物的性格更是引导整个故事进程的关键存在。
作者表现一个人物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作家可以直接在文本中写道“他是一个怎样怎样的人物”,像下定义一样给一个人物填上很多性格要素(电影则是通过旁白描述);另一种方法则是作者隐藏起来,通过展现人物行为的方式,让读者来推测人物是怎样的性格。
如今后一种方法被视为更高级的叙述,而被广泛使用。
间接展现人物性格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他人的评价、人物的外貌(或者他的衣着、使用的东西等)、人物间的对话、具体的行为、人物的内心独白等。
《梅奇知道的事》中,梅奇是一个已经破碎的家庭中的小女儿,两位家长极尽全力地争夺孩子的抚养权,但却谁都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反而是两位家长的新情人们(梅奇的继父继母)长时间陪伴着孩子。
电影中没有谁具体地评价过梅奇这个小女孩,不过继父林肯曾经对她的生母说过:你配不上她(梅奇),来表示一种对忽视孩子的母亲的责备,同时也表达出他对梅奇的喜爱和理解。
电影中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看到人物的外貌,比如梅奇就是那么乖巧可爱又美丽的小女孩,比如父母在离婚后分别在各自的家中给梅奇布置了精致的儿童房,通过房间中精心的设计我们可以知道梅奇的父母大概都属于中产(或以上)阶级,换句话说就是不差钱,不过也正是物质上的充足让我们更加注意到小女孩不安的精神世界。
梅奇很爱自己的亲生父母,但她的父母却各自希望自己可以垄断梅奇的爱,并以告诉对方“梅奇已经不爱你了”的方式来伤害对方。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当梅奇住在父亲家中时,母亲托人给梅奇送来鲜花,而父亲觉得这些东西没有必要让梅奇知道而将鲜花直接丢进垃圾桶。
躲在窗户后面的梅奇看到了这一切,并偷偷捡回鲜花藏在壁橱里,当继母马戈发现了鲜花并询问梅奇是怎么回事时,梅奇回答道:这是妈妈寄来的,但是爸爸把它扔掉了,因为他对鲜花过敏。
上述的电影叙述中,并没有出现旁白或者人物内心独白,梅奇默默观察着她的父母,我们默默地看着梅奇,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一个小孩子的内心世界:当她的父母把她当作一种武器,希望她可以通过她对父母其中一方的讨厌而达成某种胜利的时候,梅奇选择继续爱她的父母,并为他们的行为辩护。
「视点」故事中的视点设定也很重要,基本的设定有全知视点、自知视点和旁知视点。
全知视点看起来像一种客观叙述,每个人的内心戏都可以摆在纸面和屏幕上,读者和观众了解一切。
自知视点常常是第一人称叙述或者聚焦于某个人物的视点,推理悬疑的故事常常采用侦探一方的视点(这种故事如果用全知视点的话,用不好就会显得主角有点蠢,有具体例子,这里不说)。
旁知视点中,故事的叙述者通常不参与到故事之中,或者在故事中扮演一个不那么重要的角色,比如主角的朋友或者某个事件的见证人等。
采用这种视点的另一个可能性是主角已经去世,后来的人像揭秘一样去采访TA生前接触过的人,通过这些旁人的叙述来塑造主角的形象,比较经典的例子一个是铭刻在电影史上的《公民凯恩》,以及最近的电影《至爱梵高》。
当然三种视点不能完全概括全部的故事叙述手法,实际叙述中这三种视点常常互相渗透甚至互为内环,总之实际操作起来要复杂得多。
《梅奇知道的事》中,原著采用了全知视点的方法叙述,通过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梅奇的父母有多么仇恨对方,多么不遗余力地想要伤害对方,也可以知道周围的人对梅奇的关爱,以及梅奇天真无邪的内心和她对这些事情的理解。
而电影中将视点聚焦于梅奇一个人身上,所以电影呈现出来的事一个小孩子眼中看到的世界。
电影中对于梅奇的父母为什么会离婚没有做出具体的解释,就像梅奇的父母也没有认真跟梅奇解释过一样,我们跟着这个小姑娘一起看着她的父母突然离婚,并展现出了很丑陋的一面要争夺她的所有权,之后又常常突然把她送到对方的家里,或者塞到继父或者继母手上,说太忙没时间照顾她或者马上要出差云云,然后某一天又突然出现要立马带她走...我们跟着梅奇穿梭一个又一个或熟悉或陌生的空间,通过共同经历这种不安定的生活感受一个小孩子的情绪,这就是第一视点带来副产品之一。
「情节」故事的情节,粗暴地讲是人物行为的总和,而推动情节发展的要素之一,是人物之间的矛盾。
矛盾可大可小,国家之间的冲突、战争是矛盾,孩子之间的小打小闹也是矛盾,童话故事中常常简单地呈现一种“善”与“恶”之间的矛盾。
电影《梅奇知道的事》中,梅奇的父母之间的矛盾是他们要离婚,要孩子的抚养权,这是电影中最明显的矛盾,因为他们甚至不能平和地对谈,每次谈话都以吵架(恨不得动手那种)结束。
梅奇和父母之间的矛盾就是她需要父母的陪伴,而父母却因为忙于工作没有时间达成她的愿望,这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梅奇和父母之间不可避免地疏远。
如果从矛盾发生的经过来看,矛盾的起点:梅奇的父母离婚两人争夺孩子的抚养权,经过:分别争夺到一半抚养权的父母开始“分期”带孩子,但是由于父母过于忙碌,带小孩的事情分摊到梅奇的继父继母身上,结果:梅奇同父母之间开始生疏。
很多故事会在结尾处强行大团圆,给故事或事件一个想象性解决的途径,但《梅奇知道的事》的结局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未完待续的飘忽状态。
想到同样以儿童视点叙述的《人生密密缝》的结局,小友最后放弃成为伦子的养女而决定回到生母的身边,这从小友母亲的角度来看也是一种“血浓于水”的政治正确吧。
简单比较一下《人生密密缝》中的小友和《梅奇知道的事》中的梅奇,会发现她们都是需要父母陪伴的小孩子,不同的是小友(或许因为她的年纪大一些)已经形成一种相对比较有个性的性格,这种性格有些像她的母亲,有时候看起来不那么礼貌,但是在她认识了伦子之后人生观和世界观都发生了改变,换句话说我们从这部电影中看到一个有缺憾的小孩子逐渐走向完整的过程;梅奇则像一个尚未受过伤害的完美小孩,但是她在父母离婚过程中遭遇的一切我们都亲眼见证,而我们在这个故事中看到的则是一个完美的阳光小孩逐渐变得阴郁的过程(顺带一提,控诉小孩子在成人世界遭到的伤害似乎是亨利·詹姆斯小说中常见的主题)。
如此看来,《人生密密缝》的情节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正向故事,而《梅奇知道的事》讲述的却是一个关于小孩子阴郁性格养成的负向故事。
参考文献:『文学の学び方』.L.T.ディキンソン 著.上野直蔵 訳.南雲堂.2009. 本文原载于徐栖和我的公众号:
第一次写影评,只因看到了豆友写的几句,莫名触动了内心,也就想写点什么,思绪很乱,只写给自己看这是一部很慢的电影。
看完电影,我也想讲两个故事。
很小就很独立。
妈妈从我小学起就外出打工,因为不满我爸“不求上进”的心态。
小时候对妈妈的印象:严厉,歇斯底里,固执。
但是很小的时候还是会想她,想她的时候,就躲在被窝里哭,不敢让爸爸听见。
我想,这些都是独生子女的特殊待遇吧,如果有个兄弟姐妹,也许会好过些。
小时候对爸爸的印象:放一个星期反复回锅的饭菜,酗酒,抽烟,玩电脑,回家玩,没有沟通。
这样的家庭,爆发只是个时间问题,况且经常有小地震发生。
在几次警察因为“入室偷窃”“家庭暴力”进我家后,我逼着他们离婚了。
我想跟妈妈,因为不想再尴尬的闯进门,看见爸爸突然关掉显示器,不想路过门口,听见他的电话。
但是妈妈让我选爸爸,她说“你爸离开你后,肯定不管你了,他的钱给别人花还不如给你花”。
不知为何,我很羡慕梅奇,当她被人抛弃时,总有人能帮她,我还记得高中,压力很大,他们离婚后,妈妈逼着爸爸分家,作为一个早已不求上进的男人,选择了自己离开,可是法律上,我属于爸爸。
于是,有一天,妈妈把我也“赶”了出来,当着我的面,跟我爸说,把我的钥匙收了,接我回去。
我当时真的恨妈妈,并天真的以为,能像电影一样的和爸爸相依为命,我暗暗发誓,要节省,要努力,给爸爸争气,事实给了我一记耳光,爸爸把我丢给了三伯,自己和女友潇洒去了。
三伯待我很好,比亲生父母还好,每天早晨给我做早餐,这是我长这么大,唯一的几次能在家里吃的早餐,他们给我住非常干净整洁的卧室,一切都特别美好,只是,我和梅奇一样,从没有真的笑过。
晚自习回家,骑着自行车,就那么绕啊绕啊绕,很小的小区,我却迟迟找不到我的家。
后来,爸爸租了个房子,并且喝完酒和别人打架,把手给打残了。
我再次天真的以为,我和爸爸又可以相依为命了。
我的后妈顺理成章的出现了。
我没办法喜欢她,虽然她待我比亲妈要好。
每天晚自习,15分钟的自行车程,我总在想,是去妈妈那,还是去爸爸那。
爸爸抽烟酗酒,家里一推门,能被熏出来。
我想去妈妈那,但是妈妈不让我长待,她要找爸爸要生活费。
于是,我再次像个皮球一样,推过来,踢过去。
每天放学,就像梅奇一样,没有表情的骑着车,绕啊绕,没有人关心一个10多岁的少女晚上会在哪住,我试过,如果我丢了,真的没有人会在意,因为他们都以为我在对方家。
我不喜欢拥抱,不懂得安慰,也不太会求人,因为小时候,每当我求助时,总是家里严厉的苛责“自己解决”,当拒绝多了,也就自立了。
对于所有事情,我都是:如果这个东西是我的,当我放手之后,它还能回来。
所以求,真的不是我字典里的东西。
再讲一个我表妹的故事,她的故事更贴近梅奇,更重要的是,故事的主人公和梅奇一样有一双会发亮的眼睛。
第一次见到她是4岁,虽然早就听说舅妈家想领养一个小孩,当时心理还是有点不爽,一直以来我是家里最小的那个,现在会有个比我还要受疼爱的表妹了。
但是当我看到她,一切都不重要了,她真的很漂亮。
我真的不懂为什么她父母会抛弃她,难道天妒红颜吗?
她父母在她4岁的时候离婚了,然后分别再嫁,记得第一次见到她,就是亮亮的眼睛,怯怯的眼神,怕生人。
她跟爸爸,但是爸爸另娶了一个,并生了一个弟弟,于是将他抛弃,她妈妈离开后,骗她去了海南,一个很南很南的地方,没有办法见她,但是她妈妈也生了一个妹妹。
她爸爸的姐姐,就是我舅妈一直没有小孩,所以她很幸运,找到了另一个家。
舅妈舅舅对她很好,舅妈以前常跟我说,表妹来到她家后,经常哭,不能离开人,出去5分钟,表妹就能哭的歇斯底里,我能理解,被抛弃的经历对她来说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阴影。
表妹后来开始叫舅舅舅妈叫爸妈,叫亲爸,叫(名字)爸爸,叫亲妈,叫(名字)阿姨。
前两天刚跟她聊天,9岁了,她说她想起来还是想哭。
表妹很乖,来舅妈家后特别爱笑,是个假小子,但是不能跟她提任何抛弃的事,还是会伤心。
但是,舅妈今年诊断子宫癌,一直在做化疗,人已经没有以前精神了,不知道能撑多久,表妹应该不懂,但是真的不愿意谁再将她抛弃一次,她笑起来就跟精灵一样. She doesn't deserve it.这些故事,只是想告诫自己,当自己面临抉择时,不要给自己的孩子带来相同的苦难。
祝梅奇们幸福。
有一天,我的父母吵架了。
梅茜家庭的不稳定打从一开始就展示了。
这个年仅6岁的小孩显得过于成熟,即使一次又一次地被父母的争吵所惊醒也不曾吵闹——你说,要渡过多少个这样的年头,方能如此淡定?
她的父母都声称爱她,也用尽各种手段势要争得梅茜的抚养权。
但他们表现爱的方式都十分失败,不仅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了孩子的美梦,更一再地让她体验被抛弃的感觉——无人接应的下课时间。
虽然我并不能确定梅茜的梦境是战争依旧,还是甜蜜美好。
后来,他们离婚了,我有了新的“爸妈”。
梅茜是一个从容得有点过分的女孩。
也许是父母婚姻的问题过于明显,以致她在大多时候更像一个大人,充当父母双方的缓冲剂——甚少撒娇,只会自己一个或与保姆Margo静静地玩;面对父亲或母亲在她面前所展现的对对方过于露骨的厌恶和唾弃,她只能安静地承受——那束不被母亲允许的来自父亲的鲜花,就是最好的例子。
为了赢得抚养权,梅茜的父母都在短期内迅速再婚。
他们看似都对梅茜志在必得,可讽刺的是,他们都在夺得了抚养权后把照顾梅茜的事交给了她的新“爸妈”。
对梅茜而言,“父母”的定义显得含糊不清——Margo是一直陪在她身边的女性角色,而向同学介绍父亲这一带有象征性意义的行为,被介绍者从她的生身父亲Beale变成了继父Lincoln。
比起物质条件的充盈,父母的陪伴对于幼儿而言显然更为重要。
梅茜在电影中笑得最为开怀的时候仅有两次,一次是母亲Susanna陪着她在家接待梅茜幼儿园里的小朋友疯狂堆砌蛋糕,另一次则是由Lincoln带着她在公园中嬉戏。
这两个情景可算是家庭生活的典例。
在西方家庭里,接待自己的好朋友、为大家准备食物、蛋糕等的,大多由家庭内的女性角色(母亲)来完成;而带孩子到公园草地等地玩耍,陪孩子玩各类体力活动,如单臂吊起孩子等惊险刺激、展现男性孔武有力一面的游戏则由父亲来完成。
Susanna较Beale更为称职的一点即在于此:她还会陪着梅茜玩耍、接送梅茜上学下课,采取一些对梅茜而言更为直接的关爱行动。
而Beale在梅茜的童年中彻底缺位,不论是此前提到的“被介绍的父亲”环节,抑或是陪伴她玩耍,向她展示男性安全、有力等特点时都不曾出现;甚至在短暂地获得梅茜抚养权的时间里,他也并未做好父亲的角色,接送梅茜的工作,更多地是由她的前保姆、新妈妈Margo完成。
而Susanna也远称不上称职。
她善妒,看到梅茜与Lincoln或Margo融洽相处时,她会强行打断,企图将梅茜的注意力重新拉回自己身上;在面对欲望、名利与梅茜之间的选择时,她总是毫不犹豫地抛下梅茜,优先满足自己;她过早地向梅茜展示成人世界的萎靡与疯狂,而鲜少展示女性的温婉与柔美——前者以梅茜的小朋友在见识到后立即吓跑为例,后者更多由Margo来负责。
并非说女性唯有如Margo那般才算合格,但在小朋友尚未有足够的判断力,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之时即将成人的世界赤裸在她面前,真的好吗?
看着在大人的烟雾缭绕中依然淡定的梅茜,难道你不为她感到心疼?
那被吓跑的6岁小朋友的反应,才是最符合这个年龄的行为吧?
最终,我们三人选择了各自精彩。
认识到梅茜的父母不过是利用自己后,Lincoln和Margo都选择了离开那两个势利又自私的家伙。
但Lincoln和Margo有着更为柔软、也更为符合为人父母者的心,他们都对梅茜的处境、乃至梅茜本人有着更为本能的怜惜与疼爱。
即便在他们与梅茜父母闹得不甚愉快的后来,Lincoln和Margo也并未对梅茜完全遗弃,而是在她的父母再次缺位时,顶替了他们。
但他们四人,如非有梅茜,都不过是陌路人。
这种以梅茜为中心的拉力赛,终会有破局的一天。
而最先放弃退出、离开梅茜的,就是在梅茜生活中缺位最为严重的生身父亲Beale。
Beale在离开前虽然提出了让梅茜随他走的建议,但在梅茜问及关于和母亲Susanna见面的问题时,他即干脆地放弃。
Beale是成年人、更是梅茜的生父,虽然失职,但他不可能没看穿梅茜看似淡定应对、天真从容的提问背后的深意。
放弃也许是他作为一名父亲的温柔,但他为何不曾想,梅茜在提出她需要母亲的同时,也需要一名父亲相伴?
梅茜在面对父母的争执时总是显得淡然而识趣。
每次争吵过后,看似父母在安抚、宽慰梅茜,但从来,都只是梅茜很乖地配合父母,装作无知,让他们放心。
这也许是孩子在面对冲突时的本能反应,选择了回避的方式让自己免受伤害。
但当她发现冲突与被遗弃总是无可避免地发生时,她也学会了拒绝。
在Beale放弃后离开、Susanna因巡回演唱会短暂出走、Margo不知所踪、Lincoln忙碌工作的那个夜晚,梅茜一直看似平稳无波的表情终于破功。
这一次从梦中惊醒的她一反以往安静的状态转而哭闹了起来,直到Margo再次出现将其接走,她的精神状态才恢复稳定;而唯有在Lincoln与她们汇合后,她才重新变得快乐——即使Susanna在巡演中途过来欲接走梅茜,她也不愿离开了——那平凡但稳定的数日,一定是梅茜短暂人生中最为快乐的时光。
在见识过了Lincoln和Margo为她带来的自然、纯粹的生活后,对于母亲所展现的“成人世界”已全然失去兴趣。
次日扬起的风帆,不仅仅是对Beale承诺已久却从未兑现的大海之行的期待,更是对一直无缘体会的安全、温暖、稳定的家庭生活的最深的渴望。
Susanna似乎也终于明白了这一点,只能在对梅茜强调“你要记得你的母亲是谁”后无奈离开。
可见在孩子的童年,温柔的母亲、强壮的父亲、家庭的温暖、双亲的陪伴,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尽管目前为梅茜提供这些的,是不知可以将他们的关系维持多久的“新爸妈”。
而目前看似安稳的局面,也可能如此前的平衡般随时被打破。
但仍衷心希望,梅茜这次收获的温暖与安定,最后灿烂无比的笑容,可以持续得更长。
这是一部恐怖电影,因为它让人极为揪心,观影中,我无数次按下暂停键,因为实在无法看到一个孩子被这样残忍地对待,而一个孩子又这样温柔地对待别人。
许多观影者为孩子的懂事感动,却少有人意识到,有时候为孩子的行为贴上这种“成熟”、“懂事”的标签,实际上是在掩饰大人的过分行径,是在找继续这么伤害孩子的借口。
在这部片里,这两个心里明明最爱自己,而且根本不知道怎么爱孩子的人不断地对孩子重复“I love you more than anything”,但实际上这句话翻译过来不是“我爱你胜过一切”,而是“我实在是太恨你了”。
因为恨孩子,所以才会在孩子面前吵得天翻地覆,才会不断地相互斥责,才会说出“I marry him for you”这种将责任推给孩子的话,才会为了个人事业离开孩子。
而且,这两个人几乎从来没有遵守过10天监护期,他们不是争着爱护孩子,而是计较迟到的对方如何使得自己的事业和生活受到了影响。
Maisie知道自己对此无能为力,所以只好选择安静。
尽管她看上去什么都知道,比如在她看到Margo因为被锁在门外并且发现丈夫居然没有在租赁单上写自己名字而泪流满面时,转身向Margo走去并挽住她的胳膊,轻轻地倚在她的肩上。
可我的感觉是,尽管孩子“懂”,但这些始终是她被迫接受的。
影片中这些乌七八糟的事件看起来似乎是孩子平静地接受了,但她的路还很长,如果她未来的监护人是她的生母,谁知道未来还要面临怎样的风险和挑战,还要承担多少不是她的年龄应该承担的痛苦和悲伤。
而她长大以后,这些童年的困惑和痛苦经历,可能仍然会潜藏在她与任何一个人的关系中。
片子中最让我揪心的一幕是,Maisie在沙滩上和她妈妈的那段对话,她的情绪从惊喜到失望到恐惧,她妈妈问她你知道谁是你妈妈吧,她说“you”。
那一刻,我真希望她妈妈意识到Lincoln告诉过她的那句话:you don't deserve her。
许多观影者也为Margo和Lincoln的结合所感动。
电影的最后一幕,Maisie欢快地奔跑,Margo和Lincoln手牵着手微笑地走着,是片中为数不多的让人松了一口气的画面。
也许这是导演在告诉我们,这样的父亲和母亲,这样相爱的组合,才能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只是,这些温情和快乐,并没有让这部片子轻松起来,只要我们稍微想一想,就会知道这些温情和快乐有多么短暂,而这正是这部片子最骇人的一点。
这部电影主题基调是悲剧的,从一个懂事的孩子的视角切入,每一次晚上都会醒过来,原因是因为父母总是吵架,后期也有很多睡觉醒来展开的情节,都是在说孩子其实很敏感但是很“懂事”,她从来不会发小孩子脾气,从没哭过,有着不输甚至胜于成年的稳定情绪,Maise真的是个很好的小孩。
她能看懂父母之间的不睦,能知道父亲Beale和继母(前保姆)Margo之前的暗流涌动,小孩子其实真的什么都知道,电影情节也一直在扣电影名。
Miase是个好孩子,可以说是梦中情孩了。
她是积极而又开朗的,她是有礼貌的,她是敏感而又不安的,她或许懵懂但是知事的。
她会自己想办法处理问题,她会自己照顾自己。
她是懂事的,她不会拒绝母亲,即使被吵醒也不会生气,她不会发小孩子脾气,但有小孩子的童趣,她也喜欢每个小孩都喜欢的东西。
她会把自己的作品藏起来因为妈妈因此生气。
她能坦然接受,她能接受大人的每一个决定,即使她不理解。
她对人友好,她会安慰被父亲辜负的Margo。
她会耐心的等待人接,即使会等到睡着。
她是听话的,她很好,好到让人心疼。
Maise的母亲Susanna是个摇滚明星,父亲Beale是个商人,两人都是属于工作很忙的那类人;母亲演出从不带Maise去,父亲出差很久也不带Maise,俩人在我看来都属于是自我的人。
父亲Beale可能能称得上是自私,他在影片中陪伴他自己的女儿很少时间,能够许下约定但是轻易反悔,他对Margo也谈不上有感情,再婚也只是为了能挣得Maise的抚养权,因为再婚对象是Maise的保姆,可能对判决有利(这个我也不太清楚相关法律的规定)。
他能不将自己的现任妻子名字写入房子的租约里面也证明了他认为Margo只是一个照顾孩子的工具而已。
他在片中基本未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
母亲Susanna因为母亲的身份可能比Beale好上一点。
看Maise对父母的表现也可以看出她会给Maise唱摇篮曲,哄Maise睡觉。
也会抽出时间来陪伴Maise,这里相较于父亲更多。
但是她也只是仅仅尽到了部分责任,也只是顶了母亲这个身份而已。
她可以陪伴Maise,但时间很少,因为最初家里有Margo这个保姆。
她会在Miase面前说脏话,她是自我的。
她为了她的歌手事业能够舍弃陪伴女儿;也可以为了自己事业不受影响和酒保Lincoln结婚只为能挣抚养权有利,她对Maise说:I married to him for you。
这里的for you到底是为了Maise,还是为了自己事业不受影响,值得思考。
贯穿全片的一句话就是她对Maise说:You konw what?
I love you so much.说了很多次,基本都是在和Maise分开的时候。
虽然看着这是在对Maise说,在表达她的母爱,在我看来可能更多的是提醒在自己。
影片的最后,Susanna半夜赶来见Maise,并想带走Maise和她离开的时候,Maise第一次出现了拒绝母亲,这也成功引发Susanna的生气,她在Maise面前发脾气,也成功的吓到了Maise,然后平复了心情,再一次强调了I really love you.但后面说到她曾经也和Maise一样,说明她小时候可能处境和Maise一样,有了Maise也在努力,所以她最后放手了,她同意Maise和Margo,Lincoln去坐船,伤心到问Maise:You know who your mother is,right?
全片唯一让我心惊的部分是Susanna推不掉一个行程,而无法照顾陪伴Maise的时候,她选择让Maise自己去酒吧找Lincoln,而Miase去到了之后才发现Lincoln不在,这就说明她并没有事前打电话联系好,这在我看来这是很失职的,而且是很危险的行为,因为后面酒吧的其他同事带着Maise去休息,而且Maise醒来发现新环镜有其他的人的时候,表情不善,我其实是很害怕出事的。
不过还好,并没有。
全局算得上唯一一直能够陪着Maise的角色就是她的保姆Margo了。
剧中并未展现她和Beale结婚的原因,这里我也不去分析她这方面。
但无疑的是,她真的很爱Maise,虽然起初是她的工作,但在相处的日子里,她和Maise也产生了感情。
后面成为Maise的继母之后,也是在全力地照顾Maise。
因为最后Maise在陌生环境醒来最先赶到的是Margo,尽管那个时候她和Beale已经分开,正常来讲她和Maise已经没有关系了。
她带着Maise 去了海边,她尽力地在给Maise关心和照顾,她陪伴着Maise。
最后再说Lincoln,他最开始出现在Susanna家中的摇滚派对,最后成为Maise的继父。
他是真的好人,他也很爱Maise。
他能够在Maise的心目中由陌生人最后变成在自己的同学面前大胆介绍的继父,足以证明他对Maise如何。
他会和Maise一起画画,他能注意到Maise饿了做饭给她吃,他会留心Maise让Maise不受大人露骨的话语影响,他能给予Maise作诗后的赞美,甚至可能引导了Maise创作,他会带Miase出去玩耍,而Maise是真的开心。
Lincoln在无形之中扮演着父亲的角色。
而全片直接点明Lincoln对Maise爱惜是在一次四人同框。
Lincoln和Susanna的关系并不长久这是必然的。
Lincoln因工作将Maise托付给Margo,并送二人到唐人街,而Susanna演出途中停留在了纽约,而她正和另外一个男人同游唐人街,双方正好撞上。
与此同时,Margo和Lincoln都很不敢置信,因为这意味着Susanna出轨了而Lincoln是不知情的。
而Susanna先发制人的质问Margo和Lincoln,态度很不客气。
最后以Lincoln一句:I’m done.结束。
但这句话是面对Margo在说,似乎是在询问Margo你呢?
你受够没有?
无疑,Lincoln是知道他和Susanna结婚的原因,只是他不敢相信Susanna会出轨。
全片正面点名Susanna作为母亲失职的一句话是Lincoln说的“You don’t deserve her.”饱含了Lincoln对Susanna的失望、生气和对Maise的心疼。
最后Margo和Lincoln在一起了,我认为这是故事发展的必然。
他们都因Maise而有交集,他们都是争夺抚养权的工具,他们照顾着Maise,他们一起陪伴Maise,他们扮演着Maise父母的角色,他们有共同的话题,他们有相吸引的磁场。
最后,他们在海边的房子相见,证明确定了关系。
他们在Miase面前亲吻,而Maise了然。
他们和Miase扮演着一家三口,似乎他们就是一家人,其乐融融。
最后我想说,小孩子真的什么都知道。
无休无止的争吵……总是不能按点的接孩子……经常梅奇一个人孤单的身影……全篇轻描淡写的将两个工作狂人无数的情感及家庭问题以孩子的视角呈现在我们成年人的眼中,让我们看到了一对糟糕十足的父母打着爱的口号却硬要将孩子作为私有物品一己占有。
从始至终言语很少的梅奇就像一个天使一样,但这天使却推动了她的翅膀——笑容。
直到最后梅奇开心的奔向船时的欢快,足以让人感动的一塌糊涂了。
爱到底是什么呢?
也许这个问题没有办法一概而论,但对这样一个像天使样的孩子,爱就是简单的陪伴。
童年的快乐是简单的,但这简单对大人来说却成为了困难,常常想,当我们年华老去,或许我们才知道我们失去了什么。
现在,让心中充满爱的阳光,或许年华老去,我们才可以少更多的悔恨吧。
曾经的美国电影总是喜欢把孩子描绘成天真无邪、柔弱单纯,大人对他们都像对智障一样,表面上好像平等对待,实则是从心底里的不信任。
经常会用骇人听闻来形容让孩子一个人在家,或是你怎么能给她吃那些高热量食物等等。
孩子是不会懂大人在想什么的?
隔空令我想起老电影《偶像倒掉》,两部电影都在用同一种手法告诉观众,孩子什么都懂,他们不知道只是因为你不相信他们可以理解而不让他们知道。
当父母离婚时,梅西知道,父母要分开。
她可以从父母长期的争吵中感受到。
她当然渴望父母可以重新在一起,当然这没有实现当母亲问起她,父亲是不是和小保姆暧昧,并据此想向法庭申请改判的时候,梅西也知道,她回答说,不知道。
这就是孩子对事物的理解,她不是不知道,而是不知道自己的回答会造成什么后果。
孩子知道这个世界是自己无法掌控的。
爸爸说的每句话,梅西都记得,去坐船,爷爷带着他去捡硬币。
当爸爸从出租车里向她挥手的时候,爸爸觉得梅西不会理解此刻的意义——他再也不会回来了,但梅西知道,她跑过去紧紧抓着爸爸不想放手。
妈妈每次长期不负责任的突然消失,然后又突然出现,总是搂着她说,我爱你胜过世间的一切,你知道吗?
梅西说知道,但其实,她知道妈妈根本不爱她。
当保姆格温和酒保第一次感受到对方的时候,梅西知道,这两个她最爱的人能相爱是最好的。
她让格温做了大蛋糕给酒保。
当他们两个亲在一起的时候,她知道她找到了家。
梅西什么都知道,你们只是假装她不知道,好继续做自己想做的事。
孩子是不会说谎的,他们的眼睛会告诉我们他们想要什么。
电影节上的片子,非常遗憾我紧赶慢赶还是错过了前15分钟的开场,坐下定神后,发现上座率一般。
还没多久一个镜头打倒了我,妈妈送给美奇的花被爸爸直接扔到垃圾桶里,这一切梅奇看在眼里什么都不说,当继母发现更衣室里有一束快要干枯的花时,小女孩儿无奈的表情让人心痛,却又在她认为的外人面前维护了爸爸的尊严谎称是爸爸过敏,也许她也只是在说服自己吧。
是只是电影众多让心痛的桥段之一。
小女孩儿那些眼神、那些动作、那些情绪和她的身躯一样微小,却真真切切,被镜头放的很大很大。
让在场的观众看在心眼疼在心里。
片尾那张从满脸笑意变成迷茫的脸来看,大人的世界让这个小女孩儿承受了同龄人不该有的复杂情绪。
缓过神来心里暗想哪里找来能把情绪表演的如此的到位的小萝莉啊其实也是有吐槽点的,是不是导演觉得小萝莉的父母太不付责任了所以安排了两个天使般继父继母来守护她呢。。。
感觉有点不切实际。
各位多愁善感的主们带好纸巾好好享受吧推荐!
离异家庭,被夹在中间左右为难的孩子,如何体现对孩子关爱,现在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不能说大人的分手是出于谁对谁错,但家庭的离散总是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容忽视的地影响。
孩子的归属、抚养、教育等等问题最终还是要父母协商共同完成。
离婚后本应是家庭重心的孩子瞬间变成了双方爱情的牺牲品和附庸,这不得不是使的孩子的心灵蒙上阴影。
对于一个孩子在需要关爱的年纪,必须被迫自觉地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爱护,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
他们要小心翼翼地用自己的眼睛和心去辨别到底谁的爱更多一些,当口头上的爱与承诺经常化为泡影的时候,他们的心也会变得脆弱。
在孩子们的眼中,被爱不只是可以随时收到的礼物,听到“我是爱你”的话语,更多的是需要他们最爱的父母能陪伴在身边,相伴入眠,分享每一个劳动的成果,见证每一次成长。
孩子需要的是最简单却最实际的快乐和幸福感,大人很容易就可以给予,但要想持久,还要靠大人们的努力才行。
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与陪伴,更需要一个完整的家庭和和谐的气氛,不要让大人的错误选择变成孩子的成长负担,但愿每个孩子都有幸福的童年。
好看
摘取赫尔豪森职业生涯里最高光且最悲壮的生前一年时光,演绎他彪炳的人生。触觉敏锐、眼光超前、胆识过人、临危不惧,如果有幸不被日本赤军的衍生恐怖组织、德国红军派暗杀,他生命的延续,目测将会成为柏林墙倒塌后德国的伟大政治家。赫尔豪森、CIA和红军派的三线叙事并最终闭环,清晰交代了暗杀事件的来龙去脉,一部历史人物传记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