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一个真实事件面前,可以构思出很多种创作风格的可能性,比如纪录片式的、艺术化处理的、黑色幽默的,而这部电影则选择了具有些许童话感的商业演绎,让故事的气质格外明亮通畅。
这样一个主人公我只会艳羡,羡慕他的信念感和行动力,羡慕他把“自由”的蓝图勾勒得简单纯粹,以至于应有尽有、一往无前。
电影和事件聚焦自由的形态,不浪费口舌,只现身说法,把严肃的议题演示得天真梦幻,但咀嚼起来又层次分明。
自由首先是概念上的。
工程师决定建一座国际海域的人造岛屿,让漂流者、逃兵和怀孕的姑娘加入合伙人,为几百平米的海上平台不断叠加“自由”的标签。
但这就引来认知上的矛盾,自由如果只是无休止的派对,那么它就无法避免成为一个海岛上的蹦迪俱乐部,仅此而已。
因此,工程师下意识地去公开推行他的自由概念,通过建立主权国家的方式,让他身体力行的自由得到外界承认,当自由开始依赖定义的力量,也就带来了第一道妨碍,不经意间,他崇尚的绝对自由已然成为伪命题。
自由也是形式上的。
乌托邦但凡要落地,就必须建立在人赖以生存的土壤之上。
虽然工程师和他的合伙人们是暂时的法外狂徒,但不得不被视为政治隐患而受到胁迫,也不得不被闻声而动的市场经济裹挟,生活也提出不避雨、不备暖等种种工程难题,即便把人造岛看作社会学实验,当国家机构就此成立,有了通行语言、领导组织,责任就会依附于权力而来,绝对的自由梦便会破碎。
但工程师并不考虑自由的概念与形式。
翻转现实来看,当思虑一定会成为行动的负累,考虑越多自由的条件,越无法实现自由,那么工程师对自由一厢情愿的理解已经最逼近绝对自由的形态。
政府官员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不是真正的无政府主义者,当然,他的头脑里本就没有惯例,更不为一种观念殉道,他无非是照猫画虎的原始学徒,造岛建国,是像“狗狗舔蛋”那般天然发生的行为。
相比之下,把玫瑰岛视为孩子的恶作剧、视为政客的假想敌,习惯于周全与警惕的常规人、常规事,有多么合理,就有多么无聊。
这样被现实排挤的自由产物注定是一戳即破的肥皂泡,毁灭是它的必然命运。
自由的人,不会囿于一件事难过太久,它已经为岛上公民们带来一场记忆中的狂欢,为意大利带来唯一的侵略污点。
如果自由有声响,那是孩子放下心爱之物的声音。
玫瑰岛的故事,我一定之前在哪本书上读过相关介绍,所以才会对这部电影产生好奇。
只是到底是哪本书,实在想不起来了。
乔治奥·罗萨,一个充满奇思妙想又善于将想法付诸行动的年轻人,在好友毛里奇奥的协助下,在距离里米尼海域500米之外的海面上,建起了一个400平米的平台,并将它命名“玫瑰岛”。
这是一个自由的“国度”,在这里,人们不受任何约束,可以任意狂欢,放浪形骸。
一时间,玫瑰岛成为欧洲许多青年人向往的度假圣地,而罗萨也成为这里的“总统”,接受人们的致意。
但年轻人的胡闹终归有个限度,大家长出面来干预了——意大利政府先是用钱来收买罗萨的几个朋友,又让罗萨的父亲失去干了30年的工作,也用两个海滩俱乐部来收买罗萨。
父亲的一句“拒绝他们”,坚定了罗萨与政府斗争到底的决心,为此驱车到斯特堪斯堡欧洲委员会递交申请,请求裁决。
影片在展现这一段时是很有趣的,从只有一个官员与罗萨面对面,到官员身边多了个翻译,再到他俩身后多了几个人,又到换了间会议室,里面坐满了因好奇来听故事的人,可见这个凭几人之力与一个国家抗衡的故事魅力之大。
当然,以卵击石的下场可想而知——尽管六个年轻人鼓足勇气手挽手站在小岛上抗争,大炮依然毫不留情地在他们面前发射,溅起的巨浪把他们掀翻在地,冲上岛来的士兵把他们押解离岛,再回头看时,他们的小小王国已在炮火中化为乌有。
一个乌托邦的梦想,也在那一瞬间陨落。
影片最后的文字介绍就更有趣了。
说炸毁玫瑰岛,是意大利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侵略行动。
那当然了,玫瑰岛的主人,不过是罗萨和他的几个朋友,他们手无寸铁,更不要谈军火武器,在强大的国家势力面前,他们可以轻易被打败甚至被绞杀。
但罗萨的故事依然值得被讲述,被更多人看见和知道,告诉我们,在习以为常循规蹈矩的生活之外,还有另一种可能,对自由和美好生活追求的另一种可能。
玫瑰岛共和国,就算学过世界史的你也肯定没有听过这个国家,而我们听说的曾存在过的国家大都因为战争、吞并等消失。
而这个玫瑰共和国查遍历史,也只有几百字的介绍,这是存在了不到两年的微型国家。
首先,电影中描绘的事情,确有其事,玫瑰共和国存在过。
有自己的邮政,发行了邮票,邮票设计的是标有自己国家地理位置的。
还有国歌,国旗。
国歌: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1869212其次,这个事件给我们对于“国家”这个概念有了很不一样的理解。
《蒙得维的亚关于国家权利与责任公约》(the Montevideo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and Duties of States)详细规定了在国际法中,一个国家是否合法的一系列标准。
这些标准包括:有确定的领土、有常住的人口、有一个政府以及与其它的主权国家有外交关系。
这个是国际法中对于国家的概念,没有规定领土大小和人口多少及国家应该在什么上面。
这是一部电影带给人们的对于一个大的概念的思考。
所以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东西存在,这也不是什么笑话,这是存在过,没有违反过任何法律。
玫瑰岛的存在是自由的一块砖,就算沉入海底,但是它也是存在的。
回归电影本身,我看完后,第一反应想到的就是《海盗电台》,同样的节奏,都是为了追寻心中的自由,实现自身的价值,反对传统固化的束缚。
一个是在公海船上设立电台,一个是在公海上建造一个国家。
谁的胆量更大呢?
都大,都是不受束缚的人。
玫瑰岛给人设立一个“乌托邦”,主人公乔治.罗萨用实际行动在改变这个世界。
整部电影的故事改变和人物设计都立起来,加入一部分喜剧元素,让整部电影不是政治片,而是喜剧片。
这是一场近乎癫狂的浪漫主义。
在影片结束之后,回想起开头飘过的那一句“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真的是太荒诞了。
回想整部影片,有看似一时兴起但竟然直愣愣走到底硬是造出一个岛的强大执行力;有无视法律无视规定无视世俗的潇洒狂欢;有六人手拉手不惧军火也要捍卫玫瑰岛的英勇壮烈……而我最喜欢的是,毁灭前夕,男女主在空旷小岛上,相拥而眠的静谧。
当他搂着昔日爱人,内心应该有着最无与伦比的满足吧。
无论天明将要面对什么,在那一晚,他依旧是个坐拥小小国度的“总统”,而他也终于等到了那个,造岛初衷的心底爱人。
当她决定踏上他的船,我跟着兴奋起来,下意识地喊:“肯定冲啊!
就算失败,这段疯狂的经历也足够吹一辈子了!
”但冷静下来,她做出的决定,带着常人难以做到的艰难啊。
稳定体面的工作、世俗眼光下匹配的未婚夫,在唾手可得的幸福面前,她义无反顾地选择奔向了未知。
我们大抵是没有这份对抗世俗的勇气了,在茫茫人海中随波逐流的间隙,愿你保有属于自己的“玫瑰岛”吧
玫瑰岛的不可思议的历史 (2020)8.02020 / 意大利 / 喜剧 / 希德尼·希比利亚 / 埃利奥·杰曼诺 莱昂纳多·利迪
这是我在英国那些事儿看到的文章,也由此激发了我对这部电影的兴趣。
它披着喜剧的外衣,却有着悲伤的内里。
希望看到这部电影的人,能更好了解这段历史。
希望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也能对这部电影感兴趣。
正如莱蒙托夫的诗歌《帆》风浪在呼啸 / 桅杆在吟唱 / 它既不寻求幸福 / 也不逃避幸福脚下是蔚蓝的海洋 / 头顶是金色的阳光 / 但是它渴望狂风暴雨 / 仿佛在那里有一个宁静之邦---1960年某天,意大利工程师乔治·罗萨(Giorgio Rosa)凝视大海,突然有了个主意:他要建立一个国家。
这个疯狂的念头,来自罗萨对意大利政府的忍无可忍。
罗萨是一个海洋工程师,专门在大海上进行海事建设。
他很喜欢这个工作,干得也很不错,取得过多项专利。
但是,在海上搞建筑是个复杂的活,需要获得政府的层层审批。
一份份文件堆上来,工期无限拖延,最后罗萨想完成的工作很多都泡汤了。
政府不行怎么办?
哎,那就自己建国吧。
(玫瑰岛共和国)这不是一个妄想,因为从技术上讲,罗萨确实能做到。
根据法律,如果罗萨在国际海域建国,那么意大利无法对它宣布主权,也完全管不了罗萨的一举一动。
同时,作为海洋工程师,罗萨发明了一个叫“人工岛屿建造系统”的技术,还申请了专利。
根据这个技术,他可以在海面上凭空搭出一块陆地。
(罗萨和友人在玫瑰岛共和国上散步)下定决心后,罗萨说干就干。
在几年时间里,他找到一处绝佳的海洋区域,距离意大利的里米尼海岸有12公里,在意大利政府的掌控之外。
然后,他把自己从专利和工作中赚到的钱,全部投入“国家建设”中。
“建国”的方法是这样:罗萨找来4个朋友和一群工人,造了9根空心柱,往柱里放上多根钢筋,插入海床,然后用水泥填充,防止柱子被腐蚀。
接着,他们在柱子上搭了一块400平米的平台,建了两层房屋,还有两条楼梯和定泊点。
这就是国家的领地,一个离海面26米的建筑。
1967,罗萨宣布“玫瑰岛共和国”独立。
这看上去有些可笑,但罗萨是很严肃的。
他担任共和国的总统,而他的三个好友分别是财务部长、内务部长和外交部长。
部长们还成立了一个理事会。
玫瑰岛共和国的官方语言是世界语,国旗是三朵玫瑰图,官方货币叫做“Mill”(虽然从来没发行过)。
(玫瑰岛共和国发行的邮票)因为国家的特殊性,罗萨选择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在这400平米的领土上建了餐馆、夜总会、酒吧、纪念品商店和邮局等设施,满满当当,吸引游客们过来游玩。
很神奇的,游客们真的来了。
那一年,世界正经历着越南战争、民权抗议和布拉格之春,年轻人们渴望自由、平等和不受束缚,很快对玫瑰岛产生兴趣。
游人们一波波前来,总统大人与他们饮酒畅聊,共赏美景,感受乌托邦的美好。
那段时间,从玫瑰岛寄来的信,象征着浪漫。
信封上的玫瑰岛邮票和邮戳,则是乌托邦存在的美好证据。
不过可惜,好景不长。
意大利政府很生气,他们简直气炸了。
在玫瑰岛独立的消息传来后,意大利政客们嚷嚷,这绝对是罗萨想出来的逃税方式。
把旅游地点放在国家领域之外,可以享受着意大利旅游业的红利,同时不交一分税。
这开了一个可怕的先例。
后来,玫瑰岛又卷入阴谋论。
右翼认为,玫瑰岛的存在是为了给苏联核潜艇提供掩护,从而威胁到北约的安全。
左翼则担心,罗萨计划破坏南斯拉夫和巴尔巴尼亚政局的稳定,玫瑰岛是整个阴谋的一环。
多年后,罗萨的儿子洛伦佐·罗萨(Lorenzo Rosa)表示这些说法全是无稽之谈,是政客们想出来破坏玫瑰岛声誉的。
罗萨真的只想过上远离政府的生活。
但不管怎样,在当年,意大利政界达成共识:玫瑰岛不能留,必须把它毁了。
1968年6月25日,几十名宪兵和金融警卫队突然登陆玫瑰岛,赶走罗萨等人,接管小岛。
后面几个月,罗萨和朋友们作为“流亡政府”奔走呼号,但没有人听他们的。
到1969年2月11日,4名意大利海兵接受命令,带着3桶炸药,几声巨响中,摧毁了这个罗萨渴望多年的世外桃源。
玫瑰岛共和国就这样被消灭了,罗萨愤怒不已,称之为“意大利唯一赢过的战争”。
在爆炸中,罗萨的狗还被炸死了,更让他感到愤懑和不平。
几天后,一场暴风雨将剩下的断壁残垣彻底抹去,所有建筑都沉入大海,成为一个遥远的传说。
作为回应,罗萨打印了玫瑰岛纪念版邮票,描绘当时爆炸的场面。
但意大利政府毫不在乎,他们甚至寄了一封信,要求他支付炸毁玫瑰岛的费用,共1100万拉里(约人民币4.5万元)。
重新回到陆地的罗萨没有办法,只能认栽,在交完钱后的四十年,他也不再谈论玫瑰岛的事,当作心底的一块伤。
到2000年后,关于玫瑰岛的故事已经不再为人知,没人听说过,曾经有被压榨的中产能以建立国家的方式来抵抗政府。
但在2007年左右,随着越来越多的意大利人热衷于潜水,人们在里米尼附近的海底找到奇怪的遗迹。
破碎的墙壁,断裂的柱子,长水草的砖头,渐渐的,附近的老人们回忆起来,这片海洋的上方曾经有一个古怪的建筑,里面的人们做着乌托邦的白日梦。
于是,媒体们再次找罗萨采访,奈飞的电影制作团队也找到他,为他拍了一个叫《玫瑰岛》(Rose Land)的电影,最近上线。
采访的时候,老人对电影不感兴趣,但他对当年采用的建造技术兴致盎然。
他认为玫瑰岛这个建筑是他的杰作,原本还计划在上面盖5层楼,成为一个伫立海面的浮宫。
只可惜,这个计划被政府提前破坏了。
虽然没有成功,但新一代意大利年轻人感动于他做过的尝试,那是对自由的不懈追求,和对无能制度的抵抗。
“玫瑰岛的本质是一个隐喻,一个通过建筑设计来批判的政治行为。
” 意大利的一份杂志写道,“审视亚得里亚海床上的建筑遗迹,就是在重新审视国家控制下的自由意志主义和技术解放。
”“虽然这个400平米的乌托邦最终失败了,但直到最后我们才意识到,海底深处我们真正拥有的是什么:一些看上去笨拙,但至少具体尝试过的新巴比伦的碎砖。
”
2017年,罗萨去世了。
去世之前,意大利的潜水员们从海底捞上来一块砖头,送还给他。
上面还写着一行字:里米尼的潜水员们很荣幸把梦的碎片还给做梦的人。
玫瑰岛如果不是新左派的圣地和道标,那也不应该成为自由主义的殖民地。
既不浪漫也不美好,大失所望。
全球的60年代,理想主义的60年代,充满激情的60年代,玫瑰岛的兴衰和60年代的风起云涌形成了很好的互文。
我不真切的了解历史,但作为电影,应当构建一个美丽梦,而不是一个生硬的烂俗的爱情故事,我无法认同一个天才为了追求女友而挑战政府、一群人为了自由而在岛上蹦迪这样的荒唐的所谓历史的故事。
《玫瑰岛不可思议历史事件》梦是可以用军舰大炮摧毁的吗?
为什么1967被摧毁石沉大海的玫瑰梦又会被搬上屏幕?
是为了致敬每一个人血管里奔流的自由梦想!
为了提醒每个人的反叛思想不被体制所裏卷吞噬,不被利诱所收买。
这世上有多少乌托邦梦想,但却有多少人真枪实刀地为之筑梦并誓死捍卫?
真人真事的《玫》,永远提醒着我们,这世界,有多少人令我们汗颜,甚至无地自容。
2022年2月8日
片子本身质量一般,况且是根据史实改编,剧情已经被大体框住了。
但这部电影(或者说是这段历史)更值得一提的是它在资本主义视角下的反叛精神。
一定程度上,“玫瑰岛”是后现代主义与解构主义对现行政治体制、民族国家、权力、自由的一次社会性哲学性反思与探讨。
即便是现代文明所谓的“自由民主”,在现行政治体制下,也是有边界的自由。
传播媒介对话语权的垄断在社会意识中赋予了政权以合法性。
“国家”的存在归根到底还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暴力机器。
资本主义制度在短时间内不会消亡,玫瑰岛当然会被炸毁,但小国寡民的绝对自由也并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但就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与认知水平而言,玫瑰岛出现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其本身挑战民主自由制度的实际价值。
在消费社会娱乐至死人们的思考能力被麻痹的当下,批判精神是每一个个体都不应该丧失的基本素养。
玫瑰岛的开始和结束都是那么突然,可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它的存在却让世人看到了社会的另一种可能性、宇宙的璀璨浩瀚。
我们习惯了现代社会的一切,社会的现状如今也越来越像《肖申克的救赎》里面瑞丁说的那句话一样“监狱是个奇怪的地方。
一开始,我们恨它,后来我们习惯它,更久后,我们离不开它,这就是体制化。
”我们的社会并不是监狱,可我们也已经离不开它。
我们兢兢业业工作,害怕失去经济支撑;我们按照规则办事,不敢丝毫出错;我们行规蹈距地生活,终日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
我们舍下了梦想,离开了幻想,违背着自己的意愿生活着,以为这样,能祈求到现世的宽恕与安稳。
可即使这样,有时候也会迎来厄运,正如男主角的爸爸一样:他诚恳工作三十年的公司也会一夜之间将他辞退。
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是一些勇气,让我更坚定,活着就是要做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
即使有可能不能成功,不能长久,但只要坚定地走下去,身处再黑暗的地方,也不会再悲伤。
最后,我还想起了《死亡诗社》里基丁老师的话,他说人生是一场戏剧,每个人都可以谱写出属于他们的伟大戏剧。
私以为确实如此,也许没那么伟大,却足够深邃。
“玫瑰岛的本质是一个隐喻,一个通过建筑设计来批判的政治行为。
” 意大利的一份杂志写道,“审视亚得里亚海床上的建筑遗迹,就是在重新审视国家控制下的自由意志主义和技术解放。
”玫瑰岛,一个多么诗意的名字。
男主角想要的是绝对自由,条条框框的规定、前女友的不理解,都让他感到窒息。
技法:大小对比他和朋友靠双手建造出一座在公海上的孤岛。
有鲁滨逊漂流内味儿了!
纯粹的想法,简单的三个人。
想做就去做,起码做了。
被男主女朋友说成是海上蹦迪排队的“国家”。
在我看来,这只是一个避难所,一个乌托邦,一场最终敌不过政治潮流的玫瑰般的美好的梦。
技法:阴郁的青绿色+红色
他们觉得,正是这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还设计了邮票,原型的玫瑰邮票真的很美丽!
原型的照片让我超级震惊,非常佩服当时的主人公),就没什么困难的,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
整部影片都飘逸着自由的气息。
个人选择在乌托邦都是可以实现的,只要你想。
最后的岛被毁了,还是很可惜的。
还有一个小细节:岛被毁的前一天,男主打电话给母亲,前面跟母亲说了一大堆丰功伟绩,没想到母亲关心孩子的是有没有吃过饭了。
这点真的戳到我了。
自由小岛。“我们创建一个国家吧。”
真实改编这人有点想法啊当然是当时时代造就的。ps可是天天开派对这真没意思……装修一下吧……
《玫瑰岛的不可思议的历史》,这居然是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不得不佩服意大利人真自由、散漫、漠视强权啊,哈哈。男主虽然很废,但是又很执着;有点《海盗电台》的感觉,大概60年代自由思潮真的让他们觉得可以有所作为。最大讽刺还是意大利军队唯一主动“入侵”并“成功”的“独立国家”居然是这个小破岛,黑得五彩斑斓的。
那么激烈的战争片!意大利共和国唯一的一次入侵海外领土行径。也是海螺共和国那些自称独立搞笑政体的前身吧。不知编剧做了多少夸大和提纯,总之在全球反叛的1960年代末,多这么一个故事,多这么一个迥异于社会常态的天才工程师,也算实在合适吧。也有点像我们建国后那些自称独立后几天、就被村委会铲除的“封建复辟王朝”。
有些事情放在现实中很浪漫很理想,被拍成电影会掉价......非常失败非常套路化的拍摄。
极好的故事底子,可惜缺了口气,未能还魂。
意大利的潜水员曾从玫瑰岛原位置的海底打捞上来一块石头,送给晚年的罗萨老人。上面写着:「里米尼的潜水员们很荣幸,把梦的碎片还给做梦的人。」愿你我,永远都能有做梦的勇气~
影片基本代表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普世价值观:反对大政府,崇尚个人主义,追求为所欲为的绝对自由。给全世界灌输这种荒唐并且极端的价值观大可不必。两颗星姑且给予影片的完成度一些肯定。
这就是那种开篇几分钟就知道要坐两个小时牢的片了真尼玛傻逼
一个人为了喜欢的女孩子为了自由 在公海建了一个岛 和社会和政府对抗 怎么被意大利人拍出来那么乏味的呢?明明是个很戏剧化很有发挥性的故事啊!自己造了一辆车没牌照被警察收走了这样的鬼点子看起来很乏、朋友拿了保险箱的钱强行栽赃给别人这样的诙谐看起来很生硬、不小心在岛上喝醉的调查员这样的幽默看起来很无聊,甚至手拉手一起对抗炮弹我都感觉不到感动 是我不太懂意大利的文化吧。男主有点像彭于晏女主有点像戚薇。
有一种难以描述的过度“美国化”改编
一些人异想天开的浪漫,却被另一些人视为颠覆秩序的威胁。
所谓的政体和国家给我们的展示了另外一种可能,很有意义、很开脑洞
自己造汽车,酒驾。奇葩男主,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这居然是真实事件改编,太离谱了。爆炸和烟雾太假了。这种事在中国是不可能发生的。
2022.05.30
真实事件。玫瑰岛!
结局真是浪漫。电影很平庸。但是历史本身很迷人。
太磨叽
理工版《海盗电台》。玫瑰岛应该有参考萨伏伊别墅。像是韦斯安德森会拍的故事,事实上要是能像安德森那样在美术上更进一步的话电影层次会完全不一样。“改编自真实故事”加分。
2017年,罗萨去世了。去世之前,意大利的潜水员们从海底捞上来一块砖头,送还给他。上面还写着一行字:里米尼的潜水员们很荣幸把梦的碎片还给做梦的人。很神奇,竟然是真实事件改编。看完电影再去了解历史,确实是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