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汤显祖的《牡丹亭》留存于世,柳梦梅杜丽娘之间的爱情跨越了生死,皆因一段春梦中结下的情种。
梦这回事,本就是虚无缥缈的幻象,难得的是,执着于一段幻象中的爱情,在上演了一场还魂戏份后,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明朝传奇戏剧发展的高峰,故事曲折离奇,但又具有了跨越时代的现实意义。
古时的男女情事,与当今的花前月下,能够水到渠成的少之又少。
而《牡丹亭》里将浪漫与现实结合的堪称完美,通过辞以言志的手法,点中了多少痴男怨女的心。
“万物之情皆有其志”,这是汤显祖创作《牡丹亭》的核心。
重情重义,并为之而坚持,对汤显祖来说如此,对于其笔下的杜丽娘柳梦梅莫不如是。
所以,有了汤显祖的坚持,才有了流传千古的《牡丹亭》,有了柳梦梅杜丽娘的金诚所至,才有了这段惊梦还魂后的花好月圆。
以及这部电影《似水流年》。
《似水流年》这部电影的开端于上世纪80年代,也是一段商业大潮开始旗卷全国的时期,曾经的国粹昆曲,以及老一辈的艺人们,都已经滑倒了时代的边缘苟延残喘。
而接下来的故事,就是在如水的岁月里,所有被昆曲浸淫到血脉里的人们,如何为了让这一国粹再次闪耀发光而坚持的故事。
《似水流年》这部电影有个非常聪明的做法,就是将故事的焦点定位在了人的身上,通过角色的成长经历,让我们看到了岁月中平凡人身上的感动。
以及,他们所作的坚持背后,支撑他们的更为震撼的精神内核——一份为国粹艺术而坚持的力量。
师傅,是眼看着昆曲没落最为痛心的经历者。
在时代的潮流面前,一个最不起眼的小剧团老师傅,没有力挽狂澜的力量,只能在三个徒弟身上悉心播下希望的种子,为他们寻找各种些小的可能,期冀着这份艺术不要断在自己手上。
苟延残喘下的忍辱负重的角色表演,极为精彩的诠释了很多老艺人的现实状态。
面对要拆掉牡丹亭戏台轰隆隆而来的挖掘机,师傅持刀而起,与拆迁铁兽直面相对,也无异于螳臂当车。
这是一个人的悲剧,也是一段时代中,很多艺术家们所面临的窘况。
别忘了,老师傅苦心埋下的种子,只要生存下来,就会顽强的成长。
戏台倒了,需要开始新的生活。
对于从小就在昆曲中唱念作打种成长起来的三个徒弟来说,他们需要经受更为痛苦的蜕变。
“我会唱昆曲”,这样的技能在劳务市场上只能被别人冷眼讥讽为神经病而唯恐避之不及。
只能换个活法,从最初的废品收购、苦逼业务男、酒吧驻唱开始,活下去才有希望。
三兄弟在生活中的蜕变和坚持,是电影《似水流年》讲述的重点,而历经磨难重生后再造牡丹亭,而且是更为现代化产业化的方式,才带来更为震撼的力量。
于人来说,是一次重生。
于《牡丹亭》所代表的昆曲来说,一样是重生。
所有的光明再现,都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人,在为昆曲而坚持。
“万物之情皆有其志”,这何尝不是汤显祖《牡丹亭》所共有的人文内核而在后人身上激发出的力量?
以小见大,以人写史,这是电影《似水流年》聪明的地方。
而在故事跨越的20多年时光里,电影里满满的为我们呈现出鲜活的时代印记,足见制作过程中对时代元素考据的用心。
古旧的戏台剧院,曾经的昆剧团生活,千禧年的游行,港台音乐CD满壁的音像店,曾经一辈人的记忆在大银幕被完美呈现。
以及“拆”字满眼沙尘弥漫,戏台上DISC群魔乱舞,如打鸡血般为生活而奔波,曾经的社会百态生活面貌也被再次复原。
流年似水,每一次河流转弯都会遇到独一无二的花草沙石。
电影《似水流年》就让我们在观影过程中便览了一段过往流年里的鲜活岁月痕迹,用情太深,难得。
挽不住的流年,留下的记忆中的人和事,才会相信坚持的力量,和未来无限可能的勃勃生机。
80年代的海魂衫、二八大杠的自行车、播放磁带专用的播放品……或许,这就是因缘,电影《似水流年》让70后以及80后们意外获得了一个令人振奋的观影经历。
这个振奋,或许并不单纯只在于电影本身的价值与可看性所在,更在于它所带给我的一点启示:电影带有时代烙印。
故事源于三位师兄弟与师傅的几十年对昆曲的热爱,以及这门艺术的迟暮,展现当前最为缺乏的一种精神——文化传承。
三个不是亲兄弟但胜似亲兄弟,因为被同一个昆曲师父收留,还遇见孤苦动人的师妹,开始引发了情感纠葛。
有何因为爱情痛苦与纠葛,他们选择去大城市去打拼,反而师傅却为了捍卫昆曲发生了车祸。
当但兄弟回到戏班,面对物是人非,又该何去何从?
从影片字幕开始闪烁,再到各大流行金曲、90年代末街头的小燕子海报、酒吧歌舞、牡丹亭的拆迁……《似水流年》同样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跳跃的情景背后,给了观众不少遐想空间。
当一辈人孩提时代的美好青春记忆,被温婉舒缓地翻开,林家班院子里停着的老旧三轮车上写着的"戏大过天",呈现出一代人的内心热爱与无奈。
昆曲唱的都是风花雪月、爱恨情仇,《似水流年》同样将林家三兄弟几番练功几番台上台下的侧面展现,唱腔和身段都很美,各位演员们明显是有一定的戏曲基础。
小镇里国粹昆曲的衰落,小人物们三角恋纠葛,还有三兄弟无意收留的孤儿,各个人物的命运紧紧扣在了大时代的车轮上。
当师妹出嫁后,师父逝世后,故事不可避免走向悲伤,却充满着悬念。
其实师父当年有无奈之举,师妹也是为报答养育之恩才那么做,但三兄弟的随波逐流进城务工,却拍得非常接地气。
从街边求工作,到卖房销售员的营销课、二手电器回收买卖的艰辛,再到非典时期的经济萧条,三位师兄弟就像大时代的弄潮儿,找到了盈利赚钱的方式,但他们忘记了初心……
当"牡丹亭"不复存在,如何重建?
如何发扬民族文化?
如何完成师傅心愿,都成了重中之重。
励志也好,专情也罢,林家班三兄弟与国粹昆曲的情缘,或许是《似水流年》割舍不掉的。
但拥有智慧、野心、正确的方向,才能完成师父的遗愿,这里故事编得很精巧,包括筹款盖旅游区的设计,高潮戏昆曲大演奏,都很热血励志。
岁月在变,社会在变,环境在变,容颜在变,一切似乎都在改变。
而人的情怀,那藏在内心深处的追求,永不会变!
从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视角,去看民间老艺人林翰文为昆曲国粹倾尽一身,还有三个血昆曲的年轻人经历了理想和信念的冲击、失落和迷茫,都有着各种青春的经典记忆,这些《似水流年》都做得淋漓尽致,颇具观赏性。
我们并不想看到更多的青年导演早早在金钱的利刃前举手投降,而是要有站起来的勇气,用电影来传承昆曲这样国粹艺术。
充满回忆杀的《似水流年》有着意义非凡的魅力。
提个有意思的事,“再不学习武术,多年后就要跟外国人学咏春了!
”孰对孰错先不争论,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这是一种文化的碰撞。
这与即将3月29日上映的电影《似水流年》十分相似,影片讲述了三名昆曲弟子在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生存压力挑战下放弃梦想选择下海,经历一系列波折后重拾初心,最终以全新方式为昆曲注入了生命力的故事。
昆曲于2001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它是中国最古 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珍品,已然成为了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
其中的《牡丹亭》等大型剧目更是被越来越多的国人熟知并喜爱。
为了将“昆曲”困顿前行到如今广为人知的过程精妙传递出来,导演在拍摄时设置了很多矛盾冲突点。
其中人物观念显性与隐性反差最为强烈,比如外冷内热的师父,对昆曲的痴迷已深入骨髓。
他的标杆作用给三位弟子树立了的归属感,然而却忽略了情感的力量,小师妹另嫁他人击溃了三位弟子对昆曲的最后一丝坚守。
面对“牡丹亭”被强拆,他挥舞着大刀在这老戏台完成了人生最激烈的一次绝唱。
破旧不堪的三轮车上,“戏比天大”四个大字触目惊心,非常值得反思!!!!
师父为昆曲奉献了毕生,他的执着没有在时代大潮冲击下发生点滴变化,三位弟子却在几番努力后终于随波逐流。
从最开始的他们可以在老戏台与摇滚乐队大打出手,而后在闹市遇见老冤家已经开了一家十几万的音像店,老二老三混迹于酒吧舞厅等新潮娱乐中更是乐此不疲,与原本昆曲人举步维艰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内心落差导致欲望张开獠牙。
下海,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词汇。
三兄弟也挤上了这艘巨轮,耿直的老大收家电,狡黠的老二卖房子,有才的老三做酒吧驻唱,“非典”时期三人合伙收购酒吧捞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却已将昆曲遗忘在身后。
这些人物观念的对立,一条是师父对昆曲的坚守和正直的匠人风骨;另外一条是叙述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三位弟子的人心不坚与涣散。
这种对立的焦点,正是影片的主题所在。
一些细节设置巧妙传递出欲望的开启,比如在园中戏水,老二老三眼神直勾勾盯着湿身的小师妹,而小师妹却钟情于大师兄,这份情感生生撕裂了三兄弟的信任。
与昆曲相比,情感戏的加入没有显得格格不入,反而对于情节发展有着更明显的推动,毕竟昆曲《牡丹亭》里有杜丽娘与柳梦梅这一段唯美的爱情故事。
师父的死警醒了三兄弟本是昆曲人的责任担当,他们要为传递昆曲,弘扬昆曲做出贡献。
于是,一家以昆曲为主题的旅游园区里,盎然矗立着全新的“牡丹亭”,场下大批观众发出欢快的喝彩,三兄弟为昆曲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这也缝合了他们与小师妹、儿子多年之间的嫌隙。
除了上述人物观念对比之外,影片在平叙风格中却不留痕迹的映射着其他对比。
以昆曲为主题的旅游园区为什么有生存空间?
是因为都市人对生活品质有着更高的要求,环境、空气、包括艺术欣赏。
艺术形式的碰撞同样巧妙,比如市场经济下如何调整严重失衡的昆曲与潮流文化,通过该片,亦反映出时下艺术片遇到商业大片所面临的窘境。
导演在弘扬昆曲时避开了枯燥的宣贯方式,也并没有忌讳其他艺术形式在其中的展示,非常具有包容性,各种鲜活的年代特色与情感戏的合理穿插锦上添花,可以说在艺术如何“百家争鸣”上表明了诚意。
比如,年代感极强的音乐与舞曲,“时髦”的穿着打扮上演一波波回忆杀。
三兄弟的经历虽然不是上学,但在青春印记上的经历却与很多人十分相似,有激情有棱角,有情窦初开亦有迷茫,一番创业经历激发强烈情感共鸣;影片拍摄地遂昌的美景,从老式居家到现代装潢,从山川河流到都市风貌一切尽收眼底,与剧情做到了非常好的融合;师父“起势”时的动作与功底,三兄弟登台前细心化妆,将昆曲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
返回开篇的问题,在小编看过这部影片之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中国几百年甚至千年流传下来的好东西如何在时代大潮下有竞争力,除了国家来保护之外,应该有更灵活的方式为这些瑰宝提供变现的能力。
其次,酒香不怕巷子深,美好的东西即使暂时被遮蔽锋芒,但最终还是会散发出耀人光芒。
再次,文化的百家争鸣不是艺术的单方面努力提高,同时要求国民擦亮眼睛,提高自身素养,这才是进入良性循环的最佳途径。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牡丹亭》这句唱词道出了古往今来多少离合盛衰之叹。
放置今日,四百余年,再次听人唱响,依然可以感动的热泪盈眶。
《似水流年》设置了三个柳梦梅和一个杜丽娘,这倒是有点意思。
《牡丹亭》其实是三个杜丽娘和一个柳梦梅。
他们三个是分别不同性格的柳梦梅,只待看这位杜丽娘选哪一位。
但导演别却出其不意,柳梦梅与杜丽娘情感外漏,随即变戛然而止。
本以为伶俐就此推出这场《牡丹亭》的大戏。
但随着故事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看到的不是杜丽娘还魂,而是杜丽娘走出婚姻坟墓重生,与回归本心的柳梦梅再续前缘。
最后伶俐一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恐怕也是会赚足观众眼泪的。
原来并不是三位柳梦梅,而是柳梦梅的三个方面,因为三个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师父的遗志和“爸爸”的称谓都说明他们三个人是统一的。
而伶俐自幼长在三个师兄身边,备受疼惜爱护,此为杜丽娘一世。
情,一起不收,便被迫跌入婚姻的坟墓,这是第二世,这一世是死的。
自己走出婚姻,再次走向自己多年来深爱的师兄身边,这便是她的三世情缘。
一部书,一位名人,置于一座城市,是厚重的。
这种厚重是历史的馈赠,就像苏东坡置于黄州,汤显祖置于遂昌,也是如此。
汤显祖的《牡丹亭》置于当年,也是举国轰动的,当时也是无数男女迷恋的如痴如醉。
人有“至情”,方可死生不负,书中的三世情缘,几百年,现在听来依然是美丽的。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三兄弟最后一直决定留下来的决定。
不仅有对师父妇人愧疚,对青春的愧疚,更多的,使他们在而立之年,突然明白了有些东西是要用一生去坚守的,包括对艺术的热爱,也包括对待爱情。
于是他们决定留下来。
人生兜兜转转,爱就在原地。
接下来他们要做的就是如何把这份对昆曲的爱,化为可见的,让所有人看见。
杜丽娘在小丫鬟的陪伴下一番游园。
他们的《牡丹亭》主题民俗园,就是杜丽娘眼中的那如许春色。
“则为你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此一句便是暗合片名的唱词,片中也被老三唱过一次。
似水流年,一晃三十年,然而本片中没有一处字幕已出台词给观众指明时间的。
也许这就是导演的有意为之,若是时间印记深刻明显了,反而没有了似水流年的诗情画意。
反而不如,一张海报、一则新闻,一个道具来的真切感人。
故事在江南小巷屋檐始,亦回到小巷屋檐终。
这种感觉,像是夏日午后,听一位摇着蒲扇的老人说故事,你就看着那扇子的一摇一晃,言语之间,一个人的一生被写在了上面……
文/满囤儿 看看“似水流年”这个片名,再看看和《百鸟朝凤》近似的题材,囤儿一开始以为3月29日新上映的这部剧情文艺片会比较悲。
看过之后才发现,原来《似水流年》很有青春片和励志片的味道,充满了朝气蓬勃奋勇争先的正能量。
虽然影片主创的艺术造诣与已故前辈吴天明尚有差距,但是在领悟时代精神和贯彻创作导向上,却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
无论是对于昆曲还是遂昌县,《似水流年》都是一个非常拿得出手的影像化名片。
《似水流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讲起,视角选为三个遂昌年轻人。
他们成长于昆曲班,从小刻苦专注地练习,使得昆曲流入了他们的血液,也使得他们成为了昆曲在不同时代中的代言。
一场戏之后,影片就来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
在昆曲上小有所成的三兄弟,已经能够用练出来的本事来捍卫自己的信仰。
同时,已经步入意识觉醒的青年期的他们,也开始了对社会和人际的观察。
就像那些用题海战术获取高考高分却无法适应大学生活的某些书呆子一样,封闭式的传统昆曲传承,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
果不其然,一场“意外”彻底揭开了局限性的遮羞布。
尚不够成熟强大的三兄弟折掉了自己的面子,愤然选择了违背师父意愿的叛逃之路。
来到城市里,他们被迫经历了人生中的二次学习,耗用数年才以三种不同的道路,实现了物质生活的巨变。
可赢得面子的他们真的算得上是成功了吗?
如果不考虑三人昆曲传承的背景,只参考他们那远超平均收入的财富,他们无疑是成功的。
可作为昆曲传承的重要一环,他们在师父的眼里无疑是失败的。
八年未归,三个徒弟给师父造成了巨大的、难以弥补的心理伤害。
其实在师父那一代,类似于昆曲这样的诸多传统文化就已经在经受新时代的冲击了。
师父很显然预见到了未来冲击的惨烈程度,于是才会尽心尽力地从小培养这并无血缘关系的三兄弟。
三兄弟实则师父对抗时代、对抗时间的武器。
怎奈敌人尚未杀至阵前,自己就先被缴了枪。
你说气不气?
好在昆曲的历史足够悠久、艺术魅力传播得也足够远。
世界级非遗的身份,为它的复兴赢得了天时。
当三兄弟明白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所肩负的独特使命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太多太多。
正所谓似水流年,时间一旦过去,就不可能再回去。
三兄弟虽然忏悔了,但忏悔并不足够有用。
真正让他们重新散发光芒的,还是他们把在外面挣到的钱和学到的新本事,用回到自己的历史使命上。
时间的确回不去,但心是可以回去的。
只有重新担起使命,徒弟才是真正回到了师父的身边。
流年似水不足惧,寻回初心再征途。
电影创作中,对于年代戏的拍摄和把控,对于编剧和导演都是一道难度很高的题。
除了要在服装、道具等客观条件上呈现出明显的尊重历史和时代之外,特别是故事情节中细节的拿捏,以及情感的传递,更为重要。
做好了自然会共鸣连连!
电影《似水流年》的时代感,从开画的那一幕起,就能给出强烈的带入感。
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南方小城镇的原貌重现,并在主人公“林家班”一老三少的朴实生活中,缓缓地拉开了略带沧桑又活灵活现的时代画卷!
恰到好处的长镜头,带着显著时代特色的画面处理,一辈人孩提时代的美好记忆,被温婉舒缓地翻开,和着一曲纯正的昆曲唱腔,“似水流年”的质感和主旨,也充分显示出了创作者们的诚意和自信……影片的时代感是无处不在,写实感自然也随之流露。
林家班三兄弟与收养的小师妹之间的情感纠葛,也很好地成为创作者用来抒发时代情感的重要元素之一。
可以说,老一辈人对于情感流露的迟缓或者说表达上的矜持,以及昆曲在时代大潮中的被无情的洗礼……都顺理成章地成为影片矛盾冲突的主要来源。
就像林家班院子里停着的老旧三轮车上写着的“戏大过天”所传达出的意义一般,“不忘初心”是任何时代都无法改变的。
没有特效,只有故事,没有煽情,只有真情。
两位导演用镜头下、时代里的林家班的分分合合,打打拼拼,去真实演绎出了一幕幕大银幕上难得一见的不是亲情却胜似亲情的真情流露。
从被遗弃孩子的视角娓娓道来的表达方式,也从侧面烘托出了影片浓厚的时代感。
昆曲的美妙之处,不止是“唱的都是风花雪月、爱恨情仇,”还有其表现人生百态的大意义和大视角所在。
特别是昆曲的角儿都必须是唱腔和身段都要美,才配得上唱词的美和意境。
电影中的《牡丹亭》唱段,林家三兄弟几番练功几番台上台下的侧面展现,也恰好将小镇里国粹的命运与小人物们的遭遇紧紧扣在了大时代的车轮上。
师傅的无奈之举,三兄弟的随波逐流进城务工……不仅贴切地反映出现实的残酷和真实外,更为影片后段的情感高潮做足了铺垫。
随波逐流的我们该不该重拾初心?
《似水流年》用了充足的片长表达出了如此情感充沛的涵义,并给出了坚定的答案。
时代在变,初心不改。
励志也好,专情也罢,林家班三兄弟与国粹昆曲的情缘,在世事纷扰中,在时代大潮里,展现出的不只是三观纯正的正能量,还有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视角。
《似水流年》不是大片,却也是立意很高的大作,值得静下心来,静静的欣赏!
路东编剧、郑君奇和李龙俊联合导演的《似水流年》,将昆曲和现实进行了有效的勾连、做出了深沉的对比,舞台内外形成了强烈的情绪共振。
《似水流年》主要讲述了一个昆曲老师傅和他的三个徒弟的故事,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做出了美好的呈现。
故事的发生地是典型的南方小城,无论是情深义重还是流水栏上,叹息的、惆怅的、枉然的、守中的,吴侬软语中分明有着花非花的时光潋滟。
《似水流年》以昆曲艺术,连接起三代人的生命,和昆曲艺人们的整个青春。
乍听起来,这就像极了吴天明导演遗作《百鸟朝凤》。
虽然两部电影都把焦点对准了中国传统艺术,但其不同也是显而易见的。
归根结底,这就是南北两种文化本身所带来的的不同。
《游园惊梦》作为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经典选段,亦梦亦幻的故事,数百年来都是江南文化的代表。
《似水流年》开始就像多年未启的相册,随着舒缓的音乐和一个孩子的旁白娓娓道来。
一群嬉笑打闹的孩子,街道上浓重的烟火气息立刻就把观众带入了三十年的光景。
青色的瓦,白色的墙,镂空的花窗和土黄色的老戏台,还有矮矮的房子和青石板铺成的街道,一切安静祥和,一切都是那么漂亮。
然而时光就在屋檐滴雨时,一点点流走……“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亭深院 ……”此一句《游园惊梦》的唱词,不由得使人联想。
如果是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的故事,那么显然就太通俗,《似水流年》里有三个男孩,可以看成是人生的不同状态,即使是每个人都是那么美好,然而局中人却只能弱水三千唯有一瓢可饮。
那三个小男孩,园中直立的情景,倒不是说唱词一样,而是那情景,很有些陈凯歌《霸王别姬》的影子,然而昆曲更加柔和的身段,并不似京剧的鬼斧神工。
倏忽光年,十几年一眨眼,再回首看,他们在面对师傅责备时的表现,三个人的性格和以后的选择早已在此处定下基调。
大师兄,算是最老实听话的一个,但主见不大。
二师兄,则是点子多,滑头的一个。
老三嘛,介乎二者之间。
林家班的三兄弟,味道都很足,阳光下的笑容里,带来春天的消息,有时匆匆,有时漫长,时间总是相对。
三十年的岁月,给了时光中人足够的时空,辗转仿佛的曲折,都是人生的复调。
三兄弟各有各的活泛,然而却将难题给了他人。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尤其是人生的路,并没有什么可以真正做参考,即便是戏上身,依旧是不可得。
再高品位的艺术作品,终究不能替代演员在现实中的角色。
伶俐就是杜丽娘,于是在伶俐出家时,三兄弟闹事那一场,其实倒是充满了“良辰美景奈何天,伤心乐事谁家院?
”的无限感慨。
披着一个唱戏的外衣,但其实台上的表演几乎为零,仿佛看的是一个武术班。
场景、人物造型、服饰、道具等都是毫无年代感,太穿越了,跟当下一点区别没有。
还炒情怀呢,没有真实感何来情怀可言?
歌曲也毫无年代感,没钱给版权费,所以没用经典吧?
不过没钱就不用经典倒是尊重了版权,比那些公然盗用的强。
其实昆曲还是很好听的。
想看一次《牡丹亭》。
最后字幕强行献给汤显祖也是很服。
一班流氓泼湿女主就是为了窥探性感美胸。
想起泼水节、卖身节上那些懒人。
导演郑君奇这名字好像很熟悉,原来是因为著名导演郑君里,《一个春水向东流》那个。
以弘扬昆曲文化,纪念“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而拍摄的电影《似水流年》,作为一部浙江遂昌县的文化名片,即将亮相。
影片中唯美似仙境的美景,浓郁而绵长的情愫,岁月无声雕琢出的记忆,三兄弟传承昆曲文化的使命感壮举,令人难忘而深思。
乍看电影的开场部分,颇有一点经典影片《霸王别姬》的气质和痕迹。
三兄弟寄养师傅家中,闭门练功刻苦学艺。
作为林家班大家长的林师傅,既是三兄弟的严父又是演唱昆曲的名师,徒弟偷懒动辄体罚。
被师父收养的师妹,和三兄弟成人后收养的孤儿,让整个戏班在非血亲的纽带下却宛如一个家庭,祖孙同堂,兄亲弟恭。
影片序幕过后,三兄弟和师妹成年后,彼此之间暗生情愫,导致亲如一家的三兄弟出现不睦。
而更大的危机,则来自昆曲戏班被围墙外的流行音乐冲击,古老的戏台成了迪斯科的舞台,戏班惨淡经营,三兄弟被时代洪流从封闭的县城卷入更大的都市。
如同吴天明导演的《百鸟朝凤》,民间手艺人在市场洪流中搏击,迷失,奋斗。
师父老了,师妹出嫁了,孤儿长大了,三兄弟却为了谋生而不得不放弃了昆曲。
古老戏班的拆毁,昆曲剧团的解散,让衰老的师父无力挽回。
但如同影片《似水流年》名字里阐发出的含义一样,流年似水,大江东去之后,昆曲随着申遗成功,再度焕发青春和生机。
而三兄弟,经历了迷失的人生之路后,临近中年重新找回了传承和弘扬师父衣钵的使命感。
在电影1988到2018的时间线中,编导巧妙的利用道具,场景,和经典符号串联起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历程和时代变革,不断勾起观众的集体回忆和共鸣。
匠心别具,意味深长。
师父手中总握着的马鞭,作为一件舞台道具,是师父权威的象征和课徒的工具。
这根马鞭伴随师父的一生,最终出现在师父坟头,终结了一个时代。
师妹的不倒翁娃娃,是流落街头的孤独陪伴,也是后来师妹和大师兄的情感见证。
古老的牡丹亭戏台,是遂昌人为了纪念汤显祖在遂昌县写就《牡丹亭》而建,也是林家班日常演出的场所。
曾经神圣无比,是县城文化的中心,也是三兄弟为之守护的所在,90年代初却成了摇滚青年街头蹦迪的场所,迈克杰克逊等流行音乐符号,覆盖在杜丽娘柳梦梅的戏曲画片上。
新世纪后,戏台彻底冷落,贴满了小广告,墙皮斑驳。
师父虽然手持关公刀,为了保卫戏台而努力,但最终,戏台还是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倒塌。
而三兄弟回归后,打造的昆曲文化园,重建老戏台,重唱《牡丹亭》,完美切题电影《似水流年》。
古老的昆曲,从来不曾死去,重新焕发青春。
如同大师兄和师妹,多年之后,两个中年人再度走到一起,情感画上圆满的句号,正应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句戏词。
电影《似水流年》,讲的是三兄弟一代人的青春,也是古老昆曲的青春,更是80,90后等群体共同的时代青春。
除了被三兄弟的故事和唯美的昆曲所打动,影片中遂昌高山云雾,飘渺欲仙的秀丽山河也足以令人大饱眼福。
如果你喜欢昆曲,一定对浙江省遂昌县不陌生。
遂昌之于汤显祖,就如同柳宗元与永州,苏东坡与杭州。
东方戏圣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但正是在担任遂昌县令期间,他创作了自己最重要的作品《牡丹亭》,也让遂昌成为了昆曲的发源地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整个浙江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古老的昆曲面临着深重危机。
如何传承和光大先辈留下的文化遗产,无疑是一项严峻任务。
即将在3月29日上映的《似水流年》,讲述的就是“林家班”三兄弟与昆曲、与牡丹亭的不解之缘。
影片由郑君奇、李龙俊执导,胡琨、初俊辰等主演。
《似水流年》的时间跨度长达二十余年,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88年一直延续到了北京奥运会之后。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正是《牡丹亭》中的佳句。
在遂昌,昆曲艺人林翰文一生痴迷表演艺术,并成为县城戏台“牡丹亭”的守护人。
他的三个徒弟天分不错也得到真传,却成为了昆曲没落的牺牲品。
他们的小师妹长大成人亭亭玉立,却做出了让所有人震惊的选择;他们收养的孩子开始懂事,却一天天地感受到了世道的无情。
三兄弟之间也有过矛盾与敌意,但终究能够携手前行。
他们勇敢地离开家乡,坚定地放下昆曲,在陌生的土地上奋力打拼。
而他们的师父,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挽救昆曲的血脉做着最后的努力。
当得知师父遭遇的不幸之后,已经小有成就的三兄弟,再一次勇敢地携起手来……
都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似水流年》并没有过于强烈的戏剧冲突,没有震慑眼球的特效场面,更没有那些让人诟病的狗血爱情桥段,却用饱含真情实感的故事,细腻生动的细节,加上一众演员的精彩诠释,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三个孩子从小接受了严格的训练,付出了常人难以做到的牺牲,可等到他们即将成人之时,却得不到进入剧团的机会,而剧团本身,也因通俗音乐的冲击而难以为继。
古代的艺术需要传承,但情怀却不能让三兄弟生活富足,无法让师父安享晚年,也无法留住小师妹,甚至生计都成了问题。
万般无奈之下,三兄弟离开了家乡,告别了师父,放弃了昆曲,奔向了陌生的大城市。
这里当然有着更多的发展机会,但太多的诱惑,可能也会是陷阱;这里赚钱当然更容易,但太多的变数,无法给人以归宿感;这里当然没有昆曲的一席之地,但三个人的内心,其实对故乡永远难以割舍。
三兄弟当然无法继续唱戏,但学艺期间养成的良好体魄,却让他们可以吃更多的苦,跑更远的路,甚至眼界也比普通打工者更高。
在茫茫都市中,血浓于水的情谊,更是一份无比珍贵的财富。
他们终于将危机变成了机遇,成为了很多人眼中的成功者,幸运儿。
另一方面,他们的师父则无可奈何地慢慢老去,看着昔日热闹的剧团无人问津,曾经庄严的戏台面临拆迁,而他的抵制与反抗,却像唐吉坷德大战风车一样无力。
而他们的师妹,明明对爱情非常期盼,明明心中有喜欢的对象,却不得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为影片平添了太多悲剧色彩。
正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三兄弟暂时的离开,只是为了更好地归来。
他们并非追求衣锦还乡的虚名,而是抱着回报师恩、造福桑梓的真心。
尽管这一走的时间有些长,留下的遗憾有些多,但他们之后的表现,既没有辜负师父教诲,也没有违背自己的人格,更让无数人为之喝彩与感动。
影片传递出的正能量和进取精神,是当前的电影市场非常需要的。
作为一部小成本电影,影片对时代的还原颇见功力,服化道上相当用心,剪辑与配乐也相当精准。
玻璃弹珠、红豆冰棍、不倒翁、传呼机等,让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观众感同身受;男孩的海军衫、运动服,女生的牛仔裤、连衣裙,配合他们纯真的面孔与羞涩笑容,自然无触发无数人的美好回忆。
而三兄弟千帆过尽,归来依旧少年的豪迈气概,有情人经历时光催残依旧相信爱情的执着,无疑更让我们感动。
想看的是另一部...不管别人怎么评价,至少还是勾起了我心里的一些波澜的吧...老实人啊我是老实人 和大哥一样的老实人
导演处女作,不容易,多一些鼓励和支持。
竟然敢叫似水流年? 苍天啊。这电影到底讲了啥
一开场的旁白就被雷到了,然后仨小孩儿拉山膀的戏,判断这导演的戏曲知识大概仅限于看了一部张国荣演的霸王别姬,再然后收养小女孩儿的戏,得了,一个主创没知识没经验没才华却野心勃勃的学生作业没跑儿了……
不计岁月 莫问过往怀念中初心回归
看了~无奈啊起了个80年代同名片的名……我是来看严浩导演和斯琴高娃的
years of years
因为戏剧题材想支持一下,先不说导演导得怎么样,但演员的演技尬得我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弃了
我…跑错片场了
视点及其错乱,本来看严浩的一不小心误入
tmd,原来不止我一个人看错,我咋说这么垃圾。
真的不知道怎么说 这电影 真的挺怪的
很希望了解那个期待的事情,就像最近的大江大河
从两个哥们没去参加比赛在墙角跟别人打架,没有一个说服力极强的解释开始…就没什么好电影会有的看头了,后面还有对女孩子的凝视,真尴尬啊。像电视剧,而且还是没什么营养的那种,交代一下走个过场似的。(没错,这又是我看错的同名片子)
很一般,剧情混乱
#🍋观影# 哈哈哈哈
?
姑姑长得一言难尽
再一次刷新了我对国产片的认知下线。又一次让我下错了同名电影,垃圾!
彪子的这个哭戏真的很能够打动我,有被带入到了情绪之中,跟着一起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