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看这部剧的时候,我是二刷的,有为在二刷之前,我看了一部纪实作品叫《毛主席和我们这些孩子》这本书是当时,延安托儿所的那些孩子们中的一部分人写,所以说延安托儿所对于他们来说是从小生长的一个地方,但是这部剧其实有一些遗憾,当然啊,他没有拍出来,是有一些原因,但是我还是要指出,比如我觉得可以适当的拍一些当时中央的领导人,比如说教员,朱老总,伍豪同志,以及刘帅,左权同志等前线指挥员,也没必要拉远镜头去表现,因为这部剧虽然说讲述的是一个后方,但是,如果用前后方两条线相结合的这么一种场景,我觉得,他所能表达的效果,可能会比这部剧实际的效果要好一点
电视剧集《啊摇篮》热播,女主角海清饰演的丑子冈,这个角色给海清带来极大的挑战。
因为丑子冈首先是有真实原型,她是抗日战争时期延安中央托儿所的所长,正是在她和保育员们的细心呵护之下,才能让众多儿童茁壮成长,在那个物资缺乏且前线战事吃紧的情况下,让一群孩子能够吃饱饭且健康都是难上加难的,丑子冈每一天都在面对各式各样的难题。
丑子冈与海清之前饰演的众多角色有很大不同。
在《心术》中海清饰演善良且憧憬爱情的美小护,在《女不强大天不容》中她饰演自信且学识丰富的郑雨晴,还有在《小欢喜》中她饰演执着且爱子如命的童文洁,之前的角色多数是现代都市丽人,虽然也有妈妈的角色,但都是心中只挂念自己孩子的妈妈。
这次饰演丑子冈,海清在形象上就彻底突破以往,因为时代背景是被日寇严密封锁的延安,食品和药品尤为短缺,剧中的丑子冈长期不洗头,基本不化妆,而且经常灰头土脸,和漂亮二字基本不沾边了。
但也就是这个形象,首先就是符合历史现实的,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朴素就是一种美。
并且丑子冈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哪里有什么时间捯饬自己?
改变外型只是塑造角色的第一步,发自内心去感受人物,然后从心出发去演绎这个角色,才能让角色鲜活起来。
海清演绎的丑子冈,在剧中时常就是出于一种疲倦的状态,可能就是第一集、第二集中的状态稍微神清气爽,到了丑子冈正式出任托儿所的所长之后,丑子冈几乎总是一脸倦容,睡眠不足,操心的事情太多,托儿所里的任何问题都要等着她来解决,所以这个角色在大多数时候都处于一种紧张和疲惫的状态。
海清的表情是贴近角色状态的,剧中她不仅消瘦许多,而且眉宇间总是带着疲倦,但是一看见孩子们,马上就以饱满的精神去关爱孩子们。
海清完整把握住了丑子冈的精气神,演活了这个人物。
也可以想象,海清在戏里戏外都做足了功课,她的消瘦和倦容都不像是演出来的,应该是真的让自己累到同等的状态而呈现出来,她似乎也在感受着丑子冈当年的工作强度,力求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演妈妈,海清不是第一次,《小别离》《小欢喜》中的海清都饰演妈妈角色,《小欢喜》中她饰演高三学生方一凡的妈妈童文洁,是一位职场女性,刀子嘴豆腐心,看着一天到晚惹事的儿子,发起火来张嘴就是金句:“你不要叫我妈,我不是你妈。
我为什么要生你!
我吃饱了撑的!
”童文洁这段戏引发了不少网友的共鸣,因为很多妈妈就是这么怼人的。
孩子们总是惹事,妈妈们再好的脾气也很难控制住了。
现代都市家庭中的父母,尤其是到了孩子高三阶段,生活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照顾孩子学习,还要兼顾养家糊口的工作。
所以童文洁的内心中只有老公和孩子,以及孩子的未来。
但是这一次的丑子冈可不是一两个孩子的母亲,作为托儿所的所长,她是几十个孩子的母亲,也是一名女战士,在战争年代支撑一个托儿所的正常运转,她几乎是用上了愚公移山的精神。
在表演上,海清把握住了角色“朴实”特点,对待孩子们细心温柔,对待同志真诚耐心。
丑子冈心里装着整个托儿所的孩子,孩子们都叫她“丑妈妈”,这是一位伟大且真实的母亲,她的爱要分给托儿所的每个孩子,她的付出已经超越了普通人。
毫无疑问,丑子冈是一个极具深度的角色,她坚强且能独当一面,但她也有柔弱流泪之时。
有两场哭戏就颇见功力,比如在山坡上远望丈夫张静平的哭戏,那是丑子冈刚刚生下女儿的第二天,抱着孩子在山坡上望着自己丈夫张静平的羁押处(他被怀疑是特务),她大喊着丈夫的名字,还让丈夫给孩子取名。
张静平心怀愧疚,迟迟不肯出现。
丑子冈的焦急、心疼、挂念全都写在了脸上,虚弱的她,甚至连呼喊都没那么有底气。
从泪眼婆娑到止不住的泪水,海清让角色的情绪一点点地爆发出来,丑子冈的坚强和柔弱都在这里呈现了出来,成就了表演上的华彩时刻。
还有一场戏是丑子冈抱回了寄养的女儿亮亮,因为工作忙和没有奶水,丑子冈把女儿寄养在了老乡王二家,但是王二媳妇根本不好好喂养亮亮,把亮亮饿的皮包骨,托儿所的阿姨把亮亮抱了回去。
看着自己营养不良的女儿,丑子冈千言万语都化成了两行热泪。
这一幕哭戏,海清的表演是内敛的,不像是在山坡上的哭戏是外放式的。
因为此时的丑子冈万分痛心,同时也有一份作为母亲没能照顾好女儿的自责,她此刻只想好好抱抱女儿,不想再过多苛责王二媳妇。
两场哭戏,情绪的表达方式完全不同,但是仍然能够感受到角色的内心波澜,海清对于角色情绪的把握可谓是精准到位。
从第22集开始,中央托儿所迎来了新的一批儿童,他们大多是在敌人的监狱中长大,在那样残酷的环境中,这群孩子和生人几乎没有办法正常交流。
孩子们抱有极高的警惕性,甚至还会想方设法逃跑,这可能也是丑子冈在托儿所中遇到最难带的一班孩子。
如何让这群孩子走入正常的生活,逐渐让他们走出过去的阴影,是丑子冈要面临的新难题,但相信百折不挠的丑子冈总会有办法。
演员塑造完成一个人物,是要等到一整部剧的播出完毕。
丑子冈这个角色还有很多故事没有讲,海清会如何演绎丑子冈接下来的工作和人生?
继续追剧。
崔汀/文
《啊,摇篮》,是近些年主旋律建设以来最有温度的好剧之一。
最早抱有期待即是觉得这个题材会展现出苦难历史中的一个温暖角落。
结果更超过期望。
电视剧真的打造还原了一个温暖的“家”,这种家的温暖直接穿透年代,慰藉到荧屏前的观众。
没有为一部影视作品流过这么多眼泪。
每集结束时一张老照片定格,然后就是一些当年托儿所的孩子或阿姨的访谈回忆,光影造梦与真实记录交错。
各自有催泪力量。
前天更新的剧集结尾有一段杨勇将军儿子杨小平的采访,讲到当时从延安撤离,父亲把两岁半的他托付给胡耀邦,胡到处凑钱买了一头驴,把他驮送了出去,而把自己儿子丢在了延安。
“他再也没有钱买第二头驴啦……”直接随着镜头中这位老人又泪崩了。
这部剧也是一部非类型意义的女性题材作品。
母性光辉是最强烈的。
也不掩盖母性之外的女性独立意识。
素素赌气要嫁给一位老干部上前线时,除了对婚姻严肃意义考虑的规劝外,丑所长直接怼她“你能做什么?
你还没上前线,就怀孕,生孩子,生了是你带还是我们带?
”在保育院的情境里,这几句话格外有力。
当然,更多的是集体情感,在一个主要以女性为主导和主体的工作生活环境下,情谊日益的深重,集体的归属感,家人般的情感依赖,都感受真切,仿佛自己也真实处在其中一般。
孩子们当然是主角,面对如此庞大的孩子群像刻画,且大多是历史真实人物。
这部剧做到很难得的程度,每个孩子都演得很可感,成长轨迹很明显。
演出了不同经历下的苦涩、对爱的渴望和拥抱,还有最本来的善良童真。
每个孩子都特别可爱,与他们背后的幸运与不幸一起,留下感动。
在孤独弥散和越发自我风气的今天,这部剧真是可贵的礼物。
对艰苦岁月的回望,革命精神的洗礼。
母性的光辉,集体的温暖,与更多人伦人性的朴素情感。
真的够慰藉人。
也唤起对生命温暖的追寻。
这个剧让我有些分裂。
一边觉得有些熊孩子真的很烦,总跑出去让家长着急,还打不得骂不得。
有些没长大的保育员也实在很烦,特别是素素,完全没感觉到多少脑子。
但是一边又为一些温情的时刻感动。
撤退的这一集,老乡接到任务送大家去瓦窑堡,天黑前一定要到达。
中途为了配合孩子们上厕所,还动不动停下来,大撤退的背景,人人都在逃命,保育员们却体现出高人一等的骄傲,这些孩子坐在筐里被驮着走,在乱七八糟的时局里,已经快要天黑到不了目的地了,还因为孩子们饿了又要老乡停下来,吃顿好的。
老乡不乐意,素素和桂枝上去一顿趾高气扬地数落,居然还说是不是工钱没给够。
沈所长也只是小小地批评了一下。
说实话,看老乡气得蹲在地上,起来又没事没事地说着,心里真不是滋味。
这些保育员,拿着鸡毛当令箭,欺负老实人的感觉。
四星给选题,但是演技扣一星,再扣一星不合理剧情。
哎,前面发表了一些真实感受,关于部分剧情的一些看法,有些网友不能接受别人的观点。
个人认为前面几集确实有刻画不是很完美的地方,注意,纯粹是剧评,跟我对老革命前辈们的看法没有关系。
有些人真是没法说,不过为照顾你们的情绪,也支持我党庆祝100周年连续剧,那就请你们自己看剧,自己学习,自己领悟吧。
看这部剧的过程中,经常给我看哭了,有很多时候真的是很感人很感人的。
最后祝大家都能在看剧过程中有所收获
我真的很久没有吃完晚饭坐等电视剧开播的经历了,有一天晚下班错过了一集,我第二天还又回看了一下。
这应该是我看过的第一部以孩子的视角来演的抗战时期的电视剧,它没有太多战争的画面,就是通过托儿所的日常还有孩子们的言行举止来展现那个时代的真实情况。
有笑点,当然也有槽点,但是这些故事真的很让人泪目。
百日咳爆发时,不仅没有特效药,连缓解症状的药物都不够用。
华北遇害前,她还因为担心丫丫,大晚上跑出去把自己最喜欢的娃娃送给她,而这么善良又可爱的小女孩却惨遭特务杀害。
安安和吉新军他们这批在监狱里长大的孩子,刚到托儿所时保持时刻戒备,可以在外面自由玩耍时,也只是坐成一排追着阳光晒太阳。
小予把葫芦他俩扑倒在地躲敌机时,明明他也还是个孩子,却学着大人的模样来保护自己的伙伴。
而最让人难受的是这个剧是由历史事件改编的,是真的有这么一批人曾经真实的经历过这些事情。
每集播完后,都会有曾经的保育员或者在那个托儿所待过的孩子来诉说当年的事情,他们都已经老了,但是曾经经历过的这些事却仍记忆犹新。
我们真的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这是那些革命者用生命给我们换来的。
打开百度百科检索姓名“丑子冈”,偌大的页面只有寥寥数语。
丑子冈是在抗日战争年代,延安革命根据地开办的第一个保育院的院长,许许多多的革命领袖、战士们的孩子,都在她及保育院的战友们的哺育下成长,她也被孩子们亲切的称为“丑妈妈”。
“丑妈妈”姓丑人并不丑,反而特别平凡又伟大。
如今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啊摇篮》,便是由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成立托儿所,以丑子冈为首的众多革命工作者,为保护红色后代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革命经历,其中的丑子冈一角,由海清饰演。
全剧开篇,就是丑子冈在大全景的镜头下,于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上跋涉行走,初出场的她,在途中遭遇野狼觊觎,情急之下凭机智与勇敢终于脱身。
一动一静,一远一近,让人将全部注意力都投入到剧情之中……所以,虽然看过了海清老师的许多作品,但在打开电视剧《啊摇篮》许久,战台烽才认得出海清老师,毕竟此次在剧中,她无论从服装造型,还是从言谈举止,都与既往的角色大相径庭,俨然脱胎换骨一般。
看多了海清主演的都市剧,也习惯了那个温婉又独立,时尚又感性,大多数时间都以利索的短发示人的都市女性形象之后,总能被《啊摇篮》彻底颠覆一下,毕竟此次在剧中,她来了一次“大变身”:一身破旧的军装,一脸风吹日晒的沧桑,一头长期营养不良所致的焦黄的齐肩发,还有微微干裂而发白的嘴唇,以及略显沉重的脚步……虽然与海清既往的生活优渥的女性形象相距甚远,却无疑极具年代感与真实感,让那个在百科上寥寥数语的“丑妈妈”丑子冈丰富而生动起来,有种呼之欲出之感。
形象如此,表演层面也有变化,海清似乎也摒弃了既往的“细腻式”诠释,此次在处理角色人物时,能感觉出来海清有在刻意“粗放”,毕竟在战争年代,人们对生活的渴求不过是一日三餐,也正是在那个年代,支持内心的却又并非物质,而且对革命理想的追求,对革命信仰的追随,所以,呈现在外化上便是,人物虽然素颜、生活尽管贫瘠,但内心有火,眼中有光,《啊摇篮》中丑子冈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也正是她炯炯的目光。
据记载,丑子冈是湖南人,用今天的话说是不折不扣的“湘妹子”,所以在剧中由海清饰演的丑子冈,也确实抓住了人物的这一特征,让我们看点一个风风火火的“女汉子”。
在保育院成立之后,她将全部的爱都倾注给了这些孩子们,由此也对众位保育员有着严格的要求,以至于她们差点集体“逃跑”,在之后与大家的沟通中,也被同志们表示:“你的豪横劲儿,让人受不了”,不得不说,这个“豪横”一词确实很形象的让我们感受到了她快言快语、雷厉风行的行动作风。
丑子冈是历史人物,如何在荧屏上进行复原,并非一味的“高大全”,由此在《啊摇篮》中,也为她进行了许多更具人性化的细节塑造,比如在保育院成立初期,一心想上抗大,比如在得知自己的儿子小宝患凶险重症之后,强忍悲痛坚持工作……她包括在接下来的剧情中,相信还有许多的细节,让我们认识一个更加血肉丰满的丑子冈,她把本属于自己孩子的母爱,奉送给了保育院的每一个孩子。
作为扮演者,海清俨然已经揉碎了既往的表演风格,将自己全情融入到这个角色,让观者信服和感动,这无疑,是一名好演员,对角色的原型“丑妈妈”丑子冈的最大敬意。
几乎每个人的小时候都有那么几年时光,是在托儿所阿姨的看护下度过的,无忧无虑地玩耍,伴着蝉鸣午睡,饭菜和水果都是那么香甜。
可是没有人能想象到,抗战时期,延安保育院是如何在物资匮乏人手短缺、还要面临敌机轰炸的处境,在丑子冈的带领下,从无到有,从差变好,办成了全中国最好的托儿所,又顶着枪林弹雨,把孩子们一个都不少的送到北京参加开国大典,整个过程宛若传奇。
林柯执导,海清、李泽锋、周也、朱锐主演的电视剧《啊摇篮》讲述的就是这一段延安往事。
新鲜的题材和独特的视角,再加上诸多实力派演员的演技加成,一开播就得到观众的青睐,特别是海清饰演的“丑妈妈”丑子冈,更是集进步女性的热忱与担当、为人母者的温婉与慈爱,以及好强不服输的个性、风风火火的做风于一身,令人过目难忘。
如果说丑子冈的功绩是在艰难中把一批孩子培养长大,那么她的魅力也在于从稚嫩到成熟的不断成长。
在创办托儿所的时候,她其实并没有多少育儿的“实战”经验,刚怀孕没多久,识字也不多,洋字码更是一个都不认识,当她为了上抗大接下傅院长的任务,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已从此成为延安乃至整个国家最优秀的摇篮守护者。
海清的表演依旧出色,没有落入以往同类题材功勋形象多半脸谱化的窠臼,不怕“出丑”和“犯错”,与龙槐生争执的戏码,她挺起孕肚一把揪住拦住这个人高马大的小伙子,既有旧女性的泼辣,也有新女性的果敢;还有轰炸过后,战士的腿炸断了,她操起扫帚就打唐素素,怒骂对方没有看好孩子,火爆脾气一点就着;与“挖墙角”的医生吵架,纵容手下质疑沈医生的疫苗,也展现了性格中争强好胜的因子。
丑子冈做的这些事显然是错的,至少可以说工作方法不对,不够科学,也不够成熟,但正是犯的这些“错”让人物有了饱满的精神世界,让我们看到她的一腔血忱,敢爱敢恨和勇于担当,而她也通过不断地实践,认识并改正了这些“错”,演活了从不行到行,从不懂到懂的成长历程。
真实率性有烟火气本就是海清的表演特色之一,而这一次她又增添了一些新的武器,比如说幽默,五嫂拿着一颗鱼肝油看,被医生说弄脏了要扔掉,她往嘴里一塞一仰脖就吃掉了,等人走出拿出来给五嫂说洗洗给孩子吃,眼神像个顽皮的孩子一样得意,让观众忍俊不禁。
正是这些轻松有趣的小桥段,与整体悲情而又激昂的基调相得益彰,增强了《啊摇篮》的可看性,海清以这样时而沉重时而轻灵的表演,再度证明了自已是高效全能,宏大与平凡都能挑得起拿得下的好演员。
有趣的是,海清近几部剧的形象各不相同,《小欢喜》她是把职场与家庭重担一肩挑,温情又能干,把一家人的柴米油盐和孩子教育梳理得井井有条,尽显都市女性的强大韧性,《安家》中的宫蓓蓓虽然只是单元人物,却把一位术业高超的女医师的生活处境演绎得淋漓尽致,获得广泛共鸣,《甜蜜》是顶着悲伤探索人生新风景的富家遗孀,强情节驾轻就熟,再往前数,《抹布女也有春天》《心术》《黎明之前》,乃至《媳妇的美好时代》《蜗居》《双面胶》,海清在情感剧、行业剧和谍战剧之间来去自如,充分展现了一个演员的厚度与可塑度。
品味完这些经典形象,再来看正在热播的《啊摇篮》,不难发现海清的演技太全面,可以驾驭各种不同风格和题材,剧中的丑子冈一开始遇到了各种各种的问题,却从不畏手畏脚,认定目标就勇往直前,然后不断磨砺和进步,不断修正错的,接纳新的和对的,所以才能一步一步,从青铜变成王者。
现在《啊摇篮》才刚刚播出不到十集,希望大家可以继续追剧,继续见证丑子冈的成长,欣赏海清的演技。
长久以来,对海清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媳妇”或“妈妈”的层面,毕竟《小欢喜》、《小别离》以及《媳妇的美好时代》等几部作品中,海清的表现实在是太让人上头了,观众对她的印象也根深蒂固。
而随着电视剧《啊摇篮》的热播,海清的形象却有了颠覆式的创新,她是孩子们嘴里的“丑妈”,是保育员眼中的“丑所长”,海清演的丑子冈一角让观众见到了她不为人知的一面,没想到转型的海清居然可以这么拼。
丑子冈与海清以往出演的角色大相径庭,她是延安托儿所的所长,操持着整个托儿所的大事小情,从保育员的工作安排到心理疏导,从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到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从维护托儿所的安全稳定到让整个托儿所正常运转,托儿所的一草一木都留下了丑子冈的身影。
丑子冈的形象相当接地气,素面朝天,配合干练的短发,一身破旧且宽大的军装,背着旧军挎,踩着旧布鞋。
孩子闹肚子,她凑上前去闻粪便的气味,以确定孩子病情的严重程度;保育员闯了祸,她主动登门诚恳道歉,化干戈为玉帛;为了照顾好托儿所里的孩子,不惜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老乡家里寄养。
在海清不着痕迹的演绎下,一个尽职尽责的“丑妈妈”已然跃然荧屏,质朴的人物形象,粗犷的生活习惯,倔强的脾气秉性,着实令人眼前一亮。
看得出来,海清在丑子冈这个角色的塑造上没少下功夫,且不停留在角色的外貌,而是从角色本身入手,将人物的言谈举止、行为动作抓实吃透,将人物本身与所处的时代相结合,与工作、生活、家庭的环境相吻合。
尤其是对人物性格的把握,把雷厉风行、说一不二、犟得出奇等融为一体。
为了孩子敢去和院领导吵架,争个对错;对托儿所的工作相当上心,不光把家里的锅拿到托儿所,更是把自家的窑洞改成了托儿所;为了和新来的孩子打成一片,不惜带着孩子们一起“越狱”,成了地地道道的“孩子王”。
可以说,海清自始至终都沉浸在角色之中,沉浸在丑子冈的世界里,洗尽铅华的海清对角色的理解,足以让人刮目相看。
不少观众,对海清在《小欢喜》里的表现念念不忘。
尤其是她出演的童文洁,性格豪爽、言语犀利、说话直来直去,不懂得拐弯抹角,对儿子十分严厉,又是个心地善良的女人。
而在《啊摇篮》中,海清则是进入到一种忘我的状态,对细节的把握尤为严苛。
缴获的洋奶粉,先闻了闻味,接着又用手指头蘸了一点放进嘴里;掉在地上的鱼肝油舍不得扔,直接含在嘴里,等工作人员走了以后又吐到手中;给孩子们赊的蜂蜜,自己舍不得吃上半口,把留在瓶口上的那点用手指头摸了摸,放进嘴里咂了咂味……诸如此类的细节不胜枚举,如一块块拼图一般,拼凑出了丑子冈的人物形象和内心世界。
转型,是每个演员都会面临的难题,毕竟走出自己的舒适圈,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去努力适应完全陌生的角色,这份决心不是谁都能下定的,新的角色也不是谁都可以驾驭的,转型失败了怎么办,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来。
《啊摇篮》就是海清的转型之作,看着荧屏上不拘小节的她,似乎早已忘了她曾经精致的一面。
好演员就是这样,不光勇于挑战自我,更是勇于闯荡陌生的领域,像海清这样的演员,不光为角色而生,更是能驾驭各种意想不到的角色。
一部《啊摇篮》,不光把观众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特殊岁月,重温延安托儿所的人和事,更是让观众见证了海清身上的无限可能,从《小欢喜》里精致的“童文洁”到《啊摇篮》中接地气的“丑妈妈”,转型成功的海清,也将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即将与观众见面的电视剧《心居》中,海清将出演女主角冯晓琴,海清又将奉上怎样的精彩演出,塑造怎样的全新角色,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拭目以待。
《啊!
摇篮》官宣定档,“花与叶”版预告紧随其后。
“革命不是为了自己的孩子,是为了千千万万孩子,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 林柯导演,王茜、海清 、李泽锋 等主演的电视剧《啊摇篮》定档2021年5月4日开播。
该剧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党中央为了保护革命后代,在延安成立托儿所,丑子冈(海清饰)临危受命,带领一众革命工作者开启保育革命后代的传奇一生。
《啊!
摇篮》自5月4日起每晚19点30 ,北京卫视、 东方卫视、 广东卫视三台同时上星播出,优爱腾同步上线。
想来想,三个字
请海清专注婆媳家庭妇女剧
葫芦巨可爱!
中途弃了。
周也是《少年的你》那位吗?这演技我懵了,这部剧里的声台形表 嗯,也就是郑爽第二吧。
真实历史很好,但是演员太拉垮了。海清不适合这种角色,还是去演家庭剧妇女吧。周也这种矫情的劲看着难受。跟隔壁山海情差了不止一点
剧本也太棒了,拍的好感人,演员也用心。周也长的好美,但是演技太青涩了!第六集左权将军牺牲这点看哭了。
我也就看了一个场景,就被女鹅的演技给震惊了,,也妹啊,哪怕你是扑克牌脸,也比你现在这样的表情管理失败来得强啊
【补】
剧情和部分演员的演技都尬到不行
素素真的跟刚来延安的时候不一样了,跟丑子冈说要重建延安托儿所时那坚定的眼神,突然有点打动我。
周也演的什么玩意儿,她在电视剧里多出现一秒,我的眼睛耳朵就多受一份罪。资本能不能别塞这种资源咖在主流电视剧里镀金了。
被女主的咋呼吓到,果然是海清。演什么都这样,唉
想来想去想不到更恰当的词,小女孩的表演有点恶心……
只要周也一叽叽喳喳我就脑仁子疼。全剧最拉胯的就是她。
周也表演也太做作 开拍前去体验下生活就那么难嘛 看来少年的你里面是本色出演
因为周也来看的,确实没有外面说得演技那么吓人。作为献礼剧可看性还是不错的,而且聚焦在女战士们的身上。那个年代大家的质朴和劳动,凝聚一心的力量很动人。可惜整体还是没有太精细打磨,讲故事比较流于表面了。
从大后方来写历史,这个出发点很好
周也长得有多好看,演的就有多烂,一张嘴吵的直头疼,倒是放得开,就是收不回去,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可云2.0……再加上一群滋哇乱叫的孩子,真是炸锅了,10集弃。p.s. 还是断断续续看完了,张静平这大渣男真是虽迟但到,吐了……
平均每集20场水戏。大部分演员连状态都没调出来,可以随便放置到任何当代的乡土题材电视剧中,完全没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精神气质在。刻意的慢镜头煽情毫无感染力。本剧最大的看点是片后采访尚在的亲历者,几句话就能让人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