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夫金的电影节

Rifkin's Festival,情迷电影节(港)

主演:华莱士·肖恩,吉娜·格申,路易·加瑞尔,克里斯托弗·瓦尔兹,埃伦娜·安纳亚,斯蒂夫·古根伯格,戴米恩·查帕,乔治娜·阿莫罗斯,塞尔希·洛佩斯,道格拉斯·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美国,意大利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20

《里夫金的电影节》剧照

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2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3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4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5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6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3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4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5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6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7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8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19里夫金的电影节 剧照 NO.20

《里夫金的电影节》长篇影评

 1 ) 一名电影的永远老迷弟——伍迪艾伦

伍迪电影的熟悉元素纷几乎悉数登场,主角总是来自于纽约,总是喜欢巴黎,总是对犹太主义有着疯狂的执着,总是有着跟伍迪一样的神经质和敏感,男男女女总是游走在婚姻、爱情、欲望之间摇摆不停。

伍迪的眼中其实都是对于终极哲学意义的探讨,他又一次提到了宇宙和存在主义,人生不过是一场没有意义的虚无。

但在这一片宇宙的虚无之中,他却总能恰到好处地找到人生幽默的突破点,然后开始了他唠唠叨叨的嘲讽。

这一次,他继续嘲讽了大众知识分子的虚伪。

与其说他是担心自己的妻子出轨男二,更不如说他是在挪揄男二作为知识分子的虚有其表,哪怕伍迪本身其实就是一名知识分子,这是不是像在《安妮霍尔》中提到的一样,伍迪永远也不会加入一个俱乐部,里面的成员都是像他这样的人。

虽然伍迪依旧是如此的自我厌恶,但古人有云,世事洞明皆学问,足够多的自我厌恶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成了某种最理性的自我反省。

而这种高纯度的理性,在伍迪的镜头下,往往始终无法应付爱情和婚姻。

就像电影里的人们一样,深陷情感困局的人们往往都是理性至上的社会精英,看着人们在理性和感性之间的碰撞和摇摆,应该算是伍迪的恶趣味之一吧哈哈哈。

除去伍迪电影里永恒不变的出轨日常情节外,非常惊喜意外的是,他这一次在电影里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古典电影的喜爱,极力大赞法国新浪潮,伯格曼,费里尼等。

本身作为知识分子的伍迪艾伦,一方面保持着对古典电影的推崇,另一方面却依旧不齿所有妄图攀比新浪潮名作的虚假行为。

伍迪对旧日经典的喜爱到了什么程度呢?

这一次最搞笑和最好玩的就是,他在电影里几乎把主要的大师名作都玩了个遍,疯狂地向各部影史名作疯狂输出致敬!

伍迪巧妙地将这一次的男女故事和主题,通过模仿经典名作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公民凯恩》、《八部半》、《祖与占》、《精疲力尽》、《第七封印》、《野草莓》等等等悉数登场,各种名作的重新演绎的片段,使得这一次的电影仿佛是一次妙趣横生的古典电影盛宴,伍迪真的太能搞啦!

(上面全是这一次伍迪对经典名场面的模仿,实在是太有趣了)最后,在犹豫出轨的最后一刻,伍迪镜头下的人们始终无法走出那一扇门,那道门仿佛就是一道无形的婚姻约束之门,也是一扇无形的道德约束之门。

尽管伍迪说了几十年,说遍了所有的出轨,第三者,欲望,但伍迪镜头下的人们都还是会忠于自己的内心,忠于自己的道德底线,这个约束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是来自于自省,这才是道德约束的意义,只要遵循着自己的底线,无论最后人们的选择是哪个,他都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这才是符合人们真实本性的,伍迪,侯麦,洪尚秀等导演的作品都是大多这样子,粗看毁三观,细看正三观。

最后的最后,伍迪模仿《第七封印》,让男主与死神对弈,男主认为自己不该写小说了,死神认为那可能是500页的牢骚无聊话。

但说句实话,即便真的是500页的无聊牢骚,我也愿意继续听小老头在那里滔滔不绝的说个不停,这真的是太奇妙的时刻了,此刻我竟然羡慕起了听男主发牢骚的那位死神。

最后的最后的最后,电影里对经典大师名作的模仿场面一一闪现,看着这些名场面一一闪过,实在无比感慨于电影本身的美好。

电影真的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艺术品,一如杨德昌说的名言一样,电影的发明使得人类生命延长了三倍。

伍迪是真的热爱电影本身的,哪怕外界的质疑是怎么样,我相信只要伍迪活的时间足够长,他就会这样子一直拍下去,一直叨叨不停。

这样可爱幽默,又永远忠于自己,热爱电影的小老头伍迪艾伦,谁会不喜欢呢。

 2 ) 小老头依旧是那个崇尚欧洲电影,讨论人生、性、存在等哲学命题的电影人

加缪《西西弗神话》【如果说加缪一生创作和思考的两大主题就是“荒诞”和“反抗”的话,那么哲理随笔《西西弗神话》就是加缪对于荒诞哲理最深入和集中的考察以及最透彻和清晰的阐释。

他总是喜欢以一种轻松戏谑的语调讲述我们生活中无法接受的挫折

不过也是,毕竟人生没什么过不去的坎,也没必要一直与自己较劲

人生的虚无感或许来自于再无追求与渴望

若有所追求 即使辛苦也是有意义的电影是在胶片上的梦,梦里有巴黎的雨景,梦里有贝果配上巧克力,梦里的伏特加放柠檬,梦里丢下抛锚的车 在盘山路上吹风前行……不完全统计:(后期二刷时继续统计被cue电影)《公民凯恩》《八部半》《祖与占》《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精疲力尽》《假面》《野草莓》《泯灭天使》《第七封印》

 3 ) 爱电影,来日方长

《里夫金的电影节》看得我是相当开心。

感觉瞬间又回到了大学的迷影时光,疯狂看片,肆意畅快,无比享受。

当《公民凯恩》《八部半》,《祖与占》的戏谑片段对我狂轰乱炸之后,我尚且还能微笑置之,但《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经典音乐突然响起时,真是我心雀跃啊,这几乎是我最爱的法国电影!

伍迪艾伦用迷影戏法帮我找回了爱上电影的初衷:瞬间的影像激起我片刻的欢愉,那种滋味就好像打了肾上腺素一样,激动,美妙,迫切的想与人诉说。

在电影一开始我就相信里夫金去参加电影节就是一场《野草莓》: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所以里夫金脑子里总是出现那些经典电影的回眸,于是我们看到了《泯灭天使》《假面》《第七封印》那些经典大师之作。

它们本身的厚重感被小老头儿的幽默感所解构,他将现实中的苦恼,矫情,难为情,儿女情长的纠葛嫁接到了经典影像中,所起到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啼笑皆非。

年迈的里夫金不停的做梦,甚至大白天还要游神一阵,他构建了自己的电影节,在他脑子里循环播放。

他在爱和现实中徘徊,他甚至还要被迫在‘约会’和看《筋疲力尽》之间做抉择。

我在银幕外就看着里夫金,我同样面对过这样的困境,我太好奇他的抉择了。

他的意向最终还是选择了恋爱!

可不是嘛!

恋爱可太重要了!

和女孩约会可比看电影有意思多了!

反正(在某些时候)我是这么想的!

特别有意思的是,尴尬的现实竟然还是将他拉入了《筋疲力尽》的片场中,在戈达尔的跳切中,他化身男主,一脸随意又迷茫,妻子只关心汤姆·哈迪,瑞恩高斯林还有那些明星八卦,完全和他不在一个频道,他所做的只有钻进白色床单里,逃避这该死的一切。

不打紧。

接着做梦,接着恋爱,再接着做梦。

这是里夫金在电影节的日常。

他就像是刚入行的小演员,不停的去赶片场。

一场接一场。

面对妻子的出轨,他没什么脾气,他无可奈何,年龄和工作消磨了他的激情。

直到他遇见一个女人,一个西班牙医生。

两人都在纽约待过,都喜欢欧洲电影,对所谓的伪艺术片都嗤之以鼻。

里夫金一见钟情,以各种理由约她相见。

过程真是美妙的。

划船,逛市场,压马路不亦乐乎。

但事实上,电影节结束了,他们的关系也就结束了。

在这期间,里夫金也不断的在思考,他以前是位老师,教欧洲艺术电影,对欧洲电影大师如数家珍,他可真是爱极了!

当身边的人都在谈票房,商业价值的时候,自命不凡的他甚至有些鄙视,以至于和他们格格不入。

电影有一段餐桌对谈戏进一步佐证了里夫金的电影品味:妻子和路易·加瑞尔饰演的导演在讨论商业电影,另一边里夫金不识趣的接过话茬,大加赞美法国新浪潮。

他们之间就像是两段平行对谈一样,没有交集,讽刺有趣。

这让我想起伍迪艾伦的电影,剧本精妙风趣抖机灵,但似乎还是缺少商业类型片那样的戏剧张力和视觉冲击,论艺术性却好像又不够严肃。

那种标志性的自嘲俏皮感又让人感觉不够深刻。

但这种游离在两者之间的闲适和幽默,神经兮兮又絮絮叨叨的嘲讽,却让伍迪艾伦成为影迷心中最有趣的作者导演之一。

在电影中,里夫金梦想成为陀氏那样的伟大作家,他甚至抛弃自己为之所爱的教电影职业,转而投向作家行业,他想努把力,写出惊天动地的作品来,以此名垂青史。

结果是,他什么都没写出来,反而还消磨了他的精力。

电影结尾时,他已经在考虑是否要重新回归电影行业了。

伍迪艾伦正是借里夫金之口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不想成为伟大的导演,他只想拍他的电影,只想义无反顾单纯的去爱电影。

或许对电影的爱就是不停的去看电影,不停的去拍电影。

作为影迷最大的享受莫过于每年都能看到伍迪艾伦的电影。

我曾经也梦想着在写作和电影中干一番事业,但里夫金的经历让我意识到,我可能一生终究是个平庸之辈,但只要能从平凡之中践行着自己所欢喜的,乐在其中,不忘初心,那就不枉此生了。

托翁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幸福的日子还在后面呢,来日方长呐。

 4 ) 伍迪·艾伦的致敬与自我致敬

伍迪·艾伦给埃里克·拉克斯列过一个清单,介绍自己最爱的电影,《里夫金的电影节》戏仿(parody)的《公民凯恩》《八部半》《筋疲力尽》《野草莓》《第七封印》均在列中。

一个导演戏仿自己最崇拜的几部经典,自然会被当作致敬,片中的致敬很直接,没有隐喻或暗指,只要看过那些原作,就很容易识别,所以反倒没什么好谈的,直接看片子就行了。

值得谈的是片中伍迪·艾伦对自己以往电影的戏仿,即我所谓的“自我致敬”——这当然是夸大其词,他可能根本没意识到某些镜头、情节在自己的作品里早就出现过,他对自己从前的电影似乎很冷漠,多次提及自己甚至忘掉了《曼哈顿》《安妮霍尔》是讲什么的。

所以,“对自己以往电影的戏仿”“自我致敬”都不成立,其实就连“致敬”也言过其实,单从拍法来看,本片对经典的态度不算正经,《祖与占》《精疲力竭》统统被弄成喜剧,算不上致敬。

这样讲,我的题目就整个取错了,但也没关系,只是个说话的由头而已。

不管叫什么名目,出于什么原因,《里夫金的电影节》中有不少“故技重施”,以及导演思想的直接流露。

尤其是电影审美方面,片中的Mort几乎就是伍迪·艾伦。

2010年,采访者让伍迪·艾伦在体育比赛和电影里二选一,他说:“At this point,I'll sacrifice movies,cause they really are not the same as when I grow up.But sporting events remain thrilling.”恰如Mort对心理医生说“……But the film festivals are no longer what they were”。

Mort只爱看带字幕的电影(“And Mort’s only sin is that he only likes subtitled movies.”),伍迪·艾伦觉得看太多带字幕的电影甚至影响了他的创作:“有意思的是这些年来我喜欢的都是外国电影,因为语言的缘故,我一直都是看字幕的,这就导致我自己在写电影对白的时候,几乎像是在写字幕,而不是写口语对白。

”都认为欧洲胜过好莱坞,特吕弗和戈达尔伟大;都不喜欢比利·怀尔德的《热情如火》。

至于前面讲的“对自己以往电影的戏仿”,姑举六例说明: 1. Mort谈到医生,医生就出现,与《安妮·霍尔》中请出马歇尔·麦克卢汉如出一辙,而且两人都是从右侧进入画面。

有趣的是,伍迪·艾伦本来是想在《安妮·霍尔》中请出费里尼,“因为在影院门口聊电影的时候提到费里尼听上去更顺理成章一些,但费里尼不愿意为此远道来美国,这当然可以理解。

2. 戏仿《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部分,Mort和Rojas坐在车里,Rojas说要去巴黎街头漫步。

之后Rojas带Mort逛圣塞巴斯蒂安,两个人坐在船上,Mort说很向往雨中的圣米歇尔大道。

难免让人想到《午夜巴黎》。

3. Mort总疑心自己患病,偏执如《汉娜姐妹》里的Micky,都是hypochondriac(疑病患者)。

4. Rojas给Mort看病,接丈夫电话,大吵,屡屡中断诊病。

这一桥段在《解构哈里》也出现过。

附带提一句,这一段有全片我最喜欢的一幕,即情绪崩溃的Rojas竭力止住哭泣,告诉Mort纽约的可爱之处。

5. Rojas的车突然爆胎,《魔力月光》中Burkan开的车引擎突然故障,都在郊外被迫停车,都有一只手搭在方向盘的镜头。

似乎连景色都像。

6. 和《安妮·霍尔》一样,结尾处用了配乐闪回。

詹姆斯·伍德在《小说机杼》第46节的脚注中用到了“自我抄袭”一词,举了托尔斯泰、狄更斯、司汤达、亨利·詹姆斯、麦卡锡的例子,伍德说:“……这些例子绝少是草率的结果,反而常是风格实现自我一致(self-consistency)的例证,达到柏拉图式理念的境界——那些对象,如此描写已臻完美,因此一字不易。

”他讲的是小说,所举的都是有关小说描写的例子,难以直接移用于电影,我当然也不觉得伍迪艾伦达到了理念的境界,但起码能说明创作者有意无意地模仿旧作,在艺术领域不算少见。

能偶然发现艺术家的自我抄袭,怎么说都是件很有趣味的事。

 5 ) 熟悉的woody allen氛围

找了个最文艺青年的朋友和我去看这部电影,晚上10点多快11点的场,我们在外玩了一天再去看电影,戏院内除了我们俩只有一对情侣,我朋友出来直言这是他经验过的最少人的一次电影体验。

电影圃一开场,熟悉的woody allen氛围就扑面而来。

文艺但脱离现实的男主角,在现实如鱼得水的世俗的妻子,对世俗妻子虎视眈眈的同样世俗的男主雄竞对像,以及后来出现的同样能够理解文艺的男主的白月光。

这让我想起了midnight in paris和to remo with love,都是相同的人物架构,只是不同年龄阶段的男主。

midnight in paris里adrien brody演了中年版的文青,而to remo with love里jesse演了青年版,这次就到了老年版了。

不得不说虽然还是类似的架构,相似的剧情走向,woody allen的电影还是很fun to watch,中间不少诙谐的画面,真让我和朋友忍俊不禁。

这次电影给我的woody allen的感觉还是一样,woody allen还是在传递相同的价值观,可恶的世俗的女人,好色的狡猾的假以令辞的伪文艺创作者,可怜可悲的真文艺青年,以及让人看透一切文艺论调的婚姻。

我当然不全同意他的看法,特别是关于女人的部分,但在一个电影里能轻松地在人物对话间了解创作者的价值观,并深入思考之余不用为人物大喊大叫大动作而精神紧张,还是一个蛮有趣的体验的。

 6 ) 伍迪·艾伦在唠叨些啥

可以说本片非常地伍迪·艾伦了,充满了中产知识分子的骄傲的自卑,有趣的是伍迪·艾伦在本片直接翻拍了太多的影史经典,我试图以我所知的知识罗列本片中出现的一些小元素。

以影片时间顺序:

片头电影节环境描写出现的第一段对话,讲到艾希曼。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8.6[美] 汉娜·阿伦特 / 2017 / 译林出版社

讲的是这本汉娜·阿伦特的纪实文学,据说当年欧美的知识分子必读书目。

育婴奇谭 (1938)7.31938 / 美国 / 喜剧 / 霍华德·霍克斯 / 凯瑟琳·赫本 加里·格兰特霍华德·霍克斯导演,导演后面会再次被cue。

片中的女主是著名的凯瑟琳·赫本(历史上第二有名的赫本,斯科塞斯的《飞行家》中女主原型),而片中加里·格兰特饰演的男主角,应该是伍迪·艾伦电影男主的最初雏形,唯唯诺诺紧张兮兮的知识分子,并永远有出轨的欲望。

《育婴奇谭》

热情如火 (1959)8.91959 / 美国 / 喜剧 / 比利·怀尔德 / 玛丽莲·梦露 托尼·柯蒂斯来自旧好莱坞时代顶级大导演比利·怀德。

生活多美好 (1946)9.21946 / 美国 / 剧情 爱情 奇幻 / 弗兰克·卡普拉 / 詹姆斯·斯图尔特 唐娜·里德时代经典了,在各种影视剧中都被频繁cue到,比如《老友记》和《老爸老妈罗曼史》。

然后在里夫金的第一次梦境中,重现了《公民凯恩》。

当年划时代的深焦景深镜头现在已经非常常见

恶搞了一把玫瑰花蕾。

随后的一场脑海想象中,致敬了费里尼的《八部半》,在伍迪·艾伦的画面里,英文老师直接告诉他不要拍的太晦涩,我想这是所有人看费里尼的最大问题,太特么晦涩了!

太麻烦了 有空继续写

 7 ) 伍迪艾伦最怂男主角的出轨之旅:你是个知识分子,不是一个诗人

「你是个知识分子,不是一个诗人。

」这是里夫金的妻子苏对自己的评价。

秃头驼背又年老的里夫金确信比他小了三十岁的妻子爱的是他的大脑——他关心哲学大问题,了解新浪潮经典电影,现在正在写一本小说,向他崇拜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看齐。

这大概解释了里夫金为什么在这个世界如此不合时宜的原因——大多数人不会纠结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也不会真的去看Akira Kurosawa导演,Tatsuya Nakadai主演的Kagemusha这样伟大的电影,更不会去读什么夫和斯基。

但也没什么,里夫金仍保有完全的自我,将世界的晴雨收归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直到某一天,他和妻子开始了一场旅行。

旅行的目的地是西班牙的圣塞巴斯蒂安。

身为娱乐公关经理的苏是欧洲影坛新晋导演菲利普的代理人,需要做一些关于菲利普的电影首映媒体见面会的公关工作。

行程很满,时间又长,于是带上了里夫金一起,从纽约飞到温暖宜人,碧海蓝天的圣塞巴斯蒂安。

里夫金见过菲利普,他是个年轻的法国导演。

他是一个年轻的,英俊的法国导演。

在电影节期间,菲利普和苏形影不离,苏甚至邀请菲利普一起加入她和里夫金夫妻俩的晚餐,因为,「把他一个人晾着,真的不大好」。

菲利普和苏在里夫金眼皮底下举止亲密,当里夫金大谈特吕佛伯格曼戈达尔的时候,他们俩复盘着菲利普在记者会的精彩回答,完全没有接里夫金的话。

菲利普的新片叫做「末日之梦」Apocalyptic Dreams,在电影节上收到了很多好评。

他在记者会透露,自己的下一部电影会是一部聚焦中东的反战电影,希望 借此为巴以冲突的缓和做一些微小的贡献。

里夫金只觉得又做作又恶心——就算世界和平了又怎样,照样不能解决大问题。

还有媒体说菲利普是新新浪潮导演,前途无量,里夫金只觉得世风日下,电影艺术的体面败给了虚伪喧哗的资本主义。

里夫金每天晚上都会做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在他热爱的经典电影的场景里。

有些时候,苏和菲利普也在。

苏问里夫金,「如果可以 3P,你会选谁和我们一起?

」里夫金说,「我不知道。

你呢?

」苏说,「Ryan Gosling,Tom Hardy. 你呢?

」里夫金又想了想,「额… Donna吧。

」苏特别惊讶,「Donna?

你是说你的嫂子?

」里夫金有些羞恼:「你自己要问我的。

我就是这么想的。

而且,本来我就比我哥先认识的 Donna.」苏没再说话。

里夫金很不爽,苏的反应里的惊讶和之后的沉默简直就是一种冒犯和鄙视。

梦醒了,里夫金觉得自己的心脏有点不舒服,他在朋友的介绍下去看医生。

单名叫 Jo 的医生竟然是个女人。

Jo 医生是一个美丽的女人。

在问诊过程中,里夫金不由自主地介绍起自己来,「我教过电影——新浪潮经典,正在写书——陀思妥耶夫斯基那种。

还有,我住在纽约上东区七十二街。

」美丽的Jo医生问,「你来圣塞巴斯蒂安做什么?

旅游吗?」里夫金回答说,「我和我的一个朋友一起来的。

」他接着补充说,「其实呢,这个朋友,就是我的妻子,她来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出公差。

」也不知道里夫金是不是出于一种微妙的耻感才加了这么一句解释。

美丽的Jo医生为里夫金做了心脏检查,一切正常。

她告诉里夫金,「完整的报告要过几天才会出来,不过你放心吧,我觉得你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如果有问题的话,我会打电话告诉你。

如果你没有接到我的电话,就说明一切都好。

」里夫金不想走,却也知道自己没有理由留,于是开始没话找话。

他深情回忆起纽约中央公园的咖啡馆,莎士比亚戏剧节,又问美丽的 Jo医生有没有去过,是不是喜欢。

美丽的 Jo 医生礼貌友善地回答了里夫金的问题,和他道别。

里夫金的心脏不痛了,他也没有再接到电话。

苏和菲利普越来越亲密了,里夫金心中甚至没有波澜。

他一心只想再见到美丽的Jo 医生,于是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去诊所:手上长了个红包——其实是被虫子咬了,耳朵进水难受——当然不是因为长了脑瘤。

他千方百计东拉西扯试图与美丽的Jo 医生建立更深入的,医生与(没有生病)的病人之间的联系的样子又可怜又好笑。

事实上,美丽的Jo 医生的婚姻并不幸福,她的丈夫是一个酒鬼艺术家,一直在出轨,一直在挽回。

里夫金听得很崩溃,「那你怎么还不和他分手呢?

」美丽的Jo 医生说,「因为他离不开我。

而且,我答应他,我们是开放式婚姻。

」里夫金心中一动,又问,「那你…有和别的人一起吗?

」美丽的 Jo医生说,「从来没有过。

」里夫金点头,「我也从来没有过。

」电影很伍迪艾伦地在里夫金和美丽的Jo医生的对话,苏和菲利普的对话,里夫金梦中的对话,里夫金的自白,以及各种知识分子和犹太人的段子中继续。

在圣塞巴斯蒂安,里夫金从来没有想过所谓的「大问题」。

里夫金的其中一个梦是伯格曼的「第七封印」里与死神下象棋的场景。

死神说,「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而不是空虚的。

不要把这两者混为一谈。

」电影最后,里夫金和心理医生讲完了他在圣塞巴斯蒂安的故事,对着镜头问道,「所以,你对这个故事,有什么想法呢?

」哦我的想法是,里夫金你真是我看过的伍迪艾伦电影里最泛善可陈的男主角。

你超级无聊,无聊到我无语。

但是,在欧洲每年在电影院看一次伍迪艾伦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啊。

 8 ) 人品跟电影质量成正比

伍迪艾伦的新片,豆瓣简介非常知音体,美国夫妻到巴塞罗那参加电影节,双双出轨...伍氏风格一如即往,噼里啪啦的台词打前奏,唬得人停住准备塞到嘴里的薯片,话题要多要广,但点到为止,抛出几个镇得住人的名就够,面无表情礼貌的讽刺,再洒点恰如其分的自嘲,就能刻画出“才华横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有趣人格和洒脱形象。

比如此片主角,不受身边人待见的想写出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伟大作品却一页未成的纽约客,自己已头秃嘴瓢,妻子却仍性感热辣,在电影节与成功的商业电影导演擦出火花,只睡了三次,不算出轨。

纽约客对妻子和导演的眉来眼去竟像是旁观者的八卦,见到美丽的内科医生第一反应就想隐瞒已婚事实,一边献殷勤一边对妻子对他人两眼发光感到心痛。

我说的秃噜了点,但真的看不出导演到底想干嘛想表达什么。

豆瓣7点3分,给5分不能再多还是看在巴塞罗那的份上。

想着自己年幼无知看完赛末点就想吐槽这什么打着艺术无罪烂三观教坏小孩的片,碍于喜欢这部片的朋友不好批评,只能默默怀疑自己不懂艺术,现在只想给那时的自己道歉🙇‍♀️

 9 ) 《电影节》

siff大光明,很平庸的一部片子,除了色调很好看,偶尔出现的精彩语句之外,可圈可点处非常少。

创作者在电影中criticise的很大一部分也是他自己吧。

我之前几乎没看过伍迪艾伦的片子,看这部的时候,觉得片子风格和昆德拉的小说有点像,创作材料大量地使用历史上有名的人物的经历,不断地在援引、或者是在所谓的“致敬”。

不过当然这部这种情况更为严重。

我在想,一部缀满了经典作品的注脚的作品和一部很平淡、但都是由自己之口说出的作品,究竟哪个更好(或者是更糟)。

片中改编了不少经典影片片段,(因为个人阅片量极其有限,只认得出几部伯格曼的作品(虽然也是“致敬”的大部分了,看过的有《第七封印》、《野草莓,认得出但是没看的是《假面》),其余的可能是法国新浪潮时期的电影)个人将创作者的这种改编理解为一种“媚俗”,将伯格曼严肃而丰富的作品通俗化,甚至以一种半开玩笑的口吻去对待一些事情。

该片中对于很多问题的讨论浅尝辄止*,甚至以为仅仅提及那些问题就成了睿智,如此想法个人不太能够理解。

提一下“电影节”这个点,影片刚开始说为期十天的电影节像是从现实生活中透出一口气,我觉得这样的描述蛮不错,片中这样让人会心一笑或者让人很认同的小语句有,但远远不足以撑起一部好的片子。

前面看完电影有点点生气,因为发现生活中浅薄之人、轻薄之想法不仅有,可能还比我原想象的多得多。

(不仅仅针对这部电影,还有这次这场的观影氛围) 看到前半段时,我想,那就暂且把这部电影当做我这次电影节的开场吧,正好也比较照应后面的片子。

看到后面,发现该片仅作为这次电影节的引子,也都还不能够。

如果这部电影是创作者的一部反讽剧,那上面我说的影片存在的问题就当我没说;但若只是创作者为了迎合浮躁的市场和“好莱坞式”的审美的话,我只能说,不论创作者自身储备、水平如何,这次的呈现真的不算佳。

(本评待细改,后面有空就添补)*文中注(也许可以描述为创作者自己说的“一知半解”状态)

 10 ) 挺有意思的

里面的频繁出现的很多电影原来都是真实存在的啊,说实话我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可能是映射或者暗示某种观点或是一些导演/编剧想要表达的东西。

恕我直言,伍迪艾伦的作品我了解的并不多,可能就算我看过了我也没注意导演是谁,所以我可能很难抓住该作品中心轴/中心/深层含义。

如果要现在的我去写这一部片子的影评,我估计只能从我所看到的,比较浅层的含义去说。

这是一段分崩离析,表面维系如何尚且不谈,但是内核必定已经烂掉长虫了。

可以说夫妻双方都有了一段漂亮的affair,这段恋情/婚姻已经衰败,也必将走向衰败。

mort的光怪离奇的梦境(网上评论说是致敬名作)从另外一种角度很好的表现了mort的性格在他人眼中是如何的,满嘴跑火车,so boring,没有任何一个女子愿意委身于他,so sad。

absolutely。

不过当然,整部影片的色调暖黄,描述着那座hosting电影节的城市是如此美轮美奂,比肩于天堂,简直,我心中的dream city又多了一座。

2021年9月10日16:30

《里夫金的电影节》短评

去法国旅游 不搞个外遇都觉得没好好玩过

9分钟前
  • 𝗟𝗼𝘂🩴
  • 还行

首先我是一个伍迪艾伦粉丝。但从午夜巴黎,午夜巴萨罗那,爱在罗马,城市风光加上出轨真的让我麻木了。那些老头的喋喋不休,几乎每一秒我脑海里都在把这老头想象成伍迪艾伦本人。这一集确实是迷影梗最多的,从伯格曼费里尼特吕弗戈达尔,各种报菜名有点令人发指了。朴树唱,可曾还有什么人,能让你幻想。可能很早就阳痿了的伍迪艾伦,倒是一个真正的爱情主义者。人生这么空虚,而又这么有钱,总得做点什么打发时间。布尔乔亚的生活,永远是伍迪艾伦的烦恼,我们普通人的向往。全篇都在致敬,我在想结尾这个画面,是在致敬当年戈达尔和伍迪艾伦的那个采访吗?

12分钟前
  • 做个普通人
  • 还行

看前一半想说老头不会只是套电影的名义讲了个这么浅的故事吧?看完发现好吧他这次确实就只是讲了个这么浅的故事……fine……

17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较差

第54部Woody Allen。以戏谑+致敬的方式反复重演一贯主题,被cue影片不仅为了凑“迷影”,兼有点明主题的功能:《公民凯恩》——永存心底的rosebud;《八部半》——创作的焦虑;《祖与占》——三人行经典梗指代现实状况;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这样的故事永远说不完; 《精疲力尽》——黯淡收场的确breathless;《假面》——破碎婚姻的真实;《野草莓》——回应“梦见自己做梦”,与父母的和解,质疑婚姻,面对死神的坦然,对老去的焦灼感;《泯灭天使》——惯常讽刺中产阶级;《第七封印》——在坠入黑暗国度之前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愧是老伯&费费忠粉,但老头不想再拍《影与雾》《爱与死》《罪与错》《我心深处》这般严肃的片;调侃影评人延续《好莱坞式结局》。

2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做了一个 Movies references in this movie 的豆列: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42178532/

25分钟前
  • BlaCk
  • 推荐

致敬了一轮,没能玩起来

27分钟前
  • 艾三卡
  • 较差

大概是去年年末的时候,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进到这部电影中。当时我对这部片的了解仅限于海报和片名,也没有什么念想。如今看到本片全貌,发现竟然真的是通过梦境走入电影。这个巧合让我对本片好感度增加。而电影本身风格轻松,色调通透,高饱和而不腻,金色温暖,冷色的蓝也是明亮的。伍迪艾伦八十多了拍的电影竟然丝毫不显老气,反而有种梦幻的感觉,令人羡慕。如果说像糖水片,那确实给了我愉悦和解渴的感觉。关于电影的观点和生活的看法很有趣,举重若轻。

32分钟前
  • 铅纸鹤
  • 力荐

情节还可以,男主角太丑了,减一星。

34分钟前
  • 菲利普
  • 还行

【世界很真,朝阳最美。】幻想是作家的本质,掠夺是劫匪的天性。我记得自己认真看完的第一本《电影剧本》就是伍迪的。名称我都忘了,剧情大意也是纽约白月光之类。

36分钟前
  • 老羊
  • 推荐

老头的脑内电影节。梦回圣塞。餐桌上那段《忠臣藏》《影武者》报菜名笑疯了

37分钟前
  • 山上风下
  • 还行

三星半//是圣塞巴斯蒂安版本的《午夜巴黎》吧 对电影黄金时代的追恋 惴惴不安地谈论新浪潮电影或经典电影理论也捏他欧洲电影大师的经典作品 从次数上来说可见伍迪艾伦是真爱伯格曼 而在一定程度上喜新厌旧追赶潮流也是电影节展的一部分 即使是新浪潮是欧洲经典也同样是一种创作潮流//可能和年纪有关 这几年伍迪艾伦做甜点小品比他想更严肃的讨论显然要松快得多 永远憧憬恋爱好像也没什么不可以 知识分子想做个爱都特麻烦 浅显就浅显 这么多年过去他还在拍电影

40分钟前
  • YiQiao
  • 推荐

这部真的平平无奇很一般,没想到我也有厌倦Woody老爷子的一天……

41分钟前
  • 山中的Annie
  • 很差

伍迪艾伦笔下近几年最可爱的角色

43分钟前
  • 可风
  • 推荐

在伍迪艾伦电影里排都排不上号

46分钟前
  • Cholarwin
  • 较差

5.5。在伍迪·艾伦的序列里显然只能算正常发挥,尽显偷懒与疲态。幸而还能看到他戏谑化呈现自己的过往积淀,并以此为武器调侃自己以及自己看不惯的当代电影节文化,不至于一无所获。其实换个角度想想,哪还有他没拍过的东西啊……

48分钟前
  • Orpheus+
  • 较差

极度cliche,怎么会没有一点可爱的地方,包括所有的致敬。

53分钟前
  • Stiles
  • 很差

20/01/12:老头人生下半场才刚刚开始呢,哼!21/12/16:拖到年尾终于依依不舍得看完 个中妙梗 彼非鱼 不用强求

58分钟前
  • 2046小马
  • 还行

看完这部更要感叹:老爷子一定要保重身体啊!

1小时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SIFF2021# 还挺适合在电影节放,同属于影迷“自说自话”的节日,影厅內互不相识观众此刻自带化学反应。和大家一起笑了,但作为伍迪艾伦的电影,它很无趣。

1小时前
  • 维恩B
  • 较差

婚外恋题材只是老套的框架,内核是无处发泄的乔伊斯、陀思妥耶夫斯基、莎士比亚、普鲁斯特,难以逾越的费里尼、戈达尔、布努埃尔、伯格曼,这次不是模仿抄袭,而是明目张胆地仰望致敬了(woody allen明白了自己的极限在哪里),懂的都懂,不懂的那部分就好似毫无共鸣的婚姻

1小时前
  • 红钢城二街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