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这种偏文艺风格的小制作,电影一开始,就把那遥远而美丽的青青草原带到我的眼前,让人心驰神往。
影片展现了韩松这位从北京去藏区支教扎根雪域高原的一生,描述了一群朴实热情的藏民,朗措、梅朵,卓玛,增格......他们淳朴善良,机智勇敢。
身为一名教师,我也深深地被韩松感动,他把青春和生命都献给了这片土地,帮助一代又一代藏区学子实现梦想,很了不起!
希望自己也能有机会去支教。
“天叫囊木地叫萨、天上星星叫噶玛、河水叫曲火叫梅、太阳尼玛月达瓦、山峰叫作日、山口叫作拉、坝子叫作汤、森林叫薪纳、道路朗嘎桥桑巴、村庄冲色田兴卡、房子康巴人叫米、额却阔是我你他”,来自北京的支教青年男老师,在艳阳下青青高原草甸,隔着一条清澈的小河水,与河对面洗衣的本地美丽姑娘眼神交汇,姑娘的那个璀璨的笑——是一切关于爱的美好传说……怎么后半截突然垮差了呢?
影片中间部分,没有回家的老师,大年夜面对莽莽高原上的夜空,繁星再亮再多,也是一望无际的纯粹的黑。
这样的黑夜里寄托思乡念母之情,再被本地姑娘一声清亮亮的“老师看什么呢”打破、继而请回屋里吃饺子,年夜一场雪、有酒有歌,为什么不把歌再唱得更久一些呢?
一场年夜大雪之后,换了话事人。
之后还有一场本应很好的告别的戏,铺垫渲染都不够,仓促促的只把不想送别但必须修路送行的师生情的感动,十成体现了三成。
再之后剧情跳水……回京探母病情,别让躺在病床上的妈妈讲道理啊,故事线一下子母子情成主导了,再怎么解释再返回高原都变得很跳了。
画面对切北京病房和高原学校真不好看,随便用上个任何切换手段都过渡得更好吧……接下来影片把可以非常感人的故事拍摄剪辑得越来越不能接受——回高原学校示爱、结婚,然后立刻老夫老妻,男主角突然重病,病愈师生聚餐、老师最惦念的参军的僧格打来的电话说有了女朋友也是老师,然后这个女朋友捧着僧格骨灰回来把老师刺激得再度病倒……都是好素材,再拍一部藏族少年僧格小英雄成长传奇不好么?
素材没问题,孔雀翎子做了鸡毛掸子。
到片尾了,最燃情部分二老坐在草原上仰望苍空,女主被安排一连串的眨眼是几个意思?
画面里非要带上一个轮椅把手做前景又为啥呢?
不是矫情于构图,是画面内容破了故事情绪。
以及影片里重要的线索人物本地为孩子们花尽若干年收入的帅哥哥,给了那么多情感线索、事迹线索,咔嚓就死在莫名其妙冒出来的偷猎者枪下,还给偷猎者很多余的设计了个计谋、然后就再也不提了……片中好多明信片一样美到震撼的镜头,到片尾看不出震撼只剩下一地遗憾。
可以成为各TOP佳作的遗憾铺满了全片!
片子中有这样几个人物及片段让我印象深刻,首先要说说真善美的化身——朗措大哥。
朗措大哥为了孩子们能走出去到外面的世界看看,却错过了爱情,女友旺姆去北京上大学却再也没有回来。
为了韩老师上厕所和洗澡方便,给韩老师搭建简易厕所和淋浴间。
死活发脾气不要韩老师的生活费,自己的工资却全部花在了孩子身上。
明知晚上进学校的人有可能是盗猎者,还是出于善心救助了饿狼,最后为了救孩子僧格,被盗猎者开枪打死,朗措大哥死的那一刻我丝毫没有觉得这个没有时间打理自己的人丑陋没文化,相反却觉得这个人美得像佛菩萨,他的身上处处洋溢着真善美,着实把我给看哭了。
再来说说真善美的实践者——僧格,这个小孩子在片头朗措大哥给韩老师介绍学校学生时,归为了最调皮的学生,从小没了父母,是个孤儿,却又最有情有义。
特别的骑着马打着乌尔朵的出场,让韩老师记住了他,也在韩老师说出他名字的那一刻,感受到了来自老师的爱和尊重,在后面的剧情中,他那“最调皮”的标签被老师慢慢撕下,成了孩子们中间的主心骨,长大后如愿成为了一名军人。
当韩老师在全班同学聚会,他打来电话韩老师开心的跟他寒暄并说及他的终身大事时,他很开心的说起了自己已经找到了女朋友还是老师。
那一刻韩老师很是欣慰,知道他要回来看他,买了很多他爱吃的鸡蛋,可是等待韩老师的却是僧格女朋友捧着的覆盖着国旗的骨灰盒。
原来僧格都已经请好了婚假的,却在一次抢险救援中不幸牺牲了,着实让人心痛,却也让人可敬,他不愧是韩老师最看好的学生,他用他的生命践行了什么是真善美,再一次验证了韩老师教育的成功。
还要说真善美的衬托者——梅朵,这个藏族姑娘跟他哥哥朗措一样心善,照顾着孩子们的饮食起居,日复一日,忘记了自己是一朵绽放着的最美的格桑花,心里面只有孩子们。
直到韩老师来了以后,她开始心头小鹿乱撞,喜欢有意无意的去接近这个北京大城市来的帅气大男孩韩老师。
只是不敢捅破这层窗户纸,想着韩老师有一天也会回去,怎么可能会喜欢她这样一个没文化的只会喂马的草原女孩子呢?
可等到僧格偷看韩老师写的日记,无意翻到韩老师写的诉说衷肠的日记并拿给她看时,她才发现她对这个男人的爱有了回音,原来韩老师也是喜欢着她的。
她开始每天都痴痴傻傻地望着门口,期待着她心上人的回来。
直到她看到他回来了以后,她双眼带泪却嘴角带笑的说:“你再不走了吗?
”高兴的跟自己的心上人相拥。
片子的结局是韩老师斜靠着梅朵安静的逝去,她流着泪唱着韩老师喜欢的歌曲,眼前浮现是他们相知相守、相濡以沫的一生。
她是故事中很关键的人物,如果说韩老师是只雄鹰,那么梅朵无疑成了雄鹰眷恋着的那片草原和最牢的羁绊,她这朵最美的格桑花完美地衬托出了韩老师的人性光辉。
最后让我们说说真善美的引导者——韩老师,故事的一开始已经通过韩老师自白的方式告诉了我们,他是一个刚刚大学毕业想来支教镀金,然后回北京好发展的知识分子,可是他的如意算盘却在接触到孩子们后全盘散落了。
他开始丢掉了目的心,把自己当成了孩子们的老师,耐心的给孩子们教知识,积极的学藏语。
晒黑了皮肤,也慢慢瓦解了他要回去的想法。
即使是只来自北京的雄鹰,也在翱翔到草原的那一刻选择了将草原变成了自己的领地。
开始融入了环境,吃起了糌粑,喝惯了酥油茶,也喜欢上草原姑娘梅朵,只不过迟迟不敢往前走一步,只是把心头的情愫写在了纸上。
最后在母亲临终前话语里支持他的选择后,果断的选择了回去,扎根草原,收获了最真挚的爱情,也放飞了孩子们的梦想。
将最美的青春年华若火燃烛,照亮了草原的夜,成为了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
这世间善良的人很少,真正善良的人很珍贵。
韩松培育了无数学子,直到自己生命的尽头。
青年时代的韩松,在斑驳的黑板上写下孩子们的未来;在篮球架下撑起孩子们的一片天;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写下对孩子们的祝福。
这样温暖的韩松值得称赞,动人的时刻值得被更多的人记住。
将青春和生命奉献给了藏地草原,这大概就是韩松所说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吧!
大学时期的“西部计划”志愿服务,我很想去参加,但是考虑到父母的想法和家庭情况的因素,遗憾的是最终没能实现。
想支教的人很多,但真正坚持下来的只有韩松,可见韩松是个很勇敢、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
韩松对支教事业的义无反顾、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一个时代的魂!
藏草青青讲的这个关于支教老师故事是一个不错的题材,虽然整个故事表现的比较平铺直叙。
很多地方看了前面一点就知道后面要发生的剧情,比如,僧格电里说明年回来,然后要执行任务,看到这里八成猜到他要出事,果然牺牲。
电影埋了一些伏笔也没有及时收回。
前段花了一些篇幅说的乌尔朵(僧格说可以打狼),然后大家都在练习,主角也去练习了。
如果后面主角遇到狼群,学生可以用乌尔朵来驱狼,然后把老师救了,这样就很好的收回这个伏笔。
盗猎者这一段,感觉是为了推进剧情设置的,很突兀不顾自然,强行让朗措领盒饭。
还有剧情缺对少主角内心的变化的表现,要是能表现出来主角在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反复的斗争和纠结之后再留下来,这样人物或许会更加的饱满,更能升华主角的人格。
就感觉主角喜欢这里的孩子,然后就留下来了,显得太顺利了,如果能表现一下主角能挣扎一下,然后留下这样可以能更有感染力。
但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题材选的很好,整个电影的叙述是通畅的。
希望能再好好打磨一下剧本,多刻画一下人物内心的变化,让人物更加饱满,就更好了。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藏草青青,令人感动的国产剧!
物质的匮乏激起了人们改变生活的原动力,朴实无华的支教故事告诉我们知识改变命运,共同富裕的根本是教育,舍己救人的格桑朗措大哥的牺牲更是凸显了臧族地区环境的恶劣和危险,一方面是交通不便,通讯不达,物资不多;一方面还有来自于大自然中狼群的威胁;另一方面还偶有盗猎者的追捕和猎杀。
要在这样的环境里坚守着信念并坚定的实现,有多么的不容易!
“一粒松籽儿,成就了一片森林~”向终身扎根边疆教育事业的人致敬!
本片实在是太催泪了吧!
整个故事从韩老师到这里支教后展开,结尾是韩老师去世,片中有好几次韩老师的内心独白,韩老师真的是一个好老师,他本来是北京人,只来支教三年,但是来了之后想帮助孩子们走出藏区,在这里奉献了一辈子。
影片有几个我最为感动的地方,第一个是韩老师早上起床,同学们都突然出来给韩老师献哈达,这里特别有感染力,同学们对于韩老师的到来特别开心;第二个就是哥哥去世那里,哥哥这辈子都在为学校做奉献,死在盗猎者手里,让人泪目;第三个是同学们帮韩老师修路那里,他们一方面怕韩老师一去不复返,但是他们都很热情帮助韩老师回家,因为他们很爱韩老师;最后一个就是僧格去世那里,僧格一开始就是一个顽皮小孩子的形象,到这里当兵然后为救人牺牲,他真的是一个很好很好的男孩子!
在韩老师心中这些都是他自己的孩子一样。
看完真的觉得太感动了!
就是有韩老师这种奉献精神的人,才有后面藏区发展越来越好,泪目!
致敬这些最可爱的人!
韩松,松树的松,松鼠的松。
他像一颗松树种植在了草原上,扎根为家,为松鼠们带来了渴望的松子,也收获了松鼠们的爱。
捧上一杯酥油茶,是那圣洁的格桑花。
有人闻不惯,有人偏爱这油与茶,一见钟情也好,日久生情也罢,茶与花相伴便为家 。
善良并没有错,错的只是救错了恶人。
为什么要救人?
救人并没有错,不救就根他们那样的人没有区别了。
世界上有很多个门,你打开不同的门就会有不同的风景,有人渴望外面的世界,有人也愿意坚守在这一方土地上,送他们去看这世界。
生命的意义何在,一生坚守一件事便是了。
1、还是太干净了,藏族学生衣服、头发皮肤、厨房、房间等等;2、年龄变化有点不符,韩老师开始支教到增格参军最多也就4、5年吧,韩和梅朵怎么就突然从青年变成中年了;3、作为草原上的民族简单的吃坏肚子还是能处理的吧;4、学校里不会几年不添一个学生吧,而且几个孩子有大有小陆续离开很正常,包括最后知道增格牺牲的消息韩老师晕过去,是否艺术加工的太明显了!
电影的格局大,韩老师能去藏区支教肯定是很伟大的而且也需要很大的勇气的才行的,还能一直坚持。
也被藏区孩子的淳朴单纯所温暖,感动,还有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韩老师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藏区的教育。
幸运的是遇到了梅朵,一直陪在韩老师身边,要是结局再完美些就好了😁,就应该多拍些这样的电影🎬
影片的优点与缺点都很突出,而且相互冲突,结果就是观感很奇怪。
主旋律宣传片,立意 是好的。千万人中出了一个才会拍出来。他们是想读书出去,出去了还会回来吗?
在偏远的藏族地区支教
编剧情节真实,细节翔实,化妆、表演写真。导演、摄影、剪辑、配乐都很不错。是难得一见的好电影。
情感浓度很高的一个片。当我们都觉得为自己而活理所当然的时候,总有人在为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而活。我做不到,所以只能向那样的人投去羡慕和好奇的目光。被触动被感动,然后继续自私地活。
真的一定要看,这辈子可能没办法去支教,那就换一种方式去西藏。强烈推荐!
影片没有扑朔迷离的剧情,而是娓娓讲述了一个藏区支教老师的故事。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也是现实中许多支教老师们的真实写照。不仅仅是教师这份职业,在其他领域中我们年轻人在做选择时,不要拘泥于个人的利益,要将自己和社会乃至国家紧密联系,为他人和社会做出一份贡献。
片子看了一半,我看了演员表。里面没有一个藏族孩子的名字。我知道,我看的不是电影,是他们的人生。
景色真好。也没拍出新东西
一直都很想去支教 因为想追寻那份纯真
一部聚焦偏远地区教育题材的电影,一部直击人心的真实电影,一个小人物的英雄式坚持,艺术与真实。
这是一部温情而质朴的影片,藏区的孩子们淳朴善良,韩松老师也是为了藏区的未来而努力,克服重重困难。他和孩子们相互影响,相互成就。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电影不错,就是剧情太俗了。
男主演的有点假
风景不错 也有感动 就是转折不喜欢 套路
剧情一般,如果不是支教主题我觉得也就一星
还行吧。
拍得很平实,千千万万支教老师的缩影
前四十分钟非常惊喜,甚至以为会是藏地版《牧马人》,画面通透清爽,有种油画一样的质感,演技台词不是尴尬到看不下去的那种,但终究还是失望了,离经典差了不止一口气,后面的剧情发展得仓促俗套又狗血,哪方面都想提一提,哪方面都表达得既不细腻也不深入。一些服化道方面的细节也不够考究,八大藏区都走过,从实际观感来看,九十年代的藏民生活装束绝不可能天天穿得跟节庆一样光鲜靓丽,厨房和房间同理,干净到出戏了。滇藏山区跳蚤问题和血吸虫问题少不了的,片中也毫无体现,反而体现了个不痛不痒的小儿肚子痛?男主朋友不像九十年代的人,且当时拍照应当用的是胶卷,不会咔嚓得这么欢快跟用微单似的。整体还算是用了心的作品,希望导演后面的作品能在剧本和细节上更进一步吧。
最喜欢和感动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