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西尔莎罗南和玛格丽特罗比主演的这部姑侄撕逼大战的英国宫廷剧:《玛丽女王》,剧情太玛丽苏太狗血了,这部电影证明了英国被称为“大腐国”简直是由来已久自上而下基腐起来的,女王的男闺蜜和女王的老公搞到了一起,哈哈哈哈,简直了!
西尔莎罗南和玛格丽特罗比的颜值还是很能打的,杰克劳登也是标准的英伦帅哥,唯独男二乔阿尔文简直丑哭了,长了一张很丧很颓的脸,辣眼睛!
风流成性放荡不羁的亨利八世一生妻妾众多,风花雪月的同时却也直接推动了英国宗教改革,也因为他产生了后来改变英国历史的血腥玛丽,伊丽莎白一世,玛丽女王,也才有了后来日不落帝国的辉煌荣耀!
讽刺的是现如今英国人却要臣服于自己曾经的“儿子”美国人的脚下,唯美国马首是瞻,多么讽刺而又残忍的事实,更加可悲的是现如今还有好多英国人依然活在日不落帝国的美梦里,不愿醒来!
所以说啊,这个世界从来就不讲求什么长幼尊卑,先来后到,谁的实力更胜一筹谁就是爷,大国博弈实力交锋,输者和弱势一方只能当孙子,成王败寇,历史永远只是胜利者的宣言!
杰克·劳登和乔·阿尔文太帅了,西尔莎·罗南和玛格特·罗比气场强大,举手投足间尽显王者之风,欧美的年轻演员,演技确实扎实。
为了不受政治婚姻的束缚,为了维持国内的稳定,伊丽莎白将自己奉献给了王位,她有遗憾,也会去羡慕,嫉妒玛丽。
玛丽从法国回到苏格兰,为了收回王位,两人互相博弈,斗智斗勇,也很精彩。
男人远比女人要残忍,女王一旦结婚,不仅要面临丈夫争权的风险,还要面临生子之后,有了继承人,自己的地位被削弱的隐患,从权力的巅峰到阶下囚,也不过顷刻之间,两人的结局也是鲜明的对比。
I am more man than woman now. The throne has made me so.
1662-1694年,玛丽二世,名字也是玛丽斯图亚特,这时候英国是斯图亚特王朝了。
不过,玛丽二世是和她的荷兰老公,威廉三世一世一起治国的。
看欧洲历史,不但要记住人的全名,还有记住这个人物生平时间,很多人物不仅全名相同,连外号昵称都相同。
巧合的是,血腥玛丽,玛丽都铎:玛丽一世和玛丽斯图亚特:玛丽二世统治英国的时间都是五年,
这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
讲的是十六世纪苏格兰女王玛丽的故事。
类似的题材从1936年开始,拍了不少电影,这部是最新的。
故事从玛丽在1561年返回苏格兰讲起,一直到她1587年被砍头止。
玛丽这个从小在宫廷长大的女子,由着她母亲把她当成棋子来回拨弄。
直到她在法国丧夫之后回到苏格兰,才算真正拥有了自己的权力,而此时她才十八岁。
那时的她,教养良好,聪慧过人,虽然耳濡目染的全是王室和贵族间争权夺利的那些破事,可一直置身事外,对于宫廷斗争仍显生疏,一路败下阵来。
婚姻不能自主,王位被剥夺,被幽禁多年之后,终于被砍了头。
生活在今天的一统华夏之地的我们,很难理解和领悟当时欧洲的状况。
很多观念也不尽相同。
所以要看懂这部电影,除了首先了解当时的历史现状之外,还要脑补一些观念。
咱们这里对国家的概念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而在欧洲,就没有了普天这个词。
今天我占一块土地先活着,明天有钱有力气了,再去占一块。
没劲的时候就守着我这一亩三分地。
打不过别人,割一块土地去求和也很正常。
既没有秦皇汉武宁丧千军不失寸土的胸怀,也没有成吉思汗横扫世界的豪迈。
所以在欧洲,各国的领土隔上几十年就变一次,昔日一统欧洲的罗马帝国早就烟消云散,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帝国打下之前,一直在苟延残喘。
而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却一直由德国人担任。
现代也是这样。
阿尔萨斯和洛林在都德眼中是法兰西的,而在希特勒眼中,却是日耳曼民族的传统领土。
相似的情形在波兰在奥地利在意大利,比比皆是。
所以,他们对国家的概念更多的不是疆土,而是民族认同加上权力。
在影片中,苏格兰和英格兰是两个国家,闹到现在连爱尔兰也被牵扯进去了。
再一个就是宗教信仰。
有信仰是很好的事情,人生有了目标,有了努力奋斗的方向。
不过这信仰也需要有胸怀。
更不应该去排斥别的信仰。
早期的多神教我看挺好的,管他是宙斯还是朱比特,虽然不时有点争风吃醋,毕竟几百个神尚能和睦相处。
后来有了一神教,犹太教兴起到基督教的产生,互相就有点不对付了。
过了些年,伊斯兰教又来了。
虽然都是一个祖宗,互相之间却打打杀杀了几千年。
不同宗教之间的战争刚消停一会,这边穆斯林的逊尼派和什叶派干上了,那边天主教和新教也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影片中,玛丽是天主教一边的,而她的表姐伊丽莎白一世则是新教一派的。
最后玛丽临刑之时,一袭红裙分外耀眼,令人震撼,这红裙其实就是代表了玛丽天主教的信仰。
不过我想,这所谓的信仰不过是完成其它目的的借口而已。
早年的十字军东征就是打着夺回圣地的旗号开始的,顺手却把同一信仰的拜占庭攻下来了。
现在的委内瑞拉也是这样,大国们心里想的是石油,嘴里却高喊着维护民主自由。
影片中的玛丽企图让天主教在英格兰重振雄风,伊丽莎白则希望新教普及苏格兰。
其实都是在琢磨着对方的土地。
而之后的三十年战争也是以天主教和新教之争的名义展开的。
天知道这信仰在他们这些人心里占多大成分,在貌似庄严的宗教仪式的后面,无不是心怀鬼胎,各自想拳经。
接下来就是王室的婚姻。
很早以来,欧洲的王室之间就有通婚的习惯。
各个国家中也制定了相关的复杂的继承法律。
在玛丽的思维中,“我们应该先考虑继承问题,然后才是结婚。
”当时的想法似乎是有了这种联姻可以保持相互国家间的和平和稳定。
而实际上,在国家利益面前,家族的联姻起不了什么作用。
如影片中伊丽莎白所说:“做为女王是没有姐妹的,她只有国家。
”于是各国之间的矛盾和战争成了扩大的家庭纠纷,无数与这家族毫不相干的老百姓为了王室们的家庭去送命。
玛丽被她的哥哥赶下了王位,被她的表姐送上了刑场。
而到了最后阴错阳差,玛丽的儿子詹姆斯却同时继承了英格兰和苏格兰的王位,从此开始了英国统一的进程。
历史就是这么诡异。
玛丽仅仅活了45岁。
虽然她位极国王,无限风光,却从始至终是政治的牺牲品。
她的内心深处,也有女性的爱和母性的温柔。
她在新婚时那种喜悦和娇柔,表达了她对生活的渴望,她在孩子降生的时候,流露的疼爱之情更是令人感动。
如果她出身在一个普通人家,应该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
可是遗憾的是她生在王室之家,从她出生的那天起,她的命运就被规划好了。
她所有对生活的渴望都被毁了。
一旦坐上了女王的位子,她就是一个没有人性没有感情的机器。
当她的丈夫问她是否爱他时,她这样回答:“你给我生了一个能够继承两个王位的继承人,这比爱情更重要。
”影片中,旁观者在评论玛丽时也说:“这个女人生活在恐惧之中,她总是怀疑有阴谋诡计,总是害怕被推翻。
”实际上,这种阴谋在王室中是无处不在的,她的恐惧也是很正常的。
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了坐上权力的宝座费尽移天心力,最后才明白这无异于将自己放在炉火上烤,和进地狱的滋味差不多。
无怪乎前些天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宣布辞职后愉快的哼起了小曲,心想:可算解脱了!
所以,看完这个电影的最大体会是:千万不要当女王!
男王也别当!
玛丽女王西尔莎·罗南饰演,演技很棒,女王的威严和无奈表现的恰到好处。
她和饰演伊丽莎白一世的罗比撑起了整个的戏。
影片拍摄的苏格兰高地的风光也非常美,山峦原野,河流森林,令人向往。
只是剧情编的不怎么样,导演听说原来是导舞台剧的,所以缺乏电影应有的气魄,特别是那场战斗,几十个人打来打去,和儿童游戏差不多。
看了一遍上面写的,跑题太多。
原因一是我的心智衰退,二是影片的情节实在让我没有什么可“感”的。
本人评分:6.0。
看似拥有整个天下的人,其实最一无所有,看似权倾天下的人,其实最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甚至连最基本的人生的抉择都无法左右。
“拥有整个国家是怎样的感觉?
”“我只不过是它的仆人。
”是的,坐在王位上的人,通常不是拥有了王位,而是被王位所支配。
像英格兰伊丽莎白女皇所说的,“我舍弃了所有的自我,任由这个王位取代真我,替我做所有的决定。
” 而勇敢美丽的玛丽,她努力争取过一切,最终也失去了一切,但她总算是灿烂地活过,那些她完成不了的和平统一的道路,在她的推动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她无法挣脱王族孤独而悲惨的宿命,但她也算不枉此生。
在那个冥顽不灵的时代,她证明了不是每个男人都智慧高贵,不是每个女人都庸俗平凡,恰恰相反,很多女性的胆识、魄力、品格和眼界都要远远超越那些容易被欲望和低俗所支配的男性。
差异不存在于性别、宗教、国籍之间,更多是存在于个体之间。
一群粉丝喷我 然后出来确实她没有一个提名 。。。。。。。。。。。。。。。。。。。。。。。。。。。。。。。。。。。。。。。。。。。。。。。。。。??。。。。。。。。。。?????。。。。。。。。。。。。。。。。。。
2018的新电影。
看得困死了。
是为了大卫-田纳特来看的,他饰演苏格兰教会的约翰-诺克斯,是女王的反对派,在影片里动不动就慷慨陈词,煽动民众。
一听到他的口音就开心。
因为打开了错误的资源,之前还看了一段另一部关于玛丽女王的电影,法语,大量旁白,节奏更慢。
之前CW电视台也出过剧集《风中的女王》,剧集时间充裕,想必能更细致地描写女王的一生。
玛丽女王本身的身世坎坷,1542年12月8日出生——是摩羯座哦。
出生六天,即当年的12月14日就继承王位,当上了苏格兰女王。
因为当时所有所有的男性继承人都死翘翘了。
基本上都是别人在摄政。
童年大部分时间在法国度过。
16岁时(1558年)嫁给法兰西王储弗朗索瓦。
据影片暗示,此王储好像性无能,两人无子嗣。
1559年王储即位,玛丽成为法兰西王后。
1560年弗朗索瓦去世。
玛丽返回苏格兰,因为血统比当时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更为纯正,成为王位的威胁。
(伊丽莎白一世是亨利八世与第二任妻子安妮生下的,而天主教不许离婚, 所以这段婚姻不算数——在他们看来)1565-1567年,玛丽与亨利-斯图亚特有一段婚姻,生有一子,即未来的苏格兰王詹姆斯六世和英格兰的詹姆斯一世,第一位英苏双料王。
所以你看,没啥可争的嘛,玛丽输给了伊丽莎白一世,可是自己的儿子却继承了伊的王位。
女王也好,村妇也好,每个人都是历史长河的一粒沙而已。
第三段婚姻的对象是第四代博思韦尔伯爵詹姆斯-赫本(有空再去查此赫本是否彼赫本,你懂的那个赫本)。
1567年玛丽逊位给自己一岁大的儿子。
之后某年开始直到1587年近二十年的时间里,玛丽都被囚禁在英格兰内陆的各种城堡及庄园里,1587年被斩首,罪名是密谋暗杀伊丽莎白一世。
玛丽出生时她的父亲预言:“魔鬼与之相伴。
它随一个小姑娘而来,也会随一个小姑娘而去!
”出生没几天父王就去世,死因可能是霍乱,但也有人认为是索维莫斯战役中输给英格兰导致的羞辱和悲愤才是死因。
玛丽本人的名言:In my end is my beginning.(我死即我生)这部2018年的《玛丽女王》(Mary Queen of Scots)根据传记《我的心是我的:玛丽一世的一生》(My Heart is My Own: The life of Mary Queen of Scots)改编。
《宠儿》里的安妮女王也是斯图亚特王朝的,不过那又是几百年后的事情了,斯图亚特王朝几度被推翻又几度复辟。
英国历史就是这样,死了王又没后代,就各种找亲戚的后代来当王,沾边就算。
不过好像一直以来都保持得比较纯正。
看过这样的电影,再上网查查看,了解些历史,就可以了。
不要强求太多。
罗南的眼神真的很灵动很聪明,罗比可塑性也好强,但是服装设计…可能和现在的审美有些差距。
两位老婆演的玛丽女王,预告片打着双女王撕逼的幌子,但是完全不是,以至于没有看明白它到底要讲个什么东西,尤其我还对于中世纪胡子拉碴的众多男性完全脸盲以至于看到结尾都不知道谁是谁,在讲什么混乱无章的剧情。
不过,在男权政治中心生了孩子的玛丽成了“whore”进而被废黜,而无婚无子的伊丽莎白一世显然活得更长🤫
今天又开始了一个人的城市探险。
自己荡下荡下就去了中图翻到了一本讲都铎王朝的史书,读到这一段的时候那一幕电影画面简直在我印象里渗出来:被伊丽莎白女王判刑的玛丽女王穿着一身黑袍在侍从的陪同下缓缓靠近断头台,最后被扯开黑斗篷露出一袭红裙自认烈士像一只优雅的天鹅一样没有一丝犹豫地走向死亡。
而那时候的伊丽莎白已经身患天花面容憔悴美貌不再。
历史上玛丽女王和伊丽莎白女王为王位一生明争暗斗,最终都没有获得爱情,也许最后一生无儿无女的伊丽莎白帮助扶植玛丽的儿子詹姆斯成为国王这就是最好的结局。
玛丽曾在信件中跟伊丽莎白说”除了我,你身边没有一个朋友,没人会知道做女王是什么感觉,只有另一个女王知道。
"一生里两位女王生前颇少见面死后却埋葬左右得以相伴,都沦为时代的牺牲品。
我看<苏格兰玛丽女王>是跟mxx在飞机上很无聊的时候看的。
先把电影看了再读书这种体验真的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就像电影在脑子里在重播了一次一切细节情节都被无限放大不断回味。
(罗南真的超级适合演史剧像在油画里走出来一样这个电影的梳化服超级无敌美的裙子裙子裙子!!!这个在我夏天的微博已经说过了)
论起好莱坞的天才女演员,一定绕不过西尔莎·罗南。
她还不到25岁,却已经演了15年戏,提名过3次奥斯卡,说她是这世界上演技最好的90后女演员之一也不为过。
但前有提名去年奥斯卡影后的《伯德小姐》,后有和梅姨、艾玛·沃森一起出演的明年大热门影片《小妇人》,罗南今年冲击颁奖季的电影《玛丽女王》则显得有些尴尬。
被媒体和大众抱有极大期待的《玛丽女王》在上映之后口碑并不佳,IMDB评分6.4,烂番茄新鲜度只有62%,豆瓣更是跌破及格线,只有5.9分。
IMDB
烂番茄
豆瓣在奖项方面也不尽如人意,今年的奥斯卡上,表演奖项提名颗粒无收,只提名了最佳服装设计和最佳化妆与发型两项装修奖。
和同“宫斗”类型的《宠儿》一比相形见绌,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玛丽女王》成为如此这般呢?
《玛丽女王》讲述了两个女人之间的斗争,故事的背景是16世纪末,伊丽莎白一世成为了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
伊丽莎白的表妹妹玛丽一直居于法国,但18岁那年返回苏格兰亲政。
玛丽信仰天主教,因此信奉新教的伊丽莎白担心她也可能夺取英格兰王权。
两个女人就政治、婚姻、信仰等多方面的争议展开了角逐,两人虽有亲戚关系,却始终没有见过面,通过战争、谈判等手段竞争了数年。
本片的导演乔希·罗克是第一次指导电影,虽然女性电影由女性导演来指导会更加细腻,但乔希·罗克作为导演的经验实在是不足。
她此前一直是戏剧导演,虽然履历相当漂亮,但戏剧和电影本质上是有极大区别的。
《玛丽女王》过于浪漫和解构了,它几乎是假定观众都了解16世纪英国的王室纷争以及朝代更迭,在已经对玛丽和伊丽莎白有了详尽的了解之下才来观看这部电影的。
这种自信给影片的叙事带来了灾难,在历史传记片的框架之下,极大的弱化了背景铺垫和时代推力,单纯的将人物作为刻画重点。
但问题是缺乏背景和来源的人物又极其单薄,时间顺序混乱,主线故事松散,令影片变得平庸甚至是尴尬。
导演所想深入讨论的内核全部趋于结论,不论是天赋和结局的因果论,还是女性在男性权力之下的挣扎生存展现,全部都流于表面了。
如果你恰好不了解这段背景,那么影片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你可能都无法理解人物的行为,更不用说探讨动机了。
历史传记片的基础功能应该是帮助观众多维度的思考,而不是给观众设置门槛。
再者,《玛丽女王》作为一部女性电影来说,对于女性形象的刻画也并不成功。
《宠儿》里的三个角色,一个入围奥斯卡女主,两个入围女配,靠的就是三个女人之间相互利用、伤害、相爱所带来的悲怆感和戏谑感。
它在政治斗争中直面了女性天生所带着的软弱、冷漠以及嫉妒心,角色的特质被时代的洪流推动向前,身不由已却又合情合理。
但也没有彻底将其变成后宫甄嬛传,还是将人物放在了无情、残酷的政治斗争中的,每个人物的转变都和大环境的变化相辅相成。
而《玛丽女王》中玛丽和伊丽莎白作为双女主,却没有这种张力。
两个处在权力顶端却身不由己的女性彼此斗争,但同时相互依赖,这本该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却呈现的没有那么浓烈。
罗南只展现出来的自己不屈、坚毅的一面,却没诠释出玛丽这个角色的复杂性,在国家、儿子、婚姻面前,罗南的表现还是稚嫩。
玛格特·罗比则好一些,在偏执和疯狂这些负面情绪的演绎上还算出色,可缺乏其他方面的展现,还是使得伊丽莎白这个人物更像是个疯子。
玛歌特自述角色时认为“两人之间有一种姐妹情,彼此相爱,但这种爱又非常复杂,因为彼此的生存都威胁到了对方,”她解释说,“这是这两位角色间的爱情故事,非常非常复杂的爱情故事。
”历史上的伊丽莎白一世终生未婚,她才华杰出、精明开朗、坚强圆滑,以其开明的政治而著称。
她在位期间是英格兰在近代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政治、军事、经济、金融、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她即位后,可以说,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而且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后,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而在《玛丽女王》中,这些人格特质均没有得到任何展现,几乎所有的政治斗争都被抽真空了,两个女性的爱与恨变得非常私人和情绪化,配合众多高度凝练化的台词,整部电影太像是导演所拿手的戏剧了。
有意思的是,泰勒·斯威夫特的男友乔·阿尔文恰好参演了《宠儿》和《玛丽女王》两部戏,而且角色都是女王背后的男人,虽然角色有点雷同,但演的还不错。
《玛丽女王》因为双女主戏份的失衡反而使得身边人的戏不错,外网有评论说玛丽身边的侍女一角色如果片方好好公关一下的话说不定还能捞个女配,也足见主角表演方面的不足。
电影最好的方面已经在奖项上获得了反馈,双女主戏虽不出色,但服化道的确精良。
玛丽刚到苏格兰时,服装非常干净纯洁,然后随着故事越来越黑暗,暗色调也逐渐在服装上蔓延开来。
故事本身没有带来的严肃感和华丽感借由着服化弥补了一些,我看完之后倒真是很想拥有一件华丽的大裙子。
预告太有误导性了,哪里有姐妹撕逼,明明是两个性格迥然的女性君主在男权主导的世界里,用各自的方式寻求生机。其中不乏政治上的阴谋和猜忌,嫉妒,欣赏,Elizabeth 与时局和解,Mary 殉道以坚守自我,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满满的女性主义。当然缺陷也是致命的:古装剧,boring;戏剧质感古装剧,double boring. 更不用提故事不够吸引人,在大部分观众眼里已经是原罪。
服化道真的有看点 JACK也有看点 有几个关键帧很有戈雅和伦勃朗的味道 ... 只是感觉过于美化两个历史人物
近四星。打分低原因应该是舞台剧女导演改编的电影,是出于对电影优势运用不足吧,不玩运镜变化,剪辑闪回,多层次并进叙事等等,故事就讲的过于平淡松散。最后伊丽莎白总结玛丽的失败:“你的天赋,导致了你的失败。”这句就可从童年起拍个长剧。于平常人说节制自律审慎是体面,于这个男权觊觎的王座,节制自律审慎关乎性命。玛丽女王自小的境遇养成,让自己始终不明白自己看不起的是什么。而安妮博林的女儿伊丽莎白太懂得。
故事说得还不如荷里路德宫的语音导览引人入胜……
服饰好难看。把玛丽塑造成反叛、野心仅是逞能的弓箭,而伊丽莎白是妥协中摇摇欲坠的盾。倒希望之后能拍部Margot的伊丽莎白,若不是影片质量,她的女配本该好好公关下。生硬的剪辑全然打散了两位女王的对峙,不必要的枝节很多,呈现的格局太小。拉扯出两位女人身后男性的奸诈,但错过多场戏来剥去玛丽的野心看她不堪的儿戏。伊丽莎白的“孱弱”写得更好,在男人簇拥下步向强悍,还是承受同样的不安
披着历史的外衣说女性的故事。有些情节过于突兀,铺陈不够。最喜欢两人见面的那场戏,导演功力尽显。
和盛产宫斗剧的中国比起来,太小儿科了。@俄航
故事很差,而且整体压抑。这其实是一段大英历史上很精彩的一段历史,也许更适合拍一部英剧;所以就电影来说可能过于聚焦两个女王本身了。不过罗南和罗比两位90后当家花旦演技甚是精彩,两个小时一闪而过,值!
还和撞题材撞档期的 宠儿 硬碰硬… 死的屈辱莫过于对比之下捧一踩一更显差了
两个女王的演员演技都非常好,尤其是作为女一的玛丽女王的演员。权力争夺真是残酷,什么手段都会使出来,吞噬人性
英国人看了会咋样,皇室的恩怨居然被美国人鼓捣来鼓捣去的,确实弄的挺乱。皇室真是高危,今天还在,真是先辈们的命换来的。
故事太零碎,叙事也捋不清,要不是我了解过这段历史,绝对是看不下去的。另外,那个年代有很多黑人就代表历史上这些官员是黑人?关键主流历史上人家Thomas Randolph不是啊!
影像连贯性不足,现代映射有趣但些许露骨;Jack好美,Margot太棒,罗南的表演令人上头
@3IFFAMACAO剧情的衔接和转折有点突兀,但是通过对比两位女王的不同选择而产生的不同命运有点意思,对女性命运的描写有些女权的味道;其实更可以称为玛丽女王堕(作)落(死)记,而我觉得伊丽莎白的克制更明智和可敬;表演上感觉罗比的配角更出色,罗南没有惊喜,还是在重复那种争强好胜式的角色而已,劳登是可以的,演出了野心和懦弱。
如果电影都是这样,请给我来一打让我没日没夜地看下去
好看!分别统领英吉利海峡两岸的表姐妹俩,惺惺相惜又相妒相依,被桎梏于王位之中,被手下男人以婚姻或议会的方式玩弄于股掌之间,失去终身自由,也许她们只层会过寥寥数面,却是彼此在不胜寒的高处心底唯一的依靠。女导演将两位女王的心思拍得很细腻,很多意象化升格镜头亦十分唯美,如血、玛丽临刑前的雪、刑场上的一袭红裙。。。两姐妹初见时的层层白纱帐颇有张艺谋的感觉。不得不说我家女神真的太美演得太好了!
男贱女蠢,用爱发电…如果说这是“真实的”玛丽·斯图亚特那我只能感谢人类的进步。
若非对岸失火,便是此岸烧身;若无女王水性,便是夫君寻花。错把两座岛屿当姐妹,错把一个男人当爱情。也曾幻想冠盖英伦,自傲雍容,与一良人策马,与一邦国尽忠。伊丽莎白终生不婚,太阳光下盯着影子恍了神;玛丽女王不需情爱,断头台上念着誓词送了命。月事来临女人以血献祭,国难当头女王以血殉道。
表演都太可以了,完美的作死小能手vs天命之女。
3.5 字幕組好像把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瑪麗·斯圖亞特)和英格蘭女王瑪麗一世(瑪麗·都鐸,伊麗莎白一世的姐姐,血腥瑪麗)弄混了,瑪麗·斯圖亞特和伊麗莎白禮節性互稱姐妹,字幕一直把瑪麗對伊麗莎白的稱呼翻譯成“我的妹妹”,但其實伊麗莎白比瑪麗·斯圖亞特大九歲。還有最後的cousin更翻譯成了“同父異母的妹妹”,實際上伊麗莎白是瑪麗·斯圖亞特的表姑。/感覺評分低了,也可能是我看到豆瓣6.4的評分就對這部電影期待不是很高,看時反而覺得有幾幕很驚喜。瑪麗與伊麗莎白的見面處理得不錯誒。/ 羅比演得很好。/羅南有幾幕也是有魅力的,但我一想起來她演的是瑪麗·斯圖亞特,就覺得這魅力還遠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