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故事

我们的故事,Long Long Time Ago

主演:陈丽贞,李国煌,萨米·优素夫,陈俊铭,王雷,黄晶晶,廖永谊,薛素丽,黎沸挥,程旭辉,苏海米

类型:电影地区:新加坡语言:汉语普通话,闽南语,马来语,英语年份:2016

《我们的故事》剧照

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1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2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3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4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5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6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13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14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15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16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17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18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19我们的故事 剧照 NO.20

《我们的故事》剧情介绍

我们的故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以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本地家庭为主轴,通过成员的际遇,带出早期的甘榜生活以及后来的组屋生活,剧情横跨数十年。 电影也将体现新加坡如何从一个以方言为主流语言的社会演变成华语到现今英语的过程,从中回顾流失的方言。它也会融入导演的许多亲身经历,并将安插多首怀旧歌曲。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天籁人偶打工老板偶像大师灰姑娘女孩U149哲基尔岛的阴谋爱·杀猎鹰突击夺骄终极三国烧饼皇后丧尸未逝槲寄生农场的惊奇圣诞银仙我是大明星希布唐伯虎飞秋香夜幕羞耻第四季阿什格罗夫这个大侠有点怂面包碎屑无惧之爱少年时代犯罪心理第九季龙门驿站之红头巾勇探实录如果我留下痞子英雄2:黎明升起反贪风暴3特工游戏终有一天

《我们的故事》长篇影评

 1 ) 新加坡——一个国家的诞生,李光耀——一个穿越到现代的马基雅维利

《晓说》第一期讲的就是新加坡,从此开启了我对这个弹丸小国的兴趣。

从一个一穷二白没有任何资源连水都要进口的四线国家,仅仅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就成为东西第一强国,标准的发达国家,说是奇迹一点都不过分。

电影借用了《阿甘正传》的讲述手法,以小人物的经历,串联起几十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可惜在人物情感塑造上有型无实,没有留下一个可以感动我的桥段(我是铁石心肠)。

电影6分,情怀+1,7分。

《晓说》里讲,新加坡人民善良、虔诚,所以有福报,他们选择相信李光耀,老天眷顾,选对了人,从此过上了好的生活。

其实不是的,电影里讲的很清楚,新加坡的华人是怎样一个群体,是一群连饭都吃不起娃都养不活的最底层人民。

选择相信政府、相信领袖?

对不起,他们连最基本的政治生活概念都没有,选举是什么?

国家是什么?

政党是什么?

他们完全不知道。

他们也不相信政府、也反政府,也耍流氓的。

新加坡直到今天,并不是什么人民的选择,单纯就是因为出了一个具有超高政治能力的领袖,高晓松那是情怀,信不得。

电影中很少直接提及李光耀的执政理念,只是因为我个人对李光耀先生的推崇,哪怕是一丁点的讨论,我都敏感的捕捉得到。

一个老生常谈的争论,马基雅维利主义到底对不对?

个人隐约记得李光耀先生是推崇过《君主论》的,也处处体现了《君主论》里的论点:与其让人民爱戴,不如让人民惧怕;惩罚要一次性给够,奖赏要分多次慢慢给;君王绝不能追求慷慨(福利)以讨好民众,钱要花在最需要的地方等等。

顺便安利一个李光耀先生的观点:“民主政治最大的问题是短视,大家都知道这个社会有病,得治,但是如果政治家开出的是一副苦口的良药,短期来讲会危及社会的福利,但是长期对人民有利,在民主政体下,这样的政治家就上不了台。

我从来不追求民众短期的喜欢(讨好),长远的发展最终一定能得到民众的认同。

”事实也如此,李光耀先生目前在新加坡有如此高的声望,其实也不是一直这么高的,也有过反对声音的。

新加坡的发展之路,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产业升级——资本输出,就是这么简单,我们的政府哪点没有学了?

只是中国比新加坡了大多少?

人口、国土面积、民族多样、地区差异,如果赞同新加坡走过的道路,那就应该赞同我们目前正在走的道路。

严打、控言论、抓左派、关大学,李光耀先生比我们做得还要极端,这些地方为什么就不提学新加坡了呢?

还真是选择性失明。

两三百年的时间,根本不足以检验一种政体是否先进。

世界近代史当中,还真没有靠民主政治改革让一个国家从落后到发展的先例,俄罗斯、乌克兰、伊拉克(战后)、泰国。。。

相反,在集权体制下翻身的例子倒是很多,中国、伊拉克(战前)、新加坡、利比亚。。。

我相信这其中一定是有深刻的原因的。

邓公当年敢在老慕之年而不顾死后名声,冒天下之大不韪力排民主政治改革,今天看来是多么的可贵,多么的高尚,中国人民是多么的幸运!

刚好最近,新加坡宫斗大戏拉开帷幕。

威权制的问题就是领导人的权威总是一代不如一代,李光耀先生最大的政治遗产就是人民的无限爱戴与信任,但是李显龙与其父亲能力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当李光耀先生的政治遗产慢慢淡去,新加坡将何去何从,让我多少有点担忧。

当年的发展,其实跟整个东南亚经济大发展的背景是分不开的,从殖民地到独立的国家,生产力解放不是一点半点,可惜好光景总不长,如今全球政治生态恶化,像新加坡这样的弹丸小国的国恐怕并非自己能够掌控的(中国人民好幸福)。

站队美国真的是个好选择吗?

还是拭目以待吧。

 2 ) Hi,Singapore!

整部电影没有太浮夸跌宕起伏的情节,打动人的是温情和真实,默默地将真性情渗透在每个小情节中,再加上演员满分的演技和恰如其分的配乐,泪点就上来了。

整部电影风格纪实接地气,有心酸有欣慰有笑有泪,演员语速和情节都不拖泥带水,第一部和第二部我都毫无快进地看下来了。

我很少看新加坡电影,这部家庭电影更像历史片,从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诠释了新加坡数十年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发展史,从这个角度来说,影片是成功的,也是优秀的。

 3 ) 我们的故事,你是否在里面也找到你自己?

第一次出国,就是去的新加坡跨年倒数,在国家博物馆、在圣淘沙的历史馆、在克拉码头的街上都感受到这个弹丸之国对于自己的历史的回顾和珍视。

这一部夹杂着闽南语、英语、印度语、马来语的电影,是导演的亲身经历的回顾,也是这个国家简短的自我陈述。

多元是这个国家的一张名片,可是一切的融合都是一步步的慢慢的交互进行的,有联结也有冲突,有进步也有曲折,电影是用几个平凡人的人生去照见那个剧烈变动的时代。

也许每一部电影都是试图去传达一种思考,寄托一份情怀。

可是,每一个观影人接收到的信息和感情是有差别的,在别人的故事里,寻找的永远都是自己的影子。

一个炎热的下午,我一个人在客厅里看完了这部《我们的故事》上和下,禁不住留了三次眼泪,泪流满面那种:第一次是年三十晚,阿坤误会招弟的小儿子烧烟花射到他的盆栽,扇了他一个耳光,大女儿上前解释也被扇了一个耳光,引发争吵,阿坤赶他们走,招弟把全部孩子叫回房间,最后扇了大女儿两个耳光,大女儿说,我是不是不是你亲生的?

为什么我这么命苦。

招弟说,做大姐的就是这么命苦!

然后自己也狼嚎大哭。

她自己是大姐,所以她觉得阿坤就算做再错的事,她自己都难辞其咎。

大女儿问她的问题,何尝不是她想问她的父亲的问题呢?

第二次是招弟推着大板车送病重的父亲去医院,父亲说,你以后不要叫我四叔了,叫我爸爸。

招弟说,从小到大你不是说我和你相冲,不能叫你爸爸吗?

父亲说,我都活到这岁数了,还怕什么相冲不想冲的。

我以前一直以为生儿子才孝顺,没想到老了才发现,还是女儿孝顺。

然后,招弟就喜极而泣地叫他,爸爸。

那一刻,她终于得到了一种认可,对于她来说可能是这辈子最值得铭记的时刻。

第三次,是招弟癌症晕倒后住院,从前那个不长进的阿坤,说把农场的拆迁费给她。

她说,不用了,留给他买政府的组屋,她说她很高兴,看到一家人一条心。

同时也对大女儿说,一直以来是亏待了她,自己不在了,要她好好照顾好几个弟妹,周围的人都在哭。

其实,大家心里清楚,她才是这个家庭里的最用力把大家聚拢在一起的那个人,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冲在前面的那个人,扛起所有的那个人,默默忍受着一切的那个人。

这个一直把“因为我们是一家人啊”和“做人,不要计较那么多”挂在嘴边的人,终于走完了她的一生,悲伤多过欢乐,眼泪多过笑声的一生。

上一次被感动到泪流满面的时候,还是高中时读余华《活着》的时候。

如果一生充满这么多的苦难和悲痛,那么是否还值得苦苦挣扎活着?

招弟在回顾她一生的时候,是感怀自己经历的苦难,还是感恩自己创造的改变呢?

她确确实实影响和改变很多人,可能有些人注定是要做蜡烛的,以微弱的光照耀一个角落,流着泪默默走完自己的一生。

或许不该问值不值得,既然活着,就继续努力地活下去,明天会发生什么,好与坏,喜与悲,又有谁知道呢?

伴随着缓缓响起罗大佑的歌,这短暂又冗长的一生终于拉下帷幕,留给屏幕前的我们长长的深思:我来唱一首歌古老的那首歌我轻轻地唱你慢慢地和是否你还记得过去的梦想那充满希望灿烂的岁月你我为了理想历尽了艰苦我们曾经哭泣也曾共同欢笑但愿你会记得永远地记着我们曾经拥有闪亮的日子——end——

 4 ) 《我们的故事》:做人群中的绿洲,而不是黑洞

(公号: 怅然观书)如果被问到曾经“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新加坡有什么电影或电视剧,恐怕一般人都要卡顿一下想一想,是《人在旅途》吗?

是《莲花争霸》吗?

那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电视剧了。

《人在旅途》只给人留下同名主题曲,人物和剧情似乎都不记得了。

歌曲后来被电影《夏洛特烦恼》拿去当了插曲:

人在旅途9.1翁素英 / 1990从来不怨命运之错,不怕旅途多坎坷。

向着那梦中的地方去,错了我也不悔过。

人生本来苦恼已多,再多一次又如何?

若没有分别痛苦时刻,你就不会珍惜我。

千山万水脚下过,一缕情丝挣不脱。

纵然此时候情如火,心里话儿向谁说?

我不怕旅途孤单寂寞,只要你也想念我。

我不怕旅途孤单寂寞,只要你也想念我。

以前,这首歌可以当做励志之歌,而且朗朗上口,我一看到歌词就会忍不住唱起来;现在,我觉得可以叫它“新加坡之歌”,或者叫“李光耀之歌”:)“从来不怨命运之错,不怕旅途多坎坷”:新加坡独立之前的100多年时间都是英国的殖民地,到了1942年,向来“日不落”的大英帝国防守新加坡的军队向日军投降,标志着英国时代的终结,新加坡由此开始三年多的日据时期。

本来1963年已经加入了马来西亚大家庭,结果1965年又被人家赶了出来。

这旅途绝对算坎坷。

但李光耀们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怨恨命运不公。

“向着那梦中的地方去,错了我也不悔过”:这“梦中的地方”其实是李光耀们想为新加坡找到一个绿洲,继而让新加坡成为第三世界的绿洲,最终成为发达国家的一个绿洲。

每一步都走得艰难,就算是错了,那又能怎样?

因为摆在眼前的选项没那么多,没得选,根本没有时间悔过,能生存下来就不错了。

“人生本来苦恼已多,再多一次又如何”:当初到底要怎样与马来西亚大家庭和谐相处,怎样求同存异,苦恼本来已经很多了,面对马来西亚大家庭的驱赶,无非是再多一次苦恼,如果分出去、独立建国,到底能不能存活?

淡水水源是被人家捏着的,随时可以掐断。

百废待兴,无尽苦恼。

“若没有分别痛苦时刻,你就不会珍惜我”:这话是一个自尊、自爱、自强的人能够说出的话,李光耀曾经在日本战败后想方设法劝说英军不要撤走,因为新加坡需要保护,否则分分钟被灭国。

后来英国因为国力衰弱,不得不撤军时,新加坡不得不加入马来亚大家庭,后因为意见总是不合,干脆被赶出。

分家就分家,如果你看不到我独立以后也能发展得很好,甚至能成为东南亚唯一的发达国家,你就根本不知道我的厉害、我的好处,更别谈珍惜了。

这话是跟马来西亚说的,其实也是后来跟所有不看好新加坡的众多国家说的。

“千山万水脚下过,一缕情丝挣不脱”:新加坡别看是小国,联系世界起来,比谁都活跃。

李光耀不但经常参加原英联邦成员国的会议,而且只要是各个地方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他都去结交访问,可以说是走遍千山万水。

可是,不管怎样不依赖任何一个国家,新加坡与英国、中国、马来西亚都有着自己心中或外人眼中千丝万缕的联系,挣是挣不脱的。

“纵然此时候情如火,心里话儿向谁说”:用“热情如火”来形容建国立业时的李光耀们是恰如其分的,那种冲劲和干劲是如今的总理和部长们不能比的。

胸怀天下,心中有火、眼中有光,满腔的热忱话语向谁诉说呢?

不用担心,新加坡人从来不憋着,他们历来是为世界各国和地区操碎了心,就好像自己是大国一样,随时都可以给各个领导人出谋划策,出的主意往往是恳切、务实、有见地,格局也非常大。

从不用担心没有倾听者。

“我不怕旅途孤单寂寞,只要你也想念我”:新加坡的心理状态非常健康,它在与世界各国和各个地区的相处中,不会一厢情愿,太过天真;被拒绝以后,也不会怨气十足。

一个绝对的弹丸小国,毅然决然地走上独立发展之路,千难万险的旅途上,纵横捭阖,没有被世界各大小国家挤压、踩踏至死,已经算是奇迹,孤单寂寞可想而知,但因为它是真的为烦恼和困境中的世界各地领导人出主意,中肯又实用,它又怎会孤单寂寞?

各个领导人又怎么会不念叨它呢?

人在旅途 (1985)7.81985 / 新加坡 / 剧情 / 胡鹤译 / 吴岱融 向云(《人在旅途》1985,只记得歌名就够了)多年以后,回头看,这首歌仿佛就是为总括新加坡历程而写的,从此记住这首“新加坡之歌”:)不过,如果没听过这首歌,光看歌词,则实在乏味,还是听听看,想必能感受到它的味道。

新加坡的奇迹从根本上是由地理位置决定的,在这点上,我一向赞同地缘政治。

新加坡的位置属于东西方航道的中心,既不会像朝鲜半岛那样始终形势紧迫,也不会像非洲某些国家那样边缘化或长期战乱。

新加坡的位置刚刚好,既不会被忽略,又不会被吞掉,让它保持中立、独立发达,对世界各国来说都很有用。

再加上李光耀和他的部长们太过优秀,不断地分析走过相似旅途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不断学习,时时闭坑,更推高和延长了这个奇迹。

后来的总理继任者吴作栋以及现在的总理李显龙,都只是走在李光耀的延长线上。

经济发达至此,似乎该持续反哺文化才对,但提到新加坡的文化,如果单从影视剧来看的话,那么只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抢眼过,后来就被港台剧、韩剧盖过风头了。

莲花争霸 (1993)8.11993 / 新加坡 / 武侠 / 梁胜权 杜南星 陈丽霞 杨锡彬 / 李南星 朱乐玲(《莲花争霸》1993,正规渠道无资源)九十年代的《莲花争霸》根据古龙的《流星蝴蝶剑》改编,同时也借鉴了金庸《笑傲江湖》一些设定,比如欲练神功、挥刀自宫,主题曲《江湖路》同样传唱一时:

江湖路8.7罗文 / 1990无怨无悔我走我路走不尽天涯路在风云之中你追我逐恩怨由谁来结束什么时候天地变成江湖每一步风起云涌什么时候流泪不如流血每个人也自称英雄什么是黑白分明是是非非谁人会懂怕什么刀光剑影把风花雪月留在心中无怨无悔我走我路走不尽天涯路人在江湖却潇洒自如因为我不在乎无怨无悔我走我路走不尽天涯路在风云之中你追我逐恩怨由谁来结束新加坡的电视剧,据说特别爱把不同作品揉到一起,然后推陈出新,这一点很像新加坡的发展路数。

说到《莲花争霸》借鉴《笑傲江湖》,本来,这部电视剧大部分都是改编自《流星蝴蝶剑》的,从香港到新加坡,在所有《流星蝴蝶剑》的电视剧改编版本中,只有新加坡的这一版加进了“自宫”的设定,我就在想,这自宫的展现,像不像新加坡对于中华文化的处理呢?

完全出于实用的目的,经过双语政策和分流制度以及精英教育,一通神操作,导致只有很少比例的人同时掌握英语和华文,其他大部分人客观实际上都只掌握英语。

别看华人在新加坡占多数,但有调查显示,很多人都后悔学习华文,只有极少数人后悔学习英文。

新加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语言教育上,实际上是剔除了华文的生存空间。

我们都知道,李光耀们完全出于实用的目的,让英语优先,是没办法的事情。

后来,包括李光耀在内的新老领导人都开始积极推广华文,但都有待时间的积累。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经过上述剔除,很难想象普通民众对于华族文化还能够心生向往和亲近。

没有足够的文化认同作为基础,也就没有华语文化的市场,可想而知后来以及如今的新加坡文化输出在原亚洲四小龙当中是如何的没有存在感。

当然,或许当初《莲花争霸》的主创并不是有意加进“自宫”的设定,或许只是个巧合,但是,所有这类阴谋算计、王图霸业的故事都是时局和人事的反映。

《笑傲江湖》是政治小说,是十年极端时期的影射;《莲花争霸》也可以看做是经济发展的一种竞争,为了飞黄腾达,不得不自宫,否则连生存的机会都没有了。

用一句话说就是:欲练西式神功,必先弃华自宫。

我们的故事2 (2016)8.32016 / 新加坡 / 剧情 喜剧 家庭 / 梁志强 / 陈丽贞 李国煌(《我们的故事2》2016.3,腾讯视频免费看)前不久,我无意中看到一部叫做《我们的故事》的电影,眼前一亮,因为它是直接展现新加坡1965年独立建国之后普通百姓如何度过困难时期、一路发展起来的作品。

这是个系列电影,还有一部《我们的故事2》,也同样质量过关,值得看。

在此之前,我集中看完了李光耀的两本回忆录:《风雨独立路》(1923-1965)和《经济腾飞路》(1965-2000),正好覆盖这两部电影的时代背景,相当于是具化了李光耀回忆录的相关内容。

风雨独立路8.3[新加坡] 李光耀 / 1998 / 外文出版社(《风雨独立路》1998.9,绝版高价)《我们的故事》1和2讲的是新加坡建国前后,百废待兴,民众生活困苦。

一个名叫招弟的女人一直生不出儿子,在丈夫死后,被大老婆赶出家门。

招弟带着女儿们回到娘家,结果被娘家人嫌弃,尤其是自己的爸爸和大弟弟更是对她冷嘲热讽、挖苦讥笑。

好不容易央求着住下来,又不断遭遇苛刻对待。

招弟始终隐忍大度,从不计较,艰难生存,含辛茹苦,也得到过好人帮助,渐渐挺过难关,随即又重挫不断。

故事看下来,真是心酸。

不过,这个电影有个好处:悲伤不过度。

不会像以前台湾的苦情戏那样让人看着难受。

看过这部电影,你会发现,当初的新加坡是那样的破败和穷困,跟今天的发达对比起来,真是极大反差。

单单是招弟从两个孩子的屁眼里拽出长长的蛔虫,以及招弟的弟弟、友人和救灾士兵一起在洪水中大战巨蛇,就足够冲击你的观感。

他们住的环境,从村庄到组屋;说的话,从各式方言到以英语为主,都展现了新加坡的发展历程和国民面貌。

经济腾飞路8.9[新加坡] 李光耀 / 2001 / 外文出版社(《经济腾飞路》2001.9,绝版高价)新加坡之所以成功,我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折腾,不搞意识形态纷争,当真是纯粹的“多解决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在所有角色中,最具包容心的就是女主招弟了,这个女人躲不开周围环境的迷信、重男轻女和偏见,她自己也打孩子,但从做决策、拿主意和说话办事中的言谈举止,都能够看出,她始终用最大的善意去看待和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总是以德报怨,生活条件好了以后,也没有变得冷漠。

她从每一天的实际生活中体悟出了自己的生存智慧,那就是要做人群中的绿洲,而不是黑洞(当然她自己不会这样去表述)。

她周围的人,包括她的至亲在内,很多都是黑洞。

她心中的那种苦楚,始终独自承担,最后终究没逃过癌症的侵袭。

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8.1李光耀 / 2013 / 中信出版社明智、伟大如李光耀搬的领导人也同样无法让建国之后的民众免受恶劣条件的摧残,这是百废待兴、白手起家的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代价。

好在绝少人祸的侵扰,也算是庆幸。

你可以把《我们的故事》系列电影看成是新加坡版的《请回答1988》,只不过《我们的故事》还是显得单薄了,规模也小,并且《我们的故事2》的结尾开始显出拉胯之势,如凑戏一般,上演狗血戏码。

从这个结尾,也能想象得出这个系列电影的3和4为何那样口碑扑街。

期待这位梁智强导演能更深更广更高质量地拍一拍新加坡的发展历程,而不只是完成一个点到为止的宣传片和主旋律。

这个系列电影是2016年推出的,在此前一年,李光耀逝世。

这一年,新加坡经济首次进入缓慢增长期。

或许是到了缓下来、经济反哺文化的时候了,也或许是到了怀旧的时节,关于新加坡发展历程的影视剧,或许到了文化输出的节点。

看他们新加坡人过去和现在和故事,最大的好处就是时时会想到我们自己,忍不住就会有个对比。

李光耀观天下9.2[新加坡] 李光耀 / 2018 / 北京大学出版社(《李光耀观天下》2018.2精装)此外,我还期待有更新更高质量的李光耀传记问世,目前已出版的相关传记都不尽如人意。

他自己的作品还有《李光耀论中国与世界》、《李光耀观天下》可看,但都是政论性质的了,如果不是特别感兴趣,看过以后,可能会感觉没留下什么。

 5 ) 新加坡的城市化

一部新加坡电影,故事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刚分家时为时代背景,给人做小的二太太因为丈夫过世,又没能生出儿子而被大太太赶出家门,带着几个女儿,挺着孕身回到乡下娘家。

作为家中大姐,自出生时便因为是女孩而被说不祥,只能称自己的父母为“四叔”、“四婶”,此番回到娘家时的处境可想而知。

剧情横跨数十年,从村落生活到政府组屋,华人、印度人、马来人同处在新加坡,有人信上帝,有人信观音,闽南语、马来语、印度式英语穿插其中,热热闹闹,导演也借由这部电影让世人对新加坡的发展历程作大致了解。

相比较之下,大姐的奋斗史倒不足以成为影片的出彩之处,大姐在重男轻女的文化环境里一味隐忍和退让亦是让人非常反感的地方,愚善之人必定受命运欺辱,这点在电影里还算写实。

片尾值得一看,插曲和片尾曲也值得听。

 6 ) 那个时代的女人的悲哀

仿佛看到了父辈的生活,当然我的父辈应该比剧里面更难。

而我想的更多的奶奶👵,剧中的阿嬷就是奶奶,永远在细声细语,永远的给爷爷端茶递水,永远的逆来顺受,永远的忙忙碌碌。

生活总是一地鸡毛,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接受然后继续向前。

“逆来顺受”那个时代的重男轻女,刻在骨子里的,根深蒂固了,就像剧中的旁白说的“好像也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对”,从小到老的要求就是让、忍。

奶奶的这辈子就是这样,忙碌辛苦一辈子,没有享福没有收获“家人”,女主说的最多的就是“我们都是一家人”,所以每次争吵矛盾之后,她都会忍让,然后主动寻求化解矛盾。

其实家家都是这样,总有着无数的矛盾,而正因为是家人,所以最后都可以不计前嫌。

“活着”这个电影会让我联想到活着,当然活着更残酷更残忍,那个时代更不近人情。

 7 ) 他们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故事

《我们的故事》是一部从新加坡建国开始讲起的电影。

在历史大事件中的普通人家,不同的民族之间生活在一起,有笑、有泪、有爱。

🍀1.重男轻女的华人家庭。

许多情景、许多对白,跟我见到过的福建、两广传统家庭一模一样。

又好气又好笑。

大姐默默守护着全家,任劳任怨,心甘情愿。

🍀2.新加坡华人的身份认同。

从马来西亚独立出来的新加坡生活着好几个民族。

华人觉得马来不欢迎自己,对新加坡充满期待。

马来人对新的国家和新来的华人心有不安。

但大家都是善良的,看到一起做生意的伙伴、村头村尾的乡亲遇到困难,还是会忘记民族出手相助。

🍀3.有正义感的年轻人。

市场上收保护费的小混混看到管理员欺负商户,忍不住出手打人,结果被抓捕。

临抓捕前还给掩护过自己的大姐买了蛔虫药和新课本。

🍀4.新加坡经济腾飞。

正是因为有政府的各种好政策,和一个个像大姐一样勤劳的普通人,新加坡的经济才有了飞速发展。

后来他们买了第一台电视机,生活也越来越好了,感同身受地替他们高兴。

🍀5.我们也经历过。

六七十年代我们也有过生活困难的时候,也是邻里之间互帮互助走过来的。

改革开放经济发展,邻居们陆陆续续买了第一台电视机,大家围坐在一起看春晚、看女排比赛的情景永远刻在我们的记忆中。

每当现在的女排取得好成绩的时候,我们都会重新回忆那个年代的激动心情。

 8 ) 我们的故事

1.9号晚上打开爱奇艺想看一些电影,然后就觉得这个电影很有年代感,我好像会很喜欢,然后就在今天看了,是讲新加坡人的故事。

故事的一开始就是以重男轻女直入话题,不过,故事的女主角还是蛮有韧劲的,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们能好好的生活下去自己一个人做各种生意,解决家里的各种麻烦,是一个很有头脑,也敢想敢做的人。

可能导演想要传递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吧,因为对于那个时代那个国家了解较少,所以很难有力事情节。

不过也可以在小人物的故事中感受。

人生多有意思呀。

 9 ) 这是别人的故事,也是每个人的故事——《我们的故事》1和2

连着看完了第一部和第二部,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的华人面孔很容易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可是那让人听不懂的方言却又让人感到疏离。

这既近又远、既熟悉又陌生的关系,异域的吸引和相识的认同感巧妙杂糅,扑面而来。

《我们的故事》1和2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点:1、这是一部女性血泪史。

“做人家大姐,就是这么苦的。

”这是上一辈的大姐对自己大女儿说的话。

这既是规劝也是认命。

但是谁规定做人大姐要这么苦命的呢?

没有人知道是谁,总之所有人一出生就被安排好了。

男孩受宠,女孩受累。

最可怕的是,女人自己也认可、践行这套规则,遇到违规者,比男性更加积极主动地出来维护。

因为算命的说女人的八字与父亲对冲,所以从小管父亲叫四叔。

好像称呼变了,感情就更加淡薄,女人挺着大肚子回来投奔缺无人关心,一听算命的说外孙女的八字会克家里,四叔马上安排送人,还美其名曰是为女儿好。

女人有两个弟弟,小弟还知道关心大姐,大弟弟完全是恃宠而骄的典范,是趴在大姐身上喝她血的“吸血鬼”。

稍不满意就说要把大姐赶出门去,为了获得政府赔偿金,胡乱污蔑大姐。

时常看的我生气不已,好像《娘道》重现。

可是在那个年代,甚至是现在,很多地方仍然有这样重男轻女的思想,男孩是宝,女孩是草,“伏弟魔”层出不穷。

不知道是否结局做了美化,女人喊了一辈子的四叔,终于悟透儿子不如女儿孝顺,让她叫自己爸爸。

她的“吸血鬼”弟弟也主动拿出大姐给的赔偿金,让她好好治病。

这两个几乎没有给过她一点温暖的人,稍微对她“仁慈”了一点,她便觉得此刻是最幸福的。

也许这才是女性最大的悲哀。

2、这是一部新加坡建国史。

新加坡公民主要包含四大族群,华人、马来族、印度裔和欧亚裔/混血,其中华人占了全国近3/4人口。

脱离马来西亚后新加坡致力于维护种族和谐,建立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社会。

大姐的朋友是马来族,小弟娶的老婆是印度裔,这一家子的人际、亲情关系也是新加坡种族关系的缩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医院有一段对话非常值得琢磨,大姐的弟弟与大姐发生争执开飞车被撞后入院,小弟的老丈人(印度裔)和大姐的朋友(马来族)来医院看望,老丈人说你们华人真奇怪,政府还没来核定如何赔偿你们就开始争抢,真是听风就是雨。

这时他女儿说,我们印度人也是这样,听风就是雨。

大姐的朋友也说,我们马来人也一样。

大家哈哈大笑。

3、这是一部城市发展史。

很多镜头着墨在乡下老屋的周边环境上,屋外的空地、猪笼、椰子树、菜地,这些“占地方”的空间最终在国家的发展中逐渐被侵占,取而代之的是政府组屋,邻居之间互不认识,人人门口上着一把大锁。

其实我个人对这个部分没有太明显的感觉,“90后”的我一出生就住上了楼房,对农村的唯一印象就是周末去的农家乐,所以这些东西对我而言只是调剂生活的乐趣。

但很明显,对导演而言那就是他是童年生活,是儿时的记忆,是一个人的根。

虽然楼房不会漏雨,不必担心停电,但对导演来说似乎少了点“地气”,也缺了些“人气”,可是这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

 10 ) 他们的故事

看这部电影时值昆明瓢泼大雨,昆明北市区及大量街道被雨水淹没,新闻记者照常走上街头报道洪水新闻,讽刺的是这大概是昆明遭遇水灾的第N个年头了,ZF对街道进行了无数次修缮、改造、施工,但该淹起来的地方照淹不误。

当我看到故事主人公一家被水淹到齐腰,政府解救灾民(自动忽略狂蟒之灾),并大力修缮疏水工程,我由衷地为这部新加坡主旋律影片感到敬佩,你要知道昆明是一座高原城市降水量不算大,但一场大雨还是成了城市建设的照妖镜。

有人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但是这句话说得时间之久,都快变成陈词滥调了,高唱GDP的今天,普通的雨水仍然是困扰普通市民的“天灾”。

虽然新加坡的言论自由仍然受国际社会的诟病,但是新政府为国民做的实事搬到了大荧幕,我居然毫不厌烦的看完了,这里面有主人公一家人的苦难史,有不同民族邻居间友情,也有政府作为执政者的反思和转变,暴力的城管变成了说着马来语和英语的印度居委会协调员,这种转变夹杂着一边倒的明珠选举和严厉的管制措施,竟然神奇地建立起了亚洲四小龙之一的经济奇迹并延续至今。

我说不清楚新加坡的成就到底是时代的幸运还是社会的努力,后来我知道中国政府很多方面都借鉴了新加坡经验,譬如公积金、廉租房等等,我只简单地觉得当十字路口积着排不走的雨水我没办法走过去,那永远是他们的故事。

《我们的故事》短评

是我的菜

4分钟前
  • 行歌令下
  • 力荐

新加坡主旋律,啥啥都是政府好,故事仿佛几段教育大会兼政府歌颂会拼凑而成。

5分钟前
  • SpyLiu
  • 很差

喜欢这种讲诉生活的片子

9分钟前
  • 慎身修永
  • 推荐

原来城管并不只是中国特色~

11分钟前
  • 陈抱朴
  • 还行

拍摄很写实,情感很细腻,只是画面粗糙了些。

12分钟前
  • 韩先生的电影
  • 推荐

看烦了,不那么难看但剧情俗辣的宣传片

14分钟前
  • 泥鳅不会游
  • 还行

不管怎样,他们是越来越好的。

19分钟前
  • 大鱼🐠
  • 还行

看不下去,尬。

24分钟前
  • ahbing
  • 较差

好无聊的片子,好险恶的人性,幸好二弟阿喜憨憨的,看着就很好日。

29分钟前
  • 黑木阳介
  • 较差

女人究竟是怎样儿的一种坚韧的物种?从裹小脚锁深闺,到嫁鸡随鸡的厨房娘们儿,从没有过轻松,却也从没有了结自我。多么伟大而又神圣啊!

31分钟前
  • Clwon
  • 还行

7.5

35分钟前
  • 夏日甜心
  • 还行

看十分钟就弃了额…

40分钟前
  • boobamboo
  • 很差

记录历史变革的影片。

45分钟前
  • echo
  • 还行

福建人在新加坡的故事。全程都处于一种生气的氛围中。孙子磕破头 煞有介事说是招弟回来了的原因,弟弟被打明明就是招弟挡了,却还是怪招弟不详,苦口婆心以为是对的一样让她把女儿送走。另一个弟弟借钱买车让她把卖女儿的红包拿出来要她为这个家做点贡献……天啊 为什么都觉得为自己付出是理所应当的?脸皮那么厚!!唯一温暖的就在于706送来了女儿的课本以及全程都让人感到温暖的奥斯曼先生。哎 希望我们国家不要这样。

46分钟前
  • 黄悦_
  • 还行

唉,受不了扶弟魔,所以给2分。我们福建以前的女性,自己就是重男轻女的受害者,反过来还要变本加厉的重男轻女。不过现在好太多了,很多家里只有一个独生女的也很疼爱,或者第一胎是男孩,第二胎都想要女孩,而且更加疼爱女孩了。

51分钟前
  • Corragio
  • 较差

我忽然发现了自己喜欢台湾香港电影的一个原因,是一种共鸣,只要是南方有华人讲述他们身边的故事,那种亲切感是与生俱来的,尽管我对电影本身并没有多大的感触

54分钟前
  • CreepF
  • 还行

阅片量超过十部的人都不能接受的电影叙事水平。/题材浪费了,或许学《俗女养成记》的拍法是个好主意。现在这样五不像,旁白是大女儿,主角是苦情妈,“喜剧”又搞得非常没来由,只靠降智实现,叫人尴尬。说人物脸谱化都算是夸他们了……/人生宝贵,100分钟不要拿来干这个。/两星主要献给题材本身。(虽然糟践了……)

57分钟前
  • 火锅品鉴师
  • 较差

真廉价的贩卖

58分钟前
  • pittwolf
  • 较差

电视剧既视感,不过可以当历史纪录片看

59分钟前
  • 作风
  • 较差

新加坡的独立,民族的融合,随着社会发展衰落和新兴的职业,封建观念下女性的苦难……

1小时前
  • Jaromír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