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成王败寇,可没有人生下来就是王,也没有人一生都是失败,更多的是在两者之中不停的挣扎,向成功一侧攀爬。
我认为在攀爬过程中的心态才是最重要的,要学会不卑不亢,要学会自信自强,这才是我们努力的意义,而不是高看胜者一等,低看自己一层。
走的远了,不要忘记为什么出发,怀疑自己时,不妨想一想那些相信你能行的人,随后像李宗伟一样,拍拍尘土,再站起来就好了,努力的意义就在于此。
为了做到你所想,为了完成你所愿,并为此经历千番磨炼
片子原名是《lee chong wei : the rise of legend》中文名是《李宗伟:传奇崛起》imdb上其他国家影片名基本用的都是 传奇崛起这层意思,只有中国用“败者为王”李宗伟是没在奥运会赛场上击败林丹拿金牌,但这很明显不是这部电影的主旨。
大可不必以败者为王这个名称作为电影名,有误导观众的嫌疑。
如果你不是一个马来西亚人,可能很难理解李宗伟之于这个国家的独特意义。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羽毛球是马来西亚的国球,而李宗伟是他们实力最强的选手,唯一可能在世界级比赛中冲击并问鼎冠军的人。
每当李宗伟的关键比赛,马来西亚不管城市乡村,整个国家万人空巷,无论占主体的马来裔、华裔、印度裔,还是其它少数民族,无论平时有多强烈的政治分歧与利益冲突,都会在那一刻放下成见,共同为李宗伟呐喊加油。
他是拿督,是总理的座上宾,是第一夫人的干儿子,是商业价值极高的富豪。
李宗伟已经完全超越了一个普通运动员的影响力,而成为民族团结、国家进步的象征。
这种影响之于马来西亚,甚至比巅峰时期的中国女排、李宁、刘翔和姚明之于中国更强。
理解这些,再看这样一部由李宗伟家族投资,马来西亚人自编自导的传记电影,或许就会对电影的李宗伟光环多一分理解与共情。
对马来人而言,这不是一部单纯的电影,而是整个国家化身为粉丝,以谦卑的心态对偶像的顶礼膜拜。
电影开篇,伴随着一般只有战争电影才会出现的激昂鼓点与昂扬旋律,李宗伟于黑暗中缓缓现身,身体的每根线条都被精致的光线描出,在灯光环绕下,由本人饰演的运动英雄潇洒做出一个个动作,迎击、挑球、扣杀,用夸张的音效与升格镜头细致勾勒,李宗伟不似在比赛,倒更像是拯救地球的超级英雄。
这写意的一幕几乎奠定了整部电影的基调,它并不是在讲“败者”,而是在说一个“神”,以及对“神”的崇拜。
当然,电影要有趣,总不能脚踏云端不接地气,即便是“神”,也要讲他人性的一面。
电影分了三个阶段,童年时期、青年时期与职业选手时期。
童年时期充满了特有的市井趣味,小孩子羽球之路的开启与自我成长反而不重要,让人印象深的,是国语、闽南语、马来语、英文混讲的生活环境,是热热闹闹的深夜摊档,是旖旎的槟城海滨风光,是家中张贴的四大天王与特兰克斯海报,是只让好好念书的严父与温柔可亲的慈母,是张灯结彩的老旧街道,是背心短裤人字拖,是写着“客似云来”的茶室……浓郁的生活气息,或字正腔圆或强调怪异的大马国语,熟悉,又新鲜,陌生,又亲切,夹杂着南洋湿热的风扑面而来,却只觉得清新。
青年时期的体院集训则逐渐陷入了某种叙事套路。
离乡背井的乡下孩子初入大城市,青涩与不适,懵懂发生的初恋,同伴的霸凌与嘲弄,以及到了中段必然会出现的可以成全主角跨越式成长的挫折。
情节推进上一日千里,伯乐们排着队要来帮忙,女神突然就心意相随,冲突与误会突然和解,主角光环如影随形。
当然,真实中此阶段的李宗伟虽然一样流汗流泪,但年少成名,所获得获得的关爱与照顾,比电影里多得多。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演员与比赛,饰演青年李宗伟的演员不仅形似,羽毛球也打得有模有样,难得的还是都用左手。
羽毛球比赛的拍摄很专业,赏心悦目,极具观赏性。
第三部分则是点题“败者”的关键。
自此,李宗伟遭遇了他一生的对手与劲敌。
虽然电影用了个酷似“郑志”又化名“凌丹”的角色,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并对这种自欺欺人的“技术性处理”会心一笑。
现实中,李宗伟与林丹二人以超长的运动生命周期与竞技状态,在羽毛球的世界之巅搏杀了十八年,为观众奉献了无数场扣人心弦的比赛,留下了无数经典对决。
赛场内,他们是竞争对手,互相激励,共同进步;赛场外,他们互相尊重,从不讳言对对方的欣赏。
林李是历史中的风云际会,是大时代的天之骄子,他们彼此成全,又互为对照。
如果单独只说其中一人,他们的传奇都会顿然失色。
这样的双雄关系,瑜亮之情,让我想起了足球界的梅西与C罗,想起了朗霍华德的赛车电影《极速风流》。
仅此一隅,便足以构建出强大的戏剧张力,拍摄出让人激动无比的故事。
而从败者入题,反常规地以另类视角切入这段历史,也是电影获得突破的一次难得契机。
可惜,电影在叙事处理上仍然保守,林丹被架空成为了一个符号,镜头完全聚焦在李宗伟身上。
林李之间的那种亦敌亦友惺惺相惜的关系不见了,被放大的只有失败,和那些被强行讲出的人生道理。
可是,再怎么高喊“败者为王”,说“人生并不是只有胜负,最重要的是坚守初心”,大家所关心的,依然还是李宗伟能否战胜林丹,且这场胜利,不会是在史诗一般的里约奥运会,而必然要放在某个争夺冠军的决赛里。
电影始终需要一场艰难的胜利作为句号,只有赢球,所有感情才可以坦然释放,激昂的音乐与欢呼的画面才可以如期而至,道理讲了那么多,终归还是不如一场胜利。
其实如果故事完全可以这么写:李宗伟奋力突破,不惜以极为激进的打法,以损耗自己运动生命为代价,终于在世界瞩目的奥运赛场上,倾尽一切,战胜了林丹,也战胜了自我。
却在林李大战因为损耗太打,最后在决赛输给了后起之秀谌龙,依然只拿到银牌,但输球的最后,一直表情冷漠的李宗伟坦然笑了。
他因败而胜,又因胜而败,他是败者,更是胜者,且始终是个王者。
如此真实而伟大的结局,比起万众欢呼与拥戴,未尝不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选角很不错,少年李宗伟长得很像本尊,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地方。
说回剧情,从小时候到宗伟进入国家队之前,我会认为它是一个不错的电影式的李宗伟的纪录片,他开始对羽毛球感兴趣,打小学级别的羽毛球比赛,打黑球,以及最后在郑炳发教练的门下训练。
然后入选国家队,最后去打比赛,遇见一生宿敌林丹。
在这之前的剧情我觉得确实不错。
到后来,打了几场比赛都输给林丹,最后在自己国家赢了林丹,然后就是说了败者为王,感觉转折的比较生硬,如果我不是一个看了多年球的球迷,知道了林李大战,我觉得我会很难理解李宗伟的败者为王所谓何意。
不过既然是马来西亚拍的电影,许多中国人都知道他的故事,更何况马来西亚人呢。
现在李宗伟退役了,我希望继承拿督衣钵的李梓嘉能拿到属于马拉西亚的奥运会男单金牌。
On my left,Lindan,from China.On my right,Lee Chongwei,Malaysia.
如果以电影艺术各方面来讲这片子确实中规中矩,但让我有了共鸣,那对我而言他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就是佳片。
羽毛球对于不喜欢乒乓球,又不太打篮球,足球又没人陪的我来说是接触网球前,经常打打的球类运动。
为此初中时,中二满满的我还以羽毛球为主题写过奇幻短篇小说。
时至今日,逢年过节也会和母上在她家谷场上来一场,亦或是有机会和蒋小姐切磋一下。
而李宗伟和小聪明与坚持让我有着共鸣,我会偷懒也不愿放弃,我也直渴望“赢”,也最后明白如果想“赢”,我很早就达到了。
现在的努力,早已不是目的,而是目标,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你成为更好的人,除了你自己外。
我曾不断怀疑自己,想过如果,想过假如,也是那些相信我的人,还有讨厌我的人,支持着,推着我走到了此时此刻,感谢。
电影对这些情节人物的描绘,让我触动。
谁不喜欢失败的英雄,谁能不爱不断拥抱失败后成功的英雄。
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付出不一定会有应有的回报,但输的只是一场“比赛”又不是自。
林丹与李宗伟的相互成就,如果没有林丹,李宗伟也许能赢但为必成为一个传奇。
上帝果然是调皮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告诉上帝,我们接受挑战,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成为更好的人。
林丹说过“不管是半决赛还是决赛,只要站在奥运赛场,至少证明我们在33岁还保持着不错的竞技状态,这已经非常了不起。
”并表示两人曾一起约定共赴奥运赛场。
所有人都经历过失败,也成为过败者,小的时候考试,运动会,长大了工作,创业等等;所以我们都有着成功的资本,为自己生活之王的资格。
请相信自己,鼓气勇气去尝试,去承担。
最后李宗伟还是没有拿到奥运会金牌,直至2018年影片上映时他还在用他的方式坚持,2019年因身体原因正式退役。
而退役后,李宗伟曾在微博上发文说道:“如果可以我想和林丹再战一场,如果可以......但,人生没有如果。
”而而宣布退役后,李宗伟在微博上发文感慨着人生的无常,“如果可以我想和林丹再战一场,如果可以......但,人生没有如果。
”PS:林丹的演员真的可以找的再帅一点,虽然我知道导演组已经很努力了,但脸型相似这怎么行。
电影宗伟的题材真的很好,但是拍摄 有点像流水线走过场一样,没抓住重点的瞬间放大,另外羽毛球但凡有点业余水平,看演员的出球都有点尴尬癌,我宁愿导演把羽毛球p上去,演员光做动作,都比这出来的效果好,最后马来赛的时候,林丹正手接杀挑起的几下动作真的奇丑无比,李宗伟演员的落点也很尴尬,我觉得导演p球上去,演员光做动作,观众会看得舒服一点
论电影本身,是给不了高分的。
论演员演技,我最喜欢妈妈的表演,从头到尾,没有任何多余,诸多细节令人动容。
论故事,有点出乎意料,大概也是因为我本身并不了解李宗伟的生平,自认为是具备天分,运动生涯除遇林丹外没有太多坎坷的人,殊不知中间有太多太多的波折。
论杨宗纬本身,他真得真得太努力了,真得让我感受到了他爱羽毛球甚至超过生命,无关乎输赢,完全是在为荣誉而战。
论运动员,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运动员这个职业真得可以用伟大来形容。
高强度的体能训练绝非常人所能承受,除此之外,还面对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尤其是代表国家队出战的时候,背负着整个国家的重量,除了他们自己,恐怕没有人可以感同身受。
运动员真得太值得尊敬了,是英雄。
羽毛球史上有史以来最出色的两个男单运动员,出生在了同时,但命运缺截然不同,想到了塞纳和普洛斯特;只是这两个人还是互有胜负的。
虽然各有胜负,到奥运会却没实现金牌突破,是李宗伟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
很多次为李宗伟感慨,没有林丹也许他将会是突破自身天赋限制,最伟大的羽毛球运动员,只是现实就是现实。
影片明明可以让对于伟大运动员的坚持拍出更好的高度和伟大,过于强调个人初衷导致了煽情有余高度不足,更像是《辛福来敲门》而不是《大军师司马懿》,和题目有些不符。
第二个个人觉得不足的地方在于两个最好的朋友,互相了解最多的人这种友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许理解不了,如果从这一条故事线入手,也许能更好的塑造伟大。
第一次写影评,轻喷。
如果不是打着李宗伟这个IP,这电影可以说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烂片。
总开头到结尾整个电影都是在一种莫名其妙的推动下进行。
莫名其妙的打黑球,莫名其妙的在黑球届称霸,莫名其妙的一场父子赛消除隔阂,莫名其妙的进入国家队,莫名其妙的被欺负,莫名其妙的和好,莫名其妙的被教练针对,又莫名其妙的和好,莫名其妙的多了个劲敌,最后莫名其妙的赢了。
本以为影片会以李宗伟与林丹的相爱相杀展开,然后慢慢战胜自己,战胜林丹为过程,然而电影却从小时候开始慢慢叙述,小时候李宗伟家庭条件不好,父亲不支持他打球,摔他的拍子,母亲却默默支持,做他的后盾,他说“我要为马来西亚得一个世界冠军!!
” 直讲到李宗伟第一次打败林丹的那场比赛,那场惊心动魄的比赛,也是羽球史上难得一见的大比分翻盘比赛(电影翻译成凌丹也太草率了,丹神不要面子吗?
)特别喜欢教练给他说的(羽毛球拍是一个人的尊严。
人放低身段就会卑微,千万不能放弃自己,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你都只能面对)当李宗伟问教练“你觉得我能打败林丹吗”教练说“羽毛球运动不在乎什么胜负,一定不能忘记自己的内心,不能放弃自己的初衷”父亲对他说“你问问自己,打球的初衷是什么,如果只是那冠军,你已经做到了……”父亲拿出了他第一次冠军得的奖杯自此李宗伟开始拜托阴霾,在第一次羽毛球改赛制的2006年马来西亚公开赛上,以13比20的巨大比分差距逆转取得胜利,这一段看的热血沸腾,自己都控制不住握紧拳头,捏一把汗热爱是成功的巨大动力,作为运动员,更何况在既生李何生林的羽毛球赛场上,能有莫大的勇气战胜自己,让我更加尊敬这位败者依然为王的“李宗伟”!
丹神和拿督两位天王!!!
@
败者为王这个名字取得真好!
这片子的调性很奇特,轻轻松松地一路打进国家队,随随便便就被妹子看上了,结果……遇到了林丹!从此再没顺过!真的蛮不励志的!哪怕是挑了场多年前的胜局赛事来做本片的结局,也是很没说服力。唯一让人感叹的是,华人文化的影响之深远。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用筷子夹着菜,用闽南语讲着好男儿志在四方,女大当嫁的话题,完全没感觉在看外国片。
很符合来自大山的孩子的心理…追梦的过程,苦并痛快着…李宗伟绝对算不上失败;(PS:完整版观感可能会流畅点&很好奇删减了什么)
闽南语这种制作规模很少见
巨型mv。情节简单画面精致。第一次希望国际大赛中歪果仁能赢中国人。另外少年演员真像啊!
李宗伟是个伟大的运动员,但是这部传记片不及格
这剧情还能再俗一点吗!
小演员真的棒啊,又帅又会打,中规中矩的励志传记。但是既然叫败者为王,就应该把被林丹按在地上摩擦摩擦的岁月全给拍出来,而不是“我觉得他和林丹实力相当”,也不是最后为了圆满大结局而拍到赢了林丹。林丹不配拥有正脸和帅气的演员来演吗
拍出了一部极为幼稚的片段堆砌出来的励志片。
作为当事人都还在的故事,感觉不算太纪实
有些地方可以演 有些你干脆用赛场录像剪进来就行了 用演员去打比赛看得我尴尬症都犯了
事不错,电影一般,不是拿督粉,很难从影片里获得那种骄傲又悲情的感受。
从电影的角度来说,这么好的题材居然拍成这样,实在是不合格…
电影格局太小了,按照传统励志片从小历经磨难最终打败了大魔王的套路。把奥运会对决拿出来拍就升华了。败者为王的含义应该是我们都知道历史的结果,但我真的希望拿督在奥运会上能赢一次,即使没拿过第一,但是最后观众席上的呼喊声已经是另一种胜利了。
唯一的惊艳点是年轻李宗伟的选角,95%相似度,不仅样貌,连细细的嗓音也像。但作为传记片,本子做得实在敷衍,又干瘪又煽情,本身是真实的逆袭之路,拍出满屏的杜撰感。运镜也就网大水平,来来回回的正反打。
我真的是想看纪录片的,戏剧性的刻画一定没有实际来的震撼
为胜利努力的人都值得称赞。
电影之外不知道李宗伟是否战胜过林丹,剧中搞成凌丹,怎么翻译的,简直是黑白颠倒,一派胡言。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引进。
非常写实的一部体育电影,倒有点像是纪录片,还原了李宗伟与林丹之间的纠葛,以及李宗伟的心路变化过程,不过,这部片子有方言哈,是熟悉的闽南语,还是马来西亚式的,还是蛮亲切的啦~
为了梦想不懈努力的精神 让李宗伟败者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