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手

狙击手,最冷的枪,Snipers

主演:陈永胜,章宇,张译,刘奕铁,黄炎,王梓屹,陈铭杨,王乃训,程泓鑫,赵琥成,李汶聪,林博洋,王佑名,代文博,李鲲,曹操,柯国庆,钱焜,暗真,柯南·何裴,李凯文,勃小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英语年份:2022

《狙击手》剧照

狙击手 剧照 NO.1狙击手 剧照 NO.2狙击手 剧照 NO.3狙击手 剧照 NO.4狙击手 剧照 NO.5狙击手 剧照 NO.6狙击手 剧照 NO.13狙击手 剧照 NO.14狙击手 剧照 NO.15狙击手 剧照 NO.16狙击手 剧照 NO.17狙击手 剧照 NO.18狙击手 剧照 NO.19狙击手 剧照 NO.20

《狙击手》剧情介绍

狙击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52年冬至1953年初,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僵持阶段。交战双方开始了低密度的狙击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冷枪冷炮运动”。志愿军一方,班长刘文武(章宇 饰)带领的狙击五班本领过硬,枪法绝神,战功赫赫的同时,也成为了美军忌惮憎恶的红色杀神。为了打击狙击五班的“嚣张气焰”,美军司令部调来了约翰(曹操 Jonathan Kos-Read 饰)率领的狙击小队试图捉住章宇。而自视甚高的约翰仰仗着高超的枪击和先进的武器装备,设计了一个极其大胆的诱捕计划。他将负伤的侦察兵亮亮(刘奕铁 饰)作为诱饵,吸引狙击五班来到了他精心布置的陷阱中央。 寒冷肃杀的战场上,一场静默的较量即将展开……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临界2:安魂曲杀人鼩的反攻幽灵狙击手扫毒行动1AI电子基因相机惊魂我爱你莫里斯永远忠诚憨豆特工2恋爱角色请指定敌对区域天地明察边境杀手拾荒少年跑调天后缇可之夏季篇百万碎片杜兰餐馆:黑色传奇乡村爱情圆舞曲机器人与弗兰克从头再来二号交通站吸血鬼日记第六季僵尸海狸好女孩的谋杀调查指南第一季扎马吸血鬼男子宿舍虚无,万物之外追求幸福的日子攀登者

《狙击手》长篇影评

 1 ) 事实上交代了一条信息,不等于观众从情感上接受了这条信息

我经常拿着粗剪的片子给各种领导们审看,偶尔也会审审别人剪的片子,也就经常会被问或者问别人这样的话:哎这儿是什么意思?

这俩人什么关系,好像逻辑不是很顺,原因不明显……接着我就会给别人解释或者听别人解释:前面几分几秒的时候有交代他俩的关系;上一个场景有两句对话说明原因来着……噢,这样。

这种时候是有些尴尬的。

说没有吧,冤枉导演了,信息确实交代了。

但你说有吧,观众并没有理解或者接收到,而影片也没有给观众思考的空间去从情感上感知这个信息,有了等于没有。

亮亮身上可能携带重要情报,顶得上一个师,需要一个狙击班的人冒死也要把他带回去这个信息,我感觉就有些上面描述的意味。

这个前提是整个电影的逻辑基石,没有这个前提,电影本身就不成立。

但这个重要信息只是在电影进行到中段的时候(如果没记错的话),通过几句对话做了交代。

不能冤枉导演没交代信息,但也不能冤枉提出质疑的观众没好好看片。

大家可能都认真看了,理智上也都听到这几句对话了,但是情感上没有接受,才导致了内心的矛盾。

另外一点,本片只聚焦一个场景和事件,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性,确实很难对人物展开全面的刻画。

所以本片叙事紧凑,但对于“人”的性格描绘显得少了些许,也是很正常的。

谢晋导演《高山下的花环》一边描绘中越战场,一边对战士老家的生活有很多回述与平行剪辑,才得以让人物更加丰富鲜活。

这点在开拍前,两位导演肯定都有非常充分的了解,但依然坚持这样做,这也是本片的风格。

 2 ) 故事是好故事,但能驾驭主旋律的战争片看来真的只有吴京了

本质上《狙击手》用原来的名字《最冷的枪》更加贴切些,尤其是大永最后对决约翰时候那种冷冽感。

这真的是个好故事,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由有限的人物进行演出,妥妥的符合经典戏剧三一律特点,但整体影片效果远没有想象中好,不说和《长津湖》系列比,甚至《集结号》中抗美援朝部分似乎都比这部戏出彩些,我觉得大致有以下几个问题:1,整部电影节奏感很差,前期铺垫有些不足,五班突然就上战场和美军伏击狙击手来了场遭遇战。

问题在于,整部电影的主场景就是那片坡地,在双方对峙时候的层次感很差,我看电影时老是觉得坡地的戏很快就完了,应该转换到其他场景,没想到打到最后都在那不动。

这种有限空间对决最易出现令人窒息的错愕和僵持,可惜本片中完全没有看到,没有强烈的气氛营造感。

2,剧情有逻辑上的问题。

比如,五班作为精锐狙击班组,在开阔地猝然发现自己人躺在那里,对面又有一片看似废弃的工事,刘班长那么丰富的战斗经验,肯定应该做一个详尽侦查,看看有没有埋伏。

如果确定没有敌人,也不该全班都下去抬人,至少观察组,狙击组,抢救组应该有分工。

但片中这些完全没有,似乎就是故意中埋伏以推进剧情。

亮亮作为侦查兵中枪后利用小孩子带出情报的桥段很好,但亮亮明明会朝鲜话,还让孩子陪他躺了会儿,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小孩让他去找志愿军把头上的情报传递出去呢?

反正敌人的角度也根本看不到他们说话。

结果小孩幸运的没有被打离开了战场,又不明所以的回来送人头,亮亮的努力几乎前功尽弃,这是经验丰富的侦查员应有的水平?

当全班伤亡惨重被对方火力压制,但有安全通道可以撤退时,刘班长的决策不应该是暂时撤退,组织增援部队反击吗?

即使为了亮亮身份不能落在敌手,那派两个人回去找连长增援总可以吧?

美军狙击手已经将志愿军逼入预设阵地,但火力上有明显缺陷,就是没有火炮。

这种情况下与其浪费人命和对方对狙,不如调两门60炮上来在反斜面把这群老鼠给轰出工事,都五次战役后的相持阶段了,志愿军是有这个火力的。

此外,用铁板做掩护的桥段不错,但缺乏军事常识。

美军狙击手使用的M1C和M1941狙击步枪都用的是全威力步枪弹,看起来直线距离不到200米,那么薄的钢板是挡不住步枪弹的。

这点《长津湖》里面就做的好,想挡住同款M1919机枪子弹射击的钢板,就必须两个人才能抬得动,而且得是装甲车上拆下来的装甲钢,不是什么钢板都可以。

3,全片煽情的点似乎很不到位,观众情绪没调动起来就强行煽情,而不是情感慢慢递进式的爆发,比如为了让亮亮不睡而唱的志愿军军歌,然后刘班长带着两个兵边唱边哭,感觉相当的突兀。

大永这个角色没事就一脸泪,造成他最后对决化身白幽灵的冷酷感不足,到最后,我还担心他输给约翰这个老油条。

4,志愿军狙击手开枪是后子弹慢动作纯粹浪费特效,完全不如美军狙击手狙杀时的凌厉感,一枪毙命比什么特效都好。

而为旁白的确十分的出戏。

我的理解,最冷的枪,在开枪之前应该万籁俱寂,冷到骨头里面,不是突然插一句话外音把观众情绪给带出来,这也是气氛营造上的败笔。

其他诸如服化道,镜头色彩运用,真的没有突出一个冷字,对比下老谋子《悬崖之上》的色彩运用,也是大量的雪景,差的不是一个档次。

所以啊,主旋律作品要拍好真的不容易,不是谁都可以吃这个所谓的红利。

以前拍摄红色经典的导演演员,很多都有真实的战斗经验,所以拍出来的东西个顶个的真实。

现在能突出这种真实感,气氛感的,还真只有吴京了。

老谋子要为她女儿铺路,想吃主旋律这碗饭,恐怕得让女儿去真正的部队服个役,去田野种个地,去工厂做做工挤挤公交地铁,在广阔天地中去体验真实,不要进门大house,出门劳斯莱斯,这样除了把自己养成富贵闲人外,没有任何意义。

 3 ) 一个张桃芳是英雄,一个班的张桃芳就是笑话了

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说到抗美援朝时,就是志愿军伟大,以落后武器打败世界最先进的军队。

特别是空军,中国空军非常厉害,厉害到据说是美国空军参谋长惊呼而出:中国一夜之间就成为空军强国。

原话好像如此,很小很小的我,当时那个自豪啊。

可是长大了,书看得多了,迷上了军事,就发现这不“科学”啊,50年代,再先进的枪,再先进的炮,学几天也就会用了,练上几个月,也就算合格了,问题是空军,那可是完全的技术性军种,一个合格的飞行员,没有几年的培养,是根本不可能的,大家都知道,日本空军到了二战后期,没有时间培养飞行员了,就只能当神风用,而中国空军却能在一夜中成为“空军强国”,这实在是“不科学”。

当然,再长大了一点,读了更多的书,我才知道,抗美援朝中的空战,主力是真正的空军强国苏联空军,中国空军虽然出现了几个英雄飞行员,但整体上仍然非常非常弱小。

张积慧可以打落美国王牌飞行员,蒋道平可以打落美国王牌飞行员,但是,你要说中国空军一个中队都是张积慧,都是蒋道平,一个中国空军中队能打败一个美国王牌飞行员中队,那就太扯了。

同理,志愿军出一个张桃芳是英雄,但说志愿军半个班(一开始就被打残了),能对抗美军专门组建的狙击班,那就太扯。

当然,对于艺术作品来说,扯,不是问题,是不是史实也不是问题,有没有原型也不是问题,科幻,魔幻,奇幻,都是虚拟的,都是“扯”出次元去了,就是现实题材的军事作品,很多也很“扯”,比如“拯救大兵雷恩”,历史上根本没有这一出,美军也没有用七个人救一个人的记述,但是,谁都要说,那片就是“扯”出道道来了,拍得真实,看得真实,场面真实,人物真实,情感真实,最重要的是,把这些串联起来的逻辑真实。

你可以有一个很“扯”的设定,或要达到一个很“扯”的目标,那么,你就要给出合乎真实的逻辑链条。

而《狙击手》就完全没有做到“扯”出逻辑来。

双方实力:美军是专门的精英狙击班,志愿军是王牌狙击手带的普通班,美军是装备有瞄准镜的专用狙击步枪,志愿军用的是普通步枪,战场是美军设置的的陷阱,志愿军是被引诱到陷阱的,战斗一开始,志愿军方面就损失了近一半的兵力,美军方面一人未失,可见,美军占有一切的优势,志愿军方面,几乎处于全面的劣势,战斗目标:美军是要活捉志愿军王牌狙击手(这个设定完全没有军事逻辑,没有任何军事领导,会想要活捉敌方的狙击手,编剧和导演完全不理解什么是“狙击手”),志愿军是要救回被伏击的侦察员。

战斗计划:美军7个精英狙击手,在预置的伏击战场,全部窝在一个方向,(张导,你见过只挖一面的陷阱吗,真是要笑哭了,一个狙击手,可以单挑一个连好吗,把7个狙击手放在一个战壕里,这不叫陷阱,这叫送人头)志愿军方面,侦察员被伏击,派一个班去救人。

(班长明知道被伏击,作为王牌狙击手,也不先好好观察周边情况,散开警戒,提防埋伏,到了就直接救人,造成4人伤亡,班组被打残。

(而美军7名精英狙击手,为什么会只打死3个人呢,在影片开头,5班都知道同时开枪,分打不同敌人,美军的精英狙击手,7人却只打死3人,这是说美军精英狙击手不如我军普通士兵吗)战斗过程,就不想说了,反正是这样的,张导对于狙击的认识水准,大概只到“狙击精英”新手级,以为准星瞄上了就能打到,什么标尺,什么风速,武器的精密度,都是不需要考虑的,眼到手就到,开枪就爆头。

总的来说吧,这电影,还是很好看的,如果我还是很小很小的时候。

 4 ) 关于《狙击手》:超越战争本身的战争的意义

我很少看战争片,因为对流血和炮火镜头实在是太过不耐受,上一次是《红海行动》,捂着眼睛在缝儿里看完之后还是生理不适。

这次朋友倾情推荐,我战战兢兢走进了电影院。

还不错。

可能这个评价有点轻飘飘,但确实是最直观的感受。

它是不太一样的,放弃了战争片惯常的宏大叙事,终于开始尝试去讲偌大战争中“人”的小故事。

比较喜欢的主要有三方面吧,敌人形象的建构和敌我关系,不言表的情感流露和舒适的叙事节奏。

对敌人形象的塑造没有刻意矮化,尤其是片子的前半部分,能从美国兵的“聪明的男孩”感叹中感知到一种由立场释放出的无奈,对峙是命令,双方都有自己的使命,这种关系的塑造是令人舒适的。

关于情感流露,讲一个最喜欢的片段吧,五班的战士们趴在战壕里为了叫醒亮亮唱起了战歌,唱着唱着就哽咽了,冰天雪地,声音渐渐弱了,又会重新提一股劲儿再雄起,那一刻我听到了电影院的抽泣声起伏。

我们可能已经习惯了战争片的直白表达,把爱国的口号喊得响彻天地,配合宏大的战争场面,把观众都浸泡在足量的情绪中,也有感染力,但太过突兀。

像《狙击手》这样的,冰天雪地的歌声,冲锋前被带上的手套,自然而然流露出的情绪最为动人。

叙事是一大特色,大永作为讲述人,使得这个故事一开头就让人猜到了结局,没有悬念,反而让观众把注意力都放置在过程中了。

把小故事放大再放大,把片子中出现的每个人都塑造成“人”,让它慢慢慢慢展开,足够细腻也足够残忍。

炮火镜头不多,但这种节奏把每个人的牺牲一步一步摆在你眼前,反而八战争的残酷展现得淋漓尽致。

缺点也很明显,这个节奏在后半部分略有失衡,从美国兵设计朝鲜小孩开起坦克之后,大永宛若开了金手指,顺利接到情报,指哪儿打哪儿,和美国兵的自大对比过于明显,破坏了一开始营造的那种更为合理的战争氛围。

整个战争的布置“巧合”过多,朝鲜小孩的出现,亮亮身上此前一直不确定的情报,以及后续出现在坦克中的小孩,都让这个小范围战争的发生有了一个合理化的解释。

但这太过“幸运”了,以至于你很难去问“如果”,如果没有情报,如果亮亮没能传递出去,如果大永的枪法没有进步神速,那么……最后的升华比较难受,我一直觉得,一个故事的使命就是故事,情感体察要留给观众/读者,被念出来的中心思想宛若语文阅读理解题给了答案,失去了很大一部分艺术效果。

总之还是值得一看,对敌人人性的肯定、战士精神的具象化传达和将朝鲜小孩塑造成“善良”出现在同一部片子,确实能让人体会到,战争之上的和平更深远的意义。

 5 ) 这只是一出,挂张艺谋和各大碗幕后的电影,演员表演不错,但制作的细节三流

1)采访时木屋里的灯光是典型现代光源,看眼神光都几乎能看出打光角度了,稳的有种〈武林外传〉的感觉 。

2)同理,木屋里做了一个变焦大头特写,Signature Zoom 65-300推的吗?

3)5班出雪景,居然来了个航拍,还不止一次,好现代的手法啊 。

4)抗美援朝的急救箱居然那么新,你咋不直接背个LV上去。

5)咱们的衣服边角比美军还要新,美指干的漂亮!

6)小孩子的出现和打针就不说了,都是瞎扯不合逻辑的,编剧小孩肯定给家人没少打 。

7)那个年代的老外中文居然那么好好,HSK大约2级左右了吧 。

8)美军的子弹那么长,但打不穿钢板是钢板厚,我们这边的步枪居然能穿头盔 。

9)前面10妙才炸完炮,柱远突然又跑回来了,还来了段旁白,这算什么个Brake down手法?

10)坦克出来,居然刚好履带踏上手雷刚好打中,接下来是要手撕坦克的剧情吗?

11)果然是手撕坦克了!

———————————————————来自96分钟里边看边写的观感,张大小姐加油,洗评论骗票房之余可别丢了你爸的脸

 6 ) 中规中矩的《狙击手》,是张艺谋又一部合格但不好看的电影

2014年,伊斯特伍德执导了《美国狙击手》,第一次看不是很满意,电影标尺一如既往是西方对于战争的思考和厌恶,场面其实也就那样,不过那段沙尘暴里撤退的桥段看得我心里一阵阵发毛,男主角的每一步奔跑都是和死神的竞速,这种场景,中国导演没人拍得出来。

后来奥斯卡大赏,《美国狙击手》有六项提名,但是只拿了一个最佳音效剪辑的奖项。

原因在于那年的《鸟人》实在是太强了:一座美国电影史上并不出名的巅峰!

美国狙击手2022年,张艺谋执导的《狙击手》上映,我在电影院第一遍看完,肯定说不上满意,苦思冥想问题出在哪里,于是回家后把《美国狙击手》拿出来又看了一遍,突然发现伊斯特伍德和他的《美国狙击手》不是一般的好,同时也发现了中美电影一个最本质的区别:美国电影是围绕人物的塑造去讲述故事,中国电影是讲故事的时候顺便去塑造人物!

中国狙击手感情的辅助线要不要穿插在战争电影之中?

第一次看《长津湖》,开局的十五分钟很令人惊艳,其内容是伍千里回家探亲,这在中国的战争电影里太少见了。

通过那一段描述,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英雄和普通人一样,也有爹娘和兄弟姐妹,也有回家之后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打算,也有对于兄长牺牲无尽的遗憾……这才是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英雄的底色!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战鼓敲响,我们的战士们离开温暖的家庭、毅然决然地奔赴战场就更让人肃然起敬了!

家国情怀,是中国人绕不开额坎在《金刚川》中,导演一样细腻地表达了刘浩和女报务员之间呼之欲出的情愫,但在中国人的价值体系中,家的位置是必须排在国之后的,所以这些小情小爱在国家大义面前一样是不能过度表达的,至多只能是血色中一抹亮色而已!

《金刚川》中一闪而过的感情线中国战争电影的天花板毫无疑问是2007年的《集结号》!

和我们以往熟悉的充满枪林弹雨的战争片不同,影片中的主角谷子地既可以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也可以在和平年代为了战友的名声不懈奔走,这其中贯穿始终的是谷子地对于战友们的深厚情谊。

当观众看完全剧,丝毫不会觉得谷子地的坚持是矫情的,反而他的遭遇赢得了很大范围内的共情!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样充满反思的战争电影,仅仅也就是昙花一现……

集结号是国产战争电影的天花板相比国内战争电影,欧美战争电影中对于感情线的描述更为直接更为深刻,这种描述首先在电影的节奏上做到了一张一弛,紧张刺激、血腥惨烈的战争场面和模糊又温暖的家庭回忆交替出现在荧幕上,让观众自然而然产生了厌战的感受,继而升华了主题。

2001年上映的《兵临城下》是我印象中较早以狙击手作为主要人物拍摄的战争电影。

这部电影对于神枪手瓦西里和女青年坦妮娅之间的战时爱情做了毫无顾忌的描述,而这种爱情的描述丝毫没有影响瓦西里的英雄人物塑造,反而让他更加鲜活立体。

也正是因为以上这些原因,当战争阶段性结束后瓦西里和坦妮娅在战地医院重逢,那温馨与残酷并存的画面才会让更多的观众痛恨战争和渴望和平!

最后重逢的一幕《美国狙击手》继承了《兵临城下》一样的价值观,剧中的感情主线就是男主角和妻子的相识相爱,两个人相处或通话的片段占了整部电影的约四分之一,成为这部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男主角对于战争的厌恶和因此留下的战后创伤是逐渐累积的,整部电影从医学角度来看其实就是男主角的患病史,观众通过导演的镜头可以感受到那种紧张压抑的战争环境下,男主角不得不日复一日杀人的痛苦,而与之相对,回归家庭的舒适感就更加吸引人了!

重逢始终是美国战争片的高潮部分单纯就中外战争电影的立场来说,无所谓对与错,国情不同目的不同观众不同,以人为主还是以战为主其实都没有问题,但是就电影艺术来说,以战为主的国产战争电影短板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剧中人物的扁平化:因为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战争场面的描绘中去了,对于人物的刻画就很难做到完整了。

此时很多人可能会质疑:什么叫人物扁平化?

和战争有关系吗?

我在这里随便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扁平化的人物,是中国电影的最大问题在老电影《红日》中,杨在葆饰演的连长石根生就是一个塑造得很有味道的人物。

比如下面这个镜头,发生在团部组织的总结会后,在会议上,有战士们对于石根生在战斗中的鲁莽指挥提出了意见,石根生非常后悔自责,一个人生闷气。

但是当他看见自己的战友伤愈回归之后,他马上又像孩子一样快乐地去拥抱战友。

而剧中人物的塑造就是在这一前一后、一上一下中完成了!

杨在葆在红日中的表演这种前后富有冲突的戏剧安排,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的战士:也许他脾气急躁,但是对于客观的批评完全接受,也乐于反思;他对战友和自己的信仰无比忠诚和热爱,对于敌人毫不容情……所以一个优秀演员出演的优秀电影角色,一定是难以替代的,因为留给观众的人物是多面的、精致的、可信的。

而人物的扁平化,就是剥夺了这份细致,使每个角色不再独一无二,另外找一个演员来替代也变得未尝不可,而容易被替代的角色说明观众心中并不认可的观影体验,准确地说这不是演员或导演的失败,而是整部电影的失败!

出色的形象刻画《狙击手》在人物塑造上的苍白是出乎我意料的,几乎扁平化到了极致。

相比张艺谋在上一部作品《悬崖之上》中对于人物的刻画,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

《悬崖之上》中张艺谋成功地将每个主要人物塑造得各不相同又真实可信(刘浩存除外),所有观众都震撼于那些角色在生死之间的选择,尤其是张译饰演的张宪臣,虽然没有一句豪言壮语,但是人物的高度牢牢站在全片的首位。

老实说,我以前印象中革命者的那些坚韧不屈的形象,只有看到张宪臣已经被虐待成血肉模糊、却仍旧选择牺牲自己保全战友的那一刻(关键整个过程毫不做作,且他唯一的要求就是托孤周乙),才第一次觉得有了内心升华的感觉。

张宪臣是塑造得极为成功的荧幕形象故而,相比《悬崖之上》中各色人物层峦叠嶂般的复杂,《狙击手》中的人物几乎都是一马平川的简单。

而一旦人物失去深度,这次战场上狙击手之间的对抗就变得简单粗暴起来,唯一的意外就是作为美军诱饵的我方情报员身上的情报,这在电影后半程成为了故事推进的主要动力,而这种略显复杂的动机现在看起来是对于人物不真实的一种补强,却明显用力过猛,其结果是没有符合普通观众的预期,甚至造成部分观众观影的一种障碍。

有轻有重才是电影的合理逻辑说了半天,回到我们的主题。

首先,《狙击手》是一部合格的作品,无论是官方和民间都有肯定的声音,拍摄上也有新意。

但是仅仅就电影艺术来说,我觉得至多也就是个中等水平的作品,如果这部电影在10年前公映,我可能会给出75分,但是今时今日,我至多只能给出65分的评价。

其原因在于我也成长了,我的所见所闻让我对于战争有了新的看法,我始终尊崇那些为国家抛洒热血的英雄,如果有机会,我自己也愿意去为国牺牲,但同时我也发自内心痛恨战争、渴望和平——因为我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普通人!

令人激动的主题言尽于此,豆瓣给了三颗星,不能再多了!

一家之言,难以概全,抛砖引玉而已,希望大家多多留言讨论!

本文插图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因为版权问题需要删除原图,请第一时间通过私信联系本人,我也将尽力配合一切维护原作者版权的行动!

 7 ) 在这样就要拍成抗美神剧了

总结一下:1、讨厌电影阻击手,长津湖和水门桥原因,看不出任何战术安排,猛打猛冲,有个人英雄主义的感觉。

2、内行看门道,接触的美军没有那么蠢。

尤其诟病吴京最后炸桥的那一段。

3、片名的错误,在对越南反击战之前我军是没有“狙击手”这个称谓的,只有“特等手”。

4、虽然细节还有待推敲。

但是,那个是军事专业范畴,普通人不易看懂。

这片子,基本合格。

美军狙击手的狡诈,武器的精良。

才能衬托出我军“特等射手”们,在装备全面落后的情况下,拥有何等的勇气和智慧!

才能在整个“冷枪”战斗中,打得美军不敢露头!

5、最后击毙美军“王牌狙击手”的战斗,细节还可以更好,专业处理得有点草率。

但是,瑕不掩瑜,这部“狙击手”在专业军人眼中,碾压“长”和“水”。

我可以接受美军的大意,但绝对不是蠢。

如果美国人是“蠢”输了战争,那我们的战士……是什么?

这种片子以后少拍,要不又要成抗美神剧了。

 8 ) 节奏?严重割裂,逻辑?洒了一地。

开始是群戏较多,主要突出班长的果敢与战斗经验,这些都没毛病!

可正当你觉得:咦,还不错啊~贯穿始终的毛病它就来了——全体狙击班队员开始神经病,时而哭的稀里哗啦,时而冷静的又稳如泰山,尤其是主角反反复复哭个没完没了(尽管片头就解释过这人爱哭,你见过哪个狙击手哭一下冷一下,哭一下冷一下?

前一秒哭的哇哇的,下一秒立刻安静下来犹如开挂?

你这是正常人的情绪波动?

)一个上过战场见惯了生死的狙击手心理素质能差成这样?

差成这样也就算了,带着这种不稳定情绪还能枪枪爆头?

纯乱弹琴!

第一个战友倒下了悲痛欲绝是正常的,第二个第三个倒下了痛彻心扉也正常,随着越来越多的战友倒下,主角的心情应该由悲痛开始转变为发自内心的浓浓恨意!

恨不得马上突突了敌人国仇家恨一起报,正当他意气用事之际想起了班长和队友临死前的叮嘱,不要暴露位置!

抹上一把眼泪咬着后槽牙强迫自己平静下来,否则非但报仇雪恨无望,自己也必然是送人头。

可这戏是咋拍的?

哭一秒,睿智一秒,再哭再睿智……后面干脆带着全班一起忽冷忽热?

真要想拍出英雄气概,主角就该默不作声冷静分析地形战术,凭借超凡的眼力和头脑一个一个的把敌人全部干掉,然后跪倒在雪地上无声的干嚎……想拍出接地气的真实感?

那就抱着头躲战壕里一气儿哭个稀里哗啦,把面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敌人的愤恨交织在一起演出来,最终用勇敢克服恐惧,以战斗素养代替愤怒,一枪一个的虐光所有敌人!

而这片子拍的是啥??

再说逻辑,一个米国王牌狙击手该干啥不干啥,废了半天劲儿给人家引出来不杀?

你干嘛来了?

你觉得战场是你家开的?

想干嘛干嘛?

要按照你前面说的米国上尉管不着你,你后面怂什么?

什么我们搞砸了这个那个,你一枪秒了侦察兵再秒了班长不完了么?

你自己说的你们物资充足耗得起,耗着呗,对面能怎么办?

那班长带个人贴着过来背人,你秒了不行?

觉得侮辱自己军人荣誉?

那你后面绑个孩子准备满嘴跑火车?

想玩猫捉老鼠的游戏?

有的是办法,打腿打手打枪管啊!

活捉?

两军对垒你猜人家会不会带着手榴弹炸药包“炸降”,你枪法准的可以打中远处的绳子,你打不中眼前的大活人的头?

你打不中,你旁边的几个狗腿子也打不中?

你瞅你那都慌成什么德行了?

一个王牌狙击手面对敌人的冲锋不用手里的枪去阻止却选择跑?

你这心理素质还不如对面哭的那位……后面就更扯淡了,自己援军呼呼啦啦来了少说几十人,有人有枪有炮有坦克,上尉把脸伸到唯一的瞭望口大呼小叫送人头?

你一排齐射过去对面山都平了哪还有什么情报泄露一说?

援军上尉挂了其他人说走就走?

还留下个坦克?

长官阵亡,坦克丢弃,你猜对面的副官会不会把责任推到你这组狙击手身上?

你俩的谈话那几十号人可听的明明白白,你还开着坦克寻思咋编瞎话?

最终战斗,你还弄个假人,嘴里叨咕着又来这一套,结果自己的小把戏人家看都没看,尴尬不?

人家拿勺子出来,啥意思你不懂?

先看位置再骗你开枪抢读条时间,你要么第一次就果断开枪打飞勺子,换位置把压力抛给对面等机会,要么就沉住气一枪不放等对面露头就秒,何况你本来就做了假人,明显是符合第一种方式的,结果你犹犹豫豫叨叨叨?

主角那更扯,那坦克下面是阴影,你拿个弧度弯曲成那样还满是铁锈的破勺子,能看见敌人位置?

还能分辨真假?

你就能确定敌人打一枪不换位置?

你抬手出来就一枪头?

这正常吗?

科学吗?

这不侮辱先烈?

另外,米国狙击手你明明用坦克机枪已经击中对面了,自己也说了耗得起,你等着对面失血过多就是必胜之局,有坦克不躲着,你出去跟人家刚?

你要真有那勇气当初你就不会要这坦克,既然你要了就苟到底零伤亡不行?

哎!

个别几个桥段抄袭不抄袭的我就不提了,这玩意儿也没个定论和标准,可一个本该是个热血沸腾的电影就被那个让人秒出戏的破旁白给搅和了!

肃杀的冷枪战场变成了集体降智中门对狙?

主角神行太保一个人瞬间绕着整个战场跑,合着一个人包围了对面一大队人?

敌军援军说了是重要情报,长官一死其他人扭头就走?

你搁这儿拍三国呢?

两军阵前主帅一死,士卒作鸟兽散?

建制归零?

乱弹琴啊!

白瞎了这么好的题材,那么好的原型人物,这片子明显中间剪了好多可能因此导致一些剧情逻辑混乱,真的还不如几十年前的《双狙人》,可别比《兵临城下》,那个您可真比不了……

 9 ) 到底哪差?是导演?是演员?是剧本?还是题材?

首先想说得是,评论一部电影好与坏是一件就事论事的事情。

今天在这里说【狙击手】好,我说的是演员演得好,韩红唱得好,用革命先辈的精神给祖国和国人提气得好。

谈到【狙击手】的不好👎,我想说的是张大导演导得太差,电影里的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电影的煽情手段太下层基本和其他国内导演一个层次,并没有体现出其国导的地位。

那重点说说我觉得不好的地方。

首先这个电影名字不该叫狙击手,应该叫神枪手。

用狙击镜的叫狙击手,用机瞄的就不是,这是个有很明显区别的地方。

机瞄到底能精确射击多少米不好说,但是绝对和使用狙击镜的狙击手有很大差距。

了解一下张桃芳老爷子的战绩就知道,老爷子主要杀伤的是朝我军阵地进行正面冲锋的敌人。

所以电影中张导安排的这场对射,简直就是一场抗美神剧!

其次呢,咱要拍电影就好好拍,虽然可能张导自己也知道电影中存在很多硬伤和不合理,所以我就赚影迷眼泪钱,情感钱让你们🀄️看电影中时不时的中断去煽情一波。

在敌我双方生死相搏,斗智斗勇的无情博弈中,硬是往里面塞各种煽情戏码导致电影是够煽情了,但是节奏没有了?

没有了为我们的英雄紧张捏一把汗的情绪,光哭鼻子了。

最后聊一聊很可惜的一点,就是好的战争题材电影有宏大的历史背景,主要描述局部小战斗来以点概面这种手法非常高明,比如拯救大兵,比如黑鹰坠落,兵临城下…… 咱们也渐渐开始有这样的作品了 比如八佰,长津湖 和这部狙击手。

下面希望导演们能不能再增加一点常识性的判断,改变一下煽情的手法,不要总是这样中国式的传统煽情。

在不打断电影节奏的基础上低调煽情就更好了

 10 ) 把历史故事拍的过假便是对观众的愚弄!

战争片的一个默契在于,大家都认为这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故事的展现。

所以大家拿着电影票入场后都会默认下面看到的故事都是真的,或者真实故事改编。

把真实的故事搬上银幕当然是允许一定程度的艺术加工,目的自然是为了突出个别人物突显某个主题,当然喽,战争片最主要的内核自然是反战。

当你为了突出人物和主题,去设置某个情节或者夸大某个人的能力和贡献,这当然也是可以的,但是,要把握一个度。

这个度在哪里呢?

这个度便在于一切艺术表现手法都不应该使得情节和人物违背逻辑常识和自然规律。

否则,这和“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有何区别?

难道区别只在于抗日神剧雷了观众一百步而你只把我们雷了五十步?

关于电影本身在情节设置和人物技能开挂方面的槽点,来袋瓜子我能吐槽两小时。

当电影情节不合理人物技能吊炸天的时候,观众自然会觉得这电影很假。

当发觉历史故事是假的时候,你如何能让观众在一个假的故事当中留下真情的泪水呢!?

你想突出的主题和内核又如何能够立得住呢!?

剧本不行便强行煽情,强行歌颂祖国和志愿军的伟大牺牲。

这不尴尬吗?

表达爱国情怀的方式,难道一定要通过说出来喊出来唱出来才可以吗?

说出来喊出来唱出来便一定是真情流露吗?

我认为一个理想的情感的表达方式正如海子的诗描绘的爱情“我们坐着不说话,便十分美好”那样,明明无一是爱,却无一不是爱。

人非草木,谁能无情,你带着观众回到历史现场去看看我军的艰苦奋斗和壮烈牺牲,谁能不为之动容,感恩志愿军和伟大祖国呢!?

这不好吗?

《狙击手》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