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片主要讲述了作为婚姻破坏者的金发青年米洛介入了恐怖小说作家安德鲁的婚姻,却被安德鲁算计的故事。
安德鲁(迈克尔·凯恩饰)是一名年迈的英国侦探小说作家,最大爱好就是整天在自己古怪的乡村小别墅里琢磨着匪夷所思的侦探故事。
安德鲁与年轻美貌的妻子玛格丽特分开已多年,但一直没有正式办理离婚手续。
最近安德鲁风闻,妻子与一个名叫米洛·汀朵(裘德·洛饰)的年轻英国人坠入爱河,并打算结婚,安德鲁于是主动联系上情敌米洛,让他来自己的宅邸一见。
米洛接到安德鲁邀请后,欣然前来拜访。
安德鲁面对年轻英俊的情敌,并没有表现出敌意,反而跟他探讨起收入够不够和妻子过上奢侈生活的问题,继而见对方迟疑,便引诱安德鲁抢劫自己,双方得利。
原本文质彬彬的米洛在巨大诱惑面前犹豫了,于是铤而走险,却没想到掉入了安德鲁精心设计的圈套。
在此之后,感到蒙受奇耻大辱的米洛一心要报复,还给老滑头安德鲁一点颜色看看,于是也潜心设计出一个圈套,向老谋深算的安德鲁发起反击,两人在相互算计、设套中不能自拔,最终双双走上不归之路。
开始是为了观赏美丽的裘花而决定看《足迹》。
两个典型的英国男人,一间房子,构成了这部电影的主题。
不可否认很吸引人,可还是会让人忧患——剧情会不会无聊,噱头够不够,演员的演技会不会令人昏昏欲睡,文艺片的通病。
但只要看看《足迹》的阵容: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编剧品特,曾自导自演过《亨利五世》的肯尼斯·布拉纳,老戏骨迈克尔·凯恩,被称为“英伦玫瑰”的裘德·洛,还有电影的剧本原创安东尼·沙弗尼。
如此,谁还会去在意这是一部翻拍的小成本文艺剧。
当然,肯定会有人说,大阵容不一定会出好剧。
如果在看完《足迹》后还有人这么认为,那要么是对1972年的原版先入为主,要么只能说明在广告中插播剧情的商业大片更符合某些人的口味。
《足迹》在单调的视角转换、繁冗的对话以及老套的故事中开场,老婆出轨的老男人为了出口恶气给妻子的情夫留下便条,相约到自己家中进行谈判;小男人亦是为了夸耀这种出轨关系而赴约;说到底,都是为了男人的自尊心。
见面后的两人互相试探,老男人借机炫耀自己的身份,侦探小说作家,拥有广为人知的名声和富有的生活。
小男人则只是个兼职美发师的二流演员,正在待业。
相比于老男人,这样的社会地位让小男人多少有点被动,但他很快想到了反击的方法,那就是老男人的妻子。
他告诉老男人,他和老男人的妻子彼此相爱,两个男人之间的较量由此展开。
硬要将《足迹》理顺来看,无外乎是支撑全影片的三个游戏,它们分工明确,各自担任起场,承接和高潮,令单薄的演员人数和狭小的电影空间填充的饱满起来。
若是一开始便不眨眼的跟着剧情,那么就会发现很多埋下的伏笔:窗外停靠的车辆,手上的疤痕,开枪的次数,以及对白中掩盖的事情真相。
毫无疑问,这绝对不是一部可以一边吃爆米花一边观看的影院电影。
因为走神的时候可能就会错过关键部分,这也是为什么影片会被挂上“悬疑”字样的缘由。
可以说,这是部两极分化严重的电影,不喜欢它的人有一万种理由,甚至包括了裘德·洛严重后退的发际线。
喜欢的更不必说,他们会一遍遍的重复播放,只为了找出电影为何有如此惊奇结局的原因,他们会为此吵得不可开交,连SM都能联想到动机之上。
说到动机(电影想要传导给人们的思想),其实在最开始导演和编剧以及演员都没有隐藏,还记得老男人怎么说的么?
“这只是个游戏”。
作为拥有天生控制欲的侦探小说作家,和喜爱冒险充满不确定因素的二流演员,这两个人都想在彼此的游戏中获胜。
而游戏的本质则是输赢以及规则,一个人要在规则的约束下赢取胜利,这才是真正的赢家,缺一不可。
电影中的老男人与小男人较量的最终输赢,还是要等每个人看完影片自己去下定论。
毕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END 后记:这是我很少在写影评时忍着不去剧透的影片之一,毕竟抽丝剥茧,逐渐明确剧情以及思想的过程非常诱人。
可对于一部好片子来说,剧透就等同于灾难。
PS:我认为只有未翻译过来的电影名称《BLEUTH》才配得上电影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难以明说的紧张,对峙,以及魔幻的感觉。
咆哮一句:裘花,你这么妖孽是要闹哪样!!!!!!!!!!!!
[转]品特策划:两个男人的战争来自: 芝麻开门(钟蓓) (猫奴) “我假扮探长戏弄你,让你浑身哆嗦。
但你吓得我要死。
你真以为我要杀你吗?
你昏倒了,那是空包弹。
我可能是三局里赢了第二局。
若是我杀了你……我就必须埋尸在花园或别的地方。
” “太累人了!
但你赢了第一局里的6分。
所以我们离扯平还很远!
” “对了,我跟玛姬讲过话。
我跟她说了所有关于你的事儿。
她喜欢。
” “喜欢什么?
” “我吓得你魂飞魄散。
吓得你尿湿裤裆。
吓得你昏了过去。
她对我说:‘你是指真正昏倒吗?
’我说:‘死了,他吓死了!
像一道光倏然灭了。
’她笑得要命,我还以为她要笑死。
附带一提,她要回我身边。
” “是吗?
” “没错。
” “知道她怎么说你的吗?
” “怎样?
” “她说:‘虚弱的心,永远赢不了美人的芳心。
’” “这话是真的吗?
” “是的。
” …… …… 这样的对白,让人觉得自己是在剧院里看一出对白精彩的剧场戏剧,但它却出自一部由裘德·洛(Judy Law)和迈克尔·凯恩(Michael Caine)主演的电影《足迹》(Sleuth,2007)。
影片的剧本出自大名鼎鼎的戏剧大师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之手。
一位年轻英俊的男子叩响了房门,开门的是一位头发花白,但魅力十足的老人安德鲁·怀克。
作为一名功成名就的犯罪小说家,他有豪宅和娇妻。
前来拜访的年轻人叫麦洛·泰德尔,自称是名二流演员,只演过杀人犯、强奸犯等不入流的角色,但他坚信自己迟早有一天能拥有一部真正的代表作。
年轻人来访的目的是请安德鲁在离婚协议上签字,好把他年轻的娇妻“让”出来。
安德鲁告诉麦洛,妻子惯于享受生活,为她搞钱的最好办法是从他这儿偷走价值百万的钻石项链,转手卖掉。
而安德鲁也能得到全额赔偿。
第二天,麦洛如期而至。
安德鲁却在身后扣下了枪。
几天后,一名自称是警察的便衣来到安德鲁家调查案件。
安德鲁怎么也想不通自己制定的计划竟出了大纰漏。
正在焦虑时刻,便衣撕下面具,来者竟是麦洛!
麦洛丝毫没有退却的意思。
就在安德鲁的豪宅里,二人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
在来来回回的机智交锋中,两位心思缜密、用心费脑的男人在那间密不透风的房间里上演了一出出心理较量的好戏。
当层出不穷的人身攻击和男性挑逗的语言成分弥漫在整个空间中时,我坚信,它一定是部该死的好作品!
即使这不是一出戏剧,而是一部电影,强烈的品特风格贯穿始终——封闭的空间、恐慌的气氛、依靠对白推进的情节以及情节发展的不确定性。
《足迹》的情景设置是品特擅长的“一间屋子”。
屋子里,人物莫名地感到恐惧和害怕,但是到底害怕什么?
品特给的是模棱两可的交待。
就像是他的第一部剧作《房间》(1957年)里的情节设计一般:年迈的女人生活在一间屋子里,她深信这是整栋房子里最好的房间,她拒绝了解任何有关楼下地下室的情况。
她说地下室潮湿,肮脏不堪;外面的世界寒冷刺骨。
在她那温暖舒适的房间里,她的安全是完整的。
然而,情况当然不是这样:一个外来者的进来打破了一切事情的平衡,他的闯入戳穿了她生活的幻想。
“很显然,他们害怕房间外面的东西。
房间外面是一个对他们产生压力的世界,令人恐惧……我们大家都处在这样的情境之中,都处在一间屋子里,外面是这样的一个世界……极其神秘和令人恐惧,极其令人好奇和恐慌。
”品特谈到《房间》时说道。
在《足迹》中,麦洛的到来打乱了安德鲁的生活。
虽然两个男人较力的“理由”是安德鲁的妻子,事实上这个神秘的女人从未在影片中露过面。
“她”不过是任何可以称之为理由的理由,目的是打破封闭的空间,戳穿表面平静的假象。
对《房间》而言,“她”引来的是陌生的外来者;对《足迹》而言,“她”带来的是麦洛的到访。
在品特的故事里,人的恐惧,不再是抽象的概念,不再是超现实主义的魔术幻灯,而是实实在在、平平常常,为人所接受的、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
但品特作品的艺术魅力重点却绝不是这些平常实在的对白,他的艺术个性的悖论恰恰在于人物及对白都非常真实,一切如同我们在各种场合看到的、听到的,但总体效果神秘,充满不确定性。
而人物莫名的动机、含混的背景以及可疑的身份让这一奇特悖论得以成立,又让他的作品能够游离于现实之外。
“我们仍然相爱,就像两颗相思豆。
” “有人说你老婆有个情人。
” “她确实有,你认识他吗?
” “不,我从没见过,他有意大利血统。
好像叫谭多力。
” “孟买谭多力吗?
” “没错。
” “知道吗?
我以前从未碰到过雅贼。
” “太妙了。
” “你的背景如何?
” “我?
” “你,爱尔兰,康尼玛拉市。
西班牙血统,经由乌干达。
我祖父母曾经是奴隶。
我母亲是黑眼珠、黑皮肤的美人。
” “你吃母奶长大?
” “对,就像婴儿。
” 安德鲁的妻子不是已经和麦洛偷情了吗,他们还仍然相爱?
麦洛到底从哪儿来,意大利?
爱尔兰?
他以精湛的演技骗过安德鲁的身手是一般的二流演员?
品特没有玩弄神秘,愚弄观众,也并非有意不让观众知道剧中人物的必要情况和信息。
毕竟,以故弄玄虚获得廉价悬念的方式实在不是品特瞧得上的!
在一次采访中,品特说道:“20世纪所广泛采用的明确的戏剧形式就是……欺骗。
剧作家假设他对其笔下的所有人物掌握了很多情况,这些人物向观众解释他们自己。
实际上,他们绝大部分时间的所作所为,无非就是屈从于作者自己的意识形态。
他们在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创作他们自己,他们被安置在舞台上,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有观点想要传达的作者代言。
在我的剧作中,幕布升起,两个人坐在屋子里。
我不了解他们,就像我不了解坐在这桌子旁的你一样。
这个世界充满了意外……难道我们常常知道某个人在想什么,或这个人到底是谁,或是什么使得他成为现在这样子的吗?
” 文学中,对笔下人物全知全能的态度是品特不以为然的。
他以极其诚恳的、不妥协的激进态度,断然予以拒绝。
在他看来,“全知全能”不过是作家表现出来的极度傲慢的姿态。
他彻底抛弃的,正是故事中常有的解释和说明。
而这项说明,很可能就是故事发生10分钟后就应该被交代的主要人物的情况以及他们的来历、背景以及动机。
有人问我,安德鲁向麦洛扣下扳机射出第一枪,那枚所谓的空包弹到底射向了哪儿?
套用品特的话,我答道:“这个问题重要吗?
” 文章已发,下载地址: http://www.zcom.com/mag/mingxing/kaila/9927/ http://online.mag.zcom.com/full/9927/29.htm
故事的开头确实很俗套,小男人拐跑了老男人的女人,老男人不甘心把小男人约到家来。
小男人需要老男人签字离婚才可以和他的女人双宿双飞,所以就上门来谈判了。
精彩的是三个回合的谈判,一点不闷,非常精彩,精彩到豆瓣上的豆友把本片归为高智商斗智电影之列。
精彩的斗智情节就不重复了,说说结尾。
老男人最后一枪打死了小男人,为女人吗?
NO!
三局斗下来,老男人不想放了小男人,棋逢对手不想就此结束。
小男人让老男人给他倒酒,喜欢控制别人的老男人起先不肯,倒酒的行为就等同于在两人的关系中交出了主动权。
但为了留住小男人,他最后还是去倒了。
纵然这样做了,小男人还是要走。
最后出走老婆的一只要回到他身边的电话让他彻底绝望了,女人并不是他要的,他一次次放女人去外遇,说明根本没把她当回事。
拜金女根本逃不出他手心,他一点都不担心女人会不回来。
女人不会让他的生活变得有趣,金钱和权势都不能。
唯一让他的生活有点乐趣的小男人,却不愿放弃自由留在他身边。
放下尊严用名利去诱惑都不成,没有比这更令人绝望的。
老男人一枪打死了小男人,也了结了他自己。
没有目标的人生是可耻的,活着只是一具行尸走肉而已。
这部电影是在实在是我这样喜欢分析情节、钻研细节、苦苦猜想导演用意的人的最爱。
大概是因为这部电影太小众,不能刺激大多数观众的味蕾,所以在豆瓣和时光网的评分都不高,只有七点几分。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两个男人之间玩的三个游戏。
因为前两个游戏都是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戏耍对方,所以很容易看懂。
唯独第三个游戏,我看了三遍也还是有不明白的地方。
所以在这里请高人指点。
第三个游戏之所以难以理解,是因为双方都清楚自己和对方的处境,两人在不杀对方(或不违法)的情况下,戏耍对方。
其实,我们自己想一想,如果我要在对方知情的情况下,戏弄对方,这是很难的。
所以双方都在绞尽脑汁,用十倍的努力迫使对方就范。
下面我们就看看第三局是怎么进行的吧:老人先出招,诱惑年轻人跟自己住。
年轻人开是就在猜想老人有什么阴谋诡计,正在计划如何接招时,电话响了,是女人打来的,她告诉年轻人,她爱老人,不爱自己,年轻人慌了,但是不能表现出来,因为老人正看着自己。
所以当面说一些肉麻的话,挂掉电话后,老人问女人说了什么,年轻人骗他说“她想跟你离婚”。
这里大概有人会不同意我的分析,但其实仔细想一想,女人前后两个电话,为什么前一个还说要离婚,后一个就说要回到老人身边?
合理的解释就在上面。
继续讲述,挂掉电话后,年轻人态度有了变化,他开始顺着老人的话往下说,这说明他开始给老人下套了,来一个将计就计。
因为女人不要他了,他在老人屋里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所以他要在临走之前好好羞辱一次老人,才能尽量挽回一些自己失去女人的丢脸。
此刻,他开始说一些使老人以为他已经中套的话。
接下来,年轻人开始试验老人,让他为自己斟酒。
斟酒这段时间很长,前后特写很多,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心理活动很频繁,心里斗争激烈。
年轻人之所以要老人给他斟酒,是想看看他有没有中自己的套,如果中套了,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
但老人不为所动,说明他没有中套。
于是年轻人拿出一系列好处来勾引老人中套。
最终老人让步,老人屈尊斟酒,这是为了赢得最终的游戏。
斟酒后,年轻人相信老人已经上套。
于是开始下一步行动。
正在年轻人准备继续进行计划时,电话响了,年轻人接起电话后,说了你好,此时他们已不是一对了,但是为了使老人相信他们还是一对,所以特意加了一句“亲爱的”。
这句“亲爱的”非常怪异,语气、语调都是,所以引起了我的怀疑,怀疑这句话是有所意图。
紧接着是一句“什么?
”,明显是女人在电话里说她已经开车往这里赶来了。
不过年轻人立刻伪装了自己的吃惊。
在打完电话后,告诉老人:女人要回到他身边。
此时为什么要说这一句在第一个电话中就已经知道的内容呢?
是因为年轻人知道对方可能在耍自己,所以又用女人要对到他身边来实验老人究竟是不是真的上了套。
不过老人不为所动,因为他不相信年轻人,也因为他不稀罕女人。
继续执行先前的计划。
这时老人电话响了,但他却不接,说实话这里我没看懂。
但是年轻人却知道女人要说什么内容,他知道女人很快就会赶来,到时候自己会非常丢脸。
于是,他加快了游戏的进程,他想赶在丢人前结束战斗,这样才能挽回些颜面。
他开始出击了,看,他慢慢爬到床上,接近老人,说出暗示同意老人请求的话语,并表达自己也很喜欢老人,甚至摆弄老人身上的衣物。
于是,接下来的剧情向着年轻人的计划发展下去,而老人则将计就计陪他演下去。
但是老人没想到的是,年轻人这么快就揭穿游戏的真相,开始尽情的羞辱老人。
此时老人的不为所动,表现出,老人早猜到年轻人会有这一出,只是没想到他揭穿的比自己快。
使得自己前面的各种铺垫皆付之东流,变成了给年轻人的游戏铺路。
接下来,老人开枪。
但是年轻人没死,原因有二:第一,年轻人先前检查了手枪,他知道已经没有子弹了,才会把手枪随意放床上;第二,掉下去后,年轻人身上没血。
接着门铃响了,标志着游戏结束。
最终结局是,双方都赢了,双方都输了。
全片只有Jude law和Michael Caine两个人,互相的纠缠。
典型的高智商斗智电影。
Michael Caine1972年演小的,2007年演老的。
这两个妖精级人物的演技没的说,画面布景也颇有意味。
摄像方面很突出。
摄影师每一个镜头处理的都很到位。
将他们俩的演技表现的淋漓尽致。
然而因为是翻拍1972年的老片,剧情上的缺憾无法避免。
而演技又太突出,颇有点头重脚轻的感觉。
所以,抛开剧情上的硬伤不说。
这片子能让这俩人拍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ps.后来两人搞Gay,Jude law实在是妩媚。
我有位男同事四十多岁,还是单身。
这几年,我先后见过他的3任女朋友。
最近谈的这位年龄最小,大概25、6岁,看上去懵懵懂懂,单纯天真的样子。
前几天同事说,不挑了,今年计划结婚。
我这位同事精明能干,平时喜欢开快车,是个部门的头,管着三十多个员工。
他在管理上很有手腕,手下的人都对他服服帖帖。
我曾经说过他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这种控制欲在他与女性交往的时候也表露无遗——他谈女朋友的一个前提,就是能否控制和驾驭对方。
如果发现主导权不在自己手里,就选择放弃。
很多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也经常采取控制的方式。
比如通过爱来控制,通过物质来控制。
这种句式一般是“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或者是“你要听话,我就给你买什么”。
如果说通过物质来控制还是一种谈判,那么通过爱来控制,对孩子就是一种伤害,这种伤害往往会使孩子的性格心态受到压制,而家长们却不曾留意。
小到夫妻之间的争吵,大到国家之间的战争,始作俑者多半是当事者的控制欲。
当事态失控时,游戏变成打斗,争吵变成战争。
以上的想法是源于上周看的电影《足迹》,这部电影从头到尾讲的是一个老男人和一个小男人之间的一场对话。
老男人是个成功的小说家,小男人是个二流演员。
老男人的妻子和小男人相恋,想与老男人离婚,老男人不肯,小男人亲自登门说服老男人。
于是好戏上演,两个男人之间的较量,以猫捉老鼠的游戏开场,以血腥的杀戮收尾——老男人在电影结束前几秒钟,干掉了小男人。
一般来说,小说家的控制欲是非常强的,因为他可以决定笔下人物的悲欢离合生死。
如果把这种控制欲带到到现实中,则非常可怕。
我们可以看到,老男人根本不爱她的妻子,对他来说,她只是一件华丽的装饰品和玩物,正如老男人装饰奢华冷酷的别墅,无处不在的摄像头,精心布置的机关,而这一切都听从于他手里小小的遥控器。
因此,当小男人按响他家的门铃时,就开始踏入老男人设好的陷阱。
小男人是个二流演员,演员喜欢扮演不同的角色,喜欢求新和挑战自己。
小男人也并非真爱老男人的妻子,当老男人丢出一个诱饵——同意他偷走100万的项链,然后一个人远走高飞时,小男人没有犹豫就答应了。
在老男人尽情的羞辱玩弄小男人,心理得到巨大满足之后,小男人开始复仇了。
他化装成警察,第二次登门,老男人又被小男人控制于掌心。
两个回合下来,二人1:1打成平手。
在惊心动魄的第三个回合,老男人发挥了小说家巨大的想象力,给小男人编织了一个美好的未来,小男人则以精彩的演技回应。
当老男人觉得大局已定胜券在握时,小男人却把一切都戳穿,打碎了老男人设计的剧情,老男人这时意识到小男人不再受控于自己,于是他拔出了枪。
这部电影想说的是,控制欲是一件坏东西。
它会让温情变得无情,让美好变得残酷,让游戏变得血腥。
人与人之间,只有平等真诚的相处和相爱,这个世界才不至于变得面目可憎。
足迹(1972)故事情节的可看性要比足迹(2007)强,后者稍显沉闷,观众偶尔会出戏。
后者在台词设计上更加强调了两人的冲突,更加针锋相对,使得最后小男人的结局成为必然。
而前者则刻意弱化了二人的冲突,使得两人成为游戏的伙伴。
两版演员的演技都很棒,都可以打5星。
不过1972在年轻男人的选择上稍微有点失误,因为麦克凯恩的形体和声音太有标志性了,光是听声音就可以分辨出是他,这直接导致第二局蒙骗老男人不能成立了。
足迹(1972)有点希区柯克风格。
老版稍显拖沓,不紧张,但是吸引人。
新版简洁,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我今天才发现……裘德洛……真的很像卡梅隆迪亚兹……换句话说……他俩还真有夫妻相……ps.剧本不错……很多人诟病的GAY情节……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妥……当然,凯恩确实老了……
全世界的人都在盯着裘德洛(我觉得这个比朱迪劳好)的头顶,等着他秃头谢顶,也有人也在暗自谄笑他已老了不再年轻,片约已不如当年.但我觉得他是值得等待的.撕掉假面后的那得意,嚣张而飞扬的表情配上俊美的脸旁非但没有让人产生恶意,反而爱慕不已.至今看过他的电影只有 冷山 和侦查. 听说过的是 大受好评的王尔德的情人.没办法,他生的太美.在侦查中,那完全如小男孩般自信而又眼波流转的表情,那奔放而又不夸张的演技都让人生叹.恩,期待 蓝莓之夜
心情平静死了,这片一点不悬疑嘛!
很早之前看的,整部电影只有两个演员和一个场景,觉得内容不咋地
喜欢second part~不折不扣的老戏骨实在太讨人欢喜鸟~
两个人一场戏,我要重新再看一遍
俩男人叨叨个没完,然后莫名其妙地完了。。我的逼格真心跟不上豆瓣各路大神
太牛X了 两个男人一台戏 太出彩了 编剧神级 演员神级 裘德洛帅
one minute,it is love;10 mimutes later,it is contempt.-you really like my mind,that makes you unique to me.although it is a story,it really reveal the ugly truth of opposite-sex love,stupid women!
前半个小时足够精彩,后来导演编剧自认的聪明对决松弛拉胯了
被冷到了。。。
.........
legendary Caine
整部电影都在完全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的担惊受怕中。
镜头很炫,场景加入了很多现代元素,但是和72老版相比。故事情节冲突都弱化了,不如老版好看。Michael Caine在72年演年轻的情夫,在07年演年老的丈夫,无可挑剔。
嘴里讲着爱情争夺无意义,最终自尊心大于一切理性分析,坚挺男子优势多
两个男人一出戏……姜还是老的辣。唯一让人不太舒服的就是,整部电影太闷了,连我这样的文艺片控都觉得闷了……
前三分之一还有原作的意思,从满是玩偶模型的城堡转为更加现代化设计的高科技智能化家居大house,两个角色唇枪舌战相互嘲讽,切入正题快,观感上不输前作;中间三分之一即使没有看过原作不知道个中设置,悬念也瞬间被Jude Law非常明显的化妆冲淡;而最后三分之一就完全是创新了,虽然俩人中途就表现出很强的性意味,但多多少少还是被这个新设置雷到……肯导按捺住了饰演原作Olivier爵士角色的冲动,找来Caine爷爷作为两版[足迹]的桥梁真是非常非常妙~
Pinter一颗星,裘叔一颗星。
最后一幕的高潮戏码不够 很可惜
无聊
这版gay哭了,两代阿尔菲差点有床戏...舞台剧感、剧情设计感比原版更强,但砍了半小时的篇幅节奏的确紧凑,,game的感觉突出。两主角的针锋相对添了许多暧昧。不过裘花个人特色太鲜明,第二个twist没演好,被凯恩勾引倒诱人。喜欢这版‘goodbye darling"十分干脆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