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看文艺片的时候,太平常的情节总会让人有种是在偷窥别人生活的感觉,这部电影也一样,很久之前看过,现在想起来,还是如同偷窥一般,我们偷窥着两个孩子的生活,我们偷窥着一群孩子的生活,其实我们就是孩子。
很平常的细节,感觉如同每个电视台都播放的“真是人生”的节目,平平常常,心里毫无波澜的看完整部电影,然后躺在床上抽着烟回想刚才的情节……我们都可能走上那样的路,如果我们的人生如同他们一般,我们都会选择这样的方式来继续我们的人生,如果我们还愿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看了电影,反思人生,反思社会,无聊的的讨论一系列类似关于底层人民的生活,都是些什么啊,他们活得很好,我们也活得很好,他们不需要我们的悲悯和同情,我们有着自己的生活,他们也是。
导演们都没有那么崇高,希望通过这些来表现什么,他们仅仅认为这些出现在镜头中的身影很美罢了,即便是一种残缺的美。
我们都是孩子,我们都在这个世界生存生长着,貌似看清一切的人其实什么都不是,因为当你觉得自己掌控着一切的时候,上帝在一旁无奈的笑着,感叹着这个自大的孩子!
《孩子》乍一看,很像世界混沌之初的人的状态。
近景特写加剧了这种感觉,仿佛世界只有我一人,我就是这个世界的中心。
布鲁诺的生活就在桥洞下,堤坝旁以及收容所。
看到最后,你才明白其实真正的孩子是他,后面又开始悲伤,是不是永远像个孩子的人,是不是懦弱得只想当个孩子的人,就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了?
很多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单是某个特定的人就足够让人矛盾。
比如爱。
布鲁诺爱不爱孩子,他爱,他斥巨资买了一个婴儿车;他也不爱,在没钱时能毫不犹豫地卖掉他。
他爱不爱女友?他爱,清点了一下自己的钱之后给她买了件自己的情侣款外套;他也不爱,堂而皇之地把女友的公寓出租,带着刚生产完的女友和新生儿去住收容所。
他知不知道这么做是不对的,他知道。
所以他不和女友商量,并且欺骗女友自己和孩子在逛公园。
但是他成功卖掉之后,又拿着钱十分坦荡地说“我们还可以再生一个,我们还会有很多孩子。
”他坦荡得你都开始怀疑自己。
仿佛自己才是错的,孩子真是像他任何一件偷来的东西一样,是可以交易的财产。
世俗的价值观已经形成,布鲁诺知道,但并不认可,还像一个孩童般有了钱便玩乐。
女友:“当一个勤杂工也很不错。
”布鲁诺:“傻子才去工作。
”我就想起了窃格瓦拉说的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打工的。
”每个年纪的人都可能长不大,即使开始工作,即使有了孩子,他们可能身体的一大部分都是人生之初的混沌状态。
20代的现在,也开始对自己进行审视,你是否也像个孩子一样只想自己享乐,而不想承担责任。
成长会痛苦,但蜕变后会收获更多。
《孩子》的结尾有些突兀,直到我站在电梯里我仍然有点懵。
身边的女生说,直到他在看守所里他终于明白了这种情感。
我倾向是是终于明白,但终于大胆地决定面对和接纳。
达内兄弟的《孩子》,又一部揭示底层人物的作品,对于它又怎能不说点什么呢?
达内对底层人物的关注一直在持续,在这部影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部影片单论情节并不足以征服观众,也不足以夺得金棕榈奖,那它为什么会得这个奖呢?
我认为是影片中透露出的人的情感击中了评委,也击中了能细心感受的我们,影片用一种记录片似的手法去全程拍摄,完全可以把它当成纪录片去看,影片里蕴藏着人物强烈的情感风暴与环境特写,如果不细心去体验导演的这些用心,对这些情感与环境特写就会略过,会觉得片子并没有什么特别,很一般。
但当另一部份有心的观众看过之后,内心所受的冲击却非常震撼!
影片以布鲁诺的女友索尼娅抱着孩子出现在画面上开场,一开始就讲了两人面临的生活难题,索尼娅在电话亭打电话,风吹起她的头发,给影片确立了一个凄伤的基调,她抱着孩子等着过往的车辆准备穿过马路,实际等(面对)的是社会环境(车辆来代指)给她也是给男友布鲁诺施加的压力,她朝布鲁诺栖身的河边的破工房走去时,风吹动着旁边的小树枝,也吹动着她的头发,画面一直在提醒着观众这些社会压力的象征物(风)是和女主角如影随形的,再看看男主角的居住环境如此糟糕,观众的心也为之一凉,房子下面是河流,这个河流和风、车辆一样象征着冰冷的社会压力紧紧地压迫着男女主角。
索尼娅抱着孩子坐着一个孩子开的摩托车去找布鲁诺,风又一次吹起她凌乱的头发,片中丝丝忧伤的调子开始在慢慢积蓄,影片开场不久就在三个地方出现了风,达内兄弟用这种自然环境来烘托人物的处境,不动声色但已触动了部份观众的心,并不明讲环境的严酷但已用象征物“讲”得明明白白,索尼娅在车流中找到了正在向车主人乞讨的布鲁诺,车辆又一次出现,和风一样,再次提醒观众这些社会压力的象征物,它们跟主角的关系是压迫式的。
布鲁诺对两人的孩子很不在乎,他的注意力全都集中于如何在这个严酷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上面,他从事的是主使小孩子去偷窃财物来变卖的不正当职业,还有沿街的即兴乞讨。
由此可见他的生存之道是不稳定而飘浮的。
从河边栖息地索尼娅向布鲁诺踢石子,两人同吸一支烟的这些嬉闹场景中能看出两人的关系是亲密的,两人的嬉闹只是对痛苦生活的暂时忘却与情绪的舒缓,虽然是在笑,但内心是苦涩的,也说明两人都还是爱玩耍幼稚的孩子,从布鲁诺与女友对话的短暂沉默可以看出来他对两人的孩子是不接受的。
两人租车带着孩子去玩耍,在车子里伴随着片中唯一出现的音乐声里打闹,下车后又追逐嬉闹,两人一手拿着饼,一手抱着对方在耳鬓厮磨的亲昵镜头长达数分钟,前面两人在河边短暂的亲昵酝酿到这时是一种爆发,达内想表达的是底层人物的酸楚,一手拿着饼代指要生存,而亲昵表示的是人还有对感情的需要,但对底层人物而言,生存是首要的,两人的亲昵并未达到深层次,是不顺畅而尬尴的,因为社会没有给他们一个安宁舒适的亲昵环境,与其说是两人在亲昵,不如说是男女主角(也是导演)在无声地控诉社会,两人的嬉笑打闹与追逐都不过是种情绪转移,一种笑中带泪的人间戏剧,这个镜头是向社会投出的“长枪”:观众不禁要问为什么他俩得不到一个好的生存环境呢?
我认为这一幕正是这部影片震撼与冲击人心的最重要之处!
也正是这一幕深深地撼动了评委们的心灵后才授予了它金棕榈奖的原因所在!
索尼娅对生活还稍有信心,准备给孩子去市政府登记,而布鲁诺却不上心,故事在两条线上同时发展,一个是他俩为孩子登记,一个是布鲁诺很多次的响起的手机铃声和与它关联的黑暗勾当,提醒观众布鲁诺生存之道的艰辛,为他买掉孩子交待出了原因,原因就是他的生存都朝不保夕,怎么负担得起这个孩子?
影片不停地再现车辆驶过男主角推着婴儿车面前的画面,如前所述,隐喻生存环境在压迫着男主角,手机铃声在片中多次响起,表述男主角在生活中挣扎,在努力地活,而生活还在给他出难题,在买掉孩子后带来的中介人对他弱肉强食的逼迫下,布鲁诺带着小孩去飞车抢劫还钱,在小孩被抓住后,布鲁诺推着小孩的摩托,就象推着那个空婴儿车那样,那时他才明白了责任感去主动投案,救出小孩,也打动了女友,两人才重归于好,布鲁诺这个孩子也真正长大了,两人抱着哭泣的结尾画面有向布列松的《扒手》结尾致敬的含义。
没有大制作没有大明星没有大场景没有大情绪没有大结局,确是嘎纳的金棕榈,而尤其,名符其实。
最喜欢的是男演员的控制力,能量的挥发节奏以及张力的推进演绎都刚刚好,拿捏精准。
控制力也在于导演,没有刻意的寻求情节,而是仿如国画一般渲染渗透着一股随意,关于成长关于人生关于困惑关于直白只是没有说教。
我稍微的挑剔还是结尾处的爆发,感觉男主角的用力偏大,要我的话不哭好些,只是倒完咖啡以后男女对视然后仅仅拥抱是否就可以了。
《孩子》是达内兄弟的第二部金棕榈,对于没有受过教育的底层年轻人来说,所谓的责任、道德、法律这些后天灌输的东西他们完全没有概念,他们所有的,只是内心里一些基本的人性和良知。
年少无知懵懵懂懂就怀孕,稀里糊涂莫名其妙就生了下来,他们不知道如何为人父母,自己就是个孩子。
母性让女主有了爱子的本能,而男主作为父亲的天性尚未被唤醒。
出售自己的孩子这种有违天良的事情,在他看来和卖掉自己的衣服鞋子婴儿车没什么区别。
如果我们在残缺的家庭长大,没有人给你衣食教你做人,那么为了温饱你只能去偷去抢,为了一顿饱饭可能会放弃一条生命。
这是导演对社会的控诉,在充分发达的西欧国家,仍然有着那么大数量的人挣扎在底层活命的边缘,他们不被看见,不被听到,不被关注仿佛从来也不存在。
达内兄弟的伟大之处就是他们将自己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这些寂寂无名的小人物身上,让这些隐形的底层人物的真实生活被全世界看到并关注。
在他们的影片里,没有超广镜头和宏大叙事,镜头跟随着人物近景怼到主角们脸部的每一根汗毛都清晰可见。
这些底层人物自带不同寻常的经历和天马行空的行为,让受过良好教育生活在安逸都市坐在温暖影院里的我们大开眼界。
这是与电影技术完全不同的电影艺术上的大开眼界,真实的世界如此残酷而导演又如此悲悯的让我们的主人公唤醒自己残存的良知,用尽自己所有的力气去努力挣扎拥抱生活。
-⋯⋯⋯⋯⋯⋯28482919474$2$7464839475$3@28482919474$2$7464839475$3@28482919474$2$7464839475$3@28482919474$2$7464839475$3@28482919474$2$7464839475$3@28482919474$2$7464839475$3@28482919474$2$7464839475$3@28482919474$2$7464839475$3@28482919474$2$7464839475$3@28482919474$2$7464839475$3@
昨天刚刚看完了港3区的这部电影,其中有李安与吴宇森的简单影评。
李安特别提到了简兄弟纪录与电影手法的融合,深有同感,下面这些片断中揉进的戏剧技巧让我难忘:1、布朗第一次把自己的儿子带到交易地点后,为了保证“买方”的信息不会被这个小痞子得到,布朗只能在另一个房间里等待。
这时有大约一分半钟的长镜头,我们看着布朗,听着隔壁的声响与布朗一同承受着这个漫长的煎熬。
也因这个镜头我们才真正把对主角的注意力放到布朗身上。
2、布朗赎回自己儿子时,同样的选择了一个互相遮蔽起来的场合。
但是这一次我们看到了“尊贵买方”的手,那是来自一个与布朗完全不同的阶级。
因此导演安排了一个戏剧化的细节:布朗踩在一个铁桶上才够到了那个高高在上的手。
布朗把钱递过去焦急等待儿子归来时我们又一次经历了一个长镜头,陪着布朗侧耳倾听了半分钟的点钞声音,并且明察秋毫的索要回了最后一张钞票。
3、布朗在决定交易自己的儿子前,不停的用脚踩着一洼污水并踹在对面的一堵墙上。
导演用这样一个场景表现了一个同样是孩子的父亲在做这么一个决定时的心理。
4、当布朗真正悔恨并决定再次挺而走险时,他换上了他在这部电影中第二件衣服,一件红色的运动外套。
上面的镜头在整部纪实风格的电影里十分出彩,张力十足,令我深深震撼。
电影没有限于其他草根电影的狭隘视角,一味表现阶级差异,控诉社会。
而是在更高的一个层次审视人性,我们的喜、怒、哀、乐,这四钟情绪在电影里都有充分的描述。
而另外阶级的出现次数只有三次,买方(2次)、警察(2次)、母亲(1次),也并非以压迫者的姿态出现。
但是都一样的冷漠,毫无人情可言。
向如此冷静甚至连一句配乐都没有的精彩电影致敬!!
不记得是谁说过看电影时很私人的事 我也这么觉得 看到 男主角有一天开着车和他的妻子出去玩时 我很喜欢 那一段 他和她在打架 呵呵那不是真正的打架 是另一种对她说爱的语言 那时和妹妹 总是你打我我 打你 打得每一下我都好幸福 好开心 真是好好玩 可有一次 我们玩得太凶了在路上也打来打去 不小心她扭了下脚 我好难受。。
不过幸好没事。。。
他们还是两个大孩子 很可爱
相比低气压的《罗塞塔》,《孩子》的节奏明快了许多,手持的状态也不似前作般凶猛,反而时常刻意拉开距离以制造一种跑神的间离感。
剧作上我们也能看到达内兄弟此前少有的幽默:男主问所有人借电话没有人给予答复;不得不回到母亲住所通风报信,一开门却是陌生的年轻男子;低价卖掉婴儿车的同时,顺便问刚给女友买的新外套能否卖掉,对方开价一欧元;男主等在女主家楼下,看到女主后抱住大腿哭着哀求;拉着未成年的小手下准备抢劫,在路边因为放屁没心没肺地调笑。
这些看似与主线无关的闲笔太重要了,正是它们才真正构成了影片的核心,你甚至可以说这部电影是不存在主线的。
事件的表面逻辑自然是生下孩子——卖掉孩子——找回孩子——被勒索——实施抢劫,但导演无意剖析人物的心理逻辑。
为什么他毫无心理负担离开排队的女友转头就卖掉了孩子?
为什么又瞬间改变了主意跑去找回孩子?
他是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吗?
可他依然连孩子正眼都没有瞧过一回。
为什么他在抢劫的同伴被抓后又来到警局主动自首?
他是良心发现了吗?
究竟是哪一刻让他良心发现?
事实上,以道德立场的轻浮转变呈现道德困境往往是走不通的。
达内兄弟貌似提出了一个道德问题,并忽视男主的行为动机,任由其粗暴地改变道德立场,但这一切实际上与那些不合时宜的幽默一样,根本无关道德。
通过男主细微的小动作我们即看出端倪:卖掉孩子前用鞋沾泥巴愤怒地踢墙,仿佛这样就可以洗刷罪恶;不顾女主的愤怒一走进房间就躺倒在床上,想装作一切事情都未曾发生;被殴打后哭到涕泪横飞,第二天又继续嬉笑如常。
男主才是未长大的孩子,他的行为逻辑无关道德,仅仅来源于身体的本能和脆弱的心智,而女主恐怕是比男主更加不成熟的孩子,竟傻到觉得自己可以依靠这样一个幼稚的孩子。
达内兄弟塑造人物的功力可见一斑,他们简单地呈现某些属于人物的恶意,却又不简单地依靠最易被忽略的细节,四两拨千斤地消解了那些恶意。
结尾女主去监狱看望男主,两人顶着额头痛哭,与开头两人租车兜风时相拥着欢笑保持着几乎一模一样的姿势。
一次完美的原景重现,境遇天差地别,但情感却殊途同归,那些最快乐的时刻与最痛苦的时刻其实并无二致。
忘了说,最幽默的部分其实是男主推着空空如也的婴儿车在街上行走的画面,在片尾去警局自首之前,他也是这样推着作案工具摩托车独自走在人群之中的,依然狼狈,却不再茫然。
所以你还关心他为什么会选择自首吗?
好像并不重要了。
趁着洗澡的功夫接着梳理一下本片剧情,也揣摩了一部分人物的动机,想到的有点多,但要写得深刻我也没这么多能力,现在单纯就是短评也放不下,就这么写长评吧!
当然难免有纰漏了,如果有些什么写得不好的地方欢迎友好指正啦4.5,第五部达内兄弟。
这个人物的成长脉络有些让我联想到前段时间看的《人生大事》(主要是想起当时和长评区里面某位朋友对三哥将小文送回亲妈那段情节的辩论)。
本片完全可以作为正面教材,告诉我们高明的铺垫和处理相关的细节为何,毫无疑问的是两者的情节铺垫,起承转合之处理简直是天壤之别,说白了就是本作更“让故事里面的人物贴合情节,做符合他们这个年龄和阶层会做的事”,男主本身就是靠着不务正业和小偷小摸过活,缺乏家庭的正确教育和关怀,即便有个女朋友,但他们俩也都只是涉世未深的孩子,一个有点傻乎乎的觉得他当爸了会对更小的孩子负责,但另一个终究不知道责任是什么,或许是因为迷茫,或许是想逃避,他内心都觉得偷钱是轻而易举的事,不重视养育的一切现实,你跟他讲去打工他还当笑话看待,接着不务正业然后继续大花洒,真没钱了倒好,连卖小孩这种常人理解不了的事情都干,但他觉得这些都是合乎情理的,因为他只要钱,以为有了钱就能过上很长一段好日子,接着再要一个孩子,我敢说他女友要是原谅他然后再生孩子下来他肯定还会干这种勾当,人之本性使然,只会一直恶性循环。
全程都是基于现实逐渐预设的一个困境,并非是将其揉碎然后告诉观众只看表面如何感动,从而更让人信服男主所作所为的合理性(当然这种做法对不对就是另当别论了)。
往后的一系列认错、表明决心悔改的情节又是继续深度刻画男主的“孩子”属性了,男主并非坏到极点的人,他真的爱他的女友,他也真决心是和女友一起过日子,只不过生活的窘迫和经历了社会毒打后的他意味着他要负起相应责任,也是男主成长故事的关键转折,使得他不得不接着做这些不务正业的勾当,他并不懂得孰轻孰重,他只知道自己要生存下去,直到抢劫时小弟被抓走,或许他也为着小弟对大哥的信任(之前偷窃时也没缺了小弟的好处,这也是他本质不算坏透的地方),因此在逃跑过后又选择的自首,我会真切觉得他终于成了一个有担当的人。
而这一切,前面都有所铺垫会让我觉得他的动机会有成长转变唤醒良知的余地的,格外真实。
年轻的代价
很平淡 很真实
忘记是什么时候看的了
何谓人生。
殊榮太高。
比《罗塞塔》差几倍不止,以想象力著称的库斯图里卡把金棕榈给这部也是挺匪夷所思的
无聊至极的法国调调
真实的代价。
故事片如果拍得这么简陋的话,不如直接看纪录片
很细致的刻画了父亲建立(或没有建立)起来的和刚出生的儿子的关系
戛纳你是有多爱固定机位长镜头?摄影、剧本都远不如<单车少年>,70分钟的抢车戏才出现一次高潮实在让人不能接受,最后结局的道德教化意味也显得相当的蠢。(“the child”不仅指jimmy,更是在说Bruno)
不待见达内兄弟 很讨厌DOGMA95
因为棕榈看的,达内从来打动不了我。他关注的都是一些低端人口,怕是法国最大社会明患之一了,这帮人身上呈现着该死的内驱力,莫名的举止,没有一部引起过我的同情心。在dv般的影像里简洁对白,全是行动来塑造角色,不坏但不痛不痒。为最后抱头痛哭加一星,他的无责任感和年龄他的无道德和教育程度也是社会导致的偷鸡摸狗为生。
我现在很讨厌沉闷的电影。
2014.5.15 资料馆。第一个镜头出来我才意识到我看过......上次应该看到男孩带着小孩上了公交车那里。结尾让人哑然——就没啦???青少年道德教育片。不喜欢。
节奏缓慢但非常紧凑,内心的挣扎直接付诸于一个接一个的行为,行为具有戏剧性和冲突性但表达上依然很简洁,并没有给出太多对白和内心戏阐释的空间,但角色就那样精准地立起来了。
普通不过生活
87/100,达内兄弟,动作即一切,叙事、力量、情绪全都藏在里面了。似低空高速飞行,掠过芸芸众生。
无语,把自己孩子卖了。和女孩说再生一个。真是无语了。
小混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