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先吸引我的是一张海报——画面中,章宇侧身面对镜头,后面是双手交叠形成的狗影,乍看之下,主人公仿佛在被狗追逐,好似下一秒就会被咬到。
故事因狗而起,但和狗并没有多大的关系,故事中那些曝尸荒野的狗其实是一种巨大的隐喻,映照着我们惨痛的个人命运。
在一个封闭和蛮荒的地带,“狗就是人,人就是狗。
”
父与子的命运轮回,真相或幻影章宇饰演的李立忠是一名年轻的联防队长,这是一个很小的职务,他能独立处理的事务颇少。
在平西镇出现了连环杀狗案后,他敏感的察觉到这一切和父亲的“意外”死亡有关,于是他开始调查,开始穷追不舍。
我喜欢里面父亲“还魂”,隔空和儿子对话的几个场景。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真的了解父母,也认为父母不了解我们。
这部片子在讲述父子关系的时候,更多的是在展现一种无法逃开的命运。
周围的人都告诉李立忠,不要再追查其父亲的死亡真相,就连母亲都不支持。
而花圈被烧也仿佛一种诅咒,让李立忠如坠迷雾之中。
他想追问的事情其实很简单:第一,父亲究竟是怎么死的?
第二,父亲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荒诞的地方在于,很多人都觉得李立忠父亲的死并不重要,也没有查的必要。
而某大老板的爱犬被杀后,大老板指着众人吼道:“严惩”。
西南小镇的魅影,丰富的色彩想象空间看完电影后,我脑子里出现了一片艳红,就像是燃尽的鞭炮与烟火都躺在河水之中。
这部片里有着时下少见的民俗色彩,这些氛围让影片的感觉趋近于一种幻觉。
在古老的风俗与西南蛮荒感及方言的多重作用下,人物的命运看起来更加的悲怆,那是一种无法被吼出来的隐痛。
在李立忠不断在自己的小本子上涂涂画画,思考线索的时候,其实他的人生篇章早已被写好了。
影片开头一段没有台词的影像流动也显示出片子独特的气质。
落在地上的手表,不再走动的时间,湿漉漉的小镇街巷。
酒气、烟火气、甚至粪便的味道,全部混在了一起。
熟悉的西南官话,不用翻译我就能听懂他们在说什么,方言的介入使故事的可信程度又增加了好多倍,这难道不就是小时候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吗?
在那个并不发达的九十年代,我的身边每天也充斥着各种异闻,父母蒙住我的眼,说外面有坏人,让我天黑之后不要出门。
影片中一段追逐戏拍得很好,天边放着烟火,李立忠疯狂追逐着那个作恶的犯人,然而最后却被对方逃脱。
关于最后的凶手,这里卖个关子,故事有开放的成分,很难说清真相究竟是什么。
站台,白狗,行李箱,走还是不走?
在影片中,李立忠有一个美丽的女友——马吟吟,女友总是嚷嚷着要离开小镇,去深圳。
父亲的事情没有查清楚,李立忠不愿意离开;父亲的事情查清楚后,李立忠也没办法离开,因为他“立功”了。
他似乎得到了父亲想要他得到的,于是他不敢说一个“走”字,好像只要他离开了,那么父亲一生的心血就付诸东流。
在故事里,李立忠和女友是一个对照组。
虽然讲的是破案的事情,但影片中有一个反反复复不断出现的站台,这个站台就预示着一种出路,李立忠在这个站台上来来往往,可他始终没有勇气离开。
如果不离开,那么大概率重复父亲的命运,他只能困在那儿,做着听起来还蛮不错的工作。
在那个蛮荒之地,要维持公平与正义是很难的,要跟普通人讲道理也很难,有时候做好事变成做坏事,做好人变成做恶人,甚至会在某日,因为一件事,死得不明不白。
李立忠不是不明白这一点,于是他的眼神中总是透露着迷惘。
章宇身上的破碎感,完美契合了角色影片的开头,章宇和一群咋咋呼呼的县城青年在路上开车狂飙,镜头一出来的时候,我就感觉“对了”,这个角色气质和章宇的个人气质格外符合。
然而,和那些普通的县城青年相比,章宇的眼睛里总是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干净。
就是一种你不敢盯着他久看的感觉。
在查案的时候,章宇饰演的李立忠时常在迷雾中独行。
有时候,他独行在布满荒草的小路里;有时候,他独行在飘着纸钱的苍白堤坝边……他的身边永远都是山啊雾啊,那些容易把人困住的东西。
一开始,我觉得他的外形和状态非常像长久生活在小镇里的人,但后来又觉得,他瘦削和锋利的轮廓还有干净的眼神又跟那种污浊的环境格格不入。
这种反差形成的张力使人物变得可信。
在路演的采访里,章宇提到:“这个剧本吸引我的地方在于,李立忠是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不断被磨平棱角。
当发现真相中的不堪都在指向自己时,最后他只能接受,也只能选择沉默。
”
虽然说的是八九十年代发生在西南小镇的故事,但影片中的一切都与现实联系得那么紧密,小镇青年的突破与探寻,被命运扼住喉咙的感觉,被呈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导演郝飞环的长片处女作,在类型叙事里融入了诸多的民俗元素,营造出了一种真实又荒诞的小镇氛围,这氛围过于熟悉,以至于看的过程里,我不断的陷入往日的回忆之中。
审视过去才能更好的看到未来,电影是关于记忆的艺术。
如果说要确切形容《沉默笔录》带给我的直观感受,我想它就像是被握在李立忠手里的小本子,看起来好像没有写什么,但其实什么都写尽了。
我们在这个本子里,看到了人生,看到了正义,看到了挣扎,看到了理想主义的夭亡,看到了自己的命运。
很幸运在演员章宇,导演郝飞环和摄像李想回校的路演中看了《沉默笔录》。
昨日又在学院包场中,二刷了这部片子,适逢豆瓣开分,想说的话有很多。
无奈排片太少。
路演中我的提问谈谈我最喜欢的那部分戏。
端爷爷寿宴烟花的盛放打破了环境中原有沉寂与压抑,这是李立忠最不沉默的一次。
沉默笔录 (2023)6.4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悬疑 犯罪 / 郝飞环 / 章宇 马吟吟
导演为何选用狗命与人命交叉叙事?
有一段敬酒的戏,伙计们都劝李立忠向经理敬酒,以此来获得好处。
可他在站起来时,发现经理在向小狗喂食。
我感觉这里可能是一种阶层上的隐喻,颇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味道,但拍摄上却用了仰镜头,与常规视听做了一个反差处理,我不太明白这里的意思,也可能就是单纯叙事。
片中还有一段,村民们来找经理反应蒋子隆与大坝的事情,经理却在一旁钓鱼,当然也给狗了一个特写。
在物理布局上,村民们在岸旁最高处,经理在岸旁最低处。
但实际上,村民们的反应对于上层人士来说,安然无事罢了。
片中还有一个水桶的隐喻,第一次过半,第二次近满,第三次一个桶板炸开。
映后郝导说他想用此来隐喻大坝决堤,也希望听到更多观众的不同想法。
我觉得这也是李立忠思维转变过程的剖析,每当他越靠近真相一次,桶中的水就更上一层。
但他越靠近真相,也就越明白自己笔记本的最后页,周胜奎的名字可能就是真相本身。
一念之差,万念俱灰。
还值得一提的是章宇的演技,一直被影迷们称呼的“土狗”气质在本片体现的淋漓尽致。
沉默的李立忠,虽沉默,但他的眼睛会说话。
无论是坝上与周胜奎对话那段苦笑与破第四面墙的长镜头还是结尾与母亲“对话”,章宇都把自己野蛮生长的特性刻在了骨子里。
五年前的章宇,是郝飞环最好的“缪斯”。
在探讨父女父子关系的内核上。
同期有一部相似的片子,但另一部与此片含蓄深沉的情绪不同,它情绪奔烈。
《涉过愤怒的海》里用金丽娜的死展示了中国式病态爱的荼毒。
《沉默笔录》里李立忠也说,六岁时,爸爸把他丢进河里,他感受到的只有恨。
片中也用了李立忠幻想中的两次对话来解释父子关系,越轴拍摄加剧混乱感,这种类似于超现实主义的阐述成了片中亮点,也让父子线更完整。
最后,我想说说对片子女性角色的看法。
在我心里,马吟吟饰演的女主象征着与章宇不同的一种人,不仅是思维认同上的差异,价值观的差异,更多的是在两种人面对一成不变的生活时,一位走最常规最无趣,被社会重塑的路。
而另一位,她勇于改变,这很好。
“我呆了二十年,这地方呆不下去了。
”其实也象征了在九十年代时代洪流中,不同人不同的选择。
总感觉差点火候,它有时代背景,地域特色,悬疑设计等。
但情绪和感觉总是差一股劲儿,不过作为郝飞环导演的首部长片作品(还是五年前拍的)能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
希望大家都可以去电影院去身临其境地触摸这部电影的脉搏,这是在青年导演的作品里才能感受到的生命力。
票房大🌾,不大卖也没关系,尽全力就好。
开头看得恍恍惚惚,没想到后边剧情推动起来,一下就掉进故事里去了。
好久没有那么迫切地想知道故事的结局,因为总有一种马上就想明白了,但是偏偏缺了一点提示的感觉。
最后的几个镜头慢慢和开始的几个镜头对应上,这才恍然大悟,伏笔原来早就埋下了,拍灰、拖拉机、水坝…中间破抓狗案的时候,看得我还是有丶害怕的,太暗的镜头+上电影院的氛围,真的紧张起来了,中式恐怖在我这永远比西式恐怖后劲更大,唢呐纸钱迷信真的略吓人了。
还有审问二陈的对手戏,我本来是不喜欢一个故事把所有谜题答案都交给一个疯子去作目击者的。
这样能省去太多的主角自己的推断和故事发展,只需要安排一场对手戏即可。
主角的歇斯底里却无可奈何+疯子的自言自语傻笑或痛哭。
还好这场戏撑起来了,也埋了个大伏笔给结尾。
映后互动问道导演对结局怎么解释。
导演说可以从忠哥和奎叔的对话中获得想要的信息。
期待上映后的解析了,我觉得我明白了,但是也是差一点表达不出来。
章宇也是凭借这部片子拿下了平遥的奖。
他的演技一直都很在线,更多的时候适合一个人狠话不多的角色,但其实独挑大梁的台词功底还是有的,复杂的情绪在他身上酝酿也是不觉得突兀,不着痕迹的表演使我看了他出演的很多作品都没有串戏。
此外,方言也是他独特的优势,期待他能有更好的作品。
“不得好死”的翻译是u will suffer.还有,最后忠哥入编回家,门上的对联有丶意思,但是我只记下了上联“常自省有视不轻狂”。
最后,男女二人分别的车站和农田和排水沟,有点像是《杀人回忆》。
与哈姆雷特的对照耐人寻味。
这个“王子”一直被克劳狄斯蒙得团团转,父亲鬼魂的归来却并未引他走向真相,反而为他的更深层次的被蒙蔽提供着材料。
那象征父子和解之希望的嘉奖与礼物,却恰被指认为反映父亲之罪恶的证据。
李立忠最可悲的还不是认不清复仇的对象,为周国奎蛊惑,更在于他的复仇已经失去了道德前提,因为他的父亲显然不是一个受人爱戴的好“国王”,周国奎的手段固然阴险,李宝国却也并非纯良之人。
在这里,化身为周国奎的克劳狄斯获得全面胜利,而李立忠扮演的哈姆雷特却被困在正义、德行的死胡同里,他非但不能惩凶复仇,甚至质疑着这种复仇的合理性:很显然,如果国王是个恶主,那这不过是一场黑吃黑的游戏,这个王子也失去了名正言顺的继承权。
他要清偿的不只是父子疏离的亲情账,而更是一笔道德账、良心账。
引导他沦为从未搞清真相的一颗棋子的,不只是老辣狡诈的周国奎,而更是他内心对于父亲形象根深蒂固的怀疑与反叛。
应当注意在处理女友这一角色时的亮点,她已不复是那个郁郁寡欢嚎啕无助的奥菲利亚,而是一个毅然放弃这段关系从而去追寻自身命运的独立的人。
她解除了自己与哈姆雷特并非必要的绑定关系,并且,应当澄清的是,决不该因此而指责其为放任哈姆雷特/李立忠沉沦的罪因。
这部片抛弃了传统的女性救赎,两个女人一个离开了,一个投敌了,哈姆雷特只能在他画地为牢的圈子里陷入死循环,无法解脱,无望解脱。
讽刺的是,走到最后,周国奎身死而荣膺声名,李立忠获得升迁,应和了父亲身前的期待,并且意外寻回父亲(部分的)清白,而恶霸早已被傻瓜处决,在这个强戏剧性的结尾里,一切似乎都导向圆满的结局,除了那些曾受到伤害的人。
一个幻想的安慰。
点映礼结尾尬吹 忍不了
主演说:有点瑕疵请多包涵
嗯,我觉得是这样刚看完总结一下10分钟农村趣事 AI扩写成90分钟不同于看过需要多刷的剧,每次看都有新的理解和深意这片: 噢,这事 然后头脑清醒看导演故弄玄虚跳大神但: 流程? 没问题。
手法? 没问题。
伏笔?
没问题。
书上写的都对100分前30分钟要睡着了 到最后30分钟来点【惊悚闹钟⏰】把你喊醒全程就像:一进影院,一股浓浓的农村乡土糊你脸上,睁眼稀泥,闭眼吸土,如坐针毡,坐立难安闲着无聊就在思考,我为什么来看这部剧:Red Book推送,收割想看点映礼的文艺富有青年【但我穷】两个人花了120可以合理推测一下吧,低成本投入+高成本营销=收益反正我被骗了,我去了,贡献了,知道了这部剧是人是狗【真的狗】如果你觉得 宇宙探索编辑部 很酷,你很喜欢,那我建议你去看,和续集差不多行了就说这么多,花120说两个字不会被和谐吧
太愣了,就像个完整作品的百分之四十,结尾音乐比全片还劲,神奇对是我竟然还能理解到导演想干啥,李是被抛弃的人这种永恒对滞留及其有张力,但是试听搞得一塌糊涂,我好久没见到这么大片大片没有美感摄影和分镜了,道士纸钱亡灵闪回等等很有意思的东西压根没留住,那个疯子是我讲过最像真的的,演的特别好我都想揍他,还是太糙了,尺度比什么坚如磐石大多了,是一部极其习作性质的电影,我甚至都难以理解我是怎么从中get到导演想法的,画面简直丑的难以言喻,很久没见到这么难看的画面,但是他们的想法又很棒,我又能想象到,如果有强悍的美术指导和摄影指导加入会好成什么样,剧本更是好看,一个因为父亲的沉默而被迫变得沉默的男人,在最后又被所有人以沉默,以对孤独的沉默在原地,这么个好东西被呈现出来708落,一塌糊涂,它就像成篇完成了40%一样,真的要有机会的话,重置一下吧,挺好的
这本是一个为父追凶的侦探故事,结果“父亲”倒戈一击成了解答所有问题的答案,当真相推着往事呈现出清晰的轮廓,披麻戴孝的李立忠仿若祭奠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你瞧,他多像那些被弄死的白狗...《沉默笔录》拥有一个看似复杂实则清晰明了的叙事架构,明面影片讲述的是李立忠带着他的联防队破获杀狗案的过程,内里却是李立忠寻父的故事,当然影片可能有更大的所指,我们后面再聊,先说李立忠寻父这档子事:起初李立忠对于父亲之死的疑虑,与其说是来自于对父亲的深爱,不如说是一种直觉,因为父亲并不厚实的钱包丢了而贵重的手表还在,随后镇子里发生了蹊跷的杀狗事件,在追凶的过程中,反而浮现出更多父亲李保国的影子,随着调查的深入,李保国的影像逐渐清晰,这是一个儿子开始思念并接受父亲的外化呈现,在周胜奎告知李立忠“真相”后,李立忠以沉默为代价,接受了这个道德有缺陷,但父爱深似海的父亲李保国,这是李立忠第一个完整的寻父闭环。
影片没有就此打住,它还要给李立忠重重一击,在看似尘归尘土归土,一片happyending的影像中,精神病院的二陈忽然记起了李保国死时还有第三个人在场,他就是李立忠的新父周胜奎,随后周胜奎的死亡将谜底和盘托出,当母亲将白布披在他的身上,任何言语都难以描述此刻的震撼,苦笑的李立忠硬生生把自己笑成一个坟包,影片瞬间从慌乱的氛围一跃转为荒诞命运的狂舞。
故事就是这么个故事,但我依然觉得导演有话要说,但不知是害怕过审受阻还是创作能力有限,明明从一些细节上能看到《沉默笔录》有更大的所指——映射在新旧时代的夹缝中被迫丧失身份的个体,马吟吟饰演的叶晴去了哪里?
深圳!
那些在小镇上作威作福的新贵是谁?
老板!
我依稀看到了导演想要构建的更深刻的所指改革开放,但最终都在坟包前做了结,一声哀叹...
沉默笔录的票是我加价收的,因为章宇老师的出演让我对此片期待很高。
在就我观影的前二十分钟而言,这份期待依旧存在,画面很美能够看出摄影指导的用心,是截图下来可以当做屏保使用的状态。
音乐选择也十分友好,最后的片尾曲出现时一整个击中我!
以上我认为几乎是本片全部的优点。
这个电影让我感到难以置信的是,这么好的摄影这么用心的音乐,就被这么一个垃圾文本拖累了。
这个文本有能力写成不错的故事,但最后还是变成了二十分钟知道结果的故事。
李立忠这个人物对于我而言我也并不喜欢,他为了一身警服牺牲了什么?
爱情、友情和心中的正义。
导演说这个片子他用了五年才制作出来,一路走来十分不容易,也改了很多版本。
但我真的想问,为什么这个文本不能够去完善?
文本拖累了这个片子,剧情对我而言是最重要的。
只能说很失望!
中国电影绝不是要靠这种导演。
很有特色的一部电影,有特色到一看就知道是电影节出来的。
全程方言,四川那边的可能听的很亲切。
配乐不说很好听但跟电影本身特别搭,感觉是个加分项。
总体看下来还算流畅,没有逻辑硬伤,故事主线不算复杂但里面的人物都很复杂的。
还有电影的不少细节其实值得细品,尤其后半部分。
好多细节我自己没看出来还是听映后交流才知道。
男女主颜值都没问题,电影里看着很顺眼。
大男主章宇的演技很好,人物塑造的很立体,其他角色也是虽然我不认识他们的演员但是感觉演的都挺好。
但或许是资历太浅,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吧,我对电影的主题并没有感触很大。
而且主题和我预想的不太一样。
还有一点是并没有觉得很悬疑,杀狗与杀人的关系也没有很惊艳。
冲着看犯罪嫌疑爽片的观众可以绕路了
《沉默笔录》是今年平遥电影节首映的小众剧情片,是导演郝飞环的处女作,拍完五年才得以上映。
故事发生在西南的一处小镇,全程用方言演绎。
在90年代,刑侦科技手段尚不发达,联防队长李立忠捕捉着蛛丝马迹,坚持探索连环杀狗案,无意中由此摸到了始终追查的父亲死亡的真相。
影片构成了几重反转,几次错抓才揭示杀狗与杀人的真凶,虽然有迹可循且比较容易猜到,在悬疑性上还是构成了对观众的吸引力。
在这样一个治安混乱的地方,联防队会为了私利收取罚款(保护费),会为了给上司一个看得过去的结案答复随便拉来替罪羊息事宁人,会鱼肉百姓建立工厂造成水祸。
影片看似在寻找杀害父亲的凶手,实则也在“弑父”,或者说对父亲祛魅。
主角李立忠提到父亲一直以全名称呼,可以料想二人的关系并不亲切,在探案与回忆的过程中,李立忠逐渐发现了父亲对自己的爱,同时也发现父亲作为联防队长在乡镇里为祸一方的真实面目,而父亲这么做又都是为了给儿子攒钱铺路获得编制。
影片的最终真相是从一位傻子口中得知的,李立忠逐渐引导他回忆起往事。
这样的呈现与《河边的错误》有许多相似之处。
案发之处在坝上,也是水边;最终也没有给出确凿的答案;陷入疯癫状态的人物对真相的推动有重要意义;也是上个世纪的布景与色调。
然而上映不逢时,无论是关于社会的主旨深度、故事的悬念性还是刑侦案件的设计,《沉默笔录》都被《河边》艳压。
唯有章宇获得了平遥最佳男演员的表演能与后者抗衡。
除此以外,影片加入了符合西南小镇的神俗元素。
婚礼、葬礼、寿礼,中式恐怖为悬疑片增色,李立忠手持烟花筒当作枪追捕逃犯的设计更是精彩。
但仍有一些元素的添加与主题偏离较远,比如想要逃去深圳的女子,比如杀狗与杀人案的联结不够紧密,五处地点的精妙连环设置仅仅用一个傻子的随机行为来解释。
很惊喜的地方是结尾揭示真相的戴孝和哭泣的设计,以及全片结束后假假條的片尾曲响起的瞬间。
“人就是狗,狗就是人”,狗无辜地死去,人有辜地遭谴。
有的真相,为了剩下的人更好的生活,终究要被埋葬。
音效和画面极佳,章宇领先主演,全员演技在线,以贵州民风民俗为基调,讲述了一个非悬疑的父子片。除了整片女性角色又做了配饰,其他各处都算是完美的文艺剧情片。
这有限的想象力,这做作的故弄玄虚,这莫名其妙的片尾字幕,似乎一切都没啥必要大费周章弄成个电影出来。
【平遥影展展映】世界首映。坐在前排看犯罪类型片还看得昏昏欲睡,也是没想到。整片乏善可陈,除了章宇和孙敏的表演,没什么突出的亮点。剧情简单且悬疑真凶好猜。破案靠唯一目击的精神病患者啥时候想起来。女主再次沦为功能性角色。唯有对村级基层权力、警力和资本错综复杂的关系的表达有些想法,联防机制虽然像小混混一样办案但有用,甚至还涉及民间宗教,可惜仍未能深入。目前这个版本有太多疑问难以解答:杀狗和真凶有什么强烈的牵连?礼花炮当火箭筒用是不错的idea,但为什么炮放完了就放弃了停下了,不去追犯人呢?为什么“端爷爷”什么的口型严重对不上呢?这个片子五年来到底经历了什么?两星全给两位男主演。
大概就是那种 只有在平遥 才会觉得格外好看的片子 这三颗星都可以给章宇 精彩的是章宇 而不是故事本身
如王垚老师说的不可靠叙事和可贵的zz表达 即便粗砺有瑕疵 但依旧掩盖不了片子的生猛和张力 还是鼓励有想法的青年导演的首作 (青葱你干点活吧啊!有生之年dream胡老师剪个全版|12.30“展望未来 相信未来”
特别土的,男主一定要有个又爱又恨的爹作为角色内驱力,每一个反转也是闭着眼睛都能猜,到底谁想看章鱼进编制啊我想请问?
3.5。整体查案逻辑还是比较弱的,带着看悬疑探案片的期待来看的观众肯定是不喜欢的。中间两场思念老爸的戏我掉注意了,然后因为刚看过《涉过愤怒的海》,观影过程里有种在看反向的《涉过愤怒的海》之感。看到结果再从头梳理,狗凶一定要在无人区动手其实有一点生硬,最后主角的推理属于死无对证型,没拿到关键证据。但也是符合那个年代的特征的。整体叙事节奏很好,蕴含着的时代冲突和人物冲突更抓我。配乐奇佳。配乐奇佳。剪辑摄影都挺好的,很一体。最值得称道的可能是各种细节吧,虽然我没看到开头2分钟,但感觉男主最开始老爸死没有披麻戴孝,所以最后披麻戴孝那是在点身世吗?
后半段有点可惜 不少好的想法受限于资源没有得到100%执行 迷影桥段不少 看得出导演模仿一些经典类型片的痕迹 烟火追凶那段很精彩 章宇难得的超级男主戏 他很投入
九十年代乡镇悬疑犯罪类型,年轻导演戴着脚镣拍成这样不错了,就是少了一点艺术质感。
挺喜欢这一类型的电影。一个小镇,心里放不下的往事,是走是留的情绪,安安静静的了解一段联防队内被埋没的的故事。电影镜头的主角是小李,实际说的确是老李和隔壁老周的故事。老周的讲述应该都是他自己吧,最后以一种大义的方式赴死也算是一种担当了。
编制的围城、精神病人、地方小镇的灰色交易、闲散人士组成的权力外包组织、过度执法诸如此类的元素看得出主创对这个片子有非常多的想法,而且对90年代的小镇有着准确的侧写方向,但是导演和编剧水平太过有限,让片子处于类型片和文艺片的夹缝之中,叙事缺乏商业性拍摄又没有突出个人风格。共享了《河边的错误》的疯癫线索人物,却蜻蜓点水,肩负着小镇困顿与挣扎色彩的女主角太过工具化,而随着真相的揭露与掩盖,警服上身与联防队裁撤本应该有一个非常好的蒙太奇但只是非常平庸的剪在了一起,整体更像是一个知乎故事会在平庸的导演里拍成了电影。如果非要给这部电影上价值,那就是在没有融入全球化和开启城市化之前的内陆乡镇,困顿和停滞是常态,没有被就业消耗掉的雄性荷尔蒙必然会在体制的周边挥霍,最后造成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994,狗年,改革开放。父权制的背后:杀狗、采矿、抓贼、弄人…而编制的一面是干净笔挺的军装。死亡与新生在脱节,而隐喻的蒙太奇中摇曳着许多梦的碎片,“忠哥”(中国)会留在黄符满天的乡野,还是将来到大变的港湾?这些都写在捺印着指纹的笔录中,会是罪状或颂扬,更作为某种证据直白存在着。
挺好看的啊,和河边的错误卧龙凤雏。寻枪之坝上的错误,悬疑有,戏剧性有,开头目标交代的不是很清晰。
把故事讲清楚了,不够精彩。这就是《大坝边的错误》和《河边的错误》的区别。
看过
片尾曲假假条的犬决犬好评!
有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揭露,也有对人性的剖析,最大亮点还是结局的反转以及反转时章宇的表情,是真没有偶像包袱呀,截图做个崩溃和不可思议的表情包。
出自青葱计划的导演处女作,我个人相当喜欢!聚焦在小镇里看似单纯实则暗藏涌动的离奇杀狗案。故事叙事完整且伏笔展现恰到好处,主要人物相互关系牵扯若隐若现,带出表面案件背后的人心矛盾,铺垫引人入胜。章宇凭此片荣获平遥影帝殊荣实至名归,精彩演绎主人公外表木讷内心纠结的无力之感,其他演员统一的表演方式及方言采用更加深事发于蛮荒小镇的在地实感,整体不算紧凑倒也不拖沓,结尾留白更添韵味。
与其说是一部悬疑片,更像是为了让男主观念重塑的家庭伦理片,从最初坚定不移地追求真相,甚至连一杯酒都敬不出去,到后来的妥协,为了亲人身后名放弃揭露部分真相(最后的字幕说明伏法的并没有与男主有关的两位)。男主片尾披麻衣的笑太绝望了。疯子演技真好,好几个镜头我都以为他是装疯的大boss.
【2.0+】零星的气韵吊不起故事,软绵的力度唱不完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