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逻辑上耍流氓最好的方法就是,他是个变态。
这样就根本不需要动机,也就能更好的制造悬念。
由于李俊知道自己的幻觉是幻觉,所以说他是疯的并不恰当。
我更倾向于认为他是用精神代入法进行案件分析。
也就是完全将自己带入罪犯的角色,由于极其专注,因此自己也模糊了,看上去就和精神分裂没什么分别。
但他最终还是能知道虚幻和现实的,只是跳出来费点劲,有点盗梦空间的感觉。
方礼信从小被家人虐待,产生情感障碍。
他对任何人都无法产生感情。
他杀了李俊女儿,逼迫李俊杀他儿子,就是想看看儿子被杀会不会让他产生一些感觉。
他这个人设就说明了这部片子的表达方式,不需要细腻,就是爽片。
所以即便事业顺风顺水,家庭幸福美满,他也不会想要就此做个好人。
他只是想知道就行怎么做才能让他有一丝丝感觉,所以他杀女孩,杀同侪,杀朋友,杀爱人,杀儿子。
一步步升级,我到底会不会心痛呢,好想知道啊。
一开始神探组织还宣扬只是复仇,不滥杀无辜。
结果齐家柱和杨丽,反手就把自己警队的同事一个个爆头。
最后船坞张琳分分钟从反派领头,变成爸爸的好女儿,又爱护生命又为你骄傲的。
而李俊在双方火力交汇处,毫无遮挡的喊话,却分毫无伤。
而方礼信被确认是反派,究竟是谁证明的?
要知道就在陈仪救李俊出警局之后,他们俩都被认定成神坛成员了,这两人的说法会这么容易被采信。
而欧阳剑被救出的时候神志不清迷迷糊糊,李俊就说了一句,他就马上相信了,还在游泳游得精疲力竭之际思考了他侦办方礼信母亲哥哥案件时候的疑点。
至于监控里的包左手包右手,方礼信能换衣服扮李俊,李俊就不能换手包扮方礼信么。
这基本上就是在为结尾一切走向正规而强行改命。
结尾黄欣问陈仪,你的搭档呢,他说他自己有车。
看陈仪轻松的回答,你根本想不到,她刚刚经历了怎样的人生打击。
而李俊即便一切都是对的,但他精神问题是实打实的不容忽视的,居然请回警队做顾问。
所有警员对着他,敬礼,yes sir,的时候,还是多少有些让人瞠目。
韦家辉的片子有股邪气,给人不疯魔不成活的感觉。
他电影中的人物似乎只有蠢不蠢,而没有好不好。
李俊能将历年冤假错案全部剖析出来,这破案能力哪是神探,分明是神棍。
但他妻子自杀,女儿自残,自己半疯半癫,也实在说不上好。
而结尾玻璃映像出方礼信,也可以看成对于正邪本身一体两面的影射。
与所有人相比,他们俩才是一线之差。
楼主很喜欢这部剧,今天进行了二刷,有些之前困惑的点,今天自己看明白了,在此做一个分享文笔不太好,多多包涵。
有逻辑漏洞的地方,欢迎提出——————————————————————————————————————————1、李俊老婆的死是否有李俊的阴谋?
并没有,确实是抑郁自杀。
但确实也与李俊有关。
李俊是一个非常敬业的警察,但他因为工作原因,常常忽略家庭(参考李俊复职后对大家说的那番话:我们不能拍拖、不能打麻将、不能回家….),所以我推测这是导致李俊老婆患上抑郁症并自杀的重要因素。
2、李俊为何会看见怪兽?
直接原因是他患上了“急性妄想症”。
更深层次的原因大概有:老婆自杀的打击、女儿的不认可、真相的不被认可(屠夫案他坚持是冤案,但无人相信),自我的怀疑、信条的暗示等因素3、李俊曾经成为过"怪兽"吗?
李俊从未成为过怪兽参考方礼信和李俊在船上最后决战时刻的对话(记不住原台词了):方礼信问李俊:你难道就没有不想报仇吗?
李俊在纠结要不要杀死孩子的时候,自己的内心对话是:为什么别人都可以成为怪兽,你不可以?
由此可见,这些年李俊从未成为过怪兽。
4、李俊未来会黑化吗?
玻璃上的方礼信影子意味着什么?
不会黑化。
最后复职,在玻璃里面出现方礼信身影之前的台词是:杀不死我的让我更强大回想一下?
什么没有杀死他?
是怪兽呀!
他与怪兽的对抗,从未失败。
所以我的理解是:他战胜了心魔,并且未来也会更加强大,更加不会让心魔怪兽有吞噬他的机会而玻璃里面的方礼信,就象征那个想要吞噬李俊的怪兽(又是船上的对话,方礼信试图给李俊洗脑教唆,想让他杀死自己孩子,成为和他一样的怪兽,但李俊抵抗住了)5、方礼信为什么会组织“复仇者联盟”?
一是为了栽赃嫁祸李俊一直悬而未破的【屠夫案】和【魔警案】(别忘了栽赃嫁祸是方礼信一贯作风)二大概是满足自己某种变态的心理需求利用其他冤案做铺垫,再利用李俊对欧阳的不信任,让【屠夫案】和【魔警案】栽赃嫁祸显得更顺理成章和不容置疑。
6、方礼信既然已经将【屠夫案】证据嫁祸给欧阳剑,为何还要在案发地留下雪茄,计划陷害李俊?
因为方礼信最终想嫁祸并灭掉的人,正是李俊。
第一、李俊在早年调查方礼信母亲和哥哥死因的时候,就怀疑了方礼信。
所以李俊的存在是对方礼信早晚暴露的一种威胁第二、在剧中李俊和方礼信象征了两个对立面,从最后船上的对话可以看出,方礼信想取代李俊成为正义的一面,让李俊成为怪兽第三、即便是将证物栽赃给欧阳剑,但是命案的调查不会止步于证物,而是要找到尸骨。
所以西村的作案地点早晚会被发现,提前安排好雪茄,就可以将【屠夫案】演绎为:李俊是主犯,所以他一直坚持之前的佘强是冤枉的。
并且由于和欧阳剑有矛盾,所以李俊栽赃嫁祸给欧阳剑。
所以最后的结果还是灭掉李俊。
而欧阳剑只是个炮灰(注意方礼信曾对黄欣说过一句话:欧阳也可以是被栽赃,可见方礼信最终想栽赃的人不是欧阳,而是李俊)7、李俊对欧阳办案的不信任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是从方礼信母亲和哥哥的命案开始的。
后面的【屠夫案】、【魔警案】不断加重了李俊对欧阳办案水准的怀疑。
从后面的剧情可以得知:李俊早年也调查过方的母亲和哥哥的死因,并且怀疑过方,但那个时候不知道背后的家暴因素,无法推测动机,所以不能对未成年的方进行确凿的犯罪判断。
并且但是负责此案的人实际上是欧阳剑。
在欧阳剑后面被救之后,他自己也亲口说:现在回想起以前的案子是有奇怪的地方。
8、为什么楼主认为李俊当年只是怀疑方礼信是杀害母亲哥哥的凶手?
因为李俊当年不能确认方的作案动机,并且当年方还是未成年人。
从后面的剧情可以得知:李俊是通过陈仪才知道方礼信身上也有被家暴的伤疤和被家暴的故事。
李俊也对陈仪说过家暴的痕迹被衣服遮挡住看不出来之类的话。
所以我推测当年李俊是因为不了解方礼信被家暴,所以才没有推测出方礼信的作案动机为家暴复仇。
9、【魔警案】及相关抢劫案方礼信的作案动机是什么?
方礼信是变态是疯子,不要试图理解疯子的动机10、“复仇者联盟”为啥不悄悄作案,而要大张旗鼓预告下一个案件?
他们是傻子吗?
他们不是傻子,但是他们被方礼信这个pua大师严重洗脑了。
而方礼信的根本目的也不是为了帮助大家复仇,而是实现他栽赃嫁祸李俊的根本目的。
这个细节肯定是方礼信要求的。
这个变态一来是想对警局和李俊进行挑衅,并且一步步达到他栽赃嫁祸洗白自己的目的、二来大概也是某种犯罪的仪式感吧。
11、为啥陈仪挺着大肚婆还在一线?
我认为她也被方礼信洗脑了,他可是洗脑大师。
加上陈仪可能因为早年的经历,抓坏人这件事也几乎成了她的信仰(还记得她逃跑出来的时候说过:我一定要抓住他)。
而且方礼信根本不爱她,自然也不会在乎她和胎儿的安危。
不然正常人谁会允许自己的老婆战斗在一线呢?
12、陈仪生孩子的剧情是否夸张了?
确实有点夸张但也不是没有可能。
我高中前面那位男生就是他妈妈上厕所崩出来的….以及跳海这件事,可能就是极端环境激发潜力吧如有新的再更新
⭐ ◀ ▶ ⭐ ⭐ ⭐「大邪若正,大惡若善」,【韋家輝】深諳「宿命論」之道,偏愛探索「人性」幽暗之極端和「因果」、「執念」的永恆輪迴;正邪、善惡、癲常 … 兩兩對立卻互為交織交纏;最終【李俊】重返「警隊」,他望向窗外「魔警」倒影,如此「神魔合一」,虛虛實實,瞬息萬變,「善惡」往往剎念之間!
將「政治驚悚」融入敘事,構設「警隊」是為「邪惡」溫床,將有權有勢的「警司」(人魔)和「探員」(「父」仇)的滲入表現為體製內「警隊」的腐敗和治理的無能;潛伏於「警隊」的「父仇團」遭表面標榜「正義」的【方禮信】(警方)淪為玩物般利用和欺騙,【韋家輝】算是將「命運(權勢)」弄人和「天意」的無奈、悲涼刻畫的極盡絕望!
象征「權威」和「公義」的「警方」已然難以維系這個充滿憤怒的「冤冤相報何時了」的陷入瘋狂和扭曲的失序世界,而必須依賴自知其「癲狂」和「分裂」而依舊選擇深陷其中的可以躍過常規程序,遭「警方」驅逐了身份和情感聯系的「邊緣神探」來幫助破案;【尼采】的「與怪物戰鬥,小心自己成為怪物。
」的多次引用,試圖將其視為慎防自身的「告誡」,並賦予探案「過程」一種哲學層面的寓意,可惜結局「正義必勝」的「意識形態航船」終歸於「政治正確」的彼岸!
韋家輝 ★ 男 🔥 60 SR 🔴 2022 🔵 中國 X 香港 🟣 2024 ▲ 7月 🟣 ➊ 🟣 24🟣 線上 觀影 🟢 55 inch🟣 Ⅱ ≈ 101分鐘(24幀)🟣 粵語音軌 ★ 中文字幕 🍁 ★ ★ ★ 7 9 🍁
前面还行,悬念一个接着一个,后面就全是扯蛋了:杀人犯的儿子、女儿这么轻易就能进警察系统?
警察就那么好骗?
蔡卓妍从西村跑过来,林峰一句话“她是从东村过来的”就把所有警察都骗过?!
没有脚印吗,没有血迹吗,两个村挨这么近,西村的人就没有一人发现可疑?
后面船坞大战太儿戏了。
蔡卓妍站着不动和敌人“激烈”枪战,毫发无伤,周润发都不敢这么拍!
船坞几场爆炸戏,标准的五毛钱特效,假的一批!
人物对话、动作急急忙忙、慌慌张张,整部戏还不如很多电视剧有质感。
……总之,虽然本片获得多项金像奖,但感觉制作相当粗糙。
像《狂飙》《漫长的季节》等电视剧的拍摄水平都远比它精良。
杠精勿入,内含剧透,介意勿进。
提前声明,首先这是一部商业类型片,不能抱着想看人性高度或者哲学思考的心态来看。
并且进入影院首先要做的就是愿意放下内心的防备去相信创作者做的一场梦,如果一直抽离出来在抠这不合理那不正常的地方,就没必要看下去了,可以直接关闭这个页面。
等你愿意相信这场梦,并愿意投身其中,便可以接着看下去了。
昨晚看的点映,现在就想到哪说哪。
故事用一句话来概括,可能是“一群悬案受害者的遗孤联手开始复仇,民间的疯神探在警方怀疑的层层阻力中,艰难找到幕后真凶并与之展开疯子对决的故事。
从故事层面来说,这是一部十分成熟与商业的犯罪动作类型片,故事可以笼统的分为阻止犯罪(起)-预判犯罪展开对决(承)-挽救错误真凶浮现(转)-船厂对决(合)这样四个大的部分。
开场用几件悬案迅速抓人眼球,并交代神探落魄原因。
而后进入故事真正的时间线,用犯罪分子杀人预告的挑衅进一步调动观众兴趣。
随后男主神探出场,没有用烂俗的台词交代,而是用画面与行动直接将一个已经疯癫分裂的落魄神探呈现出来,迅速调动起观众的好奇与同情,并用能否找到尸体下半截作为钩子继续迅速推动剧情,使神探与警方正式接触,并展开之后的剧情。
节奏作为一部商业片能否成功的核心十分关键,而刚才所说的剧情基本都是在前十来分钟讲完的,剧情节奏可见一斑。
于是便在这样的强情节推动下,前五十分钟基本上都是牢牢把观众按在座位上,基本上是查一下案就大战一番,让观众应接不暇受到密集的事件冲击,彻底入沉浸故事之中,而后才展开节奏稍显缓慢的线索,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笑点多了起来,保持着节奏不掉下去、不枯燥。
并且等前面猜真凶的悬念给的差不多了,创作者这个时候应该预判到观众已经猜到了幕后黑手,便索性直给细节,加强观众的猜测,悬念转为看主角如何与幕后黑手对决,让观众自觉高明的时候,在最后翻出来这都是幕后黑手的刻意为之(比观众更高了一层),这种对技巧与节奏的把控,完全是在拎着观众走,太成熟了。
然后从人物角度来说,强情节的类型片嘛,人物设置基本上都是比较常规的,疯癫偏执的男主与同样疯癫偏执却身居高位的反派,两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似又不同。
其他就是一些标签化的人物,摆pose的长官、无能的莽夫、坚强的受害者女主、自以为正义的炮灰喽啰等等,你都觉得似曾相识,也没什么亮点,但在这个故事里都很适合,不会让人产生违和感,不影响故事的推进,这对于一个主要目的是赚钱的商业片来说其实就够了。
当然你说想做出《勇闯夺命岛》将军那种牛逼的人设,也可以,这就是更高的追求了,但这要看创作者的创作目的与如何取舍。
现在既然人家已经把精致的大餐端上来了,就没必要追问人家为啥不上满汉全席了,他们有自己的考量,没吃上下回再说,总有人能做出来。
最后说一下细节,它既重要也不重要,如果真的投身故事之中,就不用在意太多细节。
我看到一些评论说不真实,废青们怎么打得过飞虎队……你要真抠细节,就会发现创作者给了,幕后黑手(创作者)补过一句培养你们对抗飞虎队很久之类的台词。
诸如此类的有很多,但其实没意义,都是为了堵杠精的嘴。
这就是一个动作大片,想明白它的类型,它就是让你感受一场刺激的梦,你抠什么真实逻辑啊?
所有人的行动逻辑都是在神探提出的破案真相里的,真要考虑那么多应该是去跟神探较真你推理的不对,掰扯这个,那这片还拍吗?
就算能拍也是另一种类型的片。
科学家当时给《流浪地球》做顾问的时候第一句话说的就是这个推进器不可行,人家不照样避开这个逻辑拍了吗?
创作者一直在加事件推着你走就是为了不让你去考虑,而是让你去感受,去爽!
完了再补充一点自己的看法,《神探大战》一定会拯救现在的市场,这些充满商业元素的优质类型电影才是人们该在电影院中看到的,电影院也就是需要这样的项目才能活,别再一天天拯救人文与艺术电影了,先让影院吃饱肚子活下去,你才能去谈艺术,不是吗?
(为什么没有制片大佬来找我合作动作片啊,我也可以谈,我还很实惠,做个广告拉一把寒冬中的小编剧)
首发于:陀螺电影刚看完《神探大战》时,脑子里闪现的两个字:“癫狂”。
创作于2019年疫情前的电影,所散发出的那份无处安放的癫狂感,却是如此对应当下。
同时,这也是一部将上世纪港片里那种“尽皆过火、尽是癫狂”特性,推到极端的作品——脑洞、尺度、表达、场面,年内应该都不会出现其他任何一部华语片,能比它更惊恐、更疯狂、更生猛。
无论朝前看,还是回头张望,你都能发觉《神探大战》在香港电影中所处的一脉相承而又特殊的位置。
作为《神探》的“精神续集”,韦家辉与刘青云的组合,没了杜琪峰的规整与收敛,全然呈现出一种时刻处于失控边缘的狂暴与宣泄。
在韦家辉曾经的那些电影《大块头有大智慧》《我左眼见到鬼》《神探》里,他千方百计地植入了主角“见鬼”的设定。
鬼,或是人前世的业障,或是人心底的魔障。
看似形而上的因果宿命论,其背后的内在逻辑,仍是对社会关系与历史枷锁的多重书写,聚拢回现代人的恐惧与焦虑。
《神探大战》延续了这个设定,刘青云演的“颠佬神探”李俊,不仅能感知被害人的心理,看到人心里的鬼,而且会外化地表现到他的肢体和言语中,构成多重人格分裂的症候。
他显然是《神探》里陈桂彬的双生,从沉闷阴郁转向聒噪狂暴,不变的则是如天赋又似诅咒的感知。
神探与疯子,也因此被世人划上等号。
电影开篇,快节奏地交待了两起前情:22年前,屠夫案,阿Sa饰演的女大学生陈仪,被虐待三日后被林峯饰演的“片警”方礼信救下。
17年前,魔警案,重新复刻了《神探》里经典的换枪戏,警察无情地射杀同僚。
李俊闯入发布会上,把枪伸进同僚嘴里,企图以鬼上身的方式“还原案情”,但他却成了那个遭受枪击的人。
从此,李俊不再是“警局神探”,而是游走街头,一如《浊水漂流》里的露宿者们生活于立交桥下,疯叨叨地成了一个“街头神探”。
桥下写满的,是他对往昔案件的重新推理,在他的判定下,那些案件都是冤假错案,真凶另有其人。
17年后,一个以神探为名的青年犯罪团伙出世。
他们用李俊在桥下写的推定,以暴制暴、预告杀人、私刑执法,使得香港陷入到恐惧之中。
由此,几方人物开始逐渐纠缠在一起,电影也步入正题。
抽象地说,《神探大战》其实是一场大型的回溯。
《神探》中,杜琪峰和韦家辉曾摄制了大量畸变的广角镜头,构造出倾斜而又鬼魅的香港,以写意的方式呈现出犯罪都市的样貌;《暗战》里,刘德华与刘青云在观塘窄巷里缠斗;《PTU》里,巡警串联起了尖沙咀与广东道;《文雀》里,港岛老街的样貌被照片定格。
而在《神探大战》中,对香港样貌的勾勒换了一个新策略。
韦家辉用近十起发生在香港不同区域的陈年旧案,绘制成一张“香港犯罪地图”——荃湾、油麻地、避风塘、庙街、落马洲、安乐路......地理位置的背后,隐匿的是时代迁徙下的变与不变。
角色们身处在动荡的动作场面中,更是身处在一个个布满历史信息的空间。
险境,则意味着历史信息的消逝状态。
这是韦家辉本人对于香港的情怀所在,借这些地标空间,找寻香港的当下性与历史间的关联。
而将这块地图串联起的新案,由青年犯罪团伙犯下的,对往昔案件的重演与同态复仇,则是以紧迫的逼视感,让观众不得不去直面时代刻在这些角色肉身与精神上的伤痕。
对于这种伤痕的呈现,最直观的一场戏,是陈仪的第二场裸露戏。
她重新回到自己被害的旧地,于遍地肮脏的河渠上,如22年前那样,脱掉衣服,裸露出全身的伤疤。
这些疤痕甚至聚集于她那怀孕的肚子上,等待孕育新生。
李俊抚摸那些疤痕,借由身体作为媒介,去感知与推理当日的真相,复原伤害。
这种从肉身指引向精神的伤痕,出现在电影里的每个角色身上,更是李俊这个人物的内核所在。
通过感受不同罪犯内心深处的邪恶、冤孽和仇恨,每个人精神的暴力都在不断侵蚀着他,传染给他。
前文提到,“见鬼”的设定,被韦家辉多次使用。
而在《神探大战》里,除了延续《神探》中的见人心中之鬼,更是多了一层新设定:见魔鬼。
如罗泓轸在《哭声》中由日韩两国的历史迷局孵化出的魔鬼一般,《神探大战》里的魔鬼被化作一只巨大的蝙蝠状怪兽,黑金色的皮发,露出獠牙。
电影最后,我们才突然理解李俊,他最大的诉求,是世人中哪怕有一个也好,同他一起,看到那只魔鬼,不再孤独——这只具象的魔鬼所汇聚的抽象物,指代的是时代刻在一个个具体的人,肉身与精神上的伤痕。
直面它,看到它,就是看到那些不可看见的、听到那些不可言说的真相。
韦家辉的恶趣味,或者说他的深意在于,他对人性持有的悲观态度。
李俊与魔鬼对峙,他小心地问身旁的陈仪:“你看到了吗?
那里有只魔鬼。
”陈仪安抚他说:“我看到了。
”但每个观众都知道,她没看到。
而这不可避免地导向那个结局,李俊作为“神探”重回警局,仿佛受到了同僚们的重新认可,但下一秒,他就被打断发言,推往整个警局最边缘的位置,望着镜像里自己可怖的倒影。
神探的狂躁与孤独、矛盾与痛苦,终究只有他自己一人能够看到。
韦家辉借此探讨人心的善恶二元,在片中有多处点明的台词可循。
无论是李俊反复引用尼采的“与怪物战斗的人,小心自己别成为怪物”,还是李俊在船坞怒吼出的“人人都能变怪物,为什么我不能变?
我也是人”,亦或是他形容幕后真凶时的“大恶若善,大善若恶”。
其实这几句台词都指向一个命题,那就是在当下,传统的正反派对立,已不再能解释我们所处的现实状况。
善恶已然二元统一,难舍难分,无法被一分为二地切割看待。
我们对善恶的判断,也不再是做一道选择题。
这个命题是这些年来,香港电影在转型的过程中,一以贯之的探讨,是《拆弹专家2》里的“我不是疯,我是痛!
”同时也是《怒火·重案》里的“我认输,但我不认命!
”
某种程度上,《神探大战》能很好地归纳韦家辉的类型创作:从商业性和市场类型出发,从中对每个角色的心理进行深挖,再由心理外化,显露出他对时代的思考。
韦家辉曾说自己写剧本,有点像是做一个“接生”的工作,就像化身为《神探大战》里,李俊在危难之际给陈仪接生。
这个接生的过程,即是每个角色孕育出自身与社会关系、自身心理的过程。
也许会有很多观众理解不能,韦家辉为什么非要把陈仪这个角色设计为是一个孕妇。
尤其是片中有一幕,陈仪和李俊在跳楼后,李俊把耳朵贴在她肚皮上,未出世的孩子对他说:“我很好,神探加油”。
其实,如果把这个孩子理解成是“香港电影”,就能大致明白韦家辉的用意。
香港电影走到今天这一步,很脆弱,也很坚强。
作为观众,我们何尝不希望,曾经陪伴我们长大变老的香港电影,现在能很好,现在能加油。
(原载于虹膜公众号)《神探大战》最大的对手,或者说障碍,定然是《神探》。
2007年,韦家辉出走银河又回归,跟杜琪峰再度联手,就出了这部几乎绝尘的经典。
十五年间光辉渐盛,晃得《神探大战》从立项开始就不被看好,续集诅咒,加上剩下韦家辉独当一面,种种难堪。
但事实上,《神探大战》拍得挺好,尽管那种好,看似已在另一个范畴内。
韦家辉当然知道《神探》回不去,那部电影成形及倾吐的环境已经成了戏中人大梦的背景,不过神探总归是一个时代里的精神审视载体,始终可以应时而生。
他的第一个变动,是要嵌套到一个更被当下观众,尤其是内地观众,所兼容的语境里。
韦家辉不得不做一些物理割席,只讨一瓢神探通天异能与「癫佬」人设,延续与鬼「对话」这种带有诅咒性质的功用,就把《神探大战》狠命推向影市大战。
既然港片近年最有市场号召力,也最有突破口的是警匪片,那么冲这类型平向靠拢,无可厚非,反正通俗里头,富含叫人摩拳擦掌的挑战成分。
再说,同台对垒,久别的韦家辉未必输给风头正猛的邱礼涛与郑保瑞。
《拆弹专家2》香港警匪片如何突围,乃至登顶,靠的是浑然的生猛。
邱礼涛的《拆弹专家2》虽然也炸青马大桥跟赤鱲角机场,但是跳出了前作炸红磡隧道的单一「市场」恶徒模式,光是让品相方正的刘德华及其饰演的英雄角色潘乘风一同崩坏,就构成对病入膏肓却冠冕堂皇的规矩、世道、人性的二次拆解。
郑保瑞的《智齿》是舍弃内地市场的激越发挥,利用断掌残肢、垃圾秽物,打造现世外化的脏污本体,然后圈起人物的暴戾、绝望,叠在视觉刺激上催吐人对人的恶心,倒打慈航普度下的极致虚伪。
《智齿》韦家辉选择遵从这边的法则,来摊薄回本压力。
但是,《神探大战》的生猛有过之而无不及。
许多香港作者都有从凶案、奇案里汲取营生的本能,先把眼球抓过来,再刺进去,韦家辉自是佼佼者之一,而这部新片更是来得汪洋恣肆。
此番烧尸、烹尸、飞尸,恶得花样百出,而魔警、屠夫、杀人魔,亦真亦幻地穿插十数年间,构成鬼影幢幢的人间。
更重要的是,最狠的凶徒还可以披上警察的皮,操盘更狠的凶事,十来年一直无人知晓。
以黄欣(李若彤饰)为首的无能警官,偏听偏信,办事不力,对应着一整个无能且傲慢的警局,也成了凶的外化。
更不用说从警局扩散至外界的舆论环境,火急火燎地给神探李俊(刘青云饰)盖棺定论,就是给看不清的自我判定罪行。
但所有人在云里雾里混淆羊狼,也都成了反派。
于是从《拆弹专家2》,到《智齿》,再到《神探大战》,疯魔的人数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
到了此时的群魔乱舞,更见从市民到城市的脏器溃疡,怀疑、嫉恨、怨憎,尽显腐烂。
商业片能在这一片区杀疯,其实有许多穿透得了言说范围的生猛表达,难免叫人在当下,接续了对《拆弹专家2》的暗中惊叹。
可以说,邱礼涛在几番场面话后夹带私货,映射更大的八仙饭店在吃人,吃那些用进废退的人。
郑保瑞推开「西游」魔障的《智齿》,呼应了《怪物》《狗咬狗》匹对丑陋、低智的阴沟暗角垃圾区。
韦家辉也挤掉了喜剧的水分,任由病态都市内里的脏水瓢泼到众生心坟。
此间三个扭曲的末日进阶降临,不是偶然。
那一份肃正,从原初的反省,到了现下的抨击,有香港警匪片及中坚导演由内及外的生猛。
生猛异常,疯癫至极,但生猛和疯癫之于韦家辉,再寻常不过。
这些年来,他笔下与镜头前,堪称疯人云集。
初期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自然是《大时代》的丁蟹,将他人逼入死路,但自我也不过是时代死路上的一枚顽石罢了。
日后无论多少狂徒癫佬,都有了祖师爷,那祖师爷可以是丁蟹,更可以是韦家辉心中最火热最躁动的化身,或者永动的缪斯。
他看得很透,但又执迷。
雄性故事里相关人等数不胜数,显而易见,因此更要看到,哪怕是在都市爱情喜剧里,他也要疯癫作陪。
从2000年的《孤男寡女》一路数到2013年的《盲探》,合作多次的郑秀文,那极具个人特色却又变化多端的神经质,是能够兼顾韦家辉本身标记的。
《盲探》此后张柏芝接过一阵子旗,只是花期短如韦家辉出走银河的时日。
《钟无艳》里的夏迎春尚在雌雄边界暧昧,等到后期连发自导的《鬼马狂想曲》《喜马拉雅星》《最爱女人购物狂》,「鬼马」「狂」都能用来代驾病态的喜感,要想给韦家辉《神探》前期自我摸索阶段稍微翻盘,这是一个入口。
当然,在更硬核的疯癫故事里,刘青云才是最适合韦家辉的容器。
同样跟银河合作多次的刘德华,有自动归位的正面形态,哪怕穿女装,哪怕眼瞎,哪怕杀戮,都偏向于演员自我的突破。
还是与伟光正相对绝缘的刘青云,异装、失明、开杀戒都有更广阔的层次。
这样的境况甚至可以出现在《再生号》,一部被其他演员灾难般表演与配音拖入深渊的电影,也还是有他撑住迷离幻局,悉数留存韦家辉去到尽的影像体面。
但韦家辉确实能善用刘青云多元的脆弱、温和、倔强、狠辣,能把这些属性跟疯癫撞出暗花,甚至在无人之境再生玄机。
《再生号》《神探》的化境自不必说,容纳了千人千面,仍是那个刘青云或神探陈桂彬。
到了《神探大战》,疯癫不再独属,而成了群体症候,这时候的神探李俊,疯的是世俗下的皮相,比起其他人种种眼盲心乱,他反是最清醒也最澄明的一个。
于是不再只是「我左眼见到鬼」,而关乎你有没有看到那个怪物,甚至你愿不愿意承认看到,或者愿意顺势说出。
如此一个彻底沉沦的世道,弱肉强食再添七分险,而神探与癫佬的拉扯、捆绑,就成了唯一救赎。
李俊的极端情绪几乎无从停歇,到了看似大团圆的结局,也依旧焦虑,因为在与怪物斗争时,他眼里的自己,有了心中最怕成为的怪物的模样。
劫后余生,不是松懈,反是惊骇。
把这个对照放到电影外的现实语境里,也有呼应。
那是韦家辉的警示,也是自省,可以这么说,要想理解韦家辉,刘青云是个可供参考的镜像。
把人拍在时代的砧板上,再去构想何以至此,然后以不乏理智的癫狂串联,韦家辉这构思过程与表现手法,注定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哪怕有些时候被遮掩,被误解,成了哑炮。
而很多作品在现下重温,我们兴许会慨叹再癫狂也不为过,毕竟年月飘逝,时代只会暴露出越来越与之贴近的本质。
韦家辉的癫狂,因此令人越来越沉迷,也越来越值得沉迷。
《神探大战》哪怕在上映时已经一身刀枪,但是多年后重执导筒的韦家辉,对自我风格的彰显,还是进了一阶。
没了杜琪峰的规整甚至收敛,韦家辉就泼墨一样宣泄他的色彩。
《神探大战》若有杜琪峰的参与,兴许会有对人与外在排兵布阵的讲究,会有某种神异闲笔,突然就把人从喧闹中抽出来。
但是他不在,韦家辉就推高了快打的节奏,情绪都被裹挟着飞奔,所有角色几乎是一刻不得闲地运动,他们没有充裕的时间去厘清现下状况,观众也没有足够的空间去咀嚼芜杂讯息,但是事态的崩坏总是先了一步,管你急火攻心还是正气萦怀。
韦家辉就是有这么一种横冲直撞的豪勇,他对电影风格的操控,也趋于疯癫,不那么节制,甚至也不那么在乎缜密逻辑,更不用说演员调度的精细,或视觉传达的精准。
他是以气势与心性取胜的,像《喜马拉雅星》《再生号》构建空中楼阁来抒怀,或像《一个字头的诞生》《神探大战》放大现实黑暗来悲鸣,往往内在表达会先发制人。
这是他的独到之处,这独到让《神探大战》替他在新旧障碍的阻击下一扫颓势。
这当中,有自我与外界的斡旋,譬如适应规则进行修改,或者以小尺度暗喻大尺度。
又有自我与自我的斡旋,依然澎湃的时代故事,每段取舍生杀都很贪婪,如同神探本人,想要尽善尽美,想要一心一意,但是外界不去读更读不透。
怪物是这部电影,神探是韦家辉,陈怡(蔡卓妍饰)是观众,神探问陈怡,你看到怪物没有?
回过头想,他固然是杜琪峰绝佳的搭档,成就无数,不过,当二人单打独斗的时候,他往往是要被质疑的。
但其实杜琪峰的互补,需要去压韦家辉的狂放,像是陈怡要动用李俊的才干,会保护他的棱角,也会适度削平一些「不必」为大众知晓的尖锐。
现在更要明白,自成体系的韦家辉,是并不依赖于杜琪峰的一个创作者。
他们合作有平衡的高超,《神探》就很精致、畅达,但每次韦家辉没有杜琪峰时,他拍的是杜琪峰也拍不出的另一种电影,那电影可以更豪泼,更犀利,更能替始终风云变幻的香港,日渐趋同且失色的都市,发出根植于当下的闷响甚至咆哮。
在这个处处要求正常,要求哑忍,要求同声同气的时代,我们何其需要「癫佬」。
数桩旧案,编织成一个难以突破铁桶,警方每次努力,均无功而返。
谜局中,患有精神疾病的昔日警员、被称为“癫佬神探”的李俊(刘青云饰)似乎是唯一的解局人,可病态又常将他带入幻觉——他时而清醒,时而糊涂,让观众更难摸清头脑……如果必须用一个字来形容《神探大战》,那就是“爽”。
因为,《神探大战》突破复杂案情的唯一招法就是暴力拆解式的“硬闯”,通过步步紧逼,真相露出了尾巴。
仔细推敲,《神探大战》中每个“硬闯”都不奇特,可组合起来,却有一种惊心动魄的“爽”感。
相信不少人如我,直到影片结束,也没完全理清案情发展线、人物性格线、故事衔接线……但那份回肠荡气的“爽”感,却实实在在。
“爽”,因为《神探大战》的节奏特别犀利。
长期以来,当我们观看影视作品时,总会本能地想到:主题、故事、人物演绎、服化道……很少提起“节奏”,似乎“节奏”只是可有可无的装饰,而《神探大战》引人反思:一部好片的重心,也可以是“节奏”。
觉得“爽”,因为有这四大杀招《神探大战》涉及数桩连环案,由此带来海量的故事量,彻底消除了传统警匪片的“套路感”“重复感”,可把这么多故事压进一部电影中,特别考验功力——快“节奏”叙事,还要好看。
《神探大战》的办法是:其一,所有人物都是带着故事上场,是被故事“推”进电影的,而不是“演”进来的。
前无铺垫,后无抒情,除结尾处,主角李俊的女儿被杀,凶手甚至对自己刚出生的婴儿开枪,刘青云一句“你连你自己的仔都杀”,无限苍凉、幽怨,但很快又回到激战中,用克制陈述来淡化高潮——越是高潮,越用平常语气,大大加快了叙事节奏。
也许有观众觉得,除了主角,片中其他人物的发挥空间不多,其实,《神探大战》暗含了女主角陈仪(蔡卓妍饰)的性格变化,从“烹尸案”受害者,到“魔警案”的侦破者,再到“癫佬神探”合作伙伴,再到最后时刻决定局面的人,从懦弱,到坚定,到狐疑,到自我战胜,人物性格不断改变……这些都是通过故事激发出来的,而非静态塑造,所以《神探大战》的“节奏”能快得起来。
其二,大多数故事是半故事。
故事需“发生—发展—高潮—结尾”,否则就成了片段,可生活中真有完整的故事吗?
绝大多数的人生不是故事,不完整的故事才更契合真实。
在《神探大战》中,“魔警案”“屠夫案”等都只交待了结果,“烹尸案”相对完整,却嵌套了另两个半故事——无辜者受冤枉被警方击毙,反派的前史。
同样的叙事时间,讲述了三个故事,所以《神探大战》有“很沉很满”的感觉。
其三,充分利用“暗靶”:多层嵌套故事犹如迷宫,必须有路标指引,《神探大战》则耍了个小伎俩,刻意利用“神探”的歧义性——一般认为,“神探”肯定与警方有关,且主角李俊自称是“神探”;但事实上,“神探”是黑恶组织,是连环杀人的真凶。
通过淆乱“神探”的语义,出现了坏蛋谈“神探”、警方也谈“神探”的奇局,提升了悬疑度。
“癫佬神探”露宿在天桥下,用红油漆写了许多类似的名词“暗靶”,从而最简练地将数桩旧案串在一起,有的“暗靶”是正确的,有的是错的,复杂谜面引发读者的好奇心,他们的心理时间地被偷偷调快了。
其四,双线交叉设疑:《神探大战》的主线是“癫佬神探”与警方追逐破案,“癫佬神探”怀疑警方有内线,这条线易取信观众;警方怀疑“癫佬神探”,则不易取信观众,毕竟李俊是主角。
《神探大战》将李俊设为精神病人,他自己都不知自己是否邪恶,加上他对“神探”之称的偏爱,更暗示他可能在犯病时是反派。
由此形成的“互疑结构”,让绝大多数场景中的搏斗变得正邪难分,带快了叙事节奏。
几种手段相结合,所以《神探大战》的节奏之快,可称为“狂奔”,尤其是前20分钟,特别考验专注力。
而到结尾处,随着各条叙事线收束,又让人豁然开朗——所谓的“爽”,即从此来。
拿捏好空间,才能酿出紧张感真正的节奏来自人类的心灵,来自悬疑,来自恐惧,来自无力掌控现实,来自对周边环境的感知。
所以,提高叙事节奏的关键在紧张感。
有了紧张感,观众才会觉得刺激、过瘾。
确实,《神探大战》中有不少震爆眼球的场面,爆炸、追杀、跳楼、炸船、枪战……但在警匪片中,这些已属“常规项目”,为何《神探大战》还这么抓人?
除场面设置上更精心外,还有两点值得关注:首先,绝大多数动作在狭窄的、逼仄的空间中完成。
从李俊去湍急的下水道捞尸,到警方在筒子楼中追杀“神探”,进而延伸到大排档中追杀,以及双方在公交大巴上激战,最后在大船上决战……空间大多是逼仄、压抑的,无法腾挪,每个逃跑动作都需特别设计。
这种空间上的挤压与时间上的快节奏,形成合力,使观众在别扭、压抑、紧张、不舒适中,不自觉地融入到影片的“节奏”中。
当此之时,爆炸反而成了一种解读,随着一声声爆炸响起,观众生出一种别开生面的“爽”感。
其次,随着情节推进,空间越来越大。
在《神探大战》中,争斗的场景是随着情节发展,而日渐显豁的,大结局设在船上完成,有逼仄有空旷,这就给最高潮提供了足够宽阔的舞台——李俊抱着元凶的婴儿,元凶抓住李俊的女儿——形成一个类似《哈姆雷特》的场景,5人(包括女警员陈仪)在共时中感情互相激荡,碰撞出悲壮感。
在今天,快节奏叙事的影视作品不少,但能做到“高潮时推得上去”的不多——叙事节奏快了,人物刻画不易深入,止于新异,拙于隽永。
《神探大战》通过拿捏场景的空间,便突破了这一困境。
壮观不壮观,凶险不凶险,是比出来的,没有绝对的壮观,也没有绝对的凶险。
只有通过不同的场景的显著落差,才能将壮观、凶险之类比出来。
所以,一样多的血浆包,《神探大战》却能拍出更惊心动魄的效果,体现了空间运用技巧的力量。
喜欢古龙小说,就会喜欢李俊节奏快了,故事量大了,那么,该怎么塑造人物呢?
《神探大战》的解决方案是:写好边缘人。
《神探大战》中的人物都是亦正亦邪,左右他们行为的根本力量,来自分裂的内心。
“癫佬神探”李俊拥有一流的破案直觉,可遭遇事业上、生活上的挫折后,这份直觉将他带入癫狂。
他过于相信自己,以下犯上,使他失去警员资格,他想放弃这份直觉,可没有直觉,他如何才能区分自己与别人呢?
断案时,李俊总是跟着直觉走,并神奇地屡屡猜中,可实际抓捕时,他常以为用手比作枪形,就可完成射击——他离开警队多年,常年不持枪,时时沉浸在回归警队的向往中,这个向往扭曲了他的真实感,也让他在无数个关键时刻掉链子。
终于消灭对手后,李俊再度出现幻觉——看到怪兽从火中飞起,而并肩战斗的女警陈仪却表示,她也看到了,瞬间的信任让李俊重新找到了自我。
这些精妙的桥段,嵌在动态的故事中,依然让人印象深刻。
再如女警陈仪,曾在“烹尸案”中落入变态狂魔手中,被殴打三日,侥幸逃脱,她想不到,救她的人就是变态狂魔,随着她成长为警员,她性格中软弱的一面始终存在,也正是这份软弱,使她轻信李俊,李俊得以完美发挥。
陈仪是传统警匪剧中较少见的角色,既有警务工作者干练的一面,也有普通女性阴柔的一面。
所以,她不知道自己成了恶魔精心设计的“产品”,而恶魔这么做,来自痛苦的童年遭遇,他需要加害别人,来摆脱自己被加害的记忆。
三人的共同点是偏执,颇有古龙笔下的人物风范——个性张扬,绝不妥协,在任性中才能找到自己。
即使这自己已被人涂改、扭曲,仍会高调地显现出来。
所以,一个鞋带上的系法,能让李俊立刻明白了恶魔是谁,而恶魔知道李俊一定能看出来,一定会做出选择,所以给他布下圈套……写边缘人,不仅极大提高叙事速度,且契合“性格决定命运”,既激荡人心,又合情合理。
《神探大战》又胜一场。
学会带节奏,也是真本事《神探大战》堪称是一部造“爽”的教科书。
它的节奏感不是靠情节反转再反转,似乎出人意料,其实常被人猜到的俗套中,而是调动了各种节奏因素,包括空间塑造因素、人物塑造因素等,这些手法值得深入研究。
在今天,一说起“大片”,就是大场面、高投入、大制作、电脑动画等,确实,“大片”离不开这些,但不懂方法,很可能是花了很多钱,画面拍得很唯美,观众却不买账。
因为从剧本层面,会从“节奏”角度思考问题的编剧便少之又少,等到了拍摄、剪辑等环节,更是常将故事离奇、画面切换快、对话快、情节反转多等视为“节奏”,为了“节奏”,不惜丧失合理性。
《神探大战》呈现了一个鲜活的案例:不露斧凿痕迹,不用人为提速,不必每个镜头都套上滤镜……节奏依然快得起来。
因为人才是节奏的主人,是人玩节奏,不是节奏玩人。
人类心灵自有对节奏的期待,它们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
所谓高科技,不等于动辄电闪雷鸣,不等于动辄鬼怪特效。
在《神探大战》中,一到关键时刻,李俊频频用手比枪,做出射击的动作,以对抗对方的真刀真枪,都一下把节奏提到了嗓子眼——这些细节无需高技术,却比任何高技术更能带节奏。
当然,这个场景可能是在致敬自周润发当年的一些警匪片,可《神探大战》将它提速了,就让它变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新元素。
好的电影不只是“讲什么”,还包括“怎么讲”,把节奏讲好了,一样出精品。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几百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速度,既然我们生活在高节奏的时代,就应该有高节奏的艺术相匹配。
从这个角度说,《神探大战》绝对值得一看,特别是对于那些习惯了捧着肚子慢慢聊的影视创作者,尤其该看看。
青云大佬的表现这次刷没有重点关注 因为一刷的时候就很在意 一般饰演psychopath(精神病患)很能秀演技 在延续15年前神探的一些设定的基础上有所增减 觉得这样的偏差也给《神探》的电影迷制造了新鲜感阿sa对于很多情感细节的处理可圈可点 印象很深且不涉及剧透的一个点就是bus那段 madam陈看到方sir上车之后凝重表情瞬间缓和 表现出对自己老公的依赖特意关注了阿峯的国语配音,我觉得情感把控很到位,在细微处的起伏细节拉满(昨天晚上还补了一半11版的白蛇传说 阿峯从那个时候就是原声)一直觉得阿峯的眼神戏很出彩(有个点真的很想说但是涉及剧透所以打算等下映前最后一刷repo再细说说)点映一刷看了粤语版 因为略略可以听懂粤语所以直接忽略字幕了 一些译制上的问题我觉得可能是为了后续审核问题 还有一些是文化差异 比如很少看港剧的人未必懂赤柱=监狱 冇得睇戏=不能看电影关于德文谚语的设计 特地去查了一下原文:Wer mit Ungeheuern kmpft, mag zusehen, dass er nicht dabei zum Ungeheuer wird. (与怪物战斗,小心自己变成怪物。
)Und wenn du lange in einen Abgrund blickst, blickt der Abgrund auch in dich hinein.(当你凝视着深渊,深渊也凝视着你。
)个人认为das Ungeheuer和das Monster的区别不仅仅在于本土词和外来词,das Ungeheuer多了不确定性,对应了李俊作为psychopath精神的不稳定,并且真实存在。
(附德语助手的查词结果)以及尼采原文使用du(你)而非Sie(您),减少了委婉劝诫更多警告韵味。
(后续分析省略,真的好怕自己剧透)
晚上七点十四分1.普通话配音太出戏2.孕妇也要出现场?
在为后面铺垫吧3.拿个无人机探查呗 还要站在高处看“神探”4.刘青云在天桥下乱涂乱画 城管都不管管?
还用dv看纪录片,太无语了5.惊喜 第二个人“惨了惨了 我死了”6.这些o记的衣服崭新7.“是打雷和下大雨”这么明显的提示吗?
8.打怪物 每次查案当走过程 9.“救人渣”10.一直在咆哮 喉咙不累吗11.她打了多少枪?
够子弹吗12.有冲锋枪不早用?
13.这个追击战有点像儿戏14.无语 这是他女儿15.为什么要交枪?
16.很粗糙 这片子真的很粗糙 阿sa在大巴上笑什么???
17.这个女的妆容这么明显 还要冒充大巴车司机 生气18.车上其他乘客好心累啊 为什么警察不疏散其他无辜乘客?
19.阿sa在演什么?
你车祸耶 你是大肚子但好像才从桑拿里出来扭扭头按按肩膀 这么easy?
20.受害者联盟子女来报复 力量这么强大?
21.审问室里刘青云的眼睛好像恶魔 有点震撼力22.听着好累啊 一个吼得比一个声音大 我嗓子好累 脑瓜子嗡嗡的23.又是尼采的“” 24.林峰狠狠摔手机 为什么这些演员学不会收敛着演 我的情绪都被搞得很烦躁25. “他不是这样绑鞋带的” 再配上前面给大肚阿sa系鞋带的画面 唉 这么生硬26.女的就一定要脱衣服?
内衣内裤咋个颜色款式和之前被绑的时候都一样啊?
好了 我看清楚了一个细带一个粗的色调一致。
27.东村和西村 扭转180度 唉 我真的无力吐槽 情节塑造的无美感28.这群神探像一个个爆米花 说话都必须大声砰砰砰29.子弹跟不要钱一样 啪啪啪 啪啪啪 30.果然 最后又要进入船舱内 和前面呼应31.刻意 太刻意了 林峰演不出来那种腹黑阴险的人32.“他是我们的大佬” 这台词 也太中二了33.逻辑不严密 故事太单薄 神探的人设根本立不起来 34.我后悔 还有40分钟完的时候我没走!
。属于让人睡觉但是太吵睡不着的。
韦家辉你个鬼,没了杜琪峰,这枪战跟儿戏一样,可惜了刘青云
太离谱了这种烂片简直在侮辱我
刘青云的表演相当卖力,但是太多枪战爆炸实在是画蛇添足
看完很矛盾,觉得剧情应该是非常出彩的,但是拍摄手法和人物刻画实在是看着别扭,感觉香港的电影好像是与世界脱节了一样。而且电影节奏真的太快了,快到看完之后,我只记得有个特别强悍又可怜的孕妇。
只能说是刘青云的个人秀,细节经不起推敲,最后大战完全飞出逻辑了
尼玛 得给钱 加钱 加美元才能看下去
真的尼玛太垃圾了。
又被一些营销号忽悠着去了影院 看完赶紧把那些营销号取关。我对华语电影失望透顶 每个人物的形象都非常不立体 或者说根本没有刻画形象出来 节奏非常快 快得感觉全是碎片强行拼凑在一起 人物的情感 动机什么的全都没有 直愣愣地就发生了 我觉得我也精神分裂了…
点映已看。香港警匪片又一经典,韦家辉这脑子可以。留住人性,警示执法,“与怪物作战,切勿成为怪物”
看到很多人惊叹式的好评我还是有一些惊讶的,因为看了电影以后就更加困惑了。倘若这个电影的故事韦家辉在饭桌上给我讲一下,我可能觉得很有意思,是个不错的概念,但是实实在在拍出来以后观感就完全不一样了,叙事之混乱简直令人感到发指,我真的很希望有人给我清晰完整地讲一下这个电影所表达的故事脉络。另外全片的枪战戏、爆破戏也拍得太差了一些,对,我觉得可以用差来形容,尤其是双方使用手枪互射的场景,简直有一种匪夷所思的感觉,以及很多场景特效也是假得肉眼可辨。不能因为电影尝试加入了一些隐喻和人性地思辨,就可以所谓瑕不掩瑜,其实这些内涵的表达同样在我看来有一些过于直接或者具象,例如那个怪物两次清晰地拍出来,真的是一种好的选择吗?脱离了银河印象完全自编自导的韦家辉感觉还是有很大的改善空间的。
在缉毒、帮派、忠奸无间道等种种固有设计疲劳呈现后,标志性地(久违地)将推理向的剧情元素带回了内地上映的大银幕港片里;即使这意味着口型与台本的改动、对更具风格的细节的牺牲还有表达上的试探。被暴雨冲刷的都市,夜幕之下连环案件带来的不安;真有那么些时刻,它架构了一个让人置身其中,感到战栗并且充满疑问的世界。最遗憾的地方在于刘青云全情投入,密室审问的舞台剧式表演和多重人格呈现样样有做;但其他人都跟不上这般癫狂与痛快,差点让后半段完全变成喜剧。林峰至多只拼出了“爆Seed”的水平,蔡卓妍或是角色本身的荒唐或是数十年如一日的木(即使看了两档综艺有了好感都无法形成滤镜的那种),再加上许久没有出演于重要项目的李若彤也只留生疏的干吼;幻想成林家栋、何超仪和邵美琪,可能就爽多了?
本片生动地阐释了离开杜琪峰之后,韦家辉对电影的控制完全失衡。完全没有了前作《神探》中灵气十足的场面调度,台词也浮夸地令人皱眉。反复用德语重复的语言无非是屠龙少年化身恶龙这个简单的道理,却非要故弄玄虚用特效把怪物呈现出来。
如坐针毡,如梗在喉,如芒在背,我甚至都不想标记我看过这电影…
香港警察朝黄色雨衣男敬礼,什么意思
太傻了太傻了…一星我都不想给艹
有点出乎意料的是韦家辉拍了一部邱礼涛风格作品。香港商业片在《拆弹专家》后形成了一个微观“拆弹宇宙”,两部《拆弹》《泄密者》《智齿》和《神探大战》都可以被囊括进去形成一个新的类型。它们的特点可以用康德在《判断力批判》里提出的美学观念“量化(数学)崇高”来概括:在单位时间里,用被压缩甚至同时进行的数量的极大化形成超强的张力,将感官感受迅速刺激到顶峰。《神探大战》的剧情和人物逻辑本质都不太重要,关键是它提供了一个像被抽打的陀螺一样疯狂转动无法停歇的时空穿梭构架,在摩擦产生飞溅的连串火花中爆发出一股喷涌的怒火。这样的影片构筑思路,无论是在《智齿》还是《拆弹》中都表露无遗。有意思的是,我们都认为香港商业电影已死,但在这具尸体上居然“回魂”出一种崭新的风格,它涉足的还是此前华语电影从未触碰过的美学观念。
乱七八糟的,拍的青云哥像个精神病,阿sa挺着大肚子还去天台枪战,,能不能有点逻辑!!神探也可以优雅一点破案,没必要这么粗糙。。
2024-06-26:实在是有点太过于“玄幻”。孕妇在重重枪林弹雨、坠楼、滑下楼梯之下依旧完好无损地生下孩子;刘青云在如此强劲的炮火之中毫发无伤…真的太好笑了。但是除此之外情节设置还算连贯,并没有太多太严重的bug,虽然很好猜到最后boss,但是也还算精彩。刘青云够出彩,其他人…人人疯癫,也是这个世代的疯癫,这个世界在重病之中,我们在末世中残存。
作为对自我风格的重复与致敬,韦家辉延续并放大了《神探》中的多重人格与《盲探》中的罪案交织,依靠短时间内的信息量过载与快节奏叙事麻痹观众的逻辑神经,制造了一场如有神助、眼花缭乱的探案秀。抛却理性推理的束缚,叙事反而得以展现韦家辉真正的洒脱飘逸。追杀与探案双线并行持续挤压故事线,目不暇接的冲突与层层加码的暴力构成了对注意力的掠夺。迫在眉睫的危机面前神开始走向人,而人也会逐渐走向魔,疯癫的定义开始被颠覆。相比于看得见的枪战与爆破,影像与文本之下的愤怒却格外醒目,冤案频出的当局仍岿然不动,只剩下遭受蒙骗的青年人的尸体再无人问津,所以你说,看不见的怪物究竟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