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题材的电影越来越少了,讲述的是1995年7月的时候,东欧波黑塞尔维亚军队攻占了波黑的斯雷布雷尼察的安全区,约有7000名穆斯林信徒遇害。
斯雷布雷尼察惨案被认为是二战后在欧洲土地上发生的最严重的一起暴行。
看到别的国家敢拍,其实华人在90年代也是屡遭磨难。
有外国人拍了印尼屠华的电影,被两个国家封禁了。
一个是印尼,这很好理解;另一个是某国,理由是该电影破坏了印尼和某国的友好关系。
好家伙,我当时就笑出声音来了。
唉,不知道有生之年,有没有中国人敢拍印尼屠华的电影。
第一次聽到「波黑」這個國名其實是來自足球;印象中這個位於巴爾幹半島西部的多山國家,球風向來強悍!
或者應該說,巴爾幹半島以強悍著名。
過去關於「巴爾幹半島」的電影題材,包括北約轟炸貝爾格勒之後的科索沃邊境安全問題;同時也牽扯到穆斯林、塞族等信仰、種族融合問題。
今晚看了最近即將上映的《阿依達的救援行動》,據稱是世界首部處理「雪布尼查大屠殺」議題的電影;它不是一部紀錄片,卻紀錄了人類最殘暴與泯滅人性的一頁歷史。
從電影的角度,我亦理解到今天的「波黑」,是如何走過90年代「雪布尼查大屠殺」,波士尼亞克人與塞爾維亞人的對峙,與平民百姓無端遭受的殺戮及迫害。
屠殺者將受害者關進一個密閉的空間,並將這場殺戮比喻成:「電影即將開始。
」可以想見1995年7月11日在巴爾幹半島,成千上萬的男女被殺害;這一段人類黑歷史,即使是透過導演潔絲米拉.茲芭妮奇 (Jasmila Žbanić)的鏡頭重現,都令人冷汗直流,直呼不可思議。
2020年適逢「雪布尼查大屠殺」25週年,由《旅行之歌》柏林金熊獎導演潔絲米拉.茲芭妮奇執導的《阿依達的救援行動》;電影開頭與結尾,都藉由人物細膩的鏡頭捕捉,呈現出極端、猶如地獄、天堂兩個世界的對照。
孩子們無邪的笑容,成人焦慮的臉孔,構成了一幅又一幅「人性」微妙的生存景況。
我想起了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的著作《戰爭沒有女人的臉》;可怕的是,劇中的女性、母親、譯者,也是這場殺戮下的遺孤阿依達,她並沒有缺席這場戰爭,卻同樣經歷了被強行掩蓋與奪走的人生,那真實地叫人不敢置信。
入圍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最後五強,《突襲安全區》以1992至1995年間波斯尼亞戰爭為題材,寫實地呈現1995年安全區中一段刻骨銘心的難民悲劇,敘事節奏明快,劇情簡而有力。
戰爭期間,聯合國宣布斯雷布雷尼察城是禁止交戰的安全區域,難民紛紛湧進基地,亦有大批難民無法進入基地而鼓譟,然而塞爾維亞共和國軍卻對聯合國的命令置之不理,當地的聯合國維和部隊亦與難民一同陷入孤立無援,擔任翻譯員的艾達既打算將丈夫和兒子帶進基地,另一方面卻身不由己,翻譯各種對同胞不利的訊息,陷於職責與道義的兩難。
相信大部分觀眾對於這場戰爭顯得陌生,電影以簡單幾筆呈現安全區內眾生相,迅速入題讓觀眾代入背景,面對龐大的議題,導演的處理顯得冷靜克制,沒有過多的戲劇化場面,相反電影更像一套紀錄片拍攝女主角周旋不同持份者,勾勒女主角既保有私心希望長官批准家人進入基地的焦躁情緒,又被迫翻譯不利信息的無力感。
電影並非以難民為主軸展開故事,透過女主角飾演的翻譯員單一角度出發,反映聯合國、維和部隊的拉扯,觀眾得以從中立角度切入了解歷史的多面性。
女主角起初公器私用要求長官讓自己家人進入安全區,老實講角色並不討好,但後來劇情發展下聯合國在事件當中的無能為力逐漸被放大,她的家人若在基地外必然會遭受生命威脅,即使她遭詬病亦要多返周旋於長官中談判,感受到她作為母親堅強不屈的一面,亦凸顯出在戰爭下,即使擔任聯合國職員亦無法絕對保全家人性命,「人人生而平等」在這時候就顯得相當諷刺。
比較特別的是,電影以戰爭為題材,卻缺乏任何槍林彈雨的鏡頭,所有塞爾維亞共和國軍的槍殺場面置於鏡頭之後,死亡或許突如其來,身處於所謂安全區的難民亦必須惶恐渡日。
亦因如此,片尾筆鋒一轉,沉重、無力感才能如排山倒海般襲來,導演依然選擇克制地呈現這場人道災難,空鏡頭讓我們反思這場距離我們只有二十多年的人道災難,或許就在異地再度上演著,我們可以做甚麼來避免?
電影以靜制動,接近零配樂,毫無冷場,全文戲亦能讓觀眾緊張得喘不過氣,是近期不可忽視的一套佳作。
2021年催泪第一发!
看了下首映時間,是去年的9月份....整片的戰爭背景涉及多個民族仇恨、宗教衝突,做為天朝平民并不是很清楚,但片子里對戰爭中平民的描述处处共鸣——既便無神論的我,亦止不住的泪奔..... 戰爭從來都是少數人的利益之爭,普通平民無能為力👐,看著艾達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想盡一切辦法、用盡一切努力,依然失敗告終,禁不住泪如雨下!
為孩子,她瞬間變成猛虎,為孩子,她毫不猶豫的愿以自己的生命交換....彼時彼刻,聯合國在哪裡呢?
維和部隊的懦弱無能更是神奇的存在!
而爸爸,做為代表,協商后滿懷感恩的快樂,與另一位女代表的清醒形成鮮明對比:“我真受不了蠢女人”到底是誰蠢呢?
塞方早已有了屠殺計劃,傻校長還在自我催眠呢!
所以這樣的惨剧是誰造成的呢?
无解的東欧乱像?
一团麻一樣的民族冲突,靠天降英雄來解決嗎?
5星送上!
片子沒有一分钟的多余,各处細節一览無遺、令人難忘,女主的母親、妻子、职員三種形象自由切換,母親的角色最動人!
也最令人難忘....
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人类对战争的态度。
一战以前,虽然大仗小仗不断,然而在西方,从上到下对战争的态度远比如今积极。
年轻人被鼓励参战,穿上漂亮的军装,被民众夹道欢送,还有姑娘们的飞吻和鲜花,如果能在战场立功就飞黄腾达。
这样的对战争过度美化的憧憬一直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是第一次全民战争,战争不再是分工明确的活儿,职业军人和普通民众的界线变得模糊。
战争的直接参与者范围阔大了,越来越多的平民意识到战争并没有征兵宣传和酒馆牛皮家们吹嘘的那么令人心潮澎湃。
人们亲身体验到了,战争是缺胳膊断腿,是骨肉离散,是物价飞涨和饥馑,是不尽的白虱和传染病,是来不及掩埋的死尸散发的恶臭,是日以继夜朝不保夕的提心吊胆。
宁做太平犬不作乱离人,两次世界大战后厌战反战情绪一路高涨,近现代最能打的美国人也在越战时代喊起了make love not war。
人民表示不要战争,无论如何都不要战争了。
战争这个始终与人类历史如影随形的巨魔,在核威胁下终于大规模偃旗息鼓。
来自世界各地的文艺作品社会舆论每年不厌其烦地在封印上打卡盖章。
LOVE & PEACE成了绝对政治正确。
而《艾达怎么了》一片的背景,波黑战争就爆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波黑战争时,我年纪还小但新闻里总提到米洛舍维奇,卡拉季奇这些名字真是想不记住都难。
在欧亚大陆另一头发生的这场战争离我们太遥远,很多关于该战争具体的残酷的细节,也是进入新世纪后才慢慢被揭露开来。
斯雷布雷尼察屠杀固然耸人听闻,但同样在20世纪90年代,仅一年之隔在非洲卢旺达发生的种族屠杀在数量上更惊人。
离斯雷布雷尼察屠杀在时间上相距很近的卢旺达大屠杀使得前者变得相形逊色。
然而屠杀对于受害者及其遗属并不只是数字,当事人所受到的苦痛从来是不可比较的。
关于卢旺达屠杀有部非常有名的电影《卢旺达饭店》。
在看《艾达怎么了》时我好几次都联想到《卢旺达饭店》,不仅仅是因为两者都描绘了针对平民的屠杀。
而是两片都着重提到了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无所作为。
这里我首先要替UN辩解下,UN从来就不是什么实权机构,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维持和平的松散组织。
组织和联盟是有本质区别的,北约就算联盟,但UN不是。
UN的维和更多是出于人道主义。
当冤大头对抗地方武装从来不是UN的职责义务!
但世人似乎很多都怀错信,觉得有UN在,那事情就有人兜底,总有大国们替自己主持公道。
问题是,凭什么UN非要来给你兜底呢?
听上去很残酷,但这是一个基本的道理,责任和义务是一对表里,没有义务也就没有责任。
而道德从来不是责任。
UN的主要资金来源都是长期和平不打仗的大国,对于贫弱战乱的小国UN更像是个慈善组织。
当然有人会说卢旺达的种族问题,巴尔干的分裂都是历史遗留问题,谁造了孽谁就该负责。
可当殖民势力撤出,种族分裂已然形成时该怎么办呢?
世界的车轮向前滚动并不不会为了只有道义占优的人而有所停留。
当艾达伸开双臂企图把丈夫儿子挡在背后的小房间里,朝着不想救助他们的UN维和部队怒吼时,我只觉得可怜,这就是把性命托付予他人的悲哀。
维和部队来自其他和平国家,蓝盔士兵们在各自的国家有着各自的人生。
片中给上校开车的士兵曾说道自己的妻子就要生产了,他的家庭和生活都在荷兰。
凭什么要这些吃用本国人民税金的异国士兵为了一些素未谋面的异乡人去甘冒生命危险呢?
战乱地区,维和人员自身难保的情况很常见。
看过《卢旺达大饭店》的观众都应该有印象,大屠杀恶化的一个拐点就是比利时部队的退出。
而比利时人撤出的原因就是他们自己的士兵被杀了。
图西族人和斯雷布雷尼察的穆族人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没有人愿意保护他们。
在波黑战争中,拥有着最多人口比例的穆族人却占着最少比例的土地,没有像样的军队,缺乏自卫能力。
艾达因为害怕引来塞族熟人的仇杀,把家人的照片和丈夫的笔记本都毁掉。
双手抱头被装牲口一样装上车赶进大礼堂被集体枪决的穆族老百姓难道不热爱和平吗?
去跟塞族谈判的三个市民代表没有一个参与政党,校长只想教书,商人只想做生意,这难道还不够和平吗?
但他们并没有逃脱被战争所害的命运。
什么招致了这些和平者的死亡呢?
原因当然很多很复杂,但其中一个答案我们是避不开的——因为其他国家的人民也热爱和平,大家都不想卷进战争。
一战过后民众的厌战情绪高涨,所以纳粹德国撕毁德波互不侵犯条约时,英法虽然跟波兰有安全保证协议却还是全程装睡。
谁想打仗呢,你是战争狂吗?
当然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
没有发生战争的时候,所有人都是“没有人比我们更热爱和平”的。
顺从的犹太人排着队去洗澡。
直到盟军打进集中营才发现,好家伙,还有这?
可即便到了现在,头脑清醒的西方人都明白,盟军为什么会攻击纳粹,根本原因可绝对不是为了解放犹太人。
哪怕文艺界再不厌其烦地拿着集中营做文章,也改变不了一个冷峻现实,拯救犹太人只是盟军顺便完成的一个隐藏的支线任务。
在二战吃到大苦头的犹太人,战后终于意识到钱赚得再多没有武装保护,那就是在帮下一个加害者赚钱。
他们痛定思痛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
从此世界上有了个名声在外,仇恨度不低,不讲政治正确,但谁都不敢惹的国家以色列。
也许现实如犹太人,在德国人的浴室里醍醐灌顶,金钱未必买得到平安,委曲求全的爱与和平只会成为装点坟头的美丽鲜花。
近年来我经常看到欧洲人嘲讽老美听到石油就打鸡血,用纳税人的钱把美国人自己的子弟兵派到鸟不拉屎的异国他乡去欺负别人国家的老百姓。
这种针对美国的嘲讽在全世界已经成为一种政治正确。
可不带偏见地看世界格局,热爱和平的欧洲人对世界的影响正逐年减少。
旧势力撤出的地带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真空。
卢旺达屠杀,波黑战争其实都是这种真空导致的灾难。
为什么塞族可以把比自己人口更多的穆族吊起来打?
因为塞族背后有南斯拉夫,而其他两家只有UN聊胜于无的空头支票。
比如片子开头总也等不来的空袭打击。
片子看到后面我不禁想,艾达的孩子们如果真逃进了森林打游击,存活率是不是比在难民营里来得高多了?
有枪有炮的联合国维和部队给了难民们不切实际的幻想,反而让本有一线逃生机会的人双手抱头交出了性命。
这样的说法也许太冷酷太事后诸葛亮,但这里头有个道理是颠簸不破的——交给了外人的性命就不由自主了。
大马士革爆炸后,马克龙去叙利亚时被群众拦道抱住告御状,叙利亚人哭诉他们受够了贪污无能的当局,求法国人回来接管。
马克龙表面上十分动容,心里算盘打得可响。
传统殖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学美国人玩代理,驻军赔钱完了还要挨舆论骂,谁都不傻,这种接盘侠狗都不当。
叙利亚的国泰民安干嘛要法国人来维持?
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传统大国都已经意识到了这点,谁也不想吃力不讨好。
好日子不过,非要被自家白左媒体追着戳了脊梁骨骂,欠不欠啊?
你为什么不热爱和平?
在这样热爱和平的大环境下,生活在战乱地区的人会有什么遭遇是可想而知了。
人们厌恶大规模人道主义灾难但又无人愿意涉手,仿佛如今国内,哪儿有老人倒地立刻周围形成一圈真空,家里没矿都不敢扶。
扶还能扶出一身麻烦来。
法官要问你,不是你撞的你扶什么呀,你可怎么回答?
屠杀的受害者往往是手无寸铁的平民,屠杀的理由可以是千百样的,但归根结底其实就一个,谁让你那么好杀。
UN的军官要赶走艾达的家人时,呵斥她“难道要把别人的生命置于危险之中?
”。
道德情操再高尚的外人终归是外人,没有外人吃饱了撑的为你去死。
金钱和委曲求全没有保护犹太人,但以色列的先进武器可以。
我们的世界正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长期和平中,维持它的不是美丽动人的文艺作品,而是核武器。
和平建立的基础不是绝对不战而是能战而不战。
理想主义者鼓吹的单方面主动放下武装并不会带来和平,反而很有可能招来祸端。
过犹不及的和平主义恰是对和平的威胁。
背景:3年半的内战。
双方都已经精神崩溃了。
相互屠杀平民。
塞尔维亚 部队和人口最多,屠杀得最猛。
然后,联合国 设立了的安全营地,反正各种黑幕猫腻。
安全区穆族打游击,可把塞族恶心坏了,就有影片里塞族武装强冲维和营地一幕。
最后将军授意,当地穆族男性,假意运往安全地区,实则全部清洗,关大礼堂里面,扫射,太血腥残忍 了。
我暂停⏸️了半小时,压抑坏了。
秋后算账,最后塞族总司令被海牙国际法庭,判无期徒刑,反人类罪。
小视角:母亲,做为第一视角,我们太熟悉了,各种的花式违规,谋取私利。
从开始的让丈夫当难民代表,到最后硬塞儿子们进工作人员室。
可以说,我们非常理解,人性,母爱 ,夹带各种各样的自私念头。
大视角:so tmd what!
小视角没用,在滚滚乱世中,小人物的各种努力 ,最后都被碾压成齑粉。
女翻译雪❄️中回家,白茫茫,老公儿子死了真干净。
靠联合国 决议,英美法德荷等出兵,强行压制当地战乱,分配国土范围。
不过,仇恨又将传下去,下次,说不定是穆族反过来屠杀。
心得:1。
学习门外语,可以当狗🐶翻译,逃过一命,但没学对方向,比如他老公,校长同志,学的德语🇩🇪,没用。
2。
落后就要挨打。
挨打立正是看得起你,不然就双手抱头 ,跪姿排队运走。
3。
祖国万岁!
1991年南斯拉夫解体后,其六个加盟共和国之一波黑地区,穆斯林族、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这三个民族就是否独立产生了严重分歧。
而北约支持波黑独立的政策,则激化了民族矛盾,造成塞族的极端对立情绪,终于爆发战争。
1995年7月,发生在斯雷布雷尼察的惨案,约有8000 多波斯尼亚穆斯林男子,在联合国划定的安全区惨遭塞族武装的杀害。
这是二战后在欧洲土地上发生的最严重的一起暴行。
女主角艾达,虽然在为联合国维和部队做译员,但是她再怎么竭力,也无法保护自己的丈夫和两个儿子,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被带走。
男人被一车一车地拉到礼堂里,被墙壁眼里伸出来的机枪扫射……多年后,艾达在清理出来的死者骨骸和遗物中,找到了儿子穿过的鞋……冤仇宜解不宜结。
战争就意味着杀人。
所以永远都不要战争。
该片曾获威尼斯金狮奖提名。
波黑电影《艾达,怎么了?
》讲述的是被冠以“欧洲火药桶”的称号的巴尔干半岛波黑女主艾达的家人和斯雷布雷尼察其他成千上万的人在联合国营地寻求保护但最终被屠杀的故事,获得第93届奥斯卡金熊奖入围最佳外语片提名和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
观影最大感受是沉重,一种挥之不去梦魇压的喘不过气来。
巴尔干半岛因多民族、多宗教信仰以及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地缘特征,时至今日,该地区民族纠纷仍不断。
波黑东部小城斯雷布雷尼察25年前发生了二战后欧洲最严重的种族大屠杀,8372名穆斯林男子惨遭杀害,令人震惊的是这场大屠杀竟在联合国维和部队的眼皮底下进行。
斯维辛悲剧过去将近百年之后,当代西方史仍然上演这种惨无人道的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不能不让人痛心并发人深省:一是勿忘历史教训,怎么才能制止人类的残忍,防止这种滔天罪行不断的重复发生?
二是联合国以及其维和部队怎样才能发挥应有作用,而不是眼睁睁看着无辜百姓去送死?
七年前曾在巴尔干半岛逗留并路过波黑,沿途可见废旧的坦克大炮等武器以及残垣败壁的战争疮痍,可惜没能前去斯雷布雷尼察。
这场种族屠杀让两个民族水火不容,但导演用比较克制的情绪表达悲恸和愤怒,既不煽动观众情绪也不煽动民族情绪,而是反映百姓苦难,揭露罪行恐怖,暴露战争无情,让观众自己反思。
印尼数度发生迫害残杀大量华侨华裔的悲剧,可惜我们的影视却不去或者无法去触及这种题材。
One of the best questions raised when or after watching the movie is: why were those UN blue helmets looked so powerless?Audiences must know that the blue helmets are not United Nations Forces, but Peacekeepers. There were only two experiences when UN formed forces to fight wars, Korea 1950 and Kuwait 1991. It means that UN is fighting against an enemy as a declared party of the conflict.But UN peacekeeping mission is different. In such a mission, UN peacekeepers are not a party of the conflict, but a barrier segregating between the parties in conflict or between military power and endangered civilians. One of the top priorities and core rule of engagement is that the UN peacekeepers shall not become a party of the conflict fighting against a particular enemy. The peacekeepers face no enemy until a particular individual firing at them and technically the group which the individual belongs to is still not the enemy even by then. The UN peacekeepers are under command of the United Nations who always being stuck in complicated procedure of authorization. That’s why the real problem solvers are superpowers, regional organizations and even former colonists. In the new century, the UN tried to change itself a little by authorizing two military interventions, Lybia and Coast Ivory, but the process of reform was cut and stopped by Syria. Where will the UN especially its declared function of protecting civilians go in future? Maybe we need more time and efforts than a good movie.
#2021年上海国际电影节# 6月20日 上海市沪北电影院四星半。
这部电影的背景是1995年的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
斯雷布雷尼察位于波黑东部,是穆斯林聚居的一块“飞地”,当地原有居民3万多人。
1993年6月,波黑战争期间,联合国安理会宣布将波黑首都萨拉热窝以及斯雷布雷尼察等地划为“安全区”,并规定这些“安全区”为“非军事区”,不应受到任何一方的武装攻击和发生任何敌对行动。
然而,这些规定并未得到有关各方的遵守。
1995年7月11日,波黑塞族武装攻占斯雷布雷尼察,并宣布建立地方政权。
联合国安理会随后通过决议,希望塞军撤出该地区,无条件释放被扣押的维和人员,并在那里重建联合国安全区,但遭到塞族方面坚决拒绝。
14日,塞尔维亚方开始屠杀斯雷布雷尼察的男子,共屠杀八千余人,并掩埋了尸体。
波黑战争结束后,波黑穆斯林失踪人口委员会在斯雷布雷尼察发现许多埋尸坑,并掘出数千具尸体。
长期以来,波黑政府一直否认发生在斯雷布雷尼察的大屠杀事件,直到2004年6月承认。
2020年是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25周年,《艾达,怎么了》这部电影就是为了纪念死难者而拍摄的。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艾达是联合国的一名翻译,她的丈夫是高中校长,还有两个二十岁左右的儿子。
影片开始时,他们生活的斯雷布雷尼察遭到轰炸,平民前往联合国驻地寻求庇护。
艾达利用职务之便,将家人接进了联合国基地。
但是随着局势的发展,联合国也不再有能力保护平民,塞族军队强行进入基地,宣称要把平民接去安全的地方。
这期间,艾达一边做着翻译工作,一边不断想办法,希望能为家人寻求一条生路。
然而直到最后,联合国也被迫撤离,她的丈夫和儿子最终还是被塞族军队带走,惨遭杀害。
很偶然地买了电影票,看电影之前也没有做功课,没想到是一个如此沉重的主题。
从电影开场心就一直揪着,一直到结尾发现一切都无法挽回的时候,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电影的节奏感很好,紧张的氛围贯穿始终,有几个片段让人印象深刻:一是平民在基地度过的第一个夜晚,大家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主角一家围坐在一起,企盼战争结束后的生活。
这是一家人最后一次围坐在一起聊天。
二是艾达的家人被带走,和其他年老和年少的男子一起被带进一间空房间,房门关上,枪杆从两侧的窗里伸进来,然后镜头切到窗外的景色,一片枪声。
三是战争结束后,艾达去认领家人的尸骨,当她终于看到熟悉的衣物的时候,她身体一震,却不敢上前。
再后来她颤抖着蹲在尸骨旁,握着干枯的手骨,说:“我的宝贝…”。
在家人被带走之前,艾达的形象一直是果断而强悍的。
在她为家人四处奔走的时候,我一直以为他们会有机会幸免于难。
但事实证明,在战争面前,普通人的任何挣扎都是徒劳的;一切有关战争的、对于当权者的天真幻想,都会被毁灭,被碾碎。
女性导演亚斯米拉·日巴尼奇将这段并不久远的苦难记忆刻画在大荧幕上,用一个家庭的故事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悲剧。
人们应当永远反思战争,死难者值得被更多人知晓和铭记。
SIFF没有后果的最后通牒 塞尔维亚军队全副武装在联合国基地发面包 真是天大的笑话 群像拍得很漂亮 尤其发型比赛的那场 轮换舞动的沉默面孔 磁铁般吸引住镜头 艾达一直在奔走 最后在焦土色的遗骸中下跪 握住儿子稀碎的手骨叫宝贝 这是波黑战争时联合国翻译官的结局 片尾孩子们(和平鸽)双头鹰手势和蒙眼又张开的动作 一定是一种民族间的挑衅 侵略者与幸存者 可以共处但永远不会忘记 很克制的战争控诉电影(散场上海阿姨沪骂听笑了、
How could this be allowed? And why is it still happening?
实惨 但和戛纳的卖惨片(虽然这样说好不礼貌)比确实不太行 退场的人尤其多 严重怀疑不是前面先放阿莫多瓦的短片这电影会有多少人看
反映前南内战的电影已看过三部,都是获奖大奖的,没有一部是以塞族视角拍摄的。历史还真是胜利者书写的。
小文明圈被摧毁下的无奈与苦涩。情绪把握的不错,可惜信息量不多
联合国翻译官的下跪,证明了极恶面前道义与特权的无力,咬牙切齿或是痛哭流涕,都改变不了将至的死期。轻便的摄影机穿梭于人形尸骨之间,历史和将来就此重合。
一开始我俗气地以为女主会像卢旺达饭店的经理,与联合国配合救走一大批难民;看到一半的时候我乐观地预测女主偶遇的学生是“塞尔维亚辛德勒”,利用职权至少放走女主一家;甚至枪声响起的时候我还心存侥幸,脑补小儿子能像Dear Comrades中的小姑娘一样奇迹般生还;直到女主站在满厅骸骨中间,我才羞愧地醒悟,任何对战争的浪漫化想象都是极其荒唐和无知的。
电影过于精致削弱了对战争的控诉.
不了解故事背景,感觉女主相当护犊子
没想到九十年代还会出现种族屠杀这种惨事……但电影的确拍得白开水一样
Suspenseful and powerful
27/6/2021 @ CC JP。UN is shit
老实说,我从这部电影中可以获得的信息、警示和启发太少了,除了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无能,大部分内容都是在重复我们对此类事件的认知。对于历史惨剧的重现,我已越来越不相信这种剧情片,很多戏剧化的处理会影响我们对真相的了解和判断,就像本片,人物都是脸谱化的,正邪的评判太容易。去年被主流影评人吹爆,metascore 有96分。她也许满足了美国影评人对欧洲的幻想,但在大屠杀题材影史上,实在算不得佳作。
無聊
创作足够克制了,看的过程还是被战争的压迫感扼住喉咙,这个层面上,非常好看。欧洲片为什么,随便一个出来制作水准都这么高
艾达(Aida)之前是一位老师。她的丈夫尼哈德曾是当地高中的校长。在一个特别紧张的时刻,她和一名塞族士兵交换了礼貌的问候:他是一名前学生,向艾达的儿子哈米迪亚(鲍里斯·勒尔)和塞乔(迪诺·巴杰罗维奇)致以问候。这次遭遇是对战前常态的几次提醒之一,当时塞族人和波黑族人并肩生活,而艾达和她的家人追求的中产阶级生活显然在战乱中破产。倒叙显示她参加了一场异想天开的选美大赛,这场选美大赛是“东波斯尼亚最好的发型”。她紧急中谋得的联合国翻译工作为她提供了一些保护,她试图将其权限扩大到丈夫和子女。在官方安全的承诺中,她可以清楚地看到即将发生的事情,在奥斯维辛式死亡来临前的奔波与呼救,并未最终挽救生命,却把环境将人推向灭绝终点的无奈、恐怖与焦灼展现地淋漓尽致,而再次相见,已是尸体认领处刚从万人坑挖出的骨头
对于杀戮者而言,死者只是数字,有时连数字都不是,而对被杀戮者的家属而言,那是心脏上的一个洞。最后去看,一切有什么意义?杀戮者占据了自己的旧居,所有人的后代都在一起跳舞,像什么都未曾发生。生活恢复到一种世俗琐碎之后,一直追问的人都像是病人。可那些人怎么可能遗忘呢?
6
作者"冷静地"绘制了被屠杀的"真实"场景与战争的残忍,但只是一家之词,从塞族的角度也有大量同胞被种族屠杀。但这一切的根源没有阐述,在这依旧是弱肉强食的世界里,美西方貌似傻白甜地举措,鼓动民族仇恨,给予空无幻念,到头来又为了自己私利舍"车"保帅"。从少死人的中立客观角度,美西方真的做对了吗?当然,塞族的举措也是毫无疑义地应受谴责!
7.8 威尼斯第二部从女性视角看屠杀,两位女性其实都是被自己所信赖的“权威”所背叛,艾达作为传送筒更具有女性工具人的意味,片中女性生产,联合国女兵都在不同程度受到工具人待遇,所有的女性最终被蒙蔽双眼,甚至连鲜血,你都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