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残缺对不起我觉得这部电影和黑天鹅并不像,黑天鹅更多是视觉和黑暗的精神表现。
它更像中岛哲也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同样是身有顽疾的妹妹,同样的被忽视和不受关爱。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觉得,一个孩子一生下来就带有残缺,这种残缺是直接和暴露的,所以要付出更多的爱来弥补这个生有残缺的孩子。
而另一个孩子身体健康,四肢健全,她本身就是完整的,本身就是优于那个残缺孩子的存在。
松子目睹父亲出差回来,只是粗粗看了她一眼就急切地上楼给妹妹展示带回的礼物。
芬妮在饭桌上高兴地和母亲说导演对她的赏识,然而母亲只是忙着照顾妹妹,让她不要再说她让妹妹已经很烦躁了。
生而为人对不起。
中岛哲也明显要狠多了。
电影的女角形象还是不错的。
杂乱的中长散发,微胖的肚腩不太好的身材,在集体活动里羞涩迟钝的迎合,没有收敛不分场合的随意坐姿等等。
在一开始女主角芬妮对自己的人生有一种随意拎着的状态,不是拿着也不是丢掉。
更像是疲惫的举着。
主角状态的转折来源于导演卡斯帕对她的赏识,将她提为舞台剧的女主角卡蜜尔。
芬妮就好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喜悦。
无比积极。
开始拿起生活。
找到人生希望。
表现在她认真地和导演一起探讨角色设定,在家里练习饿狼的动作姿态等等,一切都好像在变得更好。
电影名为壳中裂缝,Die Unsichbare,原意为看不见的东西或事物,这让我不由得感叹我们中国电影人真是厉害至极,如同她比烟花寂寞的电影译名,精准传神。
如果说电影中的芬妮一开始就如同一个坚硬密闭的空壳,那么卡斯帕就是那个敲击的人。
卡斯帕是什么,卡斯帕也是一个空壳。
角色卡斯帕是一个追求极致的欲望者。
像猛兽又像蝼蚁,狂恶剧烈的精神压倒,再爬满你精神的每一处寻找腐烂的漏洞,不留情面的啃食开来,为了填饱自己对于感情的欲望,凶猛又充满深情。
“情急之下他们给我取了卡斯帕这个名字,他们想找点乐子。
”他的那种悲痛,生而残缺的悲和痛,随着年月渐长,化作强势的追求和饥渴的欲望。
他要导演一部舞台剧用来表达自己。
表达他的人生,他的痛苦和自我释放。
他要找到芬妮,芬妮就是他,就是那个人。
他早已举起榔头将自己的空壳敲碎。
而破碎的他自己为了重新拼凑完整,需要敲碎芬妮的外壳让她表演里释放自己,以求达到自身的完满。
电影里有一段芬妮不能理解卡斯帕的意思,卡斯帕叫开了所有人在黑暗里与芬妮面对面,慢慢地,一句一句,说着简单的词汇组合,却如同手握利剑,步步紧逼。
“你躺在床上,你喊叫了吗。
”“我不敢,他们不应该担心。
妈妈安慰尤乐,她抱着她,安抚她,我想让她到我屋里来,她也应该抱抱我,我也想她抚慰我。
”那个时候卡斯帕的眼睛里有泪。
不仔细看并不能发觉。
然而他确实是在流泪。
他太了解芬妮的痛苦,清楚要把握怎样的情绪控制,说话排列,能够一击即中。
就像找到一把剑插到自己心脏上那样精准容易。
德国人拍这种情感电影真是太厉害了。
我承认在看这一段的时候情绪稍稍失控了。
于是果不期然,芬妮被迫直面自己人生的致命缺陷,去面对甚至挑衅它。
迎来不会更改的还击和更加绝望的悲痛。
在失意之时,芬妮找到尤阿希姆,拿下自己卡蜜尔的假发,对他说,你眼睛看到的只是一具壳。
里面都臭了。
他凑近她的手臂嗅了嗅,撇撇嘴说,我觉得闻起来像夏天。
看起来这样温暖感人。
然而异性只会在一段时间内稍稍填补住自己的空缺,甚至其中本身就夹杂着自我的欲望和一时的好奇心。
他对她的爱不过是在那个雨天的地铁里,带着金色假发的芬妮说着卡蜜尔的台词。
“性对我来说就像吃蛋糕一样,我吃啊吃,怎么都吃不够。
”这样迷人,勾人心魄。
而当他发现事实,甚至连一句解释的话都不给她,或者等等她再离开。
到底是因为芬妮骗了他,还是他只是热爱那个张扬肆意的卡蜜尔。
芬妮那个时候就已经几近崩溃了,卡斯帕对她的紧逼,爱人的疏远,以及原有的人生缺陷,她极力要摆脱于是终于爆发,找到自以为痛苦的源头,激烈地用枕头盖过尤乐的头顶,要她死,她如今的一切都是拜她所赐。
但其实她是爱尤乐的,只是尤乐夺走了她人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这样的残缺得不到填补,久而久之便腐臭败坏。
最后变成一具空壳。
于是芬妮选择死去。
她用刀片切开自己的血管,说这样的感觉就像切奶酪一样。
她终于像卡斯帕一样举起利器敲碎自己。
再也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支撑。
她的生活里满是撕破的痛苦残象。
医院的病房里,芬妮的眼睛麻木迟缓。
母亲给她买鳄梨油的香皂,说在医院里面有香味才好,还带了她爱吃的巧克力。
双眼满含爱意和疼惜,然后枕在芬妮身旁,抚住她的脸颊亲吻她。
母亲终于在芬妮受伤的时候拥抱她,终于能说把尤乐放在一边好好爱一会自己的大女儿。
人生的残缺终于完整。
电影最后芬妮站在幕帘的后面,舞台剧开场,灯光照射进来。
她的脸庞是发亮的。
我觉得舞台剧会完美落幕,芬妮找到了自我和对生活的把持与热爱。
卡斯帕也得到了人生的完整。
我想他们会在一起,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在有限的人群中,芬妮与卡斯帕是唯一能够认清人生残缺的残缺者。
然而这个世界上有多少这样生而残缺的人。
宁愿放弃自己超越常人的情感体验和独到的天赋,也想要活成像电影中金色盘发的姑娘那样,善良整洁,既不庸碌也不突出,不是女主角也没有关系,要完整,要自信和果敢。
嘿,如果你能看到这些,相信我,一切都会好的,不要痛苦不要再哭,至少你还能拥有自己。
神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与影。
历经三千磨难三千业火方能成佛,方可慈悲。
生来完美的人没有真正的情感,因为不共通。
壳上有裂缝,阳光才能照进来。
裂缝愈宽,痛感愈深,阳光愈灼热。
竟然字数不够。。。
世间的悲喜并不互通,因为你我的经历截然不同,要读懂卡蜜尔的笑,就要尝遍卡蜜尔的泪。
最优秀的计划便是没有计划,最绝妙的演技就是不扮演。
影片有一些细碎的问题,造成我的不解。
首先它结束在一个非常奇怪的地方——我一直以为,或期待,之前女主割腕自杀的伤口会造成某种结果,这样的结局有让这个设计流为多余的倾向。
其次,片中女主角的情绪变化,比起——正如很多人与之比较的另一部电影,《黑天鹅》——缺少逻辑上的张力和支撑,似乎她情绪上的变化并不能说明(或体现)什么,而仅仅是一种个人的,因受到外部世界所困扰而作出的某些极端的情绪上的反应——而它并不能上升到一种让人共鸣的高度。
(巾城)
入戏,很多时候被看做是帮助演员提高演技的重要方法之一。
可入戏之后呢?
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谁谁谁因为入戏太深,以至于杀青后仍久久困在角色中无法自拔,甚至接受长期的心理辅导。
最严重的,就比如哥哥张国荣。
张国荣那么,入戏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入戏太深,到底会对演员们的生活乃至心理产生怎样的影响?
对此,早有导演借助影片向观众做出了回答。
比如,哥哥代表作《霸王别姬》。
同为演戏,段小楼明白戏非人生,程蝶衣却一朝入戏,从此几十年深陷其中,人戏不分。
剧照比如,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黑天鹅》。
不过,在小二看来,与其说影片中女主尼娜是入戏太深,她更像是在排演中、在不断的启发下,一点点的发现被埋藏在人性深处、不愿直视的一面。
“黑天鹅”从来都在她的心中,不是去创造,而是去挖掘。
剧照再比如,这部只有1000多人看过的影片《壳中裂缝》。
海报女主芬妮,在一次选角中,意外的被大导演看中,担任舞台剧《卡蜜儿》女主演。
一战成名的机会就在眼前,芬妮也想努力抓住。
可多次排练之下,她的表演总是差强人意。
到后来,导演甚至气到当众大声辱骂她。
究其原因,芬妮和“卡蜜儿”就不是一类人。
剧照芬妮家境一般,只靠母亲工作养活她和患有残障的妹妹。
生活困苦,但是芬妮生性善良。
虽然多次因照顾妹妹错过自身发展的机会,但是她仍十分疼爱妹妹。
即便不能正常交流,也不妨碍姐妹俩亲密无间。
另外,芬妮也十分单纯。
别说男欢女爱了,她连和男孩搭讪的经验都没有。
剧照而舞台剧女主“卡蜜儿”呢?
因从小受到继父的欺辱,越大越放荡,性爱对她而言就像吃蛋糕,心情激动时甚至会通过自虐达到精神高潮。
恨别人、恨命运、更恨可怜的自己。
剧照这样的卡蜜儿,芬妮根本做不到感同身受,自然也达不到导演的要求。
可芬妮不愿意放弃这样的机会,一有机会就向导演虚心求教。
“让自己成为卡蜜儿”,是导演的建议。
芬妮真的这么去做了。
剧照为了体验卡蜜儿的放荡,芬妮穿上舞台服装,用剧本中的糟糕台词,在地铁站勇敢撩汉。
为了感受卡蜜儿的痛苦,芬妮在导演的刻意引导下,不自觉的将母亲和妹妹看做了人生悲剧的起源,三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最后,为了达到卡蜜儿的绝望,芬妮将剧中的种种自残行为一一真实地搬上了舞台……久而久之,那个单纯善良的芬妮逐渐消失不见。
站在镜子前,就连芬妮自己都分不清,眼前的人是谁?
剧照芬妮入戏太深,排练时折磨自己到伤痕累累,这让导演十分满意,却让同伴们心惊胆战。
在他们的善意提醒下,芬妮才明白,这一切都是导演下的套。
当初在选角时,导演就看到了芬妮身世的可利用性。
将演员自身缺陷痛苦刻意强调、不断放大,以达到他追求的表演境界,是这个导演最擅长的事。
可即便知道了真相,即便芬妮能在气愤中辞去主演一职,但她的思想、她的行为模式已经离不开“卡蜜儿”了。
比如,当她发现自己对母亲妹妹、对自己的伤害再也无法弥补时,她的选择依旧是自残:割腕自杀。
幸好,妈妈及时赶回,救了她一命。
鬼门关前走了一遭,还有母亲的痛苦、自责,更让她幡然醒悟,她是芬妮!
不是卡蜜儿!
剧照了解角色、感受角色,固然是演员的工作职责。
可是,分清现实和虚拟、自我和角色,亦是每个演员需要学会的。
事实上,不仅仅是演员,哪怕是我们普通人,也应该学会。
小二前两天还看到一个新闻,一男子因个人原因无缘成为一名警察,为自我安慰网购了多套警察制服。
起初,周围人出于好玩,会叫他“王警官”。
久而久之,他逐渐认定自己就是一名警察,从朋友圈到日常生活,都是一个警察的工作日常。
利用这个身份,他还多次诈骗了不少钱财。
好玩的是,男子被抓时,他的父母和妻子十分震惊,多次表示:“他就是警察,你们抓错人了。
”
新闻截图不仅自欺欺人,还连累周围的人不明真相,这又何尝不是入戏太深?
既然是戏,终归有被揭穿的一天。
谎言易破,可留给自己和身边人的痛苦,却不能轻易消散……人生只有一次,还是活的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的好!
2016.07.31 14:30人是需要愛的17:04 売中裂缝Die Unsichtbare(2011)女主是一个安静內敛的女子, 生活中习惯了迁就別人, 极不自信, 怯生生地像只忧郁温顺的羔羊。
和弱智患病的妹妹, 跟隨母亲从丹麦移民到德国, 在表演学校学表演, 上台紧张得昏睡过去。
一位名导到她所在的学校招募一部舞台剧的演员, 面试之后, 她意外地从一个小角色变成了舞台剧的主角--童年不幸, 成年放浪。
名导的严苛作风和角色的个性特点, 对內敛的她來说是莫大的挑战。
导演教导十分有方, 教她演好角色应当像只狼。
每次排练对她來说都是一步艰难的蛻变。
但"戏如人生", 导演的教导方式容易让人入戏太深, 女主把角色的特征代入了自己的现实生活, 为此人生第一次狂撩单身邻居--一位壮硕的地铁隧道工程师, 最终也愛上了他。
家庭角色方面, 也受跟导演深入交流的影响, 童年缺爱的阴影和积怨开始爆发, 举动神态都有反常, 对母亲和弱智的妹妹发怒--都是缺爱惹的祸(想起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來》中的讲述: 在有了二胎后, 在许多细节方面有意地照顾安德烈的感受, 以免他觉得大人偏爱他弟)。
舞台剧的工作也并不顺利。
放浪、亲吻、全裸, 每一次突破都要跨过巨大的心理障碍, 而这些对其个人生活的影响也正是导演提到的"心灵消耗"。
女主跟家人的矛盾爆发之后, 去导演的家中寻求安慰, 毕竟她在接受指导的过程就对这位老男人卸下了心理的防卫, 在那样的时刻她主动跟他睡也可以理解, 但导演坦然接受我就不能理解(看來大叔的少女缘总是好的吧)。
跟导演睡过之后, 就不能坦然面对"隧道工"男友了, 於是不理不约玩消失。
隨着舞剧演练的深入, 戏入人生, 往昔自我与角色个性的交融蛻变、家庭生活不幸感情生活茫然舞剧排练挣扎, 女主自我迷失亦愈发加剧。
终于, 女主在一次排演中情绪失控, 震惊了在场的演员, "人生如戏", 导演放任不管并教她继续自我作践, 在场的几位同学看不下去了, 集体对导演的指导方式产生了怀疑, 整个剧组陷入了信任危机。
后來又经过一番在裸体出演问题上的斗争。
女主气冲冲质问导演为何选她, 在得知"因为你有缺陷"之后, 愤然离去。
家是冷战场、剧成伤心地, 只有为练戏勾搭上的隧道工男友可去了, 一夜缠绵温存, 女主对男友也有了认真的意思。
从男友那里获得慰藉之后決定接受裸体出镜, 但新一次的排练遭男友跟踪, 最终意识到这是一场始於欺骗的爱情, 邂逅时说的那些情话原來都不过是舞台上的台词! 男友跟她決裂了(男的在这点上有点小气)。
回到家中, 将不快往发病的妹妹身上宣泄一通, 示和的时候妹妹不理, 情绪再次陷入低潮。
家庭无温暖、事业多挣扎、爱情成泡影, 情至最低, 女主选择了割腕。
被妹妹和母亲发现, 抢救及时, 自杀对情绪的释放、对亲情的唤醒, 躯売上留下两道"裂缝", 女主也开始回归正常生活。
把妹妹送寄宿(周末接回家)、以真实身份尽力捥回爱情(虽然男友还是不告而別去了中国), 带着身体伤痕和心灵的蛻变找到导演決定继续出演, 事业上开始发光(像最后一个闪亮的镜头那般)。
电影的题材很生活化, 家庭、事业、爱情都是普通人的日常, 成长过程的心理蛻变也是人人都有, 剪辑方面用了倒叙。
启发方面, 家庭教育很重要, 对子女的爱也要贴心要公平, 家本温情汇聚之地而非怨气滋长之所; 事业方面, 往往涉及生活中的角色转換, 不同的处事方世、太多需要学习和自我突破的地方, 有时完全就是另一种人格, 事业方面角色转換的成功是生活幸福的一大保证和源泉; 感情方面, 欺骗是关系惡化甚至人情決裂的强效催化剤, 爱情、友情、亲情都是如此, 剧中"隧道工"的离开大概就是因为感自己遭到了玩弄吧; 文化方面, 从隧道工身上看到德国人对自己职业的自信, 发生关系的道德底线有点模糊。
一.壳中裂缝和黑天鹅形式相似,却有着本质的不同:叙事动力上,黑天鹅是压抑中渴求自由,壳中裂缝是荒芜中渴求爱。
内核上,黑天鹅关于艺术与人性的关系,探讨潜意识的自我释放如何造就超越道德的艺术成就;而壳中裂缝以艺术为壳,探讨无处不在的性剥削中的规训与权力。
这两部影片是同一个故事原型的一体两面。
黑天鹅是由黑暗走向光明,壳中裂缝是拨开表面的光洁窥见腐化的黑暗内核。
二.关于壳中裂缝,导演选择芬妮成为女主角,这无关艺术,这是一个权力的问题。
他选择她,不是因为贴合这个角色,而是因为她有裂缝,由此方便把她塑造成这个反人性反心理逻辑的病态角色——这个角色富于张力,因其性格中蕴含着极大的分裂倾向,超出正常人的心理统合范围。
这样一个角色心理健康的人是演不出来的,也是不愿意为了一部戏剧去冒如此大的风险的。
所以导演选择了她,将她工具化,客体化,以便塑造出这个角色。
芬妮用表面的反抗来迎合,继而用混乱的情绪与行为在意识层面进行掩饰,形成类似于黑天鹅冲破道德束缚释放本我的表象,实则不然。
芬妮被超我压抑住的本我需求不是本能欲望,而是爱。
这是在艺术追求和艺术背后的权力剥削中挣扎的芬妮 ,为防止认知失调,掩饰对导潜藏的演罪恶目的的认知而进行的合理化。
是一颗绝妙的烟雾弹。
从导演到演员,从神经质的母亲到逆来顺受的女儿,从姐姐到脑瘫妹妹,每一份内心压抑的攻击性,都需要一个承受者。
所以这是一个权力的层级。
抽刀向更弱者。
这个故事关于性剥削,关于规训与权力。
女主角:芬妮女主角职业:话剧演员男主角职业:工程师——“小心,躯壳有一道裂缝!
”——这篇文章写给从小感觉被忽视的朋友们,有点长,希望你有耐心看完。
芬妮是个学话剧表演的学生,她长相平平,生活波澜不惊,甚至不幸,因为她有个智障妹妹,时常会狂躁发作,家里的母亲把所有注意力全放在了妹妹身上,对自己的感受从来不关心,仿佛自己是多余的。
表演过程中,芬妮在舞台上睡着了一次,一位著名的导演来到他们学校挑选翻拍《卡蜜儿》舞台剧的演员,大家为此都特别激动,包括芬妮,但是芬妮却在导演挑选角色的舞台上睡着了……尽管她在舞台上的任务就是坐在那儿一动不动。
老师为此对她特别失望,大加指责,却不关心她为何会在舞台上睡着?
● 为什么芬妮会在舞台上睡着呢?
因为妹妹在昨晚狂躁发作,发出恼人声响,使她无法正常休息,她不得不起身去照看妹妹,甚至跳舞来取悦妹妹让她内心恢复平静。
有时候幸运降临的时候,是无法合理解释的。
导演给了芬妮面试邀请,芬妮欣然接受,她不知道的是这不仅仅是个邀请,更是释放内心压抑的自己的一扇门。
面试的结果,让芬妮兴奋不已,因为导演很欣赏芬妮的潜质,回到家的芬妮,迫不及待的告诉母亲这一消息,可是母亲却嫌芬妮太吵闹,使妹妹狂躁起来,让她闭嘴。
明明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却得不到自己亲人的反馈,芬妮伤心的跑去边上哭了起来。
过了几天,导演助理来到排练室,让几个被选上的演员去集合,其中,自然包括了芬妮。
但不可思议的是,导演最后竟然决定让平庸的她饰演女主角卡蜜儿。
卡蜜儿——芬妮在话剧中所要出演的角色,她火热、放荡、对外界充满攻击性。
现实中的芬妮:谨慎、内敛、对外界充满忍让。
● 既然两者性格迥然不同,导演为什么要内敛的芬妮饰演热情奔放的卡蜜儿呢?
因为导演卡斯帕看到了芬妮与卡蜜儿之间隐秘而深刻的联系——她们都有残缺,而且都在拼命掩饰。
芬妮用逃避的方式,压抑着内心深处想要反抗命运的自己,卡蜜儿,用攻击性的方式,隐藏内心那个孤独弱小的自己。
芬妮有个喜欢的男生,住在她家的对面,每当他走到阳台看书或者抽烟的时候,芬妮都会静静的望着他,虽然喜欢,却不敢表白。
排练过程中,导演卡斯帕为了让尤瑟芬妮进入卡蜜儿的角色,模仿她的放纵与自残。
于是,第一步,她以卡蜜儿的身份去勾引了住他对面的邻居,因为她的毫不掩饰(主动坦言她小时候被父亲强奸以及对性爱的观点),在地铁上她娴熟自然的将舞台上的对白与他低声细语,邻居成功被她吸引,芬妮也因此对卡蜜儿这个角色有了进一步的体会,排练时达到了导演要求的自然。
第二次和邻居见面时,她模仿卡蜜儿的叛逆,跑到轨道上卧轨,被邻居抱起解救出来,与邻居感情的不断增进的过程中,让她对卡蜜儿这个角色了解得更加深入。
但导演卡斯帕仍然不满于她的表现,想要把芬妮内心压抑的那个小人彻底挖掘出来。
芬妮决定面对真实的自己、真实的内心、不再躲避。
- 她站在窗边,给住在对面的邻居打电话,坦言自己的真实身份。
- 她在母亲的面前摔盘子、踢母亲的屁股、向母亲表达了自己常年被冷落的不满,让母亲打她,在一次妹妹狂躁发作的时候,试图闷死连累自己的妹妹。
那个笼罩在她身上十数年的壳子终于松动了。
她开始有些明白导演的用意,她逼问卡斯帕,到底为什么选择自己?
导演终于坦陈,“因为你有残缺。
”尤瑟芬妮终于望见了自己内心的深渊,深藏的本我、一直被隐匿的欲望、黑暗与毁灭。
刚开始看女主角芬妮的时候,觉得她是那么的平庸,不美丽,身材也不好,皮肤粗糙,眼神无光,片尾的时候看见她如同女王一样昂首挺胸,从身体内部散发出自信的味道,如同片名“壳中裂缝”一样,她割破了自己的躯壳,释放出了那个完全不同的自己。
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伟大的演员诞生了。
我们每个人都在压抑着自己的本我,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其实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是想要别人看到的自己——自我。
芬妮:看似乖巧懂事实则压抑着自己的感受,她的妈妈只顾着照顾自己的妹妹,忽略自己的感受,把生活的重心全部放在妹妹身上,她的喜怒哀乐无法获得关注。
她觉得,如果没有她的妹妹,她会在家庭中获得理所应当的关注,所以,她其实恨她的妹妹,恨不得她的妹妹死去。
芬妮通过伤害自己让母亲在乎,通过在现实生活中去扮演浪荡女卡蜜儿来获得导演对他的青睐、勾搭上一位隧道工程师,其实,那些都是她对爱的渴求、内心渴望被关注的期待,为了戏的牺牲与改变,都是因为她想要被大家看见,得到大家的认可。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的人,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不能体会到完整的情感,感觉自己被忽视,却要像周围的人一样勇敢的面对生活。
他们放弃了撒娇任性,活得善良而平庸,处处为别人着想,却从来不问自己内心深处想要什么?
如果你想要活得自信、完整、果敢,那么你可以考虑是否该问问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接纳那个内心深处的自己,不再唯唯诺诺,勇敢地向周围的人说出自己的想法,勇敢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人,希望有一天,你也能变成女王或王子,身上散发出自信的光芒。
作者-洛小小公众微信-单亲家庭治愈系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壳子里。
它是伪装、护具或者武器,我们用它逃避、抵抗或者攻击生活的侵袭。
有些人终其一生受困其中,不想也不愿挣脱,或者更残酷地说,根本不曾知晓自己的困境。
有些人因为某些机缘,被迫或主动选择卸下了那个壳子。
尤瑟芬妮遇到了这样一个机缘。
作为表演学校的学生,她不出众、不漂亮、不争强好胜。
著名导演卡斯帕前来挑选话剧演员,准备复排名作《卡蜜儿》,所有学生拼命表现,尤瑟芬妮却在舞台的沙发上睡着了。
校长对她大加奚落,没想到导演却选中了她担当女主角。
丑小鸭变白天鹅的故事突然上演,羡慕与嫉妒的暧昧氛围悄悄蔓延。
但电影并没有按照这个路径滑向青春期阴谋的悬疑故事,而是不声不响地转向女主角的内心轨迹。
尤瑟芬妮在话剧中所要出演的角色卡蜜儿某种意义上是她自己的反面:火热、放荡、对外界充满攻击性。
卡蜜儿挂在嘴边的的名言是“性对于我来说就像吃蛋糕,我永远也吃不够……”导演卡斯帕让尤瑟芬妮进入卡蜜儿的角色,模仿她的放纵与自伤。
尤瑟芬妮半信半疑。
镜头从光鲜的话剧舞台扭转进尤瑟芬妮的真实生活:她有一个外表坚强,内心却早已溃败的母亲、一个脑瘫的妹妹和一个只听过名字早已不知所踪的父亲。
她只能在妹妹吼叫、流口水和摔东西的间隙背诵台词,这生活的重压之下,尤瑟芬妮不可能成为卡蜜儿。
但导演卡斯帕似乎早就看到了真相,在他心中,尤瑟芬妮与卡蜜儿之间有着隐秘而深刻的联系——她们都有残缺,而且都在拼命掩饰。
前者用逃避的方式,把自己边缘化,后者则用夸张的方式,以攻击性隐藏悲伤。
正式彩排开始了。
封闭的空间和充满仪式感的舞台让这场排演实际上幻化成了一次心理治疗。
尤瑟芬妮与卡蜜儿成为了时而对抗时而合谋的诡异混合体。
屡次无法进入角色的尤瑟芬妮决定将卡蜜儿带入现实,她戴着艳丽的发套,念诵着如同咒语般勾人的台词勾引邻居,编造自己的身份,假装卧轨……她把自己的真实生活放逐于虚幻的戏剧空间。
但导演卡斯帕仍然不满于她的表现,坚持将一切推向极致。
尤瑟芬妮决定再多剥下一层伪装,向自己血淋淋的内心靠近一步。
她向母亲表达了自己常年被冷落的不满,愤恨中试图闷死连累自己的妹妹。
那个笼罩在她身上十数年的壳子终于松动了。
她开始有些明白导演的用意,她逼问卡斯帕,到底为什么选择自己?
导演终于坦陈,“因为你有残缺。
”尤瑟芬妮终于望见了自己内心的深渊,深藏的本我、一直被隐匿的欲望、黑暗与毁灭,她选择了划开自己的手腕,亲手为自己的壳子划开了口子……被救治过来的尤瑟芬妮决定重新回到舞台,履约自己的女主角戏份。
她将绑着纱布的手腕伸向导演卡斯帕的时候,她与之前的自己已经分道扬镳。
此时,她敢于面对自己的残破灵魂,敢于与内心对望。
她走上舞台,幕布拉开,前方光芒万丈。
年轻导演克里斯蒂安-施沃乔夫在一个残酷的故事内植入了一颗治愈系的心脏。
将一幕舞台剧搬上银幕是一次讨巧的设定,仪式感的排演、真实与幻想的交错都可以融合进戏剧之中,它实际上是一次催眠般的诊治过程,相对于一幕戏剧的上演,那更是一次对灵魂的救赎。
我们能否敢于直面真实的自己?
这是一个听起来烂俗却尖锐得令人躲闪的提问。
我们被生于这个世界,别无选择,之后我们被外界环境一点点塑造,但总会有一个精灵在内心悄悄生长,为了应对这个世界,我们选择了壳子。
可是我们是否有勇气像尤瑟芬妮一样将自己的壳子撕开一道裂缝?
影片的结局充满希望,但现实却绝非如此,有时那个壳子与肉身早已合二为一,当我们选择从壳中蜕出,需要面对的可能是一个血肉模糊的自己。
看这部片子的人大概都会想到《黑天鹅》--同样是描述舞台工作者为表演体验剧中人物而迷失的故事。
但这部片子和《黑天鹅》不尽相同。
芬妮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有一个患有脑瘫?
(大概是这病,这点希望看过的童鞋更正下)的妹妹尤乐,母亲全部的的精力都花在照顾妹妹身上。
芬妮自小习惯了被忽视,性格孤僻内敛。
由于妹妹经常犯病,也时常睡不好。
在开场的表演里居然在舞台上睡着了。
剧中老师的一句话很好地诠释乐芬妮:“不管你是睡着了还是在表演,你跟没存在是一样的。
”在应征舞台剧《卡蜜儿》之前,她就是这样一个人。
在应征舞台剧中的一个小角色西门的时候,芬妮被导演看中,出演舞台剧的女主角卡蜜儿。
卡蜜儿是一个堕落而自由的角色,对于男人如同饿狼,性于她像是蛋糕,怎么怎么也吃不够。
芬妮在导演的指引下去体验卡蜜儿的生活,甚至扮演卡蜜儿大胆“调戏”了邻居帅哥--一个地铁工程师。
卡蜜儿的痛苦和堕落使芬妮既好奇又痛苦,幼年的伤痛被导演调动出来利用,芬妮一度混乱了生活与戏剧。
母亲和尤乐使芬妮痛苦,在导演调动的情绪下,芬妮用反抗叛逆的方式吸引母亲的注意力。
这使单身母亲一度失控,痛苦万分。
芬妮扮演卡蜜儿吸引了地铁工程师,并爱上了她。
芬妮在和导演的一次冲突后,在工程师面前拿掉了假发。
极度颓废的芬妮说,你看到的只是一副皮囊,实际上里面都腐烂掉了。
工程师拿起芬妮的手闻了闻,说,不,闻起来像夏天的味道。
这个细节真是美极了。
但遗憾的是芬妮的演员的身份被工程师发现后,工程师伤心离去,奔到了咱们中国沈阳来修地铁3号线,没再给芬妮机会。
芬妮在卡蜜儿这个角色混乱迷失,终于忍无可忍地和导演决裂,但是幼年的痛苦依然撕裂着她的心。
她试图割腕自杀,却被母亲救起。
在死亡边缘徘徊过的芬妮突然释怀,摆脱了导演的情绪控制,重回了剧组。
而母亲也将尤乐送到专业机构,真正地关注起芬妮来。
这部影片在宣传这是“德国导演大胆探索人性情欲又一力作”。
实际上我更相信芬妮就是一株向日葵,没有阳光,芬妮是痛苦无助迷茫的,但是一旦有积极的力量给她,她是绝不堕落的。
最后的她终于开始懂得和学习拿捏艺术和生活的界限。
这部电影名为壳中裂缝,大抵讲的就是导演利用芬妮本身的不完整而试图塑造一个破碎地更为剧烈的形象。
整部电影也围绕着这裂缝展开,从裂缝被挖掘出来,芬妮不得不面对它,被它控制,到慢慢掌控它,最终释怀。
《壳中裂缝》(Die Unsichtbare)是一部带有强烈的精神分析味道的电影。
电影交汇着意识与潜意识的画面,三个主要人物芬妮丶导演丶隧道工程师的欲念在此中显现伸缩,他们各自内在的渴望也在虚空中摆荡,期许着被路经的人儿驻足丶聆听。
芬妮生活在一个碎裂的家庭中,父亲缺席丶母亲焦虑丶妹妹残障。
长久以来,母亲几乎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妹妹的身上,却忽略了芬妮的感受。
芬妮在家庭中很难感受到爱,更多的却体会到母亲的怨言。
母亲甚至会将芬妮视为一个宣泄的对象,一个可以指控的替罪羔羊。
在一幕画面中,母亲对着芬妮大声咆哮,她大声让道:「是你的错,都是你的错!
是你毁了这个家庭!
」在另一幕画面里,母亲坐在碎烂的房间里,指着满地的碎片残骸道是那个生病的孩子做的,而芬妮却悄声说道;「其实这些都是你做的吧?
」母亲无法整合内在的坏客体与好客体,她似乎更多的是为了履行职责而不得不去照顾自己的孩子。
芬妮做了许多自我伤害的行为,她割开自己的手腕,让鲜血像奶油一样淌下来;她扮演放荡女卡蜜儿,承受着导演对自己的虐待,又一步步地沦陷其中……她这样做的初衷,仅仅是为了让母亲重新看见她,搂她在怀抱,让她得以重拾缺失的爱。
她并不觉得自己是美丽的,她也并不信任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她的心里积压了许多碎裂的形象,导演选中她是因她的缺憾,而这对她来说也是一个释放的契机。
她慢慢地打开了被压抑的本我,撕开了内在的坏客体,她尝试自我毁灭又从悬崖边回来。
当她终於能够承认「我想杀死妹妹」,也开始反思「如果火车开错了方向,我该怎麽办?
」之际,她的内心开始松动了。
导演在这个过程当中似乎一直在为芬妮的原欲力量所添油加火,他一步步地将那个内在压抑的女孩推向悬崖,喝令她去看无底的黑夜,看碎裂的一切。
他自己的身体是碎裂的丶残缺的,他曾经倒在一滩污渍中与那些脏的丶丑的丶不好的东西为伍。
好的身体或许隐喻好的客体,而那是他不了解也不曾得到过的部分,过往的冲突恰如蛇鼠一般在他的心底攀爬。
他唯一的出口是拍戏丶变态又疯狂的拍戏。
他在这样的过程中寻找更多的裂缝,让他的症状能够钻进去。
而他的作品代表他自身,同样也是寻求被聆听丶被看见而已。
隧道工程师在这部电影里扮演了一个好客体的角色,让破碎的芬妮得以拥有一次贵人的经验。
他在她快要坠落下来的时候接住了她,向腐朽的她说出:「你闻起来像夏天。
」芬妮一半抗拒一半颤栗着惊喜。
大部分时候,她是她所扮演的放荡的卡蜜儿;只有在微小的片段里,她是真实的丶胆怯的自己。
当她终於慢慢地脱去虚伪的人格面具,以真我展现於工程师面前时,工程师却因为她长久的谎言而离开了。
他为她留下了一个安全头盔。
芬妮坐在床边,触碰着这个头盔,她的眼角似有泪滴泛起。
这或许象徵着一个新的开始,芬妮开始愿意走向真实,从导演所炮制的虚幻的角色里走出,也从母亲对自己的「好姑娘」的期待中走出,走向她的夏天。
整部电影恰如一次长长的心理治疗,令观者为之动容,仿佛一起经历了身心的疗愈,而以心理学的观点去注视这部电影,更能体会其中精妙,如品一碗烈酒,香醇而够味。
(人格心理学的期末作业的一部分,写完了顺便贴上来)
和黑天鹅差不多
纠结中成长。每个人都需要那样的一个转捩点吧
我認為,舞台劇演員是所有藝術家中最值得敬佩的一類人群!影片採用獨特的紀錄片美學風格的攝影(不要因此誤解為是紀錄片),將角色的內心世界呈現在了屏幕之上。片名也許會讓人覺得晦澀、不知所雲,但看完電影,絕對會被“殼中裂縫”四字所震撼。★★★★★佳片!
女主角演技高超,真实的刻画了双面性格和角色的冲突。
关键是没看懂。。。
女主太丑,身材太差
演员真不是人干的活儿 德国电影真踏马压抑
比黑天鹅还要细腻与爆发的电影
尼玛柏林拍的啊!!!还有'你好'火锅店啊!!!!!!!
故事讲述舞台剧创作过程中的折磨与迷失,作是痛苦的,纵使排的是让观众捧腹的喜剧。
万物皆有裂缝,那是留给阳光照进来的地方
好纠结的文艺片,简直就是一部堕落史。每个演员都是这样去适应角色的么?每个变态的角色都是这样演绎出来的?太让人难以接受了。
这次我不想掉下去,你也醒醒
刷。
4.5 如果說黑天鵝是算處理的比較藝術 那麼這部真是殘酷 從17分就開始流淚
Schoen!!
女演员非常优秀,剧本也不错,很适合豆瓣的口味,以及深夜睡不着想沉思或者想催眠的我
基本是戏剧演员自娱自乐的故事。又跟中国扯上关系了,老外讲了几句勉强听得懂的中文。
没有精神病的艺术家不是好演员!还有那个啥,我下错电影了,本来是想下《Cracks》来着。
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