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镜第二季

Black Mirror Season 2,黑镜子 第二季

主演:海莉·阿特维尔,多姆纳尔·格里森,克洛伊·皮里

类型:电视地区:英国语言:英语,西班牙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13

《黑镜第二季》剧照

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2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3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4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5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6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3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4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5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6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7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8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19黑镜第二季 剧照 NO.20

《黑镜第二季》剧情介绍

黑镜第二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和上一季相同,本季的《黑镜》也由3个故事组成,向观众展现了一个残酷而又现实的未来世界。 《马上回来》:一次车祸夺走了玛莎(海莉·阿特维尔 Hayley Atwell 饰)的男友艾什(多姆纳尔·格利森 Domhnall Gleeson 饰)的生命。在朋友的推荐下,玛莎利用艾什在社交网络上留下的信息塑造了一个具有人工智能的假艾什。刚开始玛莎只能通过手机听到合成的艾什的声音,不久之后,那个声音告诉玛莎,有一个方法可以让艾什“真正”的回到她的身边。 《白熊》:托尼(勒诺拉·克里奇洛 Lenora Crichlow 饰)从昏迷中醒来,发现自己在一间陌生的房间里并且失去了记忆。在她昏迷的这段时间中,世界显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街道上充斥着无情的看客,而她竟然成为了杀人狂追杀的猎物。 《沃尔多一刻》:沃尔多是一只虚拟的蓝熊,出现在深夜的喜剧节目中,而站在它背后的...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爱在平凡朝鲜驱魔师漂流人生你值得什么外交风云武动乾坤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匹诺曹狗和狼的时间孤独的吉姆他们想让我离开天国的女儿第一季灰色:幻影扳机软男与铁妹子武神苏乞儿之红莲虫蛊鬼精灵:起源余生那些年花牌情缘OAD若虫:森林之歌宇宙英雄之超银河传说全面失控:1999伍德斯托克音乐节雪谷逃生甜言蜜语正是青春璀璨时宝贝女儿好妈妈之吃记忆的大雪球新贵第二季正直地活下去埃菲尔铁塔迷案裂痕第三季新乌龙院之笑闹江湖研究院

《黑镜第二季》长篇影评

 1 ) S02E03 一场闹剧引发了民主自由?

谁是Waldo?

电子形象:蓝色,熊性(OR “big ball blue bear bollocks”, according to Jamie)角色定位:一档儿童教育类节目主持人, 广受cool kids欢迎,后老少通吃,开始在各类talk show 露脸幕后人物:Jamie,33岁,喜剧演员,单身,轻度抑郁Waldo如何一炮而红?

英国大选在即,丑闻频出,各党派人士纷纷亮相媒体,争取民意。

前文化部长,保守党的Mr Monroe来上Waldo的儿童教育节目,在回答什么是Politician的问题时,被Waldo羞辱一番,就此结下了恩怨。

Mr.Monroe在媒体上发表对Waldo的抗议,媒体借此契机,为Waldo造势,如创作Waldo app,Waldo pilot, 并且通过多次当街羞辱Mr Monroe,赢取关注,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

老板Jack(两杆大烟枪的痞子风姿犹存)更是趁热打铁,产生了让Waldo参选的念头。

Jamie最初表示抗议,但奈何不了疯狂的老板,只得参加。

与此同时,Jamie认识了年轻的工党候选人Gwendolyn Harris,互生好感。

一夜风流过后,开心的Jamie想与Harris进一步交往,Harris却由于受到了同事的警告,决意暂时与Jamie保持距离。

Jamie面对Harris的冷漠,很受伤害。

在一场面向学媒体的学生的问答节目上,Monroe和Harris同时出席,Waldo也受邀参加。

有备而来的Monroe,针对Jamie进行了一番人身攻击,受辱后的Jamie,大骂政党候选人的虚伪,连同Harris在内,一点儿不留情面。

节目播出后,视频被传到了Youbue,点击过百万,网友甚至呼吁Waldo另组党派。

Jamie则感到心力交瘁。

结局:网络时代的新民主?

节选一段Jack和Jamie的对白:Jamie: Waldo is not real!Jack: Exactly! That's what you said that really hit home.He's not real, but he's realler than all the others.Jamie: He doesn't stand for anything!Jack:Yeah, well, at least, he doesn't pretend to……Any decision that has to be made, any policy, we'll just put it online.Let the people vote. Thumbs up, thumbs down, the majority wins. That's the democracy, that's an actual democracy.But, is that a real democracy?Here's the answer of a U.S agent:'You've got a global political entertainment product people actually want.''Like Pringles?'(Jamie asked) 'Absolutely.'(注:Pringles:品客薯片)通过网络投票,人人均可发表言论,似乎是一条通向民主的新道路。

至少‘天真又较真儿’的英国人是这么想的,可在聪明的美国兄弟眼中,这一切不过是个新的政治游戏罢了。

Waldo自然不会赢得大选,因为它对实际改革、建设不能做出承诺。

但它可以拿来煽风点火,搞垮搞臭对手。

至少,在英国这边玩完了,还可以拿到南美国家去搅搅局。

如剧中结尾所示,操纵选举不过瘾,还可以把Waldo做成品牌,搞活国际贸易。

网络带来的虚拟自由到底有多大?

你可以躲在一个假面背后,任意地辱骂,嘲讽传统的权威人物;可以引发事件围观,煽动公众情绪,造成公众压力。

若再加上些高级的计算机技能,成为一个黑客,个人就能拥有更多的力量。

但更多的时候,在我们享受这些权利和权力的同时,我们也成为了Jamie, 变得身不由己,变成了幕后大佬的马前卒。

It's not a voice of a blue bear; there's always somebody behind the screen.

 2 ) How Deep is Your Love(有部分剧透)

W: Jump.M: What? Over there? I never expressed suicidal thoughts or self-harm.W: Yeah, well, you aren't you, are you?M: That's another difficult one, to be honest with you.W: You're just a few ripples of you. There's no history to you. You are just a performance of stuff that he performed without thinking and it's not enough.M: Come on. I aim to please. W: Aim to jump. Just do it.M: Ok. If you're absolutely sure.W: See, Ash would've been scared. He wouldn't have just leapt off, he would have been crying, he would have been...M: Oh...Oh, God, no. Please I don't want to do it. Please don't make me do it. W: No. That's not fair.M: No. I'm...I'm frightened, darling, please... Don't make me.I don't want to die. Oh, God, I don't want to die.W: No, this is not fair.M: I'm frightened, I don't want to die. Don't...W: No!!!!这集是关于爱,关于放弃,关于死亡的故事。

生前的男朋友不是很称职的男朋友。

他专注玩facebook,twitter,连女友的话也不认真听。

他不修边幅,愤世嫉俗,性爱表现也很糟糕。

但他仍然是她的挚爱,因为他那么灵动,那么真实,那么美好。

他说话玩世不恭又带点俏皮,他有着令人唏嘘的悲惨童年,他会和她一起听一首老掉牙的歌,然后动情地合唱。

人们常说的真善美,在我看来,唯有真实,才最珍贵。

反观那个完美的机器人。

他听话乖巧,温柔绅士,技巧一流。

但其实不过是一个失败的复制品而已,他无法模仿人类细腻的情感,女主甚至连架也没法和他吵起来。

最后女主劝他跳崖时,他也只会一味地顺从。

女主清楚地知道他不是那个她最爱的人,只是他的一个影子,一个过去的投影。

人工智能可以模仿他的外貌、声音或是语气,但却不是真正的他。

他并不是女主可以创造的存在,他有独立的思想,有独一无二的过去,有可以带给女主幸福的能力。

当看着那张与挚爱一模一样的脸,用他的声音真切恳求自己不要让他跳崖时,女主心软了。

她没办法放手,因为她太爱那个心中的他了。

即使是一个蹩脚的复制品也好,她舍不得永远地失去他。

那声声嘶力竭的“No!!!!” 正是女主得不到又放不下的悲切心情的写照。

她打开了潘多拉之盒,只能忍痛继续生活下去。

 3 ) 恐惧的变形与进化——黑镜第二季全解析

我看的电视剧不多,不过如果要找一部没有一集不精彩不深刻不叫人失望的电视剧,想必只有黑镜了吧。

英剧出了名的慢工出细活,等了一年,终于等到了黑镜第二季,这两周所有的期盼和等待全都给了它。

而它也一如既往的黑色,冷酷,超前,批判得不留痕迹,揭露得毫无保留,看完每集之后,我几乎都有一分钟时间不想说任何话,只想沉默,看这结尾的字幕缓缓上升,五味杂陈。

总的来说,黑镜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恐惧的故事,这种恐惧并非来自奥威尔笔下1984老大哥统治下的黑暗,而更多的像是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中预言的变形——即我们终将在一切的娱乐化里迷失自己,文化,教育,特别是政治,一切都无法幸免。

比如黑镜第二季第三集《the waldo moment》里那个虚拟的蓝熊,靠着粗口讽刺娱乐大众就获得了选区第二的选票,甚至冲出英国走向世界,还有第一季第一集《our nation anthem》中,舆论,信息,博弈,民主,娱乐,一切让首相去强奸了一只猪,荒谬,黑色,压抑,不现实但你又无法肯定这一切不会以另一种形式发生。

另外,黑镜所描述的恐惧还来自于对科技发展的警惕而引发的对自身认识的迷失,比如第二季第一集《be right back》通过对社交网络上一个人遗留信息的分析,可以造出和这个人一摸一样的人造人,但是由此而引发的却是来自于最亲密的人巨大的恐惧;比如第一季第三集《the entire history of you》中诞生了记录你所有生活片段的芯片,可以随时回放,忠诚对于隐私的拷问在科技里找到证据,怀疑在对生活的拷问里将恐惧放大到无以复加。

最后还有关于“我是谁”这一古老问题的讨论,只是这种讨论并非以哲学的意味呈现,其方式依然是恐惧的变形与进化,比如第二季第二集《white bear》,我们到底是谁,是正义的执行者审判者?

还是比杀人犯还要冷酷凶残一万倍的看客和怂恿者?

西西弗斯式的惩罚到底是满足了我们内心的凶残,还是用轮回的方式惩罚了罪恶?

又比如第一季第二集《15 Million Merits》中,不停地骑脚踏车来换积分,而积分可以用来换食物换虚拟衣服换名利的入场券,我们娱乐别人却又被别人娱乐自己,一切都是一场秀而已,那么我们到底是谁,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下面全面分析一下第二季的各集《be right back》——我是谁我们是谁?

我们如何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

古老的问题说过的话可以代表我们吗?

那些留在twitter facebook 微博 豆瓣上的自以为个性的话啊真的个性到可以代表我们的地步了吗那真人触感的可以像我们自己那样说话的人体模型呢?

不知饥饿,不知疲倦,不会厌倦,没有愤怒,永远陪伴完美的让人找不出拒绝的理由可是为什么又觉得不对劲儿,一切都觉得很怪是的,“他”不会愤怒,即使被打也“不知道”还手;“他”更不知道恐惧,站在悬崖边,只要一声令下,随时可以跳下去女主角终于明白了,其实,“他”终于不会是他,因为,“他”没有感情这里的感情,包含了感觉,喜悦,恐惧,厌倦等一切人对于外界对于他人的情感反馈和交互,我们就像一个个形状各异绝不相似的棱镜,对于光的反应不是简单的机械的沿固定角度反射回去,而是折射出不同的色彩组合,这些色彩,才是我们与其他人最大的区别,也是我们每一个独特的自己。

然后人终于是脆弱的,我们都需要一些东西去依靠,女主角将“他”锁在阁楼里,和女儿约定周末可以去看“他”,一切看起来都很和谐,也许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可以被替代的,如果你不仔细地生活。

《white bear》——又一个西西弗斯西西弗斯,古希腊神话中的悲剧人物,被众神所惩罚,要不停地推一块巨石上山,到达山顶之后,巨石又会滚下去,一切重新开始,周而复始,无穷无尽,众神觉得再没有比这更严酷的惩罚了同样是西西弗斯似的悲剧,如果说《恐怖游轮》里一遍又一遍的死亡循环像是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宗教故事,那么《white bear》里一次又一次重演的“秀”更像是一个深刻的超现实主义讽刺小说。

整个故事写的一波三折起承转合一气呵成,个人觉得是第二季里最为精彩的一集,开始以为只是科幻电影,大家受了白熊信号的影响,残忍的旁观甚至录像女主角被追杀的过程。

女主角好不容易跑出来了,结果又差点儿被白熊党在树林里干掉,最后,女主角终于快切断白熊信号了,忽然大幕拉开真相大白,原来女主角是一个杀人犯,残忍的录下了男友杀害一个小女孩的过程,大家觉得判罚太轻,于是开设了“白熊正义公园”,将这个经典的剧情一次又一次上演,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正义的狂欢,被一次又一次去除记忆的女主角每天都不停地完成这幕剧,一批又一批的观众被请进公园去参演参观直到晚上的闭幕狂欢。

他们自诩正义,完成对杀人犯的审判和惩罚,然而在这种西西弗斯的轮回里,观众是否已经成了比杀人犯还要残忍的看客了呢?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the waldo moment》——虚拟统治世界在娱乐至死的时代,最大问题,其实是厌倦我们厌倦了政客的虚伪与谎话,我们厌倦了中规中矩的辩论与陈述,我们厌倦了无聊的生活,我们厌倦了平淡的爱情,是的,我们也厌倦了日复一日不断在平凡中失去兴趣的自己。

厌倦啊这时候,有个虚拟的动画蓝熊跳了出来了,它可以说任何过分的讽刺的话而不必承担责任,因为它是虚拟的,;它可以做任何搞怪的下流的猥琐的动作而不必遭受责骂,因为它是虚拟的,;它可以没有任何立场只是一味的攻击别人而免于被指责,因为它是虚拟的。

我们爱它,因为它标新立异如此奇特!

我们爱它。

因为它是虚拟的,我们对它格外宽容!

猎奇和宽容,我们就在这两种情绪里将虚拟的人物捧上了神坛很有意思,我们对人如此苛刻,对虚拟的不现实的东西却宽容的要死某种意义上,我们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摧毁而摧毁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一个更好的明天,而只是只是为了发泄自己出于厌倦而对于这个世界以及自己的不满“没有政治态度,也是一种态度”这更像是一个“厌倦宣言”最后潦倒的蓝熊原创者看到播放中的蓝熊荧幕,愤怒砸之,却被警察打到在地,屏幕中的画面依然在播放,蓝熊活跃于世界各地的慈善项目中,它好像病毒一样传播开来,充满了讽刺蓝熊背后是谁,重要吗?

蓝熊的目的是什么,蓝熊是善是恶,重要吗?

厌倦永恒,猎奇永恒,也许下一秒,我们会就将自己的票投给了一个虚拟的蓝熊,娱乐至死,who cares!

 4 ) Waldo: 杀戮权贵亦杀戮民众

当我大天朝在摸着石头尝试建立当代的稳定的类似于君主-贵族统治的政体的时候,当我天朝p民对“民主”当做一个梦的时候,民主的大本营发生的故事的脚本却是:发现投票与民主越来越多的结构性bug,而越来越觉得民主作为一种政治正确的腻歪。

民主政治之所以能变成秀是因为要取悦民众,可是民众是乌合之众,民众作为一个整体,几乎谈不上任何理性(waldo出现后,正在解释与某大妈切身利益相关的税的保守党候选人被大妈华丽丽的无视了);民众很容易被表面的无关紧要的感情所欺骗(民众观看第一的youtube视频与民众自身的福祉没有一毛钱关系);民众很善变;民众总是自以为是。

有如何的民众,便有如何的政治精英;有如何的政治精英,便会反过来影响民众。

片中悲剧的工党候选人,作为一个活脱脱的悲剧,实际上在体系中与民众的气场完全无缝接合。

保守党候选人 好歹还有点不得不为之的抵抗。

这货从前期的藐视waldo,到最后公布选票时候如临大敌。

这货属于政治精英中对体系仍有理性的改良愿景的那一类。

“体系出了大问题,但system built these roads”。

但这货缺陷在于以精英自居,而在实际上鄙视民众的智商(waldo一番I‘m more real than u理论能激起共鸣的根本原因),同时又不得不敬畏民众不可捉摸的巨大力量。

尽管仍然对体系有希望,但waldo让他感受到似乎越来越玩不转了。

vigilant citizen是民主社会中的永恒命题。

片尾全剧中唯一清醒的话剧演员被电击,或许表达了导演对于体系培养vigilant citizen的悲观看法。

另外话剧演员有点2的设定也很赞,对高智商的精英、不思考的群氓是完美的讽刺。

last point。

奥观海和罗姆尼辩论时候,罗姆尼攻击了芝麻街的大鸟,随后大鸟在utubue风传,一时间被各大媒体推到风口。

探讨是否杀掉大鸟作为一个辩题并无任何问题,但是把大鸟符号化、口号化,而作为杀器,则是选举对手非常喜闻乐见,但却对“选举”体系杀伤力极大的一种行为。

因为,民众是那么的喜欢简单化的符号,并被口号的力量引导折服。

可蓝熊终究是很boring的,当民众的注意力转移他处,也觉得有如撸管之后的空虚,就会渐渐淡漠政治,远离vigilant citizen。

是为正在发生的 民主的硬伤。

 5 ) 定制真的好吗?

以前我们说到克隆,那么复杂的生物技术和DNA之类的会是难关。

但是,一个人存在的证据是什么?

无非是他说什么话做什么事。

那么像黑镜一样,在社交网站上得知他的所作所为,得到这样一个大的数据库,可以模仿并一定程度预测,那么这个人就被制造出来了,制造一个人,不用制造他的本源(受精卵),只要知道他成熟之后怎么表现。

但是最后女主带着人造灰灰到了悬崖边,对他说“你不是ASH,你没有过去,你不过是在表演他一些未经思考的不成熟的话语罢了”。

我突然想到,对呀,人怎么会只是我们看得到的人呢?

一个人怎么会只等于他所作所为?

那是功利性的评价,不是人性的。

一个完整的人,正常的人,是不可能全部表现的。

克隆这件事,还得从DNA开始做起。

因此想起木遥的一篇日志http://9.douban.com/site/entry/339924616/“让每个人只看到为他的偏好所定制的世界,会不会导致社会的分崩离析?

他的论点是:社会的整体自由依赖于一个公共的讨论平台的存在。

对每个人来说,他们都需要在这个公共的环境里接受别人的讯息,这些声音也许刺耳,也许粗糙,但是这个彼此磨砺的过程是维系社会的必要条件。

在传统社会里,尽管每个人的观念不同,但大家看到的世界至少还是同一个模样,这逼着大家学会忍耐这个世界里和自己的观念不符的部分。

而一旦每个人可以定制自己的视野,他就会放弃倾听、宽容和讨论的责任,只是躲在自己的天地里任性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声音。

长此以往,每个人都会沿着自己的方向走向极端,他把这个过程称之为社会的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他写这本书是在 2001 年,那时的互联网世界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还只是一片荒芜。

那时还没有订制广告的商业模式,也还没有订制的网络电台和订制的搜索结果页面,没有占据社会中心地位的社交网络平台,「拉黑」这个词还不不存在。

而今天所有这些都有了。

”定制真的好吗?

对企业而言,降低了成本增高了转化率,但是对这个社会,好吗?

附上我在知乎上回答问题:如果英剧《黑镜子》拍第三季,你来写一集剧本策划,你想写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现有的国家的划分,不过是地域上的相邻者的集合,千年之后,人们的思想境界上了许多个台阶,人的分类像今天的MBTI,BIG FIVE,被分得很细。

这就是同类国!

人类伟大的发明。

所有的INTJ庆幸的摘去面具,再也不用和世人虚与委蛇,自在做回冷漠的本体。

所有的ESFP额手相庆,这才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乐趣的人类,让我们去玩,去疯狂吧!

在同类国家里,每个人都是同类。

你喜欢的编程之美,失控,自私的基因,往事并不如烟,在这个同类国里,不过是如财经周刊这样稀松平常的存在。

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同类的电波传递起来毫无阻碍。

在INTJ国里,有一个码农省,他们交流起来特别方便,“”对不起上次那个概念我弄错了,从第五页开始清帮我更改过来好吗?

=select ** u在通婚方面,不同国家可以通婚,但是很少有人选择,见鬼!

谁要和从不思考的非NTJ生活?

世界从此安静修改

 6 ) 第二个故事

这个故事太黑暗了,随便写一下感受好了。

严重剧透!!!!!

故事主要叫一位不知名的女主在一个房子里醒了,手腕割伤了,而且旁边洒满了安眠药。

电视上出现一个奇怪的标志,女主好像是失忆了,不知道自己是谁,在哪里。

女主看到自己的可能是男票的照片,旁边还有一张小女孩的照片。

而且脑中各种回忆。

女主走出房子,周围都没有人,但可以看到其他房子里有人拿着手机在拍她。

这是从车上走出一个戴面具的男子,拿出枪来要射击她。

于是她开始逃跑,跑时周围有很多路人拿着手机再拍女主,没人伸出援助之手。

下面不细说了,就女主被一个抢劫女的救了,再跑的过程中又杀出两个蒙面人,继续跑,被一个开卡车的大叔救了,然后他们决定去没有信号源的地方,因为现在有些人被一种信号控制了,没被控制的玩起来了杀人游戏。

来到森林大叔袭击了女主,要杀了她,被抢劫女救下。

然后继续跑,来到白熊决定关闭信号源。

最后发现就是一个游戏,里面的人都在扮演一个游戏的人。

女主就是杀人犯,和男朋友杀害脑中的那个小女孩。

于是白熊正义公园就让女主承受精神痛苦,让她知道小女孩的痛苦。

一次次让女主失忆,一次次在这个游戏中受尽羞辱承受杀人的痛苦。

大概就是这样。

故事很黑暗,杀人的确需要付出代价的。

但是白熊正义公园的做法不是也如同杀人犯一样残忍吗?

看着别人的痛苦来满足自己,这么残忍的事有些人都习以为常了甚至觉得很愉悦。

罪恶在上演而我们无动于衷,甚至在欢呼。

正义又是什么呢?

 7 ) 死了也要发微博——大数据如何将你变为僵尸

BLACK MIRROR的S02E01又为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科技的可能性——当一个人死后,TA的社交帐号时间线可以不会是戛然而止,永远停留在TA离开世界的那一刻之前的,死者的亲属可以选择提供账户授权给某个互联网公司,由它们负责将死者的“网络人生”继续下去,模仿死者生前的网络言行,与TA的网路好友们继续对话。

实现这种“模仿”的技术根源,就将是所谓的“大数据”,网络服务器通过在互联海洋中遍历一个人的发言残留,购物清单甚至访问记录,猜测、判断死者是一个怎样的人,TA有着怎样的喜好,对社会事务可能抱以怎样的观点,如何以语言组织与他人的交流——进而,在服务器的硬盘上,就为死者生成了一个数字替身,模拟死者与TA们处于悲痛中的亲友继续交流。

这似乎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英国的一家公司本月将发布一款名为“LivesOn”的APP,“可以在Twitter帐号所有者去世之后,继续模仿帐号所有者的风格发布Twitter消息”,即使是在不能直接使用TWITTER的中国,网民也为此兴奋不已——“BLACKMIRROR真是一部神奇的影片,预言这么快就得到了实现”。

只等着哪一个互联网公司跟风山寨Liveson,中国人很快也能实现死后有机器人替自己更新微博的“梦想”。

让电脑程式成为你死后的替身,真的是一件那么梦幻的事情吗?

BLACKMIRROR的这一集,传达的更多是这种“梦幻”的局限性。

无论一个人在互联网上留下了多少言行记录,计算机都不可能通过读取这些数据来真实“还原”一个人,人的“言说”是可以被模仿的,但是“思想”总在不断悄然改变、进化,“观点”、“观念”也由变动中的思考而生,机器可以记录,甚至可以学习,但终究无法替代“人性发展的可能性”,即便超级电脑深蓝记录、分析了尼采的全部著作,你也不能指望尼采借由技术因此而再生。

数据科技所记录的始终只能是人类最肤浅的表象,哪怕它甚至能够还原出一个与死者一模一样的肉体,操持一模一样的声音,但它绝难复制死者真正的“想法”。

或许在有些人的眼中,这样的“表象”比死者本体更加完美——千依百顺、拒绝争辩、记录着无数种性爱姿势,可以任意控制性交的激烈程度,真是一个完美的自慰器。

而当失去亲人伴侣的悲痛与“穿越阴阳的交流”的新鲜感都过去之后,“自慰”也就不再那么必要,这个“数据替身”也就成了一个VERY CREEPY的僵尸纪念品,惮于展示,更惮于应用,然而你又不忍心去将其就此从这个世界上如同死者一般“DELETE”掉,因此,他就只能终身生活在阁楼上,让孩子偶尔能得到一个僵尸玩伴。

在海外,为死者去世后打理社交帐号等数字遗产的网络服务商已然有着不少,译言曾有报道,如Entrustet(嘱托)、Legacy Locker(遗产抽屉)、Future.tk(计划未来)等。

这都是一些收费服务,让死者可以利用社交网络提前为自己交代好后事。

而那些可能“免费”的此类服务,如“LIVESON”,将如何运营呢?

互联网发展至今,并没有诞生出更高明的盈利手段,除了直接收费,“免费”的应用大多基于广告服务的投放而牟利。

当你将死者的帐号交给了这些“免费代维”的互联网公司后,法律协议里必然赋予了它们全权的内容自决权。

“大数据”不仅会通过计算让死者的社交帐号继续与你保持联络,还将算计着死者的喜好与你的喜好来为你提供精准的网络广告推送服务。

试想,在未来的某一个早晨,你打开新浪微博,发现了三条私信通知:你死去的母亲的帐号:HI,我亲爱的孩子,我的孙女近来过得还好吗?

会叫妈妈了吗?

当当网40万种图书5折封顶,3.15万种童书半价抢了,不去为孩子挑几本书吗?

你死去的丈夫的帐号:HI,甜心,我们的孩子最近吃得好吗,最近的奶粉似乎不是太安全,快上红孩子网给孩子购买安全放心的海外品牌奶粉吧!

你死去的同事的帐号:HI,早上好,后天就是我的忌日了,不去我的网络墓地为我送上一束电子鲜花吗?

地址是:XXXXXXXXXX..........................................................你感受一下。

科技让人类活得更先进,听起来很美,你是否希望你的亲人好友的社交帐号在其死后成为电子商务僵尸呢?

 8 ) 好看还是深刻?《黑镜子》的选择

最近《黑镜子》第二季在更新,由于第一季的良好口碑和剧情的话题性,广大网友对这部英剧自然趋之如骛,然而一个奇怪的现象是,许多观众在看完黑镜子每集不同的小故事后都极其热衷提出自己对于剧情的解读、对编剧的意旨分析揣摩,就像考完试的同学在一起对试题答案一样,愈深刻似乎就越接近了那个标准答案。

大家互相询问你看懂了吗的时候,潜台词不过是想探知对方是否理解得比自己更深刻,在这种比较中,大家却似乎忘记了问,《黑镜子》真的“好看”吗?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小说,好看的小说和不好看的小说。

此说虽然不近人情,但却也抓住了部分真理。

作为一个毫不专业的影视观众,关于是否好看,我觉得我会很看重影像呈现的故事抑或剧中人物,加上重现或者超越现实的气氛。

这个电影或者剧集是不是说出了什么深刻的道理或者是否具有教育意义、社会意义想来并不是首位的。

在观看第二季的时候,我想观众不难从第一集“be right back”中看出现代科技丝毫不能填补人类情感,反而使之愈加空洞的绝望;在第二集“white bear”中,我们也会为现代伦理不过是弱肉强食、大多数人内心罪恶的保护伞的事实而感到揪心甚至自省。

《黑镜子》的好处在于,它的主题很深刻,对于现代社会文化中的荒诞有着敏感于众人的捕捉,说出大家内心的不安。

然而反过来说,这部剧集是一部主题先行的剧集,是有一个统一的观念为纲领的。

然而较之第一季,第二季愈加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先行的抽象理念正在束缚剧中人物,也在制约故事的展开。

这个观念正在逐渐变成人们的单一行动逻辑,故事的进行似乎也只是为了说明这个理念而已。

以“be right back”为例,当有了用社交网络数据重建死去男友的理念之后,故事就非常线性地展开,诚然女主角很让人有代入感,然而剧情的发展似乎太单薄而欠变化了,我们可以知道这一定是个悲剧(想要个充气娃娃女友的爷们自然不包括在内),也知道症结所在,也知道看到结尾自己必然感到很虐,甚至看《黑镜子》带上某种被虐的期待了;再说“white bear”,这可能是目前两季中取喻较大,也是比较失败的一集。

人们通过惩罚,围观杀童罪犯获得“正义”的快乐,同时仍然受到社会伦理的包庇,法律和良心都成为人们的消费和玩乐对象。

这一集对于“正义”,“罪犯制裁”以及“消费道德”有着诸多的涉及,然而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理念完完全全控制了这个故事,故事为了一丝不落地表达这些理念,成为了这个抽象理念的附庸,显得生硬和“隔”,诚如一位师姐所说,文本不好,潜文本再好也没用。

同时剧中人物血肉剥离,只不过成为单一行动逻辑的符号而已。

这一集中没有一个人有性格的第二面,没有人有反思能力,虽然编剧提及有表现“行尸走肉”的想法,但僵尸片也总还有几个活生生的人物吧,《1984》中也有反抗者啊。

编剧试图营造的人间地狱中只有僵死的逻辑,是没有未来的死水,是一个十分标准的答案。

实际上,第一季的第二集“一千五百万的价值”与“white bear”有相似之处,但前者在情境的设定上更加丰富新鲜,象征也非常巧妙,对选秀节目的讽刺一针见血。

更关键的是,主角是一个反抗和反思者,是死局中的可能性,给我们带来希望,也给我们带来其反面,即便是泥牛入海,也曾是有血有肉的英雄,是活生生的人。

“white bear”相较之,就枯槁得多,只不过给人带来深深的绝望。

加缪说,“生存的荒诞是一种清醒的智者见地,但意识到生存的荒诞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相反却是生命的开始”。

重要的是西西弗斯依然决定要去推石头,而并非石头依然会落下来这个事实。

我们并非为了虐而虐,并非为了绝望而绝望。

看完《黑镜子》,如果我们真需要领会什么的话,我以为我们应该知道的不仅是什么东西是不可信和虚无的,也许更应该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珍贵的,值得追求和相信的。

《黑镜子》的编剧曾参与BBC的一个电视片《看电视毁一生》,想来与《黑镜子》归旨相同。

讽刺的是,《黑镜子》在英国channel4这几周的上映,让观众欲罢不能。

看《黑镜子》毁不毁一生呢?

我不知道,观众看完《黑镜子》所感受的荒诞、震撼、绝望会不会和“white bear”里的人们的狂热围观同出一辙呢?

无关痛痒的义愤填膺是否依然是一种自我催眠呢?

 9 ) what we're expecting from a relationship

Ash在生前不算是个完美的男友,沉迷于网络,不能帮忙做家务,床上交流似乎也有点技术障碍。

如果不是因为Ash的骤然离世,两人生活下去,也就是简单纯净的匹夫匹妇的感情。

但是Ash死得那么突然,而Martha又发现自己怀孕了,与人工智能的每一次对话都放大了她的哀思和怀念。

在孤独的孕期里她对Ash的替声的依赖到了成瘾的地步。

声音进一步实体化,展现了Ash最有精神的样子,又乖又甜,床技逆天,但是Martha对他的期待也提高了。

她希望这个机器人会像Ash一样和她吵架,违背她的主张---她期待更深层的互动,而非不经思索的反应。

各个地方细小的不同一直在提醒她Ash已死,面前的是倒影是涟漪。

最后在悬崖边,Martha一度想毁掉机器人。

然后她就果断戒了这个瘾,把这个人工智能放进阁楼。

只是每周末带着女儿和它见一次面。

这个故事是对今后科技走向的预言吗?

从剧中人物使用的物品来看,相信设定是离现在不远的将来。

我却愿意把它看作是女主人公从addicted 到get clean的励志故事。

PS, 人工Ash被扔进阁楼好多年,转身的一刹那,突然让我想起守候两千年的百夫长Rory...对,就是那么一种凄凉。

 10 ) 黑镜·白熊:两难之境

晚上把《黑镜》第2季第2集又看了一遍,感触良多。

很多人从中读出了表演正义、围观者的暴力等等观念,我第一次看得时候也是这么觉得。

重看一遍,却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如果在这一集后面再附上一个短片,完整地再现男女主人公虐杀小女孩的全过程,两相比较之后,我们又会做何评价?

念过一点书的人,看待事情总是喜欢从理念出发,给每一个事物贴上一个标签,或者归入一个体系,仿佛守财奴把每一个金币放入恰当的柜子。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却往往钝化了个体感觉,疏远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活生生的联系。

世界是从野蛮中生长起来的,有婴孩,也有污秽,而我们的思维受到教育、规则的影响太大,常常发生选择性失明,来保持整体的完整和纯粹。

因此,如果那些残酷的、血腥、卑鄙的镜头在一瞬间冲入视网膜的时候,你还能冷静地、自信地做出这种社会学评价吗?

这种评价还是那么坚不可摧吗?

这种设问并非想将既有的评论再次翻转过来,非黑即白的思路毕竟没有什么太大意义。

这一集《黑镜》的价值也不在于单纯的批判,而是揭开了在人的发展进程中文明与人性的两难之境。

我们自认为自己正走在文明的康庄大道上,不但物质文明一日千里,而且精神上也是日趋高级。

单就死刑为例,古代有凌迟、菹醢、烹刑、腰斩、炮烙、车裂、绞刑等复杂的刑罚,近代以来改成了枪决,现在还引入了注射死刑,似乎我们惩罚犯罪的手段变得越来越理性平和。

但是开放的、匿名的互联网却充分暴露了我们的野蛮,在这里我们可以肆意攻击,大放厥词,我们与鲁迅笔下一白多年前的看客其实并无二致,我们还是喜欢看凌迟、菹醢、烹刑、腰斩、炮烙、车裂、绞刑,如果对象是坏蛋,那就更好了。

所以,文明为人们带来了政府、法律、学校,小心翼翼地保护人的价值、伦理、道德、秩序不受破坏,然而人们内心的野蛮与残忍仍然不会满足,一有机会他仍旧要嗜血。

《南方周末》上有一篇文章叫“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围观真的能改变中国吗?

《黑镜》式的围观,只会让事情更糟。

“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可是发展了的历史却不会自动消除恶,历史从恶中诞生,又永远与恶搏斗,没有恶,也就没有了历史,人皆为尧舜,天下太平,又多么无聊!

或许这就是人的宿命,如果我们能一代代坚守对理性的信心,这个世界或许会更好一点,但是野性的血永远不会流失,在每一个时代他都会挑战我们文明的边缘地带,从而迫使我们走得更远一点。

或许这是我们比西西弗斯或者《黑镜》里的女主人公幸运的地方。

《黑镜第二季》短评

第二集把一个犯罪的人重复循环的折磨?看不明白,这种东西能得那么高分?

6分钟前
  • BruceLiang
  • 较差

感觉不如第一季的惊艳

7分钟前
  • 一笑
  • 推荐

第一季两星 第二季四星 第三集三星

8分钟前
  • 水记生煎量贩
  • 还行

主题虽然都还不错,可一成不变的情节设定套路实在是让人腻歪透了。失去了第一季的沉稳,剩下的都是矫揉造作的痕迹,刻意的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完全变成了一种投机的手法。

10分钟前
  • Mars panda
  • 还行

若批判性的情绪过强,立场就不免偏颇。人之恶往往隐藏在善意之中,孤单同理,喧闹才是它最好的生长之地。

11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第二集(白熊)太残酷了!!!!

12分钟前
  • 杰克船长
  • 力荐

额 我需要一个志玲版的。。。

15分钟前
  • Eroica
  • 力荐

没第一季震撼,看完也就只记得手机公园了

19分钟前
  • 然而
  • 还行

比第一季还烂!怎么做到的?

20分钟前
  • saucccerman
  • 较差

老梗,编剧把我当傻子?说服不了我,也说服不了自己吧。

24分钟前
  • 子虚乌有亡是
  • 还行

最经典还是1-3了~2-2他妈的拍恐怖片么

27分钟前
  • TYY
  • 较差

前两集的质量逼迫我放弃了第三集。黑镜子再见,不看了

29分钟前
  • 2noWfall
  • 较差

小清新软科幻不带劲,反思精神很浅显

30分钟前
  • 兮称
  • 还行

越来越《世界奇妙物语》的味道了,是我的错觉吗?!

35分钟前
  • 豆友3093441
  • 还行

依然范特西,没有耗费脑细胞的必要。

40分钟前
  • 约翰格利特
  • 较差

虽然没上一季那么惊艳了,也绝对值5星

41分钟前
  • Summerpie
  • 力荐

第三集对意大利政局神预言!第一集的「完美充气娃娃」太c.r.e.e.p.y!人类可爱和可恶之处是因为我不完美却又追求完美,接近完美时又害怕完美。以往被设定跟人类相爱的机器人/天神/外星人多少具备一些缺点足以与我们相配。

46分钟前
  • 小斑
  • 力荐

没有第一季好看

48分钟前
  • Charlene
  • 还行

只有我一个人觉得白熊很做作吗……第三集开了个头没心思看下去了 第一集倒感觉还行 也许因为女主是美队他女朋友 ╮(╯▽╰)╭ 第一季的第一集太难超越了 此后真的越拍越做作……

52分钟前
  • 筷喜旺
  • 较差

最难看的一季

57分钟前
  • 怀雪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