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剧官场戏有意思!
明朝的官僚机构的特色就是“党争”,自下而上,一层层一圈圈各种利益团体抱团,一个200多年的税负漏洞,牵出一大串利益链,从主角平民视角来看一场“官场文化”,好剧!
话说这节奏真是马伯庸自己编剧的吗?
咋感觉不像他的风格呢?
张若昀演技真心不错,他演的角色设定有心理问题,这个好难演哦,感觉他演技又有突破了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2023)7.8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悬疑 古装 / 潘安子 / 张若昀 王阳很不错,开始时是排斥这种新东西、用诙谐笔调讲古代的,但到了二集三集,越往后面越有意思起来,觉得挺不错。
节奏挺好的,有些像Netflix 的一些剧。
老演员们都把人物刻画得极好,新演员们也看得下去。
金句频出,编导们用浅显的语言讲了很多古代官场和人生、人性的令人深思之言。
我还借这个剧了解了一点明朝的官职等东西。
感觉新片和老剧比起来,虽难免显得稚嫩轻浮,不够厚重和考究,但架子少了,主配角人物们更像是活生生的常人。
画面很美,设计的很精心,无论建筑还是自然风光。
人物可以说都很饱满,是原著和编导和演员的融合造就。
也说明中国很多道理都是个圈⭕,怎么样都能转圆。
这些当官的是一个比一个演得好啊,哎,以前觉得电视演的跟真的似的是理所当然的,这才叫演戏嘛。
可如今看多了水平差的编导演,反而觉得演得好是惊喜。
方石像和毛知县邓知县都没话说。
金安府知府一出来就感觉不简单,演出了官威,演出了角色的特别,还有他的狡猾,看了许久才坚定他就是家有儿女的爸爸。
马文才刘巡按也不错,最惊讶我的还是奉兴的巡抚李世达,一套太极拳打的妙,面善和蔼心狠手辣,难怪能在蛀虫腐蚀的大明当得了巡抚。
明朝的江南,在剧中很美,服化道都很用心。
台词,也有很多令我拍案叫绝,给人物安排的台词都很考究,且贴近其性格,最牛的台词当然是程仁清,这个演员也很喜欢,台词功底好,拿捏得准,与剧本相得益彰。
人物饱满也算本剧一个优点。
很多负面人物有积极的地方,这在电视剧里并不稀奇。
但是很多看似清官为民者,编剧也指出他们各有所图,或获取利益,或升迁官位,或献殷勤于上级,就是没有为民请命的青天大老爷。
当然,这个剧也有颇多台词和安排令人尴尬,更有许多的让人啼笑的离谱和过度夸张的地方,而且在台词,严谨等方面,和十几年前的老历史剧没法比。
但是,第一,无巧不成书,也没有一个电视剧是完全像上帝看人类那样完全冷静客观的,那就没人看电视了;第二,这应该也不算是正剧,就是搞笑片+破案片+爽文,不过借用了古代的一个背景而已,所以我反而以为这片一枝独秀,正如我喜爱业内风评不太好的《满江红》,而不喜欢只是说什么技术先进中国科幻之光的《流浪地球2》。
结尾是传统的美好结局,坏人被惩罚,好人幸福快乐地生活着,我却找到了多年前在阳光明媚的中午一个人在奶奶家看电视的美好感悠闲感惬意感,觉得……生活这么苦,有时候何必较真呢?
看着离谱的剧情,远离现实的命题,但开心就好,倘若电视电影和生活一模一样,倒是写实,可谁会用难得的闲暇时间再看这苦痛乏味的现实呢?
情之所起,义无反顾打五星!
之前看过不少人说马伯庸的作品影视化都只有华丽的包装故事却晦涩乏味所以对这部戏多少有点抵触,但是几集下来意外觉得超乎想象的好看,这真是马伯庸吗?
底层平民视角,有点复古又自然的画风,没有故作高深没有过度的渲染,剧情流畅节奏明快,服化古朴真实,整个就是一个舒服。
戏剧冲突相当强还带点喜剧效果,一口气看到现在越看越有意思,公堂辩论每个人的戏都很精彩,老演员们不必说,张若昀和王阳的演技也是可圈可点,特别是张若昀的人物,好想知道后续的发展。
5星鼓励,后续再评价。
私以为此剧中的各方势力完全是古今之明镜,很多东西上不了台面说,自然没法宣传。
如果没人说,大家也不会看,实在是可惜了一部把地方势力说明白的好剧。
(文中有什么空格我自己bi掉的,防止自己辛苦写的字没了)金安八县平头百姓:-图没有苛政让家人一去不回,图没有重税让自己负担不起,图自己一亩三分地不被地主霸占。
只图一家几口人有口饭吃,自己的儿女能平平安安。
金安八县衙:-方石像:无为而治(懒),墙头大草。
家中富裕,图的是名声光宗耀祖。
-任主簿:为民修坝,一生朴素勤俭。
图的是自己的县少交税,百姓安居乐业。
-毛县令:巴结乡绅,又依靠乡绅修桥修路,图的是乡绅靠山,赡养老母,让家人衣食无忧和为官清民。
-邓知县:是上面三位矛盾的结合,是有宏图而无能,有愿景而无力,只得蒙眼放任乡绅,睁眼只做小事。
金安乡绅:范老:无实权而控实权者。
兴学堂控制未来士族命脉,此为__生态网;于灾年放九出十三归高利贷来夺屁民田产,于丰年缩尺清丈田亩来少交税,此为钱财收入源;向县吏索_,与其他乡绅抱团,此为控制实权。
他图的是自己的不义之财不被收缴。
金安府(市)衙政治生态:市长需要的是纠出地头蛇隐匿田地,重改税策,让百姓少交税,让乡绅多交税。
图的是功名。
巡检也是即检察院需要的体恤上意,帮助市长推波助澜,造就典型案例,最后推行至其他府。
图的是功名。
马文才:军部,靠着__考取功名,有把柄在,自然得护着自己的出身。
省级:李世达:到了这个级别的__,对错对他们来说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谁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更大。
这一场丝娟案,在他们口中不过是一场被镇压的__,被查清的__,被挣到的__。
不论善虎恶虎,能交出__的就是好虎。
至于里面死了多少民众,冤狱了多少好吏,不过是个数字罢了。
看完四集了,来写个短评。
男主是个算术学霸+执着的人设,不是个傻子+神经病+僵尸鬼!
他的确是因为精通算术也发现了歙县单独多缴纳了税赋但他也研究分析了前人上报的过程与结果,非常精明在上呈中阐述了历史问题+解决方案,显然很聪明,电视剧演的啥,傻呆子 … 别人说啥都不管,一味沉溺于算术 …. 人设有轻微改变可理解,但整体有些离谱。
打眼一看滤镜服化道啥的就不多说了,很舒服,很真实。
节奏不错,个人觉得县衙里几个县令扯皮退脱的群戏很有意思,再加上小帅和宝玉的笑点,看得我还挺开心的。
张若昀演的小帅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真诚,果然真诚才是必杀技。
还有就是这部剧里王阳的台词念讼词特别的清楚有力,比滕子京里清楚多了,之前看预告以为是配音,但是看剧觉得又像现场收音。
如果马伯庸老师的作品是写历史,那这部改编剧是--- 全庸武侠书!
注意,是全庸!
在历史丝绢案的骨架上面,穿上了 言情\武侠\官斗\港剧大律师风\以及成百上千的烂桥段和破丝绸.同时,历史原貌的帅家默本身就是某种利益集团的前台发言人,所谓丝绢案无非是张居正为首的新政推行方与旧土豪地主的对峙.帅家默背后的地方势力或者说张首辅派的想法是,利用这位能说会写,被当年历史文献称呼为当时当地讼师的"学霸",巧妙地,也是非常偶然地从县城架阁库找出丝绢线索,再推演到全县全府的土地清丈工作.从而由试点到推广“一条鞭法”。
通过重新清丈土地,抑制豪强地主的土地兼并,同时增加国家财税收入。
而当年推行新法.从帝王到权贵,最想利用的真正大手套,不是帅家默,而是海瑞.可惜海刚峰太硬,太刚.结果呢?这次改革对于明朝政府来说有着很好的效果,根据史料记载,正德初年太仓银库收入的总数,不过只有149万两,隆庆元年也只有23万两,但是到了万历15年就有435.94万两。
天启年间更是有327万余两。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播完了,没想到的是,竟是个大团圆式的结局,也是一个与历史相去甚远的结局。
但就剧而言,达到了“爽”的效果,可谓大快人心。
最后一集剧情也是跌宕起伏,让人捏了好几把汗。
一开场,巧舌如簧的程仁清被找了个借口踢出局,而宋仁也被李巡抚罚下了场。
由丰宝玉接棒继续抗辩,但丰宝玉一开始结结巴巴、口齿不清,令人捏了一把汗。
没想到发力后的丰宝玉却是条理清楚,把毛知县怼得哑口无言。
而捏的第二把汗是范渊这只老狐狸居然乘老吏捅毛知县制造的混乱,把重要证据《丝绢全书》给烧了。
我当时心想这下完了,没想到关键时刻还是帅家默出场解决了问题,要求丈量范渊的土地,最终拿到铁证,把案子给坐实了。
帅家默的推步聚顶之术,让人看到了会一门技艺的魅力,以及执着的魅力。
我此前说过,他执着于“人丁丝绢”税,一方面是执着于数字,发现谬误就要纠正,并为百姓请命。
一方面是因为他可能潜意识就知道父母之死缘于此税,所以必须通过此税查清父母之死的真相。
而他两个目的都达到了,人丁丝绢税最终被减免了一部分,为仁华县百姓减轻了负担,而杀死他父母的凶手宋仁也被揪了出来,想必后果不会好,而幕后主使范渊也被罚没了土地田产,付出了巨大代价。
大仇得报的帅家默最终也与自己和解了,消除了心中的执念,最后变得不再呆傻,这从他最后回头的笑容即可看出,那个笑容不再呆傻了。
弱者最终战胜了强者,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
而丰宝玉也跟小枝在一起了,程仁清也搭上了丰碧玉。
所有的正面角色都有美好的结局,包括方知县也是一样。
说到方知县,架阁库老吏的出场也着实让方知县高光了一把,谁也没想到方知县早料到毛知县会派人去杀人灭口,救了老吏一命。
而且还不把救活老吏的消息传出去,就等着关键时刻来个杀手锏。
方知县真的是由“无为而治”的石像转成了青天,令人刮目相看。
尤其是最后还和毛知县针尖对麦芒,毫不退让,与过去唯唯诺诺的形象判若两人,让人佩服不已。
最后下地去割稻子,也一去以往对民生疾苦不闻不问的心态,由五体不勤变得勤劳起来,开始深入基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了。
说明方知县的转变是彻底的,而不是一时的。
剧的结局无疑很“爽”,令人拍手称快,但这却是理想化的结局。
历史上的结局却比这残酷得多。
历史上,“人丁丝绢”税和剧中一样,得到了和稀泥式的解决,歙县(剧中的仁华县)只交一部分,剩下的由兵备道的“协饷”来出,而这笔“协饷”本身也是多征收的一笔税,一直被兵备道贪了下来。
而历史上,“人丁丝绢”也激起了民变,地方豪绅煽动老百姓一起反对,而这种反对也最终凑效。
“人丁丝绢”税其他县依旧不用出一分一毫。
本来应该几个县均摊的钱,也没有均摊。
这和剧中老百姓理解并支持清丈土地完全不一样。
历史上,为了平息老百姓的怒火,帅家默的原型帅嘉谟最终被判流放戍边,此后再没有记载他的相关消息。
小人物最终背下了大时代的锅,正义并没有得到伸张,也并没有地方豪绅受到任何惩罚。
程仁清的原型程任卿因为策动自己县的百姓成立民间政府组织,被判流放戍边,不过他比较牛,最后还当了个把总,也就是现在的连长排长啥的。
后来他还写了本书,记载了“人丁丝绢”税事件的全过程,就是剧中的《丝绢全书》,只不过剧中是田地的明细,而事实上这本书讲的是帅嘉谟挑动“人丁丝绢”税引发风波的过程。
原著中的历史给人的感觉是,其他几个县不想承担“人丁丝绢”税并不惜策动民变是因为老百姓的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所以再多加一点就会让百姓不堪重负,它让人看到了明朝的赋税制度的乱和多,让人看到底层人的困苦。
而整个“人丁丝绢”案背后其实也有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的影子,张居正本来想借“人丁丝绢”税在徽州(剧中的金安)试点一条鞭法,没想到在各种势力的阻挠下,最终失败了。
于是,小人物帅嘉谟就成了承担后果的背锅侠,他可能到死也不明白,自己曾不知不觉卷入的是一个政策推行的漩涡。
其实,这个试点的失败,也是一条鞭法推行失败的缩影,因为地方上利益盘根错节,豪绅担心利益受损反对,百姓担心赋税更重从而抗拒,最终一个好的政策无法推行。
所以“人丁丝绢”案多少体现了明朝中央阶层对地方统治的失效,一笔明明很清楚的账不得不在多方博弈下糊涂解决,一个好的政策却推行不下去,也因此,王朝的覆灭似乎在所难免。
相比于原著,剧相对而言要浅一些,剧中给人的感觉更倾向于体现豪绅们吞并土地,并躲避土地税,而且为了避税不择手段,把税负转嫁给了百姓。
本来是赋税制度性的问题,变成了豪绅个人贪念的问题,虽然豪绅避税和减免税也是明朝赋税的一个严重问题,但侧重体现这一点,个人觉得还是太少了。
本质上,我看《学霸必须死—徽州丝绢案始末》时,深深以为,明朝的覆灭,和赋税制度是分不开了,普通百姓的税太重了,而且地方上还反复征税,百姓苦不堪言,而地主阶级拥有大量的良田,却只要交很少的税,所以富者越富,贫者越贫。
所以这部剧的结局,并没有触碰到明朝赋税最核心的问题。
按照明朝对地方豪绅(既得利益集团)的保护,范渊的土地根本不会被罚没。
剧的结局当然是很“爽”的结局,但不是现实的结局,历史要冷酷残忍得多。
在真实的历史中,范渊会胜利,帅家默会被判刑,丰宝玉、程仁清也会获罪。
而方知县,可能官也没得做了。
不过也正因为现实残酷,也许影视剧才需要理想化,需要让白战胜黑,让正义战胜邪恶,给大家一个美好的梦 ,和一点希望。
不过,也正因为大结局过于“大团圆”了,所以少了点历史的现实感,如果将其作为“历史剧”来看的话,成色也打了折扣。
《显微镜下的大明》改编自马伯庸的同名小说,算学天才帅家默(张若昀 饰)因一次偶然,发现仁华县税赋账册一个长达百年的赋税错误,开启了纠错证实之路。
百姓、官员、乡绅,不同阵营因丝绢案牵扯在一起,纠葛不断,相互斗法。
这部剧真的是期待已久了。
题材是历史纪实,演员班底强大,制作精良。
怎么说也应该是一部正剧向的剧。
欠了那么多第二部的张若昀也真的很拉好感。
所以,开播我就看了。
……看完六集后,我的心情有点复杂。
第一,我没有看预告的习惯,也没有提前看原著,是我错了。
因为没有提前看原著,所以剧情提及明朝赋税制度的时候,我其实挺懵圈的。
第二,现在电视剧已经开始拷打观众了吗?
《三体》看得慢是我想了解剧情里提到的部分粗浅的物理知识,我不太懂,所以慢;看《显微镜下的大明》……好吧,涉及直接导致明朝农民起义的赋税制度。
可是明朝的赋税制度,我只知道明朝赋税重,复杂,还有张居正提的“一条鞭法”。
可是,这部剧它讲的又不是“一条鞭法”,不是明朝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不是张居正那种能为大明续命的牛人,而是明朝统治下普通民众,讲述的是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社会底层民众的心思想法。
一个小人物引发的大矛盾。
所以在看剧之前,我以为张若昀这个男主好歹是个有命运加持,有主角光环的。
直到我点开这部剧,看着这次饰演的帅家默像是聪明绝顶,又像是缺心眼,还有点像是智力障碍,我就真的懵圈了。
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啊?
看了六集之后,我觉得《显微镜下的大明》一、制作精良,都不说第一集里出现的县太爷家的床了,张若昀那个发型就肯定花了很多心思,做得太真了,太好了。
色调也是真的漂亮。
二、镜头语言不行,叙述手法不招人喜欢。
既然是历史纪实,那不管是大人物波澜壮阔的一生,还是小人物清风拂面的过往,踏踏实实的讲好一个故事不好吗?
导演编剧摄影都选择了一种故弄玄虚的手法,一惊一乍的。
既不像悬疑,又不像历史。
感觉就跟上课的时候老师看底下同学昏昏欲睡,突然提高音量一样,只是为了提醒观众集中注意力。
三、这个剧本的排布有问题啊。
我没有看过原著,不予置评。
但是历史上的帅嘉谟如果是电视剧里帅家默的这个状态,他是没有能力搅风搅雨,让历史记住他的。
《显微镜下的大明》里的帅家默,目前看起来,人设是个数学天才。
然后,只对数字感兴趣,只忠诚于数字。
认为“数”是至诚的,只有一个答案,错了就要改过来。
天才执拗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点小怪癖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这个天才除了数字其他的什么都不关心,像是个智力障碍,又像是自闭症,还有点创伤后应激障碍。
我不知道怎么形容这个状态。
到底是剧本人设的问题,还是张若昀演技的问题。
如果他真的是个智力障碍,那么一开始就不会有人请他去帮他们丈量田地。
请了,就说明他没有那么呆。
可是后续的剧情看着他又好像是有点什么毛病。
真的,比起他怎么一层层提告人丁丝绢税六县任务压给一县不合理,我更想知道这个人物他到底是真呆还是装呆。
反正历史结局已定,主创团队要怎么讲好这个故事才是正经。
可是六集了。
编剧给了帅家默一个类似于高智低能的人设,他只会算数,不通人情世故。
一颗赤子之心,身边保护他的人只有丰碧玉丰宝玉姐弟两人。
这两个人,丰碧玉是个腊肉铺的老板,丰宝玉是个纨绔。
准确的说,这两个人,谁都没有能力保护好他。
目前看来,最给力倒是还没有想好怎么抉择的程仁清。
至少他文武双全,在帅家默差点被杀的时候救了他。
但是他明面上目前的剧情里还是帅家默的对立方。
在这样的配置下,帅家默这个除了数学好,其他啥都不行的人,要想在官官相护的官场撬动起积压一两百年的旧事,并且想要改正它。
他能活到第六集就离谱了,他还想活到大结局?
那些税赋的既得利益者,杀钦差这种事情毛知县都敢提了,杀个小小的帅家默不是易如反掌吗?
可是,暗杀了两次了,一次被程仁清化解了,一次放火烧他还让他跑出来了。
看预告,是一路追杀一路脱逃。
这就有点胡闹了。
同样胡闹的还有丰碧玉的出场方式。
典型的喜剧或者小成本网剧的插科打诨式出场。
赌坊这群人是明目张胆的欺男霸女。
别人赢了他们出老千,还逼人卖女抵债,动不动就剁手剁脚,肆无忌惮。
丰碧玉作为一个普通的做生意的女人,虎口拔牙,要救出帅家默跟丰宝玉。
她要怎么办?
智斗,还是武斗?
剧情都没有交代,就是丰碧玉扛着一只猪火腿来赌坊跟一众打手大打出手。
她怎么想的?
她的底气是什么?
身世背景,还是武力值?
如果是武力值,那么多少要拍点丰碧玉打服赌坊的人的戏,结果没有,就拍了个一群大男人被她踢出来的镜头就完事了。
非常非常省事。
然后她就带着丰宝玉跑路了。
在一条街上来回的跑。
这是什么人设?
我看的虽然不是武侠片,但也不是《水浒传》啊。
丰碧玉并不等于孙二娘吧?
还是,抱着看正剧的心态来看这部剧的我错了?
如果是智力,算了没有智力,有智力的话就不会采取这种方式了。
观众也不能说看个女性角色出来,大大咧咧地吼几嗓子,打一架,就拍手叫好:“好酷!
好飒!
我好爱!
”吧?
而这件事是怎么解决的呢?
是赌坊老板去县衙把他们仨给告了……官商勾结,讼师巧舌如簧,如果不是帅家默帮赌坊盘账,知道了赌坊的底线,这件事是不可能就这么不了了之的。
后面负责一路追杀帅家默的也是这个赌坊老板。
果然,王法才是最大的黑·社会吗?
那丰碧玉的铺面没有被波及,是属于上位者的仁慈,还是掠夺者的不走心啊?
王阳那个角色,程仁清。
他的出场方式是非常偶像剧的。
胸口一个特写慢镜头走过来,然后那个扇子翻过来,哎,这个特写镜头持续了一分钟吧?
然后脸推上来,定格!
真的,我想打他。
我知道王阳是个很帅的男演员,演技也很好,也有气质,但这绝对是我觉得他最丑的一次。
这部剧是什么配置?
这部剧是不比《神探狄仁杰》《大宋提刑官》差的配置,然后给王阳这个男二这么偶像剧的一个摇镜头。
最关键的是,王阳老了,可就算是他演《雪在烧》的时候的颜值,他也不是个美男挂的长相啊。
这个镜头铺垫的是他很厉害吗?
是,他非常厉害。
可是,他的厉害目前来说,不是帮助男主的,而是为难男主的。
站在了正义的对立面,这就更讨人嫌了啊!
程仁清是个什么人设呢?
讼师,就是律师了。
他的宗旨是拿钱办事,付多少钱,换多少公道。
宗旨虽然无耻,但是侧面说明能力很强。
编剧是怎么凸显他的能力的呢?
他是赌坊老板的讼师,赌坊老板牵涉三桩案子:逼人卖女,强扣帅家默丰宝玉讹诈200两,街坊邻居状告赌坊、丰氏姐弟毁坏自己的财物……帅家默为什么没有参与呢?
他在帮赌坊老板盘账抵债。
程仁清怎么办呢?
诡辩,偷换概念。
把高利贷逼良为娼说成借贷的老者宁愿卖女儿也不愿意卖土地抵债,围观的老百姓居然就赞成了他的说法。
一个放高利贷的想抢人家土地还想霸占人家女儿。
这些老百姓是不知道高利贷的厉害吗?
是不知道借贷人是为了给妻子治病才借的高利贷吗?
他们怎么就赞同了在卖女儿跟卖土地两个选项中二选一了?
这个是普通老百姓吗?
他还跟着程仁清的思路想,还觉得那个老父亲是想要卖女儿留下自己的地……我的天呐,马伯庸是怎么想出这种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的剧情来的?
我真的不知道哪个平行时空的大明民众是这个德行的。
普通老百姓会管讼师是不是特别厉害吗?
讼师跟他们有关系吗?
他们请得起吗?
普通老百姓只会觉得:我一个种地的,我作为一个老百姓,现在另一个老百姓和一个放高利贷的打起来了,然后你你拿了钱站在放高利贷的那边,那你就是我的阶级敌人了。
我听你说话?
开玩笑!
我会听你说话?
我不打你就不错了。
程仁清出场这场戏,只有在处理赔偿街坊邻居的时候有点水准——街头斗殴导致了大家的经济损失,是因为风氏姐弟造成的,但是赌坊愿意赔偿大家的损失。
这种肯定会得到老百姓的欢迎的。
老百姓不会去讲你谁对谁错,他们只知道,反正我受了损失,我要拿到钱。
这个做法是可以的,但是前面我真不知道这个讼师干了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
然后,编剧还让丰碧玉双倍赔偿了。
赌坊也就这样就算了。
那就是最后程仁清也是被丰碧玉压了一头的。
这个人设立住了吗?
没有。
这个人设更神奇的是,在第五集,他蒙面PK了所有赌坊老板找来杀帅家默的杀手,还没有杀人哦,是绑起来了。
虽然蒙着面我也认得出来是王阳,但是看着他扯下面巾我还是惊呆了。
他怎么突然就武艺高强了?
之前有什么铺垫是我看漏了的吗?
还有,为什么突然就有杀手了?
程仁清怎么就知道帅家默已经引得人动了杀心了?
要请杀手也不请一个靠谱的,请了一群二百五,能不能尊重一下杀手这个职业了?
到目前为止,看起来人设比较圆融的倒是丰宝玉。
贪玩,爱赌,讲义气。
喜欢利用帅家默的算数才能在赌坊里赢钱,但是真的有事了,也勇于为帅家默承担责任。
帅家默提告赋税有纰漏,各方利益角斗下,帅家默被收押定罪,大概率要流放三千里。
丰宝玉想要救帅家默,求到程仁清面前,程仁清阴阳怪气地建议他撕掉为自己脱罪的诉状,去承认所有的事情都是他要做而不是帅家默要做,就可以了。
丰宝玉当场撕掉诉状,程仁清被他的勇气与义气打动,提点了丰宝玉,就出了帅家默。
由此可见,程仁清以后肯定是要反水帮帅家默的。
而丰宝玉这个朋友,帅家默也没有白交。
帅家默自从父母双亡后沉浸在自己的算数世界里,不问世事,是丰家姐弟收留了他,照顾他长大。
他们的事情,帅家默也真的放在心上。
但是,帅家默一定要纠正赋税漏洞是因为他对数字的执着,也可能是因为他记得自己父亲留下的账册的数字,想要为父亲翻案。
不论是哪一种都有坚持下来的理由。
丰家姐弟也这么想把赋税一事捅个明明白白是为啥?
丰宝玉是为了跟帅家默去省城赌一把,也因为这是姐姐的意思。
他自己是觉得帅家默没有他这个发言人不行,帅家默要去他就跟着去了。
那丰碧玉出钱,还让自己弟弟陪着帅家默去的动机是什么?
民告官是要先挨顿打的。
她不怕?
她也没有多余的弟弟呀。
而且这个赋税的事情,是整个县的人的利益,跟他们中任何一个人都没有直接关系,毕竟种地的交得起税,他们做生意会交不起吗?
丰碧玉的出发点站不住脚啊。
是为了丰宝玉的前途?
这件事办得好,不见得有前途。
办得不好,别说前途,命都没了。
丰碧玉不赌,倒是玩了一把梭哈啊。
小人物的人设立不住。
大人物的勾心斗角也挺奇怪的。
新来的知府权力被根深蒂固的县官架空。
知府老爷感觉跟个光杆司令似的。
别说被暗地里架空了,明面上人家就不鸟他。
官大一级压死人。
知府再怎么是新来的,代表的也是皇权。
哪怕心里不服,表面工作还是要做的呀。
这些县令明着跟知府干,他们是要造反了吗?
看着那个粗声粗气动不动就喊打喊杀的毛知县跟吴刚饰演的范渊杀这个杀那个的劲头,没准他们真的是要反。
真的,杀帅家默挺简单的,没啥背景,也没啥亲人,死了也就死了。
他们连钦差都准备杀了,真的是吓到我了。
或者,史书里记载的因为帅嘉谟提告赋税一事引起的民愤斗殴等事,在剧里就要是这些人挑唆的了?
真的,这部剧给我的感觉就很空洞。
人设模棱两可,剧情似是而非,偏偏制作精良,班底强大。
看着这种配置的剧,我心里的预期不能说是达到《大明王朝1566》那个水准,也至少是《庆余年》那个程度的。
可是这部剧很多地方的处理让我觉得它不像是一部有野心有诚意的作品,而像是那种小成本的网剧。
倒也不是说它烂,可总感觉不是一个画风。
很多剧情,感觉编剧写的时候根本不费脑子。
问题是,他不费脑子了,我们观众就费脑子了。
剧情我好像是看懂了,但是细节一琢磨,感觉我就看了个大纲。
这部剧是被删到十四集的吗?
还是本来就只有十四集?
但说实话,如果剧本节奏搞的这么拉的话,还真不如不要拉这么大的班底来做。
就随便请几个网剧小演员,简单搭个棚,像《太子妃升职记》一样光着大腿穿着拖鞋就出来了,没准儿画风还符合了。
马伯庸真的不适合编剧,他自己写小说都习惯性烂尾,何况做编剧。
他的小说要做出精品真的要换个厉害的编剧。
【原创声明:本文为公众号“今天娱乐调查局” 独家原创,欢迎转发,但严禁任何形式无授权转载到其他平台,发现必追责到底!
】
文:踏歌编:喵局长图:net&截图
这部剧一口气就看完了五集,好期待他下面的更新。
通过帅家默到省城一步步突破层层关坎儿去提高和王黎饰演的那个书生只通过一顿酒饭就把这个官司驳回了,进行对比,但这些戏剧化操作来表现明朝对平民百姓的压迫,他当官场的现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立场感觉这部剧还是很有深度的。
况且这部剧集齐了《庆余年》的好几个角色,阵容很棒。
滤镜质感也很不错。
以小见大
不好看,而且意义不大。
张若昀因为长相限制,想走实力派路线,但他演技固化了,连着几部剧都是一个演法,这真不行
什么乱七八糟的剧情,太乱了,主角五官乱飞,不好看。
是天才,不是神经病呀!感觉男主演技用力过了猛了😂还有古装的身型仪态很重要,希望多练练吧!别空有营销,无实质性的进步。
名字怪异无厘头,主角谁来演都可以,而且哪个配角都比主角出彩
在细节中慢慢懂得大家对马亲王的追捧,果然开始对朝代制度、文本文书典藏典制贯穿于人情故事中的安排惊叹,是妙哉的呀。人物刻画也具体生动,次要人物的描白合情合理,主要人物立体丰富。种草之作!程仁青那一句:“像他这个级别的官,已经不关心具体的案件的谁对谁错,更关心的是利益的最大化,是更宏观的利益关系,是谁更能带来价值”果然是通读大明律的人啊!人设瞬间立住!
良心好剧。运气不好,跟在《狂飙》之后,影响了流量。这剧挑观众,它不是全家乐的爽剧,适合独自沉浸式观看,分神就会迷糊,跟不上剧情。主旨和话题不宜展开,也影响了流播。最爱王阳庭辩大段大段台词,服气!
不好看,看了一集就没看下去,男主演技好差劲
1.剧情较为单薄枯燥,马伯庸的剧情一如既往地枯燥2.男主演技有问题,为什么把算呆子演成丧尸,导演有些特写让我以为他要暴起咬人了,结果他只是默默接受…3.配角男二比较讨喜,女主这个人设和柳岩那个撞了,然而演得还没人家灵动,王阳的角色油到了
就...张若昀怎么又在剧里激情演讲了,知道台词很厉害了
剧情节奏慢,这一部仅一个案子,且毫无推理之处,6分就不少了,要是看戚薇的演技还能再扣一分
其实有时候想想,《铁齿铜牙纪晓岚》系列无意拆分成多少个案件,但却在单元查案和角色发展之中达到了一个相当理想的平衡;本剧试图想要追随这种结构,但作为首个案件风格上的沉闷、角色空间上的狭小都很难让人想到还有什么更多的可能性。不知道张若昀各种猛瞪眼和戚薇故作风情的演技哪个更可怕,费启鸣倒是意外有些可见的进步。
从小学到大的古代土地兼并,被这部剧讲明白了,光看书是很难直观感受到古代豪强是怎么兼并土地和避税的。 当然结尾还是理想化了一些,打土豪分田地的彻底解决只有我党才能做到了。王阳演的讼师为本剧最大亮点。
帅家墨一人以赌档中的骨牌算术之法算出金华府当地衙门的积累已久的贪污腐化旧案,丝绢一案牵动整个大明王朝,一己之力拯救苍生还好有辩师程仁清为他铺路搭桥
3.5吧,故事讲得稀碎,画面美到起飞,但如果仔细咂摸,对晚明的社会与权力结构倒是比繁城挖得深不少(毕竟那是马伯庸),虽然最终危机的解决之法依然那么让人无语但对如今的大陆剧来说似乎也没有第二条路可走摊手
挺有意思的,只能说太阳底下无新事。
美术惊艳,摄影考究,满满电影感,肉眼可见投资不小。故事相对原著等于重写,也必须重写,加了悬疑、喜剧和动作戏份,节奏也可,就是张若昀演得奇怪,书呆子又不是二傻子,当然他在剧里也是扮傻。
好看!一件小事开始,牵引出整个时代陈疾和百态,管中窥豹式表达的优秀示范。马伯庸真的很厉害👍准备去读读原著和张居正相关的书。剧本细节和演员演技都挺好,最喜欢王阳演的程仁清。张若昀在这部比庆余年和雪中悍刀行里角色发挥空间大,表现也更好,个人对他过往演的金手指bking不感冒。就是这套演员人马配置有点审美疲劳了,演技再好也会偶尔出戏。
陪爷爷看完了,他老人家感慨道:做好人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