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夫和丹尼是一对自小玩在一起的好兄弟,对飞行都有很大兴趣,曾一起学习过驾驶飞机,二战初期,两人又一起加入了美国空军部队。
受训期间,雷夫与军中医院里的女护士伊弗坠入爱河。
为协助欧洲各国抵抗纳粹德国的侵略,美军决定派出精英部队前往欧洲,雷夫自告奋勇前往参战,并将伊弗琳托付给丹尼照顾。
不久,噩耗传来,雷夫的飞机在空战中不幸被德军击落,生还可能几乎为零。
伊弗琳与丹尼在互相勉励的伤痛中萌生爱情。
令他们没想到的是,雷夫并没死去,当三人重聚首时,尴尬顿生。
日军偷袭珍珠港一事帮他们解了围,雷夫与丹尼决定不做情敌做战友!
丹尼临死前,雷夫让他挺住,说他快要当爸爸了,而丹尼说,不,你才是。
说说几个印象深刻的情节:)影片开头两个小男孩那段拍的很好 小时候的友谊总是单纯 勇敢 长久的,所以切换到他们长大 以致后来发生的所有事都可以理解 :)男主liao女主开瓶盖弹回那段笑死 看着都疼 木纳又可爱 :)男主要去英国参战之前见女主 他本可以像其他战士一样和自己的女友发生点什么 深情的告别 可是他没有 把最美好的时刻留在他能回来给她安全和幸福的那一刻 这在美国人身上很少见 大概因为他是真的爱女主的 我总是会被克制的爱打动:) 男主飞机被击落 所有人以为他死了 男二和女主也是,男二小时候就自卑所以之前可能一直在男一的光环下 现在男主死了 之前对女主可能就暗自心动现在一点一点表露了 他是带着忐忑和矛盾的 我觉得女主反倒接受的比较快 他问:你见过珍珠港的落日吗 当然 是从天空中看到的吗。
这段简直迷死人!
回来的晚上在机场的白色的帷幔里拍得巨美 虽然当时为雷夫感到可怜但还是觉得很美好。
:) 雷夫千辛万苦终于回来了 可是他看不到女友的惊喜和快乐 知道真相的那一刻我想他一定很难受 最后的兄弟和最爱的人在一起了 他很多余 心酸💔看前面有开弹幕 所有人都在骂女主给男主戴绿帽子 男二心机 可是真的只能狭隘到只能看到这点吗 虽然很心疼男主 我也觉得女主太轻易的忘记男主 但是我觉得也无可厚非 人总得往前看 感情不是人能控制的 而且他们以为男主死了 也不必为此有负罪感 唯一让我不舒服的可能是进展太快 并没有感受到女主有多爱男主……:( 雷夫叮嘱丹尼尔小心那段泪目 兄弟终究是兄弟,如果让我选择 兄弟 友谊是比爱情更值得珍惜的:) 记得初中看二战史 说日本偷袭珍珠港是战术上的成功战略上的失误 还有美国知道日本会偷袭 只是借机参战 前面一句很认同 后面一句我从那时候看书就一直在疑惑 是假的倒还好 美国毫无防备被打得措手不及 可是美国的情报系统那么发达真的不知道吗 如果是真的 政治真的很可怕 为了国家 利益 白白牺牲的是普通的战士 说好听是为国捐躯 可是这样当炮灰的牺牲是必须的吗?
心疼那些军人:) 日本人的严谨 不怕死真的服 一个国家 民族还是得有信仰和精神的 我们总是自诩多牛掰 鄙视小日本 可是他们这个弹丸小国却是发达国家 教育 工匠精神 学术态度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这部电影的配乐超级棒 每次音乐一响起都很有画面感 :)。
希望世界和平 人间安宁Ps:这个片评分为什么这么低 看弹幕不得不感叹中国即使拍出好电影一群无知浅薄狭隘的观众也无法理解 明明可以启迪我们对战争 民族 兄弟情 爱情的思考 而有些人只看到了 绿帽子 呵呵
尽管这部电影在历史层面上受到很多争议,但是对我来说, 这是一部纯粹的爱情片,一部叫我彻底折服的爱情片。
军官抱着爱人在列车站台上旋转,浓烈的蒸汽将这对标准的情侣轮廓勾勒得那么清晰,多美的画面。
死里逃生的Rafe看着走到一起的Danny 和 Evelyn , 此刻他脸上的表情....我一辈子都忘不了,Ben让我看到了自己没能看到的自己。
爱从来没有对与错,每个人的命运只有一个,交错的命运也没有变数。
如果你觉得一段逝去的甜蜜光阴本应该可以因为谁而挽回,那你付出的并不是爱,而那个人也不是命运想要给你的,于是也没有必要去挽回。
命运不会给你机会选择,你没有机会选择父亲,你没有机会选择母亲,所以你也不会有机会选择真爱,因为他们都是命运的馈赠。
我们都会拥有,曾经拥有和最终拥有并没有区别,如果你要的真爱是永恒,那么最终又在哪里。
永恒只会在毁灭后才会继续它的永恒。
另外提一句,William Fichtner,你这跑龙套的Danny老爸,我也爱你。
很久没写过这些东西了。
因为没怎么看电影,看了也没有冲动去写些什么,但看了珍珠港,它触动了内心里的什么,所以要写些什么。
我和河马一样,觉得它很不错。
好评。
感知一个电影是不是和感知一个人一样,看是否触动了自己的内心?
美国人其实很简单,爱就是爱,恨就是恨,不掺杂什么其他隐晦的东西。
故事情节不见得很新颖,并且看到中间就能猜到结局。
但我很喜欢电影所传达出来的那种对待战争对待失却的态度,一点也不含糊不清,一点也不故作深沉,暧昧不明。
战争没来时尽情作乐,战争来了,仍有那么多的热情,我真佩服影片里塑造的美国人。
他们对待战争的态度,让我觉得,这就是个有力量的国家,他们不会倒下,即使倒下了也会迅速站起来。
战争结束了,友谊和爱情都不会结束。
我想,以友谊与爱情贯穿整个影片,是想要告诉我们,战争能考验这一切,使它们更真。
伴随着战争的结束,也不知道下一次战争的开始是在何时,而美国人便是握着这样的勇气,是什么就面对什么的从容,使一个大国崛起。
如果这个片子作为美国形象宣传片,一定很成功吧。
犹如河马说的,假如我是一个美国人,我便为美国人骄傲。
说这些时,心里把它跟看过的 南京南京 对比。
看完南京南京是麻木的。
顿时处于一个很尴尬的位置,我该是为中国人哭泣,还是偷偷为那个日本人动容?
看过一个写珍珠港的影评说,珍珠港里的日本人是有头脑的有智慧的,美国人把侵略自己的敌人塑造成这个形象,真了不起,你看我们从小看的抗战片,里面哪个日本人不是贼头贼脑残忍无比,形象毁得差不多的?
后来我明白了,我们一直本着受害者,弱者,受欺负的心态来看待战争,过去的一百多年的侵略史始终未能使我们的内心强大起来,未能使我们从内心里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日本人,至今也不能。
这样的一种弱者心态使我们的影片的呈现出一种历史沉重感而缺失的的是对未来的希冀以及强大起来的信心。
但美国不一样,它就是本着强者的心态去看待珍珠港战争的,本着一种日本人犯了我,我下次必须让日本人吃不了兜着走的决心。
正是这样一种我们缺失的心态,造就了我们看待战争不同的目光以及不同的历史影片。
当然,美国本来是个年轻的国家,没有历史,何来历史沉重感呢。
我想,对待过往的战争,应该记住,以史为鉴,但更为重要的是,用一种强者的心态去对待历史,真正强大起来的那一天,该倒茶的自然来倒茶,该认错的自然来认错。
汽笛聲聲響起,他倚著窗外,猜想著她會不會來到,一襲紅裝,她為他送行,生死別離,却找他不見,他狠命的拍打著玻璃,看到她的側影足矣,只是不想她失落而歸,她終究沒能覺到,轉身一刹,美到心碎,焦急掩飾不住心底的幸福,他輕斜著嘴角說:“She Loves Me.”寥寥三言,寫滿了驕傲,為她。
高中的时候看的电影,应该算是启蒙美国电影了,那时候没把这片子当战争片,纯当爱情片看的。
后来重看过几次,我想说的是不管它的情节有多商业多俗套我还是喜欢丹尼带着伊芙琳在夕阳的天空中的飞翔,金灿灿的云朵排山倒海,飞机掠过的轰鸣,煽情的恰到好处的配乐,那绚丽一直在我的记忆里直到现在。
就是喜欢贝金赛尔这样的美女,古典大气,眉目分明。
有些爱情经过以后当初的感觉会不知不觉丢的一干二净,记忆那么短,要让美好定格,我们需要一些够震撼的人生片段。
别说我俗的一塌糊涂,我还真觉得这样的爱情其实够刻骨铭心了。
残酷的战争环境下演译的一段悲壮的三个人之间的恋情故事,电影《珍珠港》以其好莱坞大片式震撼的场面,曲折波澜的主人公恋爱故事情节以及自始至终贯穿全片的欧美式英雄主义浪漫主义色彩深深的吸引着我。
这本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演绎的一段凄美的爱情传奇。
影片和经典大片《泰坦尼克号》有很大相似之处,同有相似的沉船场面,相似的生死离别,甚至极为相似的浪漫场景。
所不同的是,这部影片独有的曲折情节,在爱情,友情,爱国情种种矛盾面前,主人公所做出的艰难取舍,对当代青年的人生选择有很大的现实引导意义。
影片《珍珠港》不失为一部励志的英雄式爱情传奇,值得重温细品。
前几天我看了血战中途岛,然后又重温了本片。
要说感受,俩字概括:尴尬。
军人和护士的职责,统统输给了一场尴尬的三角恋。
稍有些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珍珠港事件前的东亚和欧洲,侵略者正在疯狂地进攻,无数生命遭受无情的战火和杀戮。
当时的美国虽然还没有卷入战争,但是作为军人,再这样的敏感时刻,最应该做的是加强戒备厉兵秣马。
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事件。
而片中的大兵哥哥和护士姐姐们,似乎除了男一号直接到欧洲参战去了之外,没有一个人这么做,全都在吃喝玩乐谈恋爱,要么就是黑人水兵用没啥意义的拳击比赛来赌钱和刷存在感。
护士们的心态也不对,珍珠港对她们来说似乎不是工作地点,而是“婚介所”和度蜜月的地方。
就看她们穿礼服、睡衣和泳装的时候,远远多于穿护士服的时候。
挨炸之前几乎全是恋爱戏,大兵们各种撩妹的伎俩层出不穷。
对象们也都来者不拒,投怀送抱。
总之都为怎么干正事。
只有男主的参战能显示出些许男子汉的责任。
本来剧情可以以这个“男子汉的责任”为主题来展开,这也才更符合这种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原则。
但是随着男主的疑似战死,责任和男子汉气概又全没了,三角恋开始了。
矫正飞机机枪那场戏,好不容易大兵们工作了一回,但只要女主一来,配角们都很识趣地哪凉快哪歇着去了,留下男二和女一继续尴尬的三角恋。
男主偏不识趣,大难不死回来之后,尴尬进一步升级,女友被发小横刀夺爱,解决争端的方式是当众打架,还招来了警察!
警察叔叔也挺无能,“主犯”谁也没抓住,白跑一趟。
男一也好,男二也好,都干出了严重的违纪行为:一个带着女主坐上玛丽女王号游轮的升降机,一个带着她乘坐军机飞上天去兜风看日落,而且都没被发现,更没被惩罚。
不知道当时的美军军纪真的松懈到这个程度吗?
想必不至于,如果真是这样,他们不大可能在半年内就扭转了战局。
这只能说明本片的剧情,尤其是恋爱的部分,基本不靠谱。
所以本片与其说是战争片,不如说是戏说的爱情片。
但是偷袭珍珠港毕竟是重大军事历史事件,这样戏说,似乎不合适。
杜利特轰炸得情节,表现的相对好一些,男子汉气概又回来了。
但总体来说,本片难说成功,也难成经典。
同时还有两点疑问,其一,似乎美军机场没有高射炮或者高射机枪(军舰上还是有的),所有防空手段都是士兵用轻武器对零式飞机射击,为了能射中,还得让地勤人员端着重机枪爬到十层高的塔楼上,这个情节恐怕不对吧?
日本兵工厂还有放空武器呢。
其二,杜利特轰炸之后,飞机上的人员为啥不跳伞,而是跟着飞机坠毁在地面?恐怕不妥,《中途岛》这一段飞行员是跳伞的。
总之,这类重大历史题材的影视剧,特别是近现代的,不宜戏说,更不能胡说,还是拍的相对主旋律一些比较合适,这一点还是《中途岛》做的更好一些。
今天重温了一遍珍珠港。
这部20世纪中期的战争和爱情完美结合的影片后,我觉得爱情在战争中又显得是那麽的微不足道,古今中外像这样的例子也是举不胜数。
他们都有同一句台词:“国家都还为安定,何以谈儿女私情。
” 一场阴差阳错,缠绵悱恻的爱情,一场残酷的战争,一位绝代佳人与一对兄弟的爱情。
那场爱情贯穿了始末,将那段历史由小及大告诉我们,那般难忘。
夕阳下的佳人,战争中的兄弟情。
从不忘记爱自己的人。
这是一部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演绎的一段凄美的爱情传奇。
该片把男女主人公刻骨的爱情放到日本和美国战争的宏大背景中去,将爱情展示尤其珍贵尤其美好,抚慰了每一个在历史中迷失的人的灵魂,成为人们相信爱情的有力精神支柱,可以支撑恋人们手牵手度过一切困难。
而且我明白了:在战争面前,爱情是及其渺小脆弱的;在数万人生命面临威胁时,情爱自然退居次席;在国家面前,无论再伟大的情感也只能放在一边。
因为如果一个国家都没有了,那我们又何来的爱情可谈了,所以我们应该选择以大局为重。
离首映日期相距十年之久,我才第一次看《珍珠港》。
一个人安安静静认认真真地看,哭得痛彻心扉。
在豆瓣上找到它,发现被提名了好几个金酸梅奖,有点意外。
也许从专业的角度看,影片《珍珠港》有很多瑕疵,甚至是硬伤,但是作为一个纯粹的普通观众,我不得不说太震撼了。
历史课本上的珍珠港事件,轻描淡写,不过是历史这袭华美的袍上的一个虱子。
文字在还原历史方面总比镜头差一分力道。
清晨,被偷袭前的珍珠港,一片宁静美好,大家各安其所,绝大部分人都还在享受着海风的清新,沉浸在美好的睡梦中。
灾难前夕,总是有点回光返照的意味,用过分的祥和平静来麻痹人的警惕神经。
该来的总是要来,当战斗机在离头顶不远的上空盘旋呼啸,当导弹在耳边穿梭轰炸,当鱼雷在海平面以下横冲直撞,一瞬间天崩地裂,横尸遍野,血流成河,哭天抢地。
漫天只有黑烟与红血,慌乱的指挥与哭喊,撕裂人的每一寸心肺。
红色的珍珠港,翻转的甲板,浮沉跌宕着民族与个人的命运。
医院里死伤遍地,这突如其来的伤痛让医护人员都紧张地不知所措,战战兢兢。
对护士嗫嚅着我不想死,颤抖地问医生我会不会死,得到的答复都是肯定的——你不会死,会好起来的,结果往往却是,话音刚落就安息了。
在生死一线时刻对生的渴求,这是人的本能,也是人最基本的信念。
如果还能活下去,一切苦难又算什么呢。
不要说既要生得伟大,又要死得光荣,因为这不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英勇就义,而完全是因战争造成的无辜牺牲。
也不要故作姿态地说与其苟且偷生,不如痛快死去,因为我们没有面临措手不及的别无选择,英勇就义的烈士至少还有选择去死的权利,而饱受战争荼毒的难民是被选择去死!
战争,非要假以国家主权的名义去伤害无辜的国民,非要打着正义的旗号为自己的心虚壮胆饯行。
以小集团意志出发的伤天害理的行径,何必要为自己一手造成的生灵涂炭粉饰一个冠冕堂皇的面具?
欲盖弥彰而已。
影片里偷袭珍珠港成功之后,山本五十六冷冽地说:这只是为了唤醒沉睡的美国。
我陡然一惊,觉得这话很耳熟。
是不是每一个沉睡的国家都非要在挨打后才能觉醒?
是不是每个人都非要在跌倒后才会真正走路?
是这个道理吗?
一定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吗?
本来想看战争片,结果来个狗血三角恋。并不是电影拍的不好,狗血的爱情让我看的很不舒服。果然,看了下IMDB6.2,看来这种剧情只有豆瓣的人买帐。
迈克尔贝同志抄袭TIANIC的老套路也太明显了吧
不知是历史 还是只是爱情.
不管有多少穿帮镜头,抑或是把战争片拍成了爱情片~我都还是蛮喜欢的~
蓝光重刷。剧情主干是个三角恋爱情片,三个小时的片长,前一个半小时基本全是这段三角恋,可爱情戏呈现的毫无惊喜,内容上就是个teen爆米花片的程度,无非男主和女主一次次穿着衣服配着弦乐拥吻,能称得上亮点的就是贝金赛尔穿旗袍去军营找哈奈特那场戏的剪影画面很漂亮,做B站那种剪辑小视频可能用的上。中间的珍珠港事件呈现了十几分钟,技术在2001年还是很精细的,被扣在船舱里的水兵、死前竭尽全力下命令的舰长、误以为是臭弹的机枪手,中间还有段手持摄影好像在模仿斯皮尔伯格。之前的戏铺垫了情报部门发现日本袭击珍珠港的蛛丝马迹,似乎本片编导有回应珍珠港阴谋论的意图但不明确。片尾轰炸日本本土实施报复,哈奈特死去完美解决了这段三角恋,但感情戏跟珍珠港事件究竟有何呼应之处?难道是阿弗莱克得老婆,而哈奈特以身许国,一切很完美了?
米國的好萊塢差不多就充當了中宣部的角色了,不過人家的強大之處就在於,所有居心不良的洗腦、賺眼淚和煽情都進行得極其自然。這的確是另一部好萊塢商業片,但並沒有我想像的濫俗,反而還拍得挺成功,故事很流暢,內涵也很豐富,製作也精良,有時商業大片不一定就是爛片。
里面的美国人都是有家属的、有人性的,战争都是为了正义和和平,里面的日本人都是冷血的,甚至根本没几个日本人的特写镜头。战争片,最关键的一点是角度。
gr.10上History的时候看过 虽然我看到一半睡着了 = = 原谅我吧 本来就对战争片没兴趣
童年dvd必备品,在《珍珠港》片尾,罗斯福总统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们总以为自己是不可战胜的,事实告诉我们,我们的自负和骄傲带给我们多么惨痛的代价。”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才能认识到真的不足则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获取世界尊重的基础!
有了《虎!虎!虎!》,这个主题可以不拍,战争片需要技术,但不是技术决定的,实际上,这个就连道具真实都差很远
战争很残酷,很震撼。唯美的爱情和兄弟情给整个影片带来一丝的温情,仿佛战争中的一道曙光。
战争爱情类型片自《卡萨布兰卡》后就没有让人震惊的呢。看着明明暗恋着好友的丹尼上了雷夫的妻,除了这不科学,实在没有什么想法。军方代言人在拍战争拍总统时总是政治正确而又充分发挥着媒体宣传功能。其实也就是个极为平庸的商业宣传片,戳观众的点也没有那么准。
多少年前,那首歌至今绕梁三尺。
珍珠港其实本质上应该拍成一部灾难片,不过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放到这部电影里,其实是在琼瑶剧里加了战争的佐料喧宾夺主,如果三个主角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就还有救,可惜片尾也没有表示,说明更多是艺术创作,那属于自己找死。于我而言,有点精彩的反而是珍珠港之后的轰炸东京那部分,可惜他也和主题关系不大。还是那句话敢叫《珍珠港》那就老老实实围绕珍珠港拍一部,把战争前的歌舞升平,和突然袭击的措手不及,茫然,残忍,绝望,以及袭击过后的悲伤,愤怒,整个过程众生相的转变拍出来。可惜并没有这样的电影。
空袭战列舰大道比不上小成本的《中途岛》,凯特·贝金赛尔意外成为最大赢家,然而这几年又黑掉了。
很喜欢Ben Affleck,英挺帅气又带一点忧郁和危险的气息。日本人也被拍得很立体。
第N次重看了。BD-Rip国配 11/02/02 BD 16/12/03 23/10/05
小本&贝金赛尔 多么浪漫的电影 多么残酷的战争
借影片了解了二战中的珍珠港事件,战争场面很震撼,三角恋爱情戏太狗血,电影原声真心不错
Kate Beckinsale 十几年前第一次看,只记得本的帅和凯特的美。再一次看完竟觉得大本好油,凯特还是那么美,可我最爱男二,哈哈哈。太帅太深情太迷人了。 再加一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