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每个人的故事我都很喜欢,很感兴趣,只是名字叫不上来,只记得唱歌特好听的那对马可和罗茜,不爱看乐谱的马利克,害怕爸爸唱歌特好听的,还有瞒着妈妈的,还有那个爱导演的,那个跳舞的凯文。
里面的歌特好听。
也喜欢最开始他们斗舞的情节的氛围,我一直就想要那样的,大家玩的特别嗨在一起,可我的大学生涯并没有做到,不知道是环境,还是我自身的原因,我想还是我自己吧。
16.6.17
这部剧最棒的一段就是一票学生在食堂放歌纵舞的肆意场景,里面“饶舌女王”的金发朋友在其中极为亮眼的表现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她不是主要角色,对剧情没有任何影响,甚至演员表里也找不到,但在这个重要场景里她比所有主要角色上镜率都高,而且每次都很惊艳(也许只是对我?
)这个片段我看过不下20遍,一直在想在猜导演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设计。
不过无所谓,这给了我一个提示,即便你在一部90分钟的电影里不是主角不是配角甚至观众无法从电影任何一个角落找到你的名字,但只要你有出色的表演,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观众。
令我感动的是,这部青春歌舞片并没有像《油脂》《mean girls》里那些青少年们的青春一样只展现青春最美好、最玛丽苏的一面,也没有像其他纯爱电影有过于狗血的情节或激烈的冲突。
《名扬四海》说到底是一群艺术生的青春,也是我们普通人的青春。
一开始大家都怀着热爱进入他们梦寐以求的P.A,每个人都天赋异禀。
一开始我很羡慕这群人,但是光鲜亮丽的背后是回到家之后告诉爸妈自己想要参演《芝加哥》会练琴练到很晚,却因为不符合爸爸“古典音乐的标准”而遭受拒绝;是回到家以后被单亲母亲知道自己偷偷去了艺校,母亲没钱供养且以“不会拥有一个美好的前途”而遭到母亲要求退学的“威胁”(在此有共鸣到狠狠哭泣);是在课堂上弹出与老师的要求背道而驰的音乐被老师讽刺和教训;是被名利迷住双眼背叛男友险遭揩油男的“潜规则”;是“你的天赋和努力不够当一个专业舞者,但你可以做一名舞蹈老师”…好像这些不止是青春期,更是人生会遇到的种种困难和现实打击。
但他们的青春并没有完全被这些阴影笼罩,却个个鲜活,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缺陷里找到突破口,在废墟上搭建了自己的彩虹桥,继续发光发热。
整个影片讲的人太多,其实讲述的有点混乱,但也能看到很多东西。
这是自己的一个小感悟:人生的路不一定只有一条,如果发现自己真的不适合这条路,自己还是喜欢这个方向的话,趁着年轻,试错成本低,也可以走旁边的支路。
或者勇敢尝试自己觉得会适合会喜欢的路。
像电影的舞蹈学生一样,不一定是只有去到顶级舞团才是好的,自己并没有天赋,或者努力了也达不到比较好的水平,因为喜欢舞蹈,倒不如换一个思路,做一个舞蹈老师,说不定能做的很好,自己会少了很多的挫败感。
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学习到知识技能,也是在学习与自己和解。
“有些东西不是成功,成功不是名声、金钱或者权利。
成功是清晨醒来对要做的事心驰神往,脚步轻快得仿佛要起飞一样。
成功是能和你爱的人共事。
成功是与世界相连,让人们有所感知,是找到一种能将那些毫无相似之处却怀有梦想的人联系起来的方法。
成功是入睡时,明白自己今天尽力做到了最好。
成功是快乐是自由是友谊是爱。
”
與其說是一部歌舞片,倒不如說是一部紀錄片。
122分鐘,不算短。
支撐我看下去的理由,除了曼妙的舞姿、動人的歌聲和瘋狂的感情宣泄外,更重要的是它的現實和殘酷。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才華橫溢又能遇到伯樂,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通過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
這就是現實,這就是所謂的人生。
以上。
那一刻 听到这首歌 唱出了心声sometimes i wonder where I've been who I am ? do I fit in?make believing its hard aloneout here on my ownwe're always proving who we arealways reaching for that rising starto guide me find and shine me homeout here on my ownwhen I'm down and feeling blueI close my eyes so Ican be with youoh baby be strong for mebaby belong to mehelp me through help me need youuntil the morning sun appearsmaking light of all my fearsI dry the tears I've never shownout here on my ownbut im down and feeling bluei close my eyes so Ican be with youoh baby be strong for mebaby belong to mehelp me through help me need yousometimes i wonder where ive beenwho I am? do I fit in? I may not winbut I can't be thrownout here on my own
大四将近结束的时候,我想过写一篇文章《中戏给了我什么》来回溯一下四年的点点滴滴,然而毕业来得过于匆忙,再加上直接升研少了离别的不舍,很多情绪无法整理清晰。
如今研一半学期过去,每天过着“宅家,宅图书馆,宅咖啡店,做研究生”这三宅一生的日子,和蓓蓓坐在客厅就哈姆雷特一句小小的舞台提示考据半天,几乎进化成与Big Bang不相上下的文科nerd,远离了曾经恣意飞扬的生活。
那天在凌晨的火车上看零九版《名扬四海》却突然于亲切中生出许多感慨,后来在豆瓣添加电影条目时我写了这样一句PS:如果你曾在戏剧学院,你会懂得。
那些场面都是多么熟悉啊。
一群人在排练室里围成一圈做着放松身体练习,他们的老师说不要去思考,只要直觉地表现。
想起我们在夜晚的排练室满地打滚,伴着轻柔的音乐是端姐的声音:想象你自己是一只气球,慢慢地充满,膨胀,在天空飞扬,起伏。
然后你就真的感到身体在慢慢变轻,当晚秋的风顺着窗口吹进来,你似乎真的开始飞翔,飞向一片金黄色的森林。
还有观察生活的练习,他们的老师说:“我对你们早饭吃了什么不感兴趣,或者你们对后妈愚蠢行为的看法,或是你们快要分手了。
我想知道你们所居住的世界,你们周围的人,他们是谁?
他们有着怎样的行为?
情感是怎样通过行动去表达的?
张开你们的眼睛,去观察,记录,当你们开始了解他人,你们才能开始了解自己。
”想起我们大一的那些一遍遍重写的散文,老师也说,校园里除了爬山虎就没有其他东西了么,那些人呢,你们周围的人呢?
带着十五个人物小传的作业,十八岁的冬天我开始发现更丰富的世界。
我有时想,如果没有戏剧学院这四年,也许我至今都不能谅解父亲,不能明白他是在以他的方式爱着我。
中戏给了每个人都带去了许多,之于我最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一颗能够理解别人的心。
“什么是成功,不是金钱,地位,权力和名声。
成功是在清晨醒来,对你要做的事情充满激情,以致你要飞奔出房门。
是跟你所爱的人们为伴,是与这个世界相连,是存在与感知。
是一群素不相识却怀揣同样梦想的人聚在一起,白天尽力工作,夜晚安然入睡。
是快乐,自由和友谊,是爱。
”想起爸爸总对我说,要是早有这份精神,你该去念北大。
我不知道如果去念了北大会怎样,读一个热门专业,刻苦努力拿奖学金,毕业,出国深造,有一份稳定的高薪职业。
我并不是没有偷偷比较过,甚至也觉得另一种生活轨迹也许更好。
然而青春如果重来一次,我仍会选择戏剧学院。
一起在地下室讨论构思,一起在排练室耗到半夜,为一句写不出的台词憋到抓狂,为一个毫不相干的陌生角色痛哭失声。
肩并肩在球场上迎着夕阳奔跑跳跃,手牵手在灯光下向着掌声弯腰致意,这,就是我想要的一切。
千分之二十,我们有着和纽约表演艺术学院不相上下的入学率。
很喜欢片中校长的开学致辞:“接下来的四年里,你们将获得独一无二的体验,沉浸于艺术之中,你们将展现天赋,出类拔萃。
然而是这样的么?
不是。
我们不在乎入学成绩,也不在乎你的身材,你拿过什么奖。
在这里你们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十倍的努力去学习,在这里你们将学会遵守纪律,在这里你们将会懂得一名真正的艺术家意味着什么。
想走捷径,想一夜成名,想不劳而获的人现在就请离开。
外面有很多和你们一样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他们可以将你们轻易取代。
”有人叫这里明星摇篮,有人叫这里超级染缸,有人把这里看得很神秘,有人把这里说得很不堪。
天赋和际遇在一所艺术学院里总是被无限放大,好像有才华的作者完全不需要编剧技巧,漂亮女生只须脱一两件衣裳就可以在舞台中心闪耀。
然而每当冬天的早晨,当我拉开窗子看到那些站在寒风中练习台词的孩子们,内心都会油然而生一种对这里的敬意。
这是我所认识的戏剧学院,用一句俏皮话来说:玩世不恭风流倜傥,只是它的外表。
《名扬四海》讲的并不是如何成名,就像戏剧学院并非要传达艺术使命。
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而真正的教育永远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
四年之后,马利克已经可以面对痛苦的回忆把它们唱进歌里,四年之后,学习古典钢琴的丹尼斯发觉自己有着天赋的嗓音,四年之后,凯文离开纽约回了爱荷华接手母亲的舞蹈教室。
四年之后的我们也一样,有人已经在荧幕上小有名气,有人转向书斋中研究理论,有人回到家乡换了其他工作。
名扬四海只是生命诸多范式之一,并不是所有人都要由此途径来实现自己。
就像泰戈尔那美丽的诗句所写的:没有现在以外的神秘,不强求那做不到的事情。
我们没有向空举手寻求希望以外的东西。
我们付与,我们取得,这就够了。
那个想做导演的男孩毕业前给自己录了最后一段片子:“四年的风风雨雨,起起落落,充满欣喜和失望,无聊和快乐,这正是我所期望的一切。
”这也是我的答案:我不愿要求更多,因为戏剧学院已经给了我生命中最好的时光。
向来不太喜欢歌舞片,这种类型的也就看过如果·爱和理发师陶德(不知道算不算)。
美术老师在课上播出来的时候我是比较怀疑我能否看下去。
没想到开头的30分钟是那么的惊艳,剪接凌厉,配乐恰当,一口气推出了几位个性凛然的主角却不显烦琐,很是有那种往经典发展的势头。
当时我就上了豆瓣给这片子打了个五星,并且tags标上励志,青春,我甚至为饭堂那场戏激动地全身发抖,并深深妒忌那帮年轻人能有如此好的环境和机会do what they want。
这是完美的开局:性格、观点、背景在面试中看出端倪,张狂、青春、才华,全都融进了那场饭堂戏中。
可惜越往后发展,几位主角的小团体式分叉主线发展得越来越拖沓沉闷,既没有明确得把它们粘合在一起,每条线也简单地流于表层,没有往深里发掘,比如是片头珍妮过于紧张的性格描写伏笔就完全被遗忘(让人遗憾的是此人和唱歌帅哥后来完全只有一条爱情线),马力克和丹尼斯各自家庭线的戏剧冲突也是仅仅是隔靴瘙痒,跳芭蕾的帅哥心理描绘也不够,可是这片子足足2个小时哟,放到哪去了?
过多篇幅献给了歌舞,缺乏心理变化的描绘是全片败笔,特别是这种多主角式且没有核心主角的路数。
很简单,看看《死亡诗社》或者更相近的《六楼后座》,高下立判。
看完全片后很淡定得减了两颗星。
第一次看《名扬四海》是在我高二的时候,我的编导老师给我们班同学放了这部影片,并要求我们写影评。
到今天,我早就忘记了当时的影评写了些什么,猜测应该是从叙事手法、拍摄角度等方面去正儿八经的分析吧。
当时看完电影之后做梦都想上一个类似的艺术学校,跟大家一起在食堂的桌子上跳舞,跟几个志趣相符的朋友搞搞音乐,一起去饮酒作乐,再奋发向上的、一意孤行的朝梦想进发。
或许疲惫了些,但浑身都散发着像星星一样的光,在无尽追梦路上熠熠生辉。
那么,再看看现在呢?
现在我大三,到2020年的下半年,就是大四的学生了。
这些年,玩儿也没好好玩儿,学也没好好学,更别提追梦了,浑浑噩噩的,居然就这么过了三年了。
我还记得我高三的时候,晚上一两点睡觉,早上七点十五还有早自习,就为了把自己从初一到高三的文化知识补回来,想上个大学而不是专科,以前一直觉得艺术生嘛,好像不是那么需要文化课的成绩,到后来开始要学的时候才知道自己都错过了些什么。
高三补课后的第一次考试,我的数学只有五分,五分什么概念呢?
一道选择题就五分。
除了蒙对的这一个选择题,整张卷子我也就能写个名字、班级和“解”,连一元二次方程都解不出来,别说解了,连看都看不懂。
当时的我或许能写很多影评,能说即评,能主持,能朗诵,能解放天性的表演,但就是不能解开一道最基础的一元二次方程。
哭也哭过,闹也闹过,怨也怨过,最终还是按下所有的情绪,一心向上。
努力的原因当然方方面面,其中一条就是我的感情问题。
我当时的男朋友是网恋奔现的,他大一,我高三,他是明明白白确确实实的学霸,我也是明明白白确确实实的学渣。
很狗血,小学渣为了大学霸拼命学习,想要上同一所学校,或者在同一个城市。
然后大学霸告诉她,我不想影响你学习,我们分手吧。
没有什么感情经历的学渣开始怀疑自己,是自己不够优秀吗?
因为成绩不够好吗?
还是不够漂亮?
说来也奇怪,换成其他人被深爱着的男朋友甩了,可能就一蹶不振了,我偏不,我就要好好学习,就想让他再一次看到我,不是眼睛,是心。
最后呢,没能去他在的城市,但高考成绩倒算得上喜人。
我应该开心的,可有时候却也不是那么开心。
跟他最后一次的联系在17年的十月二十,我十八岁成年的晚上,他跟我说,生日快乐。
我跟他聊了一个多小时的电话,聊了石蒜和彼岸花。
电话快结束的时候他对我说,抱歉。
我含着泪回他,没关系,被爱的人不用道歉。
有时候想起来了就嘲笑自己,想做舔狗奈何别人人品高尚不想要,连做舔狗的机会都没有,也是挺搞笑的一件事儿。
当时的努力,是有明确目标的努力,全部力气都放在考大学上了,谁曾想进了大学才发现不是这么一回儿事。
现实中的大学,不能站在桌子上跳舞,不论是食堂还是教室,你要是去了,等待着你的不是有人找音乐,有人跟你一起跳舞,而是路人的疑惑:这是在拍视频吗?
食堂阿姨的嚷嚷:那个同学你快下来!
进了大学之后真的很迷茫,因为你可以有无数种选择,不怕你向下走,因为你迟早还会向上,就怕像我这样,不敢向下,但也不知怎么向上,就只好在中间飘啊飘的,一直就飘到了临近毕业。
看电影的时候,总是羡慕电影里形形色色的人们,羡慕他们的生活态度,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
但如果可以,谁不想做一个有态度的人,谁不想在这个世界上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大家都是第一次做人,都在这个世界上磕磕绊绊的前行,或许会绕些路,但最终都殊途同归。
一样的开始和结束,不一样的过程,在有限的岁月里,不留下点什么回忆,未免太遗憾了。
其实我还是算得上幸运,因为对《网球王子》的喜欢加入了网球队,在里面认识了一堆真诚的朋友。
我们一起爬过山,合过照,在山顶的缆车站台露过营,跟缆车站的工作人员一起喝过酒;一起去游乐园,死活不肯进鬼屋的我在鬼屋门口瑟瑟发抖等他们,买了个冰淇淋却发现从中间就断掉了,结束之后在游乐场附近吃大餐;一起去逛博物馆,走到傍晚走到脚疼,然后突然想起来没订酒店,结果因为订不上酒店只好睡网吧。
最后,这篇影评是写给自己的影评,因此把名字取为了《悲欢并不相通》。
怎么说呢,总觉得自己常看看这篇影评,也许就有能在污泥中挣扎前行的勇气,尽管吃力,就让它吃力。
最终,一定会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也许别人不够喜欢那样的我,但没关系,那个时候的我不会再去在乎别人喜欢不喜欢。
If I walk, would you run? If I stop, would you come? If I say you’re the one. Would you believe me? 这是一年前无意间发现的一首歌。
此后在不停的单曲循环。
清新略带磁性的男声伴着钢琴,轻妙温润。
就如同那些年少时的爱恋,纯粹而又美好。
Fame。
名扬四海。
我喜欢这个翻译。
没有勾心斗角,没有急功近利。
却有一种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美好。
这是2009年的电影,那时候美高梅还在,怒吼的狮头让人格外亲切。
这是一场关于青春,关于奋斗的,典型的美国式电影。
它从入学选拔开始,至毕业公演结束。
四年的生活,是一场蜕变。
正如它在一开始就告诫众人,“You got big dreams.You want fame? Well, fame costs. And right here is where you start paying, in sweat.”每个人都在为扬名而付出代价。
未完成的学业,半路夭折的爱情,最终破碎的梦想。
该怎么说呢,典型的美式青春电影。
那些故事情节,那些情感意念,没有跌宕起伏,没有出奇制胜,连表述都是平平谈谈,没有特别吸引人的地方。
但有种东西拉着你往下看。
音乐也好,舞蹈也罢,就连独白,都有着某一种牵引你的特质。
第四十三分钟,Denise在空荡荡的礼堂里,舞台的最中央,大声歌唱,寻找自我。
那个孤寂的身影。
第五十八分钟,在打烊后的餐馆,Marco自弹自唱的表白。
第五十九分五十八秒,Jenny起身迎向他。
那个美好的浅吻。
一小时二十八分四十七秒,Kevin慢慢的走下楼梯,所有人都变得虚晃,呼啸而过的地铁。
那个痛哭的男人。
一小时三十六分四十五秒,依旧是愤懑的表情,纠结的眉心,终于还是忍不住,带着泪光的Mailk。
一小时二十五分二十二秒,Neil,那张年轻的脸庞上满是错愕。
对着DV的独白,还有那个代表结束的手势。
一小时四十七分十八秒。
每一个人都在试图寻找成功。
每一个人都希望扬名四海。
但,亲爱的,这世上的成功并不像大家说的那样。
Jenny在独角戏里说,成功是早晨醒来时,对自己要做之事感觉无比兴奋,你会飞奔出门。
它是夜晚入睡时,相信自己已经全力以赴。
成功是爱,是快乐,是自由,是友情。
Try是Marco的告白歌,但它何尝不是一首对生活的告白歌。
为了爱而尝试。
我不知道你爱的是什么,但你至少对某人,某物,某事,充满爱意。
这样的日子才不至于无趣,失望,甚至于绝望。
你要知道,这世界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It’s time for us to make a move。
三星半。 喜欢梦想、歌舞、帅哥的别错过这部。 饭堂那场戏让人激动
零碎,无衔接,剧情发展没逻辑,说教,这种片子分数怎么上去的?歌舞也不好看
表演和电影硬技术方面非常完满,故事却超无力且残缺,有着大家熟知entertainment industry的各种黑色桥段,典型的台词,一盆大杂烩,真正让人深省的也就是开学典礼女老师的致辞。
IMDb只有4分的片子,豆瓣都快8分了
认识自己,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而成为自己,是一次考验勇气和坚持的登顶!我已经丧失对过去设计的权利,不妨扪心自问,你的将来准备在哪里灿烂着生?【不过话说回来,这个电影片段与片段之间,都没啥联系,十分差评!听歌和看片段吧】
艺术学校的本质这部电影传达出来了,就是大家一起追梦的地方。但即使不是在学校里,即使以后不会踏入演艺圈,人也要真实的面对自己,的确,nobody cares,但这最重要。
一首歌骗人来看电影系列
大面的铺的够广了就是深度刻的一般。但说个人评价我这个阶段看这个电影还是很能帮助自己调整状态的……
不错的题材,却被导演拍出了这样的烂片,尼玛以为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开幕式么?加点mv剪辑就是电影了?
我刚21 可是已然对这种蹩脚的桥段感到无奈 看的我都尴尬
华丽丽的歌舞青春~~梦想最闪耀~~迷死人的Marco ~~一首Try感动了我(第58分钟)~~我想听你唱try!!!
那个男声和老师特别的出众。
就是为了看SYTYCD的Kherington Payne,戏份及其少,失望。
豆瓣7.6,imdb4.6。。。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故事是讲得很烂的,感觉没有一个讲完。歌舞么持保留意见,毕竟我刚看过《First Position》,那里面的姑娘小伙跳得好多了⋯⋯
告诉我们艺校教授们都是折翼天使
开始还挺惊艳。后面剧情主线不清楚,剧情也没有深入。最后的毕业演出也没有shock到我……
If I walk,would you run,if I stop,would you come,if I say,you‘re the one would you believe me?
关于梦想的那些片段,我永远没有抵抗力。
有点失望,在同类影片中还不够好~
还可以拍得更好一点.有点太紧凑了.努力的过程没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