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生活第一季

Fleabag Season 1,邋遢女郎(港/台),脱线人生,睡袋

主演:菲比·沃勒-布里奇,比尔·帕特森,茜安·克利福德,本·奥德里基,奥利维娅·科尔曼,布伦特·吉尔曼,休·斯金纳,休·丹尼斯,凯文·麦克纳利,乔丹·朗

类型:电视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伦敦生活第一季》剧照

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1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2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3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4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5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6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13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14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15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16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17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18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19伦敦生活第一季 剧照 NO.20

《伦敦生活第一季》剧情介绍

伦敦生活第一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剧主人公是一个绰号为“Fleabag”的单身女子(菲比·沃勒-布里奇 Phoebe Waller-Bridge 饰),故事围绕着Fleabag的伦敦生活展开。 她原本和最好的朋友Boo合伙在伦敦经营着一家咖啡厅,然而她的生活因好朋友的意外去世而发生变化。Fleabag的伦敦生活非常不如人意:和姐姐Claire(茜安·克利福德 Sian Clifford 饰)的关系疏远;爸爸选择和继母生活而忽视女儿;男朋友又一次提出分手;最让她难受的是,现在的生活看似早已恢复正常,但是昔日好朋友的身影时常闪现。往日和如今的场景相互交叠,暗涌的情绪找不到适当的宣泄口,Fleabag伦敦生活的走向会是如何……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偶像活动Planet!高斯奥特曼抽搐症候群男亲女爱山鹰之歌黑暗侵袭正义黑客天才J第一季爱在黄昏日落前亲爱的七剑下天山虚空异界幸运怪兽狼孩也有从认错人开始的恋爱现代离婚故事美丽的世界大珍珠OZMAFIA!!骇故事之女舍惊魂武动天地秘密的背后黄石第五季追击8月15舌害催眠狄仁杰之通天玄案大唐玄奘地狱公使第一季自然之力

《伦敦生活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我作的原因就是我做错了事情,然后我很孤单

点开这部剧仅仅出于对所谓的伦敦生活的一种好奇,然后一边抖着腿一边看完了。

女主(天……我根本记不得女主的名字)从用看似诙谐的角度展现一个个让人尴尬的瞬间,最印象深刻的是在店里啥都不点但是给三个电子设备充电的小哥……一般来说,如果一部剧是以女主的视角展开,大多数人都会很喜欢女主,并且无论如何都会偏向她。

可是,对于这个女主……她的确是很有意思,不过我只是看到她的一咧开嘴角我就想骂人,妈的不想笑就别笑,我看着真的很难过。

然后是对几个关键人物的分析。

第一个是前男友,我觉得他是gay,因为一般直男在淋浴的时候看到有人冲进来想的应该是劫财而不是劫色吧……当然,伦敦嘛,英国嘛,多考虑一些还是正确的。

他有那么一点点的以自我为中心,分手又见面后对自己的事情侃侃而谈,但是无疑他是爱着女主的,我觉得在无数次分手之后都能拉下脸一遍遍回来……不是真爱是什么。

女主看奥巴马sy,男票在身边的时候还sy……第二个是喜欢走后门的那个男的,真尼玛是个奇葩。

我一开始以为他要对女主坦白自己喜欢男人,没想到还有另一出戏。

觉得的自我感觉良好:以为大家背后议论他,劈腿女主因为觉得真爱无性吸引力。

后妈是个正常的后妈,符合一般后妈的表现:心里恨得要命,还要维持脸上的和平。

她显然是为成功的女性,也很爱自己的新丈夫。

聪明,不够有道德,但是是个正常人。

父亲,懦弱的糟老头,很爱自己的女儿,却不知道如何相处,甚至不知道如何帮助女儿和新妻子沟通。

他说:为什么大家可以说父亲搞砸了女儿的生活,而不是女儿搞砸了父亲的生活。

足以说明他愚蠢又懦弱的一切。

银行家算是一个延伸,一个表达作者想法的人物:首先,他参加的那个活动很有意思,一群狂暴的男人对着充气娃娃喊slut,我觉得这充分表达了编剧的女权思想——男人认为女人的性吸引力导致她们一系列成就:升迁或是小额贷款,这是病,得治。

女主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姐姐能从那个典型的女性角色里面脱离,离开那个变态继子和变态丈夫而不是放弃升迁的机会;其次,他表达作者对于改正错误的一种希冀,银行家原谅了自己,并且又给了女主一次机会。

姐姐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女二,她让我想起来小丸子的姐姐,虽然对待妹妹的态度比较恶劣,但是还是很爱她。

当然,最爱的还是自己的家庭——那个变态老公。

作为一个成功人士,她在挣扎,挣扎于家庭与工作,给自己莫大的压力与焦虑。

有那么点儿滑稽的意思,但的确是个悲剧人物。

姐夫,恕我直言,他就是个辣鸡,一个地地道道的无赖变态,从始至终整个人都透露出下流的气质,甚至养出了一个变态儿子。

他对姐姐有很深的执念,可能因为姐姐太强大,他把握不住,甚至在妹妹说“她早晚会离开你”的时候颓然——我猜他亲了妹妹正是因为他觉得两个人都是卢瑟儿。

为了维护婚姻而先发制人地点出妹妹的过去,而让妻子信任自己。

姐姐喜欢他的原因也很好笑,因为这个变态总能恰到好处地戳到姐姐的笑点……可能正式因为平时压力太大,所以姐姐格外看重这个虽然男性功能不完善但是能让自己发笑的男人,这也可能是她不愿意离婚的原因之一吧。

Boo,这是我记得最清楚的名字,正如女主所说:她很特别。

是个非常单纯善良的人。

“铅笔上有橡皮是因为要改正错误”,这种说法太好笑了,简直点亮了女主黑暗的内心。

“我弄伤了自己然后他就能来看我了”……?!

最后是女主:我作的原因就是我做错了事情,然后我很孤单。

我觉得孤单的人有很多,但是能作成她这样的人不多。

有一个评论说的很对,女主貌似把所有能作的事情都作了一遍,然而事实上孤单的人只会做其中的几件,所以大家在女主身上或多或少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对她最好的评论还是她自己的话吧“I have a horrible feeling that I'm a greedy, perverted, selfish, apathetic, cynical, depraved, morally bankrupt woman, who can't even call herself a feminist”.以上均为个人观点,因为人生阅历不够,读书读得不多看不到更透彻的东西。

我喜欢这个剧,我觉得编剧特别有才,因为我看到了一群相似的傻逼,包括我自己

 2 ) 小确丧以及我们和生活互搏的巴掌

(文/杨时旸)大多数人豢养宠物,都是用尽办法将其留在身边,某种程度上说,那是一种囚禁,而《伦敦生活》中女主角身边的动物却一直都在逃窜。

那只寄托着友谊和哀思的豚鼠,一次次跑出笼子,无论怎样都锁不住;她去往父亲家,在那个纪念生母的日子里却与继母发生了预料之中的不快,她抱起了那只一直被禁止出门的昂贵的猫,帮它逃出了窗外。

这成为了两道隐秘又残忍的隐喻,那些没头没脑的小动物都在奔向自由,但她自己却一直困于生活。

没人能帮她放生。

作为一部迷你剧,《伦敦生活》的格局毫不张扬,工整又本分地讲述一个小体积的故事,一个女主角和环绕她的四五个人的不堪与琐碎,但这看似毫无野心的设定却意外引爆了人们普遍的情绪。

作为一部标准的喜剧,它粗口、逗趣、没节操,但它同时又让人沉默、心酸、掉眼泪,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又是一部标准的悲剧,而生活本身不就是悲喜交加又不可言说吗?

所以,它成为了我们生活的复刻。

这个发生在伦敦的故事,那个在伦敦孤独又努力生活的姑娘,成为了每一个在大都市中挣扎的人的镜像,我们看着她,也就看到了自己。

伦敦生活的美好与糟糕,友谊与疏离,在北上广生活的每一个年轻人都能感同身受,我们装作对一切都不在乎,对每个半生不熟的人报以微笑,然后转身撞入自己的生活,甘苦自知。

这毫无戏剧性的日常就足以让我们难以抵挡。

《伦敦生活》的剧名翻译得过于无趣了,远没有原名fleabag来得有力,它的本意是邋遢、糟糕的生活之类的意思,你都能想见那是怎样一种画面——无法收拾、自顾不暇、被旁人厌恶的那一款。

这是女主真实的写照,她总是很丧,但她颜值尚可,又总装得很酷,所以微微一丧也很倾城。

她是那种“自助式”的女孩,从不向任何人袒露心扉,自己经营着一家几乎无人光顾的豚鼠主题的咖啡馆,有个懦弱又无趣的男友,几个从颜值到气质都差别极大的炮友,她面对性时很痴迷,面对爱时不言不语,她自己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到后来,你就明白,那不过都是一种隐藏,隐藏真实的感受,隐藏柔弱的内心,只有这样一副屌屌的样子,才可以避免受到伤害,就算最终仍躲不过受伤,她还可以装得满不在乎。

你看,这不就是我们周遭很多都市女孩的样子,看着大大咧咧,混不吝,但实际上无措无助无辜,但这三无的生活又是如何锻造的呢?

有些剧集是从原本琐碎的生活中虚构出光晕,铸成一桩桩炫目的骗局,比如那些塑料感十足的韩剧,而有些剧集,则是把有着光环的大都会中的细部拆解给你看,那里没有光晕,都是抖落不尽的尘土。

《伦敦生活》显然属于后者。

这剧集中有静谧安宁的郊区大宅,也有着装模作样的中产生活,但你总觉得有些无法掩盖的心酸、沮丧和破碎的东西探头探脑的出没。

那是生活的真相。

从叙述上讲,《伦敦生活》看起来是那种单一主角的戏,配角的性格和故事都伴随着女主一点点展开。

但慢慢就会发现,一切没那么简单。

人们原本以为,只有女主很丧,其他人都过得如鱼得水,但最终,一切都开始败露,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不堪。

人们都在硬撑,才不至于让生活瓦解。

女主的姐姐是个典型的中产阶级,有着虚妄的傲慢与偏见,以及一个貌合神离的老公,这个拥有双学位和巴宝莉风衣的女人其实远没有看起来那么风光,她不敢为了自己的事业而离开丈夫,即便她知道那个男人虚伪又猥琐。

而她们的父亲夹在第二任太太和两个女儿之间,不知所措;还有那一堆环绕着女主的男人们,一群被荷尔蒙驱使的雄性动物。

这些人也一样在维系着某种体面,只不过,观察得久了,就看见那遍布的裂纹。

《伦敦生活》充满那种对生活俯视之后才能获得的刻薄又锐利的笑料,但它却一直引而不发地用闪回播放着一些悲伤的桥段,女主大脑里错乱短路的瞬间永远出现的是自己与闺蜜男友缠绵的时刻,以及自己和闺蜜筹建那个咖啡馆时的默契时光,还有,闺蜜崩溃和走向死亡的最后一瞬。

那段记忆像一条一直在燃烧的引信,始终阴险地提醒着她终有崩塌的一天。

这个时候,你或许就能理解女主那些狂乱又有些自暴自弃的私生活了,那是一种暂时的通往遗忘的途径,恐惧可以被狂欢抵挡。

闺蜜小波,几乎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让她感到亲密的人,当时,生活虽然一样充满孔洞,但毕竟有人可以慰藉,但她却亲手蛀空了那根可以依靠的柱子,她和闺蜜男友的一夜,让闺蜜崩溃,残酷地讲,是她杀死了闺蜜,也同时杀死了自己的未来。

当一个总是嘻嘻哈哈,满脸坏笑的人真的陷入悲痛,那种轰然而至的情绪几乎不可收拾。

所以,结尾她痛哭的时刻,你会看到她努力维系的一切光鲜的表面,都再无意义,没有什么比生活碎裂的声音更让人绝望。

《伦敦生活》的呈现方式很有趣,它自带吐槽音轨,女主在说出台词的同时,也会对着屏幕把心里话向观众吐露,这招并不新鲜,《摩登家庭》中也同样用过,但是它很有效,它会让人们觉得女主替自己说出了那些憋闷在心里又永远不敢说的话,这样一来,人们有一种和女主一起对这郁闷的生活同仇敌忾的共情。

她平凡又不甘,努力却失意,在一切破碎之后,还需要重新布置起坏笑,收拾好生活的碎片,把它重新粘贴成原本的样子。

谁又不是如此呢?

最终,她的父亲也还是留在第二任太太的身边,即便他知道那个做作又势利的女人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女儿的;她的姐姐仍然骗自己丈夫是可信赖的,为此宁愿放弃升迁与出国;她的男友再也没有像从前那样分手后又回到她身边,而是和一个小鸟依人的亚裔女孩走到了一起;那个英俊的炮友告诉她,自己爱上了一个人,决定离她而去……所以,她还是得一个人,独自撑起一切。

有个细节,滑稽又悲凉,女主和姐姐第一次共同出场时,是在一个古怪的讲座上,结束后,两人想像正常人那样拥抱一下,彼此却因为戒备心理给了对方一巴掌,到底是怎样的疏离才能把亲密的拥抱理解为潜在的威胁呢?

那或许是这部戏中最残忍的一幕。

还好,女主被一个陌生人救了场,那个曾经和她发生不快的贷款审批人,最终与她和解了。

那也是一个被生活压垮的人。

他们的和解,也是彼此的救赎。

就如同那些逃逸的小宠物,女主终于有机会可能冲出这生活的囚笼。

这部戏中,女主角没有名字。

因为她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子。

(本文首发腾讯电视剧频道鉴剧科专栏)

 3 ) 生活要有耐心 看剧也要有耐心

最初想看该剧是因为喜欢伦敦,第一季第一集看得云里雾里,便搁置了。

(半途而废的剧太多了。

)后来又想看该剧是因为莫娘。

本着认真的精神,一定要看完没有莫娘的第一季,再看有莫娘的第二季。

因为隔了太久,第一集又重拾,断断续续看了三集,还是云里雾里,get不到任何点,也不明白为什么得那么多奖。

今天又翻出来继续看是因为晚上时间不多,电影太长,于是退而求其次看剧。

结果出乎意料的从头笑到尾,除了中间女主和骂她荡妇的贷款男谈心那段。

生活要有耐心,看剧也要有耐心。

最艰巨的一段终将熬过,风雨过后才能见彩虹。

————补充:看到最后两集已经没有办法笑了,赤裸裸支离破碎的生活和人际关系。

结局忽然暖心,唯一暖心的一场戏,但也不敢天真的认为好日子来了,只能等待第二季的发展。

 4 ) 有时候,是来自陌生人的一丝善意给我们继续活下去的勇气

不知道如何开始这篇文章,已经很久没有在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有如此强烈的欲望写点什么,但是《伦敦生活》真的在某个很深的层面上打动了我,有些话不吐不快。

除此以外,也实在钦佩作者的编剧才华,所以这篇文章大约会混合了一点个人感想和一点剧作分析。

中间几集其实会觉得有些拖沓,如果不是迷你剧可能就弃剧了,但是开头两分钟实在是太妙了,让我有耐心继续看下去,而最后一集,我只能说,叹为观止。

剧里的人物都有些奇怪,奇怪到让我觉得不是现实生活里的人,也因为如此经常会有强烈的间离感。

这种间离感同样来自于女主角打破第四面墙的说话方式。

但是奇妙的是,(也许我孤陋寡闻)这部剧是我见过的第一部把主观视角和间离的叙事方式(打破第四面墙)结合得如此巧妙的作品。

主观视角叙事往往会让观者把自己代入主角的生活,是达成移情的一个重要手法,所以我们才能感同身受。

而打破第四面墙的手法又是彻底反移情的,是让你无法代入,让你不断出戏。

在看这部剧的过程中就是一直出戏一直很有距离感,但到了最后一集的结尾却由于叙事的变化而突然有了强烈的代入感。

细想起来,每个人物的表现、反应,都完全带有女主角的主观色彩,观众完全是在透过女主角的视角看她生活的这个世界,看她生活里的人,每个人都不是他/她自己,而是女主角眼中所看到的形象。

然而这种主观视角在最后一集被彻底打破,每个人物开始变得像他自己,像真实存在的人,而不只是女主角眼中的毫无灵魂、纯粹是主角心理投射产物的一个形象,同时被打破的是贯穿始终的叙事包袱(好友死亡的真相)。

观众和女主角一起经历了一个自我欺骗、无法与真实世界和身边的人进行接触和沟通的过程,我一直感到和剧中人物很有距离感,感觉他们不是真实存在的人,直到最后这个状态被打破。

女主角就像是观众看这个世界的一个滤镜,而她自己也被一副盔甲保护着,不与任何人发生真实的交流碰撞,也不受伤害(至少她自己如此认为)。

最后一集我们似乎看到女主角在好友死亡后始终活在一个自欺欺人的状态里,假装某些事情没有发生过,而到最后,这一面玻璃幕墙被打破了,这个女主角幻想出来的世界被打破了,残酷的真相被揭露(对于观众同时对于女主角而言),而女主角也回到了现实世界,她开始与周围的人有了真实的接触和交流,而那是十分,十分伤人的。

所有她爱过、爱过她的人,她都伤害了,也伤害了她,而在最后,唯一给她一点善意和温暖的,是在第一集骂她slut的一个陌生人。

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个情节是在那个silent retreat的庄园,女主角和陌生人(这个角色甚至没有一个名字?

)坐在一起抽烟,陌生人倾诉,女主角始终沉默。

当陌生人结束倾诉的时候,女主角说了一句话,并没有对着镜头。

这是在整部剧中我们第一次看到她卸下防御,说出自己的心声。

而在之前的剧情里,即使是对着镜头向观众说话,她也始终在一个防御的状态里。

有时候这个防御的状态甚至会令观者(我)感到不适和厌恶。

仅仅在她说完这句话之后,下一个镜头我们看到两个人并排而坐,都做了一个噤声的手势,谁都没有说话。

就是在这个时候我感到困惑了,她真的对那个陌生人敞开心扉了吗?

没有陌生人的反应镜头,我们无从得知她是否真的是对那个陌生人说了那句话。

还是说她向观众(我)敞开心扉说了一句大实话?

可是她的脸并没有对着镜头,她也没有看着镜头。

还是说这个心迹剖白只存在于女主角的想象之中?

在这里,叙事的暧昧性涌现了,而这正是叙事文学的精髓所在,这是为什么我认为这部剧非常具有文学性和现代性。

在阐释上的多种可能和暧昧。

我简直被这个观影体验震撼了,打破第四面墙的手法居然能呈现这样的效果,这是我从前从未见过,也从未想象到过的。

而这是影视作品所特有的手法,文字作品乃至戏剧都无法达到这个效果,它是一个镜头和表演共谋出来的暧昧。

到最后,必须要赞美一下作者的剧作技巧,好友的死从一开始就影响着故事走向和女主角,到最后一集揭开真相,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让这个故事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

还有各种伏笔、前后呼应,这个作品简直在某种意义上太完美,没有一个缺口。

我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有意识地在进行这种在我看来充满实验性的创作,是否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进行这样的影视叙事实验,如果是,那真的太聪明太有才华,一定是在许多研究和思考的基础上形成这个作品。

如果是本能的、无意识的创作,那她是一个天才。

请收下我的膝盖。

 5 ) 为什么没有人提醒我

这片子会令人厌世像红酒一样,后劲真他妈足。

在将近第十次被人推荐这个剧,勉强压制住对它的排斥,我和室友吃着鸭脖喝着酒,把它看完了。

正在我感慨“你看还有人要帮她,这剧没那么绝望啊”的时候字幕起了,自动分p结束了。

然后我们不可置信的查看一下已播放的集数,不得不承认,结束了,这一切结束了。

“还行啊,没他们说的那么夸张。

”我当即对它的评价就是这样。

然后我和室友继续喝着酒,聊着她的前女友,另一个室友出去约会晚归的现实,以及我冲口而出的,我讨厌身边所有的人,所有的。

于是一发不可收拾,我再也抑制不住内心脱缰的野兽咆哮着对这个生活的厌恶。

我忽然就理解它/她了,仿佛不经大脑说出的伤人的话,不合时宜不遵循社会道德不负责任的举动。

why so serious? Nothing means anything, sister.我也想肆意的戳破别人粉饰太平的伪装,看她们被迫面对自以为掩饰的很好的失败与伤痛。

想破坏美好有秩序的一切,原本一切都是丑陋的自私的血淋淋的,你们看不出来么?

愚蠢至极,可笑至极!

然而最后,失声痛哭独自买醉的是谁。

我讨厌马男和此剧的统一点,那就是之所以活的荒诞活得虚无,其实还是因为他/她咎由自取。

谁说痛苦都是咎由自取,人生来孤独,死亦孤独。

痛苦是天生赋予,所有不痛苦的瞬间不过是自欺欺人。

就算你没犯下那么大的错,你依然可以憎恶一切,包括你自己。

天经地义不是么。

为什么我们没有朋友?

因为你总是伤害真心爱你的人?

谁真心爱我?

你们最爱的都是你们自己,只是你们愚蠢到都不知道这个罢了。

可笑。

我的灵魂与我之间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

我从未如此清醒过。

麻烦谁明天早晨请递给我一杯酒。

如果你问我还好么,我肯定会说,我很好。

是的,我很好:)

 6 ) 喜剧吗,奥,不,是悲剧

《伦敦生活》分两晚上看了六集第一季,现在流行致郁剧,看完也不知道女主叫什么,剧里也根本没提。

生活中往往给我们致命一击的是我们认为最亲近的人,最信任的人,曾经最掏心掏肺的人。

说女主缺乏安全感,不会表达爱,实际是她只是孤独而已,没人需要她,父亲不需要,姐姐不需要,男朋友在她一次次的戏耍中也不再需要她了,最亲近的闺密出车祸死了,原因是她跟闺密的男朋友上了,宿醉之下发生的事,她甚至记得不清楚。

她为了让姐姐实现理想,说出姐夫马丁吻她的事,她是真的想为姐姐做出些事,姐姐为了照顾她也曾想放弃去芬兰的机会,我愿意相信姐妹情深的感情,在冥想疗养里,跟贷款的男子俩人话诉衷肠,加上配乐是看到第四集为止我最感动和温情的地方,她想哭,面对陌生人才想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我们往往在陌生人面前才会彻底释放,做最真实的自己。

第五集姐妹情深再一次感动我,爸爸为了继母舍弃女儿,继母心机深重,话语处处扎针,但在孤立无援的时候有姐姐的陪伴,让她觉得还是有人一起的,我并不是一个人。

第六集,炮友抛弃了他,爸爸在展示会上再一次放弃了她,前男友哈里有了新欢,姐姐甚至戳起她的痛处和伤疤,不再信任她,离她而去,最后守在身边的竟然是贷款的陌生男子,到最后给我们最大善意的往往是不经意遇到的陌生人啊,她哭了,她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方式可能也就是做爱了,当她老了,连做爱都没人愿意了,那她就真的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了,彻底的孤独。

大叔给了她理解,善意和微笑,甚至一个面试,她与他交谈,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故事再发生呢

 7 ) 没有人可以理解另一个人,也没必要。

这剧居然能够接近9分,可能真的太多人活得不容易了。

虽然我活得也不易,但给六分已经很高估了。

本质就是渣女的自白书。

影片里的有一串台词印象挺深的, 大概应该是I fucked it into liquidation. I also fucked up my family. I fucked my best friend by fucking her boyfriend. 出轨闺蜜的男朋友,导致闺蜜死亡;咖啡馆看着其实还可以的,但女主从未好好经营,即使它算是闺蜜的遗愿了;家庭关系也是一团糟。

单看第一条的话,渣女就妥妥的了。

希望用做爱来证明自己一直有吸引力不算错,世间单身男人那么多,只要自己想约哪个就去撩好了。

自己活得很丧也没事,甚至极端点的像日本的部分高度宅群体也可以,但请不要去干扰别人。

前段有一个新闻,南宁地铁的一个18岁男孩持刀挟持一个姑娘,被特警干净利落的击毙了,大家一片叫好。

也许男孩有万千难以言说的故事让人同情,但在那一个时刻他就是最危险的犯罪分子。

也许有某个抢劫犯真的是为了妻儿而犯事,但他仍然是罪犯。

更何况剧中我也没看到女主也未有任何苦衷,于是乎,她的姐姐最后不信任她,是个正常人基本就不可能对这样的人有任何信任感。

最后,生活不易,我们更难以在实际生活中去深入了解和解构一个人的内心,很多的是其所言所行去对其作出判断。

假使我是女主的朋友,同学,我大概率会远离她这样的人吧。

 8 ) 谁没把眼影哭花神情恍惚地走在凌晨天亮的大街上?

中文译作“伦敦生活”还是不够精准的。

“脱线人生”勉强还搭。

fleabag英文意思是邋遢的人,肮脏的动物,或者廉价旅馆。

联想剧情,好似“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松子般的女主,尚未脱线,崩溃的边缘出现一道光。

于是无比期待第二季赶紧出啊。

谁没把眼影哭花神情恍惚地走在凌晨天亮的大街上?

看豆瓣评论,很多人表示不明白为什么分数如此高,为什么女主这么渣还能招来这么多观众怜爱。

很简单,我们从她身上看到了自己找到了共鸣。

如果你从出生到现在一路顺风顺水没遇到什么家庭变故情路坎坷,那么你的观后共情度一定不高。

再进一步剖析就是女主代表了一部分在大都市打拼的独身女性,她们跟家人没什么情感沟通,身边也许有一两个朋友,大部分时间独身一人,很难维系一段长期恋情,有炮友,自以为能够把性与爱拆分清楚干净,而面对炮友离去依然掩饰不了内心的失落。

她们常常微笑,用这一积极正面的行为来遮掩内心的孤独不安。

其他类型情感的缺失让友情显得弥足珍贵。

于是当友情也崩塌的时候,她们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与混乱。

除了友情尚没有全线崩塌,剧中的其他部分我几乎都经历过,这恐怕也是为何我感慨颇深的原因。

你没有办法跟继母和平相处,也没有办法跟父亲自然沟通,你害怕孤独却又毫不犹豫地分手,你喜欢一个人却又没有办法跟他正常交流。

总之看到最后一集剧末我哭得稀里哗啦。

这是一部堪称跟另一部著名致郁剧Bojack Horseman相媲美的英剧,Bojack是中年过气抑郁男明星的男性危机视角,这个我们可以日后再做讨论。

在我抑郁沮丧的这几个月里,这两部致郁剧都起到了以毒攻毒的治疗作用。

偶尔哭一哭,神清气爽。

Fleabag编剧即女主扮演者Phoebe Waller Bridge,现年31岁,除了刚刚播完的这部Fleabag,她编剧主演的另一部剧Crashing也已经在BBC播完。

Crashing我也看完了,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颓丧气质浓郁的Fleabag。

但这两部剧对英国当代年轻人的情感价值观的洞悉观察都相当犀利,一刀见血。

以下截图来自Crashing,中文译成“情迷意乱”。

这段即兴弹唱的戏码我们年轻的时候经常玩啊~

酒吧里画起来,就是这么直爽。

在剧中演骚浪贱的是个帅小哥,还是个双。

弯的时候也挺帅的呢。

Phoebe大姐还在去年的英产小成本电影《MAN UP》里面客串了一个女主闺蜜的角色。

慨叹我国电视剧产业,即使有年轻编剧写出如此贴合年轻人世界的剧本,恐怕也没人敢拍,即使拍了恐怕也没有电视台敢播。

再看目前网剧内容,除了一味炒作鲜肉同性剧情,还有啥可圈可点的?

这段不能再真诚了。

喜欢不做作直接撕开人性的简单粗暴,这才是台词的魅力。

我希望能把当代都市年轻人的生活真实地写下来。

不是所有年轻人都想买房子买车,不是所有年轻人都受制于逼婚的父母,也不是所有年轻人以约炮和孤独为耻。

而且我相信这类年轻人正在慢慢形成一股力量,让正在全面吸收信息的更年轻的一代人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cool——不随大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探索真理的冒险精神。

问题是,我敢写,你敢拍吗?

 9 ) I just want to cry. All the time.

Bank manager: They keep asking me, "What do you want from this workshop? What do you want?" I'm not telling them what I want. I want to move back home. I want to hug my wife, protect my children, protect my daughter. I want to move on. I want to apologise, to everyone. Want to go to the theatre. I want to take clean cups out of the dishwasher and put them in the cupboard at home and the next morning, I want to watch my wife drink from them. And I want to make her feel good. I want to make her orgasm again. And again.Fleabag: Truly, I just want to cry. All the time.—Bank manager: Cafes are a very difficult business. You've certainly made this one very unique.Fleabag: I also fucked it into liquidation.Bank manager: OK.Fleabag: And I fucked up my family.Bank manager: Did you?Fleabag: And I fucked my friend by fucking her boyfriend.Bank manager: Right...Fleabag: And sometimes I wish I didn't even know that fucking existed. And I know that my body, as it is now, really is the only thing I have left, and when that gets old and unfuckable I may as well just kill it. And somehow there isn't anything worse than someone who doesn't want to fuck me. I fuck everything. Except for when I was in your office, I really wasn't trying to have sex. You know, either everyone feels like this a little bit, and they're just not talking about it, or I'm completely fucking alone. Which isn't fucking funny.

 10 ) 喜剧核心是悲剧

这电视看得我好难受好抑郁,第六集一直在泪目,我真的觉得女主活得很累很痛苦,一直活在在小波的阴影之下,活在愧疚里。

看起来嘻嘻哈哈实际上生活已经千疮百孔,她说她来者不拒,其实只是根本找不到活着的感觉,需要通过一些刺激让自己感受到自己原来被需要。

有的时候真的不是我们不愿意努力生活,而是生活实在是太累了,压得人喘不过气。

她夸张又自大,以为男友会回来,一直在一而再再而三地挑战对方的底线,她胆小又懦弱,不愿意面对,不愿意迈出那一步,时不时回想起来的和小波的回忆让她后悔愧疚又自责。

我觉得她虽然渴望爱,但也害怕爱,害怕失望害怕失去,她和姐姐两个人都很别扭地想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保护对方,到头来却谁也没帮到谁,她的咖啡厅还是破产了,姐姐的升职因为姐夫错过。

去修行的那一段像是姐妹俩的和解,她们明明是相互关心的,却总是在伤害对方,一次又一次推开对方,不善言辞的两个人,虽然经济情况完全不同,但情感上都有一定缺失,都缺乏安全感缺乏放手的勇气。

虽然继母真的很坏,但也就是他们一家三口这么软弱才会被她拿捏得死死的,父亲想和女儿开个玩笑都要看她的眼色,看到女儿被打还能无动于衷,他可能只是害怕孤独,害怕失去,他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也不是完全遗忘了母亲的,因为记得所以才会让孩子们定期体检,才会想得起十几年前父女的共同回忆,可是他不称职,几次想给女儿鼓励,却总是在看到继母时硬生生憋回去,如果这一家三口都拥有继母的这种大胆,生活是不是也没有那么糟糕?

女主说她想哭一整天,我很难过,但更多的是释然,这是她的忏悔,和自己和解的过程,绝望会让人麻木,失去痛觉所以不会哭,眼泪是发泄,不哭永远发泄不出来,痛会一直存在。

虽然这部剧里出现很多男性角色,但我觉得即使是男友都像是露水情缘,是她无聊生活中的一个普通的乐子,这个贷款的老板虽然和女主是陌生人,没有什么接触,但同样作为忏悔者的他给我一种和女主惺惺相惜的感觉,见面的三次有两次都是在宣泄情绪,女主就是太害怕了,她没有办法在亲密的人面前展现情绪,更不会对所谓pao友抱有真心,只有陌生人,陌生人倾听了不会放在心上也不会可怜你,陌生人是最好的倾诉对象,和这个贷款老板接触的两次,都是在帮她大忙,他和女主的羁绊最深。

至于其他男人,pao友不说,我觉得她的男友有点像小波,同样容忍度高,并且对她很好,希望她回归正常普通地过日子,但她其实并没有爱过男友,她只是喜欢这种掌控的感觉,把男友当猫耍,最后玩过火像是小波事件后重蹈覆辙,她一直在原地踏步,同样的错误犯两遍,才会失去两个对她好的人。

我最喜欢剧里的这句话,“人们都会犯错,所以铅笔的后面才会有橡皮”,是啊,人都会犯错,但犯错不代表永远的失败,大不了一切从头再来,一直生活在愧疚里是永远无法成长的。

如果没有贷款老板的帮助,女主这样混乱而没有明天的日子应该会永远停留在这一天吧,但生活中哪来那么多贵人,即使没有人帮助的,也应该自己站起来,毕竟是自己的人生。

《伦敦生活第一季》短评

你活在破碎的记忆里,你活在痛苦的现实中。你虔诚渴望救赎,而上帝明察秋毫——祂赠你一座索多玛。

7分钟前
  • 杨多荤
  • 很差

很久没看这种sb到让人厌恶的东西了😅

9分钟前
  • 畸零集
  • 很差

被一个排行榜给骗了

13分钟前
  • 一九八四
  • 较差

没感觉

18分钟前
  • 啦啦&jojo
  • 很差

这种类型在当世的确讨好,孤独的人多,失意的人多,无病呻吟的人也多,并且这些人都爱上豆瓣。

22分钟前
  • 阿宝
  • 还行

对不起我满脑子都是:这不是麦瑟尔吗?这就是麦瑟尔吧?她又离婚啦?不表演脱口秀啦?嘲讽技能还是max哦!只看前三集值五颗星,后面一摊狗血,知音早在二十年前就写烂的情节。并不想看第二季。

26分钟前
  • 连翘
  • 较差

才华横溢的菲比,跟《亚特兰大》里的Donald Glover可以组CP了

29分钟前
  • 张天翼
  • 力荐

一点也不好笑,无孔不入的孤独与心碎。

33分钟前
  • 仲曰
  • 力荐

再次证明我对英剧无感,即使通篇的荤段子。频繁打破第四面墙虽然有趣但很难让人入戏。剧情平淡加上纯女性意识的视角也很难取悦我这种直男癌。女主倒是挺脑残可爱,有几分神似《破产姐妹》的Max,就是事业线差了好几个size

36分钟前
  • 粵語殘片
  • 还行

世上事无一不可写,但还是没看过把哀悼仪式写成这样的花朵的。编剧棒极了。编剧就是女主。

38分钟前
  • 周眠
  • 力荐

从最近看的电视,包括那个真探4里发现一个事情:和男性角色的丧相比,女性角色的丧似乎总要有“正当”理由——孩子、家庭,正义感,为姐妹打抱不平——总之就是不能毫无道理的丧着。因此看到fleabag,这个酒囊饭袋女青年,性瘾者,坦然地说“我最害怕的就是变得“不可操”,听到有人喊slut回头一句yes,就很被吸引。想起伍尔夫那句“我们的关系是与现实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与这世界里男人和女人的关系”,这个故事里常见于女性角色的预设从一开始就“不在那里”,只是一个人,恰好是个女人,她追求快乐,却过得一塌糊涂,成年多年,却总是需要家人(的爱和钱,她真诚地认为生活没有意义,为此她纵情享乐,却误伤他人,但最伤人的还是没有什么能抵御生活内在的丧,亲人死去、身体衰老,性是很棒的玩具,但除了那易逝的一切,别的全都遥不可及

39分钟前
  • BE-48-60
  • 力荐

长不大的熊孩子?

41分钟前
  • 躺平鸭
  • 较差

这种风格的电视真的好不适合我,丧也丧的大大方方一点好不好,搞那么多形式主义的东西做什么……而且真的好无聊啊,看了三集弃。

45分钟前
  • hakki
  • 较差

people make mistakes 混乱的生活总觉得会有希望才会活下去

50分钟前
  • 星星📷
  • 推荐

剧情人物都不错,只是。。。汉译名字为嘛叫伦敦生活,那么寡淡无趣,和原名完全不搭边,直译“骚包”会更有意思

54分钟前
  • momo
  • 推荐

对于这种间离式我既尴尬有领悟了剧中的笑意,最后的发作不是突然起来而是恰到好处。

56分钟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还行

看这种脑回路大没事就爱作死的人设就是图个乐,偏偏结尾要把创伤带出来,何必呢。

60分钟前
  • sam
  • 还行

好像是看到目前为止最不喜欢的一个女主。剧里大部分人对所有事的反应行为都无法理解,有的很过激,有的很莫名有的很奇妙。中文名取得也非常莫名其妙了。要不是演女主的演员长得美,可能真的看不完这部短短的小品英剧。

1小时前
  • 裸吻鱼🍭
  • 还行

她在笑,她在自嘲,她在恶作剧,她在招徕顾客,她在对着屏幕外的你挤眉弄眼,但只有你知道 everything on her is fucked up. #不带泪的悲剧

1小时前
  • 李万奇
  • 力荐

完全不喜欢,半小时也觉得长

1小时前
  • Summerpie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