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iPad运动时候看。
亮度拉满经常是看不清画面。
总是乌漆嘛黑。
屏幕稍微反光一点点就看不清人了,我经常不得不ipad贴脸才能看清一点点。
拉了前3集的15x15缩略图,大家感受一下这个色调。
超过一半的画面都是乌漆嘛黑的。
再加上大段大段的无意义的长镜头。
经常莫名其妙的画面聚焦。
单摄影方面,观看实在是折磨。
没看过的推荐看看视频解说吧,别自己遭罪了。
E1
E2
E3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依靠多年的经验和认知生活,人永远无法认识自己不理解的事物,好像池子里的鱼不知道水以外是什么样的世界,所以人需要信仰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在未知面前,每个人都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而在已知面前,人类又常常显得狂妄自大。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
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长颈子二三尺而已。
”创作鬼的难度太大,因为至多不超于人已知的形体范围,“鬼”活动的根源,说到底是人思维和心理的运动过程,那么真正令人心生恐惧的还是心理。
史蒂芬·金尤其擅长写恐怖小说,他又专爱刻画人心底滋生出的“鬼”。
根据史蒂芬·金同名小说改编的美剧《局外人》就是通过心理来“描神画鬼”。
故事发生在俄克拉荷马州,警探拉尔夫·安德森(Ralph Anderson)当众逮捕了少棒联盟教练泰瑞·梅特兰(Terry Maitland),指控他涉嫌强暴、分尸一名11岁的男童。
泰瑞·梅特兰坚称自己是无辜的,但大量的目击证人和确凿的DNA及指纹显示他有罪。
可一桩桩谋杀案仍在发生,越来越多的人离奇死亡,在私家侦探霍莉·吉布尼(Holly Gibney)的协助下,安德森深入挖掘这起扑朔迷离的案件,进而发现事件的真相。
如果给《局外人》贴标,惊悚/灵异/恐怖/悬疑,这些或许是修饰此剧最好的词语,但其实它又不太符合观众对于以上这些词语的期待。
因为它其实不想吓坏观众,只想让我们去更好地认识自己。
El Cucu(库库或噬泪怪)是以人的痛苦作为能量来摄食的,所以它借助一桩桩惨案摧毁人的心理防线,让一个个家庭悲痛欲绝,它在能量一次次壮大的过程中,幻化成人形不断去害人。
配乐显得不那么紧张,氛围也没有那么诡异,场景拍摄也很克制,几乎没有什么血腥和恐怖的镜头出现。
《局外人》更多的是在刻画危险中每个人的反应,以及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重大变故,这种变故不仅是亲人离世,还包括自己长久以来固有的认知被无情打破甚至摧毁。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依靠多年的经验和认知生活,人永远无法认识自己不理解的事物,好像池子里的鱼不知道水以外是什么样的世界,所以人需要信仰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在未知面前,每个人都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而在已知面前,人类又常常显得狂妄自大。
拉尔夫心理活动的变化最能表现这部剧的主旨,他一开始通过监控视频,指纹采集和人证,对泰瑞是凶手确认无疑,不顾拘捕程序,在大庭广众之下就逮捕了泰瑞,这点充分表明了他人性中自大的一面,然而,随着案情深入,所有证据都变得自相矛盾,泰瑞被杀,但凶杀案还未停止,拉尔夫开始变得疑惑且不知所措,他虽已经相信泰瑞是无辜的,但却对私家侦探霍莉的调查——恶灵杀人,表示嗤之以鼻。
未知,永远是最可怕的,因为人对于未知可谓束手无策,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病毒,人们不清楚它的基因序列,一开始甚至不知道它的传播途径,这引起了十四亿人内心最深层的恐慌。
倘若多年后,像天花病毒一样,人们已经研制出了疫苗,并彻底消灭了这种病毒,那时人们便不会再对新冠感到恐慌。
直到拉尔夫亲眼看到恶灵现身,他由开始的嗤之以鼻到将信将疑,最后才彻底相信恶灵的存在。
就是有这样一种人,他们相信眼见为实,可《局外人》告诉我们眼见未必为实,凡事都可能具有欺骗性,这要看你从哪个角度去解析。
霍莉是帮助大家找到恶灵的人,她之所以能最早发现并相信恶灵的存在,并不单单因为她异于常人的天赋,也不是因为恶灵直接找过她,一方面在证据面前,恶灵作案是唯一的解释,另一方面,源自于她自己就是不被相信的那一份子。
因为超强的记忆和感知能力,霍莉从小就被家人送去做检查和心理测试,这让她对群体有了本能的疏远,却保持了独立的思考。
别人一样不相信有她这种怪人存在,一样怀疑她,所以,当她发现恶灵时,她更愿意相信库库是存在的。
片中的库库是一个以人类痛苦作为能量的恶灵,巨大的痛苦让人失去生活的勇气,对未来感到恐惧,恐惧是会传染和蔓延的“瘟疫”。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离那个人远点,他太负能量了”“那个小伙子挺好的,人很正能量,很阳光”。
情绪是会传染的,而且由强传给弱,其实大多数人没那么正能量,可能自己负能量一大堆,但他们又害怕负能量所以只能远离更负能量的人。
任何人的情绪和认知都是在不断转变的,或者说情绪是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没有谁是一天天嬉皮笑脸,没有谁是永远唉声叹气。
负能量大可不必敬而远之,正能量也未必就满心欢喜。
好像《阳光普照》里的阿豪,是那么的阳光和受人喜欢,但他把所有的阴暗和负能量都埋藏在自己的心底,只有纵身一跃才能获取解脱。
《局外人》更像是部生活剧,导演的着力点在于展现人们在现代生活中的窘境,人们想要在一起抱团取暖,却发现每个人身上像长了刺一样难以靠近,那是一种无法言说又难以改变的事情。
是我好久不看美剧了,还是现在韩剧、台剧质量太好了?
看看了三集,怎么感觉现在的美剧剧情速度这么慢啊,一个作为看剧从来不按快进的我,都开始屡屡快进了,而且每集结尾设置一个悬念吸引观众这不是常规操作吗?
这个剧完全没有,看完一集并没有马上点开下一集的冲动,如果不是剧荒,不会考虑看的……………………(用无限的省略凑够140字)
The Returen of the King🤴在我还年轻的那会儿,也就是别的姑娘迷恋席绢、琼瑶的时候,我却“变态”地沉溺于希区柯克、X档案、世界侦探故事、世界未解之谜以及各种惊悚恐怖故事。
“恐怖小说之王”,可以想象当时读书少的我看到这几个字样的时候,心跳是如何以重力加速度狂奔的。
由此我认识了斯蒂芬·金这个名字,只是当时抱着看恐怖、血腥、悬疑的渴望读完全书的时候,内心大骂了一顿图书编辑,因为那本书连《X档案》的十分之一恐怖都没有。
此后我不仅忘了那本书的书名,更是把斯蒂芬·金抛在了脑后。
到了大学,在不同的课上看了《闪灵》和《肖申克的救赎》,开始从电影分析角度查资料的时候,再度看到了斯蒂芬·金这个名字。
两部风格如此迥异的故事竟然都出自他之手实在不可思议,尤其是后者,我甚至在豆瓣上留了评论“自由不在于你身在何处,而在于你的心向何方”。
▾《肖申克的救赎》剧照不过这种巨大的差异并没有真的让我对斯蒂芬·金有所改观,直到《小丑回魂》再度掀起斯蒂芬·金作品的改编热潮,然后我开始回溯他的《迷雾》《伴我同行》,我才意识到一直以来我一直误解了斯蒂芬·金,被当时为了销量而把“恐怖小说之王”写的比书名还大的图书编辑“坑”了。
斯蒂芬·金远比所谓的“恐怖小说之王”来的复杂和有趣的多,而这位畅销书作家作品的改编难度也远比大家想象的难得多。
为什么他的作品改编要么是经典要么是垃圾呢?
因为多产到如他这般,他作品中的恐怖片元素已经被广为借鉴,以至于改编时若不抓住真正的精髓,你便不会再有新鲜感。
在这几年《穹顶之下》《黑暗塔》《宠物坟场》《剧版迷雾》《剧版尸骨袋》《小丑回魂2》的接连改编失败后,终于HULU用一部《城堡岩》,HBO用一部《局外人》让王者再度归来,也让我这样的围观群众意识到了自己曾经的愚蠢。
《局外人》海报50多年的写作生涯,金爷绝对是不折不扣的高产作者,63本小说,超过200篇短篇,还不包括他的影视剧本、戏剧、广播剧、漫画、舞台剧、音乐剧等等。
在被问到为何写恐怖题材时,他的回答是:"Why do you assume I have a choice?"。
这个看似挑衅带点无奈的反问,恰恰说出了金爷之意从不在恐怖和惊悚,它们只是他故事的一个外壳,童年和成长、失败和死亡,才是他永恒的主题。
正如他自己说的:“I had written the world's all-time loser”,《局外人》亦是如此。
《小丑回魂》剧照若你爱怪人,其实我很美👬如果你试图在史蒂芬·金的作品中,找一个完全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正常人,那么你不仅是在和自己过不去,也是对作者的一种蔑视,更是对自我的否定,因为人人都是Loser。
边缘人或者说Loser,无疑是史蒂芬·金的舞台光一直在追加的形象。
《闪灵》中的杰克,《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城堡岩》中的安妮,《魔女嘉莉》中的嘉莉,《小丑回魂》和《伴我同行》中的少年Loser组,不胜枚举。
在刚刚播完大结局的HBO高分剧《局外人》中的10个主要角色,从本·门德尔森饰演的警长拉尔夫到辛西娅·艾莉佛饰演的带有灵媒性质的私家调查员,无一不是所谓的怪人,或者说边缘人,被主流否定和排斥,长期处于自我怀疑的高压精神状态之下。
《局外人》剧照与其说金爷独爱Loser,不如说他敏锐地嗅到了所有人内心深处最深层和最基本的一种集体性的恐惧——被集体唾弃的孤独和无助,这种恐惧大体是因为我们无数的祖先被同伴遗忘在山洞深处的黑暗之后,植根在大脑和身体之中的吧。
而《局外人》中对于看多了惊悚剧的人来说,《局外人》的故事似乎可以用一集就写完(参见《邪恶力量》《X档案》)。
但HBO却用了十集把看似毫无新意的双重生的设定,延展出了双倍上述的心理和生理恐惧。
如果说杰克·尼科尔森是通过他著名的“鲨鱼笑脸”去释放《闪灵》的惊悚张力,本·门德尔森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全十集不下300分钟的表演里他用几乎“零表情”的克制不苟言笑和冷眼旁观,让惊悚张力的弦绷紧到极致。
《局外人》剧照虽然并非人人都有幽闭恐惧症,但密闭空间佐以适当元素足以让每个人脱轨,《局外人》和大部分斯蒂芬·金作品遵循了一样的恐怖片“密闭空间”原则,更出色的是在编剧和导演的配合下,明明已经现代化的佐治亚小镇却呈现出一种古老的原始气息。
大量阴影和冷色调的运用,大量低机位和充满疏离感的慢速推拉镜头,充满窥视感和压抑的构图,永远不明朗的前景、后景和特写,加上管弦乐制造的和手指划过黑板一样的不安噪音感和几乎完全自然光的室内、森林和山洞以及黑夜戏,都使得镜头中的故事看起来平静,却让镜头外的悬疑感丛生。
更妙的是,《局外人》用带着《真探》现实风格的罪案剧方式来切入和讲述整个超脱现实的故事。
从一桩残酷的男孩凶杀案起,引入对客观真实的现实抱有绝对信仰的警长拉尔夫,用不到20分钟就“破了案”,用一集就把了90%的主要角色介绍出场。
《局外人》画面截图
《局外人》画面截图在第二集则同样不到20分钟就让“凶手”死去,制造了一个极强的冲突和反转,从上帝视角引入绝对超现实的“局外人”——面相恐怖“弗兰肯斯坦”式的变形人,在众多惊悚片中亮相过的Shape Shifter,不仅大胆地把所有线索呈现在了观众的眼前,还故意用极少笔墨去直接呈现超现实的部分。
这样的做法是为了让变形人看似在暗,实在在明,因为观众视角下他都实实在在的存在,反而不相信他存在的警长看似在明,实则在暗,巧妙地调转了捕食者和猎物应有的位置和角色,让他们互为“局外人”。
这种反转事实上还打破了心理上的第四面墙,让镜头外的观众成了参与其中的真正的“局外人”。
最后无论你是如警长一般的理性存在,还是如辛西娅一般的非理性存在,都会在对现实和自我判断的怀疑之中深陷剧中的现实,使得此刻你所处的现实有了一丝荒诞感。
正如文学巨匠加缪在他的《局外人》中所说的“确认生命中的荒诞感绝不可能是一个终点,而恰恰是一个开始”。
《局外人》截图死亡迟早都找你,切勿凭自己🤡史蒂芬·金在提到他的写作技巧时,说了一个可以称之为写作公理的东西,叫做所有故事都从“What If……”开始,正如每个生命都源于一场意外,也正如每一场死亡。
没错,死亡,史蒂芬·金的作品无一不涉及到这个沉重的话题,而他也从未试图让这个话题变得温和,反而总是以一种极端方式来描摹,甚至于产生了一种基于死亡的毁灭性的美感,好比耶稣殉难一般。
或许正如他在接受采访时对自己的评价:“I have a special cold spot in my heart for it”。
我们很难推断他对于死亡的痴迷是源于孩童时好友意外身亡的震惊,还是父亲不告而别的缺憾、或是母亲含辛茹苦的苦难。
《魔女嘉莉》剧照但我们的确可以从每个故事和角色中看到他自己的影子。
或许是那些不可言喻的黑白记忆的多重叠加,对青春、成长、家庭、男女和现实的不解,让爱伦坡的种子在史蒂芬·金的脑中生根发芽,从《魔女嘉莉》的身体里第一次迸发出火焰。
非常有趣的是,在史蒂芬·金的故事中,孩子的世界尽管充满了恐怖、迷惑、伤心,但却又是美妙、冒险、英勇的,无论是《小丑回魂》《城堡岩》还是《伴我同行》,每个孩子都在逃亡的路上和死神对视过,重新校准了自己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而相反大人们呈现出来的确是麻木、单调和危险的样子,介于孩子和大人之间的大孩子们更是面目可憎。
每个会在床头因读史蒂芬的故事而颤栗的孩子,都能明白青春转变过程中的窒息感,正如《魔女嘉莉》开场嘉莉对于月经出血表现出的歇斯底里,惊恐地双眼、无助地大喊“我要死了”。
《魔女嘉莉》剧照恐怖故事,这种充满死亡、鲜血、暴力和不安的隐喻方式,以一种夸张的、戏剧的面貌恰到好处地呈现了青春期的血腥与躁动,而即使我们不再青春,但那个阶段的回忆则是永痕不褪色的,也是萦绕在脑中趋之不散的一段主旋律。
而《局外人》出色的地方就在于,这个看似是侦探故事的超现实惊悚故事,在一开始就杀死了孩子,也把史蒂芬·金故事中本应最温暖的部分杀死。
而大人们在追寻和解开死亡谜题的过程,更像是对童年的一种回溯,以阴魂不散的方式,甚至于编剧们这次不惜真的杀死原著中未死的警长之子。
《局外人》台词在对未知、死亡、神秘、传说的恐惧不断的倾斜和屈服中,所有人的思维都被以大人形象包裹却有着孩童般视角的辛西娅带回了孩童般开放的、无边界的无限可能性思维中,即传说中的疯狂(Out of mind),而真相也慢慢浮出水面,也超出了成年人的认知范围。
当警长和吃孩子的“睡仙”,即所谓的Shape Shifter面对面的那一刻,史蒂芬·金小说中最鲜明的高潮片段再度到来,就如《伴我同行》中他们走过漫漫铁轨、闯过森林山谷在那个孤独偏僻、无人知晓的彼岸看到那具尸体一样,当传说变成现实让你眼见为实的一刻,才是最致命的一击。
《局外人》台词《局外人》的大结局也可以堪称是继《真探第一季》“Form and Void”和《权力的游戏第六季》“Battle of the Bastards”之后最令人窒息的单集。
在看似沉闷无爆点的多集,通过审问、辩论、质疑、陈述等带着哲学思辨的解谜和对话,或是多时间线、多视角的、琐碎的细节铺垫之后,终于在第十集爆发。
先是一系列代表着成人角色的悉数死亡、几近团灭,然后山洞场景中与恶魔的正面对峙、充满言外之意的对话,接着警长的回马枪和刻意留白的两个孩子站立尸体的恐怖场景以及意味深长的特写,随后所有人集体撒谎对口供掩埋真相,到最后全片用辛西娅的幻觉和伤口再追加一个回马枪。
《局外人》剧照这一系列编排都不禁让人想起了《迷雾》《魔女嘉莉》《闪灵》甚至是《肖申克的救赎》,对于HBO的《局外人》我打9分,它改编出了史蒂芬·金真正的惊悚恐怖内核,正如辛西娅对拉尔夫半问半答的说:“在洞穴里,睡仙问我为什么会如此轻易地就接受了他的存在……一个局外人才最了解局外人。
”死亡、毁灭、未知、怀疑、过去、未来、救赎、重生,什么都不会真正结束,正如我们生活的现实,犹如彭罗斯阶梯一般,亦如如同莫比乌斯环、克莱因瓶,永无宁日,这才是生活,这才是史蒂芬·金。
而抽离出核心用镜头语言解读,这才是从文字到镜头最为重要的一点,而不是Shape Shifter而已。
《局外人》台词带着偏见看世界,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为什么美国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
ORDINARY LOVE,小人物的悲歌ENDStephen King生平资料来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ephen_King文字版权属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谢谢
实际上这部剧讲究的还是给观众一个抽离的视角,它聚焦的是当el cuco这档子破事出现的时候,它是如何的给人们带来影响,而人们怎么去接受和面对,人们之间是怎么信任或怀疑,互相伤害又互相安慰,活下来的人又怎么继续生活。
而这部剧抽离的视角很多地体现在了它的叙事方式上。
它让观众最大限度地从故事当中抽离出来,被迫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
这种叙事方式是反传统的,它可以让演员仅仅嘴唠就能唠一整集,或者让角色在几分钟之内就接二连三的死去。
它把事件铺开来叙述,而不是将事件作为引发冲突,推动剧情的密钥。
就像开头的死尸出现时,你已经置身于叙述者的故事之内。
你以为他们要推理人怎么分身两地,结果就tmd出现灵异了,像剧情欺诈一样。
因为你以为这部剧是基于现实的推理,它却将el cuco这样一个物种有鼻子有眼的勾勒了出来。
而当剧情的主线,人和el cuco的斗争,已经呈现出来的时候,它又用大量的篇幅呈现警察劳夫的价值观和其他人尤其是灵异侦探的冲突,详细地勾勒出劳夫的内心角落,他丧子的往事,他的内心挣扎,甚至让他和侦探在车上扯皮扯了一整集。
而剧情又常常在感觉有所转折的时候拉胯或者被简单地处理,真正发生的转折却毫无预警而猝不及防。
这样的故事给人一种随机性,但它同时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合理性之上。
随机性的背后是精心的编排,正是这样的编排把观众推向了局外人的角度。
事实上编剧从一开始就是全知的,而不去"假装"和观众一样无知。
他想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并不一定很合你胃口,但他成功地把你"骗"进了倾听者的角色。
因为这样一种视角也必然会导致观众丧失很多观看的动力,所以前面几集给人的感觉像是这个剧有个明晰的主线,并且转折处能吸引人,给人反套路同时好看的印象,结尾也会设置一个吸引点,只不过这些剧集发展到中后期的时候拉胯了。
从商业性的角度看,这肯定是很自然的安排。
但这部剧的叙事节奏是一贯保持至终的。
我个人是被剧中的氛围所吸引的。
而这部剧氛围塑造的成功,叙事节奏功不可没。
本剧的叙述节奏不温不火,比较慢。
我觉得正是它的叙述节奏让这个故事平添了一种娓娓道来的魅力。
连贯的叙述节奏加上编排后的剧情,令这个故事它自成一体,像是它自己在发展,而你摸不到它发展的规律。
因此你对剧情预设就会时常失败,从而就好好地待着倾听者的位置上(或者就弃剧了)。
同时大量的镜头是有距离感的。
这也将观众置于局外人的视角。
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少年枪杀棒球教练和最后一集主角团一个个挂掉这两段。
尽管表现的是杀人这样的暴力行为,镜头下依然保持着一种冷峻。
尤其是主角团那一连串的死亡,简直可以用无意义来形容。
事实是那种毫无预料的情况若在现实中发生,可能比镜头呈现出的送死还要糟。
而这些镜头负责着记录,却没有去刻意挑动观众的情感,也没有拿血腥当噱头。
这个故事里的角色除了具备推动剧情的作用外还着复杂的情感,换言之,相当多的人物情感或价值观的展现,以及人物之间的冲突和交缠其实是"多余的"。
它们既不能百分百地引发观众的共鸣,又使整体剧情显得拖沓。
但它们却让故事显得真实。
就好比有人跟你分享一段伤痛经历的时候,必然会提到自己当时的情感和反应,是这些细微的东西令人觉得真实。
加缪写过一部同名小说,里面的主人公像是一直像是局外人一般看待自己的人生以及自己遭遇。
我读起来感觉很荒凉。
书是有揭露文明和道德的虚伪这样的意义在。
反过来讲,要想表达那样的意义,选择书中主人公的那种视角是比较合适的。
放到这部剧里,el cuco这种生物也是一种象征,即人类不可解释之事。
而要想诠释这个人类如何看待不可解释之事这一母题,我想也是要站在"人类之外的角度"。
所以观众是剧情的outsider,而主角团是灵异事件的outsider 但和加缪的局外人不一样,这部剧并不冷漠。
导演将这部剧的落脚点很多的放在了人物的困境上。
比如被冤枉的丈夫死了,妻子和女儿被冠以骂名,很多内容详细表现了妻子所处的人物困境。
劳夫面对无法解释之事时内心挣扎,以及困在自己的丧子之痛中也是一种人物困境。
而棒球教练妻子和劳夫最后都一定程度上和自己达成了和解。
这些都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
事实上,棒球教练妻子的内容就可以视为是一段关于如何承受到如何回归生活的心路历程。
剧集中对于死亡也有很多的表现,不只是直白的展示。
劳夫和女侦探谈起母亲之死(作为开玩笑);劳夫的丧子之痛;被当成犯人的丈夫死亡后给家庭带来的影响;受害者的家庭等等。
剧集给予观众的局外人角度,也令死亡这一沉重的母题得到一定的诠释。
最后一段劳夫和妻子在死去儿子墓前谈到劳夫关于儿子的幻觉,劳夫的咨询师妻子说也许等过几年,我们就可以亲自去找他。
劳夫的表情是震惊,却同时微微地点了点头。
我想这里想传达的意思,用《我与地坛》里的那句话来就很合适。
即,死亡是一个终将到来的节日。
两倍速耐着性子把这部剧看完了,十集的剧情压缩成五集都够了,再有第二季不会看了。
说它是悬疑剧吧,加入了怪力乱神的东西;说它是恐怖片吧,恐怖因素又不够,剧情还是在一步步推理中,总体感觉就是为博眼球设置了非常矛盾的线索,最后解释不通了就推到怪物身上。
美剧里面在一堆白人中加几个黑人,总让人觉得有点怪怪的,而且这些黑人往往都身居要职,基本都是正面形象,总觉得是为了政治正确而刻意安排的。
比如说这部剧,带着警察破案的就是一个黑人私家侦探,在所有人都不相信鬼神作祟的时候,只有她提出了这种创造性的说法,让其他人显得特别愚蠢。
剧中有一个细节,她去酒吧时看到几个白种男人坐在了她平时常坐的位子上,她就让人家走开,结果人家真乖乖就走开了。
除了剧中设定的古怪形象以外,这是要表达白人见了黑人也要低头的意思吗?
抛开肤色不谈,换成任何人,这种行为都很不礼貌吧?
酒吧又不是你家的,你喜欢的位子别人还不能坐了?
让杀人犯(其实是受害者)的孩子退学的那个人也是黑人,应该也是校长级别的人吧。
给两个小女孩请家教感觉也捧了黑人一把,第一次面试的是一个白人,结果人家是记者伪装的只想来打听八卦,最后请的家教则是一个黑人。
气死了气死了都死了呜呜呜。
我爱的席尔大叔呜呜呜,还有安迪。
都好惨啊!!!
名场面The outsideer knows the outsider.看了下讨论好多说结局的,我觉得这只是导演的一种表达方式。
可以确定的是,库抠本体死了,详情看衣服那个镜头和ralph的话。
而holly的确被划伤!
事实,但是有没有感染?
我觉得没有。
而很多人纠结着holly那句,who's terry。
那是因为当时本体没死,在侵占holly的意识。
而当ralph砸死本体后,也就只留下那个伤口。
不存在对holly的控制了。
自然了,睡仙远远不止一个,不然忙死了不是吗?
(文/杨时旸)无论是斯蒂芬·金的书迷还是HBO的拥趸,在这部《局外人》发出预告片之初,对于这部新剧肯定都会有所期待,但或许谁也没想到,这部开年大剧能有如此佳绩。
即便它的题材并不新鲜,即便它有一点高开低走的趋势,但它对于这类题材的重新开掘和自信地处理方式足以令他列入新一年最佳剧集的候选榜单。
客观地讲,斯蒂芬·金作品改编的美剧很多都差强人意,雷声大雨点小的《迷雾》,原本是末日设定却活生生拍成言情故事的《穹顶之下》都是前车之鉴。
最近两年,这样的尴尬局面才得到扭转,产生了一些令人惊喜的作品,比如《梅赛德斯先生》,比如集斯蒂芬·金大成的《城堡岩》,但遗憾的是它们都没有“出圈”,而这部《局外人》成了破壁者。
读过斯蒂芬·金小说的人都知道,这个被称为“恐怖故事制造机”的男人其实是个絮絮叨叨的作家,书大都很厚,作品中就连副线和伏笔都能单独再展开成为一个新故事,说真的,如果不是冲着他的盛名,估计很多编辑都恨不得砍掉一半篇幅才允许出版。
他自己就这样不厌其烦地写着写着,写出了一个“斯蒂芬·金宇宙”。
他在那本著名的回忆录兼写作教材《写作这回事》中抱怨过,从来没有人问他们这些类型小说家关于语言的问题,所有人都觉得这些通俗作家的语言和结构不值得费心分析。
换句话说,大多数类型小说的读者,热爱的只是他们笔下的“故事”,而不是他们如何到底如何讲述故事,从某个角度讲,只能写出好看的故事,永远就在消遣文学里打转,而针对如何讲述、语言以及结构的意识才是严肃文学的秘密。
或许是因为这样的执念,斯蒂芬·金一直企图用他认定的结构和语言捕获人心,即便乏人关注。
我们必须承认,斯蒂芬·金的出类拔萃之处确实不是语言,甚至都不是故事,而是他的“点子”,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有一个闪亮的核心观念,这个核心观念可以总结成一句极具悬疑感的提要。
围绕这个点子展开一个个惊悚、恐怖的故事,有些是现实世界之中仇恨和扭曲,有些来自超自然的妖异和怪诞,这种结构模式非常适合影视改编,但是它很考验编剧和导演的重新创作能力,那个点子就是确定的“戏核”,果肉需要导演自己塑造。
所以,那些完全依照斯蒂芬·金原著节奏改编的影视作品通常都会失败,只有把那个闪亮的点子拿来化用的创作者才能真的激活斯蒂芬·金。
《局外人》就是这样的典型。
对于《局外人》而言,那个核心点子就是——超自然能力对于一个人的附身、改造、将其扭曲成杀人者。
这是一种非常经典的斯蒂芬·金式的叙事模板,几乎有他迷恋的一切,有现实世界的离奇罪案,有心理维度的扭曲和纾解,有超自然空间中不可捉摸的恶意,三个层面共同锻造出一个故事。
如果要类比《局外人》的风格,它就是超自然版本的《真探》+《谋杀》+《罪夜之奔》,罪案剧迷们都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暗黑的基调,冷峻的氛围,慢热,怪异,人们都怀着心事与秘密,陷入一种迷人的粘稠质感中。
故事从一个男孩被奸杀的案件开始,备受欢迎的老师兼棒球队教练泰瑞·梅特兰成为凶嫌,当众被捕,很快,案子转向不可理解的怪异境地,受害男孩的哥哥持枪报复,打死嫌疑人的同时自己也被当场击毙,母亲悲痛身亡,父亲上吊自杀,这还不是最诡异的部分,嫌疑人在多人指证的前提下,同时被监控录像证明在犯案的同时出现在另一个地方参加文学研讨会。
警方的错误,目击者的偏差,嫌疑人耍弄的诡计,或者不是这样的俗常逻辑可以解释。
这个故事有着冷硬社会派侦探小说中的标准男主角,深深怀揣悲伤心事,独自面对满目疮痍,还有一位遗世独立的女私家侦探,自闭内向又绝顶聪明,他们合力交战的东西有些不可捉摸——自己的心魔以及超自然之恶。
这几乎是斯蒂芬·金最重要的几个母题——怪异环境中人扭曲的心智,现实中展露的人性极恶,以及不可解释的超自然力量。
《局外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导演没有按照“超自然剧”的编排方式处理这个故事,反而是用了一种对待现实罪案剧的方法结构情节。
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办法,它始终在通过其中的人物告诉观众,处于案子之中的当事人和我们一样,对于那些古老传说中的神鬼仙魔也嗤之以鼻,觉得不过是民间怪谈,或者不可语的怪力乱神。
换句话说,这故事一直在现实主义的跑道上前进,最终却逐渐抵达一个超现实的终点。
也正是这一点让剧迷产生了分歧,有人认为它“犯规”,也有人为此着迷。
那个著名的侦探故事法则中有重要一条,即是不能有超自然力量犯案。
有些人觉得《局外人》按部就班保持着侦探小说的构架,却一推二五六地把锅扔到了超自然力量的头上。
但实际上,应该换一个角度去看,从斯蒂芬·金到导演,都没想骗谁,从开始它就被宣告这就是一部超自然设定,只是用了一种别样的,更现实主义的讲述方式完成而已。
其实,现在回头复盘,这样的方式才是真正合适的超自然设定的讲述方法,一个原本最容易漂浮的故事,被有效的系上了一个铅坠。
一切都变得可信。
《局外人》的导演是《黑钱胜地》的导演兼男主角杰森·贝特曼,有时你会发现二者在美学风格上的统一。
斯蒂芬·金表达过对《局外人》改编效果的满意,这满意其实不是因为复原了原作中的故事,而是导演拍出了作家想塑造的那种氛围和意境。
作为一个恐怖小说家,氛围与意境是味精也是碳水,是这个东西让人们真的快慰和饱足。
仅仅从这个角度而言,《局外人》的改编才是真的理解了一直对语言和文学性念念不忘的斯蒂芬·金。
(本文首发 北京青年报,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提起斯蒂芬·金,这位作家在美国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笔下的文字多次被改编成影视作品,至今已经超过150部,由此还创下了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其中多部“神作”都在世界影史留下了里程碑式的浓墨重彩。
包括常年登顶影史第一,在IMDb以及豆瓣榜单都稳坐NO.1的《肖申克的救赎》。
豆瓣8.8。
曾获四项奥斯卡提名的《绿里奇迹》。
和那部遭到斯蒂芬·金嫌弃。
却依然被誉为恐怖片鼻祖,被无数大师致敬过的《闪灵》。
就在2020年伊始,“恐怖小说之王”斯蒂芬·金又带着他最新的改编作品来了——《局外人》
这部HBO的新剧由斯蒂芬·金同名小说改编,于1月12日开播。
才更新两集,观众口碑就隐隐要爆。
豆瓣评分已经升到8.7,烂番茄爆米花指数94%。
作为一部悬疑惊悚剧集,《局外人》一开场就抛出了一个足够博人眼球的爆炸性案件。
老人早晨遛狗,在公园里发现一具11岁男孩的尸体。
经警方调查,男孩死前遭到强奸,之后被凶手残忍杀害,并且分尸。
出了这样骇人听闻的案件,足够令小镇变得人心惶惶。
但更加焦虑紧张的,则是警方。
一方面必须给公众一个交代,另一方面,凶手继续作案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不能早日破案,小镇上的居民时刻都会面临着危险。
负责这个案件的警探叫劳夫,他很快就锁定了一个嫌疑人——棒球教练泰瑞。
按理说,泰瑞不应该被怀疑。
泰瑞是在镇子上出生长大,他为人正直善良,深受小镇上居民的信任,因此大家也放心让自己的小孩在他的棒球队训练。
而死掉的那个男孩则是他手下棒球队中的小队员,平时受过泰瑞许多照顾。
尽管如此,泰瑞的嫌疑也并非凭空而来。
根据现场的第一目击人,也就是遛狗的老人的证词,案发现场附近曾停留了一辆异常的白色厢型车。
很快又有一位女士来提供线索,她曾在案发当天看见了泰瑞开着那辆车。
当时男孩正拖着自己坏掉的自行车走在路上,泰瑞正巧路过,提出要载男孩一程。
随后泰瑞就把自行车抬到了后车厢,男孩上了泰瑞的车离去。
第三名证人是一个小女孩,在案发当时她路过公园,并撞见了泰瑞。
那时的泰瑞似乎作案完成正准备逃离现场,浑身沾满了血迹。
此外,现场残留下来的指纹、DNA等线索也都与泰瑞完全吻合。
而且警方也找到了监控,证明泰瑞在案发当天曾经在镇上的酒吧和车站都有短暂的逗留。
人证物证都将唯一的犯罪嫌疑指向了泰瑞,警方很快下了拘捕令,将泰瑞作为嫌疑人逮捕审问。
《局外人》完整地呈现了泰瑞遭到逮捕背后的每一个线索、每一个证据。
这些人证和物证被插入进警方驾车逮捕泰瑞的路上,作为回溯出现,每一次回溯都加重了泰瑞的嫌疑,令这次逮捕行动更具说服力。
然而就在我们已经接受了这一“真相”后,它又告诉了我们另一个完全相反的“真相”。
根据泰瑞的受审证词,案发当天他根本就不在小镇上。
当天他去参加一个教师会议,有同行陪伴,当天会议上也有电视放映。
也就是说,泰瑞同时在案发当天的视频上出现在了两个相隔甚远的地方。
不止如此,根据泰瑞参加教师会议附近书店店员的证词,泰瑞在当天确实进了书店。
在书店的书上,警方也提取到了属于泰瑞的指纹。
原本看似简单明了的案件突生疑窦,新发现的证据和之前警方找到的证据相互矛盾。
它引出了一个几乎荒谬的疑问:一个人怎么可能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呢?
《局外人》在一个爆炸性的案件身上设计出了一个似乎无解的谜题,这样的案件本身就具有足够的话题性,可以持续吸引住观众的兴趣。
而剧情也并非停留在找线索→破案上,而是多方面地延伸出了这一案件的每一个侧面以及它所波及的每一个相关方上。
首先是警方,由警探劳夫为首的团队做出了一个错误的逮捕决定。
按当地的准则,警方在逮捕嫌疑人时不能当众上铐。
但他们却在棒球比赛中,当众宣读泰瑞的嫌疑,并让每个人都看见了泰瑞遭拘捕被戴上手铐的样子。
这样的逮捕行为,对嫌疑人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小镇上的许多居民都因此认定了泰瑞的嫌疑。
而泰瑞进监狱后,也因杀害儿童的嫌疑而遭到了同个监狱里犯人的恐吓。
警方过分的逮捕行为,都出自负责这起案件的警探劳夫下的命令。
劳夫曾有一个儿子,也遭受了意外不幸离世。
由于一直没有抓住凶手,劳夫一直活在阴霾之中,始终走不出儿子已逝的阴影。
这起令人震惊的男孩分尸案,令劳夫想起了自己的儿子,愤怒影响了他的工作判断,并导致了另一个悲剧。
死去男孩的哥哥为了替弟弟报仇,潜伏在泰瑞前往法院受审的路上袭击他。
泰瑞在中枪后抢救无效身亡,而男孩的哥哥则被劳夫当场击毙。
原本一个美好的家庭,短时间内失去了两个儿子,陷入了崩溃。
同样陷入崩溃的还有嫌疑人泰瑞一家,丈夫在袭击后死去,未洗脱的污名却由留下来的人承受。
泰瑞的妻子对劳夫的那场质问让人心里一紧:“我该如何每天平安地送我孩子去上学?
我该如何向她们解释她们为何没有朋友了?
为何有人在我们窗外咒骂、朝门廊乱丢东西?
就算我们搬家,这整件事就这么纹刺在我们脸上,我该怎么办?!
”一个错误的逮捕决定,使两个家庭走上绝望。
斯蒂芬·金说,自己在写《局外人》时,其实是想要探讨这么一件事:人会如何对待不可解释的事物。
根据种种证据和线索,嫌疑人泰瑞同时出现在了两个不一样的地方。
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事,而剧中似乎确实有着这么一股“超自然力量”介入其中,影响着事件的发生。
当一切都陷入不可解释的僵局之中,或许人们只能选择相信自己的内心。
在案件还未发生之前,泰瑞一直是镇民眼中的好邻居,是一个可靠的丈夫,是两个女儿的暖心爸爸。
这样一个善良正直的人如何会成为一个奸杀儿童的残忍凶手?
几乎没有人提出这个疑问。
在情绪和往事的支配下,警察劳夫选择了无视自己对泰瑞的印象。
将他当众逮捕,是劳夫对泰瑞的“私刑”。
镇上的居民也受到了愤怒的控制,在真相还未水落石出之前,就把气都撒在了泰瑞一家的身上。
当人们过分相信“证据”时,或许所谓的“证据”也在操纵着人类,让他们忽略了自己内心的选择。
如果真相可以被捏造,至少那些出自于内心的东西是无法造假的。
情感需要受到同等的重视,这是斯蒂芬·金在《局外人》背后提出的尖锐反思。
按目前这两集的观感来看,《局外人》在悬疑性、故事节奏、剧情深度等方面都做得不错。
从一个案件延伸出了不同侧面,短短两集就交代出了整体背景,悬念引人入胜,希望后续有关“超自然力量”的描写可以同样吸引人。
青石电影编辑部丨Leslie
看《局外人》的心路历程:啊好激动这评分这么高肯定好好看第一集:他们谁是谁啊完全脸盲我要一倍速慢慢品嗯这肯定是个暗喻 嗯这是一个坑三集过后:不行啊 这剧情人看的吗好慢受不了了 我要困死了 二倍速吧5集过后:?
啥玩意 超能力?
这些人都是个锤子?
第七集:啊好激动感觉终于正片了第九集:这tm是个猪队友吧 导演之前的坑还没填啊 是我太蠢了吗大结局:就这?
就这?
wc?
主角光环?
第二季?
欸 忘記標記了 我覺得特別好
败掉所有惊悚题材好感的是很容易走向“装神弄鬼”路线的超自然元素,然而让惊悚能够更加行之有效的,也是所谓的超自然—这听起来好矛盾啊,用来形容看这部剧的前后还是恰如其分。最享受的部分还是案情调查刚开始的时候,Ralph与Terry两人之间的对峙,还有Julianne作为妻子的愤怒, 让观众明知剧情走向不会太理想的情况下,依然掉入了被精心设计的坑里。Holly在最后与Ralph分别时说,“局外人最了解局外人”,Cynthia和本爹两人组成了看似古怪却十分有默契的“《X档案》式”组合,很愿意看他们接着查其他的案子。
我的开年最佳!
1,《罪夜之奔》就是对我口味啊 哈哈 追了追了 2,《罪夜》的警察变律师了,期待表现 // 看完补充→1,看第2、3集会有些迷,要坚持看到第4集 2,不是犯罪题材,是轻奇幻,悬念做的还是不错的 3,主题足够深刻:人固有价值是否可以改变 4,最后一集有些失望,决战时刻竟然没什么深刻的话讲,最后玩那个小反转也太商业化处理了,有点拉低了档次 整体还是给5星
一个很邪门的案件。头两集对神秘气氛的营造,还是很成功的,故事值得期待。我也有自己的疑问,案发日2019年3月30日是周六,为什么剧里教练周二去开会,可以作为不在现场的证据呢?
怎么说呢,跟黄青蕉老师学了一个词儿:爹气。这片儿真是爹气十足,现在有点受不了HBO那种沉郁、压抑的色调和气氛了,一部两部还可以,过分重复就是套路了。片子质量不俗,但就是让人莫名烦躁。满脸疲惫、心里藏着个大秘密或者严重创伤的男主絮絮叨叨,每次查案就跟赎罪似的,对凶手也愧疚,对受害者也愧疚,就差把“圣父”两个字儿刻脑门上了。国内剧中的中年男人油腻的让人难受,国外剧里的中年男人个个跟PTSD似的也让人难受,总之让人对中年充满了绝望的想象。
看了两集,弃剧
其实是在扎扎实实推理的,即便走向超自然,节奏也没有问题,中间数度欲罢不能。大爱女主,冷静坚定逻辑强大,结局惨烈。调色配乐真有感,7.3低了。
还可以吧,没有太多要吐槽的,但好像也没啥特别值得夸的。。
看了第一 二集:哇 这剧情接下去要怎么圆 导演编剧太厉害了吧 镜头画面也太冷峻了吧 我永远热爱HBO看了三 四集: 兄弟 你跟我玩聊斋呢???
浓稠的漆黑,压抑的氛围,质感跟《罪夜之奔》很像,一看编剧果然是同一个人,公诉律师变成辩护律师。
我以为是纯推理,怎么还真超自然呢。要是超自然,不能在开头有个暗示么。比如像城堡石第一季那样,稍微让人体验一下超体验的感觉。这个讲述方式有点诈骗。
最后一集的便当真是猝不及防
"斯蒂芬 金"这个名字简直就是烂剧避雷针.
神神叨叨文艺片 镜头感真好
三集完,目测又要扑街。HBO一心想抓虚构剧集,但貌似watchman之后这个又... 六级弃,太平庸了
大概是精彩的开头剧情却最无聊的剧。
#后段很激烈,与慢吞吞的前部分比加快了节奏。音效和演员都挺好,比故事好。
3.5;outsider knows outsider;
九集前其实都能合口味,节奏慢是慢但是有耐心看 就为了这个结局这个故事揭开谜底。等个超赞的结尾。。。结果我很无语。。。。。。。。。然后最后那镜头是要有第二季。。真别了强迫症会想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