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监护人真实不做作,挺好的爆米花电影,看的时候津津乐道甚至替主人公多考虑,看完后快忘光了。
二婚两胎分属不同的母亲,父亲与第一胎女儿的关系是个半公开的话题,关系好的很少,误解其实一直都在,生活中大部分解不开。
比如麒麟和汾阳,以后家产之争必然激烈。
这部电影还是中国剧情式大圆满,真的圆满就好吗,未必。
《我是监护人》原名是《落地生》,早在去年的上影节我就有所耳闻。
当时是同事去看了片、采访了导演,回来之后赞不绝口。
今年终于得以在大银幕上看到这部作品,整体感受非常好,温情脉脉,静水流深,颇像我喜欢的另一位导演,鹏飞的风格。
鹏飞导演的《又见奈良》真的不错。
故事讲述了同父异母的两姐弟在纽约共同生活的故事。
时间跨度不大,三个月的时间,但导演把时间线调的恰到好处,不紧不慢,详略得当,就像身处纽约一样,感受着主人公的情绪变化。
演员尚语贤演过《唐探》系列,真是没想到,性格角色完全不一样,是可贵的“剧抛脸”。
她有点像谭卓,眉眼又像范冰冰,素颜的样子真的很贴角色,片中的爆发争吵和哭戏发挥得也很稳定。
王砚辉就不用多说了,一如既往的稳,不过我感觉王老师可以再接一些性格反差再大一些的角色,因为《我不是药神》和《我是监护人》等电影里,他演的都是带点谄媚的商人,《光荣的愤怒》和《烈日灼心》里演一股狠劲。
这是他擅长的,观众也爱看。
但还是希望他能接一些差异再大一些的角色,也许能处处生花。
说回电影。
印象很深的父女二人对儿童组织警察的那场戏。
王砚辉诉说女儿孤身一人在纽约闯荡的不易,刹那间我就想到我妈也曾对着旁人讲我的不易,同样的桥段也发生在前不久上映的《关于我妈的一切》,徐帆对着女儿的傻x上司肯定女儿的价值。
相信你也能从中找到一些亲情的共鸣。
电影的色调和配乐都很舒服,为故事的发展起到不小的作用。
题外话,导演以前从事皮克斯动画行业,所以这部电影也清新明快地带着一种动画节奏,耐人寻味。
By the way,导演很喜欢吃肉龙吧?
也勾起了我的胃口,周末去胡同买个肉龙吃。
作者小小年纪能把握到很细腻的、多面却又同源的情绪:一体两面的sense of entitlement与羞耻感,与之伴生的欲望、不宽容,急躁与慕强。
在设想女主“应该原谅”上毫不含糊,没有用任何借口来模棱两可,了不起。
与家庭关系和私人生活上的情感如此饱满,令姐弟关系上的几次情感冲撞,以及女主的debate和转变做得都利落。
与之相对的,是工作/身份这条线上,身份/融入的必要讨论还差一口气。
我直觉最后如果女主先回来,反而会更好--比如回来了,再获得工作签证。
比现在的天降奇兵要多一个层次。
虽然作者把“照顾弟弟”作为character want,但套在外面的大的want是获得身份,照顾弟弟是一个子集。
作者可能是做了取舍,但对观众而言,观感就是身份这条线没有得到妥当解决。
如果说“获得身份”的want所相对的need是get rid of this sense of entitlement,那就应该有一个主动的beat of letting go。
现在工作和亲情两条线没能协同上,毫厘之差,可惜。
that said,看的时候哭了半场。
虽然工作线还是不够扎实,但那些情绪片段,为了一个身份的屈辱、期望和不甘心,都扎了老心。
而任何非曼哈顿的景象也都太勾起乡愁了。
这情感波一下下的都打在老夫的心脉上。
评论这“很tisch”的,也不知道那是什么一种形容,可能是看tisch校友片太少了。
tisch出来的并没有什么统一的风格...
真实淳朴的表现,虽是电影,但却俨然是在看一部真实的生活纪录,一个女孩的孤独、奋斗和坚强,最终让她收获了亲情和事业,与自己和解,希望姐姐不要再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刺猬,用自己善良温柔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和物。
演员演技朴实自然,电影画面色调、摄影自然协调。
希望姐姐能给弟弟造一个斯塔克大厦的模型。
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华侨题材片。
对标《刮痧》和《北京遇上西雅图》都算不上有什么特色。
最有意思的便是导演的私货。
这很有态度,值得一看。
比如女主去到墨西哥男友家,那段争吵,是非常有力的。
女主完全认为自己拼搏的价值观是正确的,也确实从骨子里看不上这些“懒惰”的人。
(这也是面对这样一个暖男男友一直没有明确表态的根本原因)虽然他们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无可厚非,但是在女主的角度,鄙视是正常的情绪和观点。
凭什么瞧得起你们呢?
对比中国人的疯狂工作生活,你们啃老的手确实不值得提倡和鼓吹。
最后并没有让女主回国走伟光正路线也是一个加分点,实实在在,不扯虚的。
就是通过超级努力来追求名利,最后还成功了或者说上了一个台阶。
片子里很多部分都赤裸裸的描写了面对机遇时,对待华人的不公。
最后用你的原因一定是,洋人不愿干,或者实在啃不下来,没你不行了才会用你。
有一线之路,他们都会尽量的踩你。
个人觉得这既是导演的刻意,也是导演的客观。
洋人可能从主观上不会这么想,这么做。
但本能上,潜意识里排斥你是不可避免的。
那个同期的傻白甜实习生直接就进项目了,而且能力还不行。
就不用你,会飞也不用你飞,咋的吧?
这才是常态。
这个私货是很有态度的。
也正是这些私货,成就了一个普通电影的价值。
在宾馆,一家三口相处时是冷色调,石路跟父亲单独相处时的暖色调更加显得她内心的孤单和难过特写家里的杂乱镜头,表明石路为了生存和理想而没有时间去收拾垃圾科迪的玩偶一开始被石路扯烂了,警察来碰,石路却不允许,最后把它缝好了,也表达出石路对科迪的接纳和喜爱在出租车上的回头一眼也是代表她对过去的释怀和迎接新生的坚定
我们说:要评判一个人,不要看他说了什么,要看他做了什么。
那我们看看片中这位父亲做了什么。
1. 女主高一假期放假回家第一天,继母对她父亲说吵着儿子了,于是父亲第二天就把女儿送进夏令营。
2. 女主独自在美国求学求职,她父亲两次找上她。
第一次:请求她带着她同父异母的弟弟看病。
第二次:弟弟乱跑,走丢了,父亲气得找上门。
3. 结局,弟弟无需治病了,父亲带着儿子回国,女儿继续留在美国,她冲着父亲的背影满怀感动地喊他们,他们恍若未闻地走着,头都没回。
导演解释:这是父亲不善于表达,这是父亲沉默的爱。
hello???
原来“表达”是双标的,“爱”也是双标的。
我可以尽我所能地对小儿子百般关怀,他要星星给星星要月亮给月亮,小儿子碰碎别人的盘子我都要第一时间看看他的手有没有划着、有没有被碰疼,要给他呼呼吹吹,要亲亲他的小脸蛋,这是我对他的爱。
我对女儿:我和新女友相识了,没必要告诉女儿吧;我娶了新妻,老婆漂亮乖巧温柔可人,呃呃,女儿当然没我老婆顺眼;女儿到美国去学习了,终于不会干涉我们夫妻俩二人世界了,不如造个娃;我生儿子了,貌似也没必要告诉女儿;反正女儿离北京这么远,应该也不会回来吧,不如把家里重新装修一下,她卧室正好给我儿子住,她的大书桌也太碍事了,拆掉,给我儿子当游戏屋;我儿子生病了必须到美国治,这还得了?!
还好美国有一个女儿,虽然分离八年了我对她不闻不问,但儿子生病我二话不说带着他到美国找姐姐,让她带着我的小心肝儿看病;我到美国打不通女儿电话,报警吧,让警方找她;我打算先请女儿吃顿饭再把儿子生病的事告诉她,饭桌上女儿提起之前我和新妻冷落她的过往,我不耐烦地打哈哈:“说这些干嘛”;我知道女儿对家庭还有留念,所以我放心地把儿子交给她;在儿子治病期间我不定期带着新妻和儿子视频通话,我说宝宝亲亲,宝宝要听姐姐的话早点把病治好就能回家啦;我儿子年纪小跑丢了!!!
我当天坐飞机去美国质问女儿,满大街找儿子,我不会说英语,my son you see这几个单词来回组合,抓着老外质问,女儿说她一直在找、也报了警,让我注意身体回去休息,滚蛋,我的身体哪有我儿子重要;找到我儿子了呜呜呜呜宝宝爸爸爱你;因为寻找儿子引来了儿童保护组织的人,把我女儿叫去谈话,说要撤销她监护人的资格,没了监护人资格就没了美国护照,就会丢了手头的工作。
我虽然没弄太懂,但觉得女儿帮我这么个大忙,总得帮她一回。
一个小女孩在美国待八年应该挺苦的吧,我绞尽脑汁地猜想,言辞紊乱地和对方解释。
我说她一个人来美国很不容易的…她走过了xx州每一寸土地,她对美国很熟… 虽然不知道有没有用,但女儿看我的眼神逐渐变得泪眼婆娑,我知道她感受到我的爱了,你看父爱是沉默的,虽然我八年对你不闻不问,可我还是爱你的;儿子的病终于好了,终于能带着我儿子回家啦!!
我们开开心心地过安检准备登机,嗯?
后面好像有人在叫我?
是幻听吧,我没回头搭理。
我抓着儿子的小手,满腔都是幸福的喜悦:终于能回北京了,我们一家人要团聚啦!
哦,突然想起来我还有一个女儿,没关系我相信她会理解我的。
我把一切热烈的关心和爱护给了儿子,当然没有精力再管她。
不过俗话说父爱如山嘛,父爱本来就该沉默,女儿你相信我是爱你的对吧?
我只擅长对儿子表达爱,不擅长对你表达爱。
我虽然各个方面都对你冷落对你不太好,虽然这次儿子治完病,我不知道啥时候才能想起来有个女儿还在异国他乡,但是你要相信我是你爸,我心里还是爱你的。
女儿:原来爸爸是爱我的,我不该逞强,不该发火,不该为以前不公的待遇而愤怒,是我自己的错,是我没有理解爸爸的良苦用心。
虽然我爸带着弟弟登机时,我在背后喊他们,他们没有一点反应,但我相信爸爸一定是不想让我看到他泪流满面的样子,爸爸怕我伤感和心疼他,爸爸真好。
虽然这八年我就像没有父母一样,但他们对我的爱我通过量子纠缠感受到了,呜呜呜我和原生家庭和解了。
身为观众的我:地铁老人看手机.jpg我本以为女导演导出来的片子尤其还是以女性为主题视角的片子,会更贴合女性心理,会更细腻更真实,结果我错了。
很套路,拼凑痕迹很重,情感转折很突兀,很不真实。
女主坚强又容易被感动。
面对顽劣的弟弟,她的耐心令我错愕,因为我曾数次硬着拳头向冲进屏幕想揍她的弟弟和父亲。
而在找到弟弟、墓地的那一场独白,尴尬地令我头皮发麻。
劝和女主处于相同境遇的女孩们:少点自我感动吧,也没必要把原生家庭给你带来的负面影响归咎到自己身上,父母偏心就是偏心,错了就是错了,冷落也是真的冷落,少脑补成“沉默的爱”。
劝导演:不是人物泪流满面地独白忏悔就能使人动容。
《我是监护人》主观评分:5分剧情概述女主角尚语贤饰演的女儿在美国学建筑专业,在毕业实习需要签证之际,男主父亲王砚辉送来了后妈的儿子来美国看病丙肝。
这小子刚好有绿卡,刚好通过作为弟弟监护人的方式延期了实习签证。
但女主非常嫌弃这个弟弟,因为感觉是他抢走了她的家和她的爸爸,放养了一段时间后,这个弟弟无意中发现自己是被嫌弃的于是爆发情绪离家出走了,最后父亲匆忙赶来一起寻儿子。
最后找的过程中,女主就突然升华了,一下就释怀了,然后也搞定了实习公司的项目任务要求,说服了弟弟回家,最后顺利的留在了美国上班。
评价感受片里的小孩演的很好,完全演出了我最厌恶的小孩的样子。
本来就想简单在春运路途上看个电影,结果还得跟着一起闹心,和《囧妈》里的妈一样的剧本和演技太真实导致的身理不适。
整体来说还是女主实在过于矫情了,一个人在国外最好的学校呆了十年,家里也有钱老爸开工厂,无非是缺少了一些父爱,就感觉吃了万千疾苦一样。
印象最深
女主角还演过《老炮儿》的吴亦凡女朋友和《唐人街探案2》里面的女侦探kiko,果然浓妆之下就剩平平无奇。
🎉 整体感受有幸参加了公映前的路演点影,居然发现这是一部近几年少有全程无尿点的电影,很难相信这竟然是导演的第一部电影。
因为全片剧情紧凑,衔接过渡丝滑,小桥段小设计也都无懈可击。
更惊喜的是三个演员表演水准让人实属意外,自然到位。
最后,全片配音和音乐也近完美,真的很难相信这是一部中国导演的处女作,而像一部纯熟的好莱坞影片。
🎞 印象深刻的片段全片最强烈的两个泪点,一是姐弟在公墓谈心,二是父女在儿童保护机构被问讯。
都是punch内心的片段。
当我们卸下各种伪装和防备,最后发现对身边的人其实很多话你不知道如何说出口,这可能是中国人的性格弱点,导演通过透过第三人,来对对方表达内心的设计,真的是绝妙。
📝 喜欢的台词哈哈,相当Thank you和肉龙感觉要火!
遗憾虽然整体感觉不错,但是后半程还是略显仓促,前期埋的线有点起太快。
其实一直很期待石路最后如何找到一个点,去完成最后的设计,期待是超出亲情,上升到人性层面的一个最高级的点,可惜四合院的想法好像有点来历不明,其实我觉得如果回到和墨西哥一家人和解,然后echo男友姐姐说的音乐,Love和欢乐,最后带出设计的源泉可能更显自然!
现在对于19.9元促销的电影,每周只要有多少,我都想去看看,当然也不是不挑,而是看阵容或者题材,有兴趣的就去看看。
本身是想去看看巩俐的《兰心大戏院》和许鞍华的《第一香炉》,可惜他们没有19.9元的活动而作罢。
《我是监护人》这电影看到有王砚辉,对他还是有点印象的,算是一个好戏之人,女主角其实不熟。
这电影主要是讲述一个女留学生因为父母的离异,跟父亲关系,因为自以为的关系破裂,而顽固的坚持己见多年,靠异母弟弟过来治病的间隙,对人与人的关系的重新理解,修复了父女关系。
大部分剧情都是发生在纽约,一开始女主角就是去面试一家跟建筑设计有关的企业,而且对这家公司的信息非常的熟悉,应该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像是不上这家公司,就不打算工作了的劲头,然后等待面试结果。
面试完后,就匆匆忙忙到了一个中餐馆,原来是给这家餐馆送外卖的。
与刚才的面试形成了鲜明对比。
接着就是王砚辉饰演的她的父亲,来到纽约找她,父亲也是因为电话联系不上(被女儿拉黑),才经过纽约警方的方法,找到了他的女儿。
多年不见的父女,也不知道是什么大事,非得跨国来,原来是因为父亲的新家庭生的孩子,也就是自己的异母弟弟,患了丙肝,也不知道是不是国内不能治还是怎么的,反正最后来了美国。
这个病是可以治好的,只要是根据医嘱按时服药,坚持几周就可以了。
不过女主似乎不乐意,但是恰好这时候求职的单位来了电话,说是有2个面试者,需要给3个月试用期,问题在于她的签证还有几天就到期了,也没办法获得工作签证,就不得不被驱逐回国。
这时候她想到了,异母弟弟是在美国出生的,要是以监护人的身份,就可以获得新签证,美国签证规则,不懂,反正电影里边是这么说的。
为了获得签证然后去自己的理想单位上班,被迫答应,治疗这几周期间跟自己这个弟弟一起生活,也算半照顾他吧。
一开始之间互相不太熟悉,可能有些小冲突。
女主角白天工作不能在家,留着弟弟一个人在家,弟弟在家无聊,有天恶搞,专门到她打工的餐馆点了巨额外卖,送货过来的,就是她的同事,一个暗恋她的外国人,这外国人告诉我们,在美国让一个孩子独自在家是犯法的,要是被人发现了,是要被儿童保护协会收走监护权,因为女主应该是知道的,只是实在没办法兼顾,就只能冒险。
外国男主利用跟这个弟弟的契机,想拉近与女主的关系,经常来她家,弟弟也不能独自在家,所以给他安排一个类似于托儿所的地方吧。
开始我在想这娃娃这么多点就能会学英文么?
还真是,英文似乎还不错呢,能跟大小孩都能沟通,比我们很多读了多年英文的都厉害。
但是呢,小孩子还是不太高兴,吵着想回家,姐姐就拿出一个自己做的原型家庭的模型给他看,忽悠着不成熟的弟弟,对了,刚才还忘了说,姐姐为了获得签证,弟弟可不乐意在这陌生的,不过弟弟对这个外国有个史塔克情结,也就是钢铁侠情结,他相去看看史塔克大厦,所以姐姐就忽悠他,哄着把他留下了,父亲就回国了,还给了几万块费用,至于什么作用,不言自明。
用模型哄了一段时间,不起效了,又想到了史塔克大厦,说弟弟才1.28m,要1.3m,才能进史塔克大厦,这就导致了弟弟去打篮球,一下加剧了病症,原来丙肝是不能剧烈运动的。
弟弟进院,还是让姐姐有点担心,开始有了一些些姐弟感情了吧。
恢复了后,双方生活在一起算是更加融入在一起,有了点点家的感觉。
工作这边,老板开始让两位新人一起设计养老院的项目,最重要的项目——美术馆暂时不让她们参加,先试试养老院设计,看谁的设计更好,再决定谁留下谁离开。
开始女主对自己的设计非常有信息,还对对手的设计,觉得一般般,但是还是给与鼓励,觉得自己能稳进。
加班加点的努力工作,但最后却落败了,设计的养老院方案给各位大佬讨论的时候,说她的太过于冰冷,甚至有点像是墓地的感觉。
这边男主角也邀请她们姐弟去参加他姐姐的生日会,可能女主忙着忘了都把晚餐吃了,不过男主都过来了,弟弟说可以再吃一顿,也就去参加了,生日会看着非常的温暖欢快,真的有一家子其乐融融感,非常的温馨,不过女主的面相实在难以融入,被男主姐姐关注到后,发表了一些言论,互相发生了争吵,主要表达的就是女主太过于自我甚至对普通老百姓的平凡快乐生活,有点鄙视,代表着失败,等等一些让女主难堪,也可能是说到了女主的痛点。
男主和女主在家外的一些对话,让弟弟听到了,就是说让弟弟留着就是为了获取签证,然后去理想的单位上班,毕竟也生活了几周了,弟弟听着难受就离家出走。
大家都到处找,父亲也抓紧速度到了纽约,都着急的到处找。
实在找不到的,能想到的地方,都找过了,最后都动用了儿童保护协会还有警方帮忙找。
似乎电影都容易留下一些线索,比如这次用的就是写日记,没想到弟弟也有写日记的习惯,里边说到了一个地方,也就是有一次姐姐带弟弟去一个她常去诉苦的地方,还是许愿的地方。
尽快赶过去,然后开始说了一些自己的心里话,感动了弟弟,不过没用,弟弟似乎太不信,最终被儿童保护协会和警方带走了,要让女方证明是不是具有监护人的资格,否则无法带走弟弟。
接着出现的画面,就是保护协会,女主和父亲都在,说女主不照顾孩子,失责,然后父亲的一段话,说的很真挚,说是自己离异,把重心都放在了新家庭,对女儿缺了关怀,让一个孩子在国外留学,父亲的责任没做到,这些真心话,也算是把父女之间,这几年憋着心里的话,一口气说了出来,有些话,可能就是缺乏一些沟通契机,几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非得几年不见面,就这么互相折磨,虽然大家都知道,可惜就是不愿意自己开口,非得逼急了,才能说出来。
相信这种父女,还有父子,或者母子母女都有,很多时候,其实就是几句话的事情,就能化解的,让双方的感情升华,但就是不肯先说出口,或者东想西想的,把一个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
父母与子女之间,难道真的有隔夜仇么?非得这么互相折磨,不到危机或者生命关头,就是不能畅聊,能畅聊的算是好的了,有些一辈子都没机会了,因为可能有人已经先走了。
父女的和解,让女儿的心中对家庭的理解了新认识,让她对养老院的设计更加合理,让老人们的居住环境更人性化,而不再是冰冷,然后提交给公司的方法打动了老板,本来都已经离职了,最后公司还是给她电话,让她留下来工作去参加美术馆的设计。
在没有出后面的结尾之前,按理说这样的结局其实不好的,因为从电影的主题来说,父女修复关系后,应该会一起回国的,本来还说这个结尾烂掉了,不过很快就打脸了,稍后出现了所谓的”彩蛋”,一个月后,女主回到了家乡,还跟弟弟在一起,但没父亲在场,可能父亲很忙,或者导演的意思……我也不太懂了。
就还挺好的 美东小留多少有流些共情泪
个人觉得没有回到北京的后续会更好,或许为了体现某种语境。看到石路和科迪在看“家”的模型不禁泛泪。
神马玩意是我的话,鸟都不鸟弟弟跟我有勾八关系
四平八稳,很有西片那范儿,同时也很保守,不会比《我的姐姐》更好,但作为导演的长片处女作,还是鼓励为主吧。尚语贤卸掉Kiko妆后实在好极了,但小演员就不敢恭维了,实在很油(或者说成熟、老到,就像导演一样),说话腔调跟给动画片配音似的。
故事老套 毫无新意 台词也生硬 剧情也强拗 感觉别别扭扭的 看得直打哈欠🥱
这个电影告诉我们,即使做父母的万般不对,你做儿女的也不能对长辈有任何不满。抛开这些社会问题,《孙子从美国来》无论从哪个角度都甩此片十条街!!
作为导演处女座惊喜连连 感动不断 最尴尬的成长经历让石路长成了最拧巴的女招待和建筑师 但即便是最坚硬冰冷无坚不摧的史塔克大厦 也需要一颗充满温情的「超级心脏」 敬然——会关注这位NYU毕业的女导演
很流畅,细节也相当丰富,没有过分煽情却能够戳到人心里,作为一部处女作,这部电影非常值得一个好评,制作层面很成熟,更可贵的是它的视角非常当下,无数这样的故事正在发生,太多像石路一样的女孩她们值得更好的爱。
面儿上拍得真漂亮,摄影、剪辑都是出挑的学院风。但故事的情感逻辑真经不起推敲,接纳弟弟(更别提小男孩演技格外生涩)、原谅父亲竟如此轻描淡写地达成了;生活逻辑更是缺乏可信度,如何兼顾高压的建筑所实习与照料弟弟的职责,完全缺乏《当幸福来敲门》般详尽的细节。和解不能只靠几场哭戏,放弃追求到的独立生活、选择回归家庭也是突兀至极,非把语境强行掰到大团圆,让人看得一头雾水。
一切都太EASY了,淡漠、伤害、讨厌,就这么容易和解吗?
一步一步猜到剧情套路的剧本都是烂剧本
中国现在这批新人导演,翘楚无几,能拍出《我是监护人》这样扎实工整影片的导演也屈指可数。影片讲述外国环境下的新中国人,外表文化碰撞,内核本土价值。讲得其实还是中国故事,但借用他国之地,反而让常规故事得到了许多延展空间。但是也换句话说,这类影片所呈现的他乡,更多人刻板印象的海市蜃楼。在追求民族自信的当下,这种创作看似是在呈现一种文化输出式的环境,本质实则还是自娱自乐式的内化。
下班后打车直奔影院,饭也没吃,到门口买了一个新地,慌里慌张坐下——然后就看了这么一个强行因果强行感动的故事。这个类型的题材片太多了,导演编剧就算是抄也应该能抄出个逻辑来吧?差不多是忍辱负重的两个小时,这么高分阿北你到底收了多少钱?赔我车费赔我电影票赔我新地!20211101,白云左岸(现在想起来临行前在北京看的最后一部电影就是《了不起的老爸》,以此作结,真是恨别北京,王砚辉你真的够了,别再拿自己仅存的一点演技救烂片了
尚语贤,英语行;王砚辉,真会演;林靖喆,特上镜。
不知道影片有什么意义,太缺少电影质感了。
细腻典型的描写在美留学生的生活,真实感足够。
留学生版《我的姐姐》。导演对商业电影语言技法的娴熟很好地与故事结合起来,街边的小景深手持,环境布置的空镜,很多细节做得也到位,中规中矩。但是中美交合的题材不够新颖,姐弟情的剧本也早已曝光,导演就像刚进入格里森的石路,做足功课,想成为职场人,却没有艺术最重要的东西——自己的风格,有什么东西是别人没有的只有你有的。留学生的经验有构造起一个留学生眼中的美国,但还不够。看了一眼《我的姐姐》,评分还真是靠近。
情节老套生硬就不说了,这种片明显是想复制【我的姐姐】模式,但女主表演太拉垮了,王砚辉一股子爹味附身,特别适合与徐帆那部片结合成一家人。私以为,导演编剧不要因为某个女性题材火了、就一股脑去搞这类投机把戏,非常令人不齿
去年上影节就关注到的影片 看过导演之前的一个短片 这部长片观感更好一些 戏剧性没有很强 编剧和演员的刻画不算太深 结尾比较safe 算是完整讲了一个故事 完成度还算可以。台词多少有生硬的地方 尚语贤的英语在演员里尚可 建议国内演员英语达不到这个标准就不要开口了。王砚辉简直符合各种中年男人的形象啊 剪辑指导竟是孔劲蕾啊。btw, 哥大学建筑前景不要太好啊
题材挺好,可惜剧本拉垮导演拉垮,始终不知道尚语贤的角色面对自己弟弟心理是什么样的,像个前几年低配国产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