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10½号:太空时代的童年
Apollo 10 1/2: A Space Age Childhood,阿波罗10½号:太空时代的冒险,阿波罗十又二分之一:太空时代的冒险,阿波罗10号半:我要上太空,阿波罗10号半:男儿当升空
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
主演:米洛·科伊,杰克·布莱克,李·埃迪,比尔·怀斯,娜塔莉·拉莫罗,乔什·维金斯,塞缪尔·戴维斯,杰西卡·布里恩·科恩,玛德琳·吉尔博特,扎克瑞·莱维,格伦·鲍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简介:《阿波罗 10 号半:我要上太空》结合两种视角,相辅相成地讲述了 1969 年夏天人类首次登月的故事,影片既跟随宇航员及任务控制中心庆祝胜利时刻,也通过一名孩子的眼睛去见证历史,这个孩子在德州休斯敦长大,并有属于他自己的太空梦想。《阿波罗 10 号半:我要上太空》的灵感来自获奥斯卡提名的电影人理查德·林克莱特本人..详细 >
美国主旋律?
可是我不得不质疑这样精确而繁密的“记忆”——林克莱特在制作时没有再去参考当时的资料档案吗?如若参考,又怎么算得上是真正内倾的记忆呢?因而隔靴搔痒之感也不是无处可究。
很有意思的一部动画电影,不知故事真假,反正看着挺真挺有意思。
细碎 日常 无剧情对我来说甚至都是颇为喜欢的 问题是密集 呱噪 毫无节制的独白 自我沉醉于童年回忆 都很令人反感 尤其是溢于言表的老白男味儿
零碎而具体的回忆-01/19/23 at MoMA
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我回不去的夢。
又一位名导拍怀旧年代片,真的笑死了。但这部真的真的好看死了,代入感强到爆棚。幻想部分的植入真是有趣,大时代背景与个体回忆居然以这种形式交错。也许,全世界男孩的浪漫是共通的吧。
动画的风格色彩比同画面感的《欧陆决战》柔和许多,没有动画帧数的不流畅感,可能就是真人滤镜效果。全程平直的旁白回忆,却透出强烈的时代记忆印象,每每忍俊不禁。就是隔着不同文化背景也很容易懂他们,因为少年不分彼此。喧哗兴奋对什么都好奇,恰巧赶上了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可能与不可能在我们年纪尚小的时候是不知道分辨的。于是记忆就有了另外一层梦幻的色彩,模糊了发生或者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风云变幻,群星闪耀时,怀旧情怀最为动人。真好奇半个世纪后的作品会如何讲述今天!
没想到居然花了50分钟在做时代背景介绍,更没想到的是全程添加旁白。体验还蛮糟糕的,至少在前70分钟。
完全没有共鸣😅
nostalgia make me laughin and cryin
其实是美国版《阳关灿烂的日子》。怀念的是同一批人同一个世代,被怀念的也是同一批。怀念的是两种不同的自由。不知道有没有苏联版本的。
意外的有趣 果然一直还差60年 流行文化和消费主义的鼻祖
流水账,幻想和现实交叉剪辑,陈旧,缺少主线,旁白絮絮叨叨
童年回忆录
即便年代和国家天差地别,但我仿佛还是亲身经历了一趟那样的童年。平淡无奇的剧情里,其实充满了许许多多的有趣细节。最终让这部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质感的,还是 Richard Linklater 无可比拟的细腻和诗意啊~
★★★☆ 《半夢半醒的人生》的真人動畫化,《少年時代》的青春白描,Richard Linklater把他關於60年代的回憶傾瀉而出,有偏個人的,家庭生活、校園玩樂、電影、電視、音樂,有偏全民的,登月計劃、越南戰爭、嬉皮士,讓電影更像是一個劇情片框架內的紀錄片,然而,這些回憶都太過私人化和碎片化了,我可以靜靜地欣賞這樣一副美國60年代風情畫,卻沒辦法被打動,還是那些半真半假的兒時幻想,讓我有種說不明道不清的小感動,或許,我想到了兒時的自己吧,我也曾Dream Big。
三星半
名导采用动画渲染技术,写了一位少年登月的故事。片子通过孩子的视角记录下60年代NASA家属的日常生活,有很多文化符号,是个很好的怀念,但是咱们看来应该是无感的。我的观感认为这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没当孩子睡着时他就登上了太空,像是梦中的幻境。结尾的字幕可能为他正了名。希望咱们国家的㊙️密也有解密的一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