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本片之后,不能自已。
本片用简单的人类情感表达提出了一个很直白的观点,即何为追求平等?
平等并不是为某一个群体,某一些人的平等,平等属于所有人。
今年hong港发生了类似的事件,一些hong港的学生提出了他们的权利。
他们的勇敢感动了许多人,于是有基督教的朋友,有同性恋的朋友,有hong港d立和tai湾d立的朋友,有海外的华人朋友,难能可贵的还有我们大陆的朋友,冒着各种压力和风险,都加入进来要表达的自己的权利。
这时我想起了本片反复出现的台词,“我们工会有一面旗帜,上面是一双紧握的手。
这面旗帜有100多年历史了。
”无论,你是什么人,无论你的想法为何,你支持我,我即支持你。
但很可惜的,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基督教的朋友看不了同性恋的朋友,香港和台湾d立的朋友恨死了大陆和华侨朋友,中产阶级又嫌弃工人和小商贩朋友,而所有成年人又有很多看不惯该在学校读书的中学生,写繁体字(使用的人称为正体字)的人看不惯写简体字的人,人们在一点一点自我瓦解,相互轻贱。
同样的,我们如今在网上讨论问题的时候,也是如此。
先攻击对方的身份,男女、学生还是工作、本地人外地人、北方人南方人、有钱人和无钱人、领域内领域外、会不会英文、有否出国、知识多寡、阅历富浅、城市还是农村、有没有信仰、到底出生在哪个年份、到底有没有用过特定的产品、看过特定的电影、知不知道哪个特定的人、去过特定的网站……多如牛毛的分类,把每个人称为人的基本特质所抹杀,分割为一个个——有时甚至是只有一个人的小团体,寄希望于因此可以找到同伴聚集力量,寻求最后的平等。
然而却不知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平等的机会。
说实话,可能我是比较笨的人吧。
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真没去考虑是什么主题的。
结果看了以后才知道说的是同性恋群体的一些事。
我承认,刚开始我是因为好奇这个特殊的群体,并且希望可以多了解一点有关他(她)们的事,所以才看了下去。
真的没有想到,看到后面已经津津有味,为了主人公们的遭遇而感同身受。
在结尾处,他们终于骄傲的进行游行,并且一个个介绍之后的事情的时候,我竟莫名的有些想哭的冲动,也哪许这就是所谓的感动了吧。
哪怕遭受再多责难,依旧勇敢得面对。
那句人生何其短暂,要骄傲的活下去。
我感受到了阿什顿那颗炙热的心。
导演深刻的刻画出了小镇居民以及同性恋者们的各种想法,性格等等,能将一个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拍成这样,还有电影所表达出的那种永不服输的精神,就值得让我们去观看了。。
在这个世界,这种爱被误解了,误解之深,它甚至被描述为‘不敢说出名字的爱’,为了描述这种爱,我站在了现在的位置。
它是美的,是精致的,它是最高贵的一种感情,它没有丝毫违反自然之处……这个世界不理解这一点,而只是嘲讽它,有时还因为它而给人戴上镣铐。
——王尔德本周,我的一部分小伙伴们集中刷了两次屏。
第一次是《奇葩说2》的宣传片段里,外星读书人蔡夫子含泪说出柜的不易和做为“勇敢的人”的孤独与辛酸;第二次是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同性婚姻全境合法,品牌们的支持广告与同性家庭们的笑容影辑。
那些阳光下灿烂的笑容让我想起去年戛纳酷儿奖的得奖影片《骄傲》。
如果你们因为卷福和花生的基情四射和《小不列颠》里的基腐喜剧弥漫,就以为大英腐国是由来已久的基都,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至少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腐国还是个极度保守意识和铁腕统治的国家。
如果现而今的同志游行看起来更像浓墨重彩又青春洋溢的小鲜肉嘉年华的话,1984年的骄傲游行,是一群被保守社会隔绝的边缘人,鼓足勇气忍受着歧视目光的集合呐喊。
而故事里的这帮被主流社会隔绝的群体,却雀跃筹划着帮助另一个群体——被撒切尔铁腕政策打压而生计困难的矿工组织。
作为故事主角的可爱娘炮小胖子马克,福至心灵的想到作为弱势群体应该支持弱势群体,开始热心的为远在南威尔士的一个矿工小镇募款。
但当他们热心的打算把捐款给那些因为经济封锁无法继续罢工的矿工们时,却遭到了他们的集体拒绝。
那个时代,同性恋依然被贴着艾滋传染者、乱交、变态等标签,在不远的历史里,天才作家王尔德和《模仿游戏》里帅倒万千少女的计算机之父图灵,都因为同性恋的身份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乃至网罗罪名投入监狱。
可想而知,最MAN群体矿工们怎么会接受一帮奇怪娘炮们的募款,没饭吃事小,被“变态”们救济的失节事大。
而这帮执拗的傲娇们竟然鼓起勇气开着小车子把募捐的钱和物资硬送去了偏僻小镇上。
完全不同世界的两个群体,从初始的避之唯恐不及,到一点点接触中的认识与融合,一起吃肉喝酒畅聊着不同身份却相同琐碎的情感生活,甚至保守生活的姑娘们第一次看到会扭着屁股跳舞的男人大呼过瘾,还有看起来刻板恐同的老人家认同自己隐藏了大半生的秘密身份。
褪去被妖魔化的社会符号,这些和自己看起来似乎一样甚至更有意思和活力的人,让小镇上的人慢慢接纳和释放。
彼此成为战友,一起努力为各自和共同的困境战斗。
《骄傲》的好,在电影的节奏不卑不亢又绝不平淡。
没有大悲大恸的对立与矛盾,在看似有趣又笑料不断的故事里不减一分严酷环境里斗争的艰辛。
这个故事改编自真实历史,那帮鲜活努力勇敢抗争的人们,确实曾经努力着同样的努力,忍受着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歧视与打击,乐观而用力的同样活得鲜亮,骄傲呐喊。
正因为半个世纪来的许多这样勇敢的个体生命和群体的不懈努力,才有今天的平权与宽容,才有6.26这一天的美国同志婚姻合法化。
作为一个中国式婚姻制度唾弃者,我一直主张着不要婚姻制度这件事。
所以无论我是同性恋或异性恋,原本都是一个不婚主义者。
我羡慕江湖侠侣生死契阔,以为感情之所以能长久,是源于相爱的两个人把对方都放在比自己更重要的位置,相互懂得与理解,共同守护才是维持感情恒温的方式。
婚姻制度里往往因为制度确立的关系,让人失去对感情和爱人本身的在意和关注,才让许多关系里的两个人慢慢渐行渐远,最终相离。
而所谓婚姻制度里的权益和对爱人的保障,通过保险、契约说明与收养等许多法律方式可以巧妙平衡,更坚定长持婚姻无用论。
直到有一天,我与我的女友,因为在中国的制度里不能通过法律方式获得手术签字权这件事,决定着我和她未来共同生活的可能微乎其微,我才第一次真正的面对“同志婚姻合法化”这个议题。
婚姻制度不仅意味着两个人彼此建立最小群体单位,约束彼此成为唯一,更关系着是否有权利允许医护人员在紧急状态下及时医治爱侣的生命,关系着整个社会的普罗大众是否能更正面的看待这样不同的感情缔结,关系着许许多多寻找自己形状的年轻人,是否能在更宽容更不偏颇的环境里选择自己的选择,活在阳光下与认同里。
许多人羡慕日本与欧美近年来突飞猛进的许可与宽容,但是这些进步和平等并不是静候来的奇迹和美好。
这些开放进步,是半个世纪来一场又一场的抗争与呐喊堆积而成。
而这些战斗从来不是云淡风轻的,今天的酷儿们走上街头的勇敢展示,在数十年前的街头收获的不止歧视的目光,还有石块和唾沫,甚至有更严重的身体伤害与强迫精神病治疗在等待着原本只是想按照自己的内心选择爱情的人。
比起艰难的前辈们,我们幸运多了,活在这个信息爆炸、越来越许可个性的时代里,这世界好像慢慢也变的温柔了起来。
比起二十年前的封闭和洪水猛兽般的恐惧,更多的人,对这样的群体和感情模式不再那么陌生,借助大量书籍和影视的了解,加上许多行业领域里的杰出代表,似乎我们也慢慢的开始在明亮里认可自己的身份,勇敢选择自我。
和蔡夫子含泪劝告后辈们别出柜不同,更多时候面对来询问我的建议的,许多因为类似要不要告诉亲友们自己的真实情况,或者要不要坚持走难走的情感路的后辈,我总是不假思索的建议坚持自我,尝试经济独立,然后用技巧获得环境的理解认可。
因为所有灵魂明亮的人,能够站在阳光下勇敢微笑,拥有站立的价值观,背后都需要许多许多忍住泪水的战斗。
这些战斗,是一个生命个体与存在世界的博弈,勇敢抗争带来的每一道伤痕都会成为你生命的勋章,让你发出更多光芒,不惧所有前路与未知。
这无关乎你是一个什么恋,只关系着你想成为一个怎样的生命,是不是可能长成那个独一无二的、你喜欢的、你自己。
=========我是特别纯粹的分割线===与世界谈谈===谨以此,致敬曾经战斗的他们和未来战斗的我们。
其实赶在今天的消息后写这一期的单读,并非只是因为美国同志婚姻合法带来的感触。
今天的中国,我们生活着的脚下土地。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能选择的,能不被普世价值击打的究竟有多少?
性别歧视的平等平权、户籍制度的就学就业无奈、单身人士收养制度的缺陷、大企业对小个体的霸王契约,甚至如果你只是一个最最普通的选择单身生活的人,想安安静静的不步入婚姻,都要受到太多社会环境的目光和谴责,甚至法律制度里的限制和不公。
就算有许多问题,看起来与当下的你我无关,但如何争取得到一个更平等与包容的环境,至少可能与我们珍视的人的权利福祉有关。
一个公民的担当,一个生灵的承担,或许是,换位思考之后,懂得与给予可以的协助。
小行星未来会筹划一个病院科室,联合几位职场达人与心理专业人士,为初入职场或感情部分有一些特殊迷惘的年轻人提供建议,做我们能做的一些协助,从这里开始尝试。
为了每一个人的未来都是亮的,为了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能更简单的选择与爱,我宣战。
1.同性恋解放阵线的首要目标是保障同性恋群体的切身利益不会受到歧视和社会压迫。
2.然而,同性恋受压抑的根源深种于社会之中,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化的家庭模式结构和犹太教-基督教文化。
虽然反对歧视同性恋的法律改革和教育改革是可能的和必要的,但是并不能最终解决问题。
由于既存的社会结构还保留着,社会偏见和公开的压迫就总是会死灰复燃。
3.因此,同性恋解放阵线将自身视为旨在废除各种形式的社会压迫的更加广泛的社会运动的一部分。
它将致力于建立与其他受压迫群体的联盟,并同时保留其组织上的独立性。
4.我们的联盟成员将包括下列群体:(a)女性解放运动。
女性受压迫的根源在许多方面与我们相似。
(b)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
这些人所遭受的种族主义歧视与我们所受到的歧视具有相似的结构,只是他们所受到的歧视以种族为依据,而我们所受到的歧视以性差异为依据。
他们是我们社会中在社会和经济上最受压抑的群体。
(c)工人阶级,即所有的产业劳动者、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他们的劳动养活了整个社会,但是他们的技术却遭到利润导向经济的误用,他们组织起来保护自身利益的权利以免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挑战。
(d)拒绝资产阶级家庭、拒绝这个社会为他们提供的角色和生活方式并尝试培养出一种非剥削性的反文化的年轻人。
(e)受到帝国主义压迫的人民。
他们尚未获得民族、政治和经济的独立地位,而这是一切其他社会变革的前提条件。
5.我们不相信任何既存的革命理论已经为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全部的答案。
因此,同性恋解放阵线将学习和讨论所有有关社会和个人的批判理论,并用我们自身的实践和历史经验来检验它们。
同性恋解放阵线的要求是:——结束一切来自法律、来自雇主、来自整个社会的对男女同性恋者的歧视;——所有被同性吸引的人应当懂得,这种感觉是美好的和自然的;——学校的性教育应当不再以异性恋为唯一内容;——精神病医生应当不再将同性恋视为问题或疾病,以免为同性恋者制造负罪感;——同性恋者应当像异性恋者一样在法律上拥有通过报刊广告、在公共场所以及通过他们愿意的任何方式自由与其他同性恋者建立联系的权利,警察的骚扰应当立即停止;——雇主不应再以性倾向为由歧视任何雇员;——同性恋性活动的自愿年龄线应当降低到异性恋性活动的自愿年龄线;——同性恋者应当像异性恋者一样拥有在公共场所拉手和接吻的权利。
(Evans,115—116)
更像是一群身份特殊的年轻人参加了一场社会政治实践。
矿工与同性恋两个群体的权益和困境落到每个个体身上,从社会社区到家庭,呈现出重点不一的交错冲突。
必然有艰难的情节,作为喜剧整体还是很乐的。
腐国之所以是腐国,权益斗争可以联合的可能性,也是一段特别的历史。
(大家都是同志。。
80年代矿工罢工反ZF,被停暖停电停巴士,矿区小村子社区居委会大叔大妈们(勾心斗角)的生存形态;伦敦GAY & LES 面对家庭反对、社会隔离歧视和疾病威胁的生存形态…两个群体走进对方开始了解的时候,个体的经历会有一些交集。
电影在这个点的情节设置得很好。
// 剧中的两次合唱以及片尾曲,好听且动人片中的恐同反派大妈虽然讨厌,看到最后讲述后续故事的字幕的时候,觉得她说的话也是另一类人的另一种角度看法,谁说这不是一种利用?
也是互利。
换个说法就不那么难听了。
这是我看过最热血的一部关于同性的电影。
我想了很久不知道怎么定位它,关键词到底是什么,我能想到很多,但还是选了最直截了当的这个。
这是一部英国电影 也只有英国才会有这样的电影。
它关于民主,关于平等,关于独立,关于整个社会的互相理解和尊重;但它选择了一个最独特的切入点。
我们之所以义无反顾的帮助你们,因为我们也遭受过同样的待遇,这些苦难与不公,我们都感同身受。
有了这个切入点,给那些选择接受的人一个台阶下,也用那些依旧不能接受的人来映射这个社会的不平等意识多么强烈。
最终还是让你感慨 这个过程以及最后的结果 一切来得多么不易。
我看到的是一个乐观的反抗过程,是一个永不放弃的奋斗过程,是一份为了尊严和骄傲一步步努力的过程。
只是别人三十年前就在做的事情,我们现在连做的勇气都没有。
有一次大家一起吃饭,我妈提起前几天看的新闻,关于英国驻华大使结婚的那条新闻,席间语气不免唏嘘和不理解,我随口搭上在浪博看的话,如果一个国家因为法律拆散两个相爱的人,那这就是不健全的法律。
可是话说出去也没人认同,那时候我发现,也许更重要的一句话是,一个社会如果不能互相理解和尊重,那这就是不平等的社会。
而我们如今身处这个社会中,互相隐藏,互相欺瞒,只有夜灯下和手机上的约炮网站上才能展现真正的自己,第二天再相安无事的混迹在社会上。
光明正大地去争取属于自己的骄傲根本就是想都无法想的事情,对亲人对朋友都是一样,不一样带来的就是嘲笑与闲话,不一样就是伤风败俗坚决抵制。
没有人愿意站出来顶着这些东西寻求平等与自由,因为我们的社会连基本的现象都没有,何来抗议与争取。
想想心酸。
一部还原历史、振奋人心的电影,也是一部有助于彻底消除对同性恋或其他少数群体的偏见的力作。
无论你的性向、背景、口音或职业是什么,真正重要的是,不要停止追求和感受人之为人的一切尊严、自由和美。
当然,为此你必须有勇气,努力认清这个世界和我们自身的缺陷,必要时还得挺身而出与无所不在的偏见和不公作斗争。
但这恰恰才是我们所值得骄傲的。
影片的叙事风格朴实无华但力道十足,尤其是弗兰克在与煤矿工人聚会时的那一段即兴独舞,还有女工清唱《面包与玫瑰》的段落都精彩至极,令人回味良久,念念不忘。
2014年上映的英国电影《骄傲》(pride)是一部讲同性恋平权运动的电影。
这部电影的特殊之处在于并不是单纯讲同性恋群体自我的平权问题,而是将切入点放在了另一个群体:矿工。
一群男女同性恋们想要为罢工的工人筹款,但工会由于他们是同性恋拒绝接受。
同性恋们决定避开工会,直接走人煤矿村庄的工人家庭中,和他们交流,并给予帮助。
矿工群体一方对同志群体原本怀有敌意,但随着长久的接触,两个群体相互给予温暖和支持,并在日后结成了捍卫自我权利的联盟。
《骄傲》获得第67届戛纳电影节酷儿棕榈大奖以及英国最佳独立电影奖,同时提名2015金球奖最佳喜剧电影。
豆瓣也给出了8.3的高分。
只是澈澈看完整部电影,实在没发现所谓的喜剧笑点在哪里?
影片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故事的大背景定于上世纪80年代初,以撒切尔夫人为代表的英国新自由主义政府采取铁腕打压工人运动,矿工群体发起了英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罢工。
威尔士的工人们长期罢工使得自己在经济上履步维艰。
同时,1984年6月30日,伦敦同性恋发起游行。
同志群体的领导人Mark发现,其实同性恋和罢工的工人有相似的平权目标。
如果同性恋游行能与支持工人相结合,那么会让让更多公众关注到同性恋群体。
在联系了数家工会,对方由于筹款者是同性恋而拒绝后,威尔士的部分罢工工人的出现使情况有所转变威尔士俱乐部的Gwen老太太接到Mark方的电话,在并不清楚同志究竟是什么的情况下,依然愿意接受对方的善意。
这一幕成了整部电影的转折点,导演也给了老太太一个长长的接电话镜头,太美!
LGSM(男同和女同支持矿工)的小伙伴们得到鼓励后,开车前往威尔士罢工工人的家中。
车上三名自嗨的拉拉,坚持认为每个女人内心都是拉拉,搞得其他几位男同很不爽。
但是威尔逊的罢工工人对是否接受同志群体的筹款帮助也分化成了两派。
福利社区的老大Hefina从最初的中立态度,到最后坚定的支持同志群体。
小胖妞Sian也是坚定不移地支持同志群体,左边是他的老公,最初极度排斥同志群体,最后也成了保护同志群体的一员。
Sian的老公为了同志们不被欺负,最后向其他工人挥起拳头罢工群体领导人之一的Dai作为先锋,来到同志酒吧表示感谢。
Dai的老婆接触同志后,最关心的问题是两个男人像老公老婆在一起生活,谁负责做家务呢?
上面讲到全剧剧点的Gwen老太太接触到同志后,还是搞不清楚拉拉是怎么一回事。
此女人属于强烈反对接受同志群体筹款,并最后私下将威尔士工人与同志群体的活动透露给外界。
在表演方面,《骄傲》属于一部群戏,除了上面列举的工人方面,同志群体方面也塑造了一些典型的角色。
但为了让电影更具有叙述性,有两个人物被突出。
一个是Mark,一个是Joe。
Mark告诉Joe人生很短,必须骄傲的话。
作为同志群体的领导者Mark,他的身上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这种公民意识并不局限于同性恋群体,而是包括当下社会制度下所有处于不平等、弱势地位的群体。
Joe个人也随着同志和工人运动的发展而不断成长,从最初参加游行时的胆怯,有所顾及,到最后勇敢走出家庭,成了游行队伍中呼唤同志自由平等的先锋。
除此之外,还有一对同志恋人。
Jonathan在工人舞会上,以自己的舞蹈征服了在场的所有女性工人,同时也让原本排斥同志的部分男工人对他刮目相看。
他是英国第一个被确认为HIV阳性的男同性恋。
Jonathan的男友Gethin,自己的妈妈由于无法接受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16年的时间两人不曾说话,但最后的结果还是很暖心。
小狼饰演Mark的前男友惊鸿一瞥整部片子看下来,编剧在矛盾处理方面并不是特别的突出,也许是尊重历史的意图,所以在同志群体或者工人群体争取权利过程中表现的戏剧张力并不是特别的强烈。
这一点和去年讲述少数裔争取平等权利的影片《隐藏人物》比起来稍显逊色。
李澈也向大家推荐《隐藏人物》这部片子,将其和《骄傲》对比观看更有收获。
看这部片子,更多的感动还是来自于同志先驱们的斗争。
没有他们的一点一点地努力,就不会有我们的今天。
我们所处的时代,无论与同志群体是否有关系,仅仅是这样一个能够丰衣足食的安稳现世,也是前辈们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换来的。
当下的任何一种平等,都不是从天而降的。
而抱怨当下不平等的人们,与其抱怨,不如自己为其努力一把。
如果某一天,当你或你身边的朋友成为少数群体时,希望你也能像影片中的人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而微薄力量的汇聚,形成燎原之势后,说不定真能改变历史的走向,改变那些少数群体未来的命运。
日裔美国公开出柜学者吉野贤治在他带有自传体性质的书籍《掩饰》中写到:“同性恋权利运动深受其先辈的恩惠,例如种族和妇女民权运动。
当我们逐渐成熟壮大,成为一个社会群体时,同性恋者便可以报答前人,贡献出一种对同化的批判,而这会丰富民权范式,惠及所有需要民权保护的人。
”的确如此,作为一名同性恋,前提是一个公民。
希望我们的视野能够更宽阔,所看到的不是同性恋群体自身,而是所有遭遇不公的少数群体。
故事最后的结局依旧尊重了历史,工人斗争以失败而告终。
但是在第二年英国伦敦同志游行的活动中,这些曾经受同志群体帮助的工人群体,从全国各地汇聚而来,为同志平权游行呐喊发声。
故事中的人物原型都可考证。
Mark于1987年因艾滋过世,其余7人如今都还健在。
Jonathan最近度过了65岁生日,他也还和他当时的男友在一起一个专注同志电影的暖心公众号:李澈学长 ID:CheLeeboys
1984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采取铁腕手段打压工人运动,矿工群体发起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罢工。
在同年的伦敦同志骄傲游行中,一群男女同性恋决定主动为罢工工人筹款。
然而尴尬也随之而来:工会竟然羞于接受他们的资助!
这群同性恋决定绕过工会,直接走进工人家中。
他们驱车前往南威尔士的一个煤矿村庄,给工人家庭带去了钱和物资。
两个出身背景天差地远的群体从此产生了意外温暖的接触,并且在政府高压下结成了最不可能的联盟。
《骄傲》改编自真实事件,不仅拥有80年代工人运动的历史影像,也记载了英国同志史上最感人的一页。
两个群体从偏见到包容、从误解到联盟的蜕变充满欢笑和泪水,又让人为之动容。
《骄傲》获得第67届戛纳电影节酷儿棕榈大奖以及英国最佳独立电影奖,同时提名2015金球奖最佳喜剧电影。
©豆瓣
充满阳光、激励人心的片子。
英国资深望重的男演员 Bill Nighy在此片中饰演了一位隐藏多年自己的同性恋倾向的老矿工。
他在法国接受采访时说:1984年是同性恋的历史上的重要时刻,也包括艾滋病的出现。
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同性恋被认为是罪行、可以被判7年的徒刑。
同性恋还被认为是一种可怕的疾病、要遭受电击疗法来治。
现在,他可以在伦敦街头目睹两个同性恋人结婚,他为英国人对同性恋看法的进步感到自豪,但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
看了此片后,想到事隔30年后的今天,即使在法国这样自由开放的国家,仍有连续不断的游行示威反对同性恋婚姻合理化。
要知道,这个世界正因为有了许多的不同才有了大干世界的美丽。
记住了片中一句话:“生命是短暂的,因此要骄傲做人。
” 勇敢爱、做自己!
实在看不下去了= =虽然它似乎表现的一派和谐,但我总忍不住走神
讲两个政治团体之间的相互支持。因为豆瓣8.3分才找来看的。个人对政治和社会活动,对工会之类社会组织兴趣不大,所以也没太感动。觉得在神夏里演莫里亚蒂的演员很适合这部片里的角色,另外,在黑夜传说里演吸血鬼大爷的很帅。
拍得很童话,避开了斗争中血泪的部分,也很好。几千年人吃人,能看到一些些人爱着人的片刻太治愈了T T
Bill Nighy 和 Andrew Scott 的角色那种剧情点到为止但每个镜头都让人觉得这人身上很有故事的感觉把握的太好了。主线放在同志群体这边,具体人物刻画亮点都在矿工这边,虽然抗争过程的描述有点弱,但最后还是看哭了好感动。
撒切尔夫人万岁
...
群像人物依旧是纸片,但比同为feel-good movie,却虚伪到几乎沦为有害糖水片的《女生要革命》好不少,至少姿态是温和的(尽管这也导致电影缺少了题材本应有的那份愤怒),幽默感是到位的,结尾煽情高潮是实心的,人物戏份也比较均匀。
看得又哭又笑超过瘾!开心极了!知道是真人真事改编的就更开心了!其实每年看那一百来部电影,真的可能只是为了遇到一两部这样的电影而已,让你觉得世界其实还是有越变越好的。还是那句话,很多我们觉得理所应当的,正确的事情,反而是靠许多人努力争取来的
片子有点乌托邦的嫌疑,色彩亮丽,结局美好。。缺少点戏剧张力
如罢工矿工Dai所说,你身处战役,面对强敌,却发现还有从未知晓的朋友,实太美妙。柏林墙非一日推翻,太多正义尚未伸张,太多权益值得争取,想呐喊想援助的你,永不孤单。悲怆伤怀的历史与压抑沉痛的现实拍得火花四射活力爆棚,燃得人只想吼——生命太短,没空低头!今年目前最爱的电影。
1984, Lesbians and Gays Support the Miners. 威尔士口音英语与威尔士语略萌。
Do have your pride
后半段转折来的有点突然,但还是感动得一塌糊涂,这样大声且向上地活着,应当是每个人的模样。"When somebody calls you a name, you take it and you own it."
2015年看的第一部电影。本来以为是很压抑的作品,关于罢工现实结果其实也不尽如意,但是电影基调却特别积极,看完感觉活着真好QAQ have some pride because life is short
生命苦短,要骄傲的活!真心好电影,好久没看到这么优秀的片子了,感动!
今年戛纳的酷儿棕榈得主。在IMDB上给了9分,换算豆瓣五星。说实话莫老师一出现俺就高潮了。片子在叙事上还是有缺憾的,但是几乎找不出其他缺陷。还有就是伦敦剧院里历练出来的演员真是绝了,我觉得就算给他们一个烂剧本烂导演他们也能演得有声有色。话说Ken Loach也是今年带着劳工运动题材去戛纳的。
会议上女生唱歌那一段还是蛮做作的,独唱领一段,高低声部的渐入,虽然合情合理,但太过于造势。本片在主题上一直在打造群像,个体人物却不算有血有肉,而更加没有煽动起革命的热血和激情。全片开头最好,以乔治迈凯视点引入,但中途一度流连于不算紧张的斗争。
原声大绝赞啊...我们看到在一个成熟的民主社会,公民是如何通过自由结社来伸张诉求,协调利益,得到面包的同时也手握玫瑰。
我是真对这片子期待挺大的 所以看完了 不免觉得预期没有达到
又是一部看不懂的高分电影。这群人忙忙叨叨,吵吵嚷嚷的在干嘛?我是gay,但也不想给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