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停了,想到下笔写点什么。
当我还沉浸在“一念成魔,一念成佛”这句话时,忽然之间看到了一直不想那么快看到的结局。
然后,泪如雨落。
心像被什么击中了一样,发出钝响,疼痛不已。
]为什么会哭,是为了明明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还是早知悲剧的宿命却仍然抑制不住的相爱。
大概都包括了。
看《少年包青天1,2》时,没有流过一滴泪,因为除了离奇的案件,并没有值得我哭泣的爱情。
而《少年包青天3》中,有了真正的爱情,不再青涩,不再暧昧,只是爱,用尽生命去爱。
包拯与小蛮的爱,公孙策与小风筝的爱,展昭与小狸的爱。
三种境界,却都是感人至深。
大包,这是小蛮独有的称呼,那种爱,蔓延散落在每一个角落,温暖人心,纠缠入骨。
却没想过,命运早已为小蛮安排了她特定的道路。
当可爱刁蛮的小蛮变回即将成为皇后的柴郡主时,情,何以堪?
想起一句话,爱,直至成伤。
包拯伤了,伤到为了一个女孩去死。
因为他爱了,刻骨铭心。
这也许是戏说,是夸张。
可却打动了我。
爱情,就是一种可以让人伤到体无完肤,鲜血淋漓却仍然食之若蜜,契而不舍。
而爱情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守望。
不去占有,不去争夺,致使希望她过的好。
包拯明白,小蛮是他永远得不到的,不能相守的人。
但是还是奋不顾身的爱了。
最后,选择了成全与守望。
飞入悬崖,只是为爱。
爱,有时候不用相守,也可以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为爱而生的包拯,不再严肃,伟大。
却更加感人。
也许他还火着。
结尾处,又是双喜镇,又是风月楼,又是无理取闹的小蛮和傻大包。
原来一切可以仍然这么美好。
原来爱从未离开。
心有多大,爱有多大,奇迹有多大。
一直以来少包系列里,第三部的风评最差,原因无他,剧情太扯。
包拯失忆了,堂堂郡主未来皇后亲身卧底边关青楼,飞星将军庞统企图篡位,皇帝要找啥天芒,最后被包拯查出来让天下人都知道了,然后不了了之。。。
当然还有那个被编剧发挥到极限的“跳崖不死定律”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但,这却是我最喜欢的一部。
原因亦无他,只因“感情”二字。
演员大换血,只留下释小龙这个三朝元老。
但演员们对角色的塑造无疑是成功。
任泉的公孙策是才华外溢的,因此也是张狂的,和包拯一直在斗智,文人相轻亦相惜。
而赵阳的公孙策更加内敛温文尔雅,虽斗嘴不断,但已经是居于辅佐的位置上,是包拯的大助力。
演员的气质和表演符合了人物心态和位置的转变。
而小龙也长大了,我们的展昭不是小和尚啦,是少侠呢,更加帅气,打戏更加潇洒。
已经有了“南侠”的风骨和气度。
和小狸的一段感情也是虐哭我。
“爱一个人不是要把他留在身边,而是要他过的好,那就够了”“明天会是晴天”。
小狸不是矫揉造作的女孩,她背负着自己的使命,看的足够透彻。
两人分别的时候,夕阳下,执手相看泪眼。
这一对镜头不多,但刻画的足够出彩。
三个人三段爱的刻骨却终又不得的感情,令人唏嘘。
剧情三星,感情五星,综合四星。
他是才子,学富五车,通遍古今。
他是雅士,擅赏书画,喜评琴器。
他是医者,望闻问切断奇症,妙手仁心救危人。
他是朝官,不安庙堂忧天下,奔劳四海济黎民。
他在包拯身边,是推心置腹的知己,出生入死的兄弟,不相上下的敌人,相辅相佑的助手。
他在展昭身边,是卖弄才学的文士,贴心细致的大哥,调笑打趣的对象,偶需宽慰的男子。
他在小风筝身边,是以诗斗气的冤家,评书赏画的道友,心口不一的愚者,缘定三生的情人。
他从阳光里走出来,一句“我看未必”果断地否定捕头对命案的推理,傲然而高调地在小老百姓们对“大宋第一聪明人”的好奇下进入现场。
一轩眉,一凝目,纸扇陡展,嘴角边隐不住的是对上述推理的鄙薄,这双眸来去之间仿佛已经透析了真相。
他的每一个字都是笃定而自信的,他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优雅而熟练的。
他习惯说“我就已然猜到”,似乎一切真的确凿地在他眼前发生过,他总是要证据确凿,因为既不相信天衣无缝又固执着青天无冤。
他潇洒,他温柔,他自信满满,他风度翩翩,他悲天悯人,他豪情壮志。
他,赫然只有一个名,公孙公子。
不是陪衬公孙策永远都不是包拯的陪衬,他昂然而鲜明,是一个独立的存在。
也许在破案时他没有包拯那种天生的灵气,也许在面对强权时他没有包拯那种直接的大无畏,但是,他独有的那种佳世之气和含而不露的坚强果敢,却也是包拯无法比拟的。
天问曾批他,“公子睿智,举世难寻,只是孤芳自赏。
若能遇上伯乐,必定能如大鹏乘风。
否则,只有孤芳一生。
所以,公子之命运,在他人” 。
公孙策笑了,不仅因为眼前这个聪慧神秘的女子读懂了他算准了他,也正说明了他相信并早已认清这个现实。
只是对那一抿然,无论是戏中人还是戏外人,请都不要感到悲伤和扼腕。
公孙策是俗世的一缕清芳,他饱读诗书气质华雅,却又脱了那呆泄迂腐之气,正因他博览多猎、活学善用。
且听公孙策评字——“以诗经入字……隶书出入龙泉礼器之间,楷书则具魏碑之风,古朴秀气。
难得,难得”——寥寥几字,便足见一个活脱脱的公孙公子:诗经虽短,却是古蕴悠长,惟有深味其意的公孙策才能以此见识出不摹名贴、不临常碑的天问的修养;评语虽是常话,却也只有懂字爱字的公孙策才能在有着同样修为学识的包拯和庞统在场的情况下,肯定利落地给出这么高的评价。
再看公孙策赏画——“布局精巧,留白也不错”——不过数言,直指一图嘉兴烟雨的妙处和画中那“雾霭迷茫,峰楼隐约”的神似之态。
更闻公孙策鉴语——“画题‘梅花三弄’。
唐人颜作师曾在《忆红梅》里提到过,‘漫弹绿绮,引三弄’。
此曲调在不同的徽位重复三次,故称为三弄。
独奏三弄,实属寂寞。
”——他旁征博引,通音晓乐,更是听技且听心,无论是孤独思念还是豪气英情,仿佛都逃不过公孙公子那慧眼灵心。
展昭常说公孙策喜欢卖弄,喜欢炫耀,所以只要他一念诗或以“我记得《……》(某名著名)有云”开头时,展昭和包拯就会神游太虚而去,有时索性倒头大睡来烘托他的冷场,直到公孙公子一脸哭笑不得欲怒不能地操起身边的家伙把他们砸醒。
这是沉重的破案气氛里的搞笑,可是笑过之后,记忆里泛起的尽是公孙策的神情言语。
听公孙策引书论语是一种无尽的享受,他的沉浸他的醉心,他流连仰览名帖美图时眼中尽露无余的惊叹和珍惜,他信手拈来佳句典记时眉间泛滥成灾的狂傲和轻熟。
他懂,他爱,所以公孙策不是卖弄,他只是无法压抑对珍品的欣赏之情,无法抗拒烂熟于心的知识跳成字句,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
如果公孙公子有错,那只错在他的放纵,纵情纵兴纵才。
公孙公子的典雅风韵让他有一种清心悦目的美,仿佛画中人诗中仙,如果他游恋江湖,必是那绝世风神,墨扇摇碎数清影,素履踏破几红尘。
然而,他却是入世的。
他有一腔抱负,他的满腹学识得到重用,一介布衣登跃二品侍郎,虽是阴谋,却成全了公孙策在泱泱官场尔虞我诈中与众不同的高瞻远瞩和清冷倔强,让他更饱满独立。
庞统作乱,政局飘摇,当民心受所谓神物之蛊而包拯仍失志于小蛮之死时,公孙策则销立局外,曾一语点破:“借天命所示,实乃人为所致”,他指点展昭看透那冠龙噬月石刻的寓意,清醒分析局势——“京畿重兵尽在庞氏父子手中,朝中文武也都恐怕他们”,当展昭心忧“大势已去”之时,他却平静地指出小蛮之死是庞氏谋乱之局的变量,更指出庞氏因缺少“君王无道”的藉口而不敢挥兵硬闯的暂安之势。
公孙公子的远见亦在此——“正所谓名不正言不顺。
若是君非君,那他们就是替天行道,救黎民于水火之中。
他们就是义师。
否则,就是臣非臣,是叛军谋反。
即使窃成帝位,他们也得不到民心。
因为他们的帝位是偷来的、抢来的。
天下有野心之士必定会借机讨伐,也正宗名。
到那时,势必天下大乱,群雄割据。
”这等见识,可能对于已经见载过多少改朝换代规律的我们,不过寻常,只是当时若无纵观历史、捭阖政治的高度,怎能拥有?
也最是那临危不乱的气度,仿佛最狂烈的马都能在他面前嘎止,最急速的枪也能在他眼前挫顿。
再观后事。
聪明者都往往一语成谶。
看庞统最后在小蛮之死真相披露之后面对着挥刀誓杀的赵帝时说出的的第一句话——“赵桢!
你身为皇帝,却诬陷大臣;你身为天子,却不为天下百姓着想。
你说,你有何颜面再做天子?!
”——赫赫然就是公孙策所说的“藉口”呀!
我想,编剧是偏爱公孙策。
虽把大多奇案的破解之功归于包拯,却留了最大的荣耀给公孙公子,即是在皇帝与庞统都民心尽失,天下眼看就要陷入乱局之际,他一计借辽军犯境,既消除了赵帝不顾百姓的形象,也成全了庞统的全身而退,更是让天下回复太平常序。
这一计不仅成效显著,更见公孙策打破常规的勇敢和识英雄重英雄的坦荡,试问天下间还能有何人既敢动用本就蠢蠢欲动狼子野心的辽兵,又敢让自己的女人走到另一个出色男人的柔情之中呢?
这一计,不是双赢就是尽失,此等胆气和魄力,原就尽在那温文尔雅的身躯之中呀!
公孙策是清醒的,聪明的,理智的,也许因为没有高官厚爵的束缚,也没有万人瞩目的期待和前畏后忧的顾虑,所以他可以在包拯迷茫于是否要揭开那个恐怖的惊世之迷时,平定地告诉包拯“你可知道,‘包拯’这两个字已经不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一种态度,一份执着,一种面对真理的执着”。
那一刻,我们看到一个独立的公孙策,站在包拯的恐惧和悲愤之外,伸出温暖而强有力的手,把他一点点地从黑暗中拉出来,把那个以“包拯”二字命名的执着一点点地填回他的心里。
那时,这个公子并不知道后果是什么,却洋溢着一份承担一切、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
包拯有,他公孙策又何尝无?
所以他可以和包拯一同走进重兵精甲的太庙前场,侧坐左案,在宋帝的龙颜之下,庞统的强辞之前,一样的从容堂正,一样的为真相舍生忘死,一样的昂首向前。
男人的友情公孙公子,他最可爱的,莫过于一脸“怎么样,我就是要把你包拯活活气死”的神情和却总是被包拯展昭惹得跳脚的糗态。
我一直坚信,如果女人生命里最感动的部分出于爱情,那男人的则出于友情。
无论是那个在包拯离开时代行子职的公孙策,还是那个固执着不说却早已被所有人都看透了他有多么关心包拯的公孙策,无论是那个怎么也不肯把吃不下的大包便宜给傻大包、最后两人扭斗在地的公孙策,还是那个对着胡闹惹祸的大包愤其不争勃然大怒的公孙策,无论是那个轰然跪地求皇上成全包拯一死的公孙策,还是那个若无其事地搭着包拯的手告诉他黄泉路上不会留他独自一人的公孙策,无论是那个在崖边奋力地抓住包拯的手、落泪呐喊的公孙策,还是那个在温暖的秋阳下思念深深、遥祝包拯的公孙策,都值得换我们一颜莞尔、一声叫好、一腔感动,和一份仰爱。
男人间,最慷慨激昂的,莫过于肝胆相照、惺惺相惜,所以展昭说“他们是一时之瑜亮”。
这是对,也是不对。
公孙策与包拯,从一相识便是棋逢敌手,较量几番,虽表面上看,公孙策常居败势,但他却赢了更多——一个孤傲的人最难得的,不是被人敬佩而是去敬佩一个人,这之于他们是追求和目标,包拯对于公孙策即是如此;如果你问我包拯对公孙策的了解和关心有多少,我说不明白,只能告诉你曾经在公孙公子为小风筝的忽冷忽热不辞而别备感挫伤时,包拯只用一个“为何饿狼不吃肥羊却吃瘦羊”的问题便让他恢复笑容,让这个执拗的傻瓜想通了什么叫“本来喜欢就做了,那就对了”这种谁都不知道有没道理的道理。
而公孙策呢?
当包拯傻了的时候,最紧张、最容易因此冲动的是他;当包拯查案的时候,最有默契、能最快领悟的也是他;当包拯坠崖的时候,最相信包拯能平安回来的是他;当包拯慌乱、伤心欲决、几近崩溃的时候,最冷静最坚持的也是他;当包拯犯傻尴尬的时候,最会说冷笑话开解的是他;当包拯要以身殉义成全宋帝时,最无奈最理解最不忍却也最清楚要放手的,还是他。
包拯啊,人生得一友如此,夫复何求?!
公子多情那是剧情的需要,公孙公子喜欢上了男扮女装的马回峰。
如此温柔,如此善解人意,如此楚楚可怜的女子,在烟嚣漫然的青楼里如一株清幽的雪莲,不被任何污淤沾染。
他那双眼睛,那么剔透,那么水灵,那么平静。
这样的“女子”,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像清风一样拂动着公孙公子最深最彻的温柔,令公子想要尽其所全能地保护他、呵护他、怜惜他。
可是,他是杀人凶手,他是为了去世的爱人不顾一切,他更是个男子,公孙策不能爱。
枉了这一片痴心呀!
这应是公孙公子的硬伤吧!
即使被展昭他们当成笑话一样说起时他也会气急败坏得很搞笑。
毕竟一腔柔情如此真诚地付出过,如此期待地想要一生一世过,怎么能轻易忘却那曾经的怦然心动?
这样,一直到他遇到了小风筝。
第一眼——那双灵动的眸子从很深的心魂里抬起来,迎上他的自负,惊了他心底的平静;含笑的嘴角如此明丽地微微扬起,秀气却不拙朴,挑战着他的博学。
公孙公子与天问姑娘,眼波间你来我往早已几番,把对方的聪慧犀利加倍地打回去,注定要较量上。
两拳——陈鸢好胜,就算不能逃脱也要趁机把公孙公子打成国宝,出一口恶气。
可是在公孙公子悠然无事地边品茶边说着如果把她送官可能会被发配边疆充官妓之时,她也只能乖乖地招供了,打成平手。
三张咸卦——咸,上兑下艮。
兑是少女,艮是少男,阴阳相感。
咸乃感去其心,即是无心的感应,无心的邂逅,无心的相通。
也许小风筝与公孙策真的是命中注定,注定到公孙公子懵懵懂懂地抽了三次咸卦,注定到即使小风筝把卦牌丢掉烧掉他也能把咸卦送回她手中。
他们是相配的。
他是她喜欢的文采飞扬、风度翩翩,她是他中意的聪明绝顶、才识过人。
他博学多才的卖弄她都能应对自如,她精懂书画的造诣让他心动神驰。
可能在他们的眼中,早已认定,确只有对方才能匹配自己。
然而,这种聪明和骄傲既让他们契投,也让他们相互伤害。
这是聪明人的通病,他们赢得太多所以畏惧失败。
公孙策即使深知小风筝不同于平凡女子般顺服,却也始终不敢做迈出第一步的人,总是觉得那是低头那是认输。
小风筝希望他能坦率,可是又何尝反省过自己的忽冷忽热,何尝对他敞开心扉?
两个聪明的人,在爱情里却老是笨得自作聪明。
可是,也许这才是公孙策,这才是他注定的爱情,剥去一切的合理,让他的博学无处着力,让他像个寻常人一样手足无措,心痛神伤,让他也很小男人地因为她躲进另一个男子的怀里而酸得脸红脖子粗,让他也很自卑地以为堂堂辽国南院大王才是她的幸福,让他也很傻气地淋着滂沱大雨为她外公的焚炉搭棚,让他很郁闷地因为她在别人强势的柔情中而坐立不安,让他也很俗气地明白了即使输掉一切他还是已然赢得了她。
所以,所谓真爱,就是让公孙公子变得一点也不公孙公子。
其实呀,哪有什么注定哪有什么天意!
想耶律文才也抽了三次咸卦,难道说一个女人竟会有两个真命天子吗?
不是。
所谓注定,只不过是第一眼就已然的吸引罢了。
再聪明的人遇到爱情都会犯错,耶律文才说他惟一比不过公孙策的就是晚一步认识小风筝,根本不然。
惟有公孙公子,让天问化外清澈的眼波里有了流连,让小风筝班门弄斧地在外公面前假占出一张大利西方的同人卦,让一直微笑着的她流泪烧卦、自欺欺人地说他们从没有过未来,让她有所期待、因不能而失落愤怒,让她胆敢冲破那孤星逐日的宿命,让她纵使身在千里之外也仍心心惦念。
耶律文才,你是狼的后裔,所以你比在儒文化中浸淫生长的公孙公子勇敢直接百倍,可就是这种勇敢,隔了你和小风筝,因为她也是个要万般迂回才能明瞭自己心意的女子呀!
所以,虽公子千万,不比公孙一人呀!
当我们想起一个形象美丽傲气,销立风露,纸扇轻摇,因为自己的博学忘乎一切时,请称呼他:公孙公子。
会想要真有这么一个包拯公孙策该多好。
所有的所有他都知道,所有的所有他都理解,所有的所有他都包容。
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像她那么天性淡泊,无欲无求的女孩子,也悲伤地说,“包大哥,其实好讨厌你的。
因为在认识你之前,死,对于我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可是现在,我现在好舍不得你啊。
你会想我吗?
会想我很久吗?
想我的时候会开心吗?
”我一边哭一边强烈无望地悲伤:遇到那么一个人,让你想活下去,活很久。
這裏純屬吐槽。
最近在重溫第一部,不得不說第一部是整體配合得很好的一部劇;第二部有些看不下去,但是因為公孫策我忍了,我很不喜歡在劇中把大量時間浪費在沒有意義的感情線上,而且陸湘湘、小蜻蜓這類角色很吵;第三部順帶看了,說實話,換不換人倒無所謂,但有點內容可以嗎?
整個劇被感情注水注到我以為是言情劇,通常40分鐘的電視劇,還是懸疑推理劇,有10分鐘來說些廢話很正常,但是這劇40分鐘,10分鐘是說正事兒的,剩下30分鐘基本被用來說些廢話。
另外,包拯剛開始是失憶了對吧,不是腦殘對吧?
為什麼開篇就要把人家整得跟白癡一樣?
你多年不讀書不記得書本內容但你不會忘記自己正常吃飯、說話是如何吧?
第三部似乎想延續一二的搞笑片段,可惜演員水平實在太有限!
一直都是人物在尬笑;而且⋯⋯ 我特別不滿意的還不是「推理不夠言情來湊」,而是語言很奇怪,詞彙很匱乏,跟一二比起來,顯得相當粗鄙,一二的包拯雖然是窮書生,但起碼是讀書人,公孫策就更不用說,但是到了三,我覺得「大宋第一聰明人」的光環不管他們倆誰戴上都變成了一頂充滿笑話的草帽。
最後,個人對公孫策和小風箏的感情沒什麼感觸,反而是耶律文才和小風箏的感情讓我會心一笑了。
還有,太特喵喜歡龐統了!
首先这剧设定实在是太奇葩了,皇帝把自己的爱妃派出去,甚至不仅牺牲色相还得死一次,就为了找包拯,就为了找一种能让士兵变成赛亚人的神药。
天芒?
什么玩意儿啊?
皇帝公然诬陷大臣,庞太师的儿子明着谋反这些都算了,最后还都特么活下来了……但是仔细推敲,在这个荒诞的设定之下,这剧的逻辑确实非常合理啊皇帝周围危机四伏,一个老而不衰的前朝皇帝(正史里柴宗训没活过赵匡胤),一个掌握所有军权、军功盖世而且显然要谋反的权臣,这是多么凶险的局面啊,这种情况不出奇招,能行吗?
找谁完成这个任务呢?
只能找包拯了……包拯摔下悬崖傻了怎么办?
只能让自己的亲信去找。
让什么样的人去找能掩过庞统的耳目,还能给包拯洗脑?
女人。
哪个女人又亲信又有足够能力完成这个任务?
小蛮。
后来再施一个见招拆招的计,陷害一波,能除掉庞统那就更好了包拯能不能不在最后戳穿皇帝的阴谋?
不能,因为他是包拯,他的设定就是不畏强权,揭开真相,他要想瞒,第一部狸猫换太子就可以瞒。
庞太师为什么变好了?
其实是庞太师聪明了。
首先,如果宋朝完蛋了,天下大乱,那还会有他庞太师什么位置?
篡位?
不是不能篡,但绝不是他儿子那种坑爹篡法。
你不说明前朝皇帝无德无能你怎么篡?
所以以前庞太师想篡位,都是暗暗布局,等待时机,结果出了这么个坑爹货……而且庞太师是没法和他儿子切割的,他儿子完了,他就得完。
当时的情况是,皇帝和庞统都已人心尽失,下方将领蠢蠢欲动,极有可能会天下大乱。
这个时候,辽兵入侵,正好他借坡下驴,表明态度,稳住局势,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要不要搞死包拯?
要。
怎么搞死?
庞统一句话“要是你当皇帝我绝对不谋反”,能让皇上听进去就够了。
所以包拯死了吗?
死了,变成大包了小风筝为什么生公孙策的气?
这个你为了别的原因把自己爱的人推到你的情敌那里去你是他爱人被当做工具心里会怎么想?
庞统为什么死不了?
直接原因,一是他爹脑子清醒,二是公孙策脑子清醒;根本原因,他和皇上打了平手,要么一起死,要么都不会死。
都不死很难,只能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才行,而这个平衡恰好被找到了。
小蛮为什么会这么做?
大家自己以小蛮的身份代入走一遍就知道了。
再加上主角演技基本还算过关(其实皇帝演的非常好,扮猪吃老虎,被包拯审从一开始假装镇定,到后面事情慢慢败露开始紧张,提高音量,最后所有秘密被拆穿,奔溃坐地),不过邓超的台词念得实在是(很想催他快点)总而言之,这剧的设定和破案手法可能有点侮辱智商,可是,绝对不侮辱情商,每个人的情绪反应都相当正常,如果不是套了包青天的壳,评价可以再高一些
一开始是比较抗拒看这部的,里面的几个案子都可以算是童年阴影,比如面具和凤凰飞天,后来看了第二部便想补完少包系列,于是便选择了第三部。
先说缺点,节奏拖沓,解谜和揭露真相过程注水比较多,配角处处插话,就不能让包拯一次性说完,硬生生水多了不知道多少分钟;其次,角色属性不平衡,编剧似乎为了突出包拯的推理能力而严重削弱了公孙策的断案能力,然而包拯在破案过程中说得最多的就是“我不知道”,关键线索全靠小蛮提醒,前两部二人旗鼓相当,这一部不知道编剧这么安排意欲何为;其三,前七集的包拯严重引人不适,能理解包拯变傻了,但我不能接受邓超把变傻的包拯演得像个弱智!
邓超果然不适合演喜剧,后面严肃起来还是可以看见演员功力的。
说完缺点说优点。
剧情上首尾呼应,从一开始就埋下众多伏笔,到后面也能一一自圆其说,这一点真的很优秀。
几乎贯穿全剧的“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儒释道三种思想的碰撞,给这部剧增加了厚度,特别是将军夫人说的“死未必是坏事”,直接呼应了结局包拯坠崖重生回到双喜镇(虽然可能只是编剧留给观众的美好幻想)。
角色阐释上,赵阳的公孙策可以说是完成得超绝,台词、对白、眼神、身段、气质和颜值融为一体,塑造了一个完美的公孙策,和任泉的公孙策一样成为经典,并实现了角色内核的继承与延续,由布衣公子到入朝为官,青涩变为稳重,这其中的转变可谓是一眼明了;邓超除了前七集“装疯卖傻”让人不适和破案必吃大包的古怪设定外,后期破案时的的凌厉眼神和抑扬顿挫的台词都是比较赏心悦目的,而且比前两季更有血有肉,像个凡人(虽然有些过分接地气导致角色微崩)。
立意内核上,其实比前两部更高了。
这一季的主题词应该算是“成长”和“面具”吧。
这里的成长是无奈的,皇帝大了,城府极深,从第一集就开始算计提防自己的知己包拯;公孙策入朝为官,投身于政治,便不得不抛弃天真,心怀大局和天下,以少数人的利益换取大多数人的太平,虽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却收获了满怀的无奈;包拯在第三季可谓是很惨,发现天芒秘密被逼坠崖失忆变傻,从第一集开始就受到欺骗和皇帝的监视,随着天芒秘密的揭开,他不得不去面对一直以来遭受的欺骗和天下大局系于他一人的残酷现实。
就算最后所有谜底揭开,他也要面对皇帝的猜忌“只要有你包拯,天下就不会太平”,所以他无奈,告别了亲朋好友,独自迎接死亡以换取天下太平。
从某种层面上说,包拯的悲剧源于他对真相的固执追求和绝对的公正无私,很多案件如果他不执着于追凶,其实可以得到世俗眼中的“圆满”,但是我们都知道包拯不是这样的人,他一生的追求就是破案找到真相,这一部的包拯更是为了真相而丧失了大部分的“大局观”,虽说令人扼腕,但他的性格就是如此,世事也是如此,哪有可能一举两得。
说到面具,这部剧几乎每个人都戴着面具,只不过有人死了才能摘下来,有人已经和面具融为一体,再也摘不下来了。
其实这部剧的佛道气息和宿命感还是很重的,比起前两部的青涩和意气风发,这部剧更处处透露着无奈,可以看出历时五年,编剧的心境变了,笔下的人物也更加成熟了。
这种人物的延续感和现实感,是我喜欢少包三的原因之一。
这一部的感情线偏多,可能会让人有些不耐,但看懂了这些交错的情感,才能理解后面人物的选择。
我小时候看这部少年包青天关注的只是恐怖奇幻的剧情,对人物并没什么品读,现在长大了回看少包三,渐渐理解了很多剧情和人物设置,但还是有一些地方不能完全透彻,可能过十年再来回味这部,又是完全不同的理解和感慨。
只能说,少时不懂少包三,再懂已是沧桑人。
谢谢剧组为我创造了一场迷离的梦。
1.第一案结束第二案开始玩,包拯一行人也回了京城,包大娘也来了,包大娘说小蛮有贵气,包拯说明明是傻气。
2.第二案中伽叶寺带面纱的东瀛夫人原话说你不是个小丫头,还说要带小蛮回东瀛3.第三案开始,包拯一行人误入西陵族居住的森林,西陵族婆婆说小蛮带了面具(ps.请注意这个凶巴巴的西陵族婆婆的预言字字诛心,一语成谶。
她说展昭的晴天娃娃会找到它的娘亲,最后小狸因为火贺派死了师傅和师傅逼不得已回到东瀛振兴她们火贺派。
她说公孙策的心会被丢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最后小风筝因为公孙策的选择黯然神伤于是和耶律去了遥远的大辽,公孙策一个人受心的折磨。
她要小蛮脱下她的面具,小蛮身为郡主戴久了小蛮的面具便爱上了包拯。
她说包拯只会带来死亡,这点确实是真的。
)4.西陵王面具这案,包拯因为洗了香草做了梦看到小蛮胴体所以清醒以后一直躲避小蛮,小蛮为此吃醋,误以为包拯忘了她生日,然后跟踪庞统结果扭伤了脚。
小蛮对庞统说她要嫁第一中的第一,庞统问那你不会要嫁给皇上吧,小蛮说不知道。
5.西陵王面具这一案,“死去”的刘巡抚夫人(也就是庞统派去刘义身边的卧底名妓玲儿)对包拯说小蛮不简单,还说包拯不懂女人心。
—————————————分割线持续更新中其实我已经看过很多遍了,但是还是想整理一下有关小蛮身份的伏笔。
这对好虐,每次看每次都会哭死。
___________________2022.3留,后来我不更新的原因是又看到最后两个案子了,越到后面越悲伤,小蛮也越来越不开心了,我不敢看了。
等我什么时候又想刷完后面的,我再更吧。
我们总是容易在光影的感情世界里沉沦,看他和他肝胆相照,惺惺相惜,一笑泯恩仇;看他为她宁负江山,横眉冷对千夫所指;看她为他素手裂红裳,从此仗剑江湖,红袖添香。
那些爱恨情仇似乎总带了几分年少轻狂,酣畅淋漓却又纯净得不染纤尘,让你我趋之若鹜。
这或许就是电视剧之所以动人的所在。
如同【少年包青天3】,作为一部主打悬疑的片子,令人感动和回味,不是环环相扣的案件,反而是故事里琐屑细碎的温暖。
那些感情的细枝末节浸淫在记忆里,温柔了岁月。
编剧无心插柳,却万条垂绦,碧柳成荫。
犹记年少轻衫薄——包拯vs公孙策vs展昭景佑三年,卦书同人,上乾下离,大利西方。
故事如徐徐展开的画卷,在西北的风沙里染上了艳丽的色泽。
包展策三人成行,越山长水阔,换君主江山固若金汤。
权谋者的进退攻守却要以他们为子,压上万里河川,帝王之术果真是一种摧枯拉朽的残忍。
可是这个道理包拯不懂,困顿挣扎,成全了王者的纵横捭阖局,愧对了挚友的同生共死义。
那个谦谦温和的君子如玉呵,曾经恃才傲物,鲜衣怒马,却在一次次的对弈中败下阵来,最后甘愿敛起绝代风华,做掩映在他身后的白月光,看他名动天下,看他万民敬仰。
他们之间,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善万物而得时,水一样的柔韧,也有水一样的绵长。
犹记他身陷辽营,他策马前去,于营帐中三戏敌军将领;犹记他对一张咸卦黯然神伤,他伤神费脑,博才子一笑;犹记他痛失所爱,他深夜觐见,受下五十杖责,一句“臣要他死”掷地有声……年少灿若星辰的面容模糊在了韶华里,那份兄弟之情还依旧灼灼其华。
相知相伴经与了时间的阑珊灯火,磨砺出一份不问原由的信任。
包拯要水落石出,公孙策展昭便义无反顾。
奈何真相抽丝剥茧,却在结局处是非对错转瞬成湮。
不是不够坦荡,只是在那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朝代,他们都输给了王权的翻手为云覆手雨。
放手给你自由,来世再续兄弟缘,死别生离成了他们最后一次的默契。
留下的人,各安天命也好,相见无期也罢,都在时光的洪流里,成了寂寞的旅人。
情不知其所起 一往情深——包拯vs小蛮风情万千,烟红柳绿的边境小镇,大红的幔布拉开了一出折子戏。
戏里,他不是担起百姓愁苦的悠悠青天,只是善良乐天的傻瓜大包;她不是流光溢彩,卓尔不群的高贵的郡主,只是简单率直的伙房丫头。
她本是为了监视他而去,却在一出出悲欢离合里投入了感情。
丝言为恋,独缺其心,她名字里的深意。
无心的爱恋,无心的痴缠。
脂粉散去时,他在夜凉如水中把承诺说的云清风淡,她听得泪如雨下。
爱是旧时光里的胡琴,被他一席话起了调子,咿呀呀弹唱开去,低俯暗行,引得她不自主地便随了他出生入死,与他风雨同舟。
曾经娇嗔浅笑解君愁颜,曾经一语道破案中玄机。
这个吵闹率性的女子是午后清澈和煦的一缕阳光,斜斜的照射,在包拯不解风情的心底打开一道缺口,攻城略池,占地为王,他还茫然不知。
直到她疏离地叫一声“包大哥”,他才在恍然若失间发现,爱早已盘根错节,遮天蔽日。
他们都是心思澄明简单的人,向往的不过是一个平淡的未来。
不是没有过相约竹林深居,同看日出日落的坚定,不是没有过月下谈心的甜蜜。
可沾染了阴谋的爱情从一开始就偏离了幸福的轨迹。
一曲胡琴调,在高潮处戛然而止。
他在京城断崖的猎猎寒风里望向她。
桃花面,杏仁眸,眉黛青,原来她也可以温婉清丽,恬静芬芳。
奈何朱颜辞镜,终于以真面目相对,却成了死别之日。
“真好,你最后留在我脑海里的,是一个笑脸。
”他坦然赴死,徒留给她一个清冷寂凉无路可寻的未来。
记忆似乎又回到了那一夜,包拯被推落悬崖,她哭得声嘶力竭,说若人世无他,生无可恋。
而这一次,她只是轻轻闭上眼睛,无声滑落一行清泪。
低哑的胡琴调子已经断了声线,曲终人散,她还沉浸在如诗的折子戏里,谢不了幕。
思君如满月 夜夜减清辉——公孙策VS小风筝多情自古空余恨,恨情深至此,却不得不相忘于江湖。
一寸相思一寸灰,倾尽半生痴狂,空剩一抹残香。
才子吟风弄月,吟不出红尘相偎,佳人说玄谈易,卜不出相濡以沫。
才子断肠美人含泪,似乎怎么也逃不出命运的窠臼。
初见时,她扮作神女天问,一袭蓝裳,高贵神秘;他是骄傲才子,激扬文字,顾盼生辉,相遇如艳阳,惊艳了时光。
他爱她才思敏捷,叹她鬼灵精怪,惜她骄傲隐忍,许诺黄泉碧落,与伊相随,忘川对岸,把酒言欢。
她嫣然一笑,孤星逐日,此生飘零。
国产悬疑推理电视剧我基本都看过,这真是第一部让我看着生气的。。
无关演员,无关推理情节,就单单的台词就能让我尴尬死。。
主角们动不动就打闹说着“去死啊”,女主高频率的无理取闹,和主角团三句不离谈恋爱。。
我承认,悬疑剧很容易太沉重,所以需要调节气氛,但是40%都是这种嬉闹,让少包显得如此低俗,同时也让剧情显得拖沓。。
人物之间的友谊和爱情的塑造是需要建立在人物本身之上的。
一名礼部侍郎,一位天下第一聪明人,为何语言如此粗俗?
真的是败于台词。。
小蛮虽出身贵族,但是毕竟在妓院当过厨子,还想要隐瞒身份,所以语言行为可以理解。
但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无理取闹,很容易败光观众好感。
再者,这样强行利用大篇幅尴尬的对白来刻画人物之间的感情,再最后试图突出大悲,只能让想要沉浸在剧中的观众感到唐突。。
有人可能会说,你不喜欢就不要看啊,但是这部的作案手法和推理情节其实都很棒,演员也很棒。
作案手法新奇,作案动机也合理,解密关键也很前卫(比如男扮女装,两个凶手)。
这些闪光点被尴尬的台词和拖沓的剧情所掩盖,真是。。
让我更气。。。
其实啊,有时候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道理你我都懂。只是,最后我们还是选择了最不该的那种方式。一念成魔,一念成佛。
小时候觉得少包3太黑暗 而且和1 2的基调完全不一样。 现在长大了 再点开看才发现那么其实做的很的很不错。 那么多伏笔 让全部案件都巧妙和最后的天芒相对应 特别舒服。 而密室多数借鉴已经成功过的日本作品 所以推理线也特别不错。 而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 加上结尾接开头真是太美好了。同样的造反剧情居然最后公审皇上 虽然有点扯淡 但是也挺创新的。推荐。
这个包拯脑子有坑,但是好喜欢公孙策=W=
被爱情线毁掉的节奏,说教也有点多
因为这剧喜欢上邓超的,小蛮特别可爱,小风筝演技真不错,笑料什么的都有,蛮好的
第一次认识邓超。
不提抄袭的话。结局政斗逻辑小儿科了。每个案子的动机做到足够扎心。柴郡主的真实身份是我印象深刻的童年伤痛。
结尾真tm扯淡 政斗搞的像宅斗 还动不动讲点大道理 结果就像一群姨太太在上政治课
除了第一个故事,其他的时候难以忍受。怎么女人都这么烦,唯一喜欢的还是个伪娘。擦
编剧大人你少点抄袭好伐?
作为推理剧真的非常差了,编剧不适合,整个风格更像悬疑虐恋剧。说说里面让特别令人抓狂的地方,案件发生前铺垫很少,气氛几乎没有。推理过程也很随意,让主角主动发现的线索很少,完全跳过正经推理的情节,直接开始送提示。问题是这提示送的太直接了,一般推理剧里侦探拿到的提示都需要把脑筋转转才能出答案,他喵的因为这样才不会显得侦探比配角蠢呀!最后解谜的桥段编剧还特喜欢打哑迷,不断安排配角打岔抢戏,真的无语了。原创部分里编剧脑洞也是有的,但是我是来看推理的耶,哪怕你是汉化版,不要失忆啊造反啊三角恋这种狗血剧情
这是智障版的包拯么..
前年看了第一个案子,这段时间看了怪异君的视频,依然不喜欢。
为啥看过包3的都说好,因为我们这些没看完的人实在是忍不下去,卖萌卖腐,公孙策智商下线,包拯强力装逼,一个案子讲解了三集还没完,女主一直添乱,男主一直说不要和女人讲道理。我实在忍不到杨蓉出场,不了不了。
这一部还是挺好看的吧,和我姐一集不落的看下来了,凤凰归天那一集真的是我的童年阴影。
其实我特别喜欢这一版的公孙策,第一眼一般,第二眼第三眼就看出味道来了,清俊公子哥,也喜欢小蛮,和邓超搭配得也挺好。推理我不太记得了,应该没那么差吧?
受不了烂剧情还有一群大脸男
看了几集感觉不怎么样弃了。第一就是主演的更换,第二就是片源比较模糊,还不如1,2清晰
看完了第一个案件就再也不想继续了...包拯和公孙好有基情 ╮( ̄▽ ̄)╭
不错啊。虽然不会再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