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长的一天

日本のいちばん長い日,The Emperor in August,Japan's Longest Day

主演:役所广司,本木雅弘,松坂桃李,堤真一,山崎努,宫本裕子,神野三铃,木场胜己,木村绿子,小松和重,松山研一,户田惠梨香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5

《日本最长的一天》剧照

日本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1日本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2日本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3日本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4日本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5日本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6日本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13日本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14日本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15日本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16日本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17日本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18日本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19日本最长的一天 剧照 NO.20

《日本最长的一天》剧情介绍

日本最长的一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5年4月,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日本方面,业已77岁高龄的铃木贯太郎(山崎努 饰)经天皇裕仁(本木雅弘 饰)的劝说,同意出任新一届的首相。在随后的组阁中,陆军大将阿南惟几(役所广司 饰)确认为陆军大臣的人选。在此期间,希特勒饮弹自尽,欧洲战场尘埃落定,日本站在了 历史的十字路口。以畑中健二(松坂桃李 饰)等少壮派军人为代表的主战派摩拳擦掌,等待和同盟国进行本土决战。政府高层方面则出于各种考虑,就是否终止战争进行激烈讨论。东京大空袭、《波茨坦公告》、长崎-广岛原爆。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各方势力的碰撞也到了关键时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死无罪证卡门游说独家报道:良辰杀人记温州女人萤火奇兵2:小虫不好惹异世界居酒屋阿信托芙的房间最后生机卢斯塔姆餐厅李宗伟:败者为王恩赐妙手:班·卡森医师刑事7人第六季风人物语见鬼十法油桃红了潜艇潜龙夺宝超能侠猜猜我是谁迷离劫龙城小仵作躯壳致命24小时请你杀了我鄂尔多斯情歌回归房子异类侵袭逆罪

《日本最长的一天》长篇影评

 1 ) 日本版高配主旋律电影----天皇万岁万万岁

中国的电影市场中,有一个细分门类是非常特殊的:主旋律献礼片。

一般这种电影都会以时间推进为顺序进行正叙,而较少拥有倒叙、插叙等打乱时间线的戏剧化叙事,往往以此来试图凸显自己偏纪录片的客观性。

但是,这样的主旋律电影恰恰往往是观点最明确的电影类型,它的所谓“客观性”不过是为了表现出所持观点(歌功颂德)的“客观正确”(而非“主创眼中的主观正确”),来更加加强自己正面观点的力度。

但是,中国的这类影片,往往拍的没有什么主线和思路可言,变成了面面俱到而雨露均沾的走马观花,可谓是幻灯片型电影。

而日本,其实也是有类似的电影的,这部《日本最长的一天》,就是这样一部片子。

首先,从演员阵容来看,它无疑是与中国献礼三部曲一样,拥有了全明星的豪华阵容。

而从叙事顺序上看,也同样是时间顺序的正叙。

而本片的导演原田真人,从作品列表中《浅间山庄突入》、《关原合战》等名字来看,也无疑是历史真实事件题材的一把老手。

而在本片中,原田真人也是发挥了自己的所长,从日本投降这个历史事件中拎出了自己的主线,并构建出一个清晰而规整的结构,表达了自己的用意:天皇万岁万万岁。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日本的一次“主旋律电影示范教学”,是一个顶配版的献礼片,而中国的同类作品大抵都还停留在“运动型”。

具体来看的话,首先,从剧作结构上看,本片主要由政府一方和军队一方的矛盾冲突构成。

政府一方以铃木铃木铃木总理为代表,以接受投降为目标进行活动。

而军队一方以东条英机为首,以玉碎政策抵抗到底为目标进行活动。

由此,电影也分为了“决策层”和“一线的下级军官”这两个部分。

同时,这两条线和两部分的交汇点,即凝聚在了阿南惟几的身上。

在政府这一边,铃木铃木总理从一开始,就清晰地意识到了军事的不可为。

在开篇的“组阁”段落里,他坐在车上感慨“如果本土决战的话,樱花也开不了了啊”,而与此同时,原田真人将镜头给到车外飘落的樱花,用“樱落”这一“破灭”的标志性意象,表现出了铃木总理此时内心中对于“军事已败”的判断。

而到了后边,内阁会议上阿南和海军大臣争执是否采取“海主陆从”的时候,阿南说出“海军连睾丸都没有了”的一瞬间,镜头迅速而短暂地切到惊闻此言的铃木总理身上,然后结束了这一段结合此前铃木总理“四次负伤,睾丸被击中也没有死掉”的经历,同时加上日语中“OTAMA(睾丸)”同样有“胆魄”之意,铃木总理此时更加确切地意识到了“当前军队已无我当年之斗志,军事已不可行”。

因此,铃木总理的一切行动准则,即是“保护人民”东京大轰炸中,他首次亲眼见到了人民在这场战争中的受害之深;后续的广岛长崎更进一步深化了他的这种意识。

而在之后,铃木总理所代表的政府这条线,便以这个方向,四平八稳地走了下去--以献礼片固有的平缓、欠缺戏剧化的节奏。

而在军队一方,东条英机从开头即明确地表现出对宁为玉碎抗战到底的态度;而到了后边,他更是亲自到一线指挥部煽动下级军官的战斗意志。

由此,军队一方对政府投降政策的对抗态度便持续延伸下去,最终形成了武装政变。

政府和军队的两条线,作为决策层和前沿一线的上下两极,而相互对抗着。

原田真人也具象化了这种对抗,他用阿南惟几这个人物,来浓缩展示了这种对抗:阿南拥有“军事已不可为”这个意识,在这一点上他与铃木总理所代表的政府是高度一致的---他办公室那张暗示东条英机煽动国民和军队的书法就是最好的代表;同时,在射箭练习一幕中,他也表示了已无法获得胜利之意。

但在判断与政府保持一致的同时,阿南同样是日本“武士型”军人的代表,而他所信奉的武士道精神则要求他要在这场战争中“贯彻武士道精神”在开头电影唯一的一次回忆中,天皇回忆里的阿南在众目睽睽之下为天皇整理衣服,凸显出他的传统日本军人之风(而此时原田真人将镜头切到旁边铃木总理的目瞪口呆的表情,暗示了铃木总理的“非军人的纯政府”身份,区分了阿南和铃木总理);在叛乱章节的第一场戏,开头是阿南和孙子一起洗澡---对家庭的重视,结尾是阿南与下级军官回忆旧日会战--“冲,不要停”。

因此,阿南身上同时兼有着政府和军队双方的特质。

同时,作为与政府一致的阿南,他有着保护人民的意识在他第一次出场的家庭聚会中,他玩纸牌、并表示要珍惜与家人一起的时间因此安排盛大的女儿婚礼,表达出他热爱生活重视家人生命之意;在与家里佣人的互动中,他也保持了平等亲切的态度,表现出对普通民众的重视;在内阁检查军备的一场戏中,他最后旁观操场上学生兵的训练,表现出他对“学生都要上战场牺牲”的意识。

但另一方面,他却在会议上屡次提出作战到底、本土交火的态度代表陆军最高领导的他,必须这种方式来贯彻军队的态度,防止军事政变。

因此,与政府一致而又拥有军人意志、保护平民而又必须代表军人态度的阿南,成为了电影主线“政府与军队的对抗”的凝聚点,他的犹豫和选择也成为了这种对抗过程和结果的具象化。

而在最终,阿南也找到了对自我的平衡点。

他停止了战争,完成了自己保护国民的意识象征着政府与军队的对抗中政府获胜的结果,同时也意味着阿南作为政府一致的一面得到圆满。

而另一边,他选择切腹自杀,实现了作为军人的自己“在战争中贯彻武士道精神”的意志。

而在这部电影里,比上述的结构更重要的两个点,是东条英机和天皇的存在和定位用法。

这两点,是原田真人非常“政治正确”---主旋律献礼电影中必不可少的要素---的地方。

也是这部电影里非常值得玩味且最重要、具有原田真人一种有意的引导性的部分。

首先,东条英机在片中被完全地处理成了战争贩子和过激的武士型军人。

他是片中的一部分下级军官的代表,主张以武士道的精神为准则,本土决战玉石俱焚。

东条的这种形象本身其实并不算很夸张或者别出心裁,在很多的电影中都能看到他的这种面貌,并且也基本符合大家对东条其人的一贯印象。

但是,在日本电影的范围里,我们可以看到不太一样的、为东条的所为存了正当化和洗白之意的影片。

相比之下,原田真人在这里对东条的处理,可谓是贴近了外部世界的一贯观点,彻底地将他黑化了。

乍一看,这似乎是对日本“主旋律”的一种逆反:日本人自己似乎承认了自己二战时领导者的疯狂,并做出了批判。

但是,对东条英机的人物形象的刻画,实际上是原田真人的一种“弃卒保车”的取舍。

在电影中,主张战争到底“全国玉碎”的高级官员,只有东条一人,余者皆为一线的年轻军官,在片中很多人甚至完美地彰显了何为“不配拥有姓名”---少数人的苗字略作提及,多数人则连苗字都被忽略。

至于其他的领导者和高级官员,则如上述的阿南惟几和铃木铃木总理,呈现出的是担忧国家未来、保护国民生命并主张和平的态度。

原田真人借此试图强调:日本的军国主义是东条等少数高级官员所领导、下属军官被煽动起来的意识形态(阿南办公室的书法是对此观点最明确的表达),而领导者中的很多人--如阿南惟几,则并非如此。

同时,通过切腹自杀的阿南和畏惧死亡自杀失败的东条这样的一组结局对比,原田真人还较为隐晦地为武士道精神做了正当化洗白:真正的武士道精神绝不是孕育出军国主义的必然因素,二战中日本的罪魁祸首东条也根本不代表武士道,真正的武士道是阿南这样的人物所表现出的东西。

借助对东条这一“实在洗不白”的黑煤球式人物的“战略性放弃”和主动黑化之,原田真人将二战中日本的所为归结为了“少数人行为和下级的被错误煽动”,从而让行为上的罪首--领导者集体,以及意识上的罪首--萌生军国主义的武士道精神,做了一次潜移默化中的洗白引导。

而这种完全的洗白白,无疑是献礼片中重中之重的“政治正确”的体现。

除了东条这一部分,原田真人更加高级和重要的“政治正确”,体现在天皇这个角色上。

日本人在二战末尾的谈判中,非常重视的一点即是天皇的无罪化,这在电影中也有所表现。

天皇在大和民族于精神思想中的至高地位,即使到了今日的日本也没有太多的削弱---即使天皇一家现在已经不再“不为国民所见”并去神格化,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人格化转变。

因此,对于本片来说,天皇无罪化就是最大、最重要的政治正确。

在原田真人的镜头下,天皇实际上才是一切的主宰是他决定了“重视国民生命”之考量下的停战求和,铃木总理和阿南实质上皆是他的命令服从者和执行者罢了。

在绝大部分时间里,本片都保持了时间顺序的正叙,但只有开头的时候有一次倒叙--天皇的回忆。

由此可见这段回忆的重要性:因为要招募铃木总理组阁,天皇回忆了昔时自己受阿南和铃木总理所支持和帮助的往事。

这一段回忆实际上就开宗明义地表明了:天皇是停战保护国民的决定者,而阿南和铃木总理是被他招来、落实他这一决定的执行者。

因此,停战的正确,是天皇的正确,而非阿南与铃木总理的正确。

原田真人对于天皇,给予的是“万岁万万岁”,而对阿南和铃木总理,至多也就是一个“做的好”。

而天皇无罪、天皇英明,恰恰是本片最着力的观点引导和最重要的政治正确。

在电影中,为了给天皇的决定做铺垫和合理化,天皇的形象一直都保持了高度的亲民化,比如:开篇当中,在招募耳背的铃木总理时,天皇非常诙谐地模仿了铃木总理帮助听力的摸耳朵动作;而在进餐的一幕中,他接受了佣人一起用餐的建议,十足亲民;在内阁会议上,他特意询问了阿南女儿婚礼的情况。

原田真人用这样一个亲民的天皇形象,让天皇的停战决定来得十足合理:天皇重视国民,亲近国民,无阶级之差地与国民站在一起,因此做出了保护民众的决定。

另外,在电影中,推动停战向前进展、使之一步步实现的,也是天皇---他首先提出“诸君不必为传统规范所限制”,其后才引出了政府一侧更加积极的活动;随后,他又压制了当面提出主战申请的“少数派”东条英机;而最终让停战盖棺定论、给出最后一击的,也正是天皇的玉音广播---历史上首次让国民听到天皇的声音,再次表现天皇对停战的推动之大和亲民之深。

这无疑是一种对君主立宪制的日本中、名义与民族思想上的神格化至高领导人的终极光明化处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天皇和东条的辩论一幕中,原田真人在镜头处理上下足了功夫,细致地处理。

先是东条以海螺为比喻来主张决战,此时东条与天皇皆为正面特写,来表现二者在观点上对抗的势均力敌。

但是,随后天皇反击,东条语塞低头,此时镜头也变为了对天皇的正面特写和对东条的“镜头拉远、斜向拍摄”,展现出二人的辩论的最终高下之分。

由此可见,原田真人对这一幕的表达极其重视,最终表现出了天皇对东条的观念压制,从而引导出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天皇对东条的所为和思想,是完全不认同的,对东条其人也是彻底地对抗并且战而胜之的。

既然如此,那么战胜了东条的天皇显然就是反战的一派了。

而同样,对于“天皇主导,阿南和铃木总理执行”这一块,原田真人也十足地重视。

片中有一段和天皇东条辩论一幕极其类似的戏:内阁会议。

在会上,天皇表示“诸君可不必受传统规范所限”,表达了对推动停战的决心。

而这一幕中,对天皇的拍摄始终保持了正面的大特写,强化他的地位和力量。

而相对地,阿南和铃木总理等人则都被斜向镜头取景,保持了与天皇的“主导与从属执行”的高下之分。

随后,铃木总理起立并对天皇行礼,阿南也起立帮助铃木总理回到座位,在这里,原田真人不厌其烦地用让铃木总理和阿南完整了缓慢而有些冗长、全套的一系列礼节---摆架势、缓慢移动、行礼。

更甚者,原田真人对铃木总理与阿南的脚步移动,还特意使用了多个特写。

借此,原田真人确定无疑地表达出了铃木总理与阿南对天皇的无限崇敬和从属关系---在这样一个探讨停战的会议上,在天皇表态后马上对天皇做出最高的礼节。

由这两场戏的细致安排和镜头设计可以看到,对原田真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无疑就是对“天皇反战,天皇意志主导停战,天皇无罪”的引导。

虽然本片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主要内容都放在了铃木总理等人保护人民并促成停战的部分上,但是这一切都是天皇意志的贯彻执行,甚至是由天皇本人在幕后的一手推动和大力促成才得以实现。

天皇的光明化,正是本片最大也最重要的政治正确。

但是,在这里,原田真人其实忽略了一个逻辑上的漏洞:他为了突出天皇的正确,而安排阿南和铃木总理成为了天皇意志的执行者,那么,阿南和铃木总理对民众保护的重视,到底是他们“本意即是保护国民”,亦或是他们“只是促成天皇意志的实现”呢?

他们首要维护的,是人民本身,还是维护人民的天皇呢?

或许对原田真人、以及这部主旋律电影来说,这个漏洞的重要性,要远远低于“天皇无罪”的政治正确。

总的来说,对比老版本的同名电影,这部新版的《日本最长的一天》,在剧作上拥有了导演原田真人更多的构思和想法,虽然外在看上去平铺直叙无甚新意,但内里却有一些值得玩味的表达和思路。

但不得不说,这样的新意和值得玩味,都只停留在表达手法的层面,而在主题内容、核心思想上,依旧没有脱离日本对于二战的传统理解和诠释,表达的侧重点也全部拘束在了“主旋律”的级别上。

比起中国的PPT式献礼片,它拥有明确的思路、突出的主线、相对有趣的手法,但也就仅此而已,在本质上没有和中国的献礼片形成差异甚至还有很大的相同之处,毕竟它的主题概括起来无非就是---天皇万岁万万岁。

 2 ) 对于历史的态度往往是结果相同,但是导致结果的原因却大不一样~

这是本人第一次豆瓣写影评,以前是在BTV节目档案里看到关于1967版的视频提起兴趣,这次的2015版是很有兴致的看完了,看完之后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日本是个很矛盾的国家,历史上便是如此,他的传统文化思想深植与生活方方面面,但在现代社会中有曾经机具西化思想与开阔眼界,但又因为时间的流逝近年来越发变得死气沉沉,想想历史上的日本受过良好教育的上层武士对于天皇的忠诚是具有明显东方儒家文化烙印,可是由于社会阶层的固化,下层中的下克上思想却从来没有消止过,而这种矛盾因为军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放大下变得格外显眼。

民族主义是个好思想,任何国家民族如果没有民族主义,没有对自身民族的自豪感在这个全球化的社会里很容易在政治上被别国消解,但是民族主义也有弊端,当民族精神过于膨胀变成种族主义,甚至纳粹主义或者军国主义那就等于变成那石头砸自己的脚。

军国主义的日本如此,纳粹主义的德国如此,文革时的中国如此,今天民粹的台湾也是如此。

日本对于战争的观念和世界大多数国家都不同,一般人认为战争导致了很多本国和他国的人民失去生命,失去家园,造成巨大且无法弥补的损失,所以我们要反思战争,对今天的和平生活要珍惜。

因为是我们对于战争的无知与人性的贪婪,自私导致了世界大战,但是日本人的想法是战争导致了很多国内士兵于无辜民众失去生命,失去家园,造成巨大且无法弥补的损失,所以我们要反思战争,对今天的和平生活要珍惜。

因为我们“皇军”打了败仗所以被敌人打到家门口,如果我们大胜打赢了我们敌人,那么我们人民就不会受到伤害。

所以日本人不是反思战争,而是郁闷自己打了败仗。

这是东方国家对日本与西方国家对德国的最大不同。

这方面我不想评论,因为世界压根就没有普世价值,你不能拿西方人观念强加到东方社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换言之我也希望是清末中国做列强而不是被欺负,但是既然有列强就必然有被掠夺的弱国们,而弱国都是不愿意自己是若国。

说了半天的无关剧情的话,谈回到电影,电影对天皇的个人美化太过头了,天皇本人没那么帅,且日本天皇掌握实权,不是片中那般无辜,电影的色彩,画面风格,摄影角度都还是不错的,至少还挺和我胃口,但是在叙事上就真的很一般了,两小时的片长节奏上把握的不好,对于下层少装军官对上层内阁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表现不够,对于“起义军官的铺垫也略显不足”,由于人物众多,各种人物的铺垫与特点也没有足够表现,镜头剪辑上略微昏乱,一组镜头总是没头没尾的出现,然后没头没尾的消失,单看每一组镜头都是很赏心悦目,但是剪辑上情节过度的不够导致放在一起显得有些突兀。

相对于67年版差的还是不少。

做个结尾吧,日本国内对于战争的态度与我们不同导致电影必然是不和中国人胃口的,电影中演员的表演都不错,画面也很养眼,但是剪辑与叙事节奏的把握上略为不够好,但是冲着这演员整容,还是可以看看的。

 3 ) 到底是谁说,这是一部反思战争的电影?

从一开始的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到最后原子弹落下。

绝大多数日本人不都是打了鸡血一样的扩张扩张扩张吗?

里面也说了,日清日俄战争的辉煌胜利,以及跟美国一争高下的地位。

几十年对外战争自我洗脑的荣誉感,你指望它兵败山倒,兵临城下最后决定生死存亡的那几天,整个日本最高层会突然之间觉悟,是我们错了我们不对我们是禽兽?

电影确实很真实,正是日本人那样的态度,导致了那一天的到来。

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我们听到汉唐开疆扩土的时候,不也打心底里自豪感油然而生?

本来这部电影也不是拍给中国人看的。

真正可怕的,是主张和谈的阿南大将的那句话,"日本怎么可能灭亡,国民那么勤勉,一定会复兴的。

"如今的日本,除了军力很难说不是复兴了。

主战主和两派,都是害怕日本万劫不复。

主战的以为美俄无信,皇室不容侵犯,投降无异于亡国灭种。

因为他们就是那么对待投降者的。

主和的知道大势已去,一亿玉碎也不过拖延时日,当时也并不知道美国还有多少原子弹。

真的全民抵抗,美军不知道还得投入多少军力,而且苏联也参战,作为交换条件最后皇室还是被保留了。

我们后来也没要战争赔款不是吗。

阿南的小儿子后来改成了日本驻华大使。

当然政治嘛就不谈了。

对了,别拿德国跟日本比了,不是一种东西。

想让日本宾服?

靠键盘侠不行,唯一可行的,就是比它强大。

 4 ) 虚伪的天皇和爱国主义的反讽

虚伪的天皇和爱国主义的反讽——看《日本最长的一天》 电影《日本最长的一天》(2015版)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裕仁天皇在1945年8月15日发布“停战诏书”广播的历史背景。

这个电影采取相对诚实和相对理智的态度,展示当时的日本政府承认战败的过程和动机。

之所以说“相对诚实”,是由于其中很多情节都有史籍可查;之所以说“相对理智”,是由于其中不只是陈述事件,也对事件的缘由进行了解释。

——有些观众觉得,必须把裕仁和当时的日本政府描述成禽兽不如的样子,才是“反战”。

不过,这种态度似乎还停留在以貌取人的层次上,并不属于认真对待历史的态度。

因此,要认真地反思那段历史,看看这个电影是有益的。

“历史是面镜子”,这是个常用的比喻。

这面镜子其实照着所有人,并非只照着所谓的敌人。

在和野兽撕咬的时候,不要像野兽一样,把理智远远抛开。

之前在1967年,已经上映过这个题材的电影,片名即《日本最长的一天》。

旧版名副其实地展示了1945年8月15日发布“停战诏书”广播之前一天的过程,也就是说叙述以“宫城事件”为核心。

“宫城事件”指的是当时日本陆军的一些中层军官企图阻止日本政府发布“停战诏书”的军事政变。

在旧版里,裕仁天皇几乎没有露面,只是做了几次发言。

真等于回避了对裕仁天皇的批评。

与旧版不同,2015版的《日本最长的一天》(又名《天皇在八月》)展现了裕仁天皇面对战败结局的态度。

裕仁的态度,可以让观众比较明确地理解当时铃木内阁为什么会抵住压力去贯彻天皇的决定。

这也展现了裕仁天皇的虚伪。

与领导者的虚伪对应的,是那些狂热的“爱国主义”军官的可笑和可悲。

他们自以为试图延续战争的行为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实际上做的却是害国的事情。

1- 虚伪的裕仁天皇 电影《日本最长的一天》(2015版)从1945年4月组建新的内阁开始。

为了更好地操作内阁,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决策,裕仁天皇选用铃木贯太郎当首相。

然后,铃木贯太郎选择阿南惟几为陆军大臣。

他们两人都是军人出身,并且最重要的是对裕仁非常忠诚。

当时日本政府中有两种战争态度,即投降和战争到底。

支持战争到底的主要不安定力量来自陆军。

陆军参谋部的一些“爱国主义”青年认为即使全民战死,也不能投降,战斗到最后就是“爱国”,投降就是害国。

他们美其名为“玉碎”。

陆军的统制派军官甚至认为,如果天皇不听陆军的意见,那么甚至可以通过改变“国体”——颠覆天皇权力——来实现战争到底。

在影片中,东条英机就属于统制派。

东条英机训诫那些陆军参谋部军官的时候,把“效忠天皇”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效忠天皇”是完全服从天皇;广义的“效忠天皇”就是不惜发动政变来改变天皇的决策。

这等于说,东条英机让那些军官做好发动政变的心理准备。

这时候,影片出现了可笑的一幕。

东条英机问那些军官有什么想法。

有个军官却说“无论如何努力,亦不及神灵”。

这句话相当于说在大势所趋之下政变并没有什么用处,几乎否定了东条英机刚才的说法。

怪不得,东条英机会惊讶地说“纳尼”?!

为了让陆军力量不至于失控,阿南惟几被任命为陆军大臣。

这样有很大好处,一方面阿南惟几给陆军的形象是坚定的战争支持者,这样让那些陆军参谋部的军官能有认同感;另一方面,阿南惟几对裕仁非常忠诚。

影片中并没有夸耀阿南惟几的战争才能,相反,影片里的一个参谋军官明确指责说阿南惟几害死了很多人却得到了宽恕。

影片中,裕仁“关心”阿南惟几的儿女婚礼的情节,并不是为了展示裕仁多么仁慈。

裕仁这样做,只是为了稳定这个陆军大臣的忠诚。

这是一件非常虚伪的事情。

可以说,正是裕仁把阿南惟几推向了不义的地步,把阿南惟几当成工具,以实现天皇家的利益。

在两部《日本最长的一天》中,阿南惟几都是里面最显著的悲剧角色。

他按照忠义的价值观,选择了最痛苦的自杀方式。

我觉得,这里并没有什么美化战犯的嫌疑,毕竟,敌人也是人,也是按照受限于现实的人情来行动的。

裕仁的虚伪根本表现在,他实质上并不关心国民的死活,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权力和利益。

我们并不能期待坏人总是明确说自己是坏人,这是妄想。

对政客权谋相当熟悉的裕仁,当然会说他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才决定迎接和平。

但是,他实际上做的却是号召全民不惜“玉碎”,以维护“国体”——即天皇统治。

在这个号召下,日本军进行了大量自杀式袭击。

军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死亡换来的只是天皇家族能有更好的谈判条件。

在停战谈判问题上,天皇的内阁和“爱国主义”将士们关注的核心问题只是如何维持天皇统治的“国体”。

为此,他们不惜以死掉更多国民为代价,推迟签订停战协议。

当时的日本政府在“默杀”波茨坦宣言的同时,实际上也“默默杀害”了更多的人。

当然,权术(政谋)就是这样,对于每一方而言都是残酷的。

单纯地妖魔化裕仁,大概也是没有多大必要的,他已经完成了他的权谋。

他不是神,也不是妖魔,或许你可以说他是怪物,但他却还是人。

《日本最长的一天》试图把裕仁展示成一个人,还展示了裕仁对动物学的兴趣。

有人可能会觉得,没有把裕仁天皇塑造成可鄙丑陋的怪物,是非常可恶的一件事。

然而,现实就是会有这么可恶的事情。

裕仁对动物学的兴趣大致而言并非虚构,他确实进行过生物学研究,曾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有个英国人写的《非凡的生物学家》一书中都有裕仁(昭和天皇)的名字。

实际上,人们没有必要脱离现实地去看待一个罪人,即便是裕仁这样的大罪人。

非要脱离现实地看待罪恶,反而让人们误解了罪恶,以为罪恶就总是明显展示成罪恶,明确承认自己是罪恶的。

人们看到的罪恶,很可能是反讽的,也就是说它展示为“正义”。

比如,“爱国主义”在这个影片里也是反讽的。

那些企图谋反的军官,他们采取的是“爱国主义”的名义,事实却并非那样。

名义上的“爱国主义”与事实上的爱国,成了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2-“爱国主义”的反讽《日本最长的一天》中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当时很多军官在“爱国主义”情绪中变得疯狂的情节。

似乎,很多忍不住咒骂日本的观众会觉得这么演,是在赞扬那些日本军官。

这样看实在是不必要的。

难道,敌人就不能有“爱国主义”情绪吗?

似乎,正是因为敌对双方各自热爱各自的国家,所以才会战斗得那么激烈;敌对的双方都把自己人当人看,把对方当禽兽看——正是如此,战争才更加惨无人道。

实际上,这个电影里的那种“爱国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非常愚昧和非常愚蠢的。

他们在必败的结局面前,进行妄想般的挣扎。

作为胜利方的我们,不应该单纯地贬低,而应该“以史为鉴”,应该警惕,避免会像他们那样疯狂和无奈。

《日本最长的一天》(2015版)后半部分讲的当时陆军本部的几个军官谋划控制天皇的“宫城事件”。

他们试图通过说服近卫师团,控制宫城——即天皇居住的地方——避免向外界发出停战广播,以陆军为主导,继续进行战斗。

他们无法接受停战的决定,因为他们一直接受到的信息都是“作战到底”,“一亿玉碎”之类的。

这些信息都是裕仁天皇传达出来的。

不过,那些军官不知道,裕仁并不是真的要作战到底,他这样动员国民去送死,只是为了给自己留个更好的活路。

自杀式袭击就是对美军的威慑,当然,美军也不是来传播福音的,各种轰炸,原子弹,燃烧弹,都用上了。

在平民大量死亡的时候,裕仁在考虑怎么能维持自己的权威。

那些军官如果能够清晰地认清时局的话,那么将会是非常幸运的。

因为在大量平民和底层士兵去送死的情况下,他们可以安稳地留在后方。

然而,可悲的是,他们早已经被政客宣传出来的“爱国主义”热情给蒙蔽了。

他们也不知道,在裕仁能够保证自己的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已经不需要那种战斗到底的“爱国主义”热情了。

相反,在政客目标实现了的情况下,那种战斗到底的“爱国主义”热情就会成为祸害。

为了发动军变,那些军官一方面需要陆军大臣阿南惟几的认可,另一方面还需要近卫师团(负责宫城守卫)和所属的东部军的支持。

这些军官从陆军大臣的表现上,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他们以为阿南惟几支持战斗到底,但实际上,陆军大臣只是为了稳定陆军中的不安分力量。

《日本最长的一天》中有个情节,当内阁已经确定了停战诏书如何表述的时候,阿南惟几还打电话欺骗那些试图谋反的军官。

这一段和《日本帝国的衰亡》一书中的描述几乎差不多。

陆军的高级军官不支持军变。

但是,阿南惟几的说法却给了那些军官根本没有根据的希望。

另一方面,东部军和下属的近卫师团也不支持军变。

所以说,这帮被盲目的热情所驱使的军官,非常可悲。

1945年8月15日之前的晚上,当叛变军官想要去劝服近卫师团的长官森赳中将的时候,电影《日本最长的一天》(2015版)把这一段演得颇有戏剧性,不仅可悲,而且可笑。

森赳中将是一个“好学问”的人,外号“和尚”。

为了能说服森赳,叛变军官还专门让找来了能讲些道理的井田中佐。

面对那些跑进来劝说他叛乱的佐官,他说:“你们先来听听我的人生观吧”!

电影里并没有真的让森赳讲什么人生观。

不过,按照《日本帝国的衰亡》这本书的说法,森赳确实讲了半小时的人生观和宗教。

这样无非是拖延时间,那些叛变军官坚持让近卫师团长立刻叛变。

最终,赶来的疯狂军官把近卫师团长杀掉,伪造命令,包围了裕仁居住的宫城。

那些叛变的军官觉得,裕仁之所以会接受停战协议,那些内阁官员肯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对于这些军官而言,首相等人是“不爱国”的罪恶政客,只有他们这些丧失理智的年轻人才是真正的“爱国者”。

所以可以看到,这些军官和士兵疯狂地想要杀掉那些内阁官员。

不过,当时的铃木内阁,应该觉得他们自己才是“爱国者”。

内阁官员站在国家运作的层次上,考虑的是统治如何稳定,国土如何不至于分裂。

平民死多死少,虽然是次要的,但是不能到了危害统一的地步。

当时有官员认为,苏联对日本宣战和美国在日本本土投下原子弹,给日本投降创造了必要条件。

之所以这样想,似乎是因为这些外界威胁可以保持国民的凝聚力,从而继续维护天皇统治的“国体”。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维埃推翻沙皇统治,应该是个危险的警示。

狡猾的裕仁,为了在战后维持自己的统治,选择了最能代表自己利益的首相。

按照封建的理解,“国体”即天皇。

“爱国”和支持天皇被混淆成了一回事。

不过,按照文献记载,当时的日本社会和政府并非都这样看待。

当时有官员就向裕仁表明,作为天皇,裕仁也要承担战败的责任。

维持天皇统治不等于维持裕仁统治,那么为了承担责任,裕仁退位,是必要的。

然而,裕仁并没有承担起必要的责任——无论他说出多么虚伪的话,他仍然是不义之人。

“爱国”与“害国”就这样被混淆了。

那些发动“宫城事件”的军官,对“爱国”的理解太肤浅了,他们并没有站在现实的国家整体的层次上去看待国家利益。

是什么导致“爱国”变成了“害国”呢?

似乎,答案很明显:视野太狭隘。

那些肤浅的“爱国”,似乎还停留在非常原始野蛮的“人生观”,他们只是看到肤浅的“对立”,却没有看到“统一”。

或者可以说,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中失误的根源。

那些人生观错乱的人们,把种族和文化上的对立看成了超越一切的天理,为此疯狂。

即使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世界,很多战争和对立仍然在延续这种失误。

现实就是那么讽刺。

很多人都确实需要些“人生观教育”。

那样的“国体”荒谬吗?

“爱国”和“害国”被混淆了吗?

可惜,在国民的认同面前,荒谬也会成为合理。

欣赏樱花经常和日本文化联系起来。

樱花在某种程度上象征了国民性质。

樱花往往是成群来欣赏的,个体在里面显得微不足道,个体被淹没在群体之中。

这样:随群,成了值得欣赏的品质;离开群体的个体,就会被抛弃。

其实不只是日本,许多封闭的社会,也都有这样的特点。

“群体即正义”,有时候显得那么合理,有时候,又显得那么荒谬。

在《日本最长的一天》(2015版)中,陆军大臣的办公室挂着“走人狂,不走人狂”的句子,也是对这种状况的描述。

理智,很多时候需要细致领会,但是,疯狂,却非常容易传染,最后整个群体都疯狂起来了。

《日本最长的一天》非常准确地传达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非理性活动。

 5 ) 笔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分析》钮先钟

【以下为钮文之笔记,供参考】日本的投降是难以解释的奇事:1. 陆军尚且完备2. 好战尚武日本的最终战略:1. 自45年6月寻求苏联的援助(但不甚积极)2. 如不能如愿,本土决战美国对应战略:1. 海军在1945年1月已经接近赢得商船战2. 空军1944年夏季开始轰炸工业设施,然而海军事实已经破坏了原料供应1945年1月,李梅接任司令,奉行杜黑主义,使用燃烧弹,至终战伤亡220万,死90万人。

330架次B-29可造成一颗核弹的伤亡数。

3. 陆军于45年5月完成本土登陆战计划,11月登陆九州,次年3月登陆本州平民和军事易毁性在原爆和苏军进攻后达到最高日本投降主因为美国有能力使其军事易毁性达到极高,使本土防卫毫无成功希望;但这并非仅仅是原子弹的功效:迫使日本投降的因素:海权上的封锁,通过潜艇和飞机布雷,不过不能及时了结战事恐怖轰炸,但作用不如封锁,其实轰炸工业区无决定性意义;而燃烧弹攻击平民有违人道美军目标明确,意图入侵日本本土,结束战争因此,原子弹和苏联进攻只是最后一根稻草,不是所有的原因。

 6 ) 最长不算长,如果非要加个年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历史部分] 太™美化那WBD裕仁和阿南惟畿了,搞的好像牠们充满仁义道德一样,裕仁是有多“爱国爱民”,主角必须得是正派是吧?

实际上历史上这两货是妥妥的战争狂人,裕仁才应该是头号战犯,属于甲甲甲级,阿南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杀了多少人,到最后一刻都想来个“一亿玉碎”本土决战,抱着一亿老百姓同归于尽,牠们才不管日本老百姓的生死,更别说死多少中国人和美国人了,阿南就算不自杀以后也是甲级战犯被吊死,你打输了投降就投降呗,非要玩文字游戏写着“终战”,“终”什么“终”,不是你主动停的战好吧?

而是被炸的打不下去了好吗?

小日子习惯性的窜改历史已经成性了,裕仁这WBD就是贪生怕死,想保留自己的狗命,绝不是因为“爱国爱民”“世界和平”和“民族大义”!

这戏把牠美化的令人发指,既然人民甚至内阁都没有人敢反对天皇,那么从1931到1945的14年间为什么不下令停止战争?

为什么不早几年组阁换掉那些好战分子?

为什么偏偏在吃了两粒花生米之后才开始被“爱好和平”了?

我绝不相信在没有天皇的授权下,军方敢贸然侵略中国?

偷袭珍珠港?

太平洋战争有十几场大大小小的战役,牠为什么不阻止?

怎么编怎么粉饰都难自圆其说!

[电影部分] 电影看了5分钟就知道这肯定是老导演拍的,那镜头语言跟50年前的电影没有两样,就喜欢一个远镜头带到场景,穿插大量的中镜,再加两个特写让演员做个表情反应演一下,老演员个个都像是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年轻演员个个都像个初代蹩脚机器人,一群人都在干嘛呢?

演话剧吗?

回头一查果然不出所料,导演已经75岁了,21世纪了还在用这种手法拍戏,真正的把不思进取和迂腐守旧发挥的淋漓尽致,日本人的固执和虚伪实在令人发指,80年代的创意都被狗吃了?

难怪日本的歌影视会没落到今天这种凄凉的窘境,基本只剩下动漫和AV 了!

以市场的角度来看,这种日本人投资拍给日本人看的任务片,无可厚非,但日本老人不想看,年轻那班废宅更没兴趣看,那这样一部电影的受众到底是谁?

拍给国家领导看也没关系,拍给那班极右的军国主义余孽好战分子看也行,以儆效尤,也说的过去,当然小日子也有权被治愈,战败的创伤也需要抚平,但也要尊重历史事实吧?

这种所谓的“反思”,有一部1967年版就够了,2015年再拍一部一模一样的又是几个意思?

但是电影既不谴责裕仁也不反对战争,更没有丝毫自责和歉意,那拍这部戏的初衷到底是为了什么?

最令人反感的在最后的字幕里,打出饰演天皇的本木雅弘的地方还要特别空出一行单独显示以示尊敬,这是电影作品,不是上奏皇上的褶子啊!

有必要吗?

所以,我可以肯定,日本天皇一天不废,日本永远没有未来!

一天不把裕仁挖出来鞭尸,中国人一天不会原谅日本!

 7 ) 也许是最好的日本二战电影-续评2015新版《日本最长的一天》

新版超越老版的情况确实不多见,很多时候能接近老版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可以持平似乎就是奇迹了,但这部2015的一天却是一个很大的意外: 在演员的表演上,老版的无疑是三船的阿南最为抢眼,但是和新版役所广司的阿南比起来单薄、平面了许多,这个不是演员三船的问题,而是导演冈本的诉求所致,老版总共用了157分钟,新版只得136分,这足足21分的差距,到头来却是新版的给人印象更深刻,人物刻画更来神采,可见,原田真人和冈本喜八之着力点有很大不同,这样说已经对冈本很客气了,其实是老版使用更长的篇幅却只取得一般的效果,新版之阿南妻子篇、阿南亡子篇、阿南侍卫篇,均是老版所缺乏的,尤其是切腹前阿南掌掴部下一场更是点睛神笔,这一笔比老版升华的可不是一点半点。

还有天皇的塑造,老版只是几次露出了戴着白手套的手,而新版突破窠臼,顶住压力,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作为人的天皇,这个改变非同小可,其含义也是多方面和深层次的,非常符合当下世界范围内此类题材电影之科学、进步的做法,日本历来视天皇为神,日本人自己拍的电影,尤其是涉及1945八月份的电影里可以正视天皇的绝对是凤毛麟角,之前的《军阀》倒是露过正脸,但那死板+闪烁的正脸,所获得的实际效果和只露白手套其实没什么区别。

而新版一天如此刻画天皇,这样的勇气是绝对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因为,这样的刻画要比原先的反复播放原爆的画面之反省来的更加的彻底,更加的有力,天皇不是神,是人,人的缺点他都可能具有,所以,发动战争这样的人类罪行在他身上也是可以发生的,也是不应该逃避的,享受皇室荣耀天皇来,抹脖子切肚子就军人来扛,这不太合理 说白了,老版只注意到了还原事实,新版则是在还原事实的基础上,丰富了血与肉,赋予了精气神,直面了是与非,这个新版不仅要好于1967的老版,而且说是所有日本二战电影里最为深刻最为精彩的一部也不为过更多老K影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 老KK影

 8 ) 黎明之後是霧霾

从一个正常人的角度来看,日本这个国家在二战最后投降而不是继续所谓的“玉碎”,都会觉得是理所应当的选择。

然而真实的人和故事往往十分感性。

影片中展现是一个从军国主义的感性角度看待的这段历史,影片从这个角度对“终战”始末进行了还原。

请不要会错意,我认为本片在还原历史这一点上,既不“客观”也不“忠实”更不“老实”。

如要要比喻的话,它更像是日本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的招魂幡,仔细感受一下,幡下亡魂的阵阵阴风就会吹拂你的脸颊,受害者与加害者的鲜血也会在你脚下汇流成河。

影片从美、英、中发布的《波兹坦公告》敦促“日本政府立刻无条件投降”开始。

采用了分段叙事将故事分割成更易于叙事的段落,也能强化影片想传达的信息。

和1967年的同名老片一样,片中的人们各有纠葛,但都是效忠天皇陛下与为国殚精竭虑的正人君子,即使东条的形象也只是稍显固执而已。

本片找来本木雅弘饰演裕仁也是颇具心思,礼仪师的奏鸣曲中暖男大叔为原本相貌不甚雅观甚至有些猥琐的天皇陛下加分不少,温柔的声线更是让银幕前的人都对他是位仁慈心怀天下(日本)苍生的君主信以为真。

裕仁的仁在影片中体现得十分充裕,他是一个喜欢海洋生物学、对日本特有的植物如数家珍、对民众受苦而万分煎熬的人,一个被战争被时代所裹挟而身不由己的人。

诚然,世界上又有几人超脱,几人不被环境和他人所影响,但是将他身为君主的责任无限的淡化而不停突出其无奈则无论如何也不是一个客观的叙事方式。

影片在粉饰和掩饰上的功力绝对得益于日本人善于纠结细节的特点与深厚造诣。

67年的老片中的一段就充分体现了这点,当时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在针对《波兹坦公告》的记者招待会上使用了“默杀”这一用语作为回应。

67版就抓住这个略显暧昧的词语,企图衍生出日本的投降意愿因为表达含蓄与翻译不准确而曲解,最终被原子弹“误炸”。

15版影片运用了同样逻辑的悲剧叙事,总结来说就是一个开明君主与一群正直臣下领导的国家最终在强硬的外界武力下过于踌躇与矜持而增加了本国与本民族的痛苦,而最后君主冒着自己被“当作”始作俑者而挺身而出终止战争的故事。

影片故事讲完后,我们来看看招魂幡下的黑历史。

在军国主义者看来,终战之前日本并未可轻言战败,当时还有700万的海外部队。

他们眼中的黑夜恐怕要从关东军的一夕覆灭和两枚原子弹开始。

但事实是日本民族的黑夜从明治维新打出攘夷旗号到奉行大东亚共荣的纲领就已经开始了。

他们用从白种人手中解放亚细亚其他民族为口号,用残暴侵略来夺取其他民族的资源乃至生命的行径,早已将日本拖下了深渊。

长达几十年的黑夜终于在付出了千万人的鲜血之后,随着二战的结束迎来了黎明。

只可惜战后接管的美国人又亲手为这个黎明笼罩上了层层重雾。

不光是在日本,美国国内敢于对对日政策与天皇战争责任提出不同意见的学者也同样收到打压。

David Bergamini着的Japan's Imperial Conspiracy (1971)中收录了大量的力证,可作者却从此遭到围攻。

不过美国已经在变了,曾着Hirohito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Japan (2004)的学者Herbert P.Bix在去年又在纽约时报的论坛版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裕仁:幕后操纵者而不是傀儡》的文章。

不过日本还在有毒的迷雾中徘徊,战后又七十年过去了,还拍出这样的主流影片就是明证。

日本宫内厅编纂《昭和天皇实录》花费了整整二十四年,直到去年九月才得以完成。

了解历史的人知道帝王的实录其实是记录性的史书,照理在现代特别是有计算机帮助编辑的时代不应该花费这么久编纂。

日本政府与史官想必也是为这位天皇如何定性而头疼。

同样是Herbert P.Bix教授,当时还收到邀请为这部实录做评论,不过日本人附加了不能讨论裕仁在二战中的角色与责任作为条件,气得教授立马拒绝,并发表了头先提到的文章。

日本作为国家究竟该何去何从——对于日本政坛中的左翼右翼,这都是一个终极问题。

“成为正常国家”这根胡萝卜就像是雾霾中挂出的一根胡萝卜,政治人物依靠嗅觉只能找到这条出路。

最近的安保法案就是一次新的“正常化”尝试。

虽然成为日本正常化并不一定意味着军国主义化,不过右翼的安倍政府依赖的是怎样的思潮来推动法案就再明显不过了。

庆幸的是,七十年的反战文化终究还是会浇灌出光明之花。

席卷日本的百万人反安保法案的抗议行动,包括一万五千多名学者教授参与,包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早稻田等八十七所大学结成“百所大学声援活动”。

京都大学的声明写到:『战争,始于防卫的借口。

战争,瞬间便失去掌控。

精神,不应是被操控的对象。

生命,不应是被摆布的棋子。

大海,不应被军事基地侵占。

天空,不应被战斗机的噪音污染。

我们愿活在以催生新知为荣的『特殊』国度,而不愿活在将流血当作奉献的『普通』国家。

为了维护和创造生存的场所、思考的自由,我们必须首先阻止权力的跋扈。

』 日本的真正黎明将在这些声音传达到每个民众的心中之后悄然到来。

 9 ) 地狱在等着大罪人天皇

《日本最长的一天》:地狱在等着大罪人天皇 一家英国报纸《太阳报》曾评论发动侵略战争的裕仁天皇说,“地狱在等着大罪人天皇”。

对此,当时日本新闻界将这种评论说成是庸俗小报的卑鄙报道。

要说卑鄙,一生中除了主导侵略战争,就是逃避战争责任的裕仁天皇才适合这个评价。

电影《日本最长的一天》从表面上看,讲的是日本军国在1945年8月15日前夕挣扎的过程。

在一些痛恨日本侵略的人看来,这部电影像是在美化天皇在战争中的角色:它不是罪人,而是忧国忧民的慈祥领导者。

但正是这种看起来的美化,让我们清楚看到了裕仁天皇是如何堂而皇之地卑鄙:面对战争的失败,它口口声声为了民族和世界,而它实质想到的主要事情就是如何维护国体,维护天皇制。

那些被军国主义长期熏陶的军官们,用他们的疯狂和无奈,演绎着各自的悲喜剧。

一些陆军参谋部的中层军官们一心想让战争继续下去,宁可“一亿玉碎”,为此他们不惜发动政变。

高层军官们则明知道战争不可能继续,也必须以维护天皇制为责任,承担起战败的罪责。

如果说确实在美化,那么与其说《日本最长的一天》在美化天皇,不如说它在美化那些与武士道精神有关的军官,尤其是临危受命的陆军大臣,阿南惟几。

本片只是略微提及阿南惟几的战争罪行,但更多情节是在讲他如何承担起作为臣子,父亲和长官的责任,他最后用传统的武士道方式自杀。

他是本片着力表现的悲剧人物,而这种悲剧的根源 ,不是他有多么高尚,而是天皇把他放置在了那个不得已而为之的位置。

影片最后,阿南惟几的妻子在对着他的尸体述说家事,而裕仁天皇则躲在暗室里,听着他自己的“玉音放送”,也就是他发布的投降广播,虽然这个广播并未提到“投降”一词。

——本体论的笑

 10 ) 自私的人本主义

演员表演的功力值得认可,毕竟有好些个老戏骨和中生代。

但是剧情还是较为平铺直叙,看不出重点的矛盾冲突。

相较老版缺少了叛军搜查录音带的高潮,阿南剖腹时也没有了壮烈肃穆的氛围营造。

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

可能是因为本片距离日本战败已经过了七十年,当初的痛心疾首,深刻反思淡去了不少,如今再来回顾过去,导演宁愿使用大批的暖色调和温馨的家庭伦理情节来烘托出人本主义情怀,也正因如此,阿南大将变成了风趣幽默,顾念家庭,有大局观的完美形象,天皇更是成为了十全十美,怜惜民众的圣君。

这样的电影语言既迎合了日本当代普通民众回避集体战争责任,追念历史功勋的历史观,也符合日本上层精英的既得利益。

只是,当役所广司饰演的阿南唯几愉快地向家人提及他在长沙会战时高呼的口号"冲冲冲,不要停",乃至于他的妻子在他死后也用相同的口号回忆他时,日本的观众和导演本人又何曾有同样的人本主义精神替中国乃至全世界饱受战争苦难的军人民众考虑呢?

这种只要本国人民得利,他人不必顾惜的集体主义精神,作为军国主义亡魂的延续,时至今日仍然在日本主流观念中留存。

《日本最长的一天》短评

日本死不认罪

8分钟前
  • max
  • 还行

「天皇无责任,是终战不是战败。别国的伤害无人在乎。我们为国奋斗。日本也是受害国,不是我们的错,都是战争的错」,看了多年日本二战片基本是这态度,有时觉得这个民族也挺可悲。国产历史片偶尔博眼球不可怕,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淡忘淡漠和回避症结所在才可怕,且随时间流逝只会越来越甚。

11分钟前
  • 沉歌
  • 较差

能把行将就木拍的不无聊,电影的节奏和历史的节奏互相影响,人物也鲜活。

14分钟前
  • 三岛正昜木
  • 推荐

电影拍的很好。帝国的命运其实就是性格,一群人的性格注定了国家的命运,注定必败!日本如果让苏联占领了,那现在日本基本就是个贫穷落后的国家。

17分钟前
  • 桃子精
  • 力荐

这年这天上映这部意图东山再起的电影,还需要说什么吗

20分钟前
  • 很差

感觉这就是为裕仁天皇洗白的一部电影

22分钟前
  • 阵雨
  • 还行

跟元首不能比

23分钟前
  • Bad Joker
  • 较差

日本人拍给自己看的,失败者的悲壮?天皇为了日本人民?

28分钟前
  • 胖金吕
  • 很差

三星,“终战”前的混乱与粉饰.....

30分钟前
  • 罗西基
  • 还行

比老版差点

32分钟前
  • Bruce-Q
  • 还行

这种历史 还是无法接受

35分钟前
  • Judge
  • 较差

画面充满日本味道,最后一天,军队的斗争,为了国体必须放弃军队

38分钟前
  • 江天暮雪
  • 还行

就是天皇也太帥了吧,有這麼高帥?

40分钟前
  • 虎筋絛子
  • 力荐

透過軍人、政客工整利落的行為舉止,以一種日本特有的生活美學形態,掩蓋了所有反思和批判的可能。

44分钟前
  • lento
  • 较差

败亡之日,从首相到中级军官少壮派个个忠心耿耿地担负起战争的罪业,反而把天皇洗成了傻白甜,真不知是黑还是强行洗白

47分钟前
  • 木下天一郎
  • 还行

当纪录片看的,补补历史课,不过从这些军官嘴里说出各种中国地名还真是难过。

50分钟前
  • Satie
  • 还行

说是在为日本侵略者洗地,但是这帮明君贤臣却没有一个人为这场侵略真正感到悔恨,不管是所谓主和亦或是主战。另外,片中对细节的表现还是很到位的,东条英机虽然出场不多但刻画的不错。

55分钟前
  • everydaywalker
  • 还行

攘夷志士/军国参谋的下克上玩法可以迅速让国家现代化,也能迅速毁灭一个国家。。。高层老头子们的确眼光更长远

60分钟前
  • 红狼
  • 还行

这也把昭和天皇美化的太过分了吧。。。役所广司气场好强大!

1小时前
  • zing
  • 较差

2022.04.09

1小时前
  • 茶博士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