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政题材电视剧并非影视剧赛道中的新手,《庭外》在AB叙事中实现了律政题材与刑侦破案的巧妙结合,剧情推进环环相扣,不失为一部精品良作;《玫瑰之战》则将重点放在律师职业与形象的刻画方面,想要寻求“法理”与“情理”、“真实性”与“叙事性”、“感情线”与“律政线”的平衡;《冰雨火》作为一部质量上乘的缉毒题材悬疑剧,则颠覆传统的办案故事,在冷峻写实的过程中体现出主创们扎实的创作态度。
2022年的暑期,在《胡同》、《大考》等主旋律剧集推进的过程中,在法律尺度中探寻人性温度的《底线》,则更丰富了律政题材剧集的创作。
现实议题作为一部全景展现我国司法改革最新成果的现实主义法治题材电视剧,《底线》在播放市占率取得良好成绩的基础上,也拥有较高的舆情热度。
《底线》也通过普法的形式,不仅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桎梏和人性进行揭露,同时还用更加年轻化、落地化的叙事模式,对现实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雷星宇杀人案——人性留白对于“正义”的探讨,不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法律中都是津津乐道的问题。
案件的争端源自对人性的探讨,而法律的存在,则是要在权衡人与人、人与情、情与理等方面的基础上,做出最公正的评判。
所以,在雷星宇杀人案中,法官怎么判、如何判,不仅需要对案件一步步地进行剖析,还要在原告与被告之间维持多方平衡。
案件中一些关于“是非对错”的留白,在展示法官判案的思辨过程之外,让观众有了更多探讨的空间。
穆子琪葛晴晴案——舆情和法理穆子琪葛晴晴案中融合了舆论审判与司法公正的问题,人性之“恶”难以测度,舆论不应该因为对于示弱方的同情而模糊争议的界限。
不管葛晴晴的背后有多少支持者,触犯了社会道德底线以及法律底线的葛晴晴,在穆子琪被害一案中,永远难以择清自己,最终都需要面对法律的制裁。
方远女儿涉及的校园案——家庭教育该案件虽然不属于主要案件,但是我们能从孩子之间相处的问题看出家庭教育的不足,从而引发对于家长之间相处模式的反思。
该案件中方远和李小乐之间的矛盾,是长期以来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缺位带来的沉疴。
类比宋羽霏主审的唐啸云弑母案可知,家庭教育影响着孩子一生。
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父母不应该一味地指责孩子,也需要及时反思自己的行为。
《底线》从现实出发,针砭时弊,在老戏骨之外大胆选用中青代演员,不失为一部真正的好剧。
此外,该剧的节奏很快,与法律相关的内容具备专业性,角色刻画也非常立体。
比起同类从律师身份出发或是仅仅聚焦于案件本身和解决案件过程的律政剧,《底线》通过职场、生活等多个方面展现法律人,能够让我们对法律领域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轻松表达在大时代背景下,《底线》秉持着律政剧一贯的创作风格和类型:关注具体的人、关注普通人的生活。
一般来说,律政悬疑剧的专业性容易形成观众的认知壁垒,但是《底线》却用穿插在大案件中的小案件、办案过程中偶尔存在的离谱荒诞消解了这种隔阂感。
在几起民事调解案件当中,刻画出了一个个不同于法庭上庄正严肃的法官,而是忙于调解邻里纠纷、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伸张正义的“热心群众”。
比如,服装店店长因为调侃顾客长短腿而产生争执,在法官给出“打七折”的调解方案之后,店长为方远定做了一件“法力无边”的衣服,诙谐且幽默。
由成毅饰演的周易安也会面临母亲催婚的烦恼,被强行安排与从最高法调过来的叶芯一起上下班,引发不少年轻人“被支配”的共鸣。
正是一桩桩支线案件的精彩呈现,观众才得以看到在律政剧中穿插轻喜剧元素所取得的出乎意料的效果:生活从来不全都是枯燥,苦乐参半才是常态。
与《底线》同时期播出的主旋律剧集还有《胡同》《大考》。
客观来看,《胡同》更加关注与普通群众息息相关的事件,对于老北京风土人情也做了最大程度的还原,可以视作一部百姓之间互助的生活群像。
同样是采用老演员带新生代演员阵容的《胡同》,在剧集年代感之外还多了几分新鲜感和趣味性。
《底线》是用多个小案件消解主要案件的沉重感,《大考》则选择对家庭戏进行幽默化处理,在人为营造的尴尬中增添反差感。
不管是《底线》《大考》还是《胡同》,都是用更加亲民的视角,聚焦小人物,挖掘小故事,以小见大,用轻松的表达,去完成现实题材的叙事篇章。
全面落地近年来,观众对于律政题材电视剧的关注,除了剧集本身的逻辑之外,还在于它对专业性的诠释。
守住专业底线,才能保障品质底线。
因此律政剧的题材创作走向专业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在专业化的另一方面,要想让内容为更多观众所接受,还需要落地生活。
所以,《底线》能够收获高口碑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用“落地化”方式知法普法。
在打破法治题材剧集落地现实的瓶颈的同时,展现对剧集创作专业性的追求,兼顾了法律的尺度和人性的温度。
“法律的尺度”在于,尽管法律能够维护道德与法治的底线,但是对于现实生活中夹杂人情与人性的案件,却无法仅仅用一纸公文进行衡量。
正如青钢影卡蜜尔所说,“世界既不黑也不白,而是一道精致的灰”,人间百态复杂难解,不管是案件的哪一方,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必然也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法官要做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平衡好法理与情理之间的关系,而这样的任务往往看似简单,实则艰巨。
“人性的温度”在于,《底线》不仅有法官对于当事人案件的裁决,也有法官自身需要解决的家长里短、情爱纠葛。
“渡人难自渡”,法官如何调解或是平衡自己的案件,成了该剧的又一看点。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2022年下半场,还会有更多类似于《底线》这样的主旋律影视作品与大家见面。
比如今年8月杀青的由正午阳光所作的《县委大院》、华策组织创作并于9月中旬杀青的《我们这十年》等等。
主旋律剧集的涌现,带来的是对正能量的弘扬,而观众也在这些剧集当中,期待着下一部《觉醒年代》的诞生。
网络主播致死案,叶芯在咔吧咔吧公司所看到的内容不就是现在公司常见的状态吗?
一天干完活连夜复盘,面对业绩就是冲冲冲,外围还要包装一层是自己努力多劳多得。
实际并不是,你可以多劳多得,但是你不可以躺平不想干活,因为公司要盈利要赚钱,逐利行为第一。
这个案子里启发的一个问题确实曾经一直在思考的,如果以人本位,那公司的盈利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尤其是以人力密集堆积起来的公司,如果都谈人本位,那难以完成一定数额的盈利,又如何去满足一些要求的福利?
如果以尽力盈利为目标,那个人的牺牲无论是否自愿都会在某种程度上是丧失人性的行为,这也是不可取的。
如若说取得中间的平衡,那又何谓平衡,如何平衡?
辱母杀人案看两位法官在就不同的观点进行辩驳,何尝不是人性和法律的互相考验。
辱母所致杀人,从凶手角度确实情有可原,因对方侮辱挑衅在先。
但从法律公正的角度,需要从证据出发去确认是否存在杀人动机,是否存在杀人事实。
这场辩驳确实从一个少见的角度去做了展开,不是一边倒的偏见,就事论事进行。
闺蜜致死案,为他人抱薪者,不可使之冻毙于风雪。
求生欲之下的行为是否存在承担法律责任?
道德层面的问题在法律层面到底应该怎么处理?
这个案子给出的答案是法律是维护道德的底线。
弑母案中的儿子精神正常,但是性格被禁锢到扭曲,亲子关系的问题导致日后的悲剧,确实让人不断地反思一个问题,在智力跟性格上,到底哪个更加重要。
个人倾向于性格和人格的完善。
性格跟人格的完善可以给你带来不一样的人际关系,它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去弥补智力才智上的欠缺,但是才智上出类拔萃未必能给你带来友善和谐的关系。
一个人再强强不过一群人。
离婚案的夫妻关系最终还是敌不过现实的利益关系。
一日夫妻百日恩,倒是也未必。
人这一生走到最终,始终都是一个人,好好过自己的日子吧,不要紧的人和事就不必在意了。
除了几个真实事件改编的案子,其余的案子真的狗屁不通,就算是真实事件改编的案子也写的不够扎实,不能算是一笔带过也差不多了,剧情编排的太随便了,不如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真实案件改编的案子上,做扎实点。
前期节奏还不错,但是后期真的稀碎,法庭法官成了居委会大妈了,这种屁大点的案件可以体现,但是不能简洁点带过吗?
编剧的水平实在是太差,性骚扰案逻辑不自洽,就在那渲染慷慨激昂的情绪,孩子有问题离婚案更是离谱之上又加了狗血,没有真实事件支撑这个编剧也就写个三流狗血剧吧。
只能说可以把一些争议性案件搬到电视剧上算是一个看点吧,还有就是日常的互动还算不错。
分割线---我是没想到后面的癌症病人离婚案还能更离谱,这到底是什么剧啊。。。
看来除了几个有真实事件支撑的故事之外,这部剧真的完全没有可取之处。
方远被捅,女法官被出轨,我真的吐了哈哈哈哈哈哈哈。
对不起,浅浅地陪我妈大致看了前八集,看到第八集我让我妈别看了,什么狗屁电视剧!!!
很久没看国产剧,剧情已经拉胯到这种地步了???
剧里女性职场骚扰去法院告人,法院里靳东扮演的那法官说的什么职场恶性竞争都出来了,还有不支持女儿诉讼的女法官给出的理由是这种事诉讼不利于这个女生未来的发展还有旁人的眼光,我真是一头问号,女性本就处于弱势地位,受到伤害不寻求法律的帮助,寻求啥寻求编剧你啊舆论造势,是吧?
然后家里妈妈看到新闻,不支持女儿诉讼,以死威胁女儿撤诉的缘由是爸爸出轨,受到狐狸精勾引,编剧你别太离谱,全是女的错?
男的美美隐身了啰,又是女和女的相互攻击和讨厌,这里我就勉强当作对现实真实的描述。
再往后一看我要吐了,女儿去撤诉,法院的工作人员去了解女儿的真实想法,本以为会治愈了吧,西八真是坨屎,女儿校园时期因为身材发育被辱骂骚扰,妈妈看到女儿被告白,不允许女儿打扮,画面一转,女儿对工作人员说你一定没有我这种烦恼吧,穿着神圣的服装,可以让我穿一下吗?
编剧的脑子是不是装的都是水,什么叫做法院里工作的女生就不会被男性骚扰,仅仅因为穿着神圣的服装,我去你大爷的,那合着编剧的意思就是女生被骚扰的本质缘由是穿着暴露呗,真行。
垃圾剧情,应该在垃圾桶里,而不是当做菜端上来给大众品尝,:)
底线和美式职场剧的区别是美剧展开很多是以案例的形式开展的,就算有涉及小组成员的故事,也是在剧情有涉及的前提开始的,但是底线很显然没有搞清楚自己的定位,它如果是作为普法剧为基础的,就应该服务于剧情,开头以于欢侮母杀人案开始,夹杂太多对工作人员不必要的介绍,没有让人觉得有人情味,反而是对系统的工作觉得厌烦,一个女法官进入职场,和师兄们同出一门,师兄们已经接触基层的案件,开始摸索经验大展拳脚了,但是大家对师妹的关注还是希望师妹找到一个好人家,这是什么封建保守思想?
靳东饰演的法官开头就严厉拒绝了当事人行贿,这本来很拉好感,妻子对此也表示支持,认为亲戚这是在害丈夫,两个人可以在大问题达成一致,结果下一秒,丈夫就插手孩子教育,日子表示等孩子完成了任务再吃东西,丈夫不听,觉得这没什么,这样简单的剧情就可以看出来丈夫在平时几乎没有参与到孩子的家庭教育里来,日子面临的就是一个丧偶式育儿的婚姻,难怪后续剧情里她会反过来愤怒丈夫根本没管过孩子,有什么资格质问她,说她不是,家庭的负重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另一个人的指指点点永远轻而易举,蔡文静饰演的女法官更像是职场愣头青,她认为法律应该是主持公义的,但老法官的话很对,他说资本追逐利益,父母随机分配,后面没有说,我觉得他想说的是法律划分边界,大家对法律的期待是它倾向弱者的,它代表绝对的公平正义,实际上做不到,我没有说追求错了,我只是在评价一个事情,骆优优案件直播公司利用经纪合同而不是劳动合同回避劳动保障问题,和今天的饱了me和丑团要求普通人注册经营合作,成为合伙人如出一辙,时代变了吗?
没有。
有理想是好事情,喜欢蔡文静那个角色表现出来对普通人的温情,也喜欢羽霏在判案时候表现的冷静理智,如果她们没有无用陈旧的感情戏,会更让人开心。
生活是什么?
生活就是柴米油盐鸡毛蒜皮啊。
生老病死,吃穿住行,老百姓的生活就是围绕着这些简单的事情转的。
为了生活更舒适更安稳,每一个平凡的人都在努力地向上攀爬。
但资源总是有限的,智慧与能力是有参差的,每个人所认知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生活中总不免出现这样和那样的误解、纷争和不平。
法律是严肃的,但法律也是朴素的,法律不能只是一些深奥难懂的专业名词,和一些绕来绕去的理论研究。
法律的存在源自于生活的需要,因此用法律的准绳去度量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是是非非,则必然脱离不了鸡毛蒜皮、零零碎碎;脱离不了人世间的喜怒哀乐,人情与法理的互相拉扯,左右难圆。
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
方远说;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
叶芯始终不相信人性的自私会极致到连亲人之间也只是对金钱的算计。
网红猝死案中,父母对女儿的逝去,究竟是痛苦多一些呢?
还是对赔偿的算计多一些呢?
优优的父亲,踟躇地埋怨优优的母亲逼女儿太甚,优优的母亲,仿佛是被戳中了心脏一般,对父亲吼叫着,当初你自己不也没说话吗?
优优的母亲难道不难过吗?
她难过,但她也更在乎今后的生活,所以她的行为举止令网络吃瓜人所不耻,但这不就是现实吗?
生活还要继续,死者已矣,生者还要继续在人世间挣扎。
十几亿中国的老百姓不都是这样坚韧而苟且地生活着吗?
面子与名声很重要吗?
不重要,在穷人这里,生存比什么都重要。
宋雨霏和沈巍为辱母杀人案争执良久,两人一个坚持法理法据的审核,一个坚持人情至理的判断,本心,都是为了公平与正义的伸张,天平的两头,不是对与错的抗衡,而是情与理的辩证。
在底线的世界里,我看到了世俗为金钱所奴役的悲哀和丑陋,却也看到了同样生而为人的法律工作者们,为了公平与正义,用温暖的手抚慰人世间的哀痛与创伤。
《底线》标榜“法治剧”,却在对“货拉拉司机案”的改编中暴露出对事实的严重扭曲。
剧中将司机塑造成一个“心怀恶意”“言语威胁”的形象,甚至暗示其存在主观犯罪动机,这与现实案件中的证据链完全不符。
真实案件中,司机周某春因偏航引发乘客恐慌,但全程无肢体接触、无主观伤害意图,最终检察院以“过失致人死亡”起诉,法院判处缓刑。
而剧中却虚构了司机“辱骂乘客”“故意绕路”等情节,刻意强化冲突,误导观众对案件的认知。
这种为戏剧效果牺牲事实的改编,不仅是对当事人的二次伤害,更是对司法程序的轻蔑——当一部“法治剧”连基本事实都不敢尊重,又如何传递法律的尊严?
法律剧的核心应是还原真相、引发思考,而非用片面叙事煽动情绪。
当现实中的判决已基于证据与法律作出,电视剧却用虚构情节迎合舆论偏见,这是对法治精神的背叛。
一星给演员的演技,但无法容忍对现实的篡改。
我并不是一个特别关注时事的人,所以在我看来如果一件事在我印象里留下深刻印象,就算热点和破圈。
当年破圈的事件有,某知名大学学姐插队被男同学制止,用餐盘猛砸男同学头部。
某知名大学学姐偷男同学耳机,拒不承认,最后传出保研消息。
某知名学院男女同一栋楼,女生要求男生不得使用电梯。
各种各样的地铁偷窥无证据指认小作文。
上面这些算是我意识到的男女对立1.0时期经典案例。
但当时的我并没有往男女对立那方面想,大多都是感觉人类多样性,清华北大接连登场的名校标签导致的破圈。
直到货拉拉,货拉拉成为一个标杆的原因除了塔的参与外,还营造出了一个任何人都无法保护自己的困境。
在官方没有给出司机与跳车乘客无接触之前,社交媒体的评论是,女乘客不会无故跳车,可能是男司机推她下去,或是女乘客受司机骚扰不得已跳车躲避。
官方给出司机与乘客无任何接触的结果后,社交媒体的评论是男主无作为,如果拉一下可能就不会死。
这里就出现了悖论,也就是,只要那个女乘客死了,那么男司机不管怎么做,都逃不开制裁,他幸好是没有去救乘客,如果去拉她没拉住的话,结局可能比没拉更可怕。
没救人是不作为导致的意外致人死亡,如果在乘客身上留下一点痕迹,可能就是故意致人死亡了。
这种无论做什么都要判刑的无力感,让对立情绪升级到了新的阶段,也就是现在的对立2.0。
任何人在当时坐在那个位置上,都逃不开正义的制裁。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备受争议的法院还把这个案件拿来当素材,拍了这个《底线》,并在电视剧里对司机方进行不实且有恶意倾向的改编。
也就是在这之后,男女对立事态升级,女乘客用刀刺男司机,拘留9个月后开庭判刑拘留9个月,开庭之后直接释放。
无证据指认偷拍变成时尚单品,所有声称自己被偷拍的人都被认为是跟随潮流。
人类多样性变成了男女对立。
对人道德品质的质疑变成了对塔的公正性质疑。
所以说如果男女对立事件有什么清晰的分界线,那就是你这条《底线》。
也就是随着特朗普的第二次上台减少了对外舆论经费,双方不要对立的声音越来越大,极端对立的声音慢慢变小。
但已经开始的2.0却再也回不到曾经的过去了。
谁懂啊?
这剧给了我很大的惊喜!
我原本是为了成毅去看这部剧的,本来没抱着剧会吸引人的指望去看的,就想着为了考古成毅坚持看完就好了,没曾想却在看的过程中被内容吸引。
《底线》是一部普法的正剧,却看的我热泪盈眶!
普法的过程并不枯燥乏味,也没有摆高高在上的姿态,特别其中案件中所涉及的婚姻、家庭、女性、霸凌……等等,都包含了社会各领域的热点案例,有的容易引发舆论共鸣,有的又贴近我们的生活,每个案例都会让我在里面得到共情。
身感编剧导演普法用心之良苦,为民众知法谆谆教诲之苦口婆心啊!
那个成毅饰演的那个热情又不麻木的周亦安,那个粉丝所称的“瓜瓜安”,让我热泪盈眶!
浮躁、功利的现代社会,周亦安这种三观正、饱含赤子之心人多么难能可贵啊!
我亲爱的成毅哥哥,你真得很棒!
我今天写剧评的时候,《底线》已经入选了飞天奖和金鹰奖,期待《底线》得奖,期待成毅拿奖!
目前看到了8集。
还是有很多槽点。
1,第一个案子就是那个辱母案改编的,一直在纠结那把刀,一会说故意藏好的一会又说忘了,一直说撒谎,然后法官遇到外卖员的事情,立马态度转变考量到有自卫的情节,二审以故意伤害他人罪有防卫过当的情节判了5年,强行靠吧。
2,主播案。
首先经纪公司有问题存在,经纪合同履行实质是劳动合同。
但是,主播猝死,那个家庭就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一直逼女儿要钱,要钱是为了给儿子买房结婚!
并没有什么难言之隐,就是纯粹的要钱,还有女儿之前有过自杀的倾向,最后说是因为弟弟的一通电话就没自杀了,可能有亲情!
弟弟一直要回微博账号,就是为了钱为了流量,方法官还说了一句话,“资本追逐利益,父母随机分配”我当时觉得很赞。
可就在弟弟跟踪方法官哭着说要回账号是为了注销,方法官立马态度变了。
觉得他们有亲情,最后判了赔100万,胜诉,微博号也要回来了,然后强行一家人在那里痛哭流涕好像好有亲情的样子!
3,江歌案,我暂时还没看,可看评价有说是把母亲改成了男朋友?
所以,这个时候可以还原亲情母爱了,却又改成男朋友???
简直听着就挺恼火的!
4,就目前看了这些就觉得这编剧导演太浪费了,毫无逻辑,强行靠,多好的案例!
唯一的就是这片子有最高法参与。
一般般
我觉得还行,就是考究党不要在一部电视剧里太较真。我对这部电视剧的要求就是剧情流畅,人物合理,它已经完成了,我不强求它对现实改编有什么出色呈现,也不要求演员演绎多么多么精彩绝伦,这种情况下,它就十分安全,你知道所有人都有光明的结局。
被周法官的配音呕到了……好好吐😖
资本追逐利益,父母随机分配 好真实
一开始以为是普法,追得挺上劲,后来……发现解决案子的方法近似于机械降神,靠幡然悔悟的感动可以支撑电视剧情,但于现实的参考意义微乎其微,遑论普法,有需要的话我可以一一细说……再后来……终于不愿再看。有一说一,东哥和王劲松老师的日常拌嘴还是可圈可点的,曾经让我欢乐过。
成毅这个角色还是很帅的,完完全全看不出30多岁,但是靳东的索普不正宗,有点点出戏,蔡文静没想到演技还挺好。
四星有余,男一我实在有点不接受台词,老干部的角色挺轻松,可以“洗白”一些哈哈。剧辅助我这个法庭盲认识了更多流程和他们的生活,这几年看派出所民警和法理的国民剧多了,也可以对祖国的法制实施多一些了解,少一些误解。
叶芯是督察组吧,那么惹人厌
毫无底线的剧竟然叫这个名字
无论何时,普法的道路永远任重而道远。
普法任重道远
永远活在乌托邦的女主,永远不会换位思考的女主, 有一天没一天过日子的人,哪有时间精力金钱去牵扯这个,一天不干活就饿死了啊,看这女主来气,虽然她让底层人民站起来的逻辑是对的,可她也没给底层人活下去的援助啊,女主只想着自己内心认为的不公
沒想到節奏還挺快。靳東果然是婦女殺手,真的偉光正。成毅原音有點出戲,台詞還要努力,西裝要胖一點才好看,身形太瘦削了。蔡文靜好像在夢遊,和其他演員完全不搭。
剧情3星吧,还是有点显得太零碎,而每个故事也讲得大多给人一种太浮于表面的感觉,挖的不够,不能打动人,只说能比新闻文章有感情那么一点。尤其结局的女主家庭经历啥的就觉得强行煽情,很无聊。多给一星因为让我对法律工作者的生活和难处有了初步的印象。还有有些地方挺写实的,比如背景大于一切,领导都得当祖宗捧着这点。
诋陷
太一般了吧
前面太吸引我了 节奏快 案件吸引我 越到后面我越不理解 货拉拉司机是孝顺顾家无错多善良男人 跳车女孩成了尖酸刻薄偏激女 法官媛媛被劈腿又退钱 结果渣男和小三幸福在一起 创业也好了 梦想也实现了 渣男出轨全怪女友 呵呵 到底是什么价值观 梦想这个词现在真的很脏 以及最后最后 非要搞爱情 非要自己妈妈牵连进去 为体现法官有温度不择手段
作为一部正剧,比我想象的好看些。法官也是人,人不是神。
把真实案件添油加醋 加害受害者 你的底线还有多低
拍的很模式化